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血劑
關燈
小
中
大
吐崩尿血。
因于血滞而見艱澀不快者。
服之更能逐瘀血止。
總皆除瘀去血之品。
與于紫草血熱則涼之意。
貌同實異。
不可混也。
但血虛發熱者忌用。
根可染绛。
忌鐵。
下血 (山草)瀉肝血瘀紫參(專入肝。
兼入胃膀胱。
又名牡蒙)。
味苦而辛。
氣寒無毒。
功專入肝逐瘀破血。
兼入胃腑膀胱。
使血自為通利。
故凡寒熱血痢。
癰腫積塊。
心腹積聚。
因于血瘀阻滞而成者。
無不可以調治。
以其味苦則洩。
味辛入肝。
寒則勝熱。
而使血從二便出矣!仲景治下痢腹痛。
而用紫參湯以除。
亦取散其積血之意。
(聖惠方治吐血不止。
用紫參人參阿膠炒。
等分為末。
烏梅湯服一錢。
一方。
去人參。
加甘草。
以糯米湯服。
普濟用五參丸。
治面上酒刺。
用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一兩。
為末。
胡桃仁杵和為丸。
茶下。
)但市人罕識其真。
用以紫菀為代。
雖其寒熱不同。
而其疏利則一。
反藜蘆。
(古方治婦人腸覃病烏啄丸。
所用牡蒙。
即此物也。
) 下血 (芳草)入心散瘀通滞郁金(專入心)。
辛苦而平。
諸書論斷不一。
有言此屬純陰。
其論所治。
皆屬破氣下血之說。
有言性溫不寒。
其論所治。
則有療寒除冷之謂。
究之體輕氣竄。
其氣先上行而微下達。
凡有宿血凝積。
及有惡血不堪之物。
先于上處而行其氣。
若使其邪其氣其痰其血在于膈上而難消者。
須審宜溫宜涼。
同于他味。
兼為調治之。
(震亨曰。
郁金屬火與土。
其性輕揚上行。
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
及經脈逆行。
并宜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尿同服。
其血自消。
痰中帶血者。
加竹瀝。
又鼻血上行者。
郁金韭汁加四物服之。
)如敗血沖心。
加以姜汁童便。
去心瘋癫。
明礬為丸。
朱砂為衣。
與受蠱毒。
加以升麻之類。
(經驗方治失心癫狂。
用真郁金七兩。
明礬三兩。
為末。
薄糊丸。
白湯下。
又婦人癫狂十年。
至人授此。
初服心胸間有物脫去。
神氣灑然。
再服而蘇。
此驚憂。
痰血絡聚心竅所緻。
郁金入心去惡血。
明礬化頑痰故也。
又範石湖文集雲。
嶺南有挑生之害。
于飲食中行厭勝法。
魚肉能反生于人腹中。
而人以死。
則陰役其家。
初得覺胸腹痛。
次日刺人。
十日則生在腹中也。
凡胸膈痛。
即用升麻或膽礬吐之。
若膈下痛。
即以米湯調郁金末二錢服。
即瀉出惡物。
或合升麻郁金服之。
不吐則下。
)若使惡血惡痰惡瘀惡淋惡痔。
在于下部而難消者。
俟其辛氣既散。
苦氣下行。
即為疏洩。
而無郁滞難留之弊矣!此藥本屬入心散瘀。
(龐安常傷寒論方雲。
斑痘始有白泡。
忽搐入腹。
紫黑無膿。
用郁金一兩。
甘草二錢半。
水半杯。
煮幹。
去甘草。
切片。
焙。
研末。
入冰片五分。
每用一錢。
以生豬血五七滴。
新汲水下。
)因瘀去而金得洩。
故命其名曰郁金。
書雲此藥純陰而寒者。
因性主下而言也。
有雲是藥性溫而言者。
因氣味辛香主上而言也。
各有論說不同。
以緻理難畫一耳。
因為辨論正之。
出川廣。
圓如蟬肚。
外黃内赤。
色鮮微香帶甘者真。
市人多以姜黃僞充。
下血 (芳草)瀉肝氣分之血莪術(專入肝)。
辛苦氣溫。
大破肝經氣分之血。
蓋人血氣安和。
則氣與血通。
血與氣附。
一有所偏。
非氣盛而血礙。
即血壅而氣滞。
三棱氣味苦平。
