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散劑

關燈
中風不語。

    諸風冷氣。

    血痹冷疼。

    陰下虛癢。

    皆當用此調治。

    玩此藥非性燥。

    何以可治冷氣虛癢?設非冷氣冷癢。

    又曷可用燥烈之藥以治乎?是以陰虛類中。

    并小兒脾虛慢驚。

    皆不宜用。

    以其氣味辛烈者故耳。

    (辛能散氣。

    燥能劫陰。

    )此與白芷同為一類。

    但白芷則兼肌濕同理。

    而不專及陽明風邪。

    此則專散陽明風冷。

    而于濕邪則未及耳。

    此藥久無真者。

    今惟涼州生。

    形如草烏頭之小者。

    長寸許。

    幹者皺紋有節。

    入藥妙用。

     驅風 (山草)宣散肝經氣郁虛風天麻(專入肝)。

    辛平微溫無毒。

    性升屬陽。

    為肝家氣分定風藥。

    蓋諸風眩掉。

    皆屬肝木。

    肝郁不能榮筋。

    故見頭旋眼黑。

    語言不遂等症。

    天麻乃辛平之味。

    能于肝經通脈強筋。

    疏痰利氣。

    辛而不燥。

    得氣之平。

    則肝虛風作。

    自爾克治。

    故又名為定風草。

    若久服則遍身發出紅斑。

    是驅風之驗也。

    是以小兒驚痫。

    亦用此味以治。

    若使肝虛在血。

    症見口幹便閉及犯類中等症者。

    切不宜服。

    以其辛能燥血者故耳。

    (血燥須用養血之劑。

    則風不除而自去矣。

    古雲。

    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

    )根類黃瓜。

    莖名赤箭。

    有風不動。

    無風反搖。

    明亮結實者佳。

    濕紙包裹。

    熟切片。

    酒浸一宿焙用。

     驅風 (毒草)主散經絡風痰天南星(專入肝脾肺)。

    味辛而麻。

    氣溫而燥。

    性緊而毒。

    惟其味辛。

    則凡中風不語。

    (岐伯雲。

    中風大法有四。

    一偏枯。

    半身不遂也。

    二風痱。

    四肢不收也。

    三風。

    奄忽不知人也。

     四風痹。

    諸風類痹狀也。

    )及或破傷風瘀。

    (玉真散治破傷風。

    刀傷撲傷如神。

    用南星防風。

     等分為末。

    如破傷風。

    用藥敷瘡口。

    溫酒調下。

    打傷至死。

    童便調灌二錢。

    連進三服必活。

     )故書載能克治。

    以其辛能散風故也。

    惟其性燥。

    則凡稠痰固結。

    筋脈拘攣。

    得以能通。

    以其燥能除濕而痰自去也。

    惟其性緊。

    則凡疝瘕結核。

    胎産難下。

    水腫不消。

    得以攻逐。

    以其性緊急迫而堅自去也。

    性雖有類半夏。

    然半夏專走腸胃。

    故嘔逆洩瀉。

    得之以為向導。

    南星專走經絡。

    故中風麻痹。

    亦得以之為向導。

    半夏辛而能散。

    仍有内守之意。

    南星辛而能散。

     決無有守之性。

    其性烈于半夏也。

    南星專主經絡風痰。

    半夏專主腸胃濕痰。

    功雖同而用有别也。

    但陰虛燥疾。

    服之為切忌耳。

    (血虛風中。

    急宜養血滋陰固本。

    若徒用南星等藥驅風逐痰。

    誤矣。

    )根似半夏。

    看如虎掌者良。

    以礬湯或皂角汁浸三晝夜。

    暴用。

    或酒浸一宿蒸。

     竹刀切開。

    至不麻乃止。

    或姜渣黃泥和包。

    煨熟用。

    造曲法以姜汁礬湯和南星末作小餅子。

     安籃内。

    楮葉包蓋。

    待上黃衣。

    乃曬收之。

    (火炮則毒性緩。

    )膽制味苦性涼。

    (得牛膽則不燥。

    其法臘月取黃牛膽汁和南星末。

    納入膽中。

    風幹。

    年久者彌佳。

    )能解小兒風痰熱滞。

     故治小兒急驚最宜。

    畏附子幹姜防風。

    (得防風則不麻。

    ) 驅風 (蔓草)治十二經風濕冷氣威靈仙(專入膀胱。

    兼入腸胃諸經)。

    辛鹹氣溫。

    其性善走。

    能宣疏五髒十二經絡。

    凡一切風寒濕熱。

    而見頭風頑痹。

    症瘕積聚。

    黃膽浮腫。

    大小腸秘。

    風濕痰氣。

    腰膝腿腳冷痛等症。

     (麻屬氣虛。

    木屬濕痰死血。

    腫屬濕。

    痛屬熱。

    痛風新病屬寒。

    久病屬熱。

    此死法耳。

    未可以盡病情也。

    仍須分其髒氣偏純以定。

    髒寒則痛。

    多根寒緻。

    其痛必喜手按。

    縱脈堅實有力。

    止是寒氣奔迫。

    未可為痛為實為熱。

    髒熱則麻與木。

    與痛與腫。

    皆屬熱候。

    且有實脈實症可證。

    其痛手不可按。

    不得謂麻必屬氣虛也。

    髒寒初病固寒。

    久病亦寒。

    故有屢用附桂方愈。

    不得謂久必屬熱也。

    髒熱初病固見熱蒸。

    久病亦見熱成。

