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瀉劑

關燈
滲濕 病之切于人身者。

    非其火之有餘。

    即其水之不足。

    火衰則水益勝。

    水衰則火益熾。

    昔人雲。

     火偏盛者。

    補水配火。

    不必去火。

    水偏多者。

    補火配水。

    不必去水。

    譬之天乎?此重彼輕。

     其重于一邊者勿補。

    則隻補足輕者之一邊也!決不鑿去砝馬。

    審是則凡水火偏勝。

    決無鑿去砝馬用瀉之理。

    推是禀體素濃。

    髒氣偏勝。

    并或外邪内入。

    阻遏生機。

    如濕氣流行。

    土受水制。

    在初濕氣内盛。

    能毋滲而洩乎?久而水氣橫逆。

    泛流莫禦。

    能無決而去乎。

    此水之宜滲宜瀉者然也。

    火氣内熾。

    一火發動。

    衆火劑起。

    沖射搏激。

    莫可名狀。

    此火之不得不瀉者也。

    熱氣内蒸。

    水受煎熬。

    苟不乘勢即解。

    則真陰立槁。

    此又熱之不得不瀉者也。

    至于或熱或火。

    結而為痰。

    或熱或火。

    盈而為氣。

    痰之微者。

    或從滲濕瀉濕之藥以去。

    若使痰甚而湧。

    宜用苦宜苦鹹之藥以降。

    氣之微者。

    或用瀉火瀉熱之藥以消。

    若使氣盛而迫。

    須用苦寒苦劣之藥以下。

    其有禀受素虧。

    邪氣不甚。

    則止酌以平劑以投。

    不可概用苦寒。

    以緻胃氣有損。

    又按濕為陰邪。

    凡人坐卧卑地。

    感受濕蒸。

    及或好食生冷。

    遏其元陽。

    郁而為熱。

    在初受邪未深。

    不必竟用重劑。

    惟取輕淡甘平以滲。

    然滲亦須分其髒腑。

    如扁豆山藥陳倉米茯苓浮萍通草鴨肉鲫魚鯉魚澤蘭。

    是滲脾胃之濕者也。

    但茯苓則兼肺腎以同治。

    通草則止合腎以共理。

    鲫魚則止合腎以皆滲。

    故暑濕熏蒸。

    三焦混亂。

    宜用扁豆以除之。

    胃氣不平。

    煩渴不止。

    宜用倉米以止之。

    脾虛熱洩。

    宜用山藥以滲之。

    水腫不消。

    宜用浮萍以利之。

    淋閉不通。

     宜用通草以開之。

    腸風下血。

    膈氣吐食。

    宜用鲫魚以理之。

    陳氣不化。

    宜用澤蘭以去之。

     虛痨嗽腫。

    宜用鴨肉以平之。

    腫嗽洩瀉。

    宜用茯苓以利之。

    水腫香港腳。

    宜用鯉魚以治之。

    又如榆白皮冬葵子神曲石鐘乳。

    是滲腸胃之濕者也。

    故五淋腫滿。

    胎産不下。

    宜用榆白皮冬葵子以服之。

    乳汁不通。

    宜用石鐘乳以通之。

    又如茯神萱草。

    是滲心經之濕者也。

    故驚悸健忘。

    水濕内塞。

    宜用茯神以利之。

    消渴心煩。

    宜用萱草以釋之。

    他如腎有邪濕。

    症見心氣不交。

    則有桑螵蛸以治之。

    症見楊梅毒結。

    則有土茯苓以導之。

    但土茯苓則兼諸髒之濕同理。

    肺有邪濕。

    汗閉不洩。

    則有姜皮以發之。

    肺氣不降。

    則有通草以通之。

    肝有邪濕。

    而見子腫風痨。

    則用天仙藤以治之。

    至于濕熱稍勝。

    藥非輕劑可治。

    則又另有瀉劑。

    而非斯藥所能盡者也。

     滲濕 (蔓草)清肺通乳利水通草(專入肺胃)。

    氣味甘淡。

    體輕色白。

    有類燈心。

    (時珍曰。

    有細孔。

    兩頭皆通。

    故名通草。

    即今所謂木通也。

    今之通草。

    乃古之通脫木也。

    頌曰。

    古方所用通。

    皆今之木通。

    其通脫木。

    稀有用者。

    )功同入肺。

    引熱下降。

    及利小便。

    通淋治腫。

    (杲曰。

    通草瀉肺利小便。

     甘平以緩陰血也。

    與燈草同功。

    宜生用之。

    )然燈心質小氣寒。

    則兼降心火。

    此則兼入胃通氣上達而下乳汁之為異耳。

    (時珍曰。

    通草色白而氣寒。

    疏淡而體輕。

    )況此體大氣輕。

    滲淡殆甚。

    能升能降。

    既可入肺而清熱。

    複能上行而通胃。

    東垣用此以治五種水腫癃閉。

    非取氣寒能降。

    味淡能升之意乎?仲景用此合當歸芍藥桂枝細辛大棗甘草。

    名為當歸四逆湯。

    以治傷寒邪入厥陰。

    非取通草以通營衛之意乎?但孕婦勿服。

     滲濕 (蔓草)消水除濕尤解楊梅結毒土茯苓(專入胃肝。

    兼入腎腸)。

    甘淡氣平。

    功有等于萆。

    治能除濕消水。

    去清分濁。

     然此尤解楊梅瘡毒。

    蓋楊梅瘡多由岚瘴熏蒸。

    與淫穢濕熱之邪交互而成。

    (時珍曰。

    楊梅瘡古方不載。

    亦無病者。

    近時起于嶺表。

    傳及四方。

    蓋嶺表風土卑炎。

    岚瘴熏蒸。

    飲啖辛熱。

    男女淫猥。

    濕熱之邪蓄積既深。

    發為毒瘡。

    遂緻互相傳染。

    自南而北。

    遍及海宇。

    然皆淫邪之人病之。

    )其症多屬陽明(胃)厥陰。

