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血劑

關燈
澀氣固筋骨。

    此則入腎涼血之為異耳。

    故和劑局方用此治上下諸血。

    及于虛痨方中參入同治。

    如肝痨之必用此為主。

    且不類于北胡。

    蓋北胡能升少陽清氣上行。

    (升清發表。

    必有外邪者方用。

    )此則氣味下達。

    (入腎涼血。

    )與彼迥不相符。

    若用北胡以治虛痨。

    則咳嗽發熱愈無甯日。

    (陰火愈升愈起。

    )可不辨而混用乎?出銀州者良。

    故以銀胡号之。

     涼血 (柔滑)消胃熱涼肝血療乳癰乳岩蒲公英(專入胃肝)。

    即黃花地丁草也。

    味甘性平。

    能入陽明胃厥陰肝涼血解熱。

    故乳癰乳岩為首重焉!且能通淋。

    (淋症多屬熱結。

    用此可以通解。

    )擦牙染須塗刺。

    (莖斷有白汁。

    凡螳螂諸蟲遊諸物上。

    必遺精汁。

    幹久則有毒。

    人手觸之成疾。

    名狐尿刺。

    慘痛不眠。

    百療難效。

    取汁濃塗即愈。

    千金方極言其功。

    )及解食毒疔毒。

    緣乳頭屬肝。

    乳房屬胃。

    乳癰乳岩。

    多因熱盛血滞。

    用此直入二經。

    外敷散腫臻效。

    (同忍冬煎入少酒服。

    搗敷亦良。

    )内消須同夏枯貝母連翹白芷等藥同治。

    況此屬土。

    花黃。

    故于食滞可解。

    毒瓦斯可散。

    又能入腎涼血。

    故于須發可染。

    獨莖一花者是。

    有桠者非。

     涼血 (蔓草)瀉肝血熱淩霄花(專入肝)。

    即紫葳花。

    肝經血分藥也。

    味甘而酸。

    氣寒無毒。

    凡人火伏血中。

     而見腸結血閉。

    風癢崩帶症瘕。

    一切由于血瘀血熱而成者。

    所當用此調治。

    蓋此專主瀉熱。

    熱去而血自活也。

    是以肺癰之藥。

    多有用此為君。

    (淩霄為末。

    和密陀僧。

    唾調敷。

    亦治酒渣。

    )妊娠用此克安者。

    以其内有瘀積。

    瘀去而胎即安之意也。

    所雲孕婦忌服者。

    恐其瘀血既無。

    妄用恐生他故也。

    此為女科血熱必用之藥。

    但當相症施治耳。

    藤生。

    花開五瓣。

    黃赤有點。

    不可近鼻。

    聞傷腦。

     涼血 (喬木)除熱散結清火槐角(專入胃大腸。

    兼入肝)。

    即槐實。

    味苦酸鹹。

    氣寒無毒。

    入手足陽明大腸胃。

    及入足厥陰肝。

    凡因肝經熱郁而緻風眩煩悶。

    痔血腸風。

    并陰瘡濕癢。

    目淚不止者。

    服此治無不效。

     (肛邊發露肉珠。

    狀如鼠乳。

    時出膿血。

    曰牡痔。

    肛邊腫痛。

    生瘡突出。

    腫至五六日。

    自潰出膿血者。

    曰牝痔。

    肛邊生瘡。

    顆顆發。

    癢而複痛。

    更衣出清血者。

    曰脈痔。

    腸内結核。

     痛而有血。

    寒熱往來。

    登廁脫肛者。

    曰腸痔。

    因便而清血随下者。

    曰血痔。

    又因糞前有血。

     名外痔。

    糞後有血。

    名内痔。

    谷道肉。

    名舉痔。

    頭上有孔。

    名痔漏。

    瘡内有蟲。

    名蟲痔。

     大法用槐角地榆生地涼血。

    芩蓮栀柏清熱。

    防風秦艽祛風濕。

    當歸人參和血生血。

    枳殼寬腸。

    升麻升提。

    治腸風略同。

    不宜專用涼。

