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血劑
關燈
小
中
大
。
急食甘以緩之。
桃仁之甘以緩肝。
以散血。
故張仲景抵當湯用之以治傷寒八九日。
内有蓄血。
發熱如狂。
小腹滿痛。
小便自利者。
又有當汗失汗。
熱毒深入吐血。
及血結胸煩燥谵語者。
亦以此湯主之。
與虻蟲水蛭大黃同用。
)且桃為五木之精。
能鎮辟不祥。
故主辟邪。
味苦而辛。
故能殺小蟲。
雖雲苦能去滞。
甘能生辛。
但苦重甘微。
氣薄味濃。
沉而下降。
故瀉多補少。
散而不收。
用之不當。
及過用多用。
使血下不止。
損傷真陰。
不可不慎。
(張璐曰。
大抵氣血喜溫而惡寒。
寒則泣不能流。
溫則消而去之。
此軒岐密旨。
但世之名于醫者。
一見血症。
每以寒涼濟陰為務。
其始非不應手而取效于一時。
屢發屢折。
而既病之虛陽愈衰。
必緻嘔逆喘乏。
奪食洩瀉。
尚以藥力未逮。
猛進苦寒。
有陰不濟陽而上溢者。
尚為戈戟。
況陽不統陰而亡脫者。
尤為砒鸩。
蓋因陽藥性暴。
稍有不順。
下咽立見其害。
不若陰柔之性。
至死不知其誤而免旁人之譏謗也。
噫!醫之弊。
僅可為知己道。
難為俗人言耳!)行血連皮尖生用。
潤燥去皮尖炒用。
俱研碎。
或燒存性用。
雙仁者有毒不可食。
香附為使。
(诜曰。
能發丹石毒。
生者尤損人。
瑞曰。
桃與鼈同食。
患心腹痛。
服術人忌之。
) 下血 (水藕)入心脾血分消瘀清熱蓮藕(專入心脾)。
出瘀泥而不染。
其根通達諸竅。
聯綿諸絡。
允為交構黃宮。
通調津液之上品。
味甘性寒。
入心脾血分。
冷而不洩。
澀而不滞。
故凡産後血積煩悶。
酒後煩渴。
(藕汁蜜和服。
)盛怒血淋。
(以灰發二錢。
藕汁調服。
)痛脹霍亂。
虛渴失血血痢。
并金瘡折傷。
酒毒蟹毒。
(搗爛。
熱酒調服。
)一切屬熱屬瘀。
服之立為解除。
(若非熱非瘀。
服之增病。
) 以其有破血止熱之力也。
煮熟甘溫。
益胃補心實腸。
久服令人心歡。
并搗塗拆裂凍瘡。
(熱搗塗患處。
)孟诜曰。
産後忌生冷。
獨藕不忌。
謂其能散瘀血也!(散字作通字看。
不作表散言。
)噤口痢服能止。
結糞自下。
胃氣自開者。
亦以熱除血解而言。
(冷痢噤口者忌服。
)熟服止瀉實腸者。
以其有溫補之力也。
益脾補心者。
以其味甘入胃。
多孔象心之謂也。
(時珍曰。
藕生于卑污。
而潔白自若。
質柔而穿堅。
居下而有節。
孔竅玲珑。
絲綸内隐。
生于嫩弱。
而發為莖葉花實。
又複生芽。
以續生生之脈。
四時可食。
令人心歡。
可謂靈根矣!故其所主者。
皆心脾血分之疾。
與蓮之功稍不同雲。
弘景曰。
宋時太官作血。
音勘。
庖人削藕皮誤落血中。
其血渙散不凝。
故醫家用以破血。
多效。
者血羹也。
)但世搗澄藕粉。
多以豆麥菱粉僞充。
真者絕少。
藕節味澀。
同生地汁童便。
善止一切吐衄血症。
忌鐵。
(相感志雲。
藕以鹽水俱食則不損口。
同油炸面米果食則無渣。
煮忌鐵器。
) 下血 (金)散血瘀接骨止痛自然銅(專入骨)。
因何用能接骨。
蓋緣骨被折傷。
則血瘀而作痛。
得此辛以散瘀破氣。
則痛止而傷自和也。
而骨安有不接乎?且性秉堅剛。
于骨頗類。
故能入骨而接。
是以有合乳香沒藥蟲五铢古錢麻皮灰血竭胎骨作丸。
煎當歸地黃續斷牛膝丹皮紅花濃湯送下。
以治跌撲損傷最效。
但中病即已。
不可過服。
以緻真氣走洩耳。
(震亨曰。
自然銅世以為接骨之藥。
然此等方盡多。
大抵宜補氣補血補胃。
俗工惟在速效。
迎合病患之意。
而銅非不可用。
