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散劑

關燈
散寒 凡病傷于七情者宜補。

    傷于六淫者宜散宜清。

    傷于七情者宜補。

    則補自有輕重之分。

    先天後天之别。

    傷于六淫者宜散。

    則散自有經絡之殊。

    邪氣之異。

    如輕而淺者。

    其邪止在皮毛。

     尚謂之感。

    其散不敢過峻。

    若至次第傳變。

    則邪已在于經。

    其散似非輕劑可愈。

    迨至愈傳愈深。

    則邪已入不毛。

    其邪應從下奪。

    又非散劑所可愈矣!是以邪之本乎風者。

    其散必謂之驅。

    以風善行數變。

    不驅不足禦其奔迅逃竄之勢也。

    邪之本于寒者。

    其散止謂之散。

    以寒凝結不解。

    不散不足啟其冰伏否塞之象也。

    邪之得于霧露陰寒之濕者。

    其邪本自上受。

    則散當從上解。

    而不得以下施。

    邪之漸郁而成熱者。

    其散當用甘平辛平。

    而不可用辛燥。

    至于邪留于膈。

    欲上不上。

    欲下不下。

    則當因高而越。

    其吐之也必宜。

    邪固于中。

    流連不解。

    則當從中以散。

    其溫之也必便。

    若使邪輕而感。

    有不得用峻劣之藥者。

    又不得不用平淡以進。

    俾邪盡從輕散。

    而不緻有損傷之變。

    此用散之概也。

    又按陰盛則陽微。

    陽勝則陰弱。

    凡受陰寒肅殺之氣者。

    自不得不用辛熱以治。

    惟是邪初在表。

    而表尚有表中之表以為區别。

    如邪初由皮毛而入太陽。

    其症必合肺經并見。

    故藥必先用以麻黃以發太陽膀胱之寒。

    及或佐以杏仁生姜入肺。

    并或止用桔梗紫蘇蔥管黨參入肺之味以進。

    但杏仁則專入肺散寒下氣止喘。

    生姜則專入肺辟惡止嘔。

    蔥管則專入肺發汗解肌。

    桔梗則專入肺開提肺中風寒載藥上浮。

    黨參本于防風桔梗僞造。

    則其氣味亦即等于防風桔梗以疏肺氣。

    至于細辛蔓荊。

    雖與諸藥同為散寒之品。

    然細辛則宣腎經風寒。

    蔓荊則除筋骨寒濕及發頭面風寒。

    皆非太陽膀胱專藥及手太陰肺經藥耳。

    他如白蔻荜茇良姜幹姜川椒紅豆蔻氣味辛熱。

    并薰香氣味辛平。

    與馬兜鈴紫白石英冬花百部氣味辛溫。

    雖于肺經則治。

    然終非屬入肺專品。

    所當分别而異視者也。

     散寒 (隰草)發寒入太陽膀胱無汗麻黃(專入膀胱。

    兼入肺)。

    辛溫微苦。

    中空而浮。

    入足太陽膀胱。

    (足太陽為六經外藩。

     總經絡而統營衛。

    其經之脈起目。

    上腦下項。

    循肩挾脊抵腰。

    行于身後。

    故凡寒入是經。

    其症必見頭痛。

    發熱惡寒。

    腰脊卒強。

    無汗。

    脈則尺寸俱緊。

    是為傷寒。

    若汗自出不止。

    及脈不緊不浮。

    其症或不惡寒而止惡風。

    是為傷風。

    )兼入手太陰肺。

    (麻黃空虛似肺。

    故亦兼入肺經。

    )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陽無汗。

    其意甚深。

    蓋緣津液為汗。

    汗即血也。

    在營則為血。

    在衛則為汗。

    寒傷營。

    營血内澀。

    不能外通于衛。

    衛氣固密。

    津液不行。

    故無汗發熱而惡寒。

    方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

    佐以杏仁洩肺而利氣。

    是麻黃雖太陽發汗重劑。

    實散肺經火郁之邪。

    其在十劑。

    有曰輕可去實。

    葛根麻黃之屬是也!(弘景曰。

    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

    時珍曰。

    麻黃乃肺經專藥。

    故治肺病多用之。

    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

    有汗用桂枝。

    未有究其精微者。

    時珍常思津液為汗。

    汗即血也。

    在營則為血。

    在衛則為汗。

    夫寒傷營。

    營血内澀。

    不能外通于衛。

    衛氣閉固。

    津液不行。

    故無汗發熱而惡寒。

    夫風傷衛。

     衛氣外洩。

    不能内護于營。

    營氣虛弱。

    津液不固。

    故有汗發熱而惡風。

    然風寒之邪。

    皆由皮毛而入。

    皮毛者肺之合也。

    肺主衛氣。

    包羅一身。

    天之象也。

    是證雖屬乎太陽。

    而肺實受邪氣。

    其症時兼面赤怫郁。

    咳嗽有痰。

    喘而胸滿諸症。

    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

    則邪熱内攻。

     而肺氣郁。

    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

    佐以杏仁洩肺而利氣。

    汗後無大熱而喘者。

    加以石膏。

    朱肱活人書夏至加石膏知母者。

    是洩肺火之藥。

    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

    實為發散肺經火郁之藥也。

    腠理不密。

    則津液外洩。