    (肝)而兼及他經。

    蓋相火寄于厥陰。

    肌肉屬于陽明故也。

     如兼少陰太陰。

    則發于咽喉。

    兼太陽少陽。

    發于兩角。

    若用輕粉劫劑。

    毒瓦斯竄入經絡筋骨。

     莫之能出。

    變為筋骨攣拘。

    發為結痛。

    遂成痼疾。

    (時珍曰。

    水銀性走而不守。

    加以鹽礬。

     升為輕粉銀朱。

    其性燥烈。

    善逐痰涎。

    涎乃脾之液。

    此物入胃。

    氣歸陽複。

    故涎被劫。

    随火上升。

    從喉頰齒縫而出。

    故瘡即幹痿而愈。

    若服之過劑。

    及用不得法。

    則毒瓦斯竄入經絡筋骨之間。

    莫之能出。

    痰涎既去。

    血液耗涸。

    筋骨失其所養。

    營衛不從。

    筋骨攣痛。

    發為癰毒疳漏。

    久則生蟲為癬。

    手足皴裂。

    遂成痼疾。

    )須用此一兩。

    外用金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藓皮各五分。

    皂莢子四分。

    人參當歸各七分。

    日服三劑。

    (時珍曰。

    用此能健脾胃。

    去風濕。

     脾胃健則營衛健。

    風濕去則筋骨利。

    故諸症多愈。

    又雲。

    此名搜風解毒湯。

    犯輕粉病深者月餘。

    淺者半月即愈。

    )忌飲茶酒肉面鹽醋。

    并戒房勞百日。

    渴飲土茯苓湯。

    半月方愈。

    取其濕熱斯除。

    而濁陰得解矣。

    白者良。

    忌茶。

     滲濕 (寓木)滲脾肺濕伐肝胃水邪茯苓(專入脾胃。

    兼入肺肝)。

    色白入肺。

    味甘入脾。

    味淡滲濕。

    故書皆載上滲脾肺之濕。

    下伐肝腎之邪。

    其氣先升(清肺化源。

    )後降。

    (下降利水。

    )凡人病因水濕而見氣逆煩滿。

    心下結痛。

    呃逆嘔吐。

    口苦舌幹。

    水腫淋結。

    憂恚驚恐。

    及小便或澀或多者。

    (諸病皆從水濕所生而言。

    )服此皆能有效。

    (故治亦從水濕生義。

    )故入四君。

    則佐參術以滲脾家之濕。

    入六味。

    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餘。

    最為利水除濕要藥。

    書曰健脾。

    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謂也。

    又曰定魄。

    (肺藏魄。

    )即水去而魄自安之意也。

    且水既去。

    則小便自開。

    安有癃閉之慮乎?水去則内濕已消。

    安有小便多見之謂乎?故水去則胸膈自寬。

    而結痛煩滿不作。

    水去則津液自生。

     而口苦舌幹悉去。

    (故效亦從水濕既去而見。

    )惟水衰精滑。

    小便不禁。

    非由水濕緻者切忌。

     恐其走表洩氣故耳。

    苓有赤白之分。

    赤入小腸。

    白入膀胱。

    白微有補。

    赤則止瀉濕熱。

    一氣一血。

    自不容混如此。

    至皮專治水腫膚脹。

    以皮行皮之義。

    (凡腫而煩渴。

    便閉溺赤。

    屬陽水。

    有五皮散疏鑿飲。

    不煩渴。

    大便溏。

    小便數。

    不赤澀。

    屬陰水。

    宜實脾飲疏氣飲。

    腰以上腫者宜汗。

    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

    )以大塊堅白者良。

    (系松根靈氣結成。

    )惡白蔹。

    畏地榆秦艽龜甲雄黃。

    忌醋。

     滲濕 (寓木)導心痰濕茯神(專入心)。

    功與茯苓無異。

    但神抱心以生。

    苓則不從心抱。

    故苓則能入脾與腎。

     而神則多入心耳。

    書曰服此開心益智。

    安魂(肝藏魂。

    )定魄。

    (肺藏魄。

    )無非入心導其痰濕。

    故能使心與腎交通之謂耳。

    (的解)心木書名黃松節。

    味苦性溫。

    能治諸筋攣縮。

    偏風斜。

    心掣健忘。

    (汪昂曰。

    方用心木一兩。

    乳香一錢。

    石器炒研。

    名松節散。

    每服二錢。

    木瓜湯下。

     治一切筋攣疼痛。

    乳香能伸筋。

    木瓜能舒筋也。

    )亦是入血滲濕之意。

    取苓有心者是。

    (汪昂曰。

    以其抱心。

    故能治心也。

    )去皮及中木用。

     滲濕 (魚)利水消腫鯉魚(專入脾)。

    氣味甘平。

    每于急流之水跳躍而下。

    是鯉已有治水之功。

    且甘能入脾。

     故書載能下氣利水。

    凡因水氣内停。

    而見咳氣上逆。

    黃膽水腫香港腳等症。

    服此則能以消。

    河間雲。

    鯉之治水。

    因其氣以相感。

    (猶之治水。

    )是以外台秘要用赤小豆一升。

    水二升。

    煮作三升餘。

    摅去渣。

    頓盡服利。

    利盡即愈。

    又治孕婦水腫亦效。

    然性禀六陰陽氣初生。

    (故為陰中之陽。

