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收澀
關燈
小
中
大
昂曰。
今人或以古圹灰僞之。
)酒煮火用。
忌魚及鐵。
畏石膏川椒。
得人參牛黃良。
(牛黃惡龍骨。
而龍骨得牛黃更良。
有以制伏也。
)龍齒入肝。
收魂安魄。
凡驚痫癫狂因于肝魂不收者。
即當用此以療。
(肝藏魂。
能變化。
故魂遊不定者。
治之以龍齒。
)但無止瀉澀精之用。
寒澀 (蚌蛤)入腎澀精固氣化痰軟堅牡蛎(專入腎。
兼入肝)。
鹹澀微寒。
功專入腎。
軟堅化痰散結。
收澀固脫。
故瘰結核。
血瘕遺精崩帶。
咳嗽盜汗。
遺尿滑洩。
燥渴溫瘧赤痢等症。
皆能見效。
(權曰。
病虛而多熱。
宜同地黃小草用之。
好古曰。
牡蛎入足少陰為軟堅之劑。
以柴胡引之。
能去脅下硬。
以茶引之。
能消項上結核。
以大黃引之。
能消股間腫。
以地黃為使。
能益精收澀止小便。
腎經血分之藥也。
成無己曰。
牡蛎之鹹。
以消胸膈之滿。
以洩水氣。
使痞者消硬者軟也。
元素曰。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則渴飲不思。
故蛤蛎之類能止渴也。
)然鹹味獨勝。
走腎斂澀居多。
久服亦能寒中。
或生用。
鹽水煮成灰用。
此本海氣化成。
純雄無雌。
故曰牡蛎。
貝母為使。
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子良。
惡麻黃辛夷吳茱萸。
伏砂。
寒澀 (蚌蛤)解毒化痰止嗽斂寒蛤蜊粉(專入腎。
兼入肺肝)。
即海内水蚌殼而為粉也。
與江海淡水蚌殼不同。
功與牡蛎相似。
但此止有斂澀化堅解熱之力。
(時珍曰。
寒制火而鹹潤下。
故能降焉。
寒散熱而鹹走血。
故能消焉。
堅者軟之以鹹。
取其屬水而性潤也。
濕者燥之以滲。
取其經火化而利小便也。
)故能消痰止嗽治腫。
昔宋徽宗寵妃患此。
李防禦覓得市人海蚌蛤蛤粉。
少加青黛。
以淡水加麻油數滴調服而愈。
亦是斂肺清熱之意。
無他治也。
(昔滁州酒庫攢司陳通患水腫垂死。
諸醫不治。
一妪令以大蒜十個搗如泥。
入蛤粉丸。
食前白湯下。
服盡小便下數桶而愈。
) 肉鹹冷。
解酒熱。
文蛤背有紫斑紋。
較此蛤蜊殼稍濃。
性味主治頗近。
但此性兼利水止渴除煩。
并治血熱崩中帶下。
總以取其寒鹹滌飲之義耳!(成無己曰。
文蛤之鹹走腎以勝水氣。
如仲景傷寒太陽病。
用水劫益煩。
意欲飲水反不渴。
及金匮渴欲飲水不止。
反胃吐後。
渴欲飲水而貪飲者。
皆用文蛤湯以治。
)海蛤系海内爛殼。
混雜沙泥。
火為粉。
亦屬利水消腫止嗽之品。
然總不類牡蛎功專收澀固脫解熱為事也。
收斂 酸主收。
故收當以酸為主也。
然徒以酸為主。
而不兼審陰陽虛實以治。
亦非得乎用酸之道矣!故酸收之藥。
其類甚多。
然大要性寒而收者。
則有白芍牡蛎粟殼五倍子百藥煎皂白二礬。
其收兼有澀固。
而白芍則但主收而不澀耳。
性溫與澀而收者。
則有五味木瓜烏梅诃子赤石脂等味。
但五味則專斂肺歸腎澀精固氣。
木瓜則專斂肺醒脾。
烏梅則專斂氣澀腸。
诃子則專收脫止瀉。
清痰降火。
赤石脂則專收脫止血也。
若在金櫻。
雖為澀精要劑。
然徒具有澀力。
而補性絕少。
山茱萸溫補肝腎。
雖為收脫固氣之用。
而收多于澀。
不可分别而異施耳。
收斂 (芳草)入肝血分斂氣白芍(專入肝)。
有白有赤。
白者味酸微寒無毒。
功專入肝經血分斂氣。
緣氣屬陽。
血屬陰。
陽亢則陰衰。
陰凝則陽伏。
血盛于氣則血凝而不行。
氣盛于血則血燥而益枯。
血之盛者。
必賴辛為之散。
故川芎号為補肝之氣。
氣之盛者。
必賴酸為之收。
故白芍号為斂肝之液。
收肝之氣。
而令氣不妄行也。
至于書載功能益氣除煩。
斂汗安胎。
(同桂枝則斂風汗。
同黃人參則斂虛汗。