既于肝經血分逐氣。
莪術氣味辛溫。
複于氣分逐血。
故凡氣因血窒而見積痛不解。
吐酸奔豚。
痞癖症瘕等症者。
須當用此調治。
(按之應手為症。
是因傷食所得。
假物成形為瘕。
是因傷血所得。
見于肌膚。
可見為痞。
是因傷氣所得。
結于隐癖。
不見為癖。
是因積聚所得。
五積。
肝積曰肥氣。
在左脅下形如覆杯。
有頭有足。
如龜鼈狀。
心積曰伏梁。
起于臍上。
大如手臂。
上至心下。
脾積曰痞氣。
在胃脘。
覆大如盤。
肺積曰息奔。
在右脅下。
覆如大杯。
腎積曰奔豚。
發于少腹。
上至心下。
如豚奔走之象。
或上或下。
亦無定時。
經曰。
大積大聚。
毒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
過者死。
故去積。
須以甘溫調養。
又曰。
壯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成病。
潔古雲。
壯人無積。
惟虛人則有之。
故養正則邪自除。
)俾氣自血而順。
而不緻閉結不解矣!但蓬術雖屬磨積之味。
(血積宜用桃仁山甲幹漆大黃虻蟲蓬術瓦楞子。
痰積宜用半夏南星白術枳實礞石硝石風化硝白芥子海石蛤粉。
水積宜用大戟甘遂荛花芫花。
酒積宜用幹葛神曲砂仁豆蔻黃連幹姜甘遂牽牛。
茶積宜用姜黃茱萸椒姜。
癖積宜用三棱莪術巴霜大黃。
肉積宜用山楂阿魏硝石。
蠱積宜用雄黃錫灰槟榔雷丸蕪荑使君子鶴虱。
瘧積宜用桃仁鼈甲草果。
)若虛人服之。
最屬可危。
須得參術補助為妙。
大者為廣術。
(頌曰。
此物極堅硬難搗。
)灰火煨透。
乘熱搗之。
或醋磨酒磨。
或煮熟用。
下血 (芳草)破脾中氣血下行姜黃(專入脾)。
味辛而苦。
氣溫色黃。
功用頗類郁金(苦寒。
色赤。
)三棱(苦平。
皮黑肉白。
)蓬術(味苦。
色黑。
)延胡索。
(辛苦。
色黃。
)但郁金入心。
專瀉心包之血。
莪術入肝。
治氣中之血。
三棱入肝。
治血中之氣。
延胡索則于心肝血分行氣。
氣分行血。
此則入脾。
既治氣中之血。
複兼血中之氣耳。
陳藏器曰。
此藥辛少苦多。
(藏器曰。
性熱不冷。
)性氣過于郁金。
破血立通。
下氣最速。
凡一切結氣積氣。
症瘕瘀血。
血閉癰疽。
并皆有效。
以其氣血兼理耳!(時珍曰。
古方五痹湯。
用片子姜黃。
治風寒濕氣手臂痛。
戴原禮要訣雲。
片子姜黃能入手臂治痛。
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若血虛腹痛臂痛。
而非瘀血凝滞者。
用之反劇。
蜀川産者。
色黃質嫩。
有須。
折之中空有眼。
切之分為兩片者。
為片子姜黃。
(和劑方治胎寒腹痛。
啼哭吐乳。
大便色青。
狀若驚搐。
出冷汗。
姜黃一錢。
沒藥二錢。
乳香二錢。
為末。
蜜丸芡子大。
每服一丸。
鈎藤湯下。
經驗方心痛難忍。
用姜黃一兩。
桂三兩。
為末。
醋湯服一錢。
立效。
)廣生者。
質粗形扁如幹姜。
僅可染色。
不可入藥。
服之有損無益。
下血 (水草)生用宣瘀通滞炒用止血蒲黃(專入肝)。
味甘氣平。
功用無他。
但以生用熟用炒黑。
分其治法耳。
以生而論。
則凡瘀血停滞。
腫毒積塊。
跌仆傷損。
風腫癰瘡。
溺閉不解。
服之立能宣洩解除。
(時珍曰。
一婦舌脹滿口。
以蒲黃頻滲。
比曉乃愈。
宋度宗舌腫滿口。
禦醫用蒲黃幹姜末。
等分。
搽之愈。
觀此。
則蒲黃之涼血可知矣!蓋舌為心苗。
心包相火。
乃其臣使。
得幹姜是陰陽相濟也。
失笑散用此同五靈脂。
治血氣滞痛。
)以熟焦黑。
則凡吐血下血腸風血尿血痢。
服之立能止血。
然此止屬外因。
可建奇功。
若内傷不足之吐衄。
