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散劑
關燈
小
中
大
熟用則熱。
)苦酒香附為使。
溫散 (葷辛)除肝經絡沉寒痼冷大茴香(專入肝。
兼入腎膀胱小腸。
古作香也。
)辛甘性熱。
據書所載。
功專入肝燥腎。
凡一切沉寒痼冷。
而見霍亂疝。
陰腫腰痛。
及幹濕香港腳。
并肝經虛火從左上沖頭面者用之。
服皆有效。
(有腫謂濕香港腳。
無腫謂幹香港腳。
)蓋茴香與肉桂吳茱萸皆屬厥陰燥藥。
但萸則走腸胃。
桂則能入肝腎。
此則體輕能入經絡也。
必得鹽引入腎。
發出陰邪。
故能治疝有效。
(若挾陽邪者休用。
按疝有血氣寒水筋狐七種之分。
其病亦有寒熱虛實不同。
所當分症施治。
疝有病發于肝。
而見症于腎。
以肝脈絡陰器故也。
茴香能散厥陰經絡陰邪。
故多用此施治。
)餘按茴香形類不一。
據書所載。
有言大如麥粒。
輕而有細棱者。
名大茴。
出甯夏。
(市中鮮有。
)他處小者。
名小茴。
自番舶來。
實八瓣者名八角香。
今市所用大茴。
皆屬八角。
而甯夏之茴未見。
餘細嚼審八角茴味。
其香雖有。
其味甚甘。
其性溫而不烈。
較之吳茱萸艾葉等味更屬不同。
若似八角大茴甘多之味。
(甘多則滞。
)而謂能除沉寒痼冷。
似于理屬有礙。
(似應用甯夏茴為勝。
)管見如斯。
未知有合後之同志否。
鹽水炒用。
得酒良。
溫散 (葷辛)功遜大茴小茴(專入肝胃。
又入腎膀胱小腸。
)形如粟米。
辛香氣溫。
與甯夏大茴功同。
入肝燥腎溫胃。
但其性力稍緩。
不似大茴性熱。
仍看症候緩急。
分别用之耳!(時珍曰。
小茴性平。
理氣開胃。
夏月祛蠅辟臭。
食料宜之。
大茴性熱。
多食傷目發瘡。
食料不宜過用。
)酒炒鹽水炒。
各随病症活用。
溫散 (芳草)溫胃逐冷溫腎縮泉益智(專入脾胃。
兼入腎。
)氣味辛熱。
功專燥脾溫胃。
及斂脾腎氣逆。
藏納歸源。
(氣逆因寒而起。
故以益志散寒為斂。
非收斂之斂也。
)故又号為補心補命之劑。
是以胃冷而見涎唾。
則用此以收攝。
(涎唾由于胃冷。
收攝亦是溫胃。
不當作甘補收斂看。
)脾虛而見不食。
(脾虛亦是脾寒。
不食不可作中空宜補看。
)則用此溫理。
(隻是散寒逐冷。
)腎氣不溫而見小便不縮。
則用此鹽炒與烏藥等分為末。
酒煮山藥粉為丸。
鹽湯下。
名縮泉丸以投。
(以溫為縮。
)與夫心腎不足而見夢遺崩帶。
則用此以為秘精固氣。
(以溫為固。
非以收澀為固也。
) 若因熱成氣虛而見崩濁夢遺等症者。
則非所宜。
(今人不審寒熱虛實。
妄用益智固精。
味甚。
)此雖類于縮砂密。
同為溫胃。
但縮砂密多有快滞之功。
此則止有逐冷之力。
不可不分别而審用耳!出嶺南。
形如棗核者鹽炒用。
溫散 (芳草)暖胃辟惡山柰(專入胃。
)氣味芳香。
功能暖胃辟惡。
凡因邪氣而見心腹冷痛。
寒濕霍亂。
暨風蟲牙痛。
用此治無不效。
(仁存方用山柰為末。
鋪紙上。
卷作筒。
燒燈吹滅。
乘熱和藥吹入鼻内。
痛即止。
攝生方用肥皂一個去穣。
入山柰甘松各三分。
花椒食鹽不拘多少。
填滿面包。
紅取研。
日用擦牙漱去。
)以其氣味芬芳。
得此則能溫胃辟惡耳。
(水雲錄治婦人頭屑。
用山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錢。
樟腦二分。
滑石半兩。
為末。
夜擦。
旦篦去。
)若使諸症概非濕穢。
不得妄用。
出廣東。
根葉與生姜同。
合諸香藥用。
溫散 (芳草)醒脾開郁辟邪除惡甘松(專入脾。
)甘溫無毒。
考書俱載芳香升竄。
功能醒脾開郁。
凡因惡氣卒中。
而見心腹痛滿。
風疳齒者。
可同白芷并附子并用。
(聖濟總錄治風疳蟲牙蝕肉至盡。
用甘松膩粉各二錢半。
蘆荟半兩。
豬腎一對。
切炙為末。
夜漱口後貼之。
有涎吐出。
)若香港腳膝腫。
煎湯淋洗。
(惟寒濕則宜。
熱濕者休用。
)此雖有類山柰。
但山柰氣多辛竄。
此則甘多于辛。
故書載能入脾開郁也。
出涼州。
葉如茅根緊密者佳。
此屬草部。
與松木松香不同。
溫散 (芳草)溫胃散寒除洩良姜(專入胃)。
氣味辛熱。
治無他屬。
凡因客寒(客寒為外至寒邪。
)積于胃脘。
而見食積不消。
絞痛殆甚。
暨霍亂瀉痢。
吐惡噎膈。
瘴瘧冷癖。
皆能溫胃卻病。
故同姜附則能入胃散寒。
同香附則能除寒祛郁。
若傷暑洩瀉。
實熱腹痛切忌。
此雖與幹姜性同。
但幹姜經炮經制。
則能以去内寒。
此則辛散之極。
故能以辟外寒之氣也。
(心口痛方雲。
凡男女心口一點痛者。
乃胃脘有滞或有蟲也。
多因怒極受寒而起。
遂緻終身。
俗言心氣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洗七次。
同香附子醋洗七次。
焙研。
各記收之。
因寒加姜末為君。
附末佐之。
因怒附末為君。
姜末佐之。
寒怒兼有平用。
以米飲入生姜汁一匙鹽一撚服之。
宜止。
)子名紅豆蔻。
氣味辛甘而溫。
炒過入藥。
亦是散寒燥濕補火。
醒脾溫肺之味。
且善解酒餘。
并治風寒牙痛。
與良姜性同。
然有火服之。
傷目緻衄。
不可不知。
溫散 (葷辛)溫中散寒幹姜(專入胃)。
其味本辛。
炮制則苦。
大熱無毒。
守而不走。
凡胃中虛冷。
元陽欲絕。
合以附子同投。
則能回陽立效。
故書則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
與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
(元素曰。
幹姜氣薄味濃。
半沉半浮。
可升可降。
陽中之陰也。
又曰。
大辛大熱。
陽中之陽。
其用有四。
通心助陽。
一也。
去髒腑沉寒痼冷。
二也。
發諸經之寒氣。
三也。
治感寒腹痛。
四也。
)且同五味則能通肺氣而治寒嗽。
同白術則能燥濕而補脾。
同歸芍則能入氣而生血。
故凡因寒内入。
而見髒腑痼蔽。
關節不通。
經絡阻塞。
冷痹寒痢。
反胃膈絕者。
無不借此以為拯救。
除寒炒黑。
其性更純。
味變苦鹹。
力主下走。
黑又止血。
辛熱之性雖無。
而辛涼之性尚在。
故能去血中之郁熱而不寒。
止吐血之妄行而不滞。
較之别藥。
徒以黑為能止血為事者。
功勝十倍矣!血寒者可多用。
血熱者不過三四分為向導而已。
白淨結實者良。
母姜曬幹為幹姜。
炒炮為炮姜。
炒黑為黑姜。
溫散 (芳草)醒脾止惡宣胸止嘔藿香(專入脾胃肺)。
辛香微溫。
香甜不峻。
但馨香氣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諸惡。
故凡外來惡氣内侵。
而見霍亂嘔吐不止者。
須用此投服。
(如藿香正氣散用此以理脾肺之氣。
俾正氣通而邪氣除。
)俾其胸開氣寬。
飲食克進。
(寒去正複。
)故同烏藥順氣散則可以利肺。
同四君子湯則可健脾以除口臭。
但因熱作嘔。
勿服。
溫散 (芳草)溫氣散寒辟惡止痛薰香(專入肺)。
即書所謂零陵香者是也。
味甘而辛。
性平無毒。
按書有言能治心痛惡氣。
以痛與惡。
多屬寒聚。
得此能以散寒故耳!又言能除鼻中肉鼻癰。
以鼻得香則開。
得臭則閉之意耳。
至雲多服作喘。
亦能以香能耗氣。
溫服則氣上應而作喘耳。
但此服之則少。
(亦有治鼻塞頭風齒痛狐惑下痢等症。
)而香鋪用以作料甚多。
(有婦人用此浸油省頭。
)是亦衆香中之不可缺也矣!出湖嶺者佳。
溫散 (芳草)辟惡宣滞并宜燒之。
水腫浮氣風瘧。
浮氣。
亦須香以通達。
使之氣伸浮散。
故止可入外用。
(今婦人用此入油省頭。
)若使作湯以服。
則經絡遍布。
雖曰祛邪扶正。
而正氣或虛。
則又因香而斫敗矣。
(香散之極。
)故古人制方。
有宜于外者。
則即以外為主而内不投。
有宜于内者。
則即以内為要而外不行。
即雲諸香有類于斯。
内亦見用。
然此補少洩多。
古人獨于此味别為外治而不内入。
未必不有意義于其中也。
溫散 (水草)入心宣氣通竅醒脾逐痰石菖蒲(專入心。
兼入脾骨膀胱。
)辛苦而溫。
香芳而散。
諸書尚論未透。
惟張璐發揮本經最明。
指此實為心氣不足要劑。
(時珍雲。
高皇禦制碑中載之。
菖蒲氣溫味辛。
乃手少陰足厥陰之藥。
心氣不足者用之。
