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收澀

關燈
不一。

    此以名者。

    因其形似葡萄。

    瑣細不大。

    故以名也。

     張璐論之甚詳。

    言此生于漠北。

    南方亦間有之。

    其幹類木。

    而系藤木。

    其子生青熟赤。

    幹則紫黑。

    氣味甘鹹而溫。

    能攝精氣。

    歸宿腎髒。

    與五味子功用不甚相遠。

    凡藤蔓之類。

    皆屬于筋。

     (形類相似。

    有感而通。

    )草木之實。

    皆達于髒。

    (實則重着下行。

    實則氣重内入。

    故多入髒。

    )不獨此味為然。

    此物向供食品。

    不入湯藥。

    故本草不載。

    近時北人以之強腎。

    南人以之稀痘。

    各有攸宜。

    強腎方用葡萄人參各一錢。

    火酒浸一宿。

    清晨塗手心。

    摩擦腰脊。

    能助筋力強壯。

    若卧時摩擦腰脊。

    力助陽事堅強。

    服之尤為得力。

    稀痘方用葡萄一歲一錢。

    神黃豆一歲一粒。

    杵為細末。

    一晝夜蜜水調服。

    并擦心窩腰眼。

    能助腎祛邪。

    以北地方物。

    專助東南生氣之不足也。

    然秉質素弱宜服。

    反是則不免有助火之害矣! 溫澀 (稷粟)補火澀精秘氣阿芙蓉(專入命門)。

    即罂粟花之津液也。

    一名鴉片。

    一名阿片。

    出于天方國。

    (罂粟結青苞時。

    午後以大針刺其外。

    或三五處。

    次早津出。

    以竹刀刮取。

    入磁器陰幹用之。

    )氣味與粟殼相似。

    而酸澀更甚。

    用阿芙蓉一分。

    糯米飯搗作三丸。

    通治虛寒百病。

    凡瀉痢脫肛。

    久痢虛滑。

    用一二分。

    米飲送下。

    其功勝于粟殼。

    又痘瘡行漿時。

    洩瀉不止。

    用四五厘至一分。

     未有不止。

    但不可多服。

    忌酸醋。

    犯之斷腸。

    及忌蔥蒜漿水。

    奈今有以房術為用。

    無論病症虛實。

    辄為輕投縱欲。

    以緻腎火愈熾。

    籲。

    誤矣! 溫澀 (石)體重鎮怯固脫禹餘糧(專入大腸。

    兼入心腎)。

    甘平。

    性澀質重。

    (時珍曰。

    生于池澤者為禹餘糧。

    生于山谷者為太乙餘糧。

    其中水黃濁者為石中黃水。

    其凝結如粉者為餘糧。

    凝幹如石者為石中黃。

     性味功用皆同。

    但入藥有精粗之等耳。

    故服食家以黃水為上。

    太乙次之。

    禹餘糧又次之。

    但禹餘糧乃石中黃粉。

    )既能澀下固脫。

    複能重以祛怯。

    仲景治傷寒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

    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餘糧丸主之。

    取重以鎮痞硬。

    澀以固脫洩也。

    (時珍曰。

    禹餘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

    其性澀。

    故主下焦前後諸病。

    )功與石脂相同。

    而禹餘之質重于石脂。

    石脂之溫過于餘糧。

    不可不辨。

    取無砂者良。

    牡丹為使。

    細研淘取汁澄用。

     寒澀 病有寒成。

    亦有熱緻。

    寒成者固當用溫。

    熱成者自當用寒。

    如五倍子百草煎。

    其味雖曰酸澀。

    而性實寒不溫。

    為收肺虛火浮之味。

    故能去嗽止痢。

    除痰定喘。

    但百草煎則較倍子而鮮收耳!牡蛎性專入腎固脫。

    化痰軟堅。

    而性止專入腎而不入肝。

    龍骨入肝斂氣。

    收魂固脫。

     凡夢遺驚悸。

    是其所宜。

    而性不及入腎。

    各有專治兼治之妙耳。

    至于粟殼。

    雖與五倍入肺斂氣澀腸相似。

    而粟殼之寒。

    則較倍子稍輕。

    粟殼之澀。

    則較倍子更甚。

    故甯用粟而不用倍也。

    粳米氣味甘涼。

    固中除煩。

    用亦最妙。

    若在蛤蜊粉氣味鹹冷。

    功專解熱化痰固肺。

    及秦皮性亦苦寒。

    功專入肝除熱。

    入腎澀氣。

    亦宜相其熱甚以行。

    未可輕與龍骨牡蛎粟殼微寒之藥為比也。

     寒澀 (卵生)内服斂肺瀉火除熱止嗽固脫外祛風濕殺蟲五倍子(專入肺脾)。

    按書既載味酸而澀。

    氣寒能斂肺經浮熱。

    為化痰滲濕降火收澀之劑。

    (汪昂述丹溪謂倍子屬金與水。

    噙之善收頑痰。

    解熱毒。

    黃昏咳嗽。

    乃火浮肺中。

    不宜用涼藥。

    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

