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雜劑

關燈
性耳。

    并解蜈蚣毒。

    取形尖小。

    緣桑木佳。

    (無殼名蜒蚰。

    ) 解毒 (人)瀉腸胃實熱人中黃(專入腸胃)。

    是用甘草末入于竹筒。

    塞孔。

    冬月置于糞缸之内。

    經春取出。

    懸挂風處。

    陰幹取用。

    味甘性寒。

    書載功專入胃解毒。

    以其味甘故也。

    (甘入中。

    )其解五髒實熱。

    以其氣寒故也。

    (寒勝熱。

    )又治溫疫諸毒斑狂。

    及發瘡痘黑陷不起。

    以其臭與不正相類。

    故能以毒攻毒也。

    然遇急難得。

    可取坑垢以代。

     毒物 凡藥沖淡和平。

    不寒不熱。

    則非毒矣!即或秉陽之氣為熱。

    秉陰之氣為寒。

    而性不甚過烈。

     亦非毒矣!至于陰寒之極。

    燥烈之甚。

    有失沖淡和平之氣者。

    則皆為毒。

    然毒有可法制以療人病。

    則藥雖毒。

    而不得以毒稱。

    若至氣味燥迫。

    并或純陰無陽。

    強為制伏。

    不敢重投者。

     則其為毒最大。

    而不可以妄用矣!如砒霜砂巴豆鳳仙子草烏射罔鈎吻。

    是熱毒之殺人者也。

    水銀鉛粉木鼈。

    是寒毒之殺人者也。

    蓖麻商陸野狼牙。

    是不寒不熱。

    性非沖和。

    寓有辛毒之氣。

    而亦能以殺人者也。

    然繡竊謂醫之治病。

    凡屬毒物。

    固勿妄投。

    即其性非毒烈。

    而審症不真。

    辨脈不實。

    則其為毒最大。

    而不可以救矣!況毒人之藥。

    人所共知。

    人尚知禁。

     若屬非毒。

    視為有益。

    每不及防。

    故餘竊見人病。

    常有朝服無毒之藥。

    而夕見其即斃者。

    職是故也。

    因附記以為妄用藥劑一戒。

     毒物 (毒草)攻堅破硬拔毒鳳仙子(專入腎)。

    又名急性子。

    是俗所謂金鳳花子是也。

    其性急猛異常。

    味苦氣溫。

     小毒。

     凡人病患頑痰積塊。

    噎膈骨鲠。

    服之立刻見效。

    以其氣味急迫。

    能于骨穴堅硬處所。

    極力搜治。

    是以勝金丹用之以治狂癡。

    取其急領砒毒吐洩。

    同砒以點牙疼。

    即落。

    同獨蒜搗汁以塗痞塊。

    即消。

    (噎食不下。

    用鳳仙花子酒浸三宿。

    曬幹為末。

    酒丸綠豆大。

    每服八粒。

    溫酒下。

    不可多用。

    即急性子也。

    )加麝香阿魏尤捷。

    投子以煮硬肉。

    即爛。

    但此生不蟲蠹。

    蜂蝶不近。

    且多食則戟人喉。

    似非無毒。

    用之當細審量可耳。

     毒物 (喬木)祛髒腑沉寒通大便寒結巴豆(專入腸胃)。

    辛熱大毒。

    據書所載生猛熟緩。

    可升可降。

    能行能止。

    開竅宣滞。

     去髒腑沉寒。

    為斬關奪命之将。

    夫既能宣滞通竅。

    則藥能降能行。

    何書又言能升能止耶?此數字不無令人少疑。

    究之書之所言降者。

    因有沉寒痼冷。

    積聚于髒。

    深入不毛。

    故欲去不能。

    不去不得。

    非無辛熱迅利斬關直入。

    掃除陰霾。

    推陳緻新。

    亦安能蕩滌而如斯哉?是即書之所謂能降能行者耳。

    至有久病溏洩。

    服升提澀藥而瀉反甚。

    脈滑而沉。

    是明脾胃久傷冷積凝氣所緻。

    法當用以熱下。

    則寒去利止。

    而脈始得上升。

    是即所謂能升能止者是也。

    (時珍曰。

    一婦年六十餘。

    溏洩五載。

    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

    服升澀藥瀉反甚。

    脈沉而滑。

    此乃脾胃久傷積冷凝滞。

    法當以熱下之。

    用蠟匮巴豆丸五十粒。

    服一二日不利而愈。

    自是每用治洩痢。

    愈者近百人耳。

    )夫醫理玄遠。

    變化靡盡。

    在人引伸觸類。

    毋為書執。

    則用藥不岐。

    即如大黃?亦屬開閉通便之品。

    然惟腑病多熱者最宜。

    若以髒病多寒而用大黃通利。

    不亦自相悖謬乎。

    (故仲景治傷寒傳裡多熱者。

    多用大黃。

    東垣治五積屬髒者。

    多用巴豆。

    與大黃同服。

    反不瀉人。

    )故曰。

    誤用有推牆倒壁之虞。

    善用有戡亂調中之妙。

    元素曰。

    世以治酒病膈氣。

     而以巴豆辛熱。

    通開腸胃郁熱。