虛則補其母也。
肝苦急。
以辛補之是矣!)其言能補五髒。
以心為君主。
五髒系焉。
首言治寒濕痹。
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
治咳逆上氣者。
痰濕壅滞之喘咳。
故宜搜滌。
若肺胃虛燥之喘咳。
非菖蒲可治也。
其開心孔九竅。
明耳目。
出聲音。
總取辛溫利竅之力。
心孔開。
九竅利。
則癰瘡之毒可解。
腸胃喜溫惡寒。
腸胃既溫。
則膀胱之虛寒小便不禁自止。
久服輕身者。
除濕之驗也。
不忘不惑。
延年益智。
高壽不老。
皆補五髒通九竅氣之力也。
其釋本經如此。
又言能主肝虛心腹痛。
霍亂轉筋。
消伏梁癫痫。
善通心脾痰濕可知。
千金治胎動不安。
半産漏下。
或搶心下血。
及産後崩中不止。
并以菖蒲一味煎服。
皆取辛能開竅。
血氣安養之意。
觀此菖蒲實為宣氣通竅之劑。
故在楊士瀛亦謂噤口下痢。
可用石菖蒲加于參苓白術散内以開其胸。
則其義益着。
(楊士瀛曰。
下痢噤口。
雖是脾虛。
亦熱氣閉隔心胸所緻。
俗用木香失之溫。
用山藥失之閉。
惟參苓白術散加石菖蒲。
粳米飲調下。
或用參苓石蓮肉少入菖蒲服。
胸次一開。
自然思食。
)但陽亢陰虛。
嫠寡失合者禁用。
以其能動心胞之火耳!取一寸九節紫花根瘦者佳。
去皮。
微炒用。
秦艽為使。
惡麻黃。
忌饴糖羊肉鐵器。
溫散 (毒草)主散腸胃濕痰半夏(專入脾胃膽。
兼入心)。
書言辛溫有毒。
體滑性燥。
能走能散。
能燥能潤。
和胃健脾。
補肝潤腎數語。
業已道其主治大要矣。
第不詳悉注明。
猶未有解。
蓋半夏味辛。
辛則液化而便利。
故雲能潤腎燥也!(成無己曰。
半夏辛散行水而潤腎燥。
蓋燥去濕則水利。
辛化液則燥潤。
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秘。
皆取其潤滑也。
俗以半夏南星為性燥。
誤矣。
濕去則土燥。
痰涎不生。
非二物之性燥也。
)脾苦濕。
必得味辛氣溫以為之燥。
半夏辛溫。
能于脾中滌痰除垢。
痰去而脾自健。
故雲能以健脾也。
(王好古曰。
腎主五液。
化為五濕。
在腎為唾。
在肝為淚。
在心為汗。
在肺為涕。
在脾為痰。
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
半夏洩痰之标。
不能洩痰之本。
洩本者洩腎也。
咳無形。
痰有聲。
無形則潤。
有聲則燥。
所以為疏脾濕而潤腎燥之劑也。
)胃為痰氣壅塞。
則胃不和之極。
半夏既能溫脾以除痰。
又合生姜暖胃以除嘔。
若合柴苓以治少陽寒熱往來。
則胃更見和諧。
故雲能以和胃也。
(王好古曰。
俗以半夏為肺藥。
非也。
止嘔為足陽明。
除痰為足太陰。
柴胡為之使。
故柴胡湯用之。
雖雲止嘔。
亦助柴苓主寒熱往來。
是又為足少陽藥也。
時珍曰。
脾無濕不生痰。
故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
按有聲無痰曰咳。
蓋傷于肺氣。
有痰無聲曰嗽。
蓋動于脾濕也。
有聲有痰曰咳嗽。
或因火因風因寒因濕因虛勞因食積。
宜分症論治。
大法治嗽當以治痰為先。
而治痰又以順氣為主。
宜以半夏燥其濕。
枳殼橘紅利其氣。
肺虛加溫斂之藥。
肺熱加涼瀉之劑。
)他如氣逆能下。
(痰除而氣自下。
)郁結能開。
(痰除而郁與結亦開。
)暴死。
以末吹鼻能救。
(如缢死溺死壓死魇死産死之類。
)不眠。
以半夏湯通其陰陽得卧。
(素問曰。
胃不和則卧不安。
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
靈樞曰。
陽氣滿不得入于陰。
陰氣虛故目不得瞑。
飲以半夏湯。
陰陽既通。
其卧立至。
又有咳嗽不得眠者。
左不得眠屬肝脹。
右不得眠屬肺脹。
宜清肺。
)胸脹。
合栝蒌等藥名小陷胸湯以除。
少陰咽痛生瘡。
語聲不出。
合雞子苦酒名苦酒湯以服。
(仲景用此以治少陰咽痛。
)亦何莫非半夏之妙用。
而為開竅利濕之藥。
(合陳皮茯苓甘草名二陳湯。
為治痰之總劑。
寒積佐以幹姜芥子。
積熱佐以黃芩栝蒌。
濕痰佐以蒼術茯苓。
風痰佐以南星前胡。
痞痰佐以枳實白術。
更看痰所在加導引藥。
惟燥痰非半夏所能司也已。
)但陰虛火盛。
熱結胎滑痰湧等症。
則非所宜。
不可不慎。
(趙繼宗曰。
二陳治痰。
世醫執之。
内有半夏。
其性燥烈。
若風濕食諸痰則相宜。
至于勞痰失血諸痰。
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
按古半夏有二禁。
汗家渴家忌之。
然亦間有用者。
)圓白而大陳久者良。
浸七日。
逐日換水。
瀝去涎。
同皂莢白礬姜煮熟。
(半夏畏姜。
偏用姜以制其毒。
)或七日夜。
用淨水淘浸。
(以除其涎。
)再用皂莢水浸七日夜。
(同皂莢可治風痰。
)又用灰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脾胃痰。
)又用白礬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清水痰。
)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寒痰。
)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
(可解其毒及調制藥之性。
)洗淨焙幹用。
柴胡射幹為使。
畏生姜秦皮龜甲雄黃。
忌羊血海藻饴糖。
(以甘膩凝滞故忌。
)惡皂莢。
反烏頭。
(烏頭辛燥悍烈。
故反。
)其用姜汁浸造。
名生姜曲。
礬水煮造。
(兼姜糊入) 名礬曲。
同皂角煮造。
(煉膏)名皂角曲。
同白芥子等分煮造。
(有竹瀝三分之)名竹瀝曲。
同麻油浸造。
炒幹為末造成。
名麻油曲。
同黃牛膽與蜜造。
名牛膽曲。
同香附蒼術撫芎和半熬膏造。
名開郁曲。
同芒硝(十分之三)煮與大黃煎膏造。
名硝黃曲。
同海粉雄黃(各十分之五) 煉蜜造。
名海粉曲。
同生黃牛肉熬膏。
名霞天曲。
并照造曲法草七日。
待生黃衣。
懸幹挂風處。
至用曲治之症。
則随制藥能治病症之性以為治焉。
(如生姜治寒痰。
皂角治風痰。
白礬治濕痰。
牛肉治沉痼痰之類。
) 溫散 (香草)通氣爽滞辟山岚瘴毒煙草(專入表與胃)。
下咽即能醉人。
且或醉倒而複蘇。
其性力之猛。
殆非他物所能比類者矣。
景嶽雲。
吸其味。
則辛而鮮甘。
審其氣。
則溫而且熱。
凡書所述煙草。
皆言在表則能散陰助陽。
如山巅惡毒瘴濕。
而緻腠理閉密。
筋骨痹痛。
服此可以見效。
(因散故)在裡則能開胃和中。
凡因風寒食滞。
而緻霍亂嘔吐。
宿食難消。
膨脹郁結。
下陷後墜。
服此亦克有功。
(因性溫性熱故。
)且其氣一入人口。
不比常度。
頃刻而周一身。
令人通體俱快。
(氣竄善走。
)醒能使人醉。
醉能使人醒。
饑能使人飽。
飽能使人饑。
以之代酒代茗。
終身不厭。
卒不能以妨人。
其故何耶?蓋緣煙性猛。
人不能勝。
故下咽即醉。
醉因氣耗。
(辛散氣。
)理固然也。
然煙氣易散。
而人氣随服。
陽性留中。
旋亦生氣。
雖散仍補。
此惟陰滞者用之如神。
(陰髒可用。
)若陽盛氣越。
多燥多火。
(陽髒不可用。
)及氣虛氣短多汗者。
皆不宜用。
閩産者佳。
溫散 (山草)行心肝血中氣滞氣中血滞延胡索(專入心肝)。
氣味辛溫。
無毒。
入足厥陰肝手少陰心經。
能行血中氣滞。
氣中血滞。
故凡月水不調。
(月水或先或後。
多因血氣凝滞。
)心腹卒痛。
小腹脹痛。
胎産不下。
筋縮疝瘕。
産後血沖血暈。
跌仆損傷。
不論是血是氣。
積而不散者。
服此力能通達。
(諸症皆屬氣血凝滞。
)以其性溫。
則于氣血能行能暢。
味辛。
則于氣血能潤能散。
所以理一身上下諸痛。
往往獨行功多。
(方勺泊宅編雲。
一人病遍體作痛。
殆不可忍。
都下醫或雲中風中濕香港腳。
悉不效。
周離亨言是氣血凝滞所緻。
用延胡索當歸桂心等分為末。
溫酒服三四錢。
随量頻進。
以止為度。
遂痛止。
蓋延胡索能活血化氣。
第一品藥也。
其後趙待制霆因導引失節。