則非此所能治者矣!丹參(山草)破心包血瘀安神志。
四物湯亦有産前産後不得妄用為醫者勿拘死法可耳丹參(專入心包絡。
兼入肝)。
味苦色赤。
性平而降。
(時珍曰。
五參五色配五髒。
故人參入脾。
曰黃參。
沙參入肺。
曰白參。
玄參入腎。
曰黑參。
牡蒙入肝。
曰紫參。
丹參入心。
曰赤參。
其苦參則右腎命門藥也。
古人舍紫參而稱苦參。
未達此義。
)書載能入心包絡破瘀一語。
已盡丹參功效矣!然有論其可以生新安胎。
調經除煩。
養神定志。
及一切風痹。
崩帶症瘕。
目赤疝痛。
瘡疥腫痛等症。
(時珍曰。
按婦人明理論雲。
四物湯治婦人病。
不問産前産後。
經水多少。
皆可通用。
唯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
蓋丹參能破宿血。
補新血。
安生胎。
落死胎。
止崩中帶下。
調經脈。
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芍藥故也。
)總皆由其瘀去。
以見病無不除。
非真能以生新安胎。
養神定志也。
凡妊娠無故大便不實者。
切忌。
畏鹽水。
忌醋。
反藜蘆。
下血 (隰草)入心包肝逐瘀益母草(專入心包肝)。
一名茺蔚。
辛微苦寒。
功能入肝心包絡。
消水行血。
去瘀生新。
調經解毒。
為胎前胎後要劑。
是以無胎而見血淋血閉血崩帶下血痛。
(帶下者。
因病生于帶脈之意也。
帶脈橫于腰間。
凡病患下白。
則為白帶。
屬氣虛。
宜補中益氣。
下赤則為赤帶。
屬血虛。
宜養血滋陰而兼調氣。
)既胎而見胎漏。
臨産而見難産。
已産而見血暈。
疔腫乳癰等症。
服此皆能去瘀生新。
(時珍曰。
益母草根莖花葉實。
并皆入藥。
若治肝經風熱。
明目益精調經。
則用子。
若治腫毒瘡瘍。
消水行血。
婦人胎産諸病。
則宜并用為良。
蓋因根莖花葉專于行血。
而子則行中有補也。
)蓋味辛則于風可散。
血可活。
味苦則于瘀可消。
結可除。
加以氣寒。
則于熱可療。
并能臨症酌施。
則于母自有益耳。
外此番痧腹痛嘔之用此濃煎恣飲。
亦取能散惡血。
(若其病非惡血。
則非所宜。
)然氣味辛散。
瞳子散大者。
其切忌之。
益母子主治略同。
但行中有補。
非若益母草。
徒以消水行血為事也。
小暑端午及或六月六日采取良。
(濟陰返魂丹。
六月六日采花葉實。
為末蜜丸。
治胎産百病。
近效方搗汁熬膏良。
)忌鐵。
子微炒用。
下血 (隰草)活血通瘀劉寄奴(專入肝)。
因何而有是名。
據書載是劉裕小字寄奴。
曾射一蛇。
目見童子搗藥。
問之。
答為寄奴所傷。
被裕罵而收藥。
每遇金瘡敷之。
即愈。
故以寄奴是名。
但此雖非屬真。
而藥味苦微溫。
多能破瘀通經。
除症下脹。
及止金瘡血出。
大小便血。
湯火傷毒。
緣血之在人身。
本貴通活。
滞而不行。
則血益滞而不出。
而症瘕脹滿愈甚。
行而不止。
則血亦滞而不收。
而使血出益甚。
寄奴總為破血之品。
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
而通者破而即收也!(抉盡破血止血實義。
)古書止言治功。
而不詳繹其義。
殊覺疏漏。
但性多走洩。
不可過服。
令人吐利不止。
莖葉花子皆可用。
下血 (喬木)涼血破瘀蘇木(專入心胃)。
甘鹹辛涼。
功用有類紅花。
少用則能和血。
多用則能破血。
但紅花性微溫和。
此則性微寒涼也。
故凡病因表裡風起。
而緻血滞不行。
暨産後血暈脹滿以死。
及血痛血瘕。
經閉氣壅癰腫。
跌撲損傷等症。
皆宜相症合以他藥調治。
如疏風則與防風同用。
行血則與乳香同用。
(海藥方)但性平疏洩。
産後惡露已盡。