) 若産後血虛者忌服。
産銅坑中。
火醋淬七次。
細研。
(新出火者。
其火毒金毒相煽。
挾香藥熱毒。
雖有接骨之功。
燥散之禍。
甚于刀劍。
)甘草水飛用。
下血 (金)破瘀開結散滞古文錢(專入肝腎)。
氣味辛涼。
雖曰屬銅有毒。
然曆久氣化。
其毒無多。
(時珍曰。
古文錢但得五百年之外者即可用。
)考其主治。
有曰能治目赤翳障。
婦人生産橫逆者。
是能開其血氣壅塞之路也。
(宗曰。
予少時常患赤目腫痛。
數日不能開。
客有教以生姜一塊。
洗淨去皮。
以古青銅錢刮汁點之。
初甚苦熱淚蔑面。
然終無損。
後有患者。
教之往往疑惑。
信士點之。
無不一點遂愈。
更不須再。
但作瘡者不可用也。
)有曰能治心腹痛者。
是能散其血氣凝結之意也。
有曰能治月解不來者。
是能解其胞脈也。
有曰能治五淋者。
是能通其沖任熱壅也。
有曰能治跌撲損傷者。
(火醋淬四十九次。
)是能入其受傷凝滞之所。
而消其血瘀也。
故治目赤翳障。
則須用以生姜汁塗刮青點目。
生内障生花不用。
治婦人逆産五淋。
則須煮汁以服。
治便毒初起。
則與胡桃肉同嚼食二三枚即消。
以金伐木者故耳。
或煮湯。
或刮青。
或醋服。
各依本方制用。
下血 (石)通瘀止血花蕊石(專入肝)。
雖産硫黃山中。
号為性溫。
然究味酸而澀。
其氣亦平。
故有化血之功耳。
是以損傷諸血。
胎産惡血血暈。
并子死腹中。
胞衣不下。
服之體即疏通。
瘀血化為黃水。
金瘡血流。
敷即合口。
誠奇方也。
(頌曰。
近世以合硫黃同。
研末敷金瘡。
其效如神。
人有倉卒金刃。
不及治者。
但刮末敷之亦效。
)但此原屬劫藥。
(時珍曰。
花蕊石嘗試其味酸澀。
其功專于止血。
能使血化為水。
酸以收之也。
東垣所謂胞衣不出。
澀劑可以下之。
蓋赤石脂亦能下胞胎。
與此義同。
)下後止後。
須以獨參湯救補。
則得之矣。
若使過服。
則于肌血有損。
不可不謹。
以罐固濟。
頂火過。
出火毒。
研細水飛。
曬幹用。
下血 (石)收痰除濕去毒殺蟲破血分積垢皂礬(專入脾。
兼入肝。
即綠礬。
)等于白礬。
味亦酸鹹而澀。
有收痰除濕。
去蠱殺蟲之功。
但力差于白礬而稍緩耳。
且此色綠味酸。
燒之則赤。
用以破血分之積垢。
其效甚速。
如金匮之治女勞黑瘅硝石礬石丸。
專取皂礬以破積瘀之血。
且治喉痹。
用此以取酸湧化涎之力。
(同米醋研食之。
咽汁立瘥。
)惡瘡疥癬。
用以收燥濕解毒之功。
腸風瀉血。
用此以收消散濕熱之後。
又有收澀之功也。
然而諸治之外。
又善消積滞。
凡腹中堅積。
諸藥不能化者。
以紅礬同健脾消食藥為丸。
投之辄消。
(按張三豐仙傳雲。
治脾土衰弱。
肝木氣盛。
木來克土。
心腹中滿。
或黃腫如土色。
宜伐木丸。
方用蒼術二斤。
米泔水浸。
同黃酒面面四兩。
炒赤色。
皂礬一斤。
醋拌曬幹。
火為末。
醋糊丸。
每服三四十丸。
好酒米湯下。
日三服。
時珍常以此加平胃散。
治賤役中腹滿。
果驗。
)但胃弱人不宜多用。
服此者終身忌食荞麥。
犯之立斃。
青瑩淨者良。
赤用。
畏醋。
下血 (原禽)入肝行血破瘀止痛五靈脂(專入心肝)。
即北地寒号蟲鳥矢也。
(時珍曰。
曷旦乃候時之鳥也。
五台諸山甚多。
其狀如小雞。
四足有肉翅。
夏月毛采五色。
自鳴若曰鳳凰不如我。
至冬毛落如鳥雛。
忍寒而号。
曰得過且過。
其矢恒集一處。
氣甚臊惡。
粒大如豆。
采之有如糊者。
有粘塊如糖者。
人亦以砂石雜而貨之。
凡用以糖心潤澤者為真。
)以其受五行之靈。
其矢狀如凝脂。
故有五靈脂之号。
其氣腥臭難聞。
其味苦酸而辛。
