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散劑

關燈
之升少陽膽熱外出。

    淡豆豉之升膈熱外出。

    夏枯草之散肝熱外出。

    野菊花之散肝肺熱外出也。

    有合風熱以言散者。

    如辛夷能散肺經風熱。

    冰片能散骨蒸風熱。

    木賊能散肝膽風熱。

    蕤仁決明子爐甘石薄荷能散肝經風熱也。

    有合濕熱而言散者。

    如蕪荑能散皮膚骨節濕熱。

    香薷能散肺胃心濕熱是也。

    有就風火熱毒而言散者。

    如蟾蜍蟾酥之能升拔風火熱毒外出是也。

    有就血熱而言散者。

    如鍛石能散骨肉皮膚血熱。

    谷精草能散肝經血熱也。

    至于熱結為痰。

    有藉吐散。

    如木鼈則能引其熱痰成毒結于胸膈而出。

    瓜蒂則能引其熱痰結于肺膈而出。

    膽礬則能引其風熱之痰亦結在膈而出也。

    若使表症既罷。

    内症已備。

    則又另有法在。

    似無庸于瑣贅。

     散熱 (山草)升陽散熱升麻(專入脾胃。

    兼入肺大腸)。

    似與葛根一類。

    但此辛甘微苦。

    能引蔥白入肺。

    發散風寒出汗。

    引石膏能治陽明頂巅頭痛齒痛。

    引參耆能入脾胃補脾。

    且同柴胡能引歸耆白術甘溫之藥。

    以補衛氣之散。

    而實其表。

    并治一切風陷下痢。

    (後重裡急。

    症不一端。

    有應用承氣大下者。

    有應用升柴上升者。

    要在辨症明确。

    以識升降之宜耳。

    不得概以升舉為事也!)久洩(經曰。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脫肛。

    足寒陰痿。

    暨蠱毒精鬼。

    (陽升則陰散。

    )與一切風熱斑疹。

    (斑疹有虛有實。

    須審兼症以治。

    汪昂曰。

    成朵如錦紋者為斑。

    隐隐見紅點者為疹。

    蓋胃熱失下。

    沖入少陽。

    則助相火而成斑。

    沖入少陰。

    則助君火而成疹。

    )瘡毒靡不随手辄應。

     以升其陽而散其熱。

    俾邪盡從外解。

    而濁自克下降。

    故又曰能以解毒。

    不似葛根功專入胃升津解肌。

    而不能引諸藥以實衛氣也。

    但升麻佐于葛根。

    則入陽明升津解肌有效。

    同柴胡升氣。

    則柴能升少陽肝經之陽。

    升麻能升陽明胃經之陽。

    一左一右。

    相需而成。

    (時珍曰。

    大抵人年五十以後。

    其氣消者多。

    長者少。

    降者多。

    升者少。

    秋冬之令多。

    而春夏之令少。

    若禀受弱而有諸般陽虛等症者。

    并宜以升陽等藥活法治之。

    )但陰火動。

    及氣虛汗出切忌。

    (朱肱活人書言犀角地黃湯。

    如無犀角。

    可用升麻以代。

    意在引藥以入陽明耳。

    朱二允言犀角地黃湯不宜用升麻以代犀角。

    意在升麻能引陰血上湧。

    二者見解俱是。

    但須察其病氣淺深。

     髒氣偏純。

    以明治之得失。

    )裡白外黑。

    緊實者良。

    名鬼臉升麻。

    細削。

    皮青綠色。

    謂雞骨升麻。

    去須蘆。

    蒸曝用。

    入補劑。

    蜜水炒用。

     散熱 (蔓草)入胃升陽解肌退熱生津葛根(專入胃。

    兼入脾)。

    辛甘性平。

    輕揚升發。

    能入足揚明胃經鼓其胃氣上行。

    生津止渴。

     (汪昂曰。

    風藥多燥。

    葛根獨能止渴者。

    以其能升胃氣入肺而生津耳。

    )兼入脾經開腠發汗。

     (脾主肌肉。

    )解肌退熱。

    緣傷寒太陽病罷。

    傳入陽明。

    則頭循經而痛。

    胃被寒蔽。

    而氣不得上升。

    入肺則渴。

    胃主肌肉。

    氣不宣通則熱。

    故當用此以治。

    俾其氣升津生。

    肌解熱退。

    (因其體輕故解肌。

    因其氣升故生津。

    )而無複傳之勢矣!(時珍曰。

    本草十劑雲。

    輕可去實。

    麻黃葛根之屬。

    蓋麻黃乃太陽經藥。

    兼入肺經。

    肺主皮毛。

    葛根乃陽明經藥。

    兼入脾經。

     脾主肌肉。

    所以二味藥皆輕揚發散。

    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繡曰。

    麻黃入肺而不入脾。

    因其中空象肺之故。

    葛根入脾而不入肺。

    因其體輕蔓延。

    周身通達象肌之故。

    )但葛根一味。

    必其于頭額俠之處(陽明經行于面額)。

    痛如刀劈。

    方謂邪傳陽明。

    其藥可用。

    (張元素曰。

    頭顱痛如刀破。

    乃陽明中風。

    可用葛根蔥白湯。

    )若使未入陽明。

    又是引邪内入。

    不可用也。

     即邪在于太陽而略見于陽明。

    則以方來之陽明為重。

    故必用葛根以絕其路。

    (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加葛根麻黃。