大便不實者。
均應禁用。
出蘇方交愛。
(交州愛州)忌鐵。
下血 (香木)入心破血宣瘀止痛沒藥(專入心。
兼入肝。
)苦平兼辛。
諸書亦載能補心膽與肝。
蓋謂瘀血不除。
則新血安生。
乳香氣味辛溫。
既能行氣活血。
又有沒藥之苦以破其瘀。
則推陳緻新。
自有補益之妙。
(宗曰。
沒藥大概通滞血。
血滞則氣壅瘀。
氣壅瘀則經絡滿急。
經絡滿急故痛且腫。
凡打撲跌。
皆傷經絡。
氣血不行。
瘀壅作腫痛也。
)是以古方。
乳香必同沒藥兼施。
(生肌散每每相兼而用。
)謂其可止疼痛。
義由此也。
今人不明藥品氣味。
動以書載補益。
豈不誤甚?出南香色赤類琥珀者良。
治同乳香。
下血 (灌木)入脾下氣行水破血郁李(專入脾。
兼入膀胱大腸)。
世人多合胡麻同用。
以為潤燥通便之需。
然胡麻功止潤燥。
暖中活血。
非若郁仁性潤。
其味辛甘與苦。
而能入脾下氣。
行水破血之劑也。
故凡水腫癃急便閉。
關格不通。
得此體潤則滑。
味辛則散。
味苦則降。
與胡麻實異。
而又可以相需為用者也。
(按宋史錢乙傳雲。
一乳婦因悸而病。
既已目張不得瞑。
乙曰煮郁李酒飲之。
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
目系内連肝膽。
恐則氣結膽橫不下。
郁李仁去結。
随酒入膽。
結去膽下。
則目能瞑矣。
此蓋得肯綮之妙者也!)然此止屬治标之劑。
多服恐滲液而益燥結不解耳。
去皮尖。
蜜浸研。
下血 (喬木)鏟除老血久積伏蠱幹漆(專入肝脾)。
味辛氣溫。
有毒。
(弘景曰。
生漆毒烈。
人以雞子和服之去蠱。
猶自齧腸胃也。
)有降無升。
專破日久凝結之血。
及削年深堅結之積。
緣人感受風寒暑濕。
郁而為病。
則中外不舒。
胃中有物。
留滞不消。
久而生蟲。
血積不化。
結而為瘀。
由是陽氣竭澤。
津液枯槁。
癱瘓風痹。
因之不免用此辛溫毒烈之性。
鏟除瘀積。
中氣得複。
絕傷皆續。
而緩急和矣。
按血見漆化水。
故能化蠱破血。
千金三蠱方皆賴以之為君。
(震亨曰。
漆性急而飛。
用之中節。
積滞去後。
補性内行。
人不知也。
)本經言能輕身者。
以其蠱去而身自輕之謂也。
所謂中氣可複。
絕傷可續者。
亦因瘀去而中自複。
與傷自續之謂也。
但無積血者切忌。
以其傷營血。
損胃氣耳。
炒令煙盡為度。
(試漆訣雲。
微扇光如鏡。
懸絲急似鈎。
撼成琥珀色。
打着有浮漚。
)若患漆瘡。
以生蟹汁紫蘇解之。
(相感志雲。
漆得蟹而成水。
蓋物性相制也。
凡人畏漆者。
嚼蜀椒塗口鼻則可免。
) 下血 (香木)入肝血分破瘀血竭(專入肝)。
系南番樹木之液。
猶人之膏脂者是。
味甘而鹹。
性平色赤。
按五味惟甘主補。
鹹主消。
血竭味甘。
雖能和血收口。
止痛生肌。
然味鹹則消。
卻能引膿。
性專入肝經血分破瘀。
故凡跌仆損傷。
氣血攪刺。
内傷血聚。
并宜同酒調服通氣。
乳香沒藥雖主血病。
而亦兼入血分。
此則專入血分。
而不兼及氣分者也。
但性最急迫。
引膿甚利。
不可多服。
(的解) 凡血病無積瘀者。
不必用之。
以染透指甲燒灰不變色者佳。
藥肆僞造甚多。
(有用松香同藥染成。
有以海母亂真。
)真者絕少。
同衆藥搗用。
(則作飛塵。
)得密陀僧良。
下血 (五果)入心包肝破血通瘀桃仁(專入心包肝)。
辛苦甘溫。
為厥陰心包肝血分主藥。
夫血者陰也。
有形者也。
周流乎一身。
一有凝滞。
則為症瘕瘀血血閉。
或婦人月水不通。
或跌撲損傷積血。
及心下宿血堅痛。
皆從足厥陰受病。
以其為藏血之髒也。
苦能洩滞。
辛能散結。
甘溫通行而緩肝。
故并主之。
所以為蓄血必需之藥。
(成無己曰。
肝者血之源。