    )故多食則能動風發熱也。

    鯉鱗燒灰存性。

    可治産後血滞。

    鯉骨燒灰。

    可療魚骨鲠。

     瀉濕 瀉濕與滲濕不同。

    滲濕者。

    受濕無多。

    止用甘平輕淡。

    使水緩滲。

    如水入土。

    逐步滲洩。

     漸漬不驟。

    瀉濕者。

    受濕既多。

    其藥既須甘淡以利。

    又須鹹寒以瀉。

    則濕始從熱解。

    故曰瀉濕。

    然瀉亦須分其髒腑。

    如濕在肺不洩。

    宜用薏苡仁黑牽牛車前子黃芩白薇之類。

    但薏苡仁則治水腫濕痹。

    疝氣熱淋。

    黑牽牛則治香港腳腫滿。

    大小便秘。

    黃芩則治癃閉腸。

    寒熱往來。

     車前子則治肝肺濕熱以導膀胱水邪。

    白薇則治淋痹酸痛。

    身熱肢滿之為異耳!如濕在于脾胃不瀉。

    宜用木瓜白藓皮蚯蚓白礬寒水石之類。

    但木瓜則治霍亂洩瀉轉筋。

    濕熱不調。

    白藓皮則治關竅閉塞。

    溺閉陰腫。

    蚯蚓則治伏熱鬼疰。

    備極熱毒。

    白礬則能酸收湧吐。

    逐熱去沫。

     寒水石則能解熱利水之有别耳。

    如濕在于脾胃不清。

    宜用扁蓄茵陳苦參刺皮之類。

     但扁蓄苦參則除濕熱殺蟲。

    茵陳則除濕熱在胃發黃。

     刺皮則治噎膈反胃之不同耳。

    如濕在心不化。

    宜用燈草木通黃連連翹珍珠苦楝子之類。

     但燈草則治五淋伏熱。

    黃連則治實熱濕蒸。

    木通則治心熱水閉。

    連翹則治癰毒淋結。

    珍珠則治神氣浮遊。

    水脹不消。

    苦楝子則治熱郁狂燥。

    疝瘕蠱毒之有分耳。

    若在小腸濕閉而見淋閉莖痛。

    則有海金沙以除之。

    溺閉腹腫。

    則有赤小豆以利之。

    娠妊水腫。

    則有赤茯苓以導之。

    膀胱濕閉而見水腫風腫。

    則有防己以洩之。

    暑濕内閉。

    則有豬苓以宣之。

    小便頻數。

    則有地膚子以開之。

    水蓄煩渴。

    則有澤瀉以治之。

    實熱熾甚。

    則有黃柏以瀉之。

    暑熱濕利。

    則有滑石以分之。

    他如腎有邪濕症見血瘀溺閉。

    則有宜于琥珀海石矣。

    症見水氣浮腫。

    則有宜于海蛤矣。

    症見痔漏淋渴。

    則有宜于文蛤矣!而寒水石苦參之能入腎除濕。

    又自可見。

    肝有邪濕。

     症見驚痫疫瘧。

    則有宜于龍膽矣!症見風濕内乘。

    小便痛閉。

    則有宜于萆矣!而連翹珍珠琥珀之能入肝除濕。

    又自可推。

    凡此皆屬瀉濕之劑也。

    至于水勢澎湃。

    盈科溢川。

    則又另有法在。

    似不必于此瑣贅雲。

     瀉濕 (水草)瀉膀胱氣分濕熱澤瀉(專入膀胱腎)。

    甘淡微寒。

    能入膀胱氣分。

    以瀉腎經火邪。

    功專利水除濕。

    故五苓散用又治水蓄煩渴小便不利。

    或吐或瀉。

    五苓散主之。

    方用澤瀉。

    故知長于行水。

    )八味丸用此以瀉腎經濕火。

    (時珍曰。

    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

    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

    非接引也。

    古人用補藥。

    必兼瀉邪。

    邪去則補藥得力。

    一辟一阖。

    此乃玄妙。

    後人不知此理。

    專一于補。

    所以久服必有偏勝之害矣。

    汪昂曰。

    六味丸有熟地之溫。

    丹皮之涼。

    山藥之澀。

    茯苓之滲。

    山茱之收。

    澤瀉之瀉。

    補腎而兼補脾。

    有補而必有瀉。

    相和相濟。

    以成平補之功。

    乃平淡之神奇。

    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

    即有加減。

    或加紫河車一具。

    或五味麥冬杜仲牛膝之類。

    不過一二味。

    極三四味而止。

    今人或疑澤瀉之瀉而減之。

    多揀本草補藥。

    恣意加入。

    有補無瀉。

    且客倍于主。

    責成不專。

    而六味之功。

    反退處于虛位。

    失制方之本意矣。

    此近世庸師之誤也。

    ) 俾其補不偏勝。

    則補始無礙耳。

    豈曰澤瀉補陰。

    功同于地黃之列哉?第其濕熱不除。

    則病症莫測。

    故有消渴嘔吐。

    痰飲腫脹。

    香港腳陰汗。

    尿血洩精種種等症。

    (病症皆因濕熱為害。

    )用此甘淡微鹹以為滲洩。

    (精洩安可滲利。

    因于濕熱而成。

    不得不滲利耳。

    )則濁氣既降。

    而清氣上行。

    (故有耳聰目明之功。

    )所謂一除而百病與之俱除也。

    但小便過利。

    則腎水愈虛。

     而目必昏。

    (易老雲。

    瀉伏水。

    去留垢。

    故明目。

    小便利。

    腎氣虛。

    故目昏。

    )此一定之理耳。

    鹽水炒。

    或酒拌。

    忌鐵。

     瀉濕 (蔓草)瀉心經小腸濕熱木通(專入心。

    兼入小腸。

    古名通草。

    今之通草。

    即古所名通脫木)。

    甘淡輕虛。