    而肺氣自虛。

    虛則補其母。

    故用桂枝同甘草。

    外散風邪以救表。

    内伐肝木以防脾。

    佐以芍藥。

    洩木而固脾。

    洩東所以補西也。

    使以姜棗。

    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也。

    下後微喘者。

    加濃樸杏仁以利肺氣也。

    汗後脈沉遲者。

    加人參以益肺氣也。

    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

    以洩肺熱也。

    皆是脾肺之藥。

    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

    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

    此千古未發之秘旨。

    愚因表而出之。

    又少陰病發熱脈沉。

    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與太陽為表裡。

    趙嗣真所謂熟附配麻黃。

    補中有發也。

    )是以風寒郁肺而見咳逆上氣痰哮氣喘。

    則并載其能治。

    但用此之法。

    則在佐使之間。

    或兼氣藥以助力。

    (人參)可得衛中之汗。

    或兼營藥以助液。

    (當歸)可得營中之汗。

    或兼溫藥以助陽。

    (附子)可除寒凝之寒毒。

    或兼寒藥以助陰。

    (黃芩石膏知母)可解炎熱之瘟邪。

     此實傷寒陰瘧第一要藥。

    至或有載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

    蓋因過用則汗多亡陽。

    自汗表虛則耗人元氣。

    (張仲景曰。

    陽盛陰虛者。

    不可發汗。

    尺脈遲者。

    不可發汗。

    咽燥喉幹者。

    不可發汗。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

    不可發汗。

    下利雖有表症。

    不可發汗。

    淋家不可發汗。

    衄血亡血家不可發汗。

    瘡家雖身疼痛。

    不可發汗。

    少陰病脈沉細數。

    不可發汗。

    少陰病但厥無汗。

    不可發汗。

    脈動數微弱。

    不可發汗。

    脈沉遲不可發汗。

    汗家不可發汗。

    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

    不可發汗。

    )夏月陽氣外洩。

    不宜再發以奪元氣耳!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内入。

    則又何不可用之有。

    至于手少陰心之風熱斑疹。

    足厥陰之風痛目痛。

    審其腠理堅閉。

    病應用散。

    亦當審實以投。

    功與桂枝柴胡葛根芍藥同為一類。

    但桂枝則解太陽風邪傷衛。

    (王好古曰。

    心主營為血。

    肺主衛為氣。

    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藥。

    桂枝為手少陰心之藥。

    )葛根則解陽明肌熱口渴。

    (時珍曰。

    麻黃太陽經藥。

    兼入肺經。

    肺主皮毛。

    葛根陽明經藥。

    兼入脾經。

    )柴胡則發少陽陽邪寒熱往來。

    此則能發太陽陰邪傷營。

    不可不細辨也。

    發汗用莖去節。

    止汗須用根節。

    并蛤粉粟米等分為末。

    袋盛撲之。

    (時珍曰。

    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禦。

    而根節止汗。

     效如影響。

    物理之妙。

    不可測度如此。

    自汗有風濕傷風。

    風溫氣虛。

    血虛脾虛。

    陰虛胃熱。

     痰飲中暑。

    亡陽柔諸症。

    皆可随症加而用之。

    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

    治盜汗尤捷。

    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

    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

    本草但知撲之之法。

    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宣明五氣篇曰。

    心為汗。

    則知汗出于心。

    經脈别論曰。

    飲食飽甚。

    汗出于胃。

    驚而奪精。

     汗出于心。

    持重遠行。

    汗出于腎。

    疾走恐懼。

    汗出于肝。

    體搖勞倦。

    汗出于脾。

    本病篇曰。

     醉飽行房。

    汗出于脾。

    )濃樸白薇為使。

    惡辛夷石葦。

     散寒 (山草)宜散腎經風寒細辛(專入腎。

    兼入肝膽)。

    味辛而濃。

    氣溫而烈。

    為足少陰腎溫經主藥。

    凡風寒邪入至陰而見本經頭痛。

    (太陽頭痛在腦後。

    陽明頭痛在額。

    少陽頭痛在兩角。

    厥陰頭痛在巅頂。

    少陰頭痛在腦齒。

    )腰脊俱強。

    口瘡喉痹。

    鼻淵齒。

    水停心下。

    口吐涎沫。

    (成無己曰。

    水停心下。

    不行則腎氣燥。

    宜辛以潤之。

