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補劑
關燈
小
中
大
溫中
人身一小天地耳。
天地不外陰陽五行以為健順。
人身不外水火氣血以為長養。
蓋人禀賦無偏。
則水以附火。
火以生水。
水火既足。
則氣血得資。
而無虧缺不平之憾矣。
惟其禀有不同。
賦有各異。
則或水衰而緻血有所虧。
火衰而緻氣有所歉。
故必假以培補。
俾偏者不偏。
而氣血水火。
自爾安養而無病矣。
第其病有淺深。
症有輕重。
則于補劑之中。
又當分其氣味以求。
庶于臨症免惑。
如補之有宜于先天真火者。
其藥必燥必裂。
是為補火之味。
補有宜于先天真水者。
其藥必滋必潤。
是為滋水之味。
補有宜于水火之中而不敢用偏勝之味者。
其藥必溫必潤。
是為溫腎之味。
補有宜于氣血之中而不敢用一偏之藥者。
其藥必甘必溫。
是為溫中之味。
補有宜于氣血之中而不敢用過補之藥者。
其藥必平必淡。
是為平補之味。
合是諸補以分。
則于補劑之義。
已得其概。
又何必過為分别雲。
又按萬物惟溫則生。
故補以溫為正也。
萬物以土為母。
甘屬土。
故補又以甘為貴也。
土虧則物無所載。
故補脾氣之缺陷。
無有過于白術。
補肝氣之虛損。
無有過于雞肉。
補肺氣之痿弱。
無有過于參耆。
補心血之缺欠。
無有過于當歸。
是皆得味之甘。
而不失其補味之正也。
其次補脾之味。
則有如牛肉大棗饴糖蜂蜜龍眼荔枝鲫魚。
皆屬甘溫。
氣雖較與白術稍純。
然蜂蜜饴糖則兼補肺而潤燥。
龍眼則兼補心以安神。
荔枝則兼補營以益血。
惟有牛肉則能補脾以固中。
大棗則能補脾以助胃。
鲫魚則能補土以制水也。
且繡嘗即補脾以思。
其土之卑監而不平者。
不得不藉白術以為培補。
若使土幹而燥。
能無滋而潤乎?是有宜于山藥人乳黃精豬肉之屬是也。
土濕而凝。
能無燥而爽乎?是有宜于白蔻砂仁之屬是也。
土潤而滑。
能無澀而固乎?是有宜于蓮子芡實肉蔻之屬是也。
土郁而結。
能無疏而醒乎。
是有宜于木香甘松藿香菖蒲胡荽大蒜之屬是也。
土浸而傾。
能無滲而利乎。
是有宜于茯苓扁豆山藥鲫魚之屬是也。
土郁而蒸。
能無清而利乎?是有宜于薏苡仁木瓜白藓皮蚯蚓紫貝皂白二礬商陸郁李之屬是也。
土寒而凍。
能無溫而散乎?是有宜于幹姜附子之屬是也。
土敦而阜。
能無通而洩乎。
是有宜于硝黃枳實之屬是也。
土崩而解。
能無升而舉乎?是有宜于參耆甘草之屬是也。
凡此皆屬補脾之味。
然終不若甘溫補脾之為正耳。
溫中 (山草)補肺氣以生陰人參(專入肺。
兼入脾)。
性禀中和。
不寒不燥。
形狀似人。
氣冠群草。
能回肺中元氣于垂絕之鄉。
(馮楚瞻曰。
人參能回陽氣于垂絕。
卻虛邪于俄頃。
李時珍曰。
人參年深。
浸漸長成者。
根如人形。
有神。
故謂之人參神草。
參字從浸。
亦浸漸之義。
參即浸字。
從世因字文繁。
遂以參星字代。
從簡便爾。
繡按其說亦是。
)第世畏乎其參者。
每以參為助火助氣。
凡遇傷寒發熱。
及勞役内傷發熱等症。
(發熱内傷外感皆有。
惟察脈見浮數有力為外熱。
沉大有力為内熱。
脈而沉細有力為實。
脈而浮大無力為虛。
熱而脈盛為傷熱為實。
熱而脈浮為傷暑為虛。
熱而能言有力者為實。
熱而懶言無力者為虛。
熱而口幹酷飲冷水者屬實。
熱而口幹微飲湯者屬虛。
熱而久按益熱。
是裡熱徹表為實。
熱而久按不熱。
是裡陽浮表為虛。
熱而火烙。
時常不減。
頭足身體一樣為實。
熱而乍作乍止。
頭熱不烙。
足冷為虛。
熱而無汗。
二便閉塞為實。
熱而有汗。
二便通調為虛。
熱而見有裡症為裡熱。
熱而見有表症為表熱。
熱而時當秋冬。
收斂閉藏多實。
熱而時當春夏。
升發浮散多虛。
)畏之不啻鸠毒。
