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收澀
關燈
小
中
大
溫澀
收者。
收其外散之意。
澀者。
澀其下脫之義。
如發汗過多。
汗當收矣!虛寒上浮。
陽當收矣!久嗽亡津。
津當收矣!此皆收也。
洩痢不止。
洩當固矣。
小便自遺。
遺當固矣!精滑不禁。
精當固矣!固即澀也。
十劑篇雲。
澀可去脫。
牡蛎龍骨之屬是也。
凡人氣血有損。
或上升而浮。
下洩而脫。
非不收斂澀固。
無以收其亡脫之勢。
第人病有不同。
治有各異。
陽旺者陰必竭。
故脫多在于陰。
陰盛者陽必衰。
故脫多在于陽。
陽病多燥。
其藥當用以寒。
陰病多寒。
其藥當用以溫。
此定理耳。
又按溫以治寒。
澀以固脫。
理雖不易。
然亦須分髒腑以治。
如蓮子肉豆蔻是治脾胃虛脫之藥也。
故洩瀉不止者最宜。
蓮須是通心交腎之藥也。
為心火搖動精脫不固者最佳。
補骨脂葡萄阿芙蓉沒石子沉香芡實石鐘乳胡桃肉靈砂是固腎氣之藥也。
為精滑腎洩者最妙。
但補骨脂則兼治腎洩瀉。
葡萄則兼起陽稀痘。
阿芙蓉則專固澀收脫。
沒石子沉香則專降氣歸腎。
芡實則兼脾濕并理。
石鐘乳則兼水道皆利。
胡桃肉則兼腸肺俱潤。
靈砂則合水火并降也。
他如菟絲覆盆。
性雖不澀。
而氣溫能固。
木瓜酸中帶澀。
醒脾收肺有功。
烏梅斂肺澀腸。
诃子收脫止瀉。
清痰降火。
赤石脂固血久脫。
治雖不一。
然要皆屬溫澀固脫藥耳。
惟有禹餘糧柿蒂性屬澀平。
與于體寒滑脫之症。
微有不投。
所當分别異視。
溫澀 (芳草)燥脾溫胃澀腸肉豆蔻(專入脾胃。
兼入大腸)。
辛溫氣香。
兼苦而澀。
功專燥脾溫胃澀腸。
(時珍曰。
土愛暖而喜芳香。
故肉豆蔻之辛溫。
理脾胃而治吐利。
)行滞治膨消脹。
凡脾胃虛寒。
挾痰食。
而見心腹冷痛。
洩瀉不止。
服此氣溫。
既能除冷消脹。
複能澀腸止痢。
若合補骨脂同用。
則能止腎虛洩也。
至書所雲能補脾氣。
以其脾胃虛寒。
服此則溫而脾自健。
非真具有甘補之意也。
氣逆而服即下。
以其脾胃既舒而氣即下。
非若濃樸枳實之下為最峻也。
但此止屬溫胃澀腸之品。
若郁熱暴注者禁用。
出嶺南。
似草蔻。
外有皺紋。
内有斑紋。
糯米粉裹熟。
去油用。
忌鐵。
溫澀 (芳草)溫腎逐冷澀氣止脫補骨脂(即破故紙。
專入腎。
)辛苦大溫。
色黑。
何書皆載能斂神明。
使心胞之火與命門之火相通。
因而元陽堅固。
骨髓充實。
以其氣溫味苦。
澀以止脫故也。
(時珍曰。
按白飛霞方外奇方雲。
破故紙屬火。
收斂神明。
能使心胞之火與命門之火相通。
故元陽堅固。
骨髓充實。
澀以止脫也。
胡桃屬木。
潤燥養血。
血屬陰惡燥。
故油以潤之。
佐破故紙。
有水火相生之妙。
故語雲。
破故紙無胡桃。
猶水母之無。
)凡五痨(五痨曰志痨、心痨、思痨、憂痨、瘦痨。
) 。
七傷(七傷曰陰寒、陰痿、裡急精枯、精少、精清、下濕小便數、臨事不舉。
)因于火衰而見腰膝冷痛。
腎冷流精。
腎虛洩瀉。
及婦人腎虛胎滑。
用此最為得宜。
(許叔微學士本事方雲。
補脾不若補腎。
腎氣虛弱則陽氣衰劣。
不能熏蒸脾胃。
脾胃氣寒。
令人胸膈痞塞。
不進飲食。
遲于運化。
或腹肋虛脹。
或嘔吐痰涎。
或腸鳴洩瀉。
譬如鼎釜中之物無火力。
雖終日不熟。
何能消化。
濟生二神丸用破故紙補腎。
肉豆蔻補脾。
二藥雖兼補。
但無斡旋。
往往常加木香以順其氣。
使之斡旋。
空虛倉廪。
食廪空虛。
則受物矣。
屢用見效。
不可不知。
)若認症不真。
或因氣陷氣短而見胎堕。
(應用參耆。
)水衰火盛而見精流洩瀉。