    細辛之辛以行水氣而潤燥。

    )耳聾鼻癰。

    倒睫便澀者。

    并宜用此調治。

    或用獨活為使。

    俾在表之陽邪可表。

    而在裡之伏邪可除。

    故書載能通關利竅。

     破痰下乳。

    行血發汗。

    (仲景治少陰症反發熱。

    麻黃附子細辛湯以發少陰之汗。

    )且走腎者必兼肝與膽。

    膽虛驚痫及風眼淚下者。

    得此辛散宣通。

    而令淚收驚除。

    至書所雲服能入腎潤燥。

    非是火盛水衰。

    陰被陽涸而成。

    實因陰盛陽衰。

    火屈于水而緻也。

    遇此辛以除寒。

    溫以燥濕。

    則陰得解而不凝矣。

    豈剛燥不撓之謂也乎?(時珍曰。

    氣之濃者。

    能發陽中之陽也。

     辛溫能散。

    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滞氣驚痫者宜用之。

    口瘡喉痹齒諸痛用之者。

    取其能散浮熱。

    亦火郁則發之之義也。

    辛能洩肺。

    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

    辛能散燥。

    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之。

    )世之論藥性者。

    每鮮如此體會。

    但知就燥論燥。

    而緻固執不通。

     獨不思經有雲。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乎?然味濃性烈。

    所用止宜數分。

    過則氣塞命傾。

    (承曰。

    細辛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

    雖死無傷。

    近年開平獄中嘗治此。

    不可不知。

    )若血虛頭痛者。

    尤宜戒焉。

    産華陰者真。

    (時珍曰。

    葉似小葵。

    柔莖細根。

    直而色紫。

    味極辛者。

    細辛也。

    杜衡鬼督郵徐長卿皆可亂之。

    )去雙葉者用。

    (雙葉服之害人。

    )惡黃山茱萸。

    畏硝石滑石。

    反藜蘆。

     散寒 (芳草)疏肺寒氣内客紫蘇(專入肺。

    兼入心脾)。

    背面俱紫。

    辛溫香竄。

    五月端午采用。

    凡風寒偶傷。

    氣閉不利。

     心膨氣脹。

    并暑濕洩瀉。

    熱閉血衄崩淋。

    喉腥口臭。

    俱可用此調治。

    取其辛能入氣。

    紫能入血。

    香能透外。

    溫可暖中。

    使其一身舒暢。

    故命其名曰蘇。

    (蘇與稣同)是以時珍謂其同橘皮砂仁。

    則能行氣安胎。

    同藿香烏藥。

    則能快氣止痛。

    同麻黃葛根。

    則能發汗解肌。

    同芎當歸。

    則能和營散血。

    同木瓜濃樸。

    則能散濕解暑。

    同桔梗枳殼。

    則能利膈寬中。

    同杏子菔子。

    則能消痰定喘。

    要皆疏肺利氣之品。

    雖其氣味淺薄。

    難以奏效。

    但久服亦能洩人真氣。

     虛寒洩瀉尤忌。

    即安胎和胃藥中。

    用之不過取其辛香。

    暫調胃寒氣滞之症。

    豈可概用久用。

     以陷虛虛之禍耶?(宗曰。

    紫蘇氣味香散。

    今人朝暮飲紫蘇湯。

    無益。

    醫家謂芳草緻豪貴之疾者。

    此有一焉。

    若脾胃寒人。

    多緻滑洩。

    往往不覺。

    )梗下氣稍緩。

    子降氣最速。

    (務本新書雲。

    凡地畔近道。

    可種蘇以遮六畜。

    收子打油。

    燃燈甚明。

    弘景曰。

    蘇子下氣。

    與橘皮相宜。

    )與橘紅同為除喘定嗽。

    消痰順氣之藥。

    (葉發汗散寒。

    梗順氣安胎。

    子降氣開郁。

    消痰定喘。

    表弱氣虛者忌用葉。

    腸滑氣虛者忌用子。

    )但性主疏洩。

    氣虛陰虛喘逆者并禁。

    宜橘皮。

    忌鯉魚。

    子炒研用。

     散寒 (山草)開提肺中風寒載藥上行桔梗(專入肺。

    兼入心胃)。

    辛苦而平。

    按書既載能引諸藥上行。

    又載能以下氣。

    其義何居。

    蓋緣人之髒腑胸膈。

    本貴通利。

    一有寒邪阻塞。

    則氣血不通。

    其在于肺。

    則或為不利。

    而見痰壅喘促鼻塞。

    其在陽明。

    (胃)則或風熱相搏。

    而見齒痛。

    其在少陰。

    (腎)則因寒蔽火郁。

    而見目赤喉痹咽痛。

    久而火郁于肺。

    則見口瘡肺癰幹咳。

    火郁上焦。

    則見胸膈刺痛。

    肺火移郁大腸。

    則見下痢腹痛。

    腹滿腸鳴。

    總皆寒入于肺。

    閉其竅道。

    (一語透盡諸病根源。

    )則清不得上行。

    濁因不得下降耳。

    桔梗味苦氣平。

    質浮色白。

    系開提肺氣之聖藥。

    可為諸藥舟楫。

    載之上浮。

    能引苦洩峻下之劑至于至高之分成功。

    俾清氣既得上升。

    則濁氣自克下降。

    降氣之說。

    理根于是。

    是以好古加味甘桔。

    無不因症加藥。

    如失音則加诃子。

    聲不出加半夏。

    上氣加陳皮。

    涎嗽加知母貝母。

    咳渴加五味。

    酒毒加葛根。

    少氣加人參。

    嘔加半夏生姜。