    如溫熱等症。

    初終皆用清涼。

    不得謂初必屬寒候。

    總在識病根源。

    相症明确。

    方無有誤。

    此繡之管見有如此也。

    )得此辛能散邪。

    溫能洩水。

    苦能破堅。

    服此性極快利。

    通經達絡。

    無處不到。

    誠風藥中之善走者也。

    (先時商州有人手足久廢。

    得遇新羅僧而愈。

    索藥乃知是威靈仙也。

    )是以威喻其性。

    靈喻其效。

    仙喻其神耳。

    氣壯者服之神效。

    若氣弱服此。

    則能洩真氣矣。

    (凡辛皆散氣劫陰。

    不獨威靈仙是也!)和砂仁沙糖煎。

    治諸骨哽。

    根叢須數百條。

    長者二尺餘。

    色深黑。

    為鐵腳威靈仙良。

    忌茗面湯。

     驅風 (隰草)白蒺藜滋補肝腎兼散風邪逐瘀沙苑蒺藜益精強腎白蒺藜(專入肝腎。

    兼入肺)。

    質輕色白。

    辛苦微溫。

    按據諸書。

    雖載溫能補腎。

    可治精遺溺失。

    暨腰疼勞傷等症。

    然總宣散肝經風邪。

    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

    并遍身白癜瘙癢難當者。

    服此治無不效。

    且此味辛(入肺)兼苦。

    (入腎)則凡症瘕結聚。

    喉痹乳癰。

    暨胎産不下。

     服此力能破郁宣結。

    蓋肝雖藏血之經。

    而血非可留之物。

    若竟認此作補。

    而不審兼苦洩辛散以明其治。

    其失靡輕。

    緣此可升。

    (質輕)可降。

    (味苦)可散。

    (味辛)可補。

    (微溫)故服涼劑。

     則宜連刺。

     (有刺)生搗用補劑則宜去刺。

    酒拌蒸。

    若沙苑蒺藜質細色綠似腎。

    功專入腎。

    故書載能益精強腎。

    (風家用三角蒺藜。

    補腎用沙苑蒺藜。

    )亦須炒用。

    但不辛香宣散耳。

    (蒺藜根燒灰。

     能治齒動。

    ) 驅風 (隰草)入肝驅風散熱明目決明子(專入肝)。

    氣禀清陽。

    味鹹苦甘。

    微寒無毒。

    能入肝經除風散熱。

    凡人目淚不收。

    眼痛不止。

    多屬風熱内淫。

    以緻血不上行。

    治當即為驅逐。

    按此苦能洩熱。

    鹹能軟堅。

    甘能補血。

    力薄氣浮。

    又能升散風邪。

    故為治目收淚止痛要藥。

    并可作枕以治頭風。

    但此服之太過。

    搜風至甚。

    反招風害。

    故必合以蒺藜甘菊枸杞生地女貞實槐實谷精草。

    相為補助。

    則功更勝。

    謂之決明。

    即是此意。

    狀如馬蹄。

    俗呼馬蹄決明。

    搗碎用。

    惡大麻仁。

     驅風 (毒草)祛惡風頑痰頑毒草烏頭(專入肝。

    兼入脾)。

    辛苦大熱。

    按書論此。

    惟長洲張璐辨之明晰。

    言此與射罔。

     乃至毒之物。

    (草烏系野所生。

    狀類川烏。

    亦名烏啄。

    姜汁炒。

    或豆腐煮。

    熬膏名射罔。

    敷箭。

     獸見血立死。

    )非若川烏頭附子之比。

    自非風頑急疾。

    不可輕投。

    此藥止能搜風勝濕。

    開頑痰。

    治頑瘡。

    以毒攻毒而已。

    本經治惡風洗汗出。

    但能去惡風。

    而不能回陽散寒可知。

    昔人病風癬。

    服草烏頭木鼈子藥過多。

    甫入腹。

    遂麻痹不救。

    烏附五種。

    主治攸分。

    附子大壯元陽。

    雖偏下焦。

    而周身内外無所不至。

    天雄峻溫不減于附。

    而無頃刻回陽之功。

    川烏專搜風濕痛痹。

    卻少溫經之力。

    側子善行四末。

    不入髒腑。

    草烏悍烈。

    僅堪外治。

    此烏附之同類異性者。

    至于烏啄。

    禀氣不純。

    服食遠之可也! 驅風 (毒草)治關節風濕痹痛茵芋(專入肝腎)。

    本屬毒物。

    味辛而苦。

    氣溫有毒。

    據書所述。

    治症多是風濕為用。

     如治風痫。

    則有茵芋丸。

    治風痹。

    則有茵芋酒。

    治産後風。

    則有茵芋膏。

    凡風濕痹症。

    多用茵芋。

     與石南莽草同為一類。

    (莽草辛溫有毒。

    能治頭風癰腫。

    乳癰疝瘕。

    其葉煎湯熱含。

    能治牙蟲喉痹。

    )若雲能療虛羸寒熱。

    恐莫及耳。

    (因虛當兼補虛。

    )出彭城海鹽。

    莖赤。

    葉如石榴而短濃者佳。

    取莖葉陰幹。

    炙用。

     驅風 (香木)入衛表以除風邪桂枝(專入肌表。

    兼入心肝)。

    系肉桂枝梢。

    其體輕。

    其味辛。

    其色赤。

    (故入心。

    )有升無降。

    故能入肺而利氣。

    入膀胱化氣而利水。

    且能橫行于臂。

    調和營衛。

    治痛風脅風。

    (痛風其在靈樞謂之賊風。

    素問謂之痹症。

    金匮謂之曆節。