    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

    是用以斷太陽陽明之路。

    非太陽藥也。

    )若使陽明症備。

    而止兼有太陽。

    則又以未罷之太陽為重。

    故又不用葛根。

    且陽明主肌肉者也。

    而用幹葛大開肌肉。

    則津液盡從外洩。

    恐胃愈燥而陰立亡。

    至于疹痘未發。

    則可用此升提。

    酒醉則可用此解酲。

    火郁則可用此升散。

    但亦須審中病辄止。

    (如丹溪雲。

    治瘧無汗要有汗。

    散邪為主帶補。

    有汗要無汗。

    扶正為主帶散。

    若陽瘧有汗。

    加參耆以斂之。

    無汗加芩葛蒼術以發之。

    )不可過用。

    以緻胃氣有傷也。

    (如丹溪雲。

    斑疹已見紅點。

    不可更服升葛湯。

    恐表虛反增斑爛。

    ) 散熱 (山草)入足少陽膽升陽解熱和表柴胡(專入膽)。

    味苦微辛。

    氣平微寒。

    據書載治傷寒熱傳足少陽膽。

    緣膽為清淨之府。

     無出無入。

    邪入是經。

    正在表裡之界。

    汗吐與下當禁。

    惟宜和解。

    故仲景之治傷寒邪入少陽。

    而見寒熱往來。

    脅痛耳聾。

    (少陽衛于身側。

    其脈循脅通耳。

    邪由陽明而傳少陽。

    故必口苦咽幹。

    脅痛耳聾。

    寒熱往來。

    脈則尺寸俱弦。

    )婦人熱入血室。

    用之以洩其邪。

    (沖為血海。

    血海即血室也。

    凡沖男女皆有。

    惟婦人所主在血。

    故病多犯于此。

    柴胡在表可解經邪。

    在裡可解血熱。

    )胎前産後。

    小兒痘疹。

    五疳羸熱諸瘧。

    (先寒後熱謂寒瘧。

    先熱後寒謂溫瘧。

    但熱不寒謂瘅瘧。

    亦謂溫瘧。

    寒多熱少謂牡瘧。

    )并癰疽瘡瘍。

    鹹宜用之。

    (喻嘉言曰。

    其寒熱所主之往來。

    适在少陽所主之地。

    偏陰則多寒。

    偏陽則多熱。

    即其純熱無寒而為瘅瘧溫瘧。

    純寒無熱而為牡瘧。

    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

    補偏救弊。

    亦必返還少陽之界。

    陰陽兩協于和而後愈也。

    施汗吐下之法以治實熱。

    施和溫之法以治虛寒。

    無非欲緻其和平耳。

    瘧邪如傀儡。

    少陽則提傀儡之線索。

    操縱進退。

    一惟少陽主張。

    甯不恢恢乎有餘刃耶?汪昂曰。

    瘧之不離乎少陽。

    猶咳之不離肺也!)若病在太陽。

    用之太早。

    猶引賊入門。

    病在陰經。

    用之則重傷其表。

    必得邪至少陽而藥始可用矣。

    (李士材曰。

    瘧非少陽經。

    慎用。

    )至雲能治五痨。

     必其諸髒諸腑。

    其痨挾有實熱者。

    暫可用此解散。

    (實熱是外邪内郁而實。

    )真虛而挾實熱。

     亦當酌其所宜。

    雖引清陽之氣左旋上行。

    然升中有散。

    若無歸耆同投。

    其散滋甚。

    虛熱不可寒。

    血衰火毒者不可燥。

    豈容誤哉?(識此三弊。

    則用柴胡不緻有誤。

    宗曰。

    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

    用柴胡止合宜爾。

    服之無不效。

    熱去即須急止。

    若或無熱。

    得此愈甚。

    雖至死人亦不怨。

    目擊甚多。

    日華子又謂補五痨七傷。

    藥性論亦謂治痨乏羸瘦。

    若此等病苟無實熱。

    醫者執而用之。

    不死何待。

    時珍曰。

    冠氏不分髒腑經絡有熱無熱。

    乃謂柴胡不治勞乏。

    一概擯斥。

    殊非通論。

    )兼之性滑善通。

    凡溏洩大便者。

    當善用之。

    熱結不通者。

    當佐當歸黃芩以投。

    差無誤耳。

    是以陰虛火炎。

    骨蒸勞熱。

    腎虛洩瀉。

    書載不應服。

    解散宜北柴胡。

    虛熱宜海陽軟柴胡為良。

    酒炒用。

    半夏為使。

    惡皂莢。

    畏女菀藜蘆。

    (時珍曰。

    行手足少陽。

     以黃芩為佐。

    行手足厥陰。

    以黃連為佐。

    ) 散熱 (芳草)宣散三伏濕熱香薷(專入脾胃心)。

    氣味香竄。

    似屬性溫。

    并非沉寒。

    然香氣既除。

    涼氣即生。

    所以菀蒸濕熱。

    得此則上下通達。

    而無郁滞之患。

    搏結之陽邪。

    得此則煩熱頓解。

    而無固結之弊矣。

    是以用為清熱利水要劑。

    然必審屬陽髒。

    其症果屬陽結。

    而無虧弱之症者。

    (氣虧血弱。

    )用此差為得宜。

    若使禀賦素虧。

    飲食不節。

    其症有似燥渴而見吐瀉不止者。

    用此等于代茶。

    甯無誤乎?(時珍曰。

    世醫治暑病。

    以香薷散為首藥。

    然暑有乘涼飲冷。

    緻陽氣為陰邪所遏。

    遂病頭痛發熱惡寒。

    煩躁口渴。