    吐膿血加紫苑。

    肺萎加阿膠。

    胸膈不快加枳殼。

    痞滿加枳實。

    目赤加栀子大黃。

    面腫加茯苓。

    膚痛加黃。

    發斑加荊防。

    疫疠加牛蒡大黃。

    不得眠加栀子。

    總不離乎桔梗以為開提。

     (時珍曰。

    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

    用桔梗枳殼。

    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

    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

    用桔梗貝母巴豆。

    取其溫中消谷破積也。

    又治肺癰唾膿。

    用桔梗甘草。

    取其苦辛清肺。

    甘溫瀉火。

    又能排膿血。

    補内漏也。

    其治少陰症三四日咽痛。

    亦用桔梗甘草。

    取其苦辛散寒。

    甘平除熱。

    合而用之。

    能除寒熱也。

    後人易名甘桔湯。

    通治咽喉口舌諸病。

    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

    遂名如聖湯。

    極言其驗也。

    )奈世僅知此屬上升。

    而不知其下行。

    其失遠矣!但痘疹下部不起勿用。

    以其性升之故。

    久嗽不宜妄用。

    以其通陽洩氣之故。

    陰虛不宜妄用。

    以其拔火上乘之故。

    其蘆能吐膈上風熱痰實。

    生研末。

    水調服。

    探吐。

    去浮皮。

    泔浸微炒用。

    畏龍膽草白芨。

    忌豬肉。

     散寒 (山草)宣肺寒清肺熱人參而有上黨之号。

    (專入肺)。

    蓋緣隋文帝時。

    上黨有人宅後。

    去宅一裡許。

    見參異常。

     掘得人參。

    一如人體雲。

    又上黨人參。

    根頗纖長。

    根下垂有及一尺餘者。

    或十岐者。

    其價與銀相等。

    遼東高麗百濟諸參。

    均莫及焉。

    李時珍雲。

    上黨潞州也。

    民以人參為地方害。

    不複采取。

    今所用者。

    皆是遼參。

    觀此則知諸參惟上黨為最美。

    而上黨既不可采。

    豈複别有黨參之謂哉?近因遼參價貴。

    而世好奇居異。

    乃以山西太行山出之苗。

    及以防風桔梗荠僞造。

     相繼混行。

    讵知參有不同。

    性有各異。

    防風桔梗乃屬表散風寒傷氣之味。

    人參甘溫乃屬補肺益氣之味。

    即山西太行山新出之黨考之。

    張璐亦謂甘平清肺。

    并非等于真正黨參。

    确有補益。

    今人但見參貴。

    而即以此代參。

    不亦大相徑庭乎?且餘嘗見虛弱之症。

    亟當人參峻補。

    以救垂絕。

    而醫猥用黨參替代。

    以緻病卒不起。

    并令豪貴之家朝夕代茶。

    以緻肺受剝削。

    病潛滋長。

    此皆誤用之害。

    人但習而不察耳。

    附記以為世之粗工妄用黨參戒。

     散寒 (葷辛)發表除寒止嘔生姜(專入肺)。

    氣味辛竄。

    走而不守。

    據書開載主治甚多。

    然總發表除寒。

    開郁散氣。

     辟惡除邪。

    數端而已。

    (姜性意義。

    一索盡貫。

    )其曰傷寒頭痛。

    傷風鼻塞可用者。

    以其主有宣散通肺之力也。

    (辛主散。

    )咳逆口哕而必用者。

    以其具有開提散郁之義也。

    (孫真人雲。

    姜為嘔家聖藥。

    蓋辛以散之。

    嘔乃氣逆不散。

    此藥行陽而散氣也。

    或問生姜辛溫入肺。

    何以雲入胃口。

    曰。

    俗以心下為胃口者非矣。

    咽門之下。

    受有形之物及胃之系。

    便是胃口。

    與肺系同行。

    故能入肺而開胃口也。

    )水氣濕瀉血痹而必用者。

    以其具有逐陰行陽。

    除濕開導之力也。

    (血痹沖心不下。

    生姜五兩。

    水八升。

    煮服。

    )他如凍耳可擦。

    (辛以散寒。

    )狐臭可療。

     (姜汁頻擦。

    力能祛寒辟穢。

    )諸毒可解。

    (凡半夏南星菌蕈野禽諸毒可解。

    )亦何莫不由宣發之力以為辟除。

    (時珍曰。

    姜辛而不葷。

    去邪辟惡。

    生啖熟食。

    醋醬糟鹽。

    蜜煎調和。

    無不宜之。

    可蔬可和。

    可果可藥。

    其利溥矣。

    )夫辛入肺。

    肺旺則一身之氣皆為吾用。

    中焦之元氣充而足。

    脾胃出納之令壯而行。

    邪氣不能容矣!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酒。

    食厥痰厥屍厥冷厥。

    霍亂昏暈。

    一切暴病。

    得之必救。

    (暴病方宜。

    方廣心雲。

    凡一切卒暴之症。

    用姜汁與童便服。

    立可解救。

    以姜能開痰下氣。

    童便降火也。

    )早能含姜。

    不犯霧露之氣。

    (姜能除濕。

    )及山岚不正之邪。

    皆能以正神明而辟穢惡。

    真藥中之神聖也。

    但積熱患目。

    及因熱成痔者切忌。

    (時珍曰。

    食姜久。

    積熱患目。

    及病痔人多食兼酒。

    其發甚速。