    須當兼補劑收功。

    )以其氣皆純陰。

    為涼血要藥。

     故能除一切熱。

    散一切結。

    清一切火也。

    至書所雲能疏肝經風熱者。

    非是具有表性。

    得此則疏實。

    因熱除而風自息之意。

    凡書所着治功。

    多有如此立說。

    不可不細體會而詳究耳!去單子及五子者。

    銅槌捶碎。

    牛乳拌蒸。

    (十月上已采。

    漬牛膽中。

    幹百日。

    食後吞一枚。

    明目補腦。

    發白還黑。

    腸風痔血。

    尤宜服之。

    )槐花味苦獨勝。

    其涼大腸血分更甚。

    凡大小便血。

    及目赤腫痛舌衄。

    并皆用之。

    (舌衄炒研滲之。

    )若虛寒無火切忌。

    陳者良。

     涼血 (香木)涼血止血側柏葉(專入肺肝)。

    苦澀微寒。

    書言養陰滋肺燥土。

    然禀受西金。

    堅勁不凋。

    (魏子才六書精蘊雲。

    萬木皆向陽。

    而柏獨西指。

    故字從白。

    白者西方也。

    陸佃埤雅雲。

    柏之指西。

    猶針之指南也。

    柏有數種。

    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

    故曰側柏。

    寇宗曰。

    予官陝西。

    登高望柏千萬樹。

    皆一一西指。

    蓋此木至堅。

    不畏霜雪。

    得木之正氣。

    他木不及。

    所以受金之正氣。

     所制一一西指也。

    )服此大能伐胃。

    雖有止血涼血之功。

    而氣味與血分無情。

    不過仗金氣以制木。

    借炒黑以止血耳。

    (汪昂曰。

    肢節大痛。

    晝靜夜劇。

    名白虎曆節風。

    亦風寒濕所緻。

    ) 别錄稱為補益。

    似屬未是。

    但塗湯火傷損。

    生肌殺蟲。

    炙罨凍瘡。

    汁染須發最佳。

    酒浸或炒或生用。

    桂牡蛎為使。

    惡菊花。

    宜酒。

    (元旦飲椒柏酒以辟邪。

    ) 涼血 (石)清心熱鎮驚安神辰砂(專入心)。

    即書所雲丹砂朱砂者是也。

    因砂出于辰州。

    故以辰名。

    體陽性陰。

    外顯丹色。

    内含真汞。

    不熱而寒。

    離中有坎也。

    不苦而甘。

    火中有土也。

    嬰兒女。

    交會于中。

    故能入心解熱。

    而神安魄定。

    (杲曰。

    丹砂統陰。

    納浮遊之火而安神明。

    凡心熱者。

    非此不能除。

    )是以同滑石甘草。

    則清暑。

    同遠志龍骨。

    則養心氣。

    同丹參則養心血。

    同地黃枸杞則養腎。

    同濃樸川椒則養脾。

    同南星川烏之類則祛風。

    且以人參茯神濃煎。

    調入丹砂。

    則治離魂病。

    (夏子益奇疾方雲。

    凡人自覺本形作兩人。

    并行并卧。

    不辨真假者。

    離魂病也。

    類編雲。

    錢丕少卿夜多惡夢。

    通宵不寐。

    自慮非吉。

    遇鄧州推官胡用之。

    曰。

    昔常如此。

    有道土教戴辰砂如箭簇者。

    涉旬即驗。

    四五年不複有夢。

    因解髻中一绛囊遺之。

    即夕無夢。

    神魂安靜。

    )以丹砂末一錢。

    和生雞子黃三枚。

    攪勻頓服。

    則妊娠胎動即安。

    胎死即出。

    慎勿經火。

     及一切烹煉。

    則毒等于砒。

    況此純陰重滞。

    即未烹煉。

    久服悶。

    以其虛靈之氣被其鎮墜也。

    辰砂明如箭簇者良。