    或吐或瀉。

    或霍亂者。

    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

    散水和脾。

    若飲食不節。

    勞役作喪之人傷暑。

    大熱大渴。

    汗洩如雨。

    煩燥喘促。

    或瀉或吐者。

    乃勞倦内傷之症。

    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之藥。

    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

    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

    如冬月之用麻黃。

    氣虛者尤不可多服。

    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

    不拘有病無病。

    概用代茶。

    謂能辟暑。

    真癡人說夢也。

    )今人但知暑即是熱。

    熱即是暑。

    (暑為陰症。

    熱為陽症。

    經曰。

    氣盛身寒。

    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

    得之傷暑。

    故中暑宜溫散。

    中熱宜清涼。

    )暑熱混為一氣。

    而不知暑屬何形。

    熱屬何象。

    (暑陰熱陽。

    )暑何因是而名。

    熱何因是而号。

    暑何因何體氣而至。

    (體陰召暑。

    )熱何因何體氣而召。

    (體陽召熱。

    )暑何用于香薷不宜。

    (氣虛傷暑。

    再加香薷散氣。

    是益虛矣。

    )熱何用于香薷則效。

    (熱因邪郁。

    散邪而熱自除。

    )其中旨趣。

    在人領會。

    未可為粗心人道也。

    陳者良。

    宜冷服。

    (時珍曰。

    熱服令人瀉。

    ) 散熱 (造釀)升散膈上熱邪淡豆豉(專入心肺。

    )本于黑豆蒸而成。

    按其味苦氣寒。

    (陳藏器曰。

    豆性平。

    炒熟熱。

     煮食寒。

    作豉冷。

    )似屬苦降下行之味。

    而無升引上行之力也。

    然經火蒸。

    味雖苦而氣則馨。

    氣雖寒而質則浮。

    能升能散。

    故得蔥則發汗。

    得鹽則引吐。

    得酒則治風。

    得韭則治痢。

     得蒜則止血。

    炒熟又能止汗。

    是以邪在上而見煩燥。

    頭痛滿悶。

    懊不眠。

    發斑嘔逆者。

    合于栀子。

    則能引邪上吐。

    不緻陷入。

    而成内結之症也。

    然必江右制者方堪入藥。

    按古制豉法。

    用黑大豆水浸一宿。

    淘淨蒸熟。

    攤勻蒿覆。

    候上黃衣。

    取曬簸淨。

    水拌幹濕得所。

    安甕中築實。

    桑葉蓋。

    濃泥封。

    曬七日。

    取出曝一時。

    又水拌入甕。

    如此七次。

    再蒸去火氣。

    甕收用。

     吐散 邪在表宜散。

    在裡宜攻。

    在上宜吐。

    在中下宜下。

    反是則悖矣!昔人謂邪在上。

    因其高而越之。

    又曰。

    在上者湧而吐之是也。

    但吐亦須分其所因所治以為辨别。

    如常山蜀漆。

    是吐積飲在于心下者也。

    藜蘆皂白二礬桔梗蘆皂角。

    是吐風痰在于膈者也。

    生萊菔子是吐氣痰在于膈者也。

    烏尖附是吐濕痰在于膈者也。

    胡桐淚是吐腎胃熱痰上攻于膈而見者也。

    栀子瓜蒂。

    是吐熱痰聚結于膈而成者也。

    砒石是吐寒痰在于膈者也。

    至于膈有熱毒。

    則有木鼈青木香以引之。

    痰涎不上。

    則有燒鹽以湧之。

    但吐藥最峻。

    過用恐于元氣有損。

    況砒石木鼈。

    尤屬惡毒。

    妄用必緻生變。

    不可不慎。

     吐散 (毒草)吐心下瘧痰積飲常山(專入心下。

    )辛苦而寒。

    有毒。

    功專引吐行水。

    為除瘧疾老痰積飲要藥。

    蓋瘧無不挾痰挾熱以成。

    然亦有風痰寒熱食氣之分。

    (風痰宜于星烏。

    寒痰宜于姜附。

    熱痰宜于貝母。

    食痰宜于楂曲。

    氣痰宜于烏藥。

    痰在膈上經絡。

    非吐不解。

    痰在四肢皮裡膜外。

    非姜汁竹瀝不達。

    痰在脅下。

    非白芥子不除。

    痰在骨節眼黑步艱。

    非萆苦參不祛。

    痰在手臂肩背酸痛。

     非導痰加姜黃木香桂枝不和。

    痰在腸胃實結。

    非用下藥不愈。

    )治須分其陰陽虛實表裡以定。

    如瘧果因傷寒寒熱。

    及時氣溫疫。

    而緻黃涎聚于胸中。

    心下牢固不解。

    則當用此引吐。

    然亦須在發散表邪。

    及提出陽分之後而用之。

    其用又當審其所見部位。

    及藥佐使以治。

    如常山得甘草則吐。

    水在上焦者宜之。

    得烏梅山甲則入肝。

    水在脅下者宜之。

    得大黃則利水。

    邪熱交結而成内實者宜之。

    得小麥竹葉則入心。

    得秫米麻黃則入肺。