)補痨退熱。
及治瀉痢後重。
痞脹脅痛。
(脅為肝膽二經之處。
用此則能理中瀉火。
)肺脹嗳逆。
癰腫疝瘕。
鼻衄目澀。
(用此益陰退火而自治。
)溺閉。
(杲曰。
白芍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
故小便自利。
非因通利也。
)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
而緻陰液之不斂耳。
(杲曰。
四物湯用芍藥。
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
故主手足太陰收斂之體。
元素曰。
白芍入脾經。
補中焦。
乃下利必用之藥。
蓋瀉利皆太陰病。
故不可缺此。
得炙甘草為佐。
治腹中疼痛。
夏月少加黃芩。
惡寒加桂。
此仲景神方也。
其用凡六。
安脾經。
一也。
治腹痛。
二也。
收胃氣。
三也。
止瀉利。
四也。
和血脈。
五也。
固腠理。
六也。
)是以書言能補脾肺者。
因其肝氣既收。
則水不克土。
土安則金亦得所養。
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
(杲曰。
經曰。
損其肝者緩其中。
即調血也。
)産後不宜妄用者。
以其氣血既虛。
芍藥恐伐生氣之意也。
(馮兆張曰。
産後芍藥佐以姜桂。
制以酒炒。
合宜而用。
有何方之可執哉?倘腹痛非因血虛者。
不可誤用。
蓋諸腹痛宜辛散。
而芍藥酸收故耳。
又曰。
今人用芍藥。
則株守前人一定之言。
每于産後冬月。
兢兢畏懼。
及其芩連栀子。
視為平常要藥。
凡遇發熱。
不論虛實辄投。
緻令虛陽浮越。
惜哉!)然用之得宜。
亦又何忌。
(同白術則補脾。
同參耆則補氣。
同歸地則補血。
同芎則瀉肝。
同甘草止腹痛。
同黃連止瀉痢。
同防風發痘疹。
同姜棗溫經散濕。
)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
非皆産後要藥耶。
惟在相症明确耳。
出杭州佳。
酒炒用。
惡芒硝石斛。
畏鼈甲小薊。
反藜蘆赤芍。
其義另詳。
收斂 (蔓草)斂肺歸腎澀精固氣五味(專入肺腎)。
味雖有五。
(皮甘。
肉酸。
核中苦辛。
皆鹹。
)而酸鹹俱多。
其性亦溫。
故書載能斂氣滋水。
益氣生津。
補虛明目。
強陰澀精。
止嘔除瀉。
甯嗽定喘。
除煩止渴。
消腫解酒。
收耗散之氣。
瞳子散大。
為保肺滋腎要藥。
(成無己曰。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震亨曰。
五味大能收肺氣。
宜其有補腎之功。
收肺氣。
非除熱乎。
補腎。
非暖水髒乎。
乃火熱嗽必用之藥。
好古曰。
張仲景八味丸用此補腎。
亦兼述類象形也。
)蓋氣發于胃出于肺。
若陰虛火起。
則氣散而不收。
而煩渴咳嗽遺精汗散等症。
因之互見。
故必用以酸鹹。
則氣始有歸宿。
而病悉除。
至雲能以除熱者。
是即氣收而火不外見之意也。
所雲能暖水髒者。
是即腎因得溫而氣得暖而藏之也。
但寒邪初冒。
脈實有火者禁用。
(杲曰。
有外邪者不可驟用。
以閉邪氣。
必先發散而後用之。
乃良。
)北産紫黑者良。
入補藥蒸。
嗽藥生用。
惡葳蕤。
收斂 (灌木)收肝膽虛熱不眠酸棗仁(專入肝膽。
兼入脾)。
甘酸而潤。
仍有生熟之分。
生則能導虛熱。
故療肝熱好眠。
神昏燥倦之症。
熟則收斂津液。
故療膽虛不眠。
煩渴虛汗之症。
(志曰。
按五代史後唐刊石藥驗雲。
酸棗仁睡多生使。
不得睡炒熟。
陶雲。
食之醒睡。
而經雲療不得眠。
蓋其子肉味酸。
食之使不思睡。
核中仁服之。
療不得眠。
正如麻黃發汗。
根節止汗也。
)本肝膽二經要藥。
因其氣香味甘。
故又能舒太陰之脾。