    後世又更其名曰白虎曆節。

    且有别名曰箭風箭袋。

    然總謂之行痹。

    其症則有因風因濕因寒因痰因瘀因虛之異。

    須用桂枝以為向導。

     脅風本屬于肝。

    凡治脅風之症。

    當用桂枝入肝以平。

    )止煩出汗。

    驅風散邪。

    為解肌第一要藥。

    (時珍曰。

    麻黃遍徹皮毛。

    桂枝透達營衛。

    )故書皆言無汗能發。

    有汗能收。

    然其汗之能發。

    止是因其衛實營虛。

    陰被陽湊。

    故用桂枝以調其營。

    營調則衛氣自和。

    而風邪莫容。

     遂自汗而解。

    非若麻黃能開腠理以發其汗也。

    其汗之能收。

    止因衛受風傷。

    不能内護于營。

     營氣虛弱。

    津液不固。

    故有汗發熱而惡風。

    其用桂枝湯為治。

    取其内有芍藥入營以收陰。

    外有桂枝入衛以除邪。

    則汗自克見止。

    非雲桂枝能閉其汗孔。

    昧者不察桂枝發汗止汗是何意義。

    徒以順口虛喝。

    其失遠矣!(經曰。

    脈浮緊發熱無汗者。

    不可與。

    脈緊為傷寒。

    與之則表益實。

    而汗愈難出矣。

    傷寒例曰。

    桂枝下咽。

    陽盛則斃。

    承氣入胃。

    陰盛以亡。

    周揚俊曰。

     風既傷衛。

    則衛氣疏。

    不能内護于營而汗自出矣。

    汗者血之液也。

    苟非用血藥以桂枝和營散邪。

    以芍藥護營固裡。

    則不但外邪不出。

    且入而為裡患矣!然後知和營則外邪出。

    外邪出則衛自密。

    更不必用固表之藥而汗自止矣。

    王好古曰。

    或問桂枝止煩出汗。

    仲景治傷寒發汗。

     數處皆用桂枝湯。

    又曰。

    無汗不得用桂枝。

    汗多者桂枝甘草湯。

    此又能閉汗也。

    二義相通否乎?曰。

    仲景雲。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

    此為營弱衛強。

    陰虛陽必湊之。

    故用桂枝發其汗。

    此則調其營氣。

    則衛氣自和。

    風邪無所容。

    遂自汗而解。

    非若麻黃能開腠理。

    發出其汗也。

    汗多用桂枝者。

    以之調和營衛。

    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

    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 驅風 (香木)散肺中風熱辛夷(專入肺)。

    辛溫氣浮。

    功專入肺解散風熱。

    緣人鼻氣通天。

    肺竅開鼻。

    鼻主肺。

     風熱移于腦。

    則鼻多濁涕而淵。

    風寒客于腦則鼻塞。

    經曰。

    腦滲為涕。

    膽液不澄。

    則為濁涕如泉不已。

    故曰鼻淵。

    (鼻淵不盡外感。

    在長洲張璐指為陽明伏火。

    會稽景嶽指為督火發。

    海鹽楚瞻指為腎經虧損。

    要在相症施治。

    )并頭痛面。

    目眩齒痛。

    九竅不利。

    皆是風熱上攻。

     是宜用此芳香上竄頭目。

    兼逐陽分風邪。

    則諸症自愈。

    但辛香走竄。

    血虛火熾。

    及偶感風寒不聞香臭者。

    其并禁焉。

    (時珍曰。

    鼻氣通于天。

    天者頭也。

    肺也。

    肺開竅于鼻。

    而陽明胃脈。

    環鼻而上行腦。

    為元神之府。

    而鼻為命門之竅。

    人之中氣不足。

    清陽不升。

    則頭為之傾。

    九竅為之不利。

    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

    其體輕浮。

    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于天。

    所以能溫中。

    治頭面目鼻九竅之病。

    汪昂曰。

    吾鄉金正希先生嘗語餘曰。

    人之記性。

    皆在腦中。

    小兒善忘者。

    腦未滿也。

    老人健忘者。

    腦漸空也。

    凡人外見一物。

    必有一形留影留于腦中。

    昂思今人每記憶往事。

    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

    此即凝神于腦之意也。

    不經先生道破。

    人皆習焉而不察矣。

    )即木筆花。

    去外皮毛。

    微炒。

    惡石脂。

    畏黃菖蒲蒲黃黃連石膏。

     驅風 (香木)除骨髓内伏風邪自内出外冰片(專入骨髓)。

    辛香氣竄。

    無往不達。

    (汪昂曰。

    予幼時曾問家叔建侯雲。

    姜性如何。

     叔曰。

    體熱而用涼。

    蓋味辛者多熱。

    然風熱者必藉辛以散之。

    風熱散則涼矣。

    此即本草所雲冰片性寒之義同。

    未有發明之者。

    )能治一切風濕不留内。

    在引火熱之氣。

    自外而出。

    然必風病在骨髓者宜之。

    若風在血脈肌肉間用之。