肢體拘攣。
亦用此數服而愈。
)然此既無益氣之情。
複少養營之義。
徒仗辛溫攻凝逐滞。
虛人當兼補藥同用。
否則徒損無益。
(氣虛血熱切忌。
)根如半夏。
肉黃小而堅者良。
酒炒行血。
醋炒止血。
生用破血。
炒用調血。
溫散 (香木)洩肺溫胃暖腎止呃丁香(專入肺胃腎)。
辛溫純陽。
細嚼力直下達。
故書載能洩肺溫胃暖腎。
非若縮砂密功專溫肺和中。
木香功專溫脾行滞。
沉香功專入腎補火。
而于他髒則止兼而及之也。
是以亡陽諸症。
一切嘔哕呃逆反胃。
并霍亂嘔哕。
心腹冷疼。
并痘瘡灰白。
(諸症皆就胃寒論。
)服此逐步開關。
直入丹田。
(逐步開關四字形容殆盡。
)而使寒去陽複。
胃開氣縮。
不緻上達而為病矣。
(張璐曰。
呃逆宜辨寒熱。
若寒熱不辨。
用藥立斃。
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
雖有手足厥逆。
大便必堅。
定屬大熱。
下之則愈。
萬舉萬全。
若胃中無實火。
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于咽喉。
或時鄭聲。
雖無厥逆。
定屬虛寒。
苟非丁附。
必無生理。
若胃中稍有陽氣。
何至聲音低怯不前也?蓋胃中有火則有聲。
無火則聲怯。
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
倉扁不能複生矣。
)此為暖胃補命要劑。
故逆得溫而逐。
而呃自可以止。
若止用此逐滞。
則木香較此更利。
但此熱症忌用。
有雌雄二種。
雌即雞舌香。
力大。
若用雄。
去丁蓋乳子。
畏郁金火。
溫散 (香木)逐冷除郁引胃氣上行白檀香(專入肺胃脾。
兼入腎)。
氣味辛溫。
熏之清爽可愛。
(形容殆盡。
)凡因冷氣上結。
飲食不進。
氣逆上吐。
抑郁不舒。
服之能引胃氣上升。
(力并上行。
)且能散風辟邪。
消腫住痛。
(力主外散。
)功專入脾與肺。
不似沉香力專主降而能引氣下行也。
(時珍曰。
楞嚴經雲。
白旃檀塗身。
能除一切熱惱。
今西南諸番酋。
皆用諸香塗身。
取此義也。
杜寶大業錄雲。
隋有壽禅師妙醫術。
作五香飲濟人。
沉香飲檀香飲丁香飲澤蘭飲甘松飲。
皆以香為主。
更加别藥有味而止渴。
兼補益人也。
)但此動火耗氣。
陰虛火盛者切忌。
取白潔色白者佳。
紫色為紫檀。
氣寒味鹹。
專入血分。
溫散 (香木)通竅逐邪殺鬼除瘧蘇合香(專入諸竅)。
味甘氣溫。
出于天竺昆侖諸國。
安南三佛齊亦皆有之。
治能辟惡殺鬼。
凡溫瘧蠱毒痫。
并痰積氣厥。
山岚瘴濕。
襲于經絡。
寒于諸竅者。
非此不除。
(昔文正公氣羸多病。
宋真宗面賜藥酒一瓶。
令空腹飲之。
可以和氣血。
辟外邪。
公飲之大覺安健。
次日稱謝。
上曰。
此蘇合香酒也。
每酒一鬥。
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
極能調和五髒。
卻腹中諸疾。
每冒寒夙興。
則飲一杯而安。
)按香皆能辟惡除邪。
此合諸香之氣煎就而成一物。
其通竅逐邪。
殺鬼通神。
除魇絕瘧祛蠱。
宜其然矣。
以筋挑起。
懸絲不斷者真。
但血燥氣弱。
勿用。
溫散 (香木)通心氣活肝血安息香(專入心肝)。
系西戎及南海波斯國樹中之脂。
其香如膠如饴。
其氣馨。
其味苦而兼甘。
其性平。
按凡香物皆燥。
惟此香而不燥。
香物皆烈。
惟此竄而不烈。
洵佳品也。
以之常熏。
則惡氣悉絕而心肺皆沁。
神氣通暢。
故凡傳屍痨瘵。
霍亂嘔逆。
蠱毒惡侵。
夢魇鬼交等症。
無不用此調治。
俾其邪辟正複。
所以蘇合香丸、紫雪丹、七香丸。
(同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八角茴香各三錢。
香附子縮砂密炙甘草各五錢。
為末蜜丸。
以治小兒肚痛。
)亦皆用此。
以其獨得香氣之正也。
但元氣虛損。
陰火旺者。
其切忌焉。
書言燒之能集鼠者真。
溫散 (香木)治氣逆胸腹不快烏藥(專入胃腎。
兼入脾肺膀胱)。
辛溫香竄。
書載上入脾肺。
下通腎經。
如中風中氣。
膀胱冷結。
小便頻數。
反胃吐食。
洩瀉霍亂。
女人血氣凝滞。
小兒蛔蟲。
外而瘡疖疥疠。
并凡一切病之屬于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
皆宜用此。
(許學士雲。
暴怒傷陽。
暴喜傷陰。
憂愁不已。
氣多厥逆。
往往得中氣之症。
不可作中風治。
時珍曰。
局方治中風中氣諸症。
同烏藥順氣散者。
先疏其氣。
氣順則風散也。
嚴用和濟生方治七情郁結。
上氣喘急。
用四磨湯者。
降中兼升。
瀉中兼補也。
其方以人參烏藥沉香槟榔各磨濃汁七分。
合煎。
細細咽之。
朱氏集驗方治虛寒小便頻數。
縮泉丸用炒益智子等分。
為丸服者。
取其通陽明少陰經也。
)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
但木香苦溫。
入脾爽滞。
每于食積則宜。
香附辛苦。
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
每于憂郁則妙。
此則逆邪橫胸。
無處不達。
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氣行則風自散。
(故不須治風。
)若氣虛内熱而見胸膈不快者。
非其所宜。
(烏藥止可以除冷氣。
)根有車毂紋形而連珠者良。
酒浸一宿。
或研用。
溫散 (味)逐肝寒氣上逆吳茱萸(專入肝。
兼入脾胃腎膀胱)。
辛苦燥熱。
微毒。
專入厥陰(肝)氣分。
散寒除脹。
東垣雲。
濁陰不降。
厥氣上逆。
甚而脹滿。
非吳茱萸不可治也。
多用損人元氣。
故吞酸吐酸等症俱用。
(繡按吞吐酸水。
河間丹溪單指屬熱。
景嶽專指屬寒。
斯症寒熱俱有。
在醫于病所見。
兼症與脈。
及平昔髒氣偏純。
審實明辨可耳。
不可專祖一家治法。
)至如咽喉口舌生瘡。
以茱萸末醋調。
貼兩足心。
一夜便愈者。
以熱下行也。
兼入脾胃以除胸中寒冷。
又脾經血分濕痹。
令其表裡宣通。
而無拒閉之患矣!又兼入腎而治膀胱受濕。
陰囊作疝。
久滑冷瀉。
陰寒小腹作疼。
暨香港腳水腫。
并口舌生瘡。
除蠱殺蟲。
(諸症皆作陰寒論。
)要皆氣味辛燥所緻。
但走氣動火。
久服令人目昏發瘡。
(以溫肝經燥血故。
)血虛有火者尤忌。
陳者良。
泡去苦烈汁用。
止嘔黃連水炒。
治疝鹽水炒。
治血醋炒。
惡丹參硝石。
溫散 (香木)通竅辟惡樟腦(專入關竅)。
性禀龍火。
辛熱香竄。
能于水中發火。
其焰益熾。
治能通關利竅。
凡中惡卒死者。
可用樟木燒煙熏之。
并能除濕殺蟲。
置鞋中去香港腳。
方書每和烏頭為末。
醋丸彈子大。
置于足心。
火烘汗出為效。
且能熏衣箧。
辟蛀蟲。
出韶郡諸山。
以樟木蒸汁。
煎煉結成樟腦。
升打得法。
能亂冰片。
溫散 (味)補火溫髒除寒殺蟲川椒(專入肺脾腎)。
辛熱純陽。
(時珍曰。
其味辛而麻。
其氣溫以熱。
禀南方之陽。
受西方之陰。
)無處不達。
治能上入于肺發汗散寒。
中入于脾暖胃燥濕消食。
下入命門。
補火治氣上逆。
(冷氣上逆。
)凡因火衰寒痼。
(提出諸症根源。
)而見陰衰溲數。
陰汗精洩。
并齒動搖。
目暗。
經滞症瘕。
蛔痛鬼蛀血毒者。
服此辛熱純陽。
無不奏效。
(上清訣雲。
凡人吃飯傷飽。
覺氣上沖心胸痞悶者。
水吞川椒即散。
以其能通三焦。
引正氣下惡氣。
消宿食也。
戴元禮雲。
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
必有蛔在膈間。
蛔聞藥則動。
動則藥出而蛔不出。
但于嘔吐藥中加川椒良。
蓋蛔見椒則頭伏也。
觀此。
則仲景蛔厥烏梅丸中用椒。
亦此義耳。
按蛔蝕有腹痛。
面白唇紅。
時發時止等症可察。
許叔微雲。
凡人腎氣上逆。
須以川椒引之歸腎。
危氏神授丸治傳屍勞。
用川椒炒出汗。
米飲送下。
二斤而愈。
)以其寒去髒溫。
故能所治皆應。
此雖與胡椒同為一類。
但胡椒則止溫胃除寒逐水。
此則更兼入腎補火殺蟲。
而于逐水不甚專也。