血聚則肝氣燥。
肝苦急
因于血滞而見艱澀不快者。
服之更能逐瘀血止。
總皆除瘀去血之品。
與于紫草血熱則涼之意。
貌同實異。
不可混也。
但血虛發熱者忌用。
根可染绛。
忌鐵。
下血 (山草)瀉肝血瘀紫參(專入肝。
兼入胃膀胱。
又名牡蒙)。
味苦而辛。
氣寒無毒。
功專入肝逐瘀破血。
兼入胃腑膀胱。
使血自為通利。
故凡寒熱血痢。
癰腫積塊。
心腹積聚。
因于血瘀阻滞而成者。
無不可以調治。
以其味苦則洩。
味辛入肝。
寒則勝熱。
而使血從二便出矣!仲景治下痢腹痛。
而用紫參湯以除。
亦取散其積血之意。
(聖惠方治吐血不止。
用紫參人參阿膠炒。
等分為末。
烏梅湯服一錢。
一方。
去人參。
加甘草。
以糯米湯服。
普濟用五參丸。
治面上酒刺。
用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一兩。
為末。
胡桃仁杵和為丸。
茶下。
)但市人罕識其真。
用以紫菀為代。
雖其寒熱不同。
而其疏利則一。
反藜蘆。
(古方治婦人腸覃病烏啄丸。
所用牡蒙。
即此物也。
) 下血 (芳草)入心散瘀通滞郁金(專入心)。
辛苦而平。
諸書論斷不一。
有言此屬純陰。
其論所治。
皆屬破氣下血之說。
有言性溫不寒。
其論所治。
則有療寒除冷之謂。
究之體輕氣竄。
其氣先上行而微下達。
凡有宿血凝積。
及有惡血不堪之物。
先于上處而行其氣。
若使其邪其氣其痰其血在于膈上而難消者。
須審宜溫宜涼。
同于他味。
兼為調治之。
(震亨曰。
郁金屬火與土。
其性輕揚上行。
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
及經脈逆行。
并宜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尿同服。
其血自消。
痰中帶血者。
加竹瀝。
又鼻血上行者。
郁金韭汁加四物服之。
)如敗血沖心。
加以姜汁童便。
去心瘋癫。
明礬為丸。
朱砂為衣。
與受蠱毒。
加以升麻之類。
(經驗方治失心癫狂。
用真郁金七兩。
明礬三兩。
為末。
薄糊丸。
白湯下。
又婦人癫狂十年。
至人授此。
初服心胸間有物脫去。
神氣灑然。
再服而蘇。
此驚憂。
痰血絡聚心竅所緻。
郁金入心去惡血。
明礬化頑痰故也。
又範石湖文集雲。
嶺南有挑生之害。
于飲食中行厭勝法。
魚肉能反生于人腹中。
而人以死。
則陰役其家。
初得覺胸腹痛。
次日刺人。
十日則生在腹中也。
凡胸膈痛。
即用升麻或膽礬吐之。
若膈下痛。
即以米湯調郁金末二錢服。
即瀉出惡物。
或合升麻郁金服之。
不吐則下。
)若使惡血惡痰惡瘀惡淋惡痔。
在于下部而難消者。
俟其辛氣既散。
苦氣下行。
即為疏洩。
而無郁滞難留之弊矣!此藥本屬入心散瘀。
(龐安常傷寒論方雲。
斑痘始有白泡。
忽搐入腹。
紫黑無膿。
用郁金一兩。
甘草二錢半。
水半杯。
煮幹。
去甘草。
切片。
焙。
研末。
入冰片五分。
每用一錢。
以生豬血五七滴。
新汲水下。
)因瘀去而金得洩。
故命其名曰郁金。
書雲此藥純陰而寒者。
因性主下而言也。
有雲是藥性溫而言者。
因氣味辛香主上而言也。
各有論說不同。
以緻理難畫一耳。
因為辨論正之。
出川廣。
圓如蟬肚。
外黃内赤。
色鮮微香帶甘者真。
市人多以姜黃僞充。
下血 (芳草)瀉肝氣分之血莪術(專入肝)。
辛苦氣溫。
大破肝經氣分之血。
蓋人血氣安和。
則氣與血通。
血與氣附。
一有所偏。
非氣盛而血礙。
即血壅而氣滞。
三棱氣味苦平。
既于肝經血分逐氣。
莪術氣味辛溫。
複于氣分逐血。
故凡氣因血窒而見積痛不解。
吐酸奔豚。
痞癖症瘕等症者。