    反能引風直入骨髓。

    如油入面。

    故凡外入風邪變而為熱。

    仍自外解得宜。

    若使火自内生而用此為攻逐。

    其失遠矣。

    昔王綸雲。

    世人誤以冰片為寒。

    不知辛散性甚似涼耳。

    諸香氣皆屬陽。

    豈有香之至極而尚可雲寒者乎?是以驚痫痰迷。

    (痫有挾熱挾痰挾火挾驚挾風挾氣。

    及精衰血耗氣薄之異。

    )風果入骨。

    病應是治火郁不散。

    九竅不通。

    (如耳聾鼻喉痹舌出骨痛齒痛之類。

    )治應是行目赤膚翳。

    (冰片外點。

    正屬劫藥。

    如姜末燒酒洗眼之意。

    若誤認為寒而朝夕常點。

    遂緻積熱入目。

    而增昏障之害。

    故曰。

    眼不點不瞎者此也。

    )審屬風寒。

    病應外解。

    (用乳調點以拔火邪。

    從治法也。

    )他如瘡瘍癰腫。

    熱郁不散。

    亦當用此發達。

    或令入油煎膏。

    或研末吹摻。

    然瘡毒能出。

    不可多用。

    則真氣立耗。

    而有亡陽之弊矣。

    更有目病陰虛。

    不宜入點。

    出南番。

    老杉脂。

    白如冰。

    作梅花片者良。

    但市人每以樟腦代充。

     驅風 (喬木)散肝中風濕海桐皮(專入肝)。

    辛苦而溫。

    能入肝經血分。

    祛風除濕及行經絡以達病所。

    是以腰膝腳痛能療。

    (腰者腎之府。

    轉搖不能。

    腎将憊矣。

    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則偻俯。

    筋将憊矣。

     香港腳不腫者為幹香港腳。

    腫者為濕香港腳。

    )赤白瀉痢能止。

    蠱牙風痛。

    煎湯漱之能愈。

    疳蝕疥瘡。

    磨汁塗之能消。

    目赤膚翳。

    浸水洗之能退。

    一皆風祛濕散之力。

    用者須審病自外至則可。

    若風自内成。

    未可妄用。

    須随症酌治可耳。

     驅風 (喬木)宣導風痰竅塞皂角(專入肝。

    肺大腸)。

    辛鹹性燥。

    功專通竅驅風。

    故凡風邪内入而見牙關緊閉。

    口噤不語。

    胸滿喉痹。

    腹蠱胎結。

    風癞痰喘。

    腫滿堅瘕囊結等症。

    用此吹之導之。

    則通上下之竅。

    煎之服之。

    則治風痰喘滿。

    塗之擦之。

    則能散腫消毒。

    以去面上風氣。

    熏之蒸之。

    則通大便秘結。

    燒煙熏之。

    則治瘡濕毒。

    (中風不省人事。

    不可滴水入喉。

    入則涎水系于心絡而不去。

    即成廢人。

    宜掐人中。

    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

    有嚏則生。

    無嚏則死。

    不開再用開關散擦牙。

    熏鼻法熏鼻。

    及以蘇合香丸牛黃丸至寶丹之類。

    相其寒熱選用。

    如寒閉牙關則當用以蘇合香丸。

    熱閉牙關則當用以牛黃丸。

    但此止可施于中髒閉症。

    )然種類甚多。

    形如豬牙。

    名為牙皂。

    較之大皂。

    稍有不同。

    大皂則治濕痰更優。

    牙皂則治風痰更勝也。

    一種皂角刺。

    氣味辛溫。

    功治略同。

    但其鋒銳。

    直透患處。

    潰散癰疽。

    及妒乳風疠惡瘡。

    (經曰。

     風盛為疠。

    疠者惡也。

    脈主血。

    血熱而殺疠之氣襲之。

    則血脈凝泣。

    衛氣不行。

    其氣不清。

    故謂之疠。

    須用此直達病所。

    出風毒于營血中。

    )皂子治大便燥結。

    存性用。

    (以辛能潤之之義。

    由結本非火結。

    故辛則能以潤之也!)惡麥冬。

    畏人參苦參。

    皂角以肥濃多脂者良。

    炙酥燒灰用。

    肥皂氣味辛溫。

    亦治風溫。

    及敷無名腫毒。

    去垢膩。

    (澡身盥面必用。

    ) 驅風 (喬木)除風濕去腸胃垢膩肥皂莢(專入腸胃)。

    生于六陽之盛。

    成于秋金之月。

    氣味平溫。

    有毒。

    不減皂莢皂刺之性。

    凡因腸胃素有垢膩。

    穢惡發于外。

    則為瘰惡瘡。

    腫毒洩于下。

    則為腸風下痢膿血。

    俱可用此以除。

    以其力能滌垢除膩。

    潔髒淨府故也。

    是以癡病勝金丹。

    用此湧發。

    不使砒性留于腸胃。

    瘰用此去核和藥為丸。

    以追其毒。

    (治瘰。

    用肥皂去核。

    入斑蝥在内。

    紮緊蒸。

    去斑蝥。

    加入貝母天花粉玄參甘草牛蒡子連翹為丸。

    白湯下。

    以腹痛為效。

    )且能澡身洗面。

    及療無名癰腫。

    (集成雲。

    惡瘡用生肥皂。

    火存性。

    用油膩粉調敷。

    奇瘍惡毒。

    用生肥皂。

     去子弦及筋。

    搗爛。

    酽醋和敷。

    立效。

    )其子亦治大腸風秘。

    及頭面黴瘡有效。