出四川。
肉濃皮皺者是。
秦産名秦椒。
味辛過烈。
閉口者有毒殺人。
微炒去汗。
搗去裡面黃殼。
取紅用。
得鹽良。
使杏仁。
畏款冬防風附子雄黃麻仁涼水。
子名椒目。
苦辛。
專行水道。
不行谷道。
能治水蠱。
除脹定喘。
及腎虛耳鳴。
溫散 (味)溫胃除寒逐水胡椒(專入胃)。
辛熱純陽。
比之蜀椒。
其熱更甚。
凡因火衰寒入。
痰食内滞。
腸滑冷痢。
及陰毒腹痛。
胃寒吐水。
牙齒浮熱作痛者。
(同鹽火擦齒良。
)治皆有效。
以其寒氣既除而病自可愈也。
但此止有除寒散邪之力。
非同附桂終有補火益元之妙。
況走氣動火。
陰熱氣薄。
最其所忌。
畢茄向陰所生。
性遜胡椒。
主治略同。
溫散 (香木)祛風除濕生肌殺蟲松脂(專入肝脾)。
即屬松木津液。
流于皮幹之中。
經久結成。
其液如脂。
芳香燥結。
内可祛風除濕去痹。
外可貼瘡長肉殺蟲。
緣人風濕内淫。
則氣血受阻。
故瘡疥癰腫身重痹痛等症。
靡不因是而生。
得此苦以洩熱。
溫以祛風除濕。
則病悉愈。
然必蒸煉得法。
始堪服食。
至雲久服輕身延年。
雖出經解。
未可盡信。
其亦過為稱譽之意也乎!但火實有熱者。
忌服。
溫散 (造釀)專消谷食麥芽(專入胃)。
味甘氣溫。
功專入胃消食。
又味微鹹。
能軟堅。
溫主通行。
其生發之氣。
能助胃氣上行以資健運。
故能消食化谷。
及治一切宿食冷氣。
心腹脹滿。
溫中下氣除煩。
止霍亂。
消痰飲。
破症結等症。
然真火不充。
則精液不溉。
徒以溫胃之品。
以為殺蟲之具。
(王好古曰。
麥芽神曲。
胃虛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谷。
李時珍曰。
無積而服之。
消人元氣。
與白術諸藥消補兼施。
則無害也。
)雖于逐堅破積。
偶有見效。
而精華實失。
腎氣先損。
豈胃長服之味也乎?是以孕婦勿食。
恐墜胎元。
(外台方。
麥芽一升服。
下胎神驗。
薛立齋治一婦人喪子乳脹。
幾欲成癰。
單服麥芽一二兩。
炒煎服。
立消。
其破血散氣如此。
)虛者少煎。
防消腎水。
故必雜于補劑内用。
則無慮耳。
炒用。
豆蔻砂仁烏梅木瓜芍藥五味為使。
溫散 (葷辛)宣竅逐寒辟惡大蒜(專入脾胃諸竅。
時珍曰。
按孫唐韻雲。
張骞使西域。
始得大蒜胡荽。
則小蒜乃中土舊有。
而大蒜出胡地。
故一名葫。
)氣味辛溫。
開胃健脾。
宣竅辟惡。
為祛寒除濕。
解暑散痰。
消腫散毒第一要劑。
然究皆因味辛則氣可通。
性溫則寒可辟。
而諸毒諸惡諸濕諸熱諸積諸暑。
莫不由此俱除矣!是以書雲。
功能破堅化肉殺蟲。
(宗曰。
葫氣極葷。
置臭肉。
反能掩臭。
時珍曰。
葫蒜其氣熏烈。
能通五髒。
達諸竅。
去寒濕。
辟邪惡。
消癰腫。
化症積肉食。
此其功也。
)暨用此貼足。
則鼻衄能止。
(引陽歸陰。
)用此導閉。
則幽明能通。
(辛以散寒。
) 用此敷臍。
則下焦水氣能消。
(辛能散水。
)用此切片艾灸。
則癰毒惡毒瘡腫核能起。
(江甯府紫極宮刻石記其事雲。
但是發背。
及癰疽惡瘡腫核初起有異。
皆可灸之。
不計壯數。
惟要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
疣贅之類灸之。
亦便成痂自脫。
其效如神。
李迅曰。
癰疽着灸勝于用藥。
緣熱毒中隔。
上下不通。
必得毒瓦斯發洩。
然後解散。
初起便用獨頭大蒜切片灸之。
三壯一易。
百壯為率。
但頭項以上。
切不可灸。
恐引氣上行更生大禍也。
史源曰。
有灸至八百壯者。
約艾一篩。
初壞肉不痛。
直灸到好肉方痛。
至夜火滿背。
瘡高阜而熱。
非艾火出其毒于壞肉之裡。
則内逼五髒而危矣!)但其氣熏臭。
多食恐能生痰動火。
散氣耗血。
損目昏神。
(藏器曰。
初食不利目。
多食卻明。
久食令人血清。
使毛發白。
時珍曰。
久食傷肝損眼。
今北人嗜蒜宿炕。
故盲瞽最多。
)亦忌與蜜同食。
(與蜜得蔥益脹意相同。
) 溫散 (葷辛)通肺氣利腸胃薤(專入肺大腸。
即子)。
亦動滑藥耳。
故書皆載調中助陽。
散血疏滞。
定喘。
安胎利産。
及治湯火傷損。
緣薤味辛則散。
散則能使在上寒滞立消。
味苦則降。
降則能使在下寒滞立下。
氣溫則散。
散則能使在中寒滞立除。
體滑則通。
通則能使久痼寒滞立解。
是以下痢可除。
(王好古曰。
下重者氣滞也。
四逆散加此以洩滞。
)瘀血可散。
(本經治金瘡瘡敗。
取辛以洩氣。
溫以長肉也。
)喘急可止。
(是風寒喘急。
千金方用之。
)水腫可敷。
(是風寒水腫。
生搗敷之。
搗汁生飲。
)胸痹刺痛可愈。
(仲景用栝蒌薤白白酒湯。
)胎産可治。
(俱指寒滞而言。
)湯火及中惡卒死可救。
(湯火傷和蜜搗用。
肘後方治中惡卒死。
用薤汁灌鼻中。
韭汁亦可。
)實通氣滑竅助陽佳品也。
功用有類于韭。
但韭則止入血行氣及補腎陽。
此則專通寒滞及兼滑竅之為異耳。
取白用。
忌牛肉。
(黃帝雲。
薤不可同牛肉作羹。
食之成瘕。
) 溫散 (葷辛)通心脾達小腹辟惡發痘胡荽(專入心脾)。
辛溫香竄。
内通心脾小腹。
外行腠理。
達四肢。
散風寒。
及除一切不正之氣。
是以發熱頭痛能除。
谷食停滞俱消。
痘瘡不齊。
煎酒噴之即出。
(時珍曰。
諸瘡皆屬心火。
營血内攝于脾。
心脾之氣。
得芳香則營運。
得臭惡則壅滞耳。
直指方雲。
痘疹不快。
宜用胡荽酒噴之以辟惡氣。
床帳上下左右。
皆宜挂之以禦汗氣胡臭天癸淫佚之氣。
一應穢惡所不可無。
若兒虛弱及天時陰寒。
宜用此。
)目翳不退。
塞之鼻中即祛。
然多食久食。
損人精神。
令人多忘。
能發液臭。
非同補藥可以常服。
溫散 (葷辛)除脅下皮裡膜外風痰白芥子(專入肺)。
氣味辛溫。
書載能治脅下及皮裡膜外之痰。
非此不達。
古方控涎丹用之。
正是此義。
蓋辛能入肺。
溫能散表。
痰在脅下皮裡膜外。
得此辛溫以為搜剔。
則内外宣通。
而無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
是以咳嗽。
反胃痹木。
香港腳。
筋骨癰毒腫痛。
因于痰氣阻塞。
法當用溫用散者。
無不借此以為宣通。
(韓用三子養親湯以治老人痰氣。
蓋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
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
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
各微炒研。
看病所主為君。
)然此大辛大熱。
中病即已。
久服耗損真氣。
令人眩暈損目。
若肺熱陰虛火盛者忌之。
芥菜豁痰利氣。
主治略同。
但較北芥子力微有别。
溫散 (石)散結行氣殺蟲辟惡雄黃(專入胃肝)。
生山之陽。
得氣之正。
味辛而苦。
氣溫有毒。
凡人陽氣虛則邪易侵。
陰氣勝則鬼易憑。
負二氣之精者。
能破群妖。
受陽氣之正者。
能辟幽暗。
故能治寒熱鼠。
惡瘡疽痔。
死肌疥蟲瘡諸症。
皆由濕熱侵于肌肉而成。
服此辛以散結。
溫以行氣。
辛溫相合而蟲殺。
故能搜剔百節中風寒積聚也!是以聖惠方之治狐惑。
(雄黃半兩。
燒于瓶中。
即止。
) 肘後方之治陰腫如鬥。
(雄黃礬石各二兩。
甘草一尺。
水浸。
)家秘方之消瘧母。
急救方之治風狗咬傷。
聖濟之治白秃頭瘡。
(雄黃豬膽汁和敷之。
)何一不用雄黃以為調治。
(虞雍公允文感暑下痢。
連月不瘥。
憶壁間有藥方。
其辭雲。
暑毒在脾。
濕氣連腳。
不洩則痢。
不痢則瘧。
獨煉雄黃。
蒸餅和藥。
别作治療。
醫家大錯。
公依方服愈。
)至雲能解蛇虺藜蘆等毒。
以其蛇屬陰物。
藜屬陰草也。
(宗曰。
焚之蛇皆遠去。
)息肉癖氣能治者。
以其一屬氣結。
一屬積滞也。
目痛能愈者。
以其肝得辛散之意也。
明徹不臭者良。
醋浸。
入萊菔汁煮幹用。
生山陰者名雌黃。
功用略同。
劣者名熏黃。
燒之則臭。
止可熏瘡疥。
殺蟲虱。
溫散 (石)燥血止血散血鍛石(專入肝脾)。
禀壯火之烈。
性非溫柔。
味非甘緩。
其治亦屬肌膚骨髓瘡瘍惡毒。
時行熱氣。
刀刃金傷。
腮腫毒等症。
其藥止屬外敷。