須當用此調治。
(按之應手為症。
是因傷食所得。
假物成形為瘕。
是因傷血所得。
見于肌膚。
可見為痞。
是因傷氣所得。
結于隐癖。
不見為癖。
是因積聚所得。
五積。
肝積曰肥氣。
在左脅下形如覆杯。
有頭有足。
如龜鼈狀。
心積曰伏梁。
起于臍上。
大如手臂。
上至心下。
脾積曰痞氣。
在胃脘。
覆大如盤。
肺積曰息奔。
在右脅下。
覆如大杯。
腎積曰奔豚。
發于少腹。
上至心下。
如豚奔走之象。
或上或下。
亦無定時。
經曰。
大積大聚。
毒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
過者死。
故去積。
須以甘溫調養。
又曰。
壯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成病。
潔古雲。
壯人無積。
惟虛人則有之。
故養正則邪自除。
)俾氣自血而順。
而不緻閉結不解矣!但蓬術雖屬磨積之味。
(血積宜用桃仁山甲幹漆大黃虻蟲蓬術瓦楞子。
痰積宜用半夏南星白術枳實礞石硝石風化硝白芥子海石蛤粉。
水積宜用大戟甘遂荛花芫花。
酒積宜用幹葛神曲砂仁豆蔻黃連幹姜甘遂牽牛。
茶積宜用姜黃茱萸椒姜。
癖積宜用三棱莪術巴霜大黃。
肉積宜用山楂阿魏硝石。
蠱積宜用雄黃錫灰槟榔雷丸蕪荑使君子鶴虱。
瘧積宜用桃仁鼈甲草果。
)若虛人服之。
最屬可危。
須得參術補助為妙。
大者為廣術。
(頌曰。
此物極堅硬難搗。
)灰火煨透。
乘熱搗之。
或醋磨酒磨。
或煮熟用。
下血 (芳草)破脾中氣血下行姜黃(專入脾)。
味辛而苦。
氣溫色黃。
功用頗類郁金(苦寒。
色赤。
)三棱(苦平。
皮黑肉白。
)蓬術(味苦。
色黑。
)延胡索。
(辛苦。
色黃。
)但郁金入心。
專瀉心包之血。
莪術入肝。
治氣中之血。
三棱入肝。
治血中之氣。
延胡索則于心肝血分行氣。
氣分行血。
此則入脾。
既治氣中之血。
複兼血中之氣耳。
陳藏器曰。
此藥辛少苦多。
(藏器曰。
性熱不冷。
)性氣過于郁金。
破血立通。
下氣最速。
凡一切結氣積氣。
症瘕瘀血。
血閉癰疽。
并皆有效。
以其氣血兼理耳!(時珍曰。
古方五痹湯。
用片子姜黃。
治風寒濕氣手臂痛。
戴原禮要訣雲。
片子姜黃能入手臂治痛。
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若血虛腹痛臂痛。
而非瘀血凝滞者。
用之反劇。
蜀川産者。
色黃質嫩。
有須。
折之中空有眼。
切之分為兩片者。
為片子姜黃。
(和劑方治胎寒腹痛。
啼哭吐乳。
大便色青。
狀若驚搐。
出冷汗。
姜黃一錢。
沒藥二錢。
乳香二錢。
為末。
蜜丸芡子大。
每服一丸。
鈎藤湯下。
經驗方心痛難忍。
用姜黃一兩。
桂三兩。
為末。
醋湯服一錢。
立效。
)廣生者。
質粗形扁如幹姜。
僅可染色。
不可入藥。
服之有損無益。
下血 (水草)生用宣瘀通滞炒用止血蒲黃(專入肝)。
味甘氣平。
功用無他。
但以生用熟用炒黑。
分其治法耳。
以生而論。
則凡瘀血停滞。
腫毒積塊。
跌仆傷損。
風腫癰瘡。
溺閉不解。
服之立能宣洩解除。
(時珍曰。
一婦舌脹滿口。
以蒲黃頻滲。
比曉乃愈。
宋度宗舌腫滿口。
禦醫用蒲黃幹姜末。
等分。
搽之愈。
觀此。
則蒲黃之涼血可知矣!蓋舌為心苗。
心包相火。
乃其臣使。
得幹姜是陰陽相濟也。
失笑散用此同五靈脂。
治血氣滞痛。
)以熟焦黑。
則凡吐血下血腸風血尿血痢。
服之立能止血。
然此止屬外因。
可建奇功。
若内傷不足之吐衄。
則非此所能治者矣!丹參(山草)破心包血瘀安神志。
四物湯亦有産前産後不得妄用為醫者勿拘死法可耳丹參(專入心包絡。