以為内既發熱。
複以助火助熱之藥入而投之。
不更使熱益甚乎。
讵知參以補虛。
非以填實。
其在外感。
正氣堅強。
參與耆術附桂同投。
誠為助火彌熾。
若使元氣素虛。
邪匿不出。
正宜用參相佐。
如古參蘇飲、敗毒散、小柴胡湯、白虎加人參湯、石膏竹葉湯、黃龍湯。
皆用人參納入。
領邪外出。
(喻嘉言曰。
傷寒宜用人參。
其辨不可不明。
蓋人受外感之邪。
必先汗以驅之。
惟元氣壯者。
外邪始乘藥勢以出。
若素弱之人。
藥雖外行。
氣從中餒。
輕者半出不出。
重者反随元氣縮入。
發熱無休矣。
所以體虛之人。
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
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
使邪氣得藥。
一湧而出。
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
)矧有并非外感。
止因勞役發熱。
而可置參而不用乎?夫參之所以能益人者。
以其力能補虛耳。
果其虛而短氣。
虛而洩瀉。
虛而驚恐。
虛而倦怠。
虛而自汗。
虛而眩暈。
虛而飽悶食滞等症。
固當用參填補。
即使虛而嗽血。
虛而淋閉。
虛而下血失血。
與夫虛而喘滿煩燥口渴便結等症。
又何可不以虛治而不用以參乎?況書有雲。
參同升麻則可以瀉肺火。
同茯苓則可以瀉腎火。
同麥冬則可以生脈。
同黃耆甘草則可以退熱。
(出元素)是參更為瀉火之劑。
則參曷為不用。
惟在虛實二字。
早于平昔分辨明确。
則用自不見誤耳。
(治病要着。
)潔古謂其喘嗽不用。
以其痰實氣壅之故。
若使腎虛氣短喘促。
豈能禁而不用乎?仲景謂其肺寒而嗽勿用。
以其寒束熱邪。
壅滞在肺之故。
若使自汗惡寒而嗽。
豈能禁而不用乎?東垣謂其久病郁熱在肺勿用。
以其火郁于内不宜用補之故。
若使肺虛火旺。
氣短汗出。
豈能禁而不用乎?丹溪謂其諸痛不宜驟用。
以其邪氣方銳不可用補之故。
若使裡虛吐利。
及久病胃弱。
與虛痛喜按之類。
豈可禁而不用乎?節齋謂其陰虛火旺吐血勿用。
以其血虛火亢之故。
若使自汗氣短。
肢寒脈虛。
豈可禁而不用乎?夫虛實二字。
最宜相較。
(言聞曰。
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
皆脾肺腎氣不足。
可用也。
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
不可用也。
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
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
皆虛而不足。
可用也。
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
皆火郁内實。
不可用也。
)果其氣衰火熄。
則參雖同附桂。
可投。
如其火旺氣促。
則參即同知柏。
切忌。
至于陰氣稍虛。
陽氣更弱。
陰不受火熏蒸者。
則可用參為君。
陰氣稍衰。
陽氣更弱。
而火稍見其盛者。
則可用參為佐。
蓋陽有生陰之功。
陰無益陽之理。
參雖号為補陽助氣。
而亦可以滋陰生血耳。
是以古人補血用四物。
而必兼參同用者。
義實基此。
(杲曰。
古人血脫者益氣。
蓋血不自生。
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
陽生則陰長。
血乃旺也。
若單用補血藥。
血無由而生矣。