    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

    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

    )至書有言夜主阖而姜不宜食。

    秋主收而姜不宜食。

    與孕婦食姜而令兒指象形。

    此雖就其時令及以物類相感立說。

    然亦未可盡拘。

    姜皮辛涼和脾。

    利水消腫。

    取其皮以行皮之義。

    秦皮為使。

    惡黃連黃芩夜明沙。

    (相感志雲。

    糟姜瓶内入蟬蛻。

    雖老姜無筋。

    亦物性有所伏耶!) 散寒 (葷辛)入肺宣寒發汗解肌蔥葉(專入肺。

    兼入肝)。

    生辛而散。

    熟甘而溫。

    外實中空。

    能入肺經發汗解肌。

    以通上下之陽。

    (活人書治傷寒頭痛如破。

    用連須蔥白湯。

    仲景治少陰病下利清谷。

    裡寒外熱。

    厥逆脈微。

    用白通湯。

    若白色赤者。

    四逆湯加蔥白。

    皆取以通陽氣。

    )故書号為肺菜。

    其力則能明目利耳通便。

    (中空則通。

    )及治傷寒頭痛。

    時疾熱狂。

    陰毒腹痛之謂。

    (因辛則邪外散。

    )又氣通則血活。

    (氣為血帥。

    血随氣活。

    )故書又載能止諸般血出不調。

    (如赤白痢。

    有用蔥煮粥食。

    以治折傷血出。

    有用蔥火煨研封。

    止痛無瘢。

    胎動。

    有用蔥豉阿膠以安。

    )且氣通則毒解。

    故書又言能治諸般惡毒。

    (如魚肉蚯蚓犬藥毒之類。

    )即是以思。

    則知氣血之凝聚。

     是即寒氣之未散。

    寒氣之既散。

    是即血氣之既理。

    又安有毒瓦斯不解。

    而雲是藥之莫治乎?陽春一回。

    草木甲坼。

    其勢然也。

    故蔥号為菜伯。

    又曰和事草。

    其意在斯。

    取白連須用。

    亦有用青者。

    (弘景曰。

    蔥有寒熱。

    白冷青熱。

    傷寒湯中。

    不得用青也。

    )但過食亦損須發。

    (以辛劫陰故。

    )及有虛氣上沖。

    汗出不止之弊。

    (以辛散氣故。

    )同蜜食如何殺人。

    以蜜性最脹。

    蔥性最發。

    同蔥則脹益發。

    而不可解矣。

    不死何待。

    (思邈曰。

    正月食生蔥。

    令人面上起遊風。

    生蔥同蜜食。

    作下利。

    燒蔥同蜜食。

    壅氣殺人。

    )同棗食亦令人病。

    其義可以例推。

     因并記之。

     驅風 風為陽邪。

    寒為陰邪。

    風屬陽。

    其性多動而變。

    寒屬陰。

    其性多靜而守。

    故論病而至于風。

     則症變遷而莫禦。

    論藥而至于風。

    則其藥亦變遷而莫定矣。

    如肝屬風。

    病發于風。

    則多由肝見症。

    乃有風不在肝。

    而偏在于肌肉之表。

    症見惡風自汗之當用桂枝以解其肌。

    風在太陽膀胱。

    症見遊風攻頭之當用以羌活。

    症見一身骨痛之當用以防風。

    症見風攻巅頂之當用以本者。

    有如斯矣。

    且有風在少陰腎經。

    症見伏風攻頭之當用以獨活。

    症見口幹而渴之當用以細辛。

    與風在骨髓。

    症見痰迷竅閉之當用以冰片。

    風在皮膚骨髓。

    症見驚瘓疥癞之當用以白花蛇。

    風在關節。

    症見九竅皆閉之當用以麝香。

    症見風濕痹痛之當用以茵芋。

    風在經絡。

    症見瘡瘍癰腫之當用以山甲。

    症見痰涎壅塞之當用以皂角。

    風在十二經絡。

    症見頑痹冷痛之當用以威靈仙。

    風在腸胃。

    症見惡瘡腫毒之當用以肥皂。

    風在陽明胃經。

    症見頭面諸疾之當用以白附白芷者。

    又如此矣。

    更有風熱在肺。

    症見鼻塞鼻淵之當用以辛夷。

    症見目翳眩暈之當用以甘菊。

    症見惡寒發熱無汗而喘之當用以杏仁。

    症見癰腫瘡毒之當用以牛蒡。

    症見喘嗽體腫之當用以白前者。

    又如此矣。

    至于風已在肝。

    而症又挾有濕。

    則如秦艽既除腸胃濕熱。

    又散肝經風邪。

    浮萍既入肝經散風。

    複利脾經之濕。

    海桐皮以療風濕諸痛。

    草以治麻木痛冷。

    蒼耳子以治皮膚瘡癬。

    通身周痹。

    巴戟狗脊寄生以強筋骨之類。

    而葳蕤萆茵芋白芷白附之偕。

    風濕而治。

    可類推矣。

    風已在肝。

    而症見有熱成。

    則如全蠍之治胎風發搐。

    鈎藤之治驚痫螈。

    蟬蛻之治皮膚瘾疹。

    薄荷之治咽喉口齒。

    石南葉之能逐熱堅腎。

    決明子木賊蕤仁之治風熱目翳之類。

    而辛夷冰片牛蒡之偕。

    風熱以理。

    又可想矣。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痰氣。

    則如南星之散經絡風痰。

    天麻之治肝經氣郁虛風。

    川芎之散肝經氣郁之類。

    而麝香之偕。

    痰氣并理。

    又可思矣。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風毒。

    則有如蛇蛻之能殺蠱辟惡。

    蜈蚣之能散瘀療結之類。

    而山甲草烏牛蒡肥皂之偕。

    風毒以理。

    又其餘矣。

    風病在肝而更見有寒濕之症。

    則有宜于蔓荊僵蠶五加皮烏尖附之類。

