卷六雜劑

關燈
芙蓉花(專入肺。

    兼入肝)。

    為外科癰疽藥也。

    凡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

    即是此物。

    蓋此味辛氣平質滑。

    功專清肺涼血。

    散熱止痛。

    消腫排膿。

    凡一切癰疽腫毒!無論花葉及根。

    皆可搗研為末。

    調蜜塗四圍。

    留中患處。

    幹則頻換。

    初起者即覺清涼。

    痛止腫消。

    已成者即膿出。

     已潰者即易斂。

    或加赤小豆蒼耳子同入為末。

    功效殊見。

    然必毒輕不重。

    用此方可。

    若大毒陰毒。

    其勢莫遏。

    則非輕小平劑所能治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發毒 (香木)透毒外出楓香(專入肝脾)。

    系楓膏脂所成。

    結而為香。

    故曰楓香。

    又曰白膠香。

    按楓性最疏通。

     故木易蛀。

    外科用以透毒。

    金瘡末敷即效。

    筋斷即續。

    齒頰腫痛。

    燒灰揩牙甚工。

    咳唾膿血。

    同藥服之即止。

    皆取透發病氣之意。

    (時珍曰。

    楓香松脂。

    皆可亂乳香。

    其功雖次于乳香。

    而亦仿佛不遠。

    )故能見其皆治也。

    以水煮二十沸。

    入冷水中。

    揉扯數十次。

    曬幹用。

     發毒 (獸)拔毒外脫象牙(專入肌肉)。

    味甘性寒。

    按象性主剛猛。

    而牙則善脫。

    故凡皮肉間有形滞物。

    及邪魅驚悸風痫。

    并惡瘡内有毒未拔者。

    服之立能有效。

    以其具有脫性。

    故能以脫引脫耳。

    是以癰腫不解。

    用牙磨水服之。

    并挫末蜜調。

    塗之即效。

    諸鐵竹木刺入肉。

    刮削煎湯。

    溫服即愈。

    諸骨鲠入于喉。

    刮下薄片頻服即吐。

    不吐再服。

    以吐出為度。

    象皮味鹹氣溫。

    專治金瘡不合。

     用皮灰存性敷之。

    亦可熬膏入散。

     發毒 (隰生)蟾酥拔風火熱毒之邪蟾蜍散熱瀉熱外拔内攻蟾酥(專入肌肉)。

    即蟾蜍。

    (俗名癞蝦蟆。

    )眉間内有白汁者是也。

    味辛氣溫。

    有毒。

     能拔一切風火熱毒之邪使之外出。

    蓋邪氣着人肌肉。

    郁而不解。

    則或見為疔腫發背。

    陰瘡陰蝕。

    疽疠惡瘡。

    故必用此辛溫以治。

    蓋辛主散。

    溫主行。

    使邪盡從汗發。

    不留内入。

    而熱自可以除矣。

    但性有毒。

    止可外治取效。

    (如發背未成者。

    用活蟾蜍系瘡上。

    半日。

    蟾必昏愦。

    置水中救其命。

    再易一個。

    三日則毒散矣!勢重者剖蟾蜍合瘀上。

    不久必臭不可聞。

    再易二三次即愈。

    慎勿以微物見輕也。

    )即或用丸劑。

    亦止二三四厘而已。

    多則能使毒人。

    其用作丸投服。

    亦宜雜他藥内入。

    如牛黃明礬乳香沒藥之類。

    毋單服也。

    故書載拔諸毒。

    隻宜用酥一錢。

    白面二錢。

    朱砂少許。

    作錠。

    諒病輕重酌與。

    不可盡服。

    又治背發無名等毒。

    取酥三五分。

    廣膠水化。

    米醋入铫火化。

    乘熱手刷不已。

    以散為度。

    刻玉塗之。

    等于刻蠟。

    房術用之更善。

    總皆外科奪命之功。

    (一句括盡。

    )輕用爛人肌肉。

    至若蟾蜍氣味辛寒。

    凡症瘕積塊。

    風犬咬傷。

    小兒疳積。

    瘟疫發斑。

    瘡疽發背。

    用之與酥略同。

    以其辛有發散之能。

    寒有逐熱之功。

    外敷固見神功。

    内服除去頭足腹腸垢。

    亦能去積除熱。

    如風狗咬傷。

    用蟾蜍後足搗汁生食。

    先于患人頂心拔去血發三四莖。

    于小便内見沫。

    其毒即解。

    發背初腫。

    用活蟾數個更易系于腫上。

    (法詳上)則其毒亦散矣!(時珍曰。

    蟾蜍土之精也。

    上應月魄而性靈異。

    穴土食蟲。

    又伏山精。

    制蜈蚣。

    故能入陽明經退虛熱。

    行濕氣。

    而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

    )總皆具有外拔内攻之力。

    勿輕用也。

    蟾酥以油單紙裹眉裂之。

    酥出紙上。

    陰幹用。

    蟾蜍焙幹。

    去皮爪。

    酒浸去肉用。