    據書開載治效甚多。

    然究不外清火通竅利水數端而已。

    緣人一身上下。

    外無風寒暑濕六淫郁而為熱。

    内無火氣熏蒸。

    則水道順暢。

    一身安養。

    上自咽喉以迄心胸。

    下自大腹以迄二便。

    而無膈結不通之弊矣。

    東垣曰。

    凡人肺受熱邪。

    津液氣化之源絕。

    (肺為水源。

    )則泉水斷流。

    (源絕則流斷。

    )膀胱受濕熱癃閉約束。

    則小便不通。

    (濕熱為害。

    )朱二允曰。

    火在上則口燥眼赤鼻幹。

    在中則心煩嘔哕。

    在下則淋閉足腫。

    木通藤細有孔。

    兩頭皆通。

    體輕質浮。

    味淡氣滲。

     能瀉君火。

    火退則小便自利。

    (心與小腸相表裡。

    )便利。

    則諸經火邪皆從心水而下降矣。

    是以行經下乳。

    (火不内亢則經調乳通。

    )破血除蒸。

    (熱除則血破。

    血破則蒸除。

    )止煩住痛。

     (心熱清則煩除痛止。

    )排膿生肌。

    (心熱除則氣血得養而肌肉生。

    )開關利節。

    (心竅通則經絡流行。

    故關節亦通。

    )并凡因于濕熱而成者。

    無不借此以為開導。

    此雖類澤瀉同為滲利。

    但君火動則宜木通。

    相火動則宜澤瀉也。

    惟神氣虧損。

    汗多外出。

    及虛弱孕婦者切忌。

    以性通利故耳。

     瀉濕 (隰草)清肝肺風熱以道膀胱水邪車前子(專入肝肺。

    )甘鹹性寒。

    據書皆載能治膀胱濕熱。

    以通水道。

    然餘謂膀胱之清。

     由于肝肺之肅。

    凡人瀉利暴作。

    小水不通。

    并濕痹五淋。

    暑熱瀉利。

    難産目赤。

    雖有膀胱水涸不能化陽。

    然亦有為肝肺感受風熱。

    以緻水不克生。

    故須用此以清肝肺。

    兼鹹下降以清水道。

    (聖惠方風熱目暗。

    用車前子宣州黃連各一錢為末。

    食後溫服效。

    又景駐丸治肝腎俱虛。

    眼目昏花。

    或生障翳。

    迎風有淚。

    久服補肝腎。

    增目力。

    車前子熟地黃酒蒸三兩。

    菟絲子酒浸五兩。

     蜜丸。

    時珍曰。

    服此治目。

    須佐他藥。

    如六味地黃丸之用澤瀉也。

    若單用。

    則走洩太過。

    恐非久服之物。

    又歐陽公常得暴下病。

    國醫不能治。

    夫人買市人藥一帖進之而愈。

    方叩其方。

    則車前子一味為末。

    飲服二錢匕雲。

    此藥利水而不動氣。

    水道利則清濁分。

    各藏自止矣!)是以五子衍宗丸。

    用此以為四子之佐。

    (五子衍宗丸。

    枸杞菟絲各八兩。

    五味複盆各四兩。

     車前二兩。

    蜜丸。

    遺洩者。

    車前易蓮子。

    )金匮腎氣丸。

    用此以為諸藥之助。

    且此肝肺既清。

    風熱悉去。

    則肺不受熱而化源有自。

    肝不破風而疏洩如常。

    精與溺二竅。

    本不相兼。

    水得氣而通。

    精得火而洩。

    故水去而火益盛。

    精盛而氣益固。

    所謂服此令人有子。

    (明醫雜錄雲。

    服固精藥日久。

    須服此行房。

    即有子。

    )及滲利而不走氣。

    (馮兆張曰。

    利膀胱水竅而不及命門精竅。

    故濁陰去而腎愈固。

    熱去而目自明也。

    )與茯苓同功者。

    正謂此也。

    但氣虛下陷。

    腎氣虛脫。

    切勿服耳。

    酒蒸搗餅焙研用。

     瀉濕 (隰草)瀉心火以消水燈草(專入心)。

    味淡而寒。

    體小氣微。

    諸書皆稱能降心火。

    以其心治心也。

    心火清則肺金肅。

    (故書曰清肺。

    )心與小腸相表裡。

    則熱盡從小便而出矣。

    且熱去而血亦甯。

    故能止血通淋。

     清上焦伏熱。

    五淋之聖藥也。

    (五淋有氣血膏勞石之分。

    )燒可治喉痹。

    (一方。

    燈心灰二錢。

    蓬砂末一錢吹。

    一方。

    燈心箬葉燒灰吹。

    一方。

    燈心草紅花。

    燒灰酒服。

    )及以灰塗乳上。

    則兒飼不夜啼。

    縛把擦癬。

    則蟲從草出。

    浮水可見。

    且能斷根矣。

    氣虛小便不禁者。

    忌服。

     瀉濕 (隰草)除濕熱殺蟲扁蓄(專入脾)。

    味苦氣平。

    功專利水清熱。

    除濕殺蟲。

    是以小兒病。

    女子陰蝕浸淫瘙癢疽痔諸病。

    無不借此以為主治耳。

    (海上歌雲。

    心頭急痛不能當。

    我有仙人海上方。

    扁蓄醋煎通口咽。

    管教時刻便安康。

    )以其味苦則熱洩。

    味苦則蟲伏。

    但此止屬标治。

    不能益人。

    勿常用也。

    葉細如竹。

    弱莖蔓引。

    促節有粉。

    三月開細紅花。

     瀉濕 (蔓草)祛肝風除胃濕萆(專入肝胃)。

    味苦氣平。

    功專祛風除濕固腎。

    凡人大便燥結。

    小便頻數。

    每于便時痛不可忍者。

    此必大便熱閉。

    積熱腐瘀等物。

    同液乘虛流入小腸。