    (黴瘡。

    用核同豬胰子金銀花皂角刺芭蕉根雪裡紅五加皮土茯苓皂莢子白僵蠶木瓜蟬蛻白藓皮。

    又臘梨頭瘡。

    用皂去核填入沙糖。

    并巴豆二枚。

    紮定。

    鹽泥固存性。

    再入槟榔輕粉六七分。

    研勻。

     香油調搽。

    先以湯洗淨。

    拭幹乃搽。

    一宿見效。

    )但其仁須炒研為用。

    庶于腎氣不傷。

     驅風 (獸)入肝搜風補骨壯筋虎骨(專入肝)。

    味辛微熱。

    号為西方之獸。

    通氣于金。

    風從虎。

    虎嘯風生。

    風屬木。

     虎屬金。

    木為金制。

    故可入骨搜風。

    按五味惟辛為散。

    而骨又能入骨散風。

    故書載能強筋健骨。

    定痛辟邪。

    能治風痹拘攣疼痛。

    驚悸癫痫。

    犬咬骨鲠。

    然虎之一身節節氣力。

    皆出前足。

    故膝胫為勝。

    而前左胫尤良。

    以卧必用左胫為枕也!虎死而胫立不仆。

    是骨勝于他骨百倍。

    借其氣之有餘以補其力之不足。

    其功自爾立見。

    若腰脊痛者。

    當用脊骨。

    骨以黃潤為是。

    若中箭藥。

    其骨必有微黑。

    不可入藥。

    虎睛能治狂邪。

    酒浸炙幹用。

    虎肚能治反胃吐食。

    (汪昂雲。

    虎肚丸止有宜于食膈。

    若寒膈氣膈痰膈。

    恐難見功。

    )虎爪尤主辟邪殺鬼。

    虎牙尤治犬咬。

    用骨捶碎。

    去髓塗酥。

    或酒或醋炙。

    各随方法入藥。

     驅風 (龍獸)通經達絡破肺氣行肝血山甲(專入肝肺胃)。

    鹹寒善竄。

    其性穴山而居。

    寓水而食。

    惟其善竄。

    所以通經達絡。

     無處不到。

    且能入肝與胃。

    而治驚啼悲傷。

    大腸蟻。

    (弘景曰。

    山甲能陸能水。

    日中出岸。

    張開鱗甲如死狀。

    誘蟻入甲。

    即閉而入水。

    開甲蟻皆浮出。

    因接而食之。

    汪昂曰。

    有婦人項下忽腫一塊。

    漸延至頸。

    偶刺破。

    出水一碗。

    瘡久不合。

    此蟻漏也。

    緣飯中誤食蟻得之。

    )外治瘡瘍癰腫。

    下乳發痘之需。

    (諺雲。

    穿山甲。

    王不留。

    婦人吃了乳長流。

    )總因善走之功。

     而為行氣破血之藥耳!(劉伯溫多能鄙事雲。

    凡油籠滲漏。

    剝山甲裡面肉靥投入。

    自至漏處補住。

    又永州記雲。

    此物不可于堤岸殺之。

    恐血入土。

    則堤岸滲漏。

    觀此性之走竄可知。

    ) 故或燒灰。

    敷毒即消。

    同五積散加全蠍蔥姜煎服。

    則治風濕冷痹。

    而見上下強直。

    痛不可忍。

    同木香自然銅搗末酒調。

    以治乳癰腫。

    同皮豆蔻仁為末湯下。

    以治氣痔來膿。

    及破水濕瘧邪。

    并察患在某處。

    即以某處之甲用之。

    尤臻奇效。

    尾腳力更勝。

    然總破氣敗血。

    其力峻猛。

    虛人切戒投服。

    如鼍而短。

    似鯉有足。

    或生。

    或燒炙。

    醋炙。

    童便炙。

    油煎土炒。

    随方用。

     驅風 (獸)逐風逐滞開關利竅麝香(專入經絡肌肉)。

    辛溫芳烈。

    開關利竅。

    無處不到。

    如邪氣着人淹閉不起。

    則關竅閉塞。

    登時眼翻手握。

    僵仆昏地。

    故必用此辛香自内達外。

    則毫毛骨節俱開。

    而邪始從外出。

    是以邪鬼精魅。

    三蟲諸毒。

    皆能治也。

    諸風諸氣閉之關竅。

    而不用此驅除。

    則病安祛。

    但不可過為用耳。

    (麝香氣味香竄。

    用以開關利竅。

    必其脈症俱實。

    方可用耳。

    如嚴用和所謂中風宜用。

    是為實中風邪者設法。

    若非中類中。

    甯堪用乎?東垣雲。

    風在骨髓者宜用。

    若風在肌肉用之。

    為引風入骨。

    如油入面。

    故用自屬不合耳。

    非雲嚴氏是而李氏非也。

    總在臨症能分虛實。

    及識病之淺深耳。

    )至于婦人難産堕胎。

    尤善。

    小兒驚痫客忤。

    鎮心安神。

    鼻塞不聞香臭。

    服此即開。

    目疾内翳。

    點此即除。

    痔漏惡瘡。

    面黑斑疹。

    暨鼠咬蟲傷成瘡。

    用麝封固即愈。

    痘瘡聞之則靥。

    服之即發。

    藥之辛香。

    雖同冰片。

    然冰片入口。

    貼肉即冷。

    稍頃熱性即發。

    不似麝香香氣栗烈。

    入耳與肉而不冷耳。

    欲辨真假。

    須于火炭上有油滾出而成焦黑者。

    此即肉類屬真。

    若假則化白灰而為木類也。

    (杲曰。

    麝香入脾治肉。

    牛黃入肝治筋。

    冰片入腎治骨。

    )研用。

    凡使麝香。

    用當門子尤妙。

    忌蒜不可近鼻。