而内竟不用及
)苦酒香附為使。
溫散 (葷辛)除肝經絡沉寒痼冷大茴香(專入肝。
兼入腎膀胱小腸。
古作香也。
)辛甘性熱。
據書所載。
功專入肝燥腎。
凡一切沉寒痼冷。
而見霍亂疝。
陰腫腰痛。
及幹濕香港腳。
并肝經虛火從左上沖頭面者用之。
服皆有效。
(有腫謂濕香港腳。
無腫謂幹香港腳。
)蓋茴香與肉桂吳茱萸皆屬厥陰燥藥。
但萸則走腸胃。
桂則能入肝腎。
此則體輕能入經絡也。
必得鹽引入腎。
發出陰邪。
故能治疝有效。
(若挾陽邪者休用。
按疝有血氣寒水筋狐七種之分。
其病亦有寒熱虛實不同。
所當分症施治。
疝有病發于肝。
而見症于腎。
以肝脈絡陰器故也。
茴香能散厥陰經絡陰邪。
故多用此施治。
)餘按茴香形類不一。
據書所載。
有言大如麥粒。
輕而有細棱者。
名大茴。
出甯夏。
(市中鮮有。
)他處小者。
名小茴。
自番舶來。
實八瓣者名八角香。
今市所用大茴。
皆屬八角。
而甯夏之茴未見。
餘細嚼審八角茴味。
其香雖有。
其味甚甘。
其性溫而不烈。
較之吳茱萸艾葉等味更屬不同。
若似八角大茴甘多之味。
(甘多則滞。
)而謂能除沉寒痼冷。
似于理屬有礙。
(似應用甯夏茴為勝。
)管見如斯。
未知有合後之同志否。
鹽水炒用。
得酒良。
溫散 (葷辛)功遜大茴小茴(專入肝胃。
又入腎膀胱小腸。
)形如粟米。
辛香氣溫。
與甯夏大茴功同。
入肝燥腎溫胃。
但其性力稍緩。
不似大茴性熱。
仍看症候緩急。
分别用之耳!(時珍曰。
小茴性平。
理氣開胃。
夏月祛蠅辟臭。
食料宜之。
大茴性熱。
多食傷目發瘡。
食料不宜過用。
)酒炒鹽水炒。
各随病症活用。
溫散 (芳草)溫胃逐冷溫腎縮泉益智(專入脾胃。
兼入腎。
)氣味辛熱。
功專燥脾溫胃。
及斂脾腎氣逆。
藏納歸源。
(氣逆因寒而起。
故以益志散寒為斂。
非收斂之斂也。
)故又号為補心補命之劑。
是以胃冷而見涎唾。
則用此以收攝。
(涎唾由于胃冷。
收攝亦是溫胃。
不當作甘補收斂看。
)脾虛而見不食。
(脾虛亦是脾寒。
不食不可作中空宜補看。
)則用此溫理。
(隻是散寒逐冷。
)腎氣不溫而見小便不縮。
則用此鹽炒與烏藥等分為末。
酒煮山藥粉為丸。
鹽湯下。
名縮泉丸以投。
(以溫為縮。
)與夫心腎不足而見夢遺崩帶。
則用此以為秘精固氣。
(以溫為固。
非以收澀為固也。
) 若因熱成氣虛而見崩濁夢遺等症者。
則非所宜。
(今人不審寒熱虛實。
妄用益智固精。
味甚。
)此雖類于縮砂密。
同為溫胃。
但縮砂密多有快滞之功。
此則止有逐冷之力。
不可不分别而審用耳!出嶺南。
形如棗核者鹽炒用。
溫散 (芳草)暖胃辟惡山柰(專入胃。
)氣味芳香。
功能暖胃辟惡。
凡因邪氣而見心腹冷痛。
寒濕霍亂。
暨風蟲牙痛。
用此治無不效。
(仁存方用山柰為末。
鋪紙上。
卷作筒。
燒燈吹滅。
乘熱和藥吹入鼻内。
痛即止。
攝生方用肥皂一個去穣。
入山柰甘松各三分。
花椒食鹽不拘多少。
填滿面包。
紅取研。
日用擦牙漱去。
)以其氣味芬芳。
得此則能溫胃辟惡耳。
(水雲錄治婦人頭屑。
用山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錢。
樟腦二分。
滑石半兩。
為末。
夜擦。
旦篦去。
)若使諸症概非濕穢。
不得妄用。
出廣東。
根葉與生姜同。
合諸香藥用。
溫散 (芳草)醒脾開郁辟邪除惡甘松(專入脾。
)甘溫無毒。
考書俱載芳香升竄。
功能醒脾開郁。
凡因惡氣卒中。
而見心腹痛滿。
風疳齒者。
可同白芷并附子并用。
(聖濟總錄治風疳蟲牙蝕肉至盡。
用甘松膩粉各二錢半。
蘆荟半兩。
豬腎一對。
切炙為末。
夜漱口後貼之。
有涎吐出。
)若香港腳膝腫。
煎湯淋洗。
(惟寒濕則宜。
熱濕者休用。
)此雖有類山柰。
但山柰氣多辛竄。
此則甘多于辛。
故書載能入脾開郁也。
出涼州。
葉如茅根緊密者佳。
此屬草部。
與松木松香不同。
溫散 (芳草)溫胃散寒除洩良姜(專入胃)。
氣味辛熱。
治無他屬。
凡因客寒(客寒為外至寒邪。
)積于胃脘。
而見食積不消。
絞痛殆甚。
暨霍亂瀉痢。
吐惡噎膈。
瘴瘧冷癖。
皆能溫胃卻病。
故同姜附則能入胃散寒。
同香附則能除寒祛郁。
若傷暑洩瀉。
實熱腹痛切忌。
此雖與幹姜性同。
但幹姜經炮經制。
則能以去内寒。
此則辛散之極。
故能以辟外寒之氣也。
(心口痛方雲。
凡男女心口一點痛者。
乃胃脘有滞或有蟲也。
多因怒極受寒而起。
遂緻終身。
俗言心氣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洗七次。
同香附子醋洗七次。
焙研。
各記收之。
因寒加姜末為君。
附末佐之。
因怒附末為君。
姜末佐之。
寒怒兼有平用。
以米飲入生姜汁一匙鹽一撚服之。
宜止。
)子名紅豆蔻。
氣味辛甘而溫。
炒過入藥。
亦是散寒燥濕補火。
醒脾溫肺之味。
且善解酒餘。
并治風寒牙痛。
與良姜性同。
然有火服之。
傷目緻衄。
不可不知。
溫散 (葷辛)溫中散寒幹姜(專入胃)。
其味本辛。
炮制則苦。
大熱無毒。
守而不走。
凡胃中虛冷。
元陽欲絕。
合以附子同投。
則能回陽立效。
故書則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
與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
(元素曰。
幹姜氣薄味濃。
半沉半浮。
可升可降。
陽中之陰也。
又曰。
大辛大熱。
陽中之陽。
其用有四。
通心助陽。
一也。
去髒腑沉寒痼冷。
二也。
發諸經之寒氣。
三也。
治感寒腹痛。
四也。
)且同五味則能通肺氣而治寒嗽。
同白術則能燥濕而補脾。
同歸芍則能入氣而生血。
故凡因寒内入。
而見髒腑痼蔽。
關節不通。
經絡阻塞。
冷痹寒痢。
反胃膈絕者。
無不借此以為拯救。
除寒炒黑。
其性更純。
味變苦鹹。
力主下走。
黑又止血。
辛熱之性雖無。
而辛涼之性尚在。
故能去血中之郁熱而不寒。
止吐血之妄行而不滞。
較之别藥。
徒以黑為能止血為事者。
功勝十倍矣!血寒者可多用。
血熱者不過三四分為向導而已。
白淨結實者良。
母姜曬幹為幹姜。
炒炮為炮姜。
炒黑為黑姜。
溫散 (芳草)醒脾止惡宣胸止嘔藿香(專入脾胃肺)。
辛香微溫。
香甜不峻。
但馨香氣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諸惡。
故凡外來惡氣内侵。
而見霍亂嘔吐不止者。
須用此投服。
(如藿香正氣散用此以理脾肺之氣。
俾正氣通而邪氣除。
)俾其胸開氣寬。
飲食克進。
(寒去正複。
)故同烏藥順氣散則可以利肺。
同四君子湯則可健脾以除口臭。
但因熱作嘔。
勿服。
溫散 (芳草)溫氣散寒辟惡止痛薰香(專入肺)。
即書所謂零陵香者是也。
味甘而辛。
性平無毒。
按書有言能治心痛惡氣。
以痛與惡。
多屬寒聚。
得此能以散寒故耳!又言能除鼻中肉鼻癰。
以鼻得香則開。
得臭則閉之意耳。
至雲多服作喘。
亦能以香能耗氣。
溫服則氣上應而作喘耳。
但此服之則少。
(亦有治鼻塞頭風齒痛狐惑下痢等症。
)而香鋪用以作料甚多。
(有婦人用此浸油省頭。
)是亦衆香中之不可缺也矣!出湖嶺者佳。
溫散 (芳草)辟惡宣滞并宜燒之。
水腫浮氣風瘧。
浮氣。
亦須香以通達。
使之氣伸浮散。
故止可入外用。
(今婦人用此入油省頭。
)若使作湯以服。
則經絡遍布。
雖曰祛邪扶正。
而正氣或虛。
則又因香而斫敗矣。
(香散之極。
)故古人制方。
有宜于外者。
則即以外為主而内不投。
有宜于内者。
則即以内為要而外不行。
即雲諸香有類于斯。
内亦見用。
然此補少洩多。
古人獨于此味别為外治而不内入。
未必不有意義于其中也。
溫散 (水草)入心宣氣通竅醒脾逐痰石菖蒲(專入心。
兼入脾骨膀胱。
)辛苦而溫。
香芳而散。
諸書尚論未透。
惟張璐發揮本經最明。
指此實為心氣不足要劑。
(時珍雲。
高皇禦制碑中載之。
菖蒲氣溫味辛。
乃手少陰足厥陰之藥。
心氣不足者用之。
虛則補其母也。
肝苦急。
以辛補之是矣!)其言能補五髒。
以心為君主。
五髒系焉。
首言治寒濕痹。
