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雜劑

關燈
屍沉屍屍疰。

    五疰病因不一。

    但此專主風濕内結為熱而言。

    又按精要雲。

    忍冬酒雲治一切癰疽。

    陋貧藥材難得。

    須用忍冬藤生取一把。

    以葉入砂盆研爛。

    入生餅子酒少許。

    稀稠得所。

    塗于四圍。

    中留一口洩氣。

    其藤止用五兩。

    木槌捶損。

    不可犯鐵。

    大甘草節生用一兩。

    同入砂瓶内。

    以水二盆。

    文武火慢煎至一盆。

    入無灰好酒一大碗。

    再煎十數沸。

    去渣。

    分為三服。

    一日一夜吃盡。

    病勢重者。

    一日二劑。

    服至大小腸通利。

    則藥力到。

    )如謂久服輕身。

    延年益壽。

    不無過谀。

    凡古人表着藥功。

    類多如是。

    但在用藥者審認明确。

    不盡為藥治效所惑也。

    花與葉同功。

    其花尤妙。

    (江浙地方。

    以此代茶。

    ) 解毒 (蔓草)清心降火利咽山豆根(專入心)。

    大苦大寒。

    功專瀉心保肺。

    及降陰經火逆。

    解咽喉腫痛第一要藥。

     緣少陰之脈。

    上循咽喉。

    咽喉雖處肺上。

    而肺逼近于心。

    故凡咽喉腫痛。

    多因心火挾其相火交熾。

     以緻逼迫不甯耳!治當用此以降上逆之邪。

    俾火自上達下。

    而心氣因爾以除。

    且能以祛大腸風熱。

    (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氣清則大腸風熱亦解。

    )及解藥毒。

    殺小蟲。

    井腹脹喘滿。

    熱厥心痛。

    (火不上逆。

    則心腹皆安。

    )并療人馬急黃。

    (熱去血行。

    )磨汁以飲。

    五痔諸瘡。

    服之悉平。

    總賴苦以洩熱。

    寒以勝熱耳。

    但脾胃虛寒作瀉者禁用。

     解毒 (山草)和中止嗽消渴解毒荠(專入肺脾)。

    即甜桔梗。

    似人參而體虛無心。

    似桔梗而味甘不苦。

    按據諸書有因味甘。

     載能和中止嗽消渴。

    然力專主解毒。

    以毒性急迫。

    甘以和之故也。

    觀葛洪肘後方雲。

    一藥而解衆毒者。

    惟荠汁濃飲一升。

    或煮嚼之。

    亦可作散服。

    此藥在諸藥中。

    毒皆自解也。

    又張朝野佥載雲。

    名醫言虎中藥箭。

    食清泥而解。

    野豬中藥箭。

    荠而食。

    物猶知解毒。

    何況于人乎?觀此洵為解毒之最。

    且更能治強中精出。

    消渴之後。

    發為癰疽之症。

    (千金有荠丸。

    豬腎荠湯方。

    )亦以取其清熱解毒之功。

    無他義耳。

    (荠丸。

    用荠大豆茯神磁石栝蒌根熟地黃地骨皮玄參石斛鹿茸各一兩。

    人參沉香各半兩。

    為末。

    以豬肚洗淨煮爛。

    杵和為丸。

    空心鹽湯下。

    豬腎荠湯。

    用豬腎一具。

    荠石膏各三兩。

    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栝蒌根甘草各二兩。

    黑大豆一升。

    水一鬥半。

    先煮豬腎大豆。

    取汁一鬥。

    去滓。

    下藥再煮三升。

    分三服。

    後人名為石子荠湯。

    )但市肆多取此苗以亂人參。

    (又有取此作為黨參者。

     其性即屬荠。

    )不可不察。

     解毒 (山草)瀉腸胃熱毒白頭翁(專入腸胃)。

    味苦性寒。

    何書用此以治痢便膿血。

    經雲。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痢則下焦虛損。

    故以純苦之劑以堅。

    如仲景之治挾熱下痢之用白頭翁湯之屬是也。

    (湯用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若使熱結不除。

    則腎愈虛愈解而痢莫愈。

    又書何以用此以治瘟瘧寒熱。

     齒痛骨痛。

    鼻衄秃瘡疝瘕等症。

    亦因邪結陽明。

    服此熱解毒清。

    則腎不燥擾而骨固。

    (齒屬腎。

    )胃不受邪而齒安。

    (龈屬陽明。

    )毒不上侵而衄止。

    熱不内結而疝與瘕皆卻。

    (疝。

    用此搗敷。

    )風無熱熾。

    而小兒頭秃得除矣。

    總皆清解熱毒之力也。

    近根有白茸。

    得酒良。

     解毒 (隰草)解胃府熱毒并通乳汁漏蘆(專入胃)。

    味苦而鹹。

    氣寒有毒。

    凡苦則下洩。