    惡磁石。

    畏鹽水。

    忌一切血。

    (頌曰。

    鄭康成注周禮。

    以丹砂石膽雄黃礬石磁石為五毒。

    古人惟以攻瘡瘍。

    而本經以丹砂為無毒。

    故多煉治。

    服食鮮有不為藥患者。

    豈五毒之說勝乎?當以為戒。

    ) 涼血 (石)解熱活血無名異(專入肝)。

    即俗所名幹子者是也。

    味甘而鹹。

    微寒無毒。

    諸書皆言能治癰腫損傷接骨。

    金瘡合口。

    其義何居。

    以其鹹有入血之能。

    甘有補血之力。

    寒能勝熱之義者故耳。

    是以人于受杖時。

    每服三五錢。

    其于傷處。

    不甚覺痛。

    用醋磨塗腫處即消。

    要皆外治之品。

    非内服之味也。

    生川廣。

    小黑石子也。

    一包數百枚。

     涼血 (畜)涼血活血血燥不活。

    用以辛溫以為搜剔。

    則血益燥而不活矣。

    按豬本屬陰物。

    血亦更屬陰味。

    以至陰之物。

    而治至陰之血。

    則熱自得陰化而熱以解。

    然必得一活動以為疏剔。

    則血不為熱凝。

    惟豬通身皆窒。

    食飽即卧。

    其活止在一尾。

    而尾尖則又活中之至活者也。

    故吳費建中(着有救偏瑣言。

    )治痘凡逢毒盛而見幹紅晦滞。

    紫豔幹燥之象。

    輕則用以桃仁地丁紅花赤芍。

    重則用以豬尾尖血。

    取一盞二盞入藥同投。

    兼佐冰片。

    開洩腠理。

    通達内外。

    誠發千古未發之奇秘也。

    (冀建中治痘血瘀氣滞。

     用大黃一兩。

    青皮一錢半。

    桃仁四錢。

    紅花錢半。

    赤芍錢半。

    木通八分。

    荊芥錢半。

    葛根錢半。

    生地兩半。

    牛蒡二錢。

    白項地龍二十一條。

    紫花地丁一兩五錢。

    蟬蛻六分。

    山楂一兩五錢。

    蘆根三兩。

    名必勝湯。

    此是勢急之際。

    用以大劑。

    若毒勢未急。

    或分作三劑以投。

    若血瘀之極。

    必加豬尾血。

    大渴不已。

    加石膏。

    總在相症酌治耳。

    )瘀血一活。

    則一身之血與之俱活。

    凡治痘而見幹紅晦滞。

    内症具備。

    其可不借此血以為通活之具乎?但血因虛而燥。

    因寒而凝。

    而不用以辛溫辛熱以為通活。

    則血愈見其有礙者矣!取雄豬尾血者佳。

     涼血 (獸)涼血解熱兔肉(專入肝。

    兼入大腸)。

    人言可治虛痨。

    人多食而不忌。

    不知兔肉性寒。

    久食絕人血脈。

     損元氣陽事。

    令人痿黃。

    故時珍載之以為涼血解熱利腸之劑。

    (藏器曰。

    大抵久食絕人血脈。

    損元氣陽事。

    令人痿黃。

    八月至十月可食。

    餘月傷人神氣。

    兔死而眼合者殺人。

    )況虛痨一症。

    脾腎兩虛。

    即在醫者用藥挽救。

    亦難兩全無弊。

    若複加兔肉甘寒。

    又安能力補脾腎。

     而為虛痨要藥乎?今人不察。

    動用兔肉治療。

    以緻陽氣日虛。

    而陰氣日竭。

    餘因先慈曾患虛痨。

    服藥将愈。

    後食兔肉而病複發。

    故特拈出。

    以為妄食兔肉者戒。

     涼血 (魚)涼肝血開目翳魚膽(專入肝膽)。

    本屬苦寒。

    可以點目去障。

    以膽入膽故也。

    至于青魚之膽。

    氣味亦同。

    且色青入肝。

    開竅于目。

    故膽有點目治鲠之功。

    目睛生汁注眼。

    能黑夜視物。

    以其好啖螺蚬。

     螺蚬能明目也。

    又味苦氣寒。