    (巴豆禀火烈之氣。

    )第郁結雖通。

    血液随亡。

    其陰虧損傷。

     寒結胸膈。

    小兒疳積。

    用之不死亦危。

    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

    以其性熱劑小耳。

    試以少許輕擦皮膚。

    須臾發泡。

    況下腸胃。

    能無潰灼熏爛之患乎?即有急症。

    不得已而用之。

    (汪昂曰。

    纏喉急痹。

    緩治則死。

    用解毒丸。

    雄黃一兩。

    郁金一錢。

    巴豆十四粒去皮油。

    為丸。

    每用五分。

    津咽下。

    雄黃破結氣。

    郁金破惡氣。

    巴豆下稠涎。

    然系厲劑。

    不可輕用。

    或用紙撚蘸巴豆油。

    燃火刺喉。

    或搗巴豆綿裹。

    随左右納鼻中。

    吐出惡涎紫血即寬。

    )壓去其油。

    取霜少許入藥可也。

    (時珍曰。

    巴豆緊小者為雌。

    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

    雄者更峻耳。

    用之得宜。

    皆有功力。

    不去膜則傷胃。

    不去心則作嘔。

    )或用殼用仁用油。

    生用炒用。

    醋煮燒存性用。

    研去油。

    名巴霜。

    芫花為使。

    畏大黃黃連涼水。

    (中其毒者。

    以此解之。

    或黑豆綠豆汁亦佳。

    )得火良。

     毒物 (石)熱毒殺人兼治哮瘧頑痰砒石(專入腸胃)。

    出于信州。

    故名信石。

    即錫之苗。

    故錫亦雲有毒。

    色白。

    有黃暈者。

     名金腳砒。

    煉過者曰砒霜。

    色紅最劣。

    性味辛苦而鹹。

    大熱大毒。

    煉砒霜時。

    人立上風十餘丈。

     其下風所近草木皆死。

    毒鼠鼠死。

    貓犬食亦死。

    人服至一錢者立斃。

    (煙火家用少許。

    則爆聲更大。

    急烈之性可知矣。

    )若酒服及燒酒服。

    則腸胃腐爛。

    頃刻殺人。

    雖綠豆冷水。

    亦無解矣!奈何以必死之藥。

    治不死之病。

    惟膈痰牢固。

    為哮為瘧。

    果因寒結。

    不得已借此酸苦湧洩吐之。

    (時珍曰。

    凡痰瘧及喘。

    用此真有劫病立起之效。

    但須冷水吞之。

    不可以飲食同投。

    靜卧一日。

    或一夜。

    亦不作吐。

    少物引發。

    即作吐也。

    一婦病心痛。

    數年不愈。

    一醫用人言半分。

    茶葉一分。

    白湯調下。

    吐瘀血一塊而愈。

    )及殺蟲。

    (惡瘡。

    砒石銅綠等分為末。

    攤紙上貼之。

    其效如神。

    )枯痔外敷。

    畏醋綠豆冷水羊血。

     毒物 (石)消肉食不化砂(專入腸胃)。

    系鹵液所結而成。

    秉陰毒之氣。

    含陽毒之精。

    其味苦鹹與辛。

    其性大熱。

     五金八石。

    俱能消磨。

    (本草言能化人心為血。

    )硬肉難化。

    入砂即爛。

    (故治噎膈症瘕肉積。

    有殊功。

    )其性猛烈。

    殆不堪言。

    況人脆腸薄胃。

    其堪用此消導乎?第或藥與病對。

    有非峻迫。

    投治不能奏效。

    (時珍曰。

    砂大熱有毒之物。

    噎膈反胃。

    積塊内瘕之病。

    用之則有神功。

    蓋此疾皆起于七情飲食所緻。

    痰氣郁結。

    遂成有形。

    妨礙道路。

    吐食痛脹。

    非此物化消。

    豈能去之?)如谷食不消。

    則必用以曲柏。

    魚鼈不消。

    則必用以橘葉紫蘇生姜。

    菜果不消。

    則必用以丁香桂心。

    水飲不消。

    則必用以牽牛芫花。

    至于肉食不消。

    又安能舍此阿魏砂而不用乎?第當詳其虛實。

    審其輕重緩急。

    以求藥與病當耳。

    (潔古雲。

    實中有積。

    攻之而不可過。

    況虛而有積者乎?但謂壯實之人。

    其在初時。

    果有大積。

    攻之自便。

    若屬虛人。

     縱有大積。

    或應攻補兼施可耳。

    如其置虛不問。

    徒以實治。

    似屬偏見。

    未可法也。

    )如其審證不明。

    妄為投治。

    禍猶指掌。

    不可不慎。

    出西戎。

    如牙硝。

    光淨者良。

    用水飛過。

    醋煮幹如霜。

    刮下用之。

    忌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