兼入肝)。
味苦色赤。
性平而降。
(時珍曰。
五參五色配五髒。
故人參入脾。
曰黃參。
沙參入肺。
曰白參。
玄參入腎。
曰黑參。
牡蒙入肝。
曰紫參。
丹參入心。
曰赤參。
其苦參則右腎命門藥也。
古人舍紫參而稱苦參。
未達此義。
)書載能入心包絡破瘀一語。
已盡丹參功效矣!然有論其可以生新安胎。
調經除煩。
養神定志。
及一切風痹。
崩帶症瘕。
目赤疝痛。
瘡疥腫痛等症。
(時珍曰。
按婦人明理論雲。
四物湯治婦人病。
不問産前産後。
經水多少。
皆可通用。
唯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
蓋丹參能破宿血。
補新血。
安生胎。
落死胎。
止崩中帶下。
調經脈。
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芍藥故也。
)總皆由其瘀去。
以見病無不除。
非真能以生新安胎。
養神定志也。
凡妊娠無故大便不實者。
切忌。
畏鹽水。
忌醋。
反藜蘆。
下血 (隰草)入心包肝逐瘀益母草(專入心包肝)。
一名茺蔚。
辛微苦寒。
功能入肝心包絡。
消水行血。
去瘀生新。
調經解毒。
為胎前胎後要劑。
是以無胎而見血淋血閉血崩帶下血痛。
(帶下者。
因病生于帶脈之意也。
帶脈橫于腰間。
凡病患下白。
則為白帶。
屬氣虛。
宜補中益氣。
下赤則為赤帶。
屬血虛。
宜養血滋陰而兼調氣。
)既胎而見胎漏。
臨産而見難産。
已産而見血暈。
疔腫乳癰等症。
服此皆能去瘀生新。
(時珍曰。
益母草根莖花葉實。
并皆入藥。
若治肝經風熱。
明目益精調經。
則用子。
若治腫毒瘡瘍。
消水行血。
婦人胎産諸病。
則宜并用為良。
蓋因根莖花葉專于行血。
而子則行中有補也。
)蓋味辛則于風可散。
血可活。
味苦則于瘀可消。
結可除。
加以氣寒。
則于熱可療。
并能臨症酌施。
則于母自有益耳。
外此番痧腹痛嘔之用此濃煎恣飲。
亦取能散惡血。
(若其病非惡血。
則非所宜。
)然氣味辛散。
瞳子散大者。
其切忌之。
益母子主治略同。
但行中有補。
非若益母草。
徒以消水行血為事也。
小暑端午及或六月六日采取良。
(濟陰返魂丹。
六月六日采花葉實。
為末蜜丸。
治胎産百病。
近效方搗汁熬膏良。
)忌鐵。
子微炒用。
下血 (隰草)活血通瘀劉寄奴(專入肝)。
因何而有是名。
據書載是劉裕小字寄奴。
曾射一蛇。
目見童子搗藥。
問之。
答為寄奴所傷。
被裕罵而收藥。
每遇金瘡敷之。
即愈。
故以寄奴是名。
但此雖非屬真。
而藥味苦微溫。
多能破瘀通經。
除症下脹。
及止金瘡血出。
大小便血。
湯火傷毒。
緣血之在人身。
本貴通活。
滞而不行。
則血益滞而不出。
而症瘕脹滿愈甚。
行而不止。
則血亦滞而不收。
而使血出益甚。
寄奴總為破血之品。
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
而通者破而即收也!(抉盡破血止血實義。
)古書止言治功。
而不詳繹其義。
殊覺疏漏。
但性多走洩。
不可過服。
令人吐利不止。
莖葉花子皆可用。
下血 (喬木)涼血破瘀蘇木(專入心胃)。
甘鹹辛涼。
功用有類紅花。
少用則能和血。
多用則能破血。
但紅花性微溫和。
此則性微寒涼也。
故凡病因表裡風起。
而緻血滞不行。
暨産後血暈脹滿以死。
及血痛血瘕。
經閉氣壅癰腫。
跌撲損傷等症。
皆宜相症合以他藥調治。
如疏風則與防風同用。
行血則與乳香同用。
(海藥方)但性平疏洩。
産後惡露已盡。
大便不實者。
均應禁用。
出蘇方交愛。
(交州愛州)忌鐵。
下血 (香木)入心破血宣瘀止痛沒藥(專入心。
兼入肝。