    得龍骨附子則入腎。

    得草果槟榔則入脾。

    然此陰毒之草。

    其性悍暴。

    雖有破瘴逐飲之能。

    而亦終損真氣。

    所以仲景治瘧方中。

    從無及此。

    (經曰。

    太陰在泉。

    濕勝所淫。

    民病積飲。

    又曰。

    歲土太過。

    雨濕流行。

    甚則飲發。

    蓋飲有五。

    流于肺為支飲。

    于肝為懸飲。

    于心為伏飲。

    于經絡為溢飲。

    于腸胃為痰飲。

    )而夏傷于暑。

    秋必瘅瘧。

    及瘧在三陰。

    元氣虛寒人。

    則常山等藥皆為戈戟。

    或問吐藥甚多。

    何以瘧疾必用常山蜀漆?蓋以常山性兼逐疫。

    瘧疾本于濕疫。

    故于常山蜀漆則宜。

    猶之瓜蒂烏附尖萊菔子藜蘆皆為吐劑。

    而瓜蒂則止宜于熱痰。

    烏尖附則止宜于濕痰。

    萊菔子則止宜于氣痰。

    藜蘆則止宜于風痰也。

    酒浸炒用。

    根即蜀漆。

    功用略同。

    但苗性輕揚。

    其于上焦邪結。

    治之更宜。

     吐散 (毒草)吐風痰在膈居。

    蓋緣苦雖屬降。

    而亦善湧。

     藜蘆辛少苦多。

    故能入口即吐。

    是以風痰膈結。

    而見咳逆上氣者。

    當用是藥以投。

    使其膈部之邪。

    悉從上出也。

    但此宜作散劑以投。

    (散可達上。

    )切勿湯藥以服。

    (儒門事親雲。

    一婦病風痫。

    初一二年一作。

    後漸日作。

    甚至一日數作。

    求死而已。

    值歲大饑。

    采百草食。

    見野草若蔥。

    采蒸飽食。

    覺不安。

    吐膠涎數日。

    約一二鬥。

    汗出如洗。

    甚昏困。

    後遂輕健如常人。

    以所食是蔥訪人。

    乃憨蔥苗。

    即藜蘆是已。

    時珍曰。

    我朝荊和王妃劉氏。

    年七十。

    中風不省。

    牙關緊閉。

    先考太醫吏目月池翁診視。

    藥不能入。

    不獲已打去一齒。

    濃煎藜蘆湯灌之。

     少頃噫氣。

    遂吐痰而蘇。

    藥勿瞑眩。

    厥疾勿瘳。

    誠然。

    )至于腸洩痢如何。

    書載克治亦是因吐除其實積。

    積去而利與亦可止矣!吐雖等于常山瓜蒂烏附尖萊菔子。

    但常山則吐瘧痰。

    瓜蒂則吐熱痰。

    烏附尖則吐濕痰。

    (亦吐風痰。

    )此則專吐風痰者也。

    況此氣善通頂。

    治喉痹及鼻中息肉。

    為末吹效。

    然亦并非得已。

    即有中蠱等毒。

    及或老痰積塊。

    止可借其宣洩。

    切勿沾口以自損其津液耳。

    取根去頭用。

    黃連為使。

    反細辛芍藥諸參。

    惡大黃。

    畏蔥白。

     (服蔥湯。

    吐即止。

    ) 吐散 (蔓草)木鼈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

    番木鼈引吐熱涎逆流而上木鼈(專入外科外治)。

    本有二種。

    一名土鼈。

    有殼。

    一名番木鼈。

    無殼。

    木鼈味苦居多。

    甘辛略帶。

    諸書皆言性溫。

    以其味辛者故耳。

    究之性屬大寒。

    狗食即斃。

    人若誤用。

    中寒口噤。

    多緻不救。

    常有因病錯用而斃者矣!故其功用多從外治。

    如腫毒乳癰痔漏腫痛喉痹。

    用此醋漱于喉間。

    引痰吐出。

    以解熱毒。

    不可咽下。

    或同朱砂艾葉卷筒。

    熏疥殺蠱最效。

    或用麻油熬擦癬亦可。

    總不可入湯劑。

    以緻寒毒内攻耳。

    番鼈(即馬錢子)功與木鼈大同。

    而寒烈之性尤甚。

    所治熱病喉痹。

    亦止可同山豆根青木香磨汁内含。

    使其痰涎引吐。

    逆流而上。

    不可咽下。

    斑瘡入眼。

    可用番木鼈半個。

    輕粉冰片麝香為末。

    左目吹右耳。

    右目吹左耳。

    日吹二次即住。

    狗性大熱。

    用此大寒内激。

    使之相反。

    立見斃耳。

    止入外科治療。

    用時除油。

     吐散 (香木) 胡桐淚(專入胃。

    兼入腎)。

    苦鹹大寒。

    專治咽喉熱痛。

    齒風疳。

    瘰結核。

    緣此熱盛于内。

    上攻口齒。

    發為諸病。

    非不用此味苦。

    則蟲莫制。

    用此味鹹。

    則堅莫除。

    用此大寒。

    則熱莫解。

    經曰。

    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又曰。

    在高者。

    因而越之。

    可知大熱大毒。

    必用大苦大寒以為引吐。

    方能以除。

    (頌曰。

    古方稀用。

    今治口齒家。

    為最要之物。

    )正俗所雲有病病當之者是耳。

    但此不宜多服。

    恐其引吐不休。

    結如小石片者佳。

    (時珍曰。

    石淚入地受鹵氣。

     故其性寒能除熱。

    其味鹹。

    能入骨軟堅。