    能涼血熱。

    故又主塗痔瘡。

    擦火瘡。

    吹喉痹。

    功與熊膽相同。

     臘月收。

    陰幹。

     涼血 (鼠)入肝活血明目夜明沙(專入肝)。

    即名天鼠屎也。

    其屎因食蚊蟲而化。

    蚊蟲善食人血。

    是即蚊蟲之眼。

     故能入肝經血分活血。

    為治目盲障翳之聖藥。

    (肝之竅在目。

    )凡人目生障翳。

    多緣肝有血積。

    以緻上攻于目。

    其或見為驚疳瘧。

    血氣腹痛。

    得此辛以散邪。

    寒以勝熱。

    則血自活。

    而病無不可愈。

    (本草稱下死胎。

    )以其蚊善食血。

    (吳鶴臯曰。

    古人每用虻蟲水蛭治血積。

    以其善吃人血故耳。

    )故即可以食血者。

    治其血耳。

    (加石決明豬肝煎。

    名決明夜靈散。

    治雞盲眼。

     )并能燒煙辟蚊。

    (同鼈甲燒。

    )是即以蚊治蚊之意。

    淘淨焙用。

    惡白薇白蔹。

     涼血 (人)涼血逐瘀血餘(專入肝心。

    兼入腎)。

    味苦微溫。

    據書載能補腎壯氣。

    然總不如地茱參耆為補精補氣之最耳。

    (素問曰。

    腎之華在發。

    王冰注雲。

    腎主髓。

    腦者髓之海。

    發者腦之華。

    腦減則發素。

    滑壽注雲。

    水出高源。

    故腎華在發。

    發者血之餘。

    血者水之類也。

    今方家叫發為血餘。

    蓋本此也。

    葉世傑草木子雲。

    精之榮以須。

    氣之榮以眉。

    血之榮以發。

    類苑雲。

    發屬心。

    禀火氣而上生。

    須屬腎。

    禀水氣而下生。

    眉屬肝。

    禀木氣而側生。

    故男子腎氣外行而有須。

    女子宦人則無須。

    而眉發不異也。

    )又載功能療驚痫。

    理咳嗽。

    固崩帶。

    止血暈血痢血淋。

    舌血鼻血。

    暨轉胞不通。

    及塗瘡疥。

    入膏敷毒。

    治皆有效。

    (時珍曰。

    發者血之餘。

    埋之土中。

     千年不朽。

    煎之至枯。

    複有液出。

    誤食入腹。

    變為瘕蟲。

    治服餌。

    令發不白。

    此正神化之應驗也。

    )然總皆屬通關開竅。

    涼血散瘀生新之品。

    (子母秘錄治小兒斑疹。

    用發灰飲。

    服二錢。

    治小兒兩角生瘡。

    用發灰三錢。

    飲汁服。

    )若胃虛用之。

    多有吐瀉之弊。

    皂莢洗。

    用。

     下血 血為人身之寶。

    安可言下。

    然有血瘀之極。

    積而為塊。

    溫之徒以增熱。

    涼之或以增滞。

     惟取疏動走洩。

    苦鹹烈毒之品。

    以為驅逐。

    則血自爾不凝。

    按書所載破血下血。

    藥類甚衆。

    要在審症明确。

    則于治方不謬。

    如症兼寒兼熱。

    内結不解。

    則宜用以莪術桃仁郁金母草以為之破。

    取其辛以散熱。

    苦以降結之意也。

    瘀氣結甚。

    則宜用以斑蝥幹漆以為之降。

    取其氣味猛烈。

    得以驟解之意也。

    寒氣既除。

    内結滋甚。

    則宜用以丹參郁李沒藥姜黃三七紫菀柴參貫衆以為之下。

    取其苦以善降。

    不令内滞之意也!寒氣既除。

    瘀滞不化。

    則宜用以蒲黃蘇木以為之疏。

    取其氣味宣洩。

    不令郁滞之意也至有借食人血以治血。

    則有虻蟲水蛭可用。

    借其鹹味引血下走。

    則有茜草血竭瓦楞紫貝蟲鼈甲可取。