(時珍曰。
今人專以為
今人或以古圹灰僞之。
)酒煮火用。
忌魚及鐵。
畏石膏川椒。
得人參牛黃良。
(牛黃惡龍骨。
而龍骨得牛黃更良。
有以制伏也。
)龍齒入肝。
收魂安魄。
凡驚痫癫狂因于肝魂不收者。
即當用此以療。
(肝藏魂。
能變化。
故魂遊不定者。
治之以龍齒。
)但無止瀉澀精之用。
寒澀 (蚌蛤)入腎澀精固氣化痰軟堅牡蛎(專入腎。
兼入肝)。
鹹澀微寒。
功專入腎。
軟堅化痰散結。
收澀固脫。
故瘰結核。
血瘕遺精崩帶。
咳嗽盜汗。
遺尿滑洩。
燥渴溫瘧赤痢等症。
皆能見效。
(權曰。
病虛而多熱。
宜同地黃小草用之。
好古曰。
牡蛎入足少陰為軟堅之劑。
以柴胡引之。
能去脅下硬。
以茶引之。
能消項上結核。
以大黃引之。
能消股間腫。
以地黃為使。
能益精收澀止小便。
腎經血分之藥也。
成無己曰。
牡蛎之鹹。
以消胸膈之滿。
以洩水氣。
使痞者消硬者軟也。
元素曰。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則渴飲不思。
故蛤蛎之類能止渴也。
)然鹹味獨勝。
走腎斂澀居多。
久服亦能寒中。
或生用。
鹽水煮成灰用。
此本海氣化成。
純雄無雌。
故曰牡蛎。
貝母為使。
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子良。
惡麻黃辛夷吳茱萸。
伏砂。
寒澀 (蚌蛤)解毒化痰止嗽斂寒蛤蜊粉(專入腎。
兼入肺肝)。
即海内水蚌殼而為粉也。
與江海淡水蚌殼不同。
功與牡蛎相似。
但此止有斂澀化堅解熱之力。
(時珍曰。
寒制火而鹹潤下。
故能降焉。
寒散熱而鹹走血。
故能消焉。
堅者軟之以鹹。
取其屬水而性潤也。
濕者燥之以滲。
取其經火化而利小便也。
)故能消痰止嗽治腫。
昔宋徽宗寵妃患此。
李防禦覓得市人海蚌蛤蛤粉。
少加青黛。
以淡水加麻油數滴調服而愈。
亦是斂肺清熱之意。
無他治也。
(昔滁州酒庫攢司陳通患水腫垂死。
諸醫不治。
一妪令以大蒜十個搗如泥。
入蛤粉丸。
食前白湯下。
服盡小便下數桶而愈。
) 肉鹹冷。
解酒熱。
文蛤背有紫斑紋。
較此蛤蜊殼稍濃。
性味主治頗近。
但此性兼利水止渴除煩。
并治血熱崩中帶下。
總以取其寒鹹滌飲之義耳!(成無己曰。
文蛤之鹹走腎以勝水氣。
如仲景傷寒太陽病。
用水劫益煩。
意欲飲水反不渴。
及金匮渴欲飲水不止。
反胃吐後。
渴欲飲水而貪飲者。
皆用文蛤湯以治。
)海蛤系海内爛殼。
混雜沙泥。
火為粉。
亦屬利水消腫止嗽之品。
然總不類牡蛎功專收澀固脫解熱為事也。
收斂 酸主收。
故收當以酸為主也。
然徒以酸為主。
而不兼審陰陽虛實以治。
亦非得乎用酸之道矣!故酸收之藥。
其類甚多。
然大要性寒而收者。
則有白芍牡蛎粟殼五倍子百藥煎皂白二礬。
其收兼有澀固。
而白芍則但主收而不澀耳。
性溫與澀而收者。
則有五味木瓜烏梅诃子赤石脂等味。
但五味則專斂肺歸腎澀精固氣。
木瓜則專斂肺醒脾。
烏梅則專斂氣澀腸。
诃子則專收脫止瀉。
清痰降火。
赤石脂則專收脫止血也。
若在金櫻。
雖為澀精要劑。
然徒具有澀力。
而補性絕少。
山茱萸溫補肝腎。
雖為收脫固氣之用。
而收多于澀。
不可分别而異施耳。
收斂 (芳草)入肝血分斂氣白芍(專入肝)。
有白有赤。
白者味酸微寒無毒。
功專入肝經血分斂氣。
緣氣屬陽。
血屬陰。
陽亢則陰衰。
陰凝則陽伏。
血盛于氣則血凝而不行。
氣盛于血則血燥而益枯。
血之盛者。
必賴辛為之散。
故川芎号為補肝之氣。
氣之盛者。
必賴酸為之收。
故白芍号為斂肝之液。
收肝之氣。
而令氣不妄行也。
至于書載功能益氣除煩。
斂汗安胎。
(同桂枝則斂風汗。
同黃人參則斂虛汗。
)補痨退熱。
及治瀉痢後重。
痞脹脅痛。
(脅為肝膽二經之處。
用此則能理中瀉火。
)肺脹嗳逆。
癰腫疝瘕。
鼻衄目澀。