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
治咳逆上氣者。
痰濕壅滞之喘咳。
故宜搜滌。
若肺胃虛燥之喘咳。
非菖蒲可治也。
其開心孔九竅。
明耳目。
出聲音。
總取辛溫利竅之力。
心孔開。
九竅利。
則癰瘡之毒可解。
腸胃喜溫惡寒。
腸胃既溫。
則膀胱之虛寒小便不禁自止。
久服輕身者。
除濕之驗也。
不忘不惑。
延年益智。
高壽不老。
皆補五髒通九竅氣之力也。
其釋本經如此。
又言能主肝虛心腹痛。
霍亂轉筋。
消伏梁癫痫。
善通心脾痰濕可知。
千金治胎動不安。
半産漏下。
或搶心下血。
及産後崩中不止。
并以菖蒲一味煎服。
皆取辛能開竅。
血氣安養之意。
觀此菖蒲實為宣氣通竅之劑。
故在楊士瀛亦謂噤口下痢。
可用石菖蒲加于參苓白術散内以開其胸。
則其義益着。
(楊士瀛曰。
下痢噤口。
雖是脾虛。
亦熱氣閉隔心胸所緻。
俗用木香失之溫。
用山藥失之閉。
惟參苓白術散加石菖蒲。
粳米飲調下。
或用參苓石蓮肉少入菖蒲服。
胸次一開。
自然思食。
)但陽亢陰虛。
嫠寡失合者禁用。
以其能動心胞之火耳!取一寸九節紫花根瘦者佳。
去皮。
微炒用。
秦艽為使。
惡麻黃。
忌饴糖羊肉鐵器。
溫散 (毒草)主散腸胃濕痰半夏(專入脾胃膽。
兼入心)。
書言辛溫有毒。
體滑性燥。
能走能散。
能燥能潤。
和胃健脾。
補肝潤腎數語。
業已道其主治大要矣。
第不詳悉注明。
猶未有解。
蓋半夏味辛。
辛則液化而便利。
故雲能潤腎燥也!(成無己曰。
半夏辛散行水而潤腎燥。
蓋燥去濕則水利。
辛化液則燥潤。
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秘。
皆取其潤滑也。
俗以半夏南星為性燥。
誤矣。
濕去則土燥。
痰涎不生。
非二物之性燥也。
)脾苦濕。
必得味辛氣溫以為之燥。
半夏辛溫。
能于脾中滌痰除垢。
痰去而脾自健。
故雲能以健脾也。
(王好古曰。
腎主五液。
化為五濕。
在腎為唾。
在肝為淚。
在心為汗。
在肺為涕。
在脾為痰。
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
半夏洩痰之标。
不能洩痰之本。
洩本者洩腎也。
咳無形。
痰有聲。
無形則潤。
有聲則燥。
所以為疏脾濕而潤腎燥之劑也。
)胃為痰氣壅塞。
則胃不和之極。
半夏既能溫脾以除痰。
又合生姜暖胃以除嘔。
若合柴苓以治少陽寒熱往來。
則胃更見和諧。
故雲能以和胃也。
(王好古曰。
俗以半夏為肺藥。
非也。
止嘔為足陽明。
除痰為足太陰。
柴胡為之使。
故柴胡湯用之。
雖雲止嘔。
亦助柴苓主寒熱往來。
是又為足少陽藥也。
時珍曰。
脾無濕不生痰。
故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
按有聲無痰曰咳。
蓋傷于肺氣。
有痰無聲曰嗽。
蓋動于脾濕也。
有聲有痰曰咳嗽。
或因火因風因寒因濕因虛勞因食積。
宜分症論治。
大法治嗽當以治痰為先。
而治痰又以順氣為主。
宜以半夏燥其濕。
枳殼橘紅利其氣。
肺虛加溫斂之藥。
肺熱加涼瀉之劑。
)他如氣逆能下。
(痰除而氣自下。
)郁結能開。
(痰除而郁與結亦開。
)暴死。
以末吹鼻能救。
(如缢死溺死壓死魇死産死之類。
)不眠。
以半夏湯通其陰陽得卧。
(素問曰。
胃不和則卧不安。
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
靈樞曰。
陽氣滿不得入于陰。
陰氣虛故目不得瞑。
飲以半夏湯。
陰陽既通。
其卧立至。
又有咳嗽不得眠者。
左不得眠屬肝脹。
右不得眠屬肺脹。
宜清肺。
)胸脹。
合栝蒌等藥名小陷胸湯以除。
少陰咽痛生瘡。
語聲不出。
合雞子苦酒名苦酒湯以服。
(仲景用此以治少陰咽痛。
)亦何莫非半夏之妙用。
而為開竅利濕之藥。
(合陳皮茯苓甘草名二陳湯。
為治痰之總劑。
寒積佐以幹姜芥子。
積熱佐以黃芩栝蒌。
濕痰佐以蒼術茯苓。
風痰佐以南星前胡。
痞痰佐以枳實白術。
更看痰所在加導引藥。
惟燥痰非半夏所能司也已。
)但陰虛火盛。
熱結胎滑痰湧等症。
則非所宜。
不可不慎。
(趙繼宗曰。
二陳治痰。
世醫執之。
内有半夏。
其性燥烈。
若風濕食諸痰則相宜。
至于勞痰失血諸痰。
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
按古半夏有二禁。
汗家渴家忌之。
然亦間有用者。
)圓白而大陳久者良。
浸七日。
逐日換水。
瀝去涎。
同皂莢白礬姜煮熟。
(半夏畏姜。
偏用姜以制其毒。
)或七日夜。
用淨水淘浸。
(以除其涎。
)再用皂莢水浸七日夜。
(同皂莢可治風痰。
)又用灰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脾胃痰。
)又用白礬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清水痰。
)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寒痰。
)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
(可解其毒及調制藥之性。
)洗淨焙幹用。
柴胡射幹為使。
畏生姜秦皮龜甲雄黃。
忌羊血海藻饴糖。
(以甘膩凝滞故忌。
)惡皂莢。
反烏頭。
(烏頭辛燥悍烈。
故反。
)其用姜汁浸造。
名生姜曲。
礬水煮造。
(兼姜糊入) 名礬曲。
同皂角煮造。
(煉膏)名皂角曲。
同白芥子等分煮造。
(有竹瀝三分之)名竹瀝曲。
同麻油浸造。
炒幹為末造成。
名麻油曲。
同黃牛膽與蜜造。
名牛膽曲。
同香附蒼術撫芎和半熬膏造。
名開郁曲。
同芒硝(十分之三)煮與大黃煎膏造。
名硝黃曲。
同海粉雄黃(各十分之五) 煉蜜造。
名海粉曲。
同生黃牛肉熬膏。
名霞天曲。
并照造曲法草七日。
待生黃衣。
懸幹挂風處。
至用曲治之症。
則随制藥能治病症之性以為治焉。
(如生姜治寒痰。
皂角治風痰。
白礬治濕痰。
牛肉治沉痼痰之類。
) 溫散 (香草)通氣爽滞辟山岚瘴毒煙草(專入表與胃)。
下咽即能醉人。
且或醉倒而複蘇。
其性力之猛。
殆非他物所能比類者矣。
景嶽雲。
吸其味。
則辛而鮮甘。
審其氣。
則溫而且熱。
凡書所述煙草。
皆言在表則能散陰助陽。
如山巅惡毒瘴濕。
而緻腠理閉密。
筋骨痹痛。
服此可以見效。
(因散故)在裡則能開胃和中。
凡因風寒食滞。
而緻霍亂嘔吐。
宿食難消。
膨脹郁結。
下陷後墜。
服此亦克有功。
(因性溫性熱故。
)且其氣一入人口。
不比常度。
頃刻而周一身。
令人通體俱快。
(氣竄善走。
)醒能使人醉。
醉能使人醒。
饑能使人飽。
飽能使人饑。
以之代酒代茗。
終身不厭。
卒不能以妨人。
其故何耶?蓋緣煙性猛。
人不能勝。
故下咽即醉。
醉因氣耗。
(辛散氣。
)理固然也。
然煙氣易散。
而人氣随服。
陽性留中。
旋亦生氣。
雖散仍補。
此惟陰滞者用之如神。
(陰髒可用。
)若陽盛氣越。
多燥多火。
(陽髒不可用。
)及氣虛氣短多汗者。
皆不宜用。
閩産者佳。
溫散 (山草)行心肝血中氣滞氣中血滞延胡索(專入心肝)。
氣味辛溫。
無毒。
入足厥陰肝手少陰心經。
能行血中氣滞。
氣中血滞。
故凡月水不調。
(月水或先或後。
多因血氣凝滞。
)心腹卒痛。
小腹脹痛。
胎産不下。
筋縮疝瘕。
産後血沖血暈。
跌仆損傷。
不論是血是氣。
積而不散者。
服此力能通達。
(諸症皆屬氣血凝滞。
)以其性溫。
則于氣血能行能暢。
味辛。
則于氣血能潤能散。
所以理一身上下諸痛。
往往獨行功多。
(方勺泊宅編雲。
一人病遍體作痛。
殆不可忍。
都下醫或雲中風中濕香港腳。
悉不效。
周離亨言是氣血凝滞所緻。
用延胡索當歸桂心等分為末。
溫酒服三四錢。
随量頻進。
以止為度。
遂痛止。
蓋延胡索能活血化氣。
第一品藥也。
其後趙待制霆因導引失節。
肢體拘攣。
亦用此數服而愈。
)然此既無益氣之情。
複少養營之義。
徒仗辛溫攻凝逐滞。
虛人當兼補藥同用。
否則徒損無益。