    借其質輕靈活不滞。

    則有蓮藕花蕊石可投。

     借其陰氣偏布可解。

    則有螃蟹蚯蚓可啖。

    借其酸澀鹹臭以解。

    則有皂礬五靈脂可入。

    惟有苦溫而破。

    則又更有劉寄奴等味。

    但劉寄奴自然銅古文錢三七血竭沒藥蟲。

    則于跌仆損傷而用。

     蚯蚓則于解毒而用。

    丹參則于血瘀神志不安而用。

    水蛭虻蟲桃仁。

    則于蓄血而用。

    花蕊石則于金瘡血出而用。

    五靈脂益母草蒲黃。

    則于婦人血滞而用。

    茜草則于婦人經閉不解而用。

    瓦楞子則為婦人塊積而用。

    斑蝥則為惡瘡惡毒而用。

    郁金則為血瘀胞絡痰氣積聚而用。

    莪術則為血瘀積痛不解而用。

    郁李仁則為下氣行水破血而用。

    幹漆則為鏟除老血蠱積而用。

    紫貝則為血蠱水積而用。

    貫衆則為時行不正而用。

    鼈甲則為勞熱骨蒸而用。

    紫參則為血痢癰腫而用。

     姜黃則為脾中血滞而用。

    蘇木則為表裡風起而用。

    皂礬則為收痰殺蟲除濕而用。

    生藕則為通調津液而用也。

    至于斑蝥幹漆三七水蛭虻蟲蟲螃蟹瓦楞子花蕊石。

    尤為諸劑中下血敗血之最。

    用之須當審顧。

    不可稍有忽略。

    以緻損人元氣于不測中也! 下血 (山草)入腸明厥陰血分化而為水三七(專入肝胃。

    兼入心大腸。

    又名山漆。

    時珍曰。

    或雲能合金瘡。

    如漆粘物也。

    )甘苦微寒而溫。

    世人僅知功能止血住痛。

    殊不知痛因血瘀則痛作。

    血因敷散則血止。

    三七氣味苦溫。

     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試以諸血之中入以三七。

    則血旋化為水矣。

    此非紅花紫草類也。

    故凡金刃刀剪所作。

    及跌仆杖瘡血出不止。

    嚼爛塗之。

    或為末滲其血。

    即止。

    (時珍曰。

    受杖時。

     先服一二錢。

    則血不沖。

    杖後尤宜服之。

    )且以吐血衄血。

    下血血痢。

    崩漏經水不止。

    産後惡露不下。

    俱宜自嚼。

    或為末。

    米飲送下即愈。

    并虎咬蛇傷血出可治。

    (與血竭同。

    )此為陽明厥陰血分之藥。

    故能治一切血病。

    一種庭砌栽植者。

    以苗搗敷。

    腫毒即消。

    亦取散血之意。

    (一種春生苗。

    夏高三四尺。

    葉似菊艾,而勁濃有岐尖。

    莖有赤棱。

    夏秋開黃花。

    蕊如金絲。

    盤紐可愛。

    而氣不香。

    花幹則吐絮如苦英絮。

    根葉味甘。

    治金瘡跌傷出血。

    及上下血病甚效。

    雲是三七。

    而根大如牛蒡根。

    與南中來者不類。

    恐是劉寄奴之屬。

    甚易繁衍。

    )廣産形如人參者是。

    (時珍曰。

    此藥近時出自南人軍中。

    用為金瘡要藥。

    雲有奇功。

    )有節非。

    研用良。

     下血 (蔓草)入心包肝行血茜根可染茜草(專入心包肝)。

    味酸鹹寒。

    色赤。

    功用略有似于紫草。

    但紫草則止入肝涼血。

    使血自為通活。

    此則能入肝與心包。

    使血必為走洩也。

    故凡經閉風痹黃膽。

    (疸有黃膽谷疸酒疸黃汗女勞疸。

    皆有寒濕熱濕之别。

    此則專就蓄血以論。

    大抵寒濕宜用茵陳附子茵陳四逆。

    熱濕宜用栀子大黃。

    血瘀宜用桃仁承氣之類。

    )因于瘀血内阻者。

    服之固能使瘀下行。

    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