    鹹則軟堅。

    寒則勝熱。

    漏蘆氣味俱備。

     其性專入陽明胃經。

    故凡癰疽背發。

    乳汁不通。

    及預解時行痘毒者。

    鹹須仗此以解毒邪。

    俾邪盡從便出而解矣!(諸症非盡熱毒而起。

    不得妄用。

    )然書又雲。

    遺精尿血能止。

    亦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

    非因漏蘆寓有收澀之力也。

    但氣虛瘡瘍不起。

    及孕婦有病者切忌。

    出閩中。

     莖如油麻。

    枯黑如漆者真。

    甘草拌連翹為使。

     解毒 (山草)瀉熱散結治瘰等毒山慈菇(專入肺)。

    味苦微辛。

    氣寒微毒。

    功專瀉熱消結解毒。

    故凡症患癰疽。

    無名疔腫。

    瘾疹惡瘡。

    蛇虺齒傷。

    瘰結核等症。

    用此外敷。

    (醋磨塗。

    )固可解散。

    内服亦可調治。

    總為結毒散結之方。

    (普濟方治粉滓面。

    用山慈菇夜塗旦洗。

    )但性寒涼。

    不可過服。

    根與慈蔥小蒜相類。

    去毛殼用。

     解毒 (菽豆)清腸胃熱毒綠豆(專入腸胃)。

    味甘氣寒。

    據書備極稱善。

    有言能濃腸胃。

    潤皮膚。

    和五髒。

    及資脾胃。

     按此雖用參耆歸術。

    不是過也。

    第書所言能濃能潤能和能資者。

    緣因毒邪内熾。

    凡髒腑經絡皮膚脾胃。

    無一不受毒擾。

    服此性善解毒。

    故凡一切癰腫等症。

    無不用此奏效。

    (并解一切草木金石砒霜等毒。

    )煮汁則止消渴。

    磨粉合以乳香丹砂。

    則能護心使毒不入。

    (護心膏用此。

    )築枕夜卧。

    則能明目疏風。

    杖瘡疼痛。

    則用雞子白調敷即愈。

    皮尤涼于綠豆。

    退翳明目如神。

    粉撲痘潰尤妙。

    (一市民出行折一足。

    僧授一方。

    綠豆粉新铫炒柴胡。

    井水調。

    濃敷紙貼。

    杉木紮定。

    其效如神。

    )皆有除熱解毒之功。

    而無補益滋助之力。

    且與榧子相反。

    同食則殺人。

     解毒 (濕生)解伏熱除鬼疰蚯蚓(專入脾經絡)。

    最屬寒味。

    觀書所載甚明。

    其言味鹹性寒。

    無毒。

    其論所治。

    則雲能主伏屍鬼疰。

    傷寒伏熱。

    狂謬熱病。

    發狂血熱。

    痘瘡斑多紫黑。

    症瘕黃膽。

    損傷垂危。

    瘰潰爛流串。

    腎風香港腳。

    備極熱毒形症。

    皆能調治。

    (宗曰。

    腎髒風下疰病。

    不可缺也。

    頌曰。

    香港腳藥必須此物為使。

    然亦有毒。

    有人因腳病。

    藥中用此。

    果得奇效。

    病愈。

    服之不辍。

     至二十餘日。

    燥愦。

    但欲飲水不已。

    遂至頓委。

    大抵攻病用毒藥。

    中病即當止也。

    )則其氣味之寒。

    不待言矣!究其所以緻治。

    則因此物伏處窪處。

    (水濕)鑽土飲泉。

    是其本性。

    故能除其鬼疰。

    解其伏熱。

    且味鹹主下。

    處濕而以入濕為功。

    故于濕熱之病。

    濕熱之物。

    遇之即化。

    停症畜水。

    觸着即消。

    而使盡從小便而出。

    (時珍曰。

    其性寒而下行。

    故能解諸熱疾下行。

    且利小便。

    治足疾。

    而通經絡也。

    )矧蚓本有鑽土之能。

    化血之力。

    而凡跌仆受傷。

    血瘀經絡。

    又安有任其停蓄而不為之消化乎?但審認不确。

    妄為投用。

    良非所宜。

    取老蚯蚓白頭者良。

    搗汁井水調下。

    入藥。

    或曬幹為末。

    (汪昂雲。

    中其毒者。

    鹽水解之。

    張将軍病蚯蚓咬毒。

    每夕濃煎鹽水洗身。

    數過而愈。

    )或微炙。

    或燒灰。

    各随本方用。

     解毒 (濕生)瀉風邪經絡腸胃熱毒蝸牛(專入經絡大腸胃)。

    即帶殼大蜒蚰是也。

    生下濕地。

    陰雨即出。

    性禀至陰。

    味鹹小毒。

     故古方用此以治真陰虧損。

    腠理不密。

    緻風中于經絡。

    而見口眼斜。

    筋脈攣拘。

    及風熱脫肛。

    痔瘡腫痛。

    癰疽發背疔腫等症。

    皆能見效。

    (頌曰。

    入嬰孩藥最勝。

    )總以取其鹹寒。

    解其諸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