(應用滋潤。
兼以清利。
)妄用補骨脂止脫。
則殺人慘于利器矣。
鹽水炒。
得胡麻良。
惡甘草。
溫澀 (喬木)固腎止脫沒石子(專入腎。
兼入脾胃)。
味苦性溫色黑。
功專入腎固氣。
凡夢遺精滑。
陰痿齒痛。
腹冷洩瀉。
瘡口不收。
陰汗不止。
一切虛火上浮。
腎氣不固者。
取其苦以堅腎。
溫以暖胃健脾。
黑以入腎益氣補精。
俾氣按納丹田。
不為走洩。
則諸病自能克愈矣。
至書所雲安神定魄。
亦是神氣既收。
不為外浮之意。
他如燒黑灰煎湯以治陰毒。
合他藥以染須發。
為末以擦牙齒。
皆是賴其收澀之力以為保護耳。
無他道也。
但味苦性降。
多用恐氣過下。
不可不慎。
(氣虛下陷者忌。
)出外番。
顆小紋細者佳。
炒研用。
蟲蝕成孔者揀去。
忌銅鐵。
溫澀 (水果)補脾澀氣蓮子(專入脾。
兼入心腎)。
書載能入心脾腎三經。
然氣禀清芳。
味得中和。
甘溫而澀。
究皆脾家藥耳。
中和則上下安養。
君令臣恭而無不交之患矣。
(馮兆張曰。
按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生生不息。
節節含藏。
中含白肉。
内隐清心。
根須花果葉節皮心。
皆為良藥。
禀芬芳之氣。
合稼穑之味。
為脾之果。
脾為中黃。
所以交媾水火。
會合金木者也。
土旺則四髒皆安。
而蓮之功大矣。
)故書載能補心與腎。
(有蓮子清心飲。
)及通十二經絡血脈。
即是此意。
且其味澀。
則能使氣不走。
而夢遺崩帶失血等症可理。
(白濁遺精。
用石蓮肉龍骨益智仁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空心飯湯送下。
)味澀則腸胃亦固。
而無五更洞洩之虞。
(同菟絲子五味子山茱萸山藥車前子肉豆蔻砂仁橘紅芡實人參補骨脂巴戟天。
治脾腎俱虛。
五更溏瀉。
)惟大便燥者勿服。
去心皮。
蒸熟焙幹用。
得茯苓山藥白術枸杞良。
蓮心味苦性寒。
能治心熱。
故産後血竭者最宜。
石蓮色黑。
入水則沉。
入鹵則浮。
煎鹽用此試鹵。
味苦性寒。
能除噤口熱毒淋濁。
果因熱成。
亦可以解。
然必本于蓮實。
老于蓮房。
墜入污泥。
經久堅黑如石者方佳。
若使出自粵東。
産于樹上。
大苦大寒。
不宜入藥。
溫澀 (水果)入腎固精止脫蓮須(專入心腎)。
甘溫而澀。
功與蓮子略同。
但澀性居多。
服能清心通腎。
益血固精。
烏須黑發。
止崩住帶。
如三因固真丸。
巨勝子丸。
并皆用之。
凡欲勤精薄而見滑脫不禁。
治當用此秘澀。
但不似龍骨寒澀。
有收陰定魂安魄之妙。
牡蛎鹹澀微寒。
兼有化堅解熱之功。
金櫻徒有止澀之力。
而無清心通堅之理耳。
毫厘千裡。
不可不辨。
在細審玩。
忌地黃蒜蔥。
芡實(水果)利脾濕澀腎氣芡實(專入脾腎)。
如何補脾。
以其味甘之故。
(甘入脾。
)芡實如何固腎。
以其味澀之故。
(澀固脫。
)惟其味甘補脾。
故能利濕。
而使洩瀉腹痛可治。
(補脾同山藥茯苓白術人參蓮肉薏苡仁扁豆。
)惟其味澀固腎。
(用芡實一味搗末熬。
金櫻子煎和丸。
服之補下元益人。
謂之水陸丹。
)故能閉氣。
而使遺帶小便不禁皆愈。
(傷損精氣。
小便遺數精滑。
用秋石芡實茯苓蓮肉各四兩為末。
棗和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鹽湯送下。
)功與山藥相似。
然山藥之陰本有過于芡實。
而芡實之澀更有甚于山藥。
且山藥兼補肺陰。
而芡實則止于脾腎。
而不及于肺。
用或蒸熟搗粉。
或連殼同服。
溫澀 ()攝精氣歸宿腎葡萄(專入腎)。