(用此益陰退火而自治。
)溺閉。
(杲曰。
白芍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
故小便自利。
非因通利也。
)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
而緻陰液之不斂耳。
(杲曰。
四物湯用芍藥。
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
故主手足太陰收斂之體。
元素曰。
白芍入脾經。
補中焦。
乃下利必用之藥。
蓋瀉利皆太陰病。
故不可缺此。
得炙甘草為佐。
治腹中疼痛。
夏月少加黃芩。
惡寒加桂。
此仲景神方也。
其用凡六。
安脾經。
一也。
治腹痛。
二也。
收胃氣。
三也。
止瀉利。
四也。
和血脈。
五也。
固腠理。
六也。
)是以書言能補脾肺者。
因其肝氣既收。
則水不克土。
土安則金亦得所養。
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
(杲曰。
經曰。
損其肝者緩其中。
即調血也。
)産後不宜妄用者。
以其氣血既虛。
芍藥恐伐生氣之意也。
(馮兆張曰。
産後芍藥佐以姜桂。
制以酒炒。
合宜而用。
有何方之可執哉?倘腹痛非因血虛者。
不可誤用。
蓋諸腹痛宜辛散。
而芍藥酸收故耳。
又曰。
今人用芍藥。
則株守前人一定之言。
每于産後冬月。
兢兢畏懼。
及其芩連栀子。
視為平常要藥。
凡遇發熱。
不論虛實辄投。
緻令虛陽浮越。
惜哉!)然用之得宜。
亦又何忌。
(同白術則補脾。
同參耆則補氣。
同歸地則補血。
同芎則瀉肝。
同甘草止腹痛。
同黃連止瀉痢。
同防風發痘疹。
同姜棗溫經散濕。
)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
非皆産後要藥耶。
惟在相症明确耳。
出杭州佳。
酒炒用。
惡芒硝石斛。
畏鼈甲小薊。
反藜蘆赤芍。
其義另詳。
收斂 (蔓草)斂肺歸腎澀精固氣五味(專入肺腎)。
味雖有五。
(皮甘。
肉酸。
核中苦辛。
皆鹹。
)而酸鹹俱多。
其性亦溫。
故書載能斂氣滋水。
益氣生津。
補虛明目。
強陰澀精。
止嘔除瀉。
甯嗽定喘。
除煩止渴。
消腫解酒。
收耗散之氣。
瞳子散大。
為保肺滋腎要藥。
(成無己曰。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震亨曰。
五味大能收肺氣。
宜其有補腎之功。
收肺氣。
非除熱乎。
補腎。
非暖水髒乎。
乃火熱嗽必用之藥。
好古曰。
張仲景八味丸用此補腎。
亦兼述類象形也。
)蓋氣發于胃出于肺。
若陰虛火起。
則氣散而不收。
而煩渴咳嗽遺精汗散等症。
因之互見。
故必用以酸鹹。
則氣始有歸宿。
而病悉除。
至雲能以除熱者。
是即氣收而火不外見之意也。
所雲能暖水髒者。
是即腎因得溫而氣得暖而藏之也。
但寒邪初冒。
脈實有火者禁用。
(杲曰。
有外邪者不可驟用。
以閉邪氣。
必先發散而後用之。
乃良。
)北産紫黑者良。
入補藥蒸。
嗽藥生用。
惡葳蕤。
收斂 (灌木)收肝膽虛熱不眠酸棗仁(專入肝膽。
兼入脾)。
甘酸而潤。
仍有生熟之分。
生則能導虛熱。
故療肝熱好眠。
神昏燥倦之症。
熟則收斂津液。
故療膽虛不眠。
煩渴虛汗之症。
(志曰。
按五代史後唐刊石藥驗雲。
酸棗仁睡多生使。
不得睡炒熟。
陶雲。
食之醒睡。
而經雲療不得眠。
蓋其子肉味酸。
食之使不思睡。
核中仁服之。
療不得眠。
正如麻黃發汗。
根節止汗也。
)本肝膽二經要藥。
因其氣香味甘。
故又能舒太陰之脾。
(時珍曰。
今人專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