    防蟲入腦。

    (麝見人捕而剔其香為生香。

    最佳。

    剔處草木皆黃。

    但市人或插荔枝核以僞之。

    ) 驅風 (龍)搜風定搐白花蛇(專入肝腎)。

    何以名為搜風定搐之品。

    不知蛇善數蛻。

    如風之善行數變。

    此蛇性竄尤急。

    又食石南藤。

    其藤辛苦治風。

    故能内走髒腑。

    外徹皮膚。

    透骨搜風。

    截驚定搐。

    并治風濕癱瘓。

    (筋脈弛縱坦然不舉謂癱。

    氣血渙散不用為瘓。

    )大瘋疥癞。

    若陰虛血少。

    内熱生風者。

    非其所宜。

    凡用蛇同糯米并曲造酒。

    服酒時切忌見風。

    并于開壇時須避其氣。

    免緻面目浮腫。

    以其峻厲之氣。

    先有犯其清道也。

    疠風用大楓子仁服此而無效者。

    以其大楓子氣燥傷血。

    服此血益受傷也!出衢州。

    龍頭虎口。

    黑質白花。

    脅有二十四方勝。

    腹有念珠斑。

    尾有佛指甲。

    雖死而眼光不枯。

    他産則否。

    頭尾有毒。

    各去三寸。

    亦有單用頭尾者。

    酒浸三日。

    去盡皮骨。

    大蛇一條。

    隻得淨肉四兩。

    烏梢蛇性善。

    不噬物。

    無毒。

    功用亦同。

    (眼光至死不枯。

    以尾細能穿錢者佳。

    重七錢至一兩者為上。

    十兩至一镒者中。

    大者力減。

    去頭與皮骨。

     酒煮或酥炙用。

    ) 驅風 (龍)驅風辟惡殺蠱解毒蛇蛻(專入肝。

    兼行皮膚)。

    味甘而鹹。

    氣平無毒。

    凡治小兒驚痫風毒等症。

    無不用此為主。

    蓋此具有四能。

    一則性善辟惡。

    而凡邪魅蠱毒者不敢近。

    以其飲風吸露。

    氣極清虛故也。

    二則性能驅風。

    而凡驚痫癫仆。

    偏正頭風。

    喉舌諸疾者皆能除。

    以其性極走竄。

    力能驅風故也。

    三則性能殺蠱。

    而凡惡毒痔漏疥癬。

    無不用之即效。

    以其此屬毒物。

    以毒攻毒故也。

    四則能去皮膚之疾。

    而凡眼目翳膜。

    胎衣不下。

    得此即為解脫。

    以其氣以類聚。

    即從其類以除也。

    色白如銀者佳。

    皂次。

    水洗淨。

    或酒或醋。

    或蜜浸炙黃。

    或燒灰存性。

    或鹽泥固。

    各随本方。

     驅風 (卵生)散肝血分風熱治胎風發搐全蠍(專入肝)。

    味辛而甘。

    氣溫有毒。

    色青屬木。

    故專入肝祛風。

    (諸風眩掉。

    皆屬于肝。

    ) 凡小兒胎風發搐。

    大人半邊不遂。

    口眼斜。

    語言蹇澀。

    手足抽掣。

    瘧疾寒熱。

    耳聾帶下。

     皆因外風内客。

    無不用之。

    故方書有用蠍尾膏以治胎風發搐。

    内用蠍梢二十一枚。

    入麝香少許屢效。

    又用牽正散以治口眼斜。

    用全蠍同白附僵蠶。

    為末酒服甚效。

    又有同羌活柴胡當歸生地。

    名丁香柴胡湯。

    以治月事不調。

    寒熱帶下。

    亦許蠍以散血分之風熱耳。

    但帶下非風非熱不用。

    并一切内虛似風等症切忌。

    全用去足焙。

    或用尾。

    尾力尤緊。

    形緊小者良。

    忌蝸牛。

    (被蠍傷者。

    塗蝸牛即解。

    ) 驅風 (濕生)入肝祛風通瘀散熱解毒蜈蚣(專入肝)。

    本屬毒物。

    性善啖蛇。

    故治蛇症毒者無越是物。

    (蜈蚣本能刺蛇。

    )且其性善走竄。

    故瘟疫鬼怪得此則療。

    又其味辛。

    辛則能以散風。

    故凡小兒驚痫風搐。

    臍風噤口。

    得此入肝則治。

    (炙末。

    豬乳調治。

    )又其性溫。

    溫則能以療結。

    故凡瘀血堕胎。

    心腹寒熱結聚。

    得此則祛。

    至于瘰便毒等症。

    書載能以調治(如趾甲内有惡肉突出。

    俗名雞眼睛。

    用蜈蚣焙幹為末敷上。

    以南星末醋調敷圍四處。

    )亦是以毒攻毒之意耳!赤足黑頭者佳。

    火煨用。

    畏蜘蛛蜒蚰(蜘蛛蜒蚰之路。

    蜈蚣不敢經過。

    觸着即死。

    被蜈蚣咬者。

    但捕蜘蛛置咬處。

     自吸其毒。

    蜘蛛放水中吐而活之。

    )雞屎桑皮鹽。

    (中蜈蚣毒。

    以桑汁鹽蒜塗之即愈。

    ) 驅風 (化生)輕虛入肝散風蟬蛻(專入肝。

    兼入皮膚)。

    止一蟲殼。

    味甘氣寒。

    如何主治甚多。

    蓋蟬本木餘氣所化。

     飲風露而不食。

    其言能治肝經風熱者。

    因體氣輕虛而味甘寒之意也。

    其言能治婦人生子不下。

    及退翳膜侵睛肉滿者。

    因其性有善脫之意也。

    其言能治皮膚瘡疥瘾疹者。

    以其所取在殼之意也。

    (皮以治皮意。

    時珍曰。

    治皮瘡瘍風熱。

    當用蟬蛻。

    治髒腑經絡。

    當用蟬身。

    各從其類也。

    )其言能治中風不語者。