    但其功用治效。

    則有殊矣。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骨痿不堅之症。

     則有宜于虎骨虎膠之類。

    但其氣味緩急。

    則有間矣。

    至于風病在肝而症見有肌膚燥熱。

    則不得不用荊芥以達其膚而疏其血。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瘡疥目赤。

    則不得不用蒺藜以散其風而逐其瘀。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濕熱燥癢。

    則不得不用蕪荑以洩其濕。

    要皆随症審酌以定其趨。

    但其理道無窮。

    變化靡盡。

    其中旨趣。

    在于平昔細為體會。

    有非倉卒急迫所能得其精微也。

     驅風 (山草)散足太陽膀胱遊風頭痛兼治風濕相搏骨節痛羌活(專入膀胱。

    兼入肝腎。

    按大明曰。

    獨活是羌活母也。

    則知羌活即為獨活之子。

    又按時珍言羌活獨活是一物二種。

    正如川芎撫芎蒼術白術之義。

    )辛苦性溫。

    味薄氣雄。

    功專上升。

    凡病因于太陽膀胱。

    而見風遊于頭。

    發為頭痛。

    (經曰。

    身半以上。

    風受之也。

    身半以下。

    濕受之也。

    故風多達巅頂。

    )并循經脊強而厥。

    發為剛柔。

    (足太陽之脈行于身背。

    凡傷寒無汗為剛。

    傷風有汗為柔。

    症皆是風寒幹于太陽。

    故見脊強。

    )并當用此調治。

    (症宜同獨活調治。

    頭痛宜同川芎調治。

    若血虛見忌用。

    )且能兼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

     而使肌表八風之邪。

    并周身風濕相搏百節之痛。

    皆能卻亂反正。

    而治無不愈者也。

    蓋羌活獨活雖皆治風之品。

    (張介賓曰。

    風之為病最多誤治者。

    在不明其表裡耳。

    蓋外風者。

    八方之所中也。

    内風者五髒之本病也。

    八風自外而入。

    必先有發熱惡寒頭疼身熱等症。

    五風由内而病。

    則絕無外症。

    而忽病如風。

    其由内傷可知也。

    内傷者由于七情。

    故多陰虛。

    凡髒氣受傷。

    脾病者病在肢體。

    或多痰飲。

    腎病者或在骨髓。

    或在二陰。

    心病者或在血脈。

    或在神志。

     肺病者或在營衛。

    或在聲音。

    肝病者或在筋爪。

    或在血脈。

    此五髒之類風。

    未有不由陰虛而然者。

    人知陰虛有一。

    而不知陰虛有二。

    如陰中之水虛。

    則病在精血。

    陰中之火虛。

    則病在神氣。

    蓋陽衰則氣去。

    故神志為之昏亂。

    非火虛乎?陰虧則形壞。

    故肢體為之廢弛。

    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症。

    乃不求水火之源。

    而猶以風治。

    鮮不危矣。

    試以天道言之。

    其象亦然。

    凡旱則多燥。

    燥則風生。

    是風木之化從乎燥。

    燥則陰虛之候也。

    故凡治類風者。

    專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

    則風燥自除矣。

    甚至有元氣素虧。

    卒然仆倒。

    上無痰。

    下失禁。

    瞑目昏沉。

    此厥竭之症。

    尤與風邪無涉。

    設非大劑參附。

    安望其複真氣于将絕之頃哉?倘不察其表裡。

    又不能辨其虛實。

    但以風之為名。

    多用風藥。

    不知風藥皆燥。

    燥複傷陰。

    風藥皆散。

    散複招風。

    以内傷作外感。

    以不足為有餘。

    是促人之死也。

    )而此專治太陽之邪。

    上攻于頭。

    旁及周身肌表。

    不似獨活。

    專理下焦風濕。

    病在足少陰腎氣分。

    而不連及太陽經也。

    但羌活性雄。

     力非柔懦。

    凡血虛頭痛及遍身肢節痛者。

    皆非所宜。

    (傷氣損血。

    ) 驅風 (山草)搜足少陰腎伏風頭痛并兩足濕痹獨活(專入腎)。

    辛苦微溫。

    比之羌活。

    其性稍緩。

    凡因風幹足少陰腎經。

    伏而不出。

     發為頭痛。

    (痛在腦齒。

    )則能善搜而治矣。

    以故兩足濕痹不能動履。

    非此莫痊。

    (風勝濕。

    故二活兼勝濕。

    )風毒齒痛。

    (腎主骨。

    齒者骨之餘。

    )頭眩目暈。

    非此莫攻。

    (肘後方用獨活煮酒。

     熱漱之。

    )緣此有風不動。

    無風反搖。

    故名獨搖草。

    (搖者動活之意。

    故名獨活。

    )因其所勝而為制也。

    且有風自必有濕。

    故羌則療水濕遊風。

    而獨則療水濕伏風也。

    羌之氣清。

    行氣而發散營衛之邪。

    獨之氣濁。

    行血而溫養營衛之氣。

    羌有發表之功。

    (表之表。

    )獨有助表之力。

    (表之裡。

    )羌行上焦而上理。

    (土屬氣。

    故雲羌活入氣。

    )則遊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