惟其腥穢難聞。
故能入血凝臭穢之處而療其病。
惟其味苦酸而辛。
故能入心與肝而洩其滞。
是以心中血氣刺痛。
婦人産後少腹兒枕塊痛。
及痰挾血成窠囊。
血凝作痛。
目翳往來不定等症。
皆為血分行氣必需之藥。
(宗曰。
有人病目中翳往來不定。
此乃血所病也。
肝受血則能視。
目病不治血。
為背理也。
用五靈脂之藥而愈。
又有人被蛇毒所傷。
良久昏愦。
僧以酒調藥二錢灌之。
遂蘇。
仍以滓敷咬處。
少頃。
複灌二錢。
其苦皆去。
問之。
乃五靈脂一兩。
雄黃半兩。
同為末耳。
又李仲南雲。
五靈脂治崩中。
非止治血之藥。
乃去風之劑。
風動物也。
沖任經虛。
治風傷襲營血。
以緻崩中暴下。
與荊芥防風治崩義同。
方悟古人識見深遠如此。
此亦一說。
但未及肝血虛滞亦自生風之意。
按沖為血海。
任為胞胎。
任脈通。
沖脈盛。
則月事以時下。
無崩漏之患。
且易生子。
)若女子血崩。
經水過多。
赤帶不止。
宜半生半炒,酒調服之。
亦治氣逆癫痫。
及解蟲毒藥毒。
但此氣味俱濃。
辛膻不堪。
綱目指為甘溫。
張氏謂非正論。
改為性寒。
不為無見。
故僅可治有餘之滞。
若使氣血不足。
服之大損真氣。
腥更使人動吐。
所當避也。
酒飛去砂石。
曬幹入藥。
行血宜生。
止血宜炒。
惡人參。
下血 (蚌蛤)瀉肝經血分積塊瓦楞子(專入肝)。
即今所謂蚶子殼者是也。
味鹹而甘。
性平。
故治多主消血化痰除積。
為婦人血塊症瘕。
男子痰癖積聚要藥。
(積者陰氣也。
五髒所生。
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
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謂之積。
聚者陽氣也。
六腑所成。
其始發無根本。
上下無所留止。
其痛無常處。
謂之聚。
積聚之症。
非止根于偶爾食積不化之可用以化氣消導之劑。
緣經有言。
卒然飽食多飲。
則腸滿。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
傷于陽絡。
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衄血。
傷于陰絡。
則血内溢。
血内溢則後血。
傷于腸胃之絡。
則血溢于腸外。
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
則并合凝聚不得散。
而積成矣!且以胃之大絡。
名曰虛裡。
貫膈絡肺。
出于左乳之下。
其動應衣。
是即陽明宗氣所出之道。
凡人飲食不節。
漸以留滞。
而緻痞積成于左脅膈膜之外者。
即此候也。
)是以昔人有雲。
此與鼈甲虻蟲同為一類。
皆能消瘧除積。
但虻蟲其性最迅。
此與鼈甲其性稍緩耳。
紅醋淬三次用。
下血 (卵生)破惡氣惡毒斑蝥(專入下部。
)最屬惡物。
聞人捕捉。
即于尾射出惡氣。
令人臭不可聞。
近人肌肉則潰。
入胎則堕。
其毒概可知矣!(神農本草經雲。
春食芫花為芫青。
夏食葛花為亭長。
秋食豆花為斑蝥。
冬入地中為地膽。
按芫青青綠。
花尤毒。
亭長黑身赤頭。
斑蝥斑色。
地膽黑頭赤足。
)其味辛。
其氣寒。
其性下走而不上。
(專走下竅。
直至精溺之處。
蝕下敗物。
痛不可當。
) 故書言外用止可以蝕死肌。
敷疥癬惡瘡。
内治止可以破石淋。
拔瘰疔腫。
下犬傷惡毒而已。
取其以毒攻毒也。
然惟實者可用。
其拔瘰毒。
則以斑蝥法制。
使令毒根從便出。
如粉片血塊爛肉之形。
(楊登甫曰。