)苦平兼辛。
諸書亦載能補心膽與肝。
蓋謂瘀血不除。
則新血安生。
乳香氣味辛溫。
既能行氣活血。
又有沒藥之苦以破其瘀。
則推陳緻新。
自有補益之妙。
(宗曰。
沒藥大概通滞血。
血滞則氣壅瘀。
氣壅瘀則經絡滿急。
經絡滿急故痛且腫。
凡打撲跌。
皆傷經絡。
氣血不行。
瘀壅作腫痛也。
)是以古方。
乳香必同沒藥兼施。
(生肌散每每相兼而用。
)謂其可止疼痛。
義由此也。
今人不明藥品氣味。
動以書載補益。
豈不誤甚?出南香色赤類琥珀者良。
治同乳香。
下血 (灌木)入脾下氣行水破血郁李(專入脾。
兼入膀胱大腸)。
世人多合胡麻同用。
以為潤燥通便之需。
然胡麻功止潤燥。
暖中活血。
非若郁仁性潤。
其味辛甘與苦。
而能入脾下氣。
行水破血之劑也。
故凡水腫癃急便閉。
關格不通。
得此體潤則滑。
味辛則散。
味苦則降。
與胡麻實異。
而又可以相需為用者也。
(按宋史錢乙傳雲。
一乳婦因悸而病。
既已目張不得瞑。
乙曰煮郁李酒飲之。
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
目系内連肝膽。
恐則氣結膽橫不下。
郁李仁去結。
随酒入膽。
結去膽下。
則目能瞑矣。
此蓋得肯綮之妙者也!)然此止屬治标之劑。
多服恐滲液而益燥結不解耳。
去皮尖。
蜜浸研。
下血 (喬木)鏟除老血久積伏蠱幹漆(專入肝脾)。
味辛氣溫。
有毒。
(弘景曰。
生漆毒烈。
人以雞子和服之去蠱。
猶自齧腸胃也。
)有降無升。
專破日久凝結之血。
及削年深堅結之積。
緣人感受風寒暑濕。
郁而為病。
則中外不舒。
胃中有物。
留滞不消。
久而生蟲。
血積不化。
結而為瘀。
由是陽氣竭澤。
津液枯槁。
癱瘓風痹。
因之不免用此辛溫毒烈之性。
鏟除瘀積。
中氣得複。
絕傷皆續。
而緩急和矣。
按血見漆化水。
故能化蠱破血。
千金三蠱方皆賴以之為君。
(震亨曰。
漆性急而飛。
用之中節。
積滞去後。
補性内行。
人不知也。
)本經言能輕身者。
以其蠱去而身自輕之謂也。
所謂中氣可複。
絕傷可續者。
亦因瘀去而中自複。
與傷自續之謂也。
但無積血者切忌。
以其傷營血。
損胃氣耳。
炒令煙盡為度。
(試漆訣雲。
微扇光如鏡。
懸絲急似鈎。
撼成琥珀色。
打着有浮漚。
)若患漆瘡。
以生蟹汁紫蘇解之。
(相感志雲。
漆得蟹而成水。
蓋物性相制也。
凡人畏漆者。
嚼蜀椒塗口鼻則可免。
) 下血 (香木)入肝血分破瘀血竭(專入肝)。
系南番樹木之液。
猶人之膏脂者是。
味甘而鹹。
性平色赤。
按五味惟甘主補。
鹹主消。
血竭味甘。
雖能和血收口。
止痛生肌。
然味鹹則消。
卻能引膿。
性專入肝經血分破瘀。
故凡跌仆損傷。
氣血攪刺。
内傷血聚。
并宜同酒調服通氣。
乳香沒藥雖主血病。
而亦兼入血分。
此則專入血分。
而不兼及氣分者也。
但性最急迫。
引膿甚利。
不可多服。
(的解) 凡血病無積瘀者。
不必用之。
以染透指甲燒灰不變色者佳。
藥肆僞造甚多。
(有用松香同藥染成。
有以海母亂真。
)真者絕少。
同衆藥搗用。
(則作飛塵。
)得密陀僧良。
下血 (五果)入心包肝破血通瘀桃仁(專入心包肝)。
辛苦甘溫。
為厥陰心包肝血分主藥。
夫血者陰也。
有形者也。
周流乎一身。
一有凝滞。
則為症瘕瘀血血閉。
或婦人月水不通。
或跌撲損傷積血。
及心下宿血堅痛。
皆從足厥陰受病。
以其為藏血之髒也。
苦能洩滞。
辛能散結。
甘溫通行而緩肝。
故并主之。
所以為蓄血必需之藥。
(成無己曰。
肝者血之源。
血聚則肝氣燥。
肝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