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血劑

關燈
大補元陽。

    葡萄肉則甚消痰癖。

    牛膝幹地則滋陰。

    枸杞仙靈皮則扶陽痿等。

    社酒指納嬰兒口中。

    可令速語。

    噴屋及壁。

    則逐蚊蠅。

    燒酒則散寒結。

    然燥金涸血。

    敗胃傷膽。

    水酒藉曲釀醞。

    其性則熱。

    酒藉水成。

    其質則寒。

    少飲未至有損。

    多飲自必見害。

    如陰虛酷好。

    其髒本熱。

    加以酒熱内助。

    其熱益增。

    不緻逼血妄出不止。

    陽虛酷好。

    其髒本寒。

    加以酒寒内入。

    其害益甚。

    不緻飽脹吞酸吐瀉不止。

    (此旨曆無發明。

    惟景嶽于損傷篇内極說。

    )糟罨跌傷。

    行瘀止痛。

    亦驅蛇毒。

    及凍瘡。

    醇而無灰陳久者良。

    畏枳葛花赤豆花綠豆粉鹹鹵。

     (得鹽則解。

    以水制火意。

    ) 溫血 (葷辛)活血通滞韭菜(專入肝腎腸胃)。

    味辛微酸。

    氣溫無毒。

    按辛則能散。

    溫則能行。

    滞氣客于腸胃。

     則血因氣而益阻。

    胃氣不通于五髒。

    則腰膝冷而癖生。

    肝主疏洩。

    腎主閉藏。

    肝腎虛則啟閉非時。

    經曰。

    足厥陰病則為遺尿。

    及為白淫。

    服此氣行血散。

    肝補腎固。

    而病安有不愈乎?故書有雲韭味最利病患。

    凡一切血瘀氣滞等症。

    俱能使之立效。

    (震亨曰。

    心痛有食熱物。

    及怒郁。

    緻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

    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藥中。

    開提氣血。

    有腎氣上攻以緻心痛者。

    宜用韭汁和五苓散為丸。

    空心茴香湯下。

    蓋韭性急能散胃口氣血滞也。

    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

    入姜汁牛乳各一杯。

    細細溫服。

    蓋韭汁消血。

    姜汁下氣消痰和胃。

    牛乳能解熱潤燥補虛也。

    單方總錄曰。

    食不得入。

    是有火。

    食久反出。

    是無火也。

    士材又謂此不必拘。

    但察脈大有力。

    嘔吐酸臭。

    當作熱治。

    脈小無力。

    嘔吐清水。

    當作寒醫。

    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

    紅赤而澤者為實熱。

    能合色脈。

    庶乎無誤?)如犬蛇傷。

    用此搗爛如泥。

    加鹽少許。

    作濃箍頻換則安。

    被刑杖及打血凝。

    薄敷運動即散。

    久病下痢不止。

    同鲫魚煮食即止。

    但火甚陰虛。

     用之為最忌焉。

    忌蜜牛肉。

    (汪昂曰。

    今人多以韭炒牛肉。

    其味甚佳。

    亦未見其作害。

    又按經曰。

    毒藥攻邪。

    五谷為養。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五果為助。

    氣味合而明之。

    以補精益氣。

    五菜。

    韭薤蔥葵藿也。

    五果。

    桃李棗杏栗也。

    使韭果忌牛肉。

    則經何以又不言其有忌乎?)韭子功治略同。

    但治遺精白濁更勝。

    (素問曰。

    足厥陰病則遺尿。

    思想無窮。

    入房太甚。

    發為筋痿。

    及為白淫。

    男随溲而下。

    女子綿綿而下。

    韭子之治遺精漏洩。

    小便頻數。

    女人帶下者。

     能入厥陰補下焦肝及命門之不足。