瘰之毒。
莫不有根。
大抵治以斑蝥地膽為主。
制度如法。
能令其根從小便出如粉片血塊爛肉。
)次以木通滑石燈心草輩導之。
但下犬毒之初。
先于患人頭上拔去血發二三莖。
以斑蝥七枚。
去翅足炙黃。
用蟾蜍搗汁服之。
瘡口于無風處嗍去惡血。
小便洗淨。
發炙敷之。
服後小盒飯有瘀毒洩出。
三四日當有狗肉三四十枚為盡。
如數少。
再服七枚。
若愈後。
忌聞鐘聲。
複發則不可治矣。
去頭足糯米炒熟。
生用則吐瀉。
人亦有用米取氣不取質者。
畏巴豆丹參。
惡甘草芫花。
下血 (卵生)破血堕胎水蛭(專入肝)。
即馬黃蜞。
生于陰濕之處。
善食人血。
味鹹與苦。
氣平有毒。
與虻蟲功用相之存性。
見水複能化生。
齧人髒腑。
破瘀之藥甚多。
何須用此。
如犯之者。
止用黃泥作丸吞之。
必入泥而出。
以土制水故也。
(時珍曰。
昔有途行飲水。
及食水菜。
誤吞水蛭入腹生子為害。
啖咂髒血。
腸痛黃瘦者。
惟以田泥或擂黃土飲數升。
則必盡下出也。
蓋蛭在人腹得土氣而下耳!)凡用須預先熬黑。
七日。
置水中不活者方用。
畏鍛石食鹽。
(柯琴曰。
水蛭水物。
陰于食血。
虻蟲飛物。
猛于食血。
) 下血 (化生)破血堕胎虻蟲(專入肝)。
微苦微鹹。
氣寒有毒。
善齧牛馬豬血。
因其性以為用。
故以之治一切血結諸病。
故凡病血蓄而見身黃脈結。
腹痛如狂。
小便利。
并堅瘕積塊瘧母。
九竅閉塞者。
服之自克有效。
以苦洩結。
鹹走血故也。
且色青入肝。
服之宜入肝髒血分而散之矣!(河間雲。
虻食血而治血。
因其性而為用也。
)仲景合水蛭。
用此以治太陽蓄血如狂。
亦是此意。
但性屬惡毒。
以此治病。
是猶刑罰之治盜賊。
非得已也。
去翅足炒用。
惡麻黃。
下血 (化生)涼血破積軟堅接骨蟲(專入肝)。
即屬地鼈。
又名土鼈者是也。
味鹹性寒。
其物生于土中。
伏而不出。
善攻隙穴。
以刀斷之。
中有汁如漿。
鬥接即連。
複能行走。
故書載跌撲損傷。
續筋接骨。
義由此耳。
真奇物也。
且人陰血貫于周身。
雖賴陽和。
亦忌燥烈。
若熱氣内郁。
則陰陽阻隔而經絡不通。
因而寒熱頓生。
得此鹹寒入血軟堅。
則凡血聚積塊症瘕。
靡不因是而除。
而血脈調和。
營衛暢達。
月事時至。
又安有血枯血閉。
而不見其生育者乎?故又能治諸般血症而使挾孕而有子也。
是以古人用此以治跌撲損傷。
則多合自然銅龍骨血竭乳香沒藥五铢錢黃荊子麻皮灰狗頭骨以治。
下腹痛血痛血閉。
則合桃仁大黃以治。
(頌曰。
張仲景治雜病方。
及久病積結。
有大黃蟲丸。
又有大鼈甲丸。
及婦人藥并用之。
以其有破堅下血之功。
)各随病症所因而用之耳。
陰幹臨時研入。
畏皂莢菖蒲屋遊。
下血 (龜鼈)除血熱血滞化血為水螃蟹(專入胃肝)。
最屬陰寒。
故書所述利弊。
大令人駭。
如蟹與柿同食。
則令人洩瀉及發症瘕。
與孕婦食。
則能使胎即下。
而爪尤甚。
以蟹燒煙。
則能集鼠于庭。
(弘景曰。
以黑犬血灌蟹三日燒之。
諸鼠畢至。
)同銀朱燒煙。
則能使臭蟲即斃。
蟹近于漆。
則能化漆為水。
筋骨損斷。
用蟹搗爛微炒。
納入瘡中。
則能使筋即連。
他如胸中熱結。
辟面腫。
及蓄血發黃。
婦人乳癰硬腫。
小兒顱解。
凡因熱結熱滞而成者。
無不用之立效。
其化血為水。
逐熱消瘀。
未有若是其神者矣!總緣性屬鹹寒。
外骨内肉。
生青熟赤。
陽包陰象。
陰氣純布。
故克見其迅利耳。
若血因寒滞。
及腹中疼痛。
喜熱惡寒者。
其切忌焉。
腌蟹宜入蒜頭。
則不沙蔽。
中蟹毒者。
宜搗藕節。
熱酒調服。
(宗曰。
此物極動風。
風疾人不可食。