    )木淚狀如膏油。

    (系樹脂流出者。

    ) 吐散 ()吐熱痰在膈甜瓜蒂(專入脾肺胃)。

    即俗名苦丁香是也。

    味苦氣寒。

    有毒。

    蓋此氣味純陰。

    功專湧洩。

     凡因熱痰聚膈。

    而見面目浮腫。

    咳逆上氣。

    皮膚水氣。

    黃膽濕熱諸症。

    則當用此調治。

    或兼他藥同入湧吐。

    如仲景合赤小豆之酸甘。

    以吐胸中寒邪。

    金匮瓜蒂湯。

    以治中無汗之類。

     (胸中者清陽之府。

    諸邪入胸皆阻。

    陽氣不得宣達。

    以緻胸滿痞硬。

    斯非汗下可施。

    惟以瓜蒂極苦。

    赤小豆味酸。

    相須相益。

    能除胸中實邪。

    為吐劑中第一品也。

    )若不因其高而越。

    則為喘為嗽。

    勢所必至。

    但非實熱實症。

    不可輕用。

     吐散 (葷辛)萊菔子生吐風痰炒熟下氣定喘。

    菔根生用消痰除血熟用生痰助濕萊菔子(專入脾肺)。

    氣味甚辛。

    生用研汁。

    能吐風痰。

    有倒牆推壁之功。

    迅利莫禦。

     若醋研敷。

    則癰腫立消。

    炒熟則下氣定喘。

    消食寬膨。

    一生一熟。

    性氣懸殊。

    菔根性亦類子。

    (生升熟降。

    )但生則克血消痰治痢。

    (汪昂雲。

    夏月食其菜數斤則不患痢。

    秋月以菜葉攤屋瓦上。

    任霜雪打壓。

    至春收之。

    煎湯飲。

    治痢得效。

    )熟則生痰助濕。

    以故火傷垂絕。

    用生萊菔汁灌之即蘇。

    (方人避難。

    入石洞中。

    賊燒煙熏之。

    口含萊菔一塊。

    煙不能毒。

    嚼汁擂水飲之亦可。

    )打撲損傷青紫。

    搗爛之即散。

    煨熟擦摩凍瘃。

    二三日即和。

    偏頭風取近蒂青色半寸許。

    搗汁滴鼻孔。

    左痛滴右。

    右痛滴左。

    左右俱痛。

    兩鼻皆滴。

    滴後少傾。

    日滴一次。

     不過六七日。

    永不再發。

    欲令須發白者。

    以生地黃汁一升。

    合生萊菔汁飲之即白。

    傷血之驗可征也。

    (生地黃涼血。

    萊菔汁破氣。

    須發安得不白。

    是以人服何首烏地黃者。

    切忌萊菔。

     犯之惟用生姜以制。

    )小兒瘤遊風。

    塗之即愈。

    并能消面毒。

    腐積。

    (腐漿見蘿不成。

    ) 并解附子毒。

    但其性總屬耗氣傷血。

    故脾胃虛寒。

    食不化者。

    為切忌焉!子炒用。

     吐散 (石)吐風痰涎在膈膽礬(專入肝膽。

    兼入肺脾)。

    又名石膽。

    産于銅坑之中。

    得銅精氣而成。

    味酸而辛。

     氣寒而澀。

    功專入膽。

    湧吐風熱痰涎。

    使之上出。

    蓋五味惟辛為散。

    惟酸為收。

    五性惟寒勝熱。

     風熱盛于少陽。

    結為痰垢。

    汗之氣橫而不解。

    下之沉寒而益甚。

    凡因濕熱淫火。

    (提出病要) 見為陰蝕崩淋。

    寒熱風痰毒瓦斯。

    結聚牢固。

    見為咽齒喉痹乳蛾。

    風熱痰垢結聚。

    見為咳逆痫。

    目痛難忍。

    及金瘡不愈。

    諸毒内閉膠結。

    見為蟲痛牙疳。

    種種等症。

    服此力能湧吐上出。

    去其膠痰。

    化其結聚。

    則諸症悉除。

    故古人之治喉痹乳蛾。

    用米醋煮真鴨嘴膽礬為末。

     醋調探吐膠痰即瘥。

    又治紫白癜風。

    同牡蛎生研。

    醋調摩之即愈。

    又治胃脘蟲痛。

    以茶清調膽礬末。

    吐之即除。

    又治馬牙疳。

    紅棗去核。

    入膽礬赤。

    研末敷之。

    追出痰涎即效。

    百蟲入耳。

    用膽礬和醋灌即出。

    (諸症皆因風熱在膈。

    )按此功專湧吐。

    何書又言酸寒能收。

    不知書言收斂。

    乃是取辛。

    收其熱毒。

    上湧而出。

    非以收其入内。

    而不宣散出表之意也。

    (以散為收。

    )凡書所論藥性。

    每有以收為散。

    以散作補。

    不為剖析明白。

    多有意義難明。

    以緻用之者之誤耳!磨鐵作銅色者真。

    形似空青鴨色為上。

    (市人各以醋澡青礬僞之。

    )畏桂芫花辛夷白薇。

    (凡用吐法。

    宜先少服。

    不湧漸加之。

    仍以雞羽撩之。

    不出。

    以投之。

    不吐再投。

     且投且探。

    無不吐者。

    吐至瞑眩。

    慎勿驚疑。

    但飲冷水新水立解。

    強者可一吐而安。

    弱者作三次吐之。

    吐之次日頓快。

    其邪已盡。

    不快。

    則邪之引之未盡也。

    吐後忌飽食酸鹹硬物幹物肥油之物。

    并忌房室悲憂。

    ) 溫散 熱氣久積于中。

    自當清涼以解。

    寒氣久滞于内。

    更當辛溫以除。

    故溫散之味。

    實為中虛寒滞所必用也。