    命門者藏精之府。

    故同治雲。

    )蒸暴炒研用。

    (救急易方。

     煙熏蟲牙用瓦片紅。

    安韭子數粒。

    清油數點。

    待煙起。

    以筒吸引至痛處。

    良久。

    以溫水漱吐。

    有小蟲出為效。

    未盡。

    再熏。

    ) 溫血 (土)止血宣滞能勝紅。

    紅見黑而即止。

    以火不勝水者故耳。

    辛能散血。

    血散則血歸經而不外溢。

    是以遇辛而即止也。

    溫能行血。

    血行則血周流經絡。

    而血不聚于所傷之處。

    是以得溫而即止也。

    (揭出行血止血義蘊。

    )故凡血熱過下。

    如瘟疫鼻衄。

    産後血暈。

    崩脫金瘡。

    并絲纏眼中。

    皆可以治。

    如止血則以苦酒送韭汁投。

    消腫則以豬膽汁酽醋調。

    并眼有絲纏。

    則以墨磨雞血速點。

    客忤中腹。

    則磨地漿汁吞。

     各随病症所用而治之耳。

    但瘟疫熱病初衄。

    遽用此以止血。

    則非所宜。

     溫血 (土)治血止血殺蠱百草霜(專入肝。

    兼入腎)。

    即竈突上煙煤及釜裡鍋煤也。

    因燒雜草。

    故名。

    味辛氣溫。

     觀其所主。

    與伏龍肝相似。

    凡血見黑即止。

    蠱毒惡氣。

    得辛溫則散。

    故本經專主蠱毒中惡。

    吐血血暈。

    以酒或水或醋。

    細研溫服。

    亦塗金瘡。

    止血生肌。

    至于傷寒發斑。

    (斑有陽毒陰毒。

    ) 疸膈瘧痢。

    咽喉口舌白秃諸瘡。

    亦須用此。

    以取火化從治之義。

     溫血 (獸)除熱結毒積目翳兔屎(專入肝)。

    即名望月沙者是也。

    兔禀太陰之精。

    複餌谷精草。

    明目之藥。

    是以屎能明目。

    以除目中浮翳。

    且痨瘵五疳痔漏蟲食痘瘡等症。

    服之皆治。

    亦由熱結毒積而成。

    得此寒以解熱。

    辛以散結。

    圓以象目。

    故能服之有功。

    (時珍曰。

    兔屎能解毒殺蟲。

    故治目疾。

    疳痨瘡痔方中。

    往往用之。

    諸家本草。

    并不言及。

    亦缺漏也。

    按沈存中良方雲。

    江陰萬融病痨。

     四體如焚。

    寒熱煩燥。

    孫元規使人遺藥。

    服之遂平。

    叩之則明月丹也。

    )若陰氣上乘。

    目障不清。

    未可用焉。

    兔肉另詳。

     溫血 (無鱗魚)入肝活血入腎除寒逐濕海螵蛸(專入肝。

    兼入腎)。

    即烏賊魚骨。

    禀水中之陽氣。

    味鹹氣溫。

    (腹中有墨。

    書字逾年乃滅。

    常吐黑水自罩其身。

    人即于黑水處取之。

    )凡諸血病因于寒濕。

    而見陰戶腫痛。

    丈夫陰腫。

    下痢疳疾。

    暨血瘕血崩血閉。

    腹痛環臍。

    目翳淚出。

    耳出膿等症。

    服此鹹能走血。

     溫能除寒逐濕。

    則血脈通達。

    而無諸血障害之弊矣!故直入厥陰肝經血分活血。

    (時珍曰。

     按素問雲。

    有病胸脅支滿者。

    妨于食。

    病至則先聞腥臊臭。

    出清液。

    先唾血。

    四肢清。

    目眩。

    時時前後血。

    病名曰血枯。

    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

    或醉入房中。

    氣竭肝傷。

    故月事衰少不來。

    治之以四烏骨。

    一茹。

    為末。

    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

    每服五丸。

    飲以鮑魚汁。

    所以利腸中及傷肝也。

    觀此則其厥陰血分無疑矣。