種類
收其外散之意。
澀者。
澀其下脫之義。
如發汗過多。
汗當收矣!虛寒上浮。
陽當收矣!久嗽亡津。
津當收矣!此皆收也。
洩痢不止。
洩當固矣。
小便自遺。
遺當固矣!精滑不禁。
精當固矣!固即澀也。
十劑篇雲。
澀可去脫。
牡蛎龍骨之屬是也。
凡人氣血有損。
或上升而浮。
下洩而脫。
非不收斂澀固。
無以收其亡脫之勢。
第人病有不同。
治有各異。
陽旺者陰必竭。
故脫多在于陰。
陰盛者陽必衰。
故脫多在于陽。
陽病多燥。
其藥當用以寒。
陰病多寒。
其藥當用以溫。
此定理耳。
又按溫以治寒。
澀以固脫。
理雖不易。
然亦須分髒腑以治。
如蓮子肉豆蔻是治脾胃虛脫之藥也。
故洩瀉不止者最宜。
蓮須是通心交腎之藥也。
為心火搖動精脫不固者最佳。
補骨脂葡萄阿芙蓉沒石子沉香芡實石鐘乳胡桃肉靈砂是固腎氣之藥也。
為精滑腎洩者最妙。
但補骨脂則兼治腎洩瀉。
葡萄則兼起陽稀痘。
阿芙蓉則專固澀收脫。
沒石子沉香則專降氣歸腎。
芡實則兼脾濕并理。
石鐘乳則兼水道皆利。
胡桃肉則兼腸肺俱潤。
靈砂則合水火并降也。
他如菟絲覆盆。
性雖不澀。
而氣溫能固。
木瓜酸中帶澀。
醒脾收肺有功。
烏梅斂肺澀腸。
诃子收脫止瀉。
清痰降火。
赤石脂固血久脫。
治雖不一。
然要皆屬溫澀固脫藥耳。
惟有禹餘糧柿蒂性屬澀平。
與于體寒滑脫之症。
微有不投。
所當分别異視。
溫澀 (芳草)燥脾溫胃澀腸肉豆蔻(專入脾胃。
兼入大腸)。
辛溫氣香。
兼苦而澀。
功專燥脾溫胃澀腸。
(時珍曰。
土愛暖而喜芳香。
故肉豆蔻之辛溫。
理脾胃而治吐利。
)行滞治膨消脹。
凡脾胃虛寒。
挾痰食。
而見心腹冷痛。
洩瀉不止。
服此氣溫。
既能除冷消脹。
複能澀腸止痢。
若合補骨脂同用。
則能止腎虛洩也。
至書所雲能補脾氣。
以其脾胃虛寒。
服此則溫而脾自健。
非真具有甘補之意也。
氣逆而服即下。
以其脾胃既舒而氣即下。
非若濃樸枳實之下為最峻也。
但此止屬溫胃澀腸之品。
若郁熱暴注者禁用。
出嶺南。
似草蔻。
外有皺紋。
内有斑紋。
糯米粉裹熟。
去油用。
忌鐵。
溫澀 (芳草)溫腎逐冷澀氣止脫補骨脂(即破故紙。
專入腎。
)辛苦大溫。
色黑。
何書皆載能斂神明。
使心胞之火與命門之火相通。
因而元陽堅固。
骨髓充實。
以其氣溫味苦。
澀以止脫故也。
(時珍曰。
按白飛霞方外奇方雲。
破故紙屬火。
收斂神明。
能使心胞之火與命門之火相通。
故元陽堅固。
骨髓充實。
澀以止脫也。
胡桃屬木。
潤燥養血。
血屬陰惡燥。
故油以潤之。
佐破故紙。
有水火相生之妙。
故語雲。
破故紙無胡桃。
猶水母之無。
)凡五痨(五痨曰志痨、心痨、思痨、憂痨、瘦痨。
) 。
七傷(七傷曰陰寒、陰痿、裡急精枯、精少、精清、下濕小便數、臨事不舉。
)因于火衰而見腰膝冷痛。
腎冷流精。
腎虛洩瀉。
及婦人腎虛胎滑。
用此最為得宜。
(許叔微學士本事方雲。
補脾不若補腎。
腎氣虛弱則陽氣衰劣。
不能熏蒸脾胃。
脾胃氣寒。
令人胸膈痞塞。
不進飲食。
遲于運化。
或腹肋虛脹。
或嘔吐痰涎。
或腸鳴洩瀉。
譬如鼎釜中之物無火力。
雖終日不熟。
何能消化。
濟生二神丸用破故紙補腎。
肉豆蔻補脾。
二藥雖兼補。
但無斡旋。
往往常加木香以順其氣。
使之斡旋。
空虛倉廪。
食廪空虛。
則受物矣。
屢用見效。
不可不知。
)若認症不真。
或因氣陷氣短而見胎堕。
(應用參耆。
)水衰火盛而見精流洩瀉。
(應用滋潤。
兼以清利。
)妄用補骨脂止脫。
則殺人慘于利器矣。
鹽水炒。
得胡麻良。
惡甘草。
溫澀 (喬木)固腎止脫沒石子(專入腎。