    然中界乎上下之間。

    則治固當以中為主。

    而上下亦止因中而及。

    是以溫以守内而不凝。

    散以行外而不滞。

    溫散并施。

    而病不緻稍留于中而莫禦矣!第不分辨明晰。

    則治多有牽混不清。

    如縮砂密木香香附幹姜半夏胡椒吳茱萸使君子麥芽松脂。

    皆為溫中行氣快滞之味。

     然縮砂密則止暖胃快滞。

    木香則止疏肝醒脾。

    香附米則止開郁行結活血通經。

    半夏則止開痰逐濕。

    幹姜則止溫中散寒。

    胡椒則止溫胃逐痰除冷。

    吳茱萸則止逐肝經寒氣上逆腸胃。

    使君子則止燥胃殺蟲。

    麥芽則止消谷磨食。

    松脂則止祛風燥濕。

    而有不相兼及者也。

    至于溫中而兼及上。

    則有如荜茇之散胸腹寒逆。

    藿香之醒脾辟惡寬胸止嘔。

    菖蒲之通心開竅醒脾逐痰。

     玄胡索之行血中氣滞氣中血滞。

    安息香之通活氣血。

    各有專司自得之妙。

    溫中而兼及下。

    則有如益智之燥濕逐冷溫腎縮泉。

    蛇床子之補火宣風燥濕。

    蒺藜之祛肝腎風邪。

    大小茴之逐肝腎沉寒痼冷。

    各有主治獨得之趣。

    溫中而兼通外。

    則有草果之溫胃逐寒辟瘴辟瘧。

    蘇合香樟腦大蒜山柰甘松排草之通竅逐邪殺鬼。

    白檀香之逐冷除逆以引胃氣上升。

    良姜紅豆蔻之溫胃散寒。

    艾葉之除肝經沉寒痼冷以回陽氣将絕。

    胡椒之通心脾小腹辟惡發痘。

    煙草之通氣爽滞辟瘴除惡。

    白芥子之除脅下及皮裡膜外之風痰。

    鍛石之燥血止血散血。

    烏藥之治氣逆胸腹不快。

    各有其應如響之捷。

    溫中而至通上徹下。

    則有如丁香之洩肺暖胃燥腎止呃。

    川椒之補火溫髒除寒殺蟲。

    各有氣味相投之宜。

    若使溫中獨見于上。

    則有如草豆蔻之逐胃口上之風寒。

    止當心之疼痛。

    薰草之通氣散寒辟惡止痛。

    其效俱不容掩。

    且溫中而獨見于上下。

    則有如薤之通肺除痹。

    通腸止痢。

    其效又屬不泯。

    其一溫中。

    而氣味各殊。

    治效各别。

    有不相同如此。

     然繡竊謂溫中之味。

    其氣兼浮而升。

    則其散必甚。

    溫中之味。

    其氣必沉而降。

    則其散甚微。

    溫中其氣既浮。

    而又表裡皆徹。

    則其散更甚而不可以解矣!是以丁香白蔻之降。

    與于草豆蔻白檀之升。

    絕不相同。

    即與縮砂密之散。

    木香之降。

    亦且絕不相似。

    良姜氣味過散。

    故止可逐外寒内入。

    而不可與幹姜溫内同比。

    藿香氣味稍薄。

    故止可除臭惡嘔逆。

    而不可與木香快滞并議。

    烏藥徹上徹下。

    治氣甚于香附。

    故為中風中氣所必需。

    薤白氣味辛竄。

    行氣遠駕木香。

    故為胸痹腸滞所必用。

    凡此是溫是散。

    皆有義理。

    錯綜在人細為體會可耳! 溫散 (芳草)逐胃口上風寒止當心疼痛草豆蔻(專入脾胃)。

    辛熱香散。

    功與肉蔻相似。

    但此辛熱。

    燥濕除寒。

    性兼有澀。

    不似肉蔻澀性居多。

    能止大腸滑脫不休也。

    又功與草果相同。

    但此止逐風寒客在胃口之上。

    症見當心疼痛。

    不似草果辛熱浮散。

    專治瘴疠寒瘧也。

    故凡濕郁成病而見胃脘作疼。

    服之最為有效。

     若使郁熱内成。

    及陰虛血燥者。

    服之為大忌耳。

    (時珍曰。

    草豆蔻治病。

    取其辛熱浮散。

    能入太陰陽明。

    除寒燥濕。

    開郁化食之力而已。

    南地卑下。

    山岚煙瘴。

    飲啖酸鹹。

    脾胃常多寒濕郁滞之病。

    故食療必用與之相宜。

    然過多亦能助脾熱。

    傷肺損目。

    或雲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

    助其一陰一陽。

    無偏勝之害。

    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

    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閩産名草蔻。

    如龍眼而微長。

    皮黃白薄而棱峭。

    仁如砂仁而辛香氣和。

    滇廣所産名草果。

    如诃子。

    皮黑濃而棱密。

    子粗而辛臭。

    雖是一物。

    微有不同。

    (草果其義另詳。

    )面裹煨熟取仁。

    忌鐵器。

     溫散 (芳草)溫胃逐寒治瘴疠寒瘧草果(專入胃。

    )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

    功效無别。

    服之皆能溫胃逐寒。

    然此氣味浮散。

    (出自漢廣。

    )凡冒巅霧不正瘴瘧。

    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故合常山用則能以截久瘧。

    同知母用則能以除瘴疠寒熱。

    (義詳草豆蔻。

    )同橘半用則能以除膈上痰。

    同楂曲用則能以解面濕魚肉。

    若使非由瘋瘴。

    或因濕熱。

    而見瘀滞。