(氣虛血熱切忌。
)根如半夏。
肉黃小而堅者良。
酒炒行血。
醋炒止血。
生用破血。
炒用調血。
溫散 (香木)洩肺溫胃暖腎止呃丁香(專入肺胃腎)。
辛溫純陽。
細嚼力直下達。
故書載能洩肺溫胃暖腎。
非若縮砂密功專溫肺和中。
木香功專溫脾行滞。
沉香功專入腎補火。
而于他髒則止兼而及之也。
是以亡陽諸症。
一切嘔哕呃逆反胃。
并霍亂嘔哕。
心腹冷疼。
并痘瘡灰白。
(諸症皆就胃寒論。
)服此逐步開關。
直入丹田。
(逐步開關四字形容殆盡。
)而使寒去陽複。
胃開氣縮。
不緻上達而為病矣。
(張璐曰。
呃逆宜辨寒熱。
若寒熱不辨。
用藥立斃。
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
雖有手足厥逆。
大便必堅。
定屬大熱。
下之則愈。
萬舉萬全。
若胃中無實火。
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于咽喉。
或時鄭聲。
雖無厥逆。
定屬虛寒。
苟非丁附。
必無生理。
若胃中稍有陽氣。
何至聲音低怯不前也?蓋胃中有火則有聲。
無火則聲怯。
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
倉扁不能複生矣。
)此為暖胃補命要劑。
故逆得溫而逐。
而呃自可以止。
若止用此逐滞。
則木香較此更利。
但此熱症忌用。
有雌雄二種。
雌即雞舌香。
力大。
若用雄。
去丁蓋乳子。
畏郁金火。
溫散 (香木)逐冷除郁引胃氣上行白檀香(專入肺胃脾。
兼入腎)。
氣味辛溫。
熏之清爽可愛。
(形容殆盡。
)凡因冷氣上結。
飲食不進。
氣逆上吐。
抑郁不舒。
服之能引胃氣上升。
(力并上行。
)且能散風辟邪。
消腫住痛。
(力主外散。
)功專入脾與肺。
不似沉香力專主降而能引氣下行也。
(時珍曰。
楞嚴經雲。
白旃檀塗身。
能除一切熱惱。
今西南諸番酋。
皆用諸香塗身。
取此義也。
杜寶大業錄雲。
隋有壽禅師妙醫術。
作五香飲濟人。
沉香飲檀香飲丁香飲澤蘭飲甘松飲。
皆以香為主。
更加别藥有味而止渴。
兼補益人也。
)但此動火耗氣。
陰虛火盛者切忌。
取白潔色白者佳。
紫色為紫檀。
氣寒味鹹。
專入血分。
溫散 (香木)通竅逐邪殺鬼除瘧蘇合香(專入諸竅)。
味甘氣溫。
出于天竺昆侖諸國。
安南三佛齊亦皆有之。
治能辟惡殺鬼。
凡溫瘧蠱毒痫。
并痰積氣厥。
山岚瘴濕。
襲于經絡。
寒于諸竅者。
非此不除。
(昔文正公氣羸多病。
宋真宗面賜藥酒一瓶。
令空腹飲之。
可以和氣血。
辟外邪。
公飲之大覺安健。
次日稱謝。
上曰。
此蘇合香酒也。
每酒一鬥。
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
極能調和五髒。
卻腹中諸疾。
每冒寒夙興。
則飲一杯而安。
)按香皆能辟惡除邪。
此合諸香之氣煎就而成一物。
其通竅逐邪。
殺鬼通神。
除魇絕瘧祛蠱。
宜其然矣。
以筋挑起。
懸絲不斷者真。
但血燥氣弱。
勿用。
溫散 (香木)通心氣活肝血安息香(專入心肝)。
系西戎及南海波斯國樹中之脂。
其香如膠如饴。
其氣馨。
其味苦而兼甘。
其性平。
按凡香物皆燥。
惟此香而不燥。
香物皆烈。
惟此竄而不烈。
洵佳品也。
以之常熏。
則惡氣悉絕而心肺皆沁。
神氣通暢。
故凡傳屍痨瘵。
霍亂嘔逆。
蠱毒惡侵。
夢魇鬼交等症。
無不用此調治。
俾其邪辟正複。
所以蘇合香丸、紫雪丹、七香丸。
(同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八角茴香各三錢。
香附子縮砂密炙甘草各五錢。
為末蜜丸。
以治小兒肚痛。
)亦皆用此。
以其獨得香氣之正也。
但元氣虛損。
陰火旺者。
其切忌焉。
書言燒之能集鼠者真。
溫散 (香木)治氣逆胸腹不快烏藥(專入胃腎。
兼入脾肺膀胱)。
辛溫香竄。
書載上入脾肺。
下通腎經。
如中風中氣。
膀胱冷結。
小便頻數。
反胃吐食。
洩瀉霍亂。
女人血氣凝滞。
小兒蛔蟲。
外而瘡疖疥疠。
并凡一切病之屬于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
皆宜用此。
(許學士雲。
暴怒傷陽。
暴喜傷陰。
憂愁不已。
氣多厥逆。
往往得中氣之症。
不可作中風治。
時珍曰。
局方治中風中氣諸症。
同烏藥順氣散者。
先疏其氣。
氣順則風散也。
嚴用和濟生方治七情郁結。
上氣喘急。
用四磨湯者。
降中兼升。
瀉中兼補也。
其方以人參烏藥沉香槟榔各磨濃汁七分。
合煎。
細細咽之。
朱氏集驗方治虛寒小便頻數。
縮泉丸用炒益智子等分。
為丸服者。
取其通陽明少陰經也。
)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
但木香苦溫。
入脾爽滞。
每于食積則宜。
香附辛苦。
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
每于憂郁則妙。
此則逆邪橫胸。
無處不達。
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氣行則風自散。
(故不須治風。
)若氣虛内熱而見胸膈不快者。
非其所宜。
(烏藥止可以除冷氣。
)根有車毂紋形而連珠者良。
酒浸一宿。
或研用。
溫散 (味)逐肝寒氣上逆吳茱萸(專入肝。
兼入脾胃腎膀胱)。
辛苦燥熱。
微毒。
專入厥陰(肝)氣分。
散寒除脹。
東垣雲。
濁陰不降。
厥氣上逆。
甚而脹滿。
非吳茱萸不可治也。
多用損人元氣。
故吞酸吐酸等症俱用。
(繡按吞吐酸水。
河間丹溪單指屬熱。
景嶽專指屬寒。
斯症寒熱俱有。
在醫于病所見。
兼症與脈。
及平昔髒氣偏純。
審實明辨可耳。
不可專祖一家治法。
)至如咽喉口舌生瘡。
以茱萸末醋調。
貼兩足心。
一夜便愈者。
以熱下行也。
兼入脾胃以除胸中寒冷。
又脾經血分濕痹。
令其表裡宣通。
而無拒閉之患矣!又兼入腎而治膀胱受濕。
陰囊作疝。
久滑冷瀉。
陰寒小腹作疼。
暨香港腳水腫。
并口舌生瘡。
除蠱殺蟲。
(諸症皆作陰寒論。
)要皆氣味辛燥所緻。
但走氣動火。
久服令人目昏發瘡。
(以溫肝經燥血故。
)血虛有火者尤忌。
陳者良。
泡去苦烈汁用。
止嘔黃連水炒。
治疝鹽水炒。
治血醋炒。
惡丹參硝石。
溫散 (香木)通竅辟惡樟腦(專入關竅)。
性禀龍火。
辛熱香竄。
能于水中發火。
其焰益熾。
治能通關利竅。
凡中惡卒死者。
可用樟木燒煙熏之。
并能除濕殺蟲。
置鞋中去香港腳。
方書每和烏頭為末。
醋丸彈子大。
置于足心。
火烘汗出為效。
且能熏衣箧。
辟蛀蟲。
出韶郡諸山。
以樟木蒸汁。
煎煉結成樟腦。
升打得法。
能亂冰片。
溫散 (味)補火溫髒除寒殺蟲川椒(專入肺脾腎)。
辛熱純陽。
(時珍曰。
其味辛而麻。
其氣溫以熱。
禀南方之陽。
受西方之陰。
)無處不達。
治能上入于肺發汗散寒。
中入于脾暖胃燥濕消食。
下入命門。
補火治氣上逆。
(冷氣上逆。
)凡因火衰寒痼。
(提出諸症根源。
)而見陰衰溲數。
陰汗精洩。
并齒動搖。
目暗。
經滞症瘕。
蛔痛鬼蛀血毒者。
服此辛熱純陽。
無不奏效。
(上清訣雲。
凡人吃飯傷飽。
覺氣上沖心胸痞悶者。
水吞川椒即散。
以其能通三焦。
引正氣下惡氣。
消宿食也。
戴元禮雲。
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
必有蛔在膈間。
蛔聞藥則動。
動則藥出而蛔不出。
但于嘔吐藥中加川椒良。
蓋蛔見椒則頭伏也。
觀此。
則仲景蛔厥烏梅丸中用椒。
亦此義耳。
按蛔蝕有腹痛。
面白唇紅。
時發時止等症可察。
許叔微雲。
凡人腎氣上逆。
須以川椒引之歸腎。
危氏神授丸治傳屍勞。
用川椒炒出汗。
米飲送下。
二斤而愈。
)以其寒去髒溫。
故能所治皆應。
此雖與胡椒同為一類。
但胡椒則止溫胃除寒逐水。
此則更兼入腎補火殺蟲。
而于逐水不甚專也。
出四川。
肉濃皮皺者是。
秦産名秦椒。
味辛過烈。
閉口者有毒殺人。
微炒去汗。
搗去裡面黃殼。
取紅用。