    以其蟬聲清響之意也。

    (聲以通聲。

    )其言能治小兒夜啼者。

     以其晝鳴夜息之意也。

    古人立藥治病。

    何在不有義存。

    惟在人細自審用耳!色黑而大者良。

     入藥洗去泥土翅足。

    漿水煮。

    曬幹用。

    (攻毒全用。

    ) 散濕 經曰。

    半身以上。

    風受之也。

    半身以下。

    濕受之也。

    然有濕不下受。

    而濕偏從上感。

     則濕又當上治。

    蓋濕無風不行。

    如風在上。

    其濕從風以至者。

    則為風濕。

    是風是濕。

    非散不愈也。

    濕值于寒。

    寒氣凜冽。

    其濕由寒至者。

    則為寒濕。

    是寒是濕。

    亦非由散不除也。

    且有好食生冷。

    留滞腸胃。

    合于兩露感冒。

    留結不解。

    随氣勝複。

    變為寒熱。

    以緻頭重如裹。

    皮肉筋脈。

    皆為濕痹。

    則不得不從開發以洩其勢。

    然散濕之藥不一。

    有止就濕而言散者。

    如蒼術之屬是也。

    有因風濕而言散者。

    如白芷羌活獨活防風寄生葳蕤秦艽巴戟狗脊靈仙海桐皮草蒼耳子萆茵芋之屬是也。

    有就寒濕而言散者。

    如五加皮天雄蔓荊子僵蠶細辛之屬是也。

    有兼風熱而言散者。

    如蕪荑之屬是也。

    有就熱濕而言散者。

    如香薷之屬是也。

    有就痰濕而言散者。

    如半夏之屬是也。

    至濕而在胸腹。

    症見痞滿。

    宜用川樸以散之。

    濕在肌肉。

    症見膚腫。

    宜用排草以洗之。

    濕在腸胃。

    挾風而見拘攣痹痛。

    宜用秦艽以除之。

    濕在筋骨而見頭面不利。

    宜用蔓荊子以治之。

    此皆就表就上。

    受濕論治。

    故以散名。

    若使濕從下受。

    及已内入為患。

    則又另有滲濕瀉濕諸法。

    而非斯藥所可統而歸之也。

     散濕 (山草)升陽散濕發汗除郁蒼術(專入脾)。

    甘苦辛烈。

    氣溫無毒。

    雖有升陽散郁。

    發汗除濕。

    (楊氏家驗方。

    男子婦人因食生熟物。

    留滞腸胃。

    遂至生蟲。

    久則好食生米。

    否則終日不樂。

    及至憔悴萎黃。

    飲食不思。

    用蒼術一味為丸而愈。

    益昌伶人劉清嘯一娼名曰花翠。

    年逾笄。

    病此。

    惠民局監趙尹以此治之。

    兩旬而愈。

    蓋生米留滞腸胃。

    受濕則谷不磨而成此疾。

    故用蒼術去濕暖胃消谷。

    ) 燥痰(許叔微本事方雲。

    予患飲癖三十年。

    遍求名醫不效。

    自揣必有癖囊。

    如水之有科臼。

     不盈科不行。

    但清者可行。

    而濁者停滞。

    無路以決之。

    故積至五七日必嘔而去。

    脾土惡濕。

     而水則流濕。

    莫如燥脾以去濕。

    崇土以填科臼。

    乃悉屏諸藥。

    隻以蒼術一味。

    同棗肉為丸。

     忌桃李雀肉而疾除。

    )辟惡。

    (時珍曰。

    陶隐居言術能除惡氣。

    彌災診。

    故今病疫及歲旦。

    人家往往燒蒼術以辟邪氣。

    夷堅志載江西一士人為陰氣所侵。

    或曰。

    君必當暴洩。

    但多服平胃散為良。

    中有蒼術能去辟也。

    )治腫之功。

    然甘味少而辛苦重。

    不似白術性禀中和。

    直固清陽中氣之為妙耳。

    故同香附則為散郁而氣平。

    (蒼術能徑入諸經。

    疏洩陽明之濕。

    通行斂澀。

    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

    一升一降。

    故郁散而平。

    )同黃柏則能治下部濕熱。

    (黃柏味苦。

    苦勝熱。

    故可以去濕中之熱。

    蒼術性燥。

    燥勝濕。

    故可以去熱中之濕。

    兩者相需妙用。

    故其方呼為二妙。

    )同大棗則能治脅下飲。

    (用棗始能固中也。

    )同二陳加白術升柴。

    則能以治脾濕下流。

    腸風帶濁。

    (帶濁有寒有熱。

    有痰有氣。

    有風有濕各異。

    須要審症辨用。

    )然必禀體肥盛多濕者始宜。

    若形瘦多火切忌。

    至雲服能輕身長生。

    不過因其濕去之謂。

    豈真能入仙境之地哉?(本草多有長生不老之說。

    欺世惑民。

    以緻藥品真義不出耳。

    )出茅山。

    堅小有朱砂點者良。

    糯米泔浸焙幹。

    同芝麻炒以制其燥。

    防風地榆為使。

     散濕 (喬木)散脾胃濕滿濃樸(專入脾胃)。

    辛苦。

    書言同枳實大黃。

    即承氣湯。

    則于實滿能瀉。

    同蒼術橘皮。

     即平胃散。

    則于濕滿能除。

    同解利藥。

    則于傷寒頭痛可治。

    同瀉痢藥。

    則于腸胃能濃。

    大抵氣辛則散。

    故于濕滿則宜。

    味苦則降。

    故于實滿則下。

    (經曰。

    太陰所至為中滿。

    又曰。