    與傷暑而見暴注溲赤口幹者。

    則并禁焉。

    忌鐵。

     溫散 (蔓草)溫脾燥胃殺蟲除積使君子(專入脾胃)。

    味甘氣溫。

    功專補脾殺蟲除積。

    凡人症患五疳便濁。

    瀉痢腹蟲。

     皆脾胃虛弱。

    因而乳停食滞。

    濕熱瘀塞而成。

    服此氣味甘溫以助脾胃。

    則積滞消。

    濕熱散。

    水道利。

    而前症盡除矣。

    時珍曰。

    凡殺蟲之藥。

    多是苦辛。

    獨使君子榧子而殺蟲亦異也。

    每月上旬。

    蟲頭向上。

    中旬蟲頭向中。

    下旬蟲頭向下。

    于上旬空心服此數枚。

    則蟲皆死而出也。

    但忌熱茶同服。

    則令人作瀉矣。

    出閩蜀。

    五瓣有棱。

    内仁如榧。

    亦可煨食。

    久則油黑不可用。

     溫散 (芳草)宜散肺分寒滞溫暖脾胃白豆蔻(專入肺脾胃。

    兼入大腸)。

    本與縮砂密一類。

    氣味既同。

    功亦莫别。

    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

    上入肺經氣分。

    而為肺家散氣要藥。

    且其辛溫香竄。

    流行三焦。

    溫暖脾胃。

    而使寒濕膨脹。

    虛瘧吐逆。

    反胃腹痛。

    并翳膜(必白睛見有白翳方用。

    )目紅筋等症悉除。

     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

    功專和胃醒脾調中。

    而于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是以肺胃有火。

     及肺胃氣薄切忌。

    故凡用藥治病。

    最宜審諒氣味。

    分别形質。

    以為考求。

    不可一毫忽略。

    竟無分别于其間耳。

     溫散 (芳草)溫脾暖胃快滞縮砂(專入脾胃。

    兼入肺腎大小腸膀胱)。

    辛溫而澀。

    故書号為醒脾調胃要藥。

    然亦兼入肺腎大小腸膀胱。

    是以同檀香白豆蔻則能入肺。

    同人參益智則能入脾。

    同黃柏茯苓則能入腎。

    同赤石脂則能入大小腸。

    其言醒脾調胃。

    快氣調中。

    則于腹痛痞脹有功。

    (痛有喜按拒按之别。

    若使痛喜手按。

    多屬脾胃虛寒。

    治須用此。

    否則切禁。

    痞有因寒因熱因暑因濕因痰因氣因血因食之别。

    亦須審其兼症兼脈以求。

    不可盡以砂仁為治也。

    )入大腸則于赤白瀉痢有效。

     入肺則于咳嗽上氣克理。

    (瀉痢由于寒濕者宜用。

    熱濕者勿用。

    )至雲止痛安胎。

    并咽喉口齒浮熱能消。

    亦是中和氣順之意。

    (胎挾寒滞者始宜。

    熱屬虛浮者方用。

    )若因實熱而雲胎氣不和。

    水衰而見咽喉口齒燥結者服之。

    豈能是乎?故虛實二字。

    不可不細辨而詳察耳。

    出嶺南。

    研碎用。

     溫散 (芳草)疏肝醒脾洩滞和胃木香(專入肝脾)。

    味辛而苦。

    下氣寬中。

    為三焦氣分要藥。

    然三焦則又以中為要。

    故凡脾胃虛寒凝滞而見吐瀉停食。

    肝虛寒入而見氣郁氣逆。

    服此辛香味苦。

    則能下氣而寬中矣。

    中寬則上下皆通。

    是以号為三焦宣滞要劑。

    (宗曰。

    木香專洩。

    快胸腹間滞寒冷氣。

    他則次之。

    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絕佳。

    效尤速。

    好古曰。

    本草雲。

    生氣劣。

    氣不足。

    補也。

    通壅氣。

    導一切氣。

    破也。

    安胎健脾胃。

    補也。

    除癖症塊。

    破也。

    其不同如此。

    潔古張氏但言調氣。

    不言補也。

    )至書所雲能升能降。

    能散能補。

    非雲升類升柴。

    降同沉香。

    不過因其氣郁不升。

    得此氣克上達耳。

    況此苦多辛少。

    言降有餘。

    言升不足。

    言散則可。

    言補不及。

    一不審顧。

    任書混投。

    非其事矣!番船上來形如枯骨。

    味苦粘舌者良。

    名青木香。

    非今所用馬兜鈴根者是也。

    (今用皆廣木香土木香。

    )入理氣藥。

    磨汁生用。

    若實大腸。

    面煨熟用。

    今醫妄以西香代木香治痢。

    殊謬。

     溫散 (芳草)入肝開郁散滞活血通經香附米(專入肝膽。

    兼入肺)。

    辛苦香燥。

    據書備極贊賞。

    能入肝膽二經開郁(郁有痰郁火郁氣郁血郁濕郁食郁)散滞。

    活血通經。

    兼行諸經氣分。

    (張子和謂聖人啬氣。

    如持至寶。

    庸人役物。

    反傷太和。

    又曰。

    氣本一也!因有所觸而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九氣于焉而分。

    蓋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恐則氣下。