屢見其事。
)
急食甘以緩之。
桃仁之甘以緩肝。
以散血。
故張仲景抵當湯用之以治傷寒八九日。
内有蓄血。
發熱如狂。
小腹滿痛。
小便自利者。
又有當汗失汗。
熱毒深入吐血。
及血結胸煩燥谵語者。
亦以此湯主之。
與虻蟲水蛭大黃同用。
)且桃為五木之精。
能鎮辟不祥。
故主辟邪。
味苦而辛。
故能殺小蟲。
雖雲苦能去滞。
甘能生辛。
但苦重甘微。
氣薄味濃。
沉而下降。
故瀉多補少。
散而不收。
用之不當。
及過用多用。
使血下不止。
損傷真陰。
不可不慎。
(張璐曰。
大抵氣血喜溫而惡寒。
寒則泣不能流。
溫則消而去之。
此軒岐密旨。
但世之名于醫者。
一見血症。
每以寒涼濟陰為務。
其始非不應手而取效于一時。
屢發屢折。
而既病之虛陽愈衰。
必緻嘔逆喘乏。
奪食洩瀉。
尚以藥力未逮。
猛進苦寒。
有陰不濟陽而上溢者。
尚為戈戟。
況陽不統陰而亡脫者。
尤為砒鸩。
蓋因陽藥性暴。
稍有不順。
下咽立見其害。
不若陰柔之性。
至死不知其誤而免旁人之譏謗也。
噫!醫之弊。
僅可為知己道。
難為俗人言耳!)行血連皮尖生用。
潤燥去皮尖炒用。
俱研碎。
或燒存性用。
雙仁者有毒不可食。
香附為使。
(诜曰。
能發丹石毒。
生者尤損人。
瑞曰。
桃與鼈同食。
患心腹痛。
服術人忌之。
) 下血 (水藕)入心脾血分消瘀清熱蓮藕(專入心脾)。
出瘀泥而不染。
其根通達諸竅。
聯綿諸絡。
允為交構黃宮。
通調津液之上品。
味甘性寒。
入心脾血分。
冷而不洩。
澀而不滞。
故凡産後血積煩悶。
酒後煩渴。
(藕汁蜜和服。
)盛怒血淋。
(以灰發二錢。
藕汁調服。
)痛脹霍亂。
虛渴失血血痢。
并金瘡折傷。
酒毒蟹毒。
(搗爛。
熱酒調服。
)一切屬熱屬瘀。
服之立為解除。
(若非熱非瘀。
服之增病。
) 以其有破血止熱之力也。
煮熟甘溫。
益胃補心實腸。
久服令人心歡。
并搗塗拆裂凍瘡。
(熱搗塗患處。
)孟诜曰。
産後忌生冷。
獨藕不忌。
謂其能散瘀血也!(散字作通字看。
不作表散言。
)噤口痢服能止。
結糞自下。
胃氣自開者。
亦以熱除血解而言。
(冷痢噤口者忌服。
)熟服止瀉實腸者。
以其有溫補之力也。
益脾補心者。
以其味甘入胃。
多孔象心之謂也。
(時珍曰。
藕生于卑污。
而潔白自若。
質柔而穿堅。
居下而有節。
孔竅玲珑。
絲綸内隐。
生于嫩弱。
而發為莖葉花實。
又複生芽。
以續生生之脈。
四時可食。
令人心歡。
可謂靈根矣!故其所主者。
皆心脾血分之疾。
與蓮之功稍不同雲。
弘景曰。
宋時太官作血。
音勘。
庖人削藕皮誤落血中。
其血渙散不凝。
故醫家用以破血。
多效。
者血羹也。
)但世搗澄藕粉。
多以豆麥菱粉僞充。
真者絕少。
藕節味澀。
同生地汁童便。
善止一切吐衄血症。
忌鐵。
(相感志雲。
藕以鹽水俱食則不損口。
同油炸面米果食則無渣。
煮忌鐵器。
) 下血 (金)散血瘀接骨止痛自然銅(專入骨)。
因何用能接骨。
蓋緣骨被折傷。
則血瘀而作痛。
得此辛以散瘀破氣。
則痛止而傷自和也。
而骨安有不接乎?且性秉堅剛。
于骨頗類。
故能入骨而接。
是以有合乳香沒藥蟲五铢古錢麻皮灰血竭胎骨作丸。
煎當歸地黃續斷牛膝丹皮紅花濃湯送下。
以治跌撲損傷最效。
但中病即已。
不可過服。
以緻真氣走洩耳。
(震亨曰。
自然銅世以為接骨之藥。
然此等方盡多。
大抵宜補氣補血補胃。
俗工惟在速效。
迎合病患之意。
而銅非不可用。
) 若産後血虛者忌服。
産銅坑中。
火醋淬七次。
細研。
(新出火者。
其火毒金毒相煽。
挾香藥熱毒。
雖有接骨之功。