兼入脾胃)。
味苦性溫色黑。
功專入腎固氣。
凡夢遺精滑。
陰痿齒痛。
腹冷洩瀉。
瘡口不收。
陰汗不止。
一切虛火上浮。
腎氣不固者。
取其苦以堅腎。
溫以暖胃健脾。
黑以入腎益氣補精。
俾氣按納丹田。
不為走洩。
則諸病自能克愈矣。
至書所雲安神定魄。
亦是神氣既收。
不為外浮之意。
他如燒黑灰煎湯以治陰毒。
合他藥以染須發。
為末以擦牙齒。
皆是賴其收澀之力以為保護耳。
無他道也。
但味苦性降。
多用恐氣過下。
不可不慎。
(氣虛下陷者忌。
)出外番。
顆小紋細者佳。
炒研用。
蟲蝕成孔者揀去。
忌銅鐵。
溫澀 (水果)補脾澀氣蓮子(專入脾。
兼入心腎)。
書載能入心脾腎三經。
然氣禀清芳。
味得中和。
甘溫而澀。
究皆脾家藥耳。
中和則上下安養。
君令臣恭而無不交之患矣。
(馮兆張曰。
按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生生不息。
節節含藏。
中含白肉。
内隐清心。
根須花果葉節皮心。
皆為良藥。
禀芬芳之氣。
合稼穑之味。
為脾之果。
脾為中黃。
所以交媾水火。
會合金木者也。
土旺則四髒皆安。
而蓮之功大矣。
)故書載能補心與腎。
(有蓮子清心飲。
)及通十二經絡血脈。
即是此意。
且其味澀。
則能使氣不走。
而夢遺崩帶失血等症可理。
(白濁遺精。
用石蓮肉龍骨益智仁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空心飯湯送下。
)味澀則腸胃亦固。
而無五更洞洩之虞。
(同菟絲子五味子山茱萸山藥車前子肉豆蔻砂仁橘紅芡實人參補骨脂巴戟天。
治脾腎俱虛。
五更溏瀉。
)惟大便燥者勿服。
去心皮。
蒸熟焙幹用。
得茯苓山藥白術枸杞良。
蓮心味苦性寒。
能治心熱。
故産後血竭者最宜。
石蓮色黑。
入水則沉。
入鹵則浮。
煎鹽用此試鹵。
味苦性寒。
能除噤口熱毒淋濁。
果因熱成。
亦可以解。
然必本于蓮實。
老于蓮房。
墜入污泥。
經久堅黑如石者方佳。
若使出自粵東。
産于樹上。
大苦大寒。
不宜入藥。
溫澀 (水果)入腎固精止脫蓮須(專入心腎)。
甘溫而澀。
功與蓮子略同。
但澀性居多。
服能清心通腎。
益血固精。
烏須黑發。
止崩住帶。
如三因固真丸。
巨勝子丸。
并皆用之。
凡欲勤精薄而見滑脫不禁。
治當用此秘澀。
但不似龍骨寒澀。
有收陰定魂安魄之妙。
牡蛎鹹澀微寒。
兼有化堅解熱之功。
金櫻徒有止澀之力。
而無清心通堅之理耳。
毫厘千裡。
不可不辨。
在細審玩。
忌地黃蒜蔥。
芡實(水果)利脾濕澀腎氣芡實(專入脾腎)。
如何補脾。
以其味甘之故。
(甘入脾。
)芡實如何固腎。
以其味澀之故。
(澀固脫。
)惟其味甘補脾。
故能利濕。
而使洩瀉腹痛可治。
(補脾同山藥茯苓白術人參蓮肉薏苡仁扁豆。
)惟其味澀固腎。
(用芡實一味搗末熬。
金櫻子煎和丸。
服之補下元益人。
謂之水陸丹。
)故能閉氣。
而使遺帶小便不禁皆愈。
(傷損精氣。
小便遺數精滑。
用秋石芡實茯苓蓮肉各四兩為末。
棗和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鹽湯送下。
)功與山藥相似。
然山藥之陰本有過于芡實。
而芡實之澀更有甚于山藥。
且山藥兼補肺陰。
而芡實則止于脾腎。
而不及于肺。
用或蒸熟搗粉。
或連殼同服。
溫澀 ()攝精氣歸宿腎葡萄(專入腎)。
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