    《醫學綱目》雲。

    王元虛而滑精。

    屢與加味四物湯。

    吞河間秘真丸及真珍粉丸。

    不止。

    後用五倍子一兩。

    茯苓二兩。

    丸服遂愈。

    此則倍子收斂之功。

    敏于龍骨蛤粉也。

    昂按凡用秘澀藥。

    能通而後能秘。

    此方用茯苓倍于五倍。

    一瀉一收。

    是以能盡其妙也。

    )又言主于風濕。

    凡風癬癢瘙。

    眼目赤痛。

    用之亦能有效。

    得非又收又散。

    又升又降之味乎?讵知火浮肺中。

    無處不形。

    在上則有痰結咳嗽。

    汗退場門幹吐衄等症。

    在下則有洩痢五痔。

    下血脫肛。

    膿水濕爛。

    子腸墜下等症。

    溢于皮膚。

    感冒寒邪。

    則必見有風癬癢瘙。

    瘡口不斂。

    攻于眼目。

    則必見有赤腫翳障。

    用此内以治髒。

    則能斂肺止嗽。

    固脫住汗。

    (常出自汗。

    睡中出為盜汗。

    用五倍子研末。

    津調填臍中。

    縛定。

    一夜即止也。

    )外以治膚。

    熏洗則能祛風除濕殺蟲。

    (一切癬瘡。

    用五倍子去蟲。

    白礬燒過。

    各等分為末搽之。

    幹則油調。

    )藥雖一味。

    而治分内外。

    用各不同。

    非謂既能入肺收斂。

    (治黃昏時嗽。

    )又能浮溢于表。

    而為驅逐外邪之藥耳。

    書載外感勿用。

    義實基此。

    染須皂物最妙。

    生于鹽膚木上。

    乃小蟲食汁。

     遺種結球于葉間。

    (鹽膚木酸寒。

    除痰生津止嗽。

    五倍子蟲食其津液結成。

    故與鹽膚木功同。

    )入藥或生或炒用。

     寒澀 (卵生)斂肺止嗽固脫百藥煎(專入肺胃)。

    系五倍子末同藥作餅而成者也。

    (五倍一斤。

    同桔梗甘草真茶各一兩。

     入酵糟二兩。

    拌和糖罨。

    起發如面。

    )其性稍浮。

    味酸澀而帶餘甘。

    五倍子性主收斂。

    加以甘桔同制。

    則收中有發。

    緩中有散。

    凡上焦痰嗽熱渴諸病。

    用此含化最宜。

    加以火則治下焦血脫。

    腫毒金瘡。

    喉痹口瘡等症。

    用之即效。

    以黑能入下焦故也。

     寒澀 (稷粟)斂肺澀腸固腎禦米殼(專入肺大腸。

    兼入腎)。

    酸澀微寒。

    功專斂肺澀腸固腎。

    凡久瀉久痢。

    肛脫。

     久嗽氣乏。

    并心腹筋骨諸痛者最宜。

    (杲曰。

    收澀固氣能入腎。

    故治骨痛尤宜。

    時珍曰。

    洩瀉下痢既久。

    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

    咳嗽諸病既久。

    則氣散不收。

    而肺脹痛劇。

    故俱宜此澀之固之。

    收之斂之。

    但要有輔佐耳。

    )若嗽痢初起。

    寒熱未淨。

    用此以為收澀。

    緻令邪留不解。

     則殺人如劍。

    可不慎欤?(震亨曰。

    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

    但要先去病根。

    此乃收後藥也。

     治痢亦同。

    凡痢須先散邪行滞。

    豈可據投粟殼龍骨之藥。

    以閉塞腸胃邪氣?蓋邪得補愈甚。

     所以變症作而淹延不已也。

    )洗去蒂膜。

    或醋炒蜜炒取用。

    得烏梅陳皮良。

    罂中有米極細。

    書言氣味甘寒。

    煮粥能治反胃。

    亦須分髒偏純。

    及病症陰陽虛實以治。

     寒澀 (龍)斂肝氣止脫鎮驚安魄龍骨(專入肝腎大腸。

    兼入心。

    陰中之陽。

    鱗蟲之長)。

    甘澀微寒。

    功能入肝斂魂。

    不令浮越之氣遊散于外。

    故書載能驚鎮辟邪。

    止汗定喘。

    (馮兆張曰。

    龍靈物也。

    靈則能斂邪惡蠱毒魇魅之氣。

    喘逆者氣不歸元也。

    氣得斂攝而歸元。

    則喘逆自止。

    )澀可去脫。

    故書載能以治脫肛遺結崩帶。

    瘡口不斂等症。

    功與牡蛎相同。

    但牡蛎鹹澀入腎。

    有軟堅化痰清熱之功。

    此屬甘澀入肝。

    有收斂止脫。

    鎮驚安魄之妙。

    如徐之才所謂澀可止脫。

    龍骨牡蛎之屬。

    白地錦紋。

    舐之粘舌者佳。

    (時珍曰。

    龍骨本經以為死龍。

    其說似是。

    别錄曰。

    生晉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上穴中死龍處。

    采無時。

    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