燥散之禍。
甚于刀劍。
)甘草水飛用。
下血 (金)破瘀開結散滞古文錢(專入肝腎)。
氣味辛涼。
雖曰屬銅有毒。
然曆久氣化。
其毒無多。
(時珍曰。
古文錢但得五百年之外者即可用。
)考其主治。
有曰能治目赤翳障。
婦人生産橫逆者。
是能開其血氣壅塞之路也。
(宗曰。
予少時常患赤目腫痛。
數日不能開。
客有教以生姜一塊。
洗淨去皮。
以古青銅錢刮汁點之。
初甚苦熱淚蔑面。
然終無損。
後有患者。
教之往往疑惑。
信士點之。
無不一點遂愈。
更不須再。
但作瘡者不可用也。
)有曰能治心腹痛者。
是能散其血氣凝結之意也。
有曰能治月解不來者。
是能解其胞脈也。
有曰能治五淋者。
是能通其沖任熱壅也。
有曰能治跌撲損傷者。
(火醋淬四十九次。
)是能入其受傷凝滞之所。
而消其血瘀也。
故治目赤翳障。
則須用以生姜汁塗刮青點目。
生内障生花不用。
治婦人逆産五淋。
則須煮汁以服。
治便毒初起。
則與胡桃肉同嚼食二三枚即消。
以金伐木者故耳。
或煮湯。
或刮青。
或醋服。
各依本方制用。
下血 (石)通瘀止血花蕊石(專入肝)。
雖産硫黃山中。
号為性溫。
然究味酸而澀。
其氣亦平。
故有化血之功耳。
是以損傷諸血。
胎産惡血血暈。
并子死腹中。
胞衣不下。
服之體即疏通。
瘀血化為黃水。
金瘡血流。
敷即合口。
誠奇方也。
(頌曰。
近世以合硫黃同。
研末敷金瘡。
其效如神。
人有倉卒金刃。
不及治者。
但刮末敷之亦效。
)但此原屬劫藥。
(時珍曰。
花蕊石嘗試其味酸澀。
其功專于止血。
能使血化為水。
酸以收之也。
東垣所謂胞衣不出。
澀劑可以下之。
蓋赤石脂亦能下胞胎。
與此義同。
)下後止後。
須以獨參湯救補。
則得之矣。
若使過服。
則于肌血有損。
不可不謹。
以罐固濟。
頂火過。
出火毒。
研細水飛。
曬幹用。
下血 (石)收痰除濕去毒殺蟲破血分積垢皂礬(專入脾。
兼入肝。
即綠礬。
)等于白礬。
味亦酸鹹而澀。
有收痰除濕。
去蠱殺蟲之功。
但力差于白礬而稍緩耳。
且此色綠味酸。
燒之則赤。
用以破血分之積垢。
其效甚速。
如金匮之治女勞黑瘅硝石礬石丸。
專取皂礬以破積瘀之血。
且治喉痹。
用此以取酸湧化涎之力。
(同米醋研食之。
咽汁立瘥。
)惡瘡疥癬。
用以收燥濕解毒之功。
腸風瀉血。
用此以收消散濕熱之後。
又有收澀之功也。
然而諸治之外。
又善消積滞。
凡腹中堅積。
諸藥不能化者。
以紅礬同健脾消食藥為丸。
投之辄消。
(按張三豐仙傳雲。
治脾土衰弱。
肝木氣盛。
木來克土。
心腹中滿。
或黃腫如土色。
宜伐木丸。
方用蒼術二斤。
米泔水浸。
同黃酒面面四兩。
炒赤色。
皂礬一斤。
醋拌曬幹。
火為末。
醋糊丸。
每服三四十丸。
好酒米湯下。
日三服。
時珍常以此加平胃散。
治賤役中腹滿。
果驗。
)但胃弱人不宜多用。
服此者終身忌食荞麥。
犯之立斃。
青瑩淨者良。
赤用。
畏醋。
下血 (原禽)入肝行血破瘀止痛五靈脂(專入心肝)。
即北地寒号蟲鳥矢也。
(時珍曰。
曷旦乃候時之鳥也。
五台諸山甚多。
其狀如小雞。
四足有肉翅。
夏月毛采五色。
自鳴若曰鳳凰不如我。
至冬毛落如鳥雛。
忍寒而号。
曰得過且過。
其矢恒集一處。
氣甚臊惡。
粒大如豆。
采之有如糊者。
有粘塊如糖者。
人亦以砂石雜而貨之。
凡用以糖心潤澤者為真。
)以其受五行之靈。
其矢狀如凝脂。
故有五靈脂之号。
其氣腥臭難聞。
其味苦酸而辛。
惟其腥穢難聞。
故能入血凝臭穢之處而療其病。
惟其味苦酸而辛。
故能入心與肝而洩其滞。
是以心中血氣刺痛。