    寒則氣收。

    熱則氣洩。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

    勞則氣耗。

    此九氣之至也。

    須分虛實以治。

    )凡霍亂吐逆。

    洩瀉崩漏。

    (經候須詳病症用藥。

    如将行而痛者。

    屬氣之滞屬實。

    行後而痛者。

    屬氣與血俱虛。

    痛而喜按者屬虛。

    痛而拒按者屬實。

    痛而喜按血淡者屬虛。

    痛而拒按色紫者屬實。

    大抵崩漏多因氣虛血熱而成。

    故須涼血補氣為要。

    ) 三焦不利等症。

    (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渎。

    )治皆有效。

    又雲生則上行胸膈。

    外達皮膚。

    熟則下走肝腎。

    外徹腰足。

    炒黑則止血分補虛。

    鹽水浸炒則入血分潤燥。

    青鹽炒則補腎氣。

    酒浸炒則行經絡。

    醋浸炒則消積聚。

    姜汁炒則化痰飲。

    得參術則補氣。

    得歸地則補血。

     得木香則疏滞和中。

    得檀香則理氣醒脾。

    得沉香則升降諸氣。

    得川芎蒼術則總解諸郁。

    得栀子黃連則能降火熱。

    得茯苓則交濟心腎。

    得茴香補骨脂則引氣歸元。

    得三棱莪術則消磨積塊。

    得濃樸半夏則決壅消脹。

    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邪氣。

    得艾葉則暖子宮。

    乃氣病之總司。

    大抵婦人多郁。

    氣行則郁解。

    故服之尤效。

    非雲宜于婦人不宜于男子也。

    (時珍曰。

    婦人以血用事。

    氣行則無疾。

    老人精枯血閉。

    惟氣是資。

    小兒氣日充。

    則形乃固。

    大凡病則氣滞而餒。

     故香附于氣分為君。

    舉世所罕知。

    臣以參耆。

    佐以甘草。

    治虛怯甚速也。

    )按此專屬開郁散氣。

    與木香行氣貌同實異。

    木香氣味苦劣。

    故通氣甚捷。

    此則苦而不甚。

    故解郁居多。

    且性和于木香。

    故可加減出入以為行氣通劑。

    否則宜此而不宜彼耳。

    但氣多香燥。

    陰虛氣薄禁用。

    或酒。

    或童便。

    或鹽水浸炒。

    各随本方制用。

    忌鐵。

     溫散 (芳草)散胸腹寒逆荜茇(專入胃。

    兼入脾膀胱。

    )氣味辛熱。

    凡一切風寒内積。

    逆于胸膈而見惡心嘔吐。

    (陽明胃府)見于下部而見腸鳴冷痢水瀉。

    (太陽膀胱經)發于頭面而見齒牙頭痛鼻淵。

    (陽明胃經) 停于肚腹而見中滿痞塞疼痛。

    (太陰經)俱可用此投治。

    以其氣味辛溫。

    則寒自爾見除。

    其曰鼻淵頭痛。

    (涕膿而臭者為淵。

    涕清而不臭者為鼽。

    鼻淵有肉痛極而不下垂者為息肉。

    下垂而不痛者為鼻痔。

    )亦是取其辛熱能入陽明以散浮熱之意。

    是以病患偏頭痛風。

    須先口含溫水。

    随左右以此末吹鼻最效。

    牙疼必同幹姜細辛調治。

    亦取能以除寒之意。

    (熱痛。

    石膏牙硝。

    風痛。

    皂角僵蠶峰房二烏。

    蟲痛。

    鍛石雄黃。

    )總之。

    氣味既辛。

    則凡病屬寒起。

    皆可以投。

    然亦洩人真氣。

    不可任意多服。

    以緻喘咳目昏。

    腸虛下重。

    喪其真氣也! 溫散 (隰草)除沉寒痼冷起陽氣将絕艾葉(專入肝脾。

    兼入腎。

    )辛苦性溫。

    其氣芳烈純陽。

    故可用以取火。

    服之則走肝脾與腎。

     能除沉寒痼冷。

    凡一切病因寒濕而見血衄崩帶。

    腹痛冷痢。

    霍亂轉筋。

    胎動腰痛。

    氣郁經水不調。

    子宮虛冷。

    蟲動瘡疥者。

    (諸症俱就寒濕論。

    )服之能立見效。

    (故治亦就寒濕起見。

    ) 若其陽氣将絕之候。

    灸之即能回陽。

    且能通諸經以治百病。

    (百病亦就寒濕論。

    汪昂曰。

    艾用火炎則氣下。

    入藥則熱氣上沖。

    )故古方有同阿膠以治虛痢。

    及胎前後下血。

    同香附制丸。

     以調經血而溫子宮。

    兼除心腹諸痛。

    同幹姜以蜜為丸。

    以除冷惡鬼邪諸氣。

    (亦寒濕陰氣。

    ) 同白礬為末。

    以治瘡疥。

    又以熟艾布兜。

    以治寒濕香港腳及老人臍腹畏冷。

    用絹裹以擦風瘙瘾疹。

    皆取辛溫則散之義。

    若使症非寒濕。

    而用是藥燥烈以治。

    其失匪輕。

    (每見今人安胎。

     不審寒熱虛實。

    辄用艾葉以投。

    殊為荒謬。

    )是以書載氣虛血熱者禁用。

    (包盡多少病症。

    ) 取蕲州艾陳者良。

    揉搗如綿。

    謂之熟艾。

    灸火用。

    婦人丸散。

    醋煮搗餅。

    再為末用。

    煎服生用。

    (生用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