    故于便時即作痛也。

    (楊子建萬金護命方雲。

    凡人小便頻數。

    不計度數。

    便時莖内痛不可忍者。

    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

     水液隻就小腸。

    大腑愈加幹渴。

    甚則渾身熱。

    心燥思涼水。

    如此即重症也。

    此疾本因貪酒色。

    積有餘毒腐物瘀血之類。

    随虛水入于小腸。

    故便時作痛也。

    此乃小便頻數而痛。

    與淋症澀而痛者不同也。

    宜用萆一兩。

    鹽水炒為末。

    每服二錢。

    使水道轉入大腸。

    仍以蔥湯頻洗谷道。

    令氣得通。

    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

    )且水道不清。

    則濕熱不除。

    而肝火愈熾。

    筋骨愈痿。

    萆氣味苦平。

    既能入肝祛風。

    (時珍曰。

    厥陰主筋屬風。

    陽明主肉屬濕。

    萆之功長于去風濕。

    所以能治緩弱痿痹。

    遺濁惡瘡。

    諸病之屬風濕者。

    )複能引水歸入大腸以通谷道。

    俾水液澄清。

    而無痛苦之患矣。

    又安有痹痛腰冷。

    膀胱宿水。

    與陰痿失溺。

    痔漏惡瘡之累乎?昔人雲。

    既有逐水之功。

    複有攝精之力。

    (濕熱除則精自不走洩。

    )洵不誣耳!菝土茯苓。

    與萆雖不相類。

    而功用不遠。

    白虛軟者良。

    薏苡為使。

    畏大黃柴胡前胡。

    忌茗醋。

    (萆根細長淺白。

    菝根作塊赤黃。

    ) 瀉濕 (隰草)利小腸血分濕熱海金沙(專入小腸)。

    味甘而淡。

    氣寒無毒。

    為主通利小腸血分要藥。

    凡小腸熱閉。

    而見五淋疼痛不止者。

    服之使熱盡從小便而出。

    且于傷寒熱閉。

    而見腹滿狂燥。

    則當于此加栀子樸硝蓬砂投治。

    俾熱亦從小便而出。

    此竈裡抽薪之一義也。

    但腎髒真陽不足切忌。

    淘淨。

    取浮者曬幹。

    撚之不沾指者真。

    忌火。

     瀉濕 (蔓草)除濕利水瀉下焦濕熱防己(專入膀胱)。

    辛苦大寒。

    性險而健。

    善走下行。

    長于除濕通竅利道。

    能瀉下焦血分濕熱。

    及療風水要藥。

    (杲曰。

    本草十劑雲。

    通可去滞。

    通草防己之屬是也。

    夫防己大苦寒。

    能瀉血中濕熱。

    通其滞塞。

    亦能瀉大便。

    補陰瀉陽。

    比之于人。

    則險而健者也。

    幸災樂禍。

    能首為亂階。

    然善用之。

    亦可敵兇穴險。

    )故凡木濕喘嗽。

    熱氣諸痫。

    溫瘧香港腳。

    水腫風腫。

    癰腫惡瘡。

    及濕熱流入十二經。

    以緻二陰不通者。

    皆可用此調治。

    若屬香港腳腫痛。

    (濕則腫。

     熱則痛。

    )如濕則加蒼術薏苡木瓜。

    熱加黃芩黃柏。

    風加羌活萆。

    痰加竹瀝南星。

    痛加香附木香。

    血虛加四物。

    大便秘加桃仁紅花。

    小便秘加牛膝澤瀉。

    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

    痛連脅加膽草。

    随症通活。

    斯為善矣!但此氣味苦寒。

    藥力猛迅。

    若非下焦血分實熱實濕。

    (木通甘淡。

    瀉氣分濕熱。

    防己苦寒。

    瀉血分濕熱。

    )及非二便果不通利。

    妄用此藥投治。

    其失匪輕。

    不可不知。

    此雖有類黃柏地膚子。

    但黃柏之瀉膀胱濕熱。

    則并入腎瀉火。

    味苦而不辛。

    此則辛苦兼見。

    性險而健。

    故于風水香港腳等症兼理。

    地膚子之瀉膀胱濕熱。

    味苦而甘。

    力稍遜于黃柏。

    此則健險異常。

    有辛無甘。

    而為亂階之首也。

    其一瀉熱與濕。

    而氣味治功。

    各别如此。

    己有二種。

    曰漢曰木。

    治風須用木防己。

    治水須用漢防己。

    漢已根大而虛。

    通心有花紋。

    色黃。

    木己黑點黃腥木強。

    酒洗用。

    惡細辛。

    畏萆。

     瀉濕 (隰草)治太陽陽明濕熱茵陳(專入膀胱胃)。

    味苦微寒。

    諸書皆言濕熱伏于陽明。

    (胃)用此以入太陽膀胱發汗利水。

     俾太陽陽明濕熱之邪。

    盡得于藥而解矣!且治傷寒時疾狂熱。

    瘴瘧頭痛頭旋。

    女人疝瘕。

    亦是濕熱為病。

    但黃原有陰陽寒熱之分。

    陽黃者由熱蘊于脾土。

    如苗值于大旱。

    則苗必燥而黃。

    是苗因燥而黃者也。

    太澇則苗必濕而黃。

    是苗因濕而黃者也。

    熱為陽。

    寒為陰。

    故黃亦以陰陽分之。

    (陽黃身如橘色。

    汗如柏汁。

    寒黃黃而色晦。

    當細辨别。

    )是以仲景立有茵陳蒿湯栀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以治陽黃之症。

    又立茵陳附子湯。

    以治陰黃之症。