得鹽良。
使杏仁。
畏款冬防風附子雄黃麻仁涼水。
子名椒目。
苦辛。
專行水道。
不行谷道。
能治水蠱。
除脹定喘。
及腎虛耳鳴。
溫散 (味)溫胃除寒逐水胡椒(專入胃)。
辛熱純陽。
比之蜀椒。
其熱更甚。
凡因火衰寒入。
痰食内滞。
腸滑冷痢。
及陰毒腹痛。
胃寒吐水。
牙齒浮熱作痛者。
(同鹽火擦齒良。
)治皆有效。
以其寒氣既除而病自可愈也。
但此止有除寒散邪之力。
非同附桂終有補火益元之妙。
況走氣動火。
陰熱氣薄。
最其所忌。
畢茄向陰所生。
性遜胡椒。
主治略同。
溫散 (香木)祛風除濕生肌殺蟲松脂(專入肝脾)。
即屬松木津液。
流于皮幹之中。
經久結成。
其液如脂。
芳香燥結。
内可祛風除濕去痹。
外可貼瘡長肉殺蟲。
緣人風濕内淫。
則氣血受阻。
故瘡疥癰腫身重痹痛等症。
靡不因是而生。
得此苦以洩熱。
溫以祛風除濕。
則病悉愈。
然必蒸煉得法。
始堪服食。
至雲久服輕身延年。
雖出經解。
未可盡信。
其亦過為稱譽之意也乎!但火實有熱者。
忌服。
溫散 (造釀)專消谷食麥芽(專入胃)。
味甘氣溫。
功專入胃消食。
又味微鹹。
能軟堅。
溫主通行。
其生發之氣。
能助胃氣上行以資健運。
故能消食化谷。
及治一切宿食冷氣。
心腹脹滿。
溫中下氣除煩。
止霍亂。
消痰飲。
破症結等症。
然真火不充。
則精液不溉。
徒以溫胃之品。
以為殺蟲之具。
(王好古曰。
麥芽神曲。
胃虛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谷。
李時珍曰。
無積而服之。
消人元氣。
與白術諸藥消補兼施。
則無害也。
)雖于逐堅破積。
偶有見效。
而精華實失。
腎氣先損。
豈胃長服之味也乎?是以孕婦勿食。
恐墜胎元。
(外台方。
麥芽一升服。
下胎神驗。
薛立齋治一婦人喪子乳脹。
幾欲成癰。
單服麥芽一二兩。
炒煎服。
立消。
其破血散氣如此。
)虛者少煎。
防消腎水。
故必雜于補劑内用。
則無慮耳。
炒用。
豆蔻砂仁烏梅木瓜芍藥五味為使。
溫散 (葷辛)宣竅逐寒辟惡大蒜(專入脾胃諸竅。
時珍曰。
按孫唐韻雲。
張骞使西域。
始得大蒜胡荽。
則小蒜乃中土舊有。
而大蒜出胡地。
故一名葫。
)氣味辛溫。
開胃健脾。
宣竅辟惡。
為祛寒除濕。
解暑散痰。
消腫散毒第一要劑。
然究皆因味辛則氣可通。
性溫則寒可辟。
而諸毒諸惡諸濕諸熱諸積諸暑。
莫不由此俱除矣!是以書雲。
功能破堅化肉殺蟲。
(宗曰。
葫氣極葷。
置臭肉。
反能掩臭。
時珍曰。
葫蒜其氣熏烈。
能通五髒。
達諸竅。
去寒濕。
辟邪惡。
消癰腫。
化症積肉食。
此其功也。
)暨用此貼足。
則鼻衄能止。
(引陽歸陰。
)用此導閉。
則幽明能通。
(辛以散寒。
) 用此敷臍。
則下焦水氣能消。
(辛能散水。
)用此切片艾灸。
則癰毒惡毒瘡腫核能起。
(江甯府紫極宮刻石記其事雲。
但是發背。
及癰疽惡瘡腫核初起有異。
皆可灸之。
不計壯數。
惟要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
疣贅之類灸之。
亦便成痂自脫。
其效如神。
李迅曰。
癰疽着灸勝于用藥。
緣熱毒中隔。
上下不通。
必得毒瓦斯發洩。
然後解散。
初起便用獨頭大蒜切片灸之。
三壯一易。
百壯為率。
但頭項以上。
切不可灸。
恐引氣上行更生大禍也。
史源曰。
有灸至八百壯者。
約艾一篩。
初壞肉不痛。
直灸到好肉方痛。
至夜火滿背。
瘡高阜而熱。
非艾火出其毒于壞肉之裡。
則内逼五髒而危矣!)但其氣熏臭。
多食恐能生痰動火。
散氣耗血。
損目昏神。
(藏器曰。
初食不利目。
多食卻明。
久食令人血清。
使毛發白。
時珍曰。
久食傷肝損眼。
今北人嗜蒜宿炕。
故盲瞽最多。
)亦忌與蜜同食。
(與蜜得蔥益脹意相同。
) 溫散 (葷辛)通肺氣利腸胃薤(專入肺大腸。
即子)。
亦動滑藥耳。
故書皆載調中助陽。
散血疏滞。
定喘。
安胎利産。
及治湯火傷損。
緣薤味辛則散。
散則能使在上寒滞立消。
味苦則降。
降則能使在下寒滞立下。
氣溫則散。
散則能使在中寒滞立除。
體滑則通。
通則能使久痼寒滞立解。
是以下痢可除。
(王好古曰。
下重者氣滞也。
四逆散加此以洩滞。
)瘀血可散。
(本經治金瘡瘡敗。
取辛以洩氣。
溫以長肉也。
)喘急可止。
(是風寒喘急。
千金方用之。
)水腫可敷。
(是風寒水腫。
生搗敷之。
搗汁生飲。
)胸痹刺痛可愈。
(仲景用栝蒌薤白白酒湯。
)胎産可治。
(俱指寒滞而言。
)湯火及中惡卒死可救。
(湯火傷和蜜搗用。
肘後方治中惡卒死。
用薤汁灌鼻中。
韭汁亦可。
)實通氣滑竅助陽佳品也。
功用有類于韭。
但韭則止入血行氣及補腎陽。
此則專通寒滞及兼滑竅之為異耳。
取白用。
忌牛肉。
(黃帝雲。
薤不可同牛肉作羹。
食之成瘕。
) 溫散 (葷辛)通心脾達小腹辟惡發痘胡荽(專入心脾)。
辛溫香竄。
内通心脾小腹。
外行腠理。
達四肢。
散風寒。
及除一切不正之氣。
是以發熱頭痛能除。
谷食停滞俱消。
痘瘡不齊。
煎酒噴之即出。
(時珍曰。
諸瘡皆屬心火。
營血内攝于脾。
心脾之氣。
得芳香則營運。
得臭惡則壅滞耳。
直指方雲。
痘疹不快。
宜用胡荽酒噴之以辟惡氣。
床帳上下左右。
皆宜挂之以禦汗氣胡臭天癸淫佚之氣。
一應穢惡所不可無。
若兒虛弱及天時陰寒。
宜用此。
)目翳不退。
塞之鼻中即祛。
然多食久食。
損人精神。
令人多忘。
能發液臭。
非同補藥可以常服。
溫散 (葷辛)除脅下皮裡膜外風痰白芥子(專入肺)。
氣味辛溫。
書載能治脅下及皮裡膜外之痰。
非此不達。
古方控涎丹用之。
正是此義。
蓋辛能入肺。
溫能散表。
痰在脅下皮裡膜外。
得此辛溫以為搜剔。
則内外宣通。
而無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
是以咳嗽。
反胃痹木。
香港腳。
筋骨癰毒腫痛。
因于痰氣阻塞。
法當用溫用散者。
無不借此以為宣通。
(韓用三子養親湯以治老人痰氣。
蓋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
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
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
各微炒研。
看病所主為君。
)然此大辛大熱。
中病即已。
久服耗損真氣。
令人眩暈損目。
若肺熱陰虛火盛者忌之。
芥菜豁痰利氣。
主治略同。
但較北芥子力微有别。
溫散 (石)散結行氣殺蟲辟惡雄黃(專入胃肝)。
生山之陽。
得氣之正。
味辛而苦。
氣溫有毒。
凡人陽氣虛則邪易侵。
陰氣勝則鬼易憑。
負二氣之精者。
能破群妖。
受陽氣之正者。
能辟幽暗。
故能治寒熱鼠。
惡瘡疽痔。
死肌疥蟲瘡諸症。
皆由濕熱侵于肌肉而成。
服此辛以散結。
溫以行氣。
辛溫相合而蟲殺。
故能搜剔百節中風寒積聚也!是以聖惠方之治狐惑。
(雄黃半兩。
燒于瓶中。
即止。
) 肘後方之治陰腫如鬥。
(雄黃礬石各二兩。
甘草一尺。
水浸。
)家秘方之消瘧母。
急救方之治風狗咬傷。
聖濟之治白秃頭瘡。
(雄黃豬膽汁和敷之。
)何一不用雄黃以為調治。
(虞雍公允文感暑下痢。
連月不瘥。
憶壁間有藥方。
其辭雲。
暑毒在脾。
濕氣連腳。
不洩則痢。
不痢則瘧。
獨煉雄黃。
蒸餅和藥。
别作治療。
醫家大錯。
公依方服愈。
)至雲能解蛇虺藜蘆等毒。
以其蛇屬陰物。
藜屬陰草也。
(宗曰。
焚之蛇皆遠去。
)息肉癖氣能治者。
以其一屬氣結。
一屬積滞也。
目痛能愈者。
以其肝得辛散之意也。
明徹不臭者良。
醋浸。
入萊菔汁煮幹用。
生山陰者名雌黃。
功用略同。
劣者名熏黃。
燒之則臭。
止可熏瘡疥。
殺蟲虱。
溫散 (石)燥血止血散血鍛石(專入肝脾)。
禀壯火之烈。
性非溫柔。
味非甘緩。
其治亦屬肌膚骨髓瘡瘍惡毒。
時行熱氣。
刀刃金傷。
腮腫毒等症。
其藥止屬外敷。
而内竟不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