婦人産後少腹兒枕塊痛。
及痰挾血成窠囊。
血凝作痛。
目翳往來不定等症。
皆為血分行氣必需之藥。
(宗曰。
有人病目中翳往來不定。
此乃血所病也。
肝受血則能視。
目病不治血。
為背理也。
用五靈脂之藥而愈。
又有人被蛇毒所傷。
良久昏愦。
僧以酒調藥二錢灌之。
遂蘇。
仍以滓敷咬處。
少頃。
複灌二錢。
其苦皆去。
問之。
乃五靈脂一兩。
雄黃半兩。
同為末耳。
又李仲南雲。
五靈脂治崩中。
非止治血之藥。
乃去風之劑。
風動物也。
沖任經虛。
治風傷襲營血。
以緻崩中暴下。
與荊芥防風治崩義同。
方悟古人識見深遠如此。
此亦一說。
但未及肝血虛滞亦自生風之意。
按沖為血海。
任為胞胎。
任脈通。
沖脈盛。
則月事以時下。
無崩漏之患。
且易生子。
)若女子血崩。
經水過多。
赤帶不止。
宜半生半炒,酒調服之。
亦治氣逆癫痫。
及解蟲毒藥毒。
但此氣味俱濃。
辛膻不堪。
綱目指為甘溫。
張氏謂非正論。
改為性寒。
不為無見。
故僅可治有餘之滞。
若使氣血不足。
服之大損真氣。
腥更使人動吐。
所當避也。
酒飛去砂石。
曬幹入藥。
行血宜生。
止血宜炒。
惡人參。
下血 (蚌蛤)瀉肝經血分積塊瓦楞子(專入肝)。
即今所謂蚶子殼者是也。
味鹹而甘。
性平。
故治多主消血化痰除積。
為婦人血塊症瘕。
男子痰癖積聚要藥。
(積者陰氣也。
五髒所生。
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
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謂之積。
聚者陽氣也。
六腑所成。
其始發無根本。
上下無所留止。
其痛無常處。
謂之聚。
積聚之症。
非止根于偶爾食積不化之可用以化氣消導之劑。
緣經有言。
卒然飽食多飲。
則腸滿。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
傷于陽絡。
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衄血。
傷于陰絡。
則血内溢。
血内溢則後血。
傷于腸胃之絡。
則血溢于腸外。
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
則并合凝聚不得散。
而積成矣!且以胃之大絡。
名曰虛裡。
貫膈絡肺。
出于左乳之下。
其動應衣。
是即陽明宗氣所出之道。
凡人飲食不節。
漸以留滞。
而緻痞積成于左脅膈膜之外者。
即此候也。
)是以昔人有雲。
此與鼈甲虻蟲同為一類。
皆能消瘧除積。
但虻蟲其性最迅。
此與鼈甲其性稍緩耳。
紅醋淬三次用。
下血 (卵生)破惡氣惡毒斑蝥(專入下部。
)最屬惡物。
聞人捕捉。
即于尾射出惡氣。
令人臭不可聞。
近人肌肉則潰。
入胎則堕。
其毒概可知矣!(神農本草經雲。
春食芫花為芫青。
夏食葛花為亭長。
秋食豆花為斑蝥。
冬入地中為地膽。
按芫青青綠。
花尤毒。
亭長黑身赤頭。
斑蝥斑色。
地膽黑頭赤足。
)其味辛。
其氣寒。
其性下走而不上。
(專走下竅。
直至精溺之處。
蝕下敗物。
痛不可當。
) 故書言外用止可以蝕死肌。
敷疥癬惡瘡。
内治止可以破石淋。
拔瘰疔腫。
下犬傷惡毒而已。
取其以毒攻毒也。
然惟實者可用。
其拔瘰毒。
則以斑蝥法制。
使令毒根從便出。
如粉片血塊爛肉之形。
(楊登甫曰。
瘰之毒。
莫不有根。
大抵治以斑蝥地膽為主。
制度如法。
能令其根從小便出如粉片血塊爛肉。
)次以木通滑石燈心草輩導之。