    茵陳治黃通劑。

    在人審其所因而酌治耳。

    若蓄血發黃。

    則治不在茵陳之列。

    以茵陳本屬氣分藥也。

     于血則不能治矣。

    茵陳本有二種。

    葉細而青蒿者可用。

    若生子如鈴。

    則為山茵陳矣。

    專于殺蟲。

    及治口瘡。

     瀉濕 (隰草)瀉膀胱血虛濕熱利小便淋閉地膚子(專入膀胱)。

    治淋利水清熱。

    功頗類于黃柏。

    但黃柏其味苦烈。

    此則味苦而甘。

     黃柏大瀉膀胱濕熱。

    此則其力稍遜。

    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

    用此苦以入陰。

    寒以勝熱。

     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也。

    (頻數既謂之熱。

    則不禁當不得以熱名。

    然不禁亦有因于膀胱邪火妄動而緻者。

    但頻數不禁出于體旺。

    則為陽火偏勝。

    用以實治則可。

    出于虛衰老弱。

    雖有邪火内熾。

    亦恐真陽不足。

    當為詳慎。

    )但虛火偏旺而熱得恣。

    固當用以清利。

    若不佐以補味同入。

    則小水既利而血益虛。

    血虛則熱益生。

    熱生而淋其益甚矣。

    故宜佐以牡蛎山藥五味收澀之劑。

    俾清者清。

    補者補。

    通者通。

    澀者澀。

    滋潤條達而無偏勝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熱疝。

    并煎湯以治瘡疥。

    至書所謂益精強陰。

    非是具有補益之能。

    不過因其熱除。

    而即具有堅強之意耳。

    類蠶沙。

    惡螵蛸。

    (藏器曰。

    衆病皆起于虛。

    虛而多熱者。

    加地膚子甘草。

    ) 瀉濕 (山草)瀉脾胃濕熱白藓皮(專入脾胃)。

    味苦與鹹。

    性寒無毒。

    蓋陽明胃土喜燥惡濕。

    一有邪入。

    則陽被郁不伸而熱生矣。

    有熱自必有濕。

    濕淫則熱益盛。

    而風更乘熱至。

    相依為害。

    以緻關節不通。

    九竅不利。

    見為風瘡疥癬。

    毛脫疸黃。

    濕痹便結。

    溺閉陰腫。

    咳逆狂叫飲水種種等症。

    (諸症皆就濕熱以論。

    )治宜用此苦洩寒鹹之味。

    以為開關通竅。

    俾水行熱除風息。

    而症自克平。

    (肘後治鼠已破。

    出膿血。

    用白藓皮煮汁服一升。

    當吐若鼠子也。

    又陳延之治産後中風人虛不可服他藥者。

    一物白藓皮湯溫服。

    )奈世不察。

    猥以此為瘡瘍之外用。

    其亦未達本經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堅實之人。

    若使素屬虛寒。

    切勿妄用。

    根黃白而心實者良。

    取皮用。

    惡桑螵蛸茯苓桔梗萆。

     瀉濕 (山草)清熱除濕殺蟲苦參(專入腎。

    兼入脾胃)。

    味苦至極。

    古書有雲。

    雖在五參之外。

    (人參。

    沙參。

    紫參。

     丹參。

    玄參。

    )雲參亦屬有補。

    然究止屬除濕導熱之品。

    于補其奚濟乎?(繡按。

    五參除人參可以言補。

    餘不得以補名。

    )凡味惟甘為正。

    惟溫為補。

    苦參味等黃柏。

    寒類大黃。

    陰似樸硝。

    (的解)号為極苦極寒。

    用此殺蟲除風。

    治水去疸。

    掃疥治癞。

    開竅通道。

    清痢解疲。

    或雲有益。

    若謂于腎有補。

    縱書立有是說。

    亦不過從濕除熱祛之後而言。

    豈真補陰益腎之謂哉?況有用此擦牙。

    而更見有腰痛傷腎之症。

    其可謂之補腎者乎!(素問雲。

    五味入胃。

    各歸其所喜攻。

    久則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王冰注雲。

    入肝為溫。

    入心為熱。

     入肺為清。

    入腎為寒。

    入脾為至陰而兼四氣。

    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

    各從本髒之氣用爾。

    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

    此其類也。

    氣增不已。

    則髒氣有偏勝。

    偏勝則髒有偏絕。

    故有暴夭。

    是以藥不具五味。

    不備四氣。

    而久服之。

    雖且複勝。

    久必暴夭。

    但人疏忽。

    不能精候耳。

     張從正雲。

    凡藥皆毒也。

    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

    久服則五味各歸其髒。

    必有偏勝。

    氣增之患。

    諸藥皆然。

    學人當觸類而長之可也。

    )至脾胃虛寒。

    尤為切忌。

    泔浸。

    去腥氣。

    蒸用。

    玄參為使。

    惡貝母菟絲子漏蘆。

    反藜蘆。

     瀉濕 (寓木)清肝腎熱邪利水消瘀琥珀(專入心肝。

    兼入小腸腎)。