    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諸脹腹大。

    皆屬于熱。

    又曰。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濁氣在上。

    則生脹。

    治宜察其腹滿而痛者屬實。

    腹滿不痛者屬虛。

    腹滿不減。

    按之愈痛者。

    屬實。

    腹滿時減。

    按之不痛者。

    屬虛。

    腹滿而見散漫不實。

    兼有倦怠嗳氣飽悶等症。

    則為胃氣有虧。

    腹滿而見光亮不暗。

    按則汨汨有聲。

    及無燥渴等症。

    則為水邪内結。

    腹滿而見大便不堅。

    時結時溏。

    溏則稍減。

    結則漸加。

    小便清利。

    甚則渾白如泔。

    其脈緩大而滞氣日益甚。

    則為氣虛不攝。

    但腹滿屬熱者少。

    而屬寒者多。

    今人治脹。

    非屬牽牛商陸利水通道。

    即屬濃樸枳實破氣通結。

    殊為可惜。

    )今人不解。

    誤以書載濃樸溫中益氣。

    及濃腸胃數語。

    不論虛實辄投。

    讵知實則于氣有益。

    虛則于氣無損乎?實則腸胃可濃。

    虛則腸胃不薄乎?(震亨曰。

    習以成俗。

    皆謂之補。

    哀哉!)至雲破血殺蟲。

    亦是氣行而血自通。

    味苦而蟲則殺之意。

    凡書表藥功能。

    總是由藥氣味勘出。

    非是别藥着治以自逞其意見也。

    樸即榛樹皮。

    以肉濃紫色者良。

    去粗皮。

    姜汁炒用。

    (即幹姜為使意。

    )惡澤瀉硝石寒水石。

    忌豆。

    犯之動氣。

     散濕 (山草)除腸胃濕熱兼除肝膽風邪止痹除痛秦艽(專入腸胃。

    兼入肝膽。

    )苦多于辛。

    性平微溫。

    凡人感冒風寒與濕。

    則身體酸痛。

     肢節煩疼。

    拘攣不遂。

    如風勝則為行痹。

    (痹兼三氣皆有。

    茲止就其勝者而言。

    )寒勝則為痛痹。

    濕勝則為着痹。

    痹在于骨則體重。

    痹在于脈則血澀。

    痹在于筋則拘攣。

    痹在于肉則不仁。

    痹在于皮則膚寒。

    至于手足酸疼。

    寒熱俱有。

    則為陽明之濕。

    潮熱骨蒸。

    則為陽明之熱。

    推而疸黃便澀。

    腸風瀉血。

    口噤牙痛。

    (上龈屬胃。

    下龈屬大腸。

    秦艽能除風濕牙痛。

    )亦何莫不由陽明濕熱與風所成。

    用此苦多于辛。

    以燥陽明濕邪。

    辛兼以苦。

    以除肝膽風熱。

    實為祛風除濕之劑。

    (風除則潤。

    故秦艽為風藥中潤劑。

    濕去則補。

    故秦艽為散藥中補劑。

    聖惠方治急痨煩熱。

    身體酸疼。

    用秦艽柴胡一兩。

    甘草五錢。

    為末。

    每服三錢。

    白湯調下。

    治小兒骨蒸潮熱。

    減食瘦弱。

    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

    每用一二錢。

    水煎服之。

    加薄荷葉五錢。

    )然久痛虛羸。

    血氣失養。

    下體虛寒。

    酸疼枯瘦。

    小便利者。

    鹹非所宜。

    形作羅紋相交。

    長大黃白。

     左紋者良。

    右紋勿用。

    菖蒲為使。

    畏牛乳。

     散濕 (灌木)散筋骨間寒濕除頭面風寒蔓荊子(專入膀胱。

    兼入胃肝。

    )辛苦微溫。

    書言主治太陽膀胱。

    兼理足陽明胃足厥陰肝。

    緣太陽本屬寒水之經。

    因風邪内客。

    而緻巅頂頭痛腦鳴。

    (太陽脈絡于腦。

    )肝屬風髒。

    風既内犯。

    則風必挾肝木上侵。

    而緻淚出不止。

    (目為肝竅。

    )筋藉血養。

    則血亦被風犯。

    而緻筋亦不榮。

    齒亦不堅矣!(齒者骨之餘。

    上龈屬足陽明。

    因下龈屬手陽明大腸。

    風熱上攻則痛。

    ) (口鼻耳目二陰)蔽塞而病斯劇。

    蔓荊體輕而浮。

    故既可治筋骨間寒熱。

    而令濕痹拘急斯去。

     氣升而散。

    複能祛風除寒。

    而令頭面虛風之症悉治。

    且使九竅皆利。

    白蟲能殺。

    是亦風寒濕熱俱除之一驗耳。

    但氣虛血虛等症。

    用此禍必旋踵。

    不可不知。

    去膜酒蒸炒。

    或打碎用。

    惡烏頭石膏。

     散熱 熱自外生者宜表宜散。

    熱自内生者宜清宜瀉。

    熱自外生而未盡至于内者宜表宜散。

    熱自内成而全無表症者宜攻宜下。

    凡人感冒風寒。

    審其邪未深入。

    即當急撤其表。

    俾熱仍從表解。

    不得謂熱已成。

    有清無散。

    而不用表外出也。

    第熱之論乎散者。

    其法不一。

    有止就熱以言散者。

     如升麻之升諸陽引熱外出。

    幹葛之升陽明胃氣引熱外出。

    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