但下犬毒之初。
先于患人頭上拔去血發二三莖。
以斑蝥七枚。
去翅足炙黃。
用蟾蜍搗汁服之。
瘡口于無風處嗍去惡血。
小便洗淨。
發炙敷之。
服後小盒飯有瘀毒洩出。
三四日當有狗肉三四十枚為盡。
如數少。
再服七枚。
若愈後。
忌聞鐘聲。
複發則不可治矣。
去頭足糯米炒熟。
生用則吐瀉。
人亦有用米取氣不取質者。
畏巴豆丹參。
惡甘草芫花。
下血 (卵生)破血堕胎水蛭(專入肝)。
即馬黃蜞。
生于陰濕之處。
善食人血。
味鹹與苦。
氣平有毒。
與虻蟲功用相之存性。
見水複能化生。
齧人髒腑。
破瘀之藥甚多。
何須用此。
如犯之者。
止用黃泥作丸吞之。
必入泥而出。
以土制水故也。
(時珍曰。
昔有途行飲水。
及食水菜。
誤吞水蛭入腹生子為害。
啖咂髒血。
腸痛黃瘦者。
惟以田泥或擂黃土飲數升。
則必盡下出也。
蓋蛭在人腹得土氣而下耳!)凡用須預先熬黑。
七日。
置水中不活者方用。
畏鍛石食鹽。
(柯琴曰。
水蛭水物。
陰于食血。
虻蟲飛物。
猛于食血。
) 下血 (化生)破血堕胎虻蟲(專入肝)。
微苦微鹹。
氣寒有毒。
善齧牛馬豬血。
因其性以為用。
故以之治一切血結諸病。
故凡病血蓄而見身黃脈結。
腹痛如狂。
小便利。
并堅瘕積塊瘧母。
九竅閉塞者。
服之自克有效。
以苦洩結。
鹹走血故也。
且色青入肝。
服之宜入肝髒血分而散之矣!(河間雲。
虻食血而治血。
因其性而為用也。
)仲景合水蛭。
用此以治太陽蓄血如狂。
亦是此意。
但性屬惡毒。
以此治病。
是猶刑罰之治盜賊。
非得已也。
去翅足炒用。
惡麻黃。
下血 (化生)涼血破積軟堅接骨蟲(專入肝)。
即屬地鼈。
又名土鼈者是也。
味鹹性寒。
其物生于土中。
伏而不出。
善攻隙穴。
以刀斷之。
中有汁如漿。
鬥接即連。
複能行走。
故書載跌撲損傷。
續筋接骨。
義由此耳。
真奇物也。
且人陰血貫于周身。
雖賴陽和。
亦忌燥烈。
若熱氣内郁。
則陰陽阻隔而經絡不通。
因而寒熱頓生。
得此鹹寒入血軟堅。
則凡血聚積塊症瘕。
靡不因是而除。
而血脈調和。
營衛暢達。
月事時至。
又安有血枯血閉。
而不見其生育者乎?故又能治諸般血症而使挾孕而有子也。
是以古人用此以治跌撲損傷。
則多合自然銅龍骨血竭乳香沒藥五铢錢黃荊子麻皮灰狗頭骨以治。
下腹痛血痛血閉。
則合桃仁大黃以治。
(頌曰。
張仲景治雜病方。
及久病積結。
有大黃蟲丸。
又有大鼈甲丸。
及婦人藥并用之。
以其有破堅下血之功。
)各随病症所因而用之耳。
陰幹臨時研入。
畏皂莢菖蒲屋遊。
下血 (龜鼈)除血熱血滞化血為水螃蟹(專入胃肝)。
最屬陰寒。
故書所述利弊。
大令人駭。
如蟹與柿同食。
則令人洩瀉及發症瘕。
與孕婦食。
則能使胎即下。
而爪尤甚。
以蟹燒煙。
則能集鼠于庭。
(弘景曰。
以黑犬血灌蟹三日燒之。
諸鼠畢至。
)同銀朱燒煙。
則能使臭蟲即斃。
蟹近于漆。
則能化漆為水。
筋骨損斷。
用蟹搗爛微炒。
納入瘡中。
則能使筋即連。
他如胸中熱結。
辟面腫。
及蓄血發黃。
婦人乳癰硬腫。
小兒顱解。
凡因熱結熱滞而成者。
無不用之立效。
其化血為水。
逐熱消瘀。
未有若是其神者矣!總緣性屬鹹寒。
外骨内肉。
生青熟赤。
陽包陰象。
陰氣純布。
故克見其迅利耳。
若血因寒滞。
及腹中疼痛。
喜熱惡寒者。
其切忌焉。
腌蟹宜入蒜頭。
則不沙蔽。
中蟹毒者。
宜搗藕節。
熱酒調服。
(宗曰。
此物極動風。
風疾人不可食。
屢見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