    甘淡性平。

    (承曰。

    茯苓生于陰而成于陽。

    琥珀生于陽而成于陰。

    )按書雖曰脂入土而成寶。

    合以鎮墜等藥。

    則能安魂定魄。

    色赤能入心肝二經血分。

     合以辛溫等藥。

    則能消瘀破瘕。

    生肌合口。

    其味甘淡上行。

    合以滲利等藥。

    則能治淋通便。

    燥脾補土。

    (經曰。

    飲食入胃。

    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凡滲藥皆上行而後下降。

    )且能明目退翳。

    (即退翳之效。

    )逐鬼殺魅。

    (即安魂魄之效。

    )謂是水去熱除安鎮之意。

    但此性屬消磨。

    則于真氣無補。

    氣屬滲利。

    則于本源有耗。

    此惟水盛火衰者。

    用之得宜。

    若使火盛水涸。

    用之不能無慮。

    (血瘀而小便不利者宜用。

     血少而小便利者。

    反緻燥急之苦。

    )松脂入土。

    年久結成。

    或楓脂結成。

    以摩熱拾芥者真。

    (市人多煮雞子及青魚膽僞之。

    摩熱亦能拾芥。

    宜辨。

    芥即禾草。

    )用柏子仁末。

    入瓦鍋同煮半日。

    搗末用。

     瀉濕 (寓木)除膀胱血分濕熱豬苓(專入膀胱腎)。

    甘淡微苦。

    性平無毒。

    得楓根之餘氣以成。

    形如豬屎。

    故以豬名。

     凡四苓五苓等方。

    并皆用此。

    (仲景用茯苓澤瀉白術與桂。

    名五苓散。

    為治水之總劑。

    方中用以肉桂。

    蓋以膀胱津液。

    賴氣以化。

    則能以出。

    用肉桂辛熱。

    所以化其氣也。

    除桂名四苓散。

     李東垣曰。

    無惡寒症。

    不可用桂。

    周揚俊曰。

    五苓為渴而小便不利者設。

    若不渴則茯苓甘草足矣。

    若但渴。

    則四苓足矣。

    )性雖有類澤瀉。

    同入膀胱腎經。

    解熱除濕。

    行竅利水。

    然水消則脾必燥。

    水盡則氣必走。

    澤瀉雖同利水。

    性亦類燥。

    然鹹性居多。

    尚有潤存。

    澤雖治火。

    性亦損氣。

    然潤能滋陰。

    尚有補在。

    故豬必合澤瀉以同用。

    則潤燥适均。

    而無偏陂之患矣。

    至于茯苓。

    雖屬滲劑。

    有濕自可以去。

    然茯則入氣而上行。

    此則入血而下降。

    且與澤瀉利水消腫。

    治瘧止痢等藥。

    審屬暑邪濕熱内閉。

    無不借此以為宣導之需。

    (瘧多由暑。

    暑必成瘧。

    )古人已雲清利小便。

    無若此快。

    以故滋陰藥中。

    止有澤瀉。

    而不用及豬苓。

    正謂此耳。

    (故六味丸有澤瀉。

    無豬苓。

    )但此專司引水。

    津液易耗。

    久服多緻損目。

    (凡服利水藥而明目者。

    因除濁氣濕熱而成明也。

    用利水藥而失明者。

    因其走洩真氣也。

    )白而實者良。

     去皮用。

     瀉濕 (菽豆)利小腸濕熱赤小豆(專入小腸。

    )甘酸色赤。

    心之谷也。

    其性下行入陰。

    通小腸而利有形之病。

    故與桑白皮同為利水除濕之劑。

    (十劑曰。

    燥可去濕。

    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是以水氣内停。

    而見溺閉腹腫。

    手足攣痹。

    癰腫瘡疽。

    非此莫治。

    (朱氏集驗方雲。

    宋仁宗在東宮時患腮。

    命道士贊甯治之。

    取小豆七七粒為末。

    敷之而愈。

    中貴人任承亮後患惡瘡近死。

    尚書郎傅永授以藥。

    立愈。

    叩其方。

    赤小豆也。

    予苦脅疽。

    既至五髒。

    醫以藥治之。

    甚驗。

    承亮曰。

    得非赤小豆耶。

    醫謝曰。

    某用此活三十口。

    願勿複言。

    有僧發背如爛瓜。

    鄰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

     但其性最粘。

    敷毒。

    幹則難揭。

    入苎根末。

    即不粘。

    此法尤佳。

    )且能止濕解酒。

    通胎下乳。

    (陳自明。

    予婦食素。

    産後七日乳脈不行。

    服藥無效。

    偶得赤小豆一升。

    煮粥食之。

    當夜遂行。

    )至十劑取此為燥。

    亦以水行而燥自生之意。

    并非因其藥性本燥而言也。

    故書又戒多服。

    則令人津液枯槁而燥。

    取緊小而赤黯色者良。

    (若半黑半紅為相思子。

    非赤小豆也。

    ) 瀉濕 (石)降上中下濕熱滑石(專入膀胱)。

    何以滑名。

    因其性滑而名之也。

    滑石味甘氣寒。

    色白。

    服則能以清熱降火。

    通竅利便。

    生津止渴。

    為足太陽膀胱經藥。

    故凡中暑積熱。

    嘔吐煩渴。

    黃膽水腫。

    香港腳淋閉。

    水熱瀉利。

    吐血衄血諸症。

    腫毒乳汁不通。

    胎産難下。