     發毒 (人)入腎推毒外出人牙(專入腎)。

    味鹹性溫。

    功專治痘倒靥。

    緣痘或出不快。

    反見黑陷。

    多因毒瓦斯深入。

     故須用此内發。

    時珍曰。

    齒者腎之标。

    骨之餘也。

    痘瘡則毒自腎出。

    方長之餘。

    外為風寒穢氣所冒。

    腠理閉塞。

    血澀不行。

    毒不能出。

    或變黑倒靥。

    宜用此物以酒麝達之。

    竄入腎經。

    發出毒瓦斯。

    使熱令複行而瘡自紅活。

    蓋劫劑也。

    若伏毒在心。

    昏冒不省人事。

    及氣虛色白。

    癢塌不能作膿。

    熱痱紫泡之症。

    止宜解毒補虛。

    苟誤用此。

    則郁悶聲啞。

    反成不救。

    可不慎哉!(高武痘診管見雲。

    左仲恕言變黑歸腎者。

    宜用人牙散。

    夫既歸腎矣。

    人牙豈能複治之乎?) 退火毒用。

     解毒 毒雖見症于外。

    而勢已傳于内。

    則藥又當從内清解。

    故解毒亦為治毒之方所不可缺也。

     第人僅知金銀花牛蒡子甘草為解毒之品。

    凡屬毒劑。

    無不概投。

    讵知毒因心熱而成者。

    則有黃連連翹可解。

    因于肺火而成者。

    則有黃芩可解。

    因于肝火而成者。

    則有膽草青黛藍子可解。

    因于胃火胃毒而成者。

    則有石膏竹葉大黃可解。

    因于腎火而成者。

    則有黃柏知母可解。

    且毒在于腸胃。

    症見癰疽乳閉。

    宜用漏蘆以通之。

    症見消渴不止。

    宜用綠豆煮汁以飲之。

    症見腸便血。

    宜用白頭翁以解之。

    症見時行惡毒。

    宜用金汁人中黃以利之。

    至于楊梅症見。

    多屬肝腎毒發。

    宜用土茯苓以清之。

    喉痹咽痛。

    多屬痰火瘀結。

    宜用射幹以開之。

    心腎火熾。

    宜用山豆根以熄之。

    鬼疰瘰。

    潰爛流串。

    多屬經絡及脾毒積。

    宜用蚯蚓以化之。

    口眼斜。

    癰腸痔漏。

    多屬經絡腸胃毒發。

    宜用蝸牛以治之。

    乳癰乳岩。

    多屬肝胃熱起。

    宜用蒲公英以療之。

    惡瘡不斂。

    多屬心肺痰結。

    宜用貝母以除之。

    無名疔腫。

    惡瘡蛇虺。

    瘰結核。

    多屬毒結不化。

    宜用山慈菇以治之。

    毒勢急迫。

    咳唾不止。

    多屬中氣虛損。

    宜用荠以緩之。

    他如癰腫不消。

    有用米醋同藥以治。

    熱涎不除。

    積垢不清。

    有用皂白二礬以入。

    癰疽腫。

    胸熱不除。

    有用甘草節以投。

    皆有深意内存。

    不可稍忽。

    若在斑蝥鳳仙子惡毒之品。

    要當審症酌治。

    不可一毫稍忽于其中也。

     解毒 (隰草)清肺風熱牛蒡子(專入肺)。

    又名惡實。

    又名鼠粘子。

    辛苦冷滑。

    今人止言解毒。

    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症。

    無不用此投治。

    然尤未繹其義。

    凡人毒瓦斯之結。

    多緣外感風寒。

    營氣不從。

    逆于肉裡。

    故生癰毒。

    牛蒡味辛且苦。

    既能降氣下行。

    複能散風除熱。

    (深得表裡兩解之義。

    )是以感受風邪熱毒。

    而見面目浮腫。

    咳嗽痰壅。

    咽間腫痛。

    瘡瘍斑疹。

    及一切臭毒痧閉。

    痘瘡紫黑便閉等症。

    無不借此表解裡清。

    但性冷滑利。

    多服則中氣有損。

    且更令表益虛矣。

    至于脾虛洩瀉。

    為尤忌焉。

    實如葡萄而褐色。

    酒拌蒸。

    待有霜。

    拭去用。

     解毒 (蔓草)清肺熱解癰毒金銀花(專入肺)。

    經冬不凋。

    故又名忍冬。

    味甘性寒。

    無毒。

    諸書皆言補虛養血。

    又言入肺散熱。

    能治惡瘡腸。

    癰疽痔漏。

    為外利治毒通行要劑。

    按此似屬兩岐。

    殊不知書言能補虛者。

    因其芳香味甘。

    性雖入内逐熱。

    而氣不甚迅利傷損之意也。

    書言能養血者。

    因其毒結血凝。

    服此毒瓦斯頓解。

    而血自爾克養之謂也。

    究之止屬清熱解毒之品耳。

    (确斷)是以一切癰疽等病。

    無不借此内入。

    取其氣寒解熱。

    力主通利。

    至雲能治五種屍疰。

    事亦不虛。

    (飛屍遁屍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