    又雲。

    經閉有有餘不足二病。

    有餘者血滞。

     不足者肝傷。

    烏所主者肝傷血閉不足之病。

    正與素問相合。

    )兼入少陰腎經。

    以治寒濕。

     曆觀諸書載用螵蛸同麝為末。

    以治耳底出膿。

    同冰片少許以治赤白目翳。

    同幹胭脂為末油調。

    以治小兒臍瘡出血及膿。

    同蒲黃等分為末。

    以塗舌腫。

    出血不止。

    皆是宣通血分之滞。

    無他術也。

    取骨魚鹵浸炙黃用。

    惡附子白芨白蔹。

    能淡鹽。

     涼血 血寒自當用溫。

    血熱自當用涼。

    若使血寒不溫。

    則血益寒而不流矣。

    血熱不涼。

    則血益結而不散矣。

    故溫血即為通滞活瘀之謂。

    而涼血亦為通滞活瘀之謂也。

    第書所載涼血藥味甚多。

     然不辨晰明确。

    則用多不合。

    如血閉經阻。

    治不外乎紅花。

    毒閉不解。

    治不外乎紫草。

    此定法也。

    然有心胃熱極。

    症見吐血。

    則又不得不用犀角。

    心脾熱極。

    症見喉痹。

    不得不用射幹。

    肝胃熱極。

    症見嘔吐血逆。

    不得不用茅根。

    腸胃熱極。

    症見便血。

    不得不用槐角地榆。

    心經熱極。

    症見驚惕。

    不得不用辰砂。

    且癰腫傷骨。

    血瘀熱聚。

    無名異宜矣。

    毒盛痘閉。

    幹紅晦滞。

    豬尾血宜矣。

    目盲翳障。

    血積上攻。

    夜明沙谷精草青魚膽宜矣。

    瘀血内滞。

    關竅不開。

    發餘宜矣。

    肝木失制。

    嘔血過多。

    側柏葉宜矣。

    火伏血中。

    肺癰失理。

    淩霄花宜矣。

    肝胃血燥。

    乳癰淋閉。

    蒲公英宜矣。

    至于腸紅脫肛。

    血出不止。

    則有炒卷柏可治。

    血瘕疝痹。

    經閉目赤。

    則有赤芍藥可治。

    諸血通見。

    上溢不下。

    則有生地黃可治。

    心腎火熾。

    血随火逆。

     則有童便可治。

    肝腎火起。

    骨蒸血結。

    則有童便可治。

    其他崩帶驚痫。

    噎膈氣逆之有賴于代赭石。

    濕熱下注。

    腸胃痔漏之有賴于刺皮。

    血瘀淋滴。

    短澀溺痛之有賴于琥珀。

    心肝熱極。

    惡瘡目翳之有賴于龍膽。

    齒動須白。

    火瘡紅發之有賴于旱蓮草。

    亦何莫不為通瘀活血之品?但其諸藥性寒。

    則凡血因寒起。

    當知所避。

    慎不可妄見血閉。

    而即用以苦寒之味以理之也。

     涼血 (隰草)涼血解熱生地黃(專入心肝腎。

    兼入小腸)。

    性未蒸焙。

    掘起即用。

    甘苦大寒。

    故書皆載其性鮮補。

    但入手少陰心足少陰腎足厥陰肝。

    并足太陰脾手太陽小腸。

    力專清熱瀉火。

    涼血消瘀。

    (錢仲陽導赤散。

    生地與木通同用。

    能瀉丙丁之火。

    别錄治婦人崩中血不止。

    及産後血上薄心。

    胎動下血。

    鼻衄吐血。

    皆搗汁飲之。

    )故凡吐血咯血。

    衄血畜血溺血。

    崩中帶下。

    審其症果因于熱成者。

    無不用此調治。

    (血出于鼻。

    是由清道。

    血出于口。

    是出濁道。

    血出于咳于衄。

    是由于肺。

    血見于嘔。

    是出于肝。

    血見于吐。

    是出于胃。

    血由痰涎而帶。

    是出于脾。

    血見于咯。

    是出于心。

    血見于唾。

    是出于腎。

    血由耳出。

    其名曰。

    血由鼻出。

    其名曰衄。

    血由肌膚而出。

    其名曰血汗。

    血由口鼻俱出。

    其名曰大衄。