     獨行下焦而下理。

    (下屬血。

    故雲獨活入血。

    )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痹可治。

    二活雖屬治風。

    而用各有别。

    不可不細審耳。

    去皮焙用。

    蠡實為使。

     驅風 (山草)有膀胱上焦筋骨風邪仍為風藥通用防風(專入膀胱。

    兼入脾胃)。

    味甘微溫。

    雖入足太陽膀胱。

    以治上焦風邪。

    頭痛目眩。

     脊痛項強。

    周身盡痛。

    (之才曰。

    得蔥白能行周身。

    )然亦能入脾胃二經。

    (杲曰。

    若補胃。

    非此引用不能行。

    )以為去風除濕。

    (凡風藥皆能勝濕。

    )蓋此等于卑賤卒伍。

    任主使喚。

    能循諸經之藥以為追随。

    故同解毒藥。

    則能除濕掃瘡。

    同補氣藥。

    則能取汗升舉。

    (或同黃芍藥以止汗。

    或合黃固表為玉屏風散。

    )實為風藥潤劑。

    比之二活。

    則質稍輕。

    氣亦稍平。

     凡屬風藥。

    皆可通用。

    但血虛急。

    頭痛不因風寒。

    洩瀉不因寒濕。

    陰虛盜汗。

    陽虛自汗。

     火升發嗽者。

    則并當知所禁矣。

    (凡表藥多有損于髒腑氣血。

    )出北地黃潤者佳。

    泗風車風。

    不堪入藥。

    上部用身。

    下部用梢。

    畏萆。

    惡幹姜白蔹芫花。

    殺附子毒。

     驅風 (芳草)散肝肌膚氣分風邪仍兼血分疏洩荊芥(專入肝)。

    辛苦而溫。

    芳香而散。

    氣味輕揚。

    故能入肝經氣分。

    驅散風邪。

    凡風在于皮裡膜外。

    而見肌膚灼熱。

    頭目昏眩。

    咽喉不利。

    身背疼痛者。

    用此治無不效。

    (時珍曰。

    其治風也。

    賈丞相稱為再生丹。

    許學土謂有神聖功。

    戴院使許為産後要藥。

    蕭存敬呼為一撚金。

    陳無擇隐為舉卿古拜散。

    夫豈無故而得此隆譽哉?)不似防風氣不輕揚。

    驅風之必入人骨肉也。

    是以宣散風邪。

    用以防風之必兼用荊芥者。

    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

    且既入于肝經風木之髒。

    則肝即屬藏血之地。

    故又能以通利血脈。

    俾吐衄腸風崩痢産後血暈瘡毒癰腫血熱等症。

    靡不藉其輕揚。

    以為宣洩之具。

    甯于風木之髒既于其氣而理者。

    複不于血而治乎!(本入肝經氣分。

    兼入肝經血分。

    )玩古方産後血暈風起。

    (血去過多則風自内生。

    故常有崩暈之患。

    不待外風襲之也。

    )有用荊芥為末。

    同酒。

    及或童便調治。

    崩中不止。

    有用炒黑荊芥以治。

    于此可見其概矣。

    連穗用。

    治血須炒黑。

    (穗在于巅。

    故善升發。

    黑能勝赤。

    故必炒黑。

    )反魚蟹河豚驢肉。

     驅風 (芳草)散肝氣祛肝風芎(專入肝。

    兼入心包膽)。

    辛溫升浮。

    為肝膽心包血分中氣藥。

    故凡肝因風郁。

    而見腹痛脅痛血痢寒痹筋攣目淚。

    及癰疽一切等症。

    治皆能痊。

    (癰從六腑生。

    疽自五髒成。

    皆屬血氣阻滞所緻。

    )緣人一身血氣周流。

    無有阻滞。

    則百病不生。

    若使寒濕内搏。

    則血滞而不行。

    (為不及。

    其毒為陰。

    )熱濕内搏。

    則血急而妄沸。

    (為太過。

    其毒為陽。

    )氣郁于血。

    則當行氣以散血。

    血郁于氣。

    則當活血以通氣。

    行氣必用芎歸。

    以血得歸則補。

    而血可活。

    且血之氣。

    又更得芎而助也。

    況川芎上行頭目。

    (元素曰。

    川芎其用有四。

    為少陽引經。

    一也。

     諸經頭痛。

    二也。

    助清陽之氣。

    三也。

    去濕氣在頭。

    四也。

    )下行血海。

    其辛最能散邪。

    血因風郁。

    得芎入而血自活。

    血活而風自滅。

    又何有毒有痹有痛有郁。

    而緻病變多端哉?是以四物用之以散肝經之風。

    頭痛必用以除其郁。

    (杲曰。

    頭痛必用川芎。

    如不愈。

    加各引經藥。

     太陽羌活。

    陽明白芷。

    少陽柴胡。

    太陰蒼術。

    厥陰吳茱萸。

    少陰細辛是也。

    )然氣味辛竄。

     能洩真氣。

    單服久服。

    令人暴亡。

    (時珍曰。

    芎肝經藥也。

    若單服既久。

    則辛喜歸肺。

    肺氣偏勝。

    金來賊木。

    肝必受邪。

    久則偏絕。

    豈不夭亡。

    驗胎法雲。

    婦人過經三月。

    用芎數錢為末。

    空心熱湯調一匙服。

    腹中微動者是胎。

    不動者是經閉。

    )蜀産大塊。

    裡白不油。

    辛甘者良。

    江南産者為撫芎。

    秦産為西芎。

    白芷為使。

    畏黃連硝石滑石。

    惡黃山茱萸。

     驅風 (芳草)散足陽明胃經風濕白芷(專入胃。

    兼入肺大腸)。

    色白味辛。

    氣溫力濃。

    通竅行表。