    服此皆能蕩熱除濕。

    通汁滑胎。

     (同甘草。

    為六一散。

    )然其開竅利濕。

    不獨盡由小便而下。

    蓋能上開腠理而發表。

    (腠理為肺所生。

    )是除上中之濕熱。

    下利便溺而行。

    是除中下之濕熱。

    熱去則三焦甯而表裡安。

    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矣!河間益元散。

    (六一散或加辰砂。

    )用此通治上下表裡諸病。

    其意在此。

    滑石既屬滲利。

    如何又言止渴。

    因其濕熱既滲。

    則脾胃中和。

    而渴自止耳。

    故書又載能理脾胃。

    義亦由此。

    白而潤者良。

    石葦為使。

    宜甘草。

    (汪昂雲。

    凡走洩之劑。

    宜用甘草以佐。

    ) 瀉濕 (石) 而小與堅不同。

    功專利竅除濕解熱。

    故凡目翳不開。

    熱淋不利。

    婦人難産等症。

    治當用此。

    無有不效。

    (必審諸病。

    果因濕熱而成。

    方用。

    )但書所雲難産令婦兩手各執一枚。

    其胎即下。

    合之于理。

    似屬诳妄。

    未可盡信。

    磨汁服。

    (書言因雷雨自石穴中出。

    随雨飛堕者非。

    ) 瀉濕 (獸)祛腸胃濕熱血瘀刺皮(專入腸胃)。

    其皮如刺。

    因以刺名。

    其獸屬胃而入胃。

    因以号。

    (宗曰。

     皮治胃逆。

    開胃氣有功。

    )何書載治五痔陰蝕。

    以其濕熱下注。

    得此味辛入腸。

    金屬大腸。

    故能以破其血耳!何書又載能治噎膈反胃。

    (普濟治反胃。

    用皮燒灰酒服。

    或煮汁。

    或五味淹炙食。

    )以屬獸。

    兼味辛苦。

    故能散邪洩熱。

    使其胃氣調和而不上逆故耳。

    但食肉切宜除骨。

    若誤食則令人瘦劣。

    節節漸小也。

    似鼠而圓。

    火褐色。

    攢毛。

    外刺如栗房。

    黑存性用。

     瀉水 瀉水者。

    因其水勢急迫。

    有非甘淡所可滲。

    苦寒所可瀉。

    正如洪水橫逆。

    迅利莫禦。

    必得極辛極苦極鹹極寒極陰之品。

    以為決渎。

    則水始平。

    此瀉水之說所由起也。

    然水在人髒腑。

    本自有分。

    即人用藥以治水勢之急。

    亦自有别。

    如大戟芫花甘遂同為治水之藥矣!然大戟則瀉髒腑水濕。

    芫花則通裡外水道。

    荛花則瀉裡外水濕。

    甘遂則瀉經隧水濕也。

    葶苈白前同為入肺治水劑矣。

    然葶苈則合肺中水氣以為治。

    白前則搜肺中風水以為治也。

    商陸入脾行水。

    功用不減大戟。

    故仲景牡蛎澤瀉湯用之。

    海藻海帶昆布氣味相同。

    力專洩熱散結軟堅。

    故瘰瘕疝隧道閉塞。

    其必用之。

    蝼蛄性急而奇。

    故能消水拔毒。

    田螺性禀至陰。

    故能利水以消脹。

    續随子有下氣之速。

    凡積聚脹滿諸滞。

    服之立皆有效。

    紫貝有利水道通瘀之能。

    故于水腫蠱毒目翳。

    用之自屬有功。

    至于瞿麥瀉心。

    石葦清肺。

    雖非利水最峻。

    然體虛氣弱。

    用亦增害。

    未可視為利水淺劑。

    而不審實以為用也。

     瀉水 (毒草)大瀉髒腑水濕大戟(專入肺腎。

    旁行經絡。

    )氣味苦寒。

    性秉純陽。

    峻利居首。

    上瀉肺氣。

    下洩腎水。

     兼因味辛。

    旁行經脈。

    無處不到。

    浸水色綠。

    又入肝膽。

    故書皆載能治十二水毒。

    蠱結腹滿急痛等症。

    (好古曰。

    大戟與甘遂同為洩水之藥。

    濕勝者苦燥除之也。

    )李時珍雲。

    凡痰涎為物。

     随氣升降。

    無處不到。

    入于心則迷竅而癫痫。

    入于肺則竅塞而成咳唾稠粘。

    喘急背冷。

    入于肝則留伏蓄聚。

    而成脅痛幹嘔。

    寒熱往來。

    入于經絡則麻痹疼痛。

    入于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隐痛。

    三因并以控涎丹主之。

    蓋有大戟能洩髒腑之水濕。

    甘遂能行經隧之水濕。

    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

    要必實症實熱實脈。

    方可以用。

    (非實莫用。

    )否則瀉肺傷腎。

    害人不淺。

    (李時珍曰。

    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

    百祥獨瀉腑。

    正實則瀉其子也。

    腎邪實而瀉其肝也。

    潔古老人治痘變黑歸腎症。

    用宣風散代百祥膏。

    亦是瀉子之意。

    蓋毒勝火熾則水益涸。

    風挾火勢則土受虧。

    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膿而成青黑幹陷之症。

    瀉其風火之毒。

    所以救腎扶脾也。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