    皆當詳其虛實以治。

    )并或傷寒陽強。

    痘症毒盛血燥。

    與折跌傷筋而見血瘀血痹之症者。

    無不采其同入。

    以為活血生新之用。

    第書有言服此長肉生肌。

    止是熱除血活以後長養之語。

    久服輕身不老。

    止是病去身安力健之詞。

    未可因此認為辟谷成仙屬實也。

    若使血因寒滞。

    而猶用以生地。

    不更使寒益甚。

    而血愈出不返乎!掘生肥大者。

    洗淨搗汁以飲。

    或用酒制。

    以免傷胃。

    忌鐵。

     涼血 (隰草)涼血通瘀紅花(專入心包肝)。

    辛苦而溫。

    色紅入血。

    為通瘀活血要劑。

    (血之下而清者。

    營虛有熱。

     血之下而濁者。

    熱與濕蒸。

    血色鮮者屬火發。

    血色黑者屬血燥極。

    血與洩物并下者。

    屬有積。

    或因脈絡受傷。

    血從尿出者。

    屬陰虛火動。

    或因房勞過度。

    營血妄行。

    血色黑黯。

    面色枯白。

    尺脈沉遲者。

    屬下元虛寒。

    陽虛陰走。

    嘔吐而見血色紫凝者。

    屬熱甚銷铄。

    故見稠濁。

     熱甚水化。

    故血見黑而紫。

    血從汗者屬火。

    喜傷心。

    喜則氣散。

    故血随氣以行。

    血在糞前者為近血。

    其血由于大腸。

    血在糞後者為遠血。

    其血自于肺胃。

    由氣虛腸薄。

    故血滲入而下出也。

    血自口鼻上出。

    為陽盛陰衰。

    有升無降。

    )蓋血生于心包。

    藏于肝。

    屬于沖任。

    一有外邪内侵。

    則血滞而不行。

    紅花汁與血類。

    故凡血燥而見喉痹不通。

    痘瘡不起。

    肌膚腫痛。

    (因血熱血瘀。

    作腫作痛。

    )經閉便難。

    (經閉本有血滞血枯之分。

    但此止就血滞論。

    )血暈口噤。

    子死腹中。

    治當用此通活。

    (時珍曰。

    紅花汁與之同類。

    故能行男子血脈。

    女子經水。

     多則行血。

    少則養血。

    按養漫筆雲。

    新昌徐氏婦病産暈已死。

    但胸膈微熱。

    有名醫陸氏曰。

    血悶也。

    得紅花數十斤乃可活。

    遂亟購得。

    以大鍋煮湯。

    盛二桶于窗格之下。

    畀婦寝其上熏之。

    湯冷再加。

    少傾指動。

    半日乃蘇。

    )但用不宜過多。

    少用則合當歸能生。

    多用則血能行。

    過用則能使血下行不止而斃。

    胭脂系紅花染出。

    可治小兒耳。

    (紅藍花三錢半。

    枯礬五錢。

    為末。

    以綿杖繳淨吹之。

    無花則用枝葉。

    一方去礬。

    )并解痘瘡毒腫。

    (有痘瘡挑破。

    以油胭脂敷之良。

    ) 涼血 (山草)入心包肝涼血解毒紫草(專入心包肝)。

    甘鹹氣寒。

    色紫質滑。

    專入厥陰血分涼血。

    血涼則九竅通。

    二便利。

    故凡血熱毒閉。

    而見心腹急痛。

    水腫不消。

    五疸癬惡瘡。

    及痘瘡血熱毒盛。

    二便閉澀者。

    治當用此。

    俾血得寒而涼。

    得鹹而降。

    得滑而通。

    得紫而入。

    血涼毒消。

    而二便因以解矣!(活幼書雲。

    紫草性寒。

    小兒脾實者可用。

    脾虛者反能作瀉。

    )奈世誤以為宣發之藥。

    不論毒閉與否辄用。

    殊失用藥意義矣!瀉者忌服。

    茸得陽氣之早。

    用宜取茸為正。

    酒洗用。

    (紫草去頭須。

    本經雲。

    能補中益氣。

    似非。

    ) 涼血 (隰草)入肝腎涼血旱蓮草(專入肝腎)。

    即書所雲鳢腸草金陵草者是也。

    味甘而酸。

    性平色黑。