    為足陽明(胃)經祛風散濕主藥。

    故能治陽明一切頭面諸疾。

    (陽明之脈起于鼻。

    絡于目。

    故病多屬頭面。

    )如頭目昏痛。

     (王百一選方雲。

    王定國病風頭痛。

    至都梁求明醫楊介治之。

    連進三丸。

    即時病失。

    懇求其方。

    則用香白芷一味。

    洗曬為末。

    煉蜜丸彈子大。

    每嚼一丸。

    以茶清或荊芥湯化下。

    遂命名都梁丸。

    )眉棱骨痛。

    (丹溪纂要屬治風熱與痰。

    白芷片芩酒炒。

    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茶清下。

    )暨牙龈骨痛。

    (用香白芷一錢。

    朱砂五分。

    為末蜜丸。

    頻用擦牙。

    或以白芷吳茱萸等分。

    浸水漱涎。

    )面黑瘢疵者是也。

    且其風熱乘肺。

    上爍于腦。

    滲為淵涕。

    移于大腸。

    變為血崩血閉腸風痔癰疽。

    風與濕熱發于皮膚。

    變為瘡瘍燥癢。

    皆能溫散解托。

    而使腠理之風悉去。

    留結之癰腫潛消。

    誠祛風上達散濕之要劑也。

    (好古曰。

    同辛夷細辛。

    用治鼻病。

     入内托散。

    用長肌肉。

    宗曰。

    藥性論言白芷能蝕膿。

    今人用治帶下。

    腸有敗膿。

    淋露不已。

    腥穢殊甚。

    遂緻臍腹冷痛。

    皆由敗膿所緻。

    須此排膿。

    白芷一兩。

    單葉紅蜀葵二兩。

    白芍藥白枯礬各半兩。

    為末。

    以蠟化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飲下。

    俟膿盡。

    以他藥補之。

    又解蛇毒。

    昔臨川有人被蝮傷。

    即昏死。

    一臂如股。

    少頃遍身皮脹黃黑色。

    一道人以新汲水調香白芷末一斤灌之。

    覺臍中然。

    黃水自口出。

    腥穢逆人。

    良久消縮如故雲。

    以麥冬湯調尤妙。

     仍以末搽之。

    )然其性升散。

    血熱有虛火者禁用。

    色白氣香者佳。

    或微炒用。

    當歸為使。

    惡旋複花。

     驅風 (芳草)疏肝氣風及熱内淫薄荷(專入肝。

    兼入肺)。

    氣味辛涼。

    功專入肝與肺。

    故書皆載辛能發散。

    而于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

    辛能通氣。

    而于心腹惡氣痰結則治。

    涼能清熱。

    而于咽喉口齒眼耳瘾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

    是以古方逍遙。

    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

    小兒驚痫。

    用此以為宣風向導之能。

    腸風血痢。

    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

    (辛能散。

    涼能清。

    )然亦不敢多用。

    所用不過二三分而止。

    恐其有洩真元耳。

    (氣虛食之。

    令人虛汗不止。

    陰虛火甚食之。

    令人動消渴病。

    )蘇産氣芳者良。

    貓傷用汁塗之。

    最妙。

    (陸農師曰。

    薄荷。

    貓之酒也。

    犬。

    虎之酒也。

    桑椹。

    鸠之酒也。

    茵草。

    魚之酒也。

    ) 驅風 (芳草)治風犯太陽巅頂頭痛本(專入膀胱。

    兼入奇督)。

    據書載屬辛溫氣雄。

    能治太陽(膀胱)風犯巅頂。

    腦後俱痛。

    号為是經要藥。

    (凡治巅頂頭痛。

    必兼防風酒炒。

    升柴同入。

    )且複言治脊強而厥。

    (督與太陽之脈。

    并行于背。

    )并婦人疝瘕急迫腫痛。

    此雖病屬下見。

    及系太陽(膀胱)本經寒濕所緻。

     然非風邪内犯。

    則病曷形。

    本氣味辛溫。

    性雖上行。

    而亦下達。

    非謂用此以治太陽巅頂頭齒頰痛。

    功止上建。

    而于脊強而厥。

    竟不循經下行也。

    且據書言能治胃風洩瀉。

    (霍翁曰。

     風客于胃。

    飲以蒿本湯而止。

    蓋本能治風濕耳。

    )又治粉刺酒渣。

    (同白芷。

    作面脂。

    )亦是風幹太陽連累而及。

    治則與之俱治。

    豈但治風頭痛而已哉?或謂其性頗有類于芎。

    皆能以治頭痛。

    然一主于肝膽。

    雖行頭目而不及于巅頂。

    一主太陽及督。

    雖其上下皆通。

    而不兼及肝膽之為異耳。

    但春夏溫熱頭痛。

    及血虛火炎頭痛者切忌。

    根紫色似芎而輕虛。

    氣香味麻。

    惡茹。

    畏青葙子。

     驅風 (毒草)散足陽明胃經冷風白附子(專入胃。

    時珍曰。

    因與附子相似。

    故得此名。

    實非附子類也)。

    辛甘有毒。

    性燥而升。

    為風藥中之陽草。

    東垣謂其純陽。

    能引藥勢上行于面。

    為陽明經要藥。

    又按諸書皆載能治頭面遊風斑疵。

    (陽明之脈行于頭面。

    故用此作脂消斑。

    )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