    功專入肝入腎。

     為止血涼血要劑。

    是以血痢煎膏用之。

    其血即止。

    須白汁塗。

    變白為黑。

    火瘡發紅。

    其紅即退。

    齒牙動搖。

    擦之即固。

    合冬青子。

    名二至丸。

    以補肝腎。

    但性陰寒。

    雖善涼血。

    不益脾胃。

    (經疏)若不同以姜汁椒紅相兼修服者。

    必腹痛作瀉。

    苗如旋複。

    實似蓮房。

    斷之有汁。

     須臾而黑。

    熬膏良。

     涼血 (芳草)瀉肝血熱赤芍(專入肝)。

    與白芍主治略同。

    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

    赤則止有散邪行血之意。

     白則能于土中瀉木。

    赤則能于血中活滞。

    故凡腹痛堅積。

    血瘕疝痹。

    經閉目赤。

    (邪聚外腎為疝。

     腹内為瘕。

    )因于積熱而成者。

    用此則能涼血逐瘀。

    (成無己曰。

    白補而赤瀉。

    白收而赤散。

    酸以收之。

    甘以緩之。

    故酸甘相合。

    用補陰血逆氣而除肺燥。

    )與白芍主補無瀉。

    大相遠耳!大明指為赤白皆補。

    其說不切。

    日華子指為赤能補氣。

    白能治血。

    其說尤不切耳。

    不可不知。

     至雲産後忌用。

    亦須審其脈症。

    及髒偏勝若何耳。

    不可盡拘。

    (如髒陽脈症俱實者。

    雖在産後。

    亦所不忌。

    髒陰脈症俱虛。

    即在産前。

    不得妄施。

    凡治病以能通曉脈症虛實為是。

    )惡芒硝石斛。

    畏鼈甲小薊。

    反藜蘆。

     涼血 (山草)清下焦血熱血崩地榆(專入肝腸胃)。

    苦酸微寒。

    性沉而澀。

    諸書皆言因其苦寒。

    則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熱。

    俾熱悉從下解。

    又言性沉而澀。

    凡人症患吐衄崩中。

    腸風血痢等症。

    (腸風下血。

    清而色鮮。

     四射如濺。

    乃風性使然。

    素問所謂久風入中。

    則為腸風飧洩是也。

    若肛門射血如線。

    或點滴不已者。

    乃五痔之血耳。

    )得此則能澀血不解。

    按此不無兩岐。

    讵知其熱不除。

    則血不止。

     其熱既清。

    則血自安。

    且其性主收斂。

    既能清降。

    又能收澀。

    則清不慮其過洩。

    澀亦不慮其或滞。

    實為解熱止血藥也!但血熱者當用。

    虛寒者不宜用。

    久病者宜用。

    初起者不宜用。

    作膏可貼金瘡。

    搗汁可塗虎犬蛇蟲傷毒。

    飲之亦可。

    似柳根。

    外黑裡紅。

    取上截炒黑用。

    梢反行血。

    得發良。

    惡麥冬。

     涼血 (苔)生涼血炒止血卷柏(專入肝)。

    原屬草部。

    并非側柏。

    生于石上。

    形如拳卷。

    故以卷名。

    即俗所謂萬年松者是也。

    氣堅質濃。

    味甘性溫。

    入足厥陰肝經血分。

    其治有分生熟。

    生則微寒。

    力能破血通經。

    故治症瘕淋結等症。

    炙則辛溫。

    能以止血。

    故治腸紅脫肛等症。

    性與側柏葉懸殊。

    治亦稍異。

    (側柏葉仗金氣以制木。

    借炒黑以止血。

    )不可不辨。

    鹽水煮半日。

    井水煮半日。

    焙用。

     涼血 (山草)入腎涼血銀柴胡(專入腎。

    兼入胃)。

    味甘微寒無毒。

    功用等于石斛。

    皆能入胃而除虛熱。

    但石斛則兼入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