素問言無陽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化。
故補氣須用人參。
血虛者亦須用之。
)非若黃耆性禀純陽。
陰氣絕少。
而于火盛血燥不宜。
沙參甘淡性寒。
功專瀉肺。
而補絕少。
玄參苦鹹寒滑。
色黑入腎。
止治腎經無根之火攻于咽喉。
不能于氣有益。
葳蕤甘平。
雖能補中益氣。
而質潤味淡。
止能潤肺止嗽。
兼治風濕。
仍非肺分氣藥耳。
故書載參益土生金。
明目開心。
益智添精助神定驚止悸。
(正氣得補。
邪火自退。
)解渴除煩。
(氣補則火不浮。
而煩自除。
氣補則津上升。
而渴自止。
)通經生脈。
(氣補則血随氣以行。
而脈自至。
)破積消痰。
(氣運則食自化。
而積可破。
氣旺則水可利。
而痰自消。
)發熱自汗。
(氣補而陽得固。
)多夢紛纭。
(氣補而神克聚。
)嘔哕反胃。
虛咳喘促。
(氣補而肺與胃克安。
)久病滑洩。
(氣補而清得上升。
)淋瀝脹滿。
(氣補而濁得下降。
)中暑中風。
(氣補而邪得外解。
)一切氣虛血損之症。
(氣補而血得内固。
)皆所必用。
至雲參畏靈脂。
而亦有參同用以治月閉。
是畏而不畏也。
參惡皂莢。
而亦有參同用以名交泰丸。
是惡而不惡也。
參反藜蘆。
而亦有參同用以取湧越。
是蓋借此以激其怒。
雖反而不反也。
然非深于醫者。
不能以知其奧耳。
(出言聞氏)但參本溫。
積溫亦能成熱。
故陰虛火亢咳嗽喘逆者為切忌焉。
參以黃潤緊實似人者佳。
上黨雖為參産道地。
然民久置不采。
(時珍曰。
上黨今潞州也。
民以人參為地方害。
不複采取。
今所用者。
皆是遼參。
)今有所雲黨參者。
皆是假物。
(時珍曰。
僞者皆以沙參荠桔梗。
采根造作亂之。
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
荠體虛無心。
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
人參體實而味甘。
微帶苦。
)其次百濟所出。
力薄上黨。
又其次高麗遼東所出。
力薄百濟。
用皆忌鐵。
久留經年。
須用淋過竈灰曬幹。
及或炒米同參納入瓷器收藏。
參須性主下洩。
與紫菀當歸之尾破血意義相同。
滑脫則忌。
參蘆功主上湧。
氣虛火炎亦忌。
但體虛痰壅。
用之可代瓜蒂。
山西太行新出黨參。
其性止能清肺。
并無補益。
與于久經封禁真正之黨參。
絕不相同。
另有義詳黨參論内。
所當并考參觀。
溫中 (山草)補肺氣實腠理黃(專入肺。
兼入脾)。
味甘性溫。
質輕皮黃肉白。
故能入肺補氣。
入表實衛。
為補氣諸藥之最。
是以有耆之稱。
且着其功曰。
生用則能固表。
無汗能發。
有汗能收。
是明指其表實則邪可逐。
故見無汗能發。
表固則氣不外洩。
故見有汗能止耳。
又着其功曰。
熟則生血生肌。
排膿内托。
是蓋指其氣足。
則血與肉皆生。
毒化膿成。
而為瘡瘍聖藥矣。
至于痘瘡不起。
陽虛無熱。
(機曰。
保元湯用黃。
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
今借此加減治痘。
以其内固營血。
外護衛氣。
滋助陰陽。
作為膿水。
其症雖異。
其理則同。
故去白芍加生姜。
改名曰保元湯。
炙黃三錢。
人參二錢。
炙甘草一錢。
生姜一片。
水煎服之。
)書言于耆最宜。
皆是取其質輕達表。
功專實衛。
色黃入脾。
色白入肺。
而能升氣于表。
又言力能補腎。
以治崩帶淋濁。
是蓋取其補中升氣。
則腎受蔭。
而崩帶淋濁自止。
然與人參比較。
則參氣味甘平。
陽兼有陰。
耆則秉性純陽。
而陰氣絕少。
蓋一宜于中虛。
而洩瀉痞滿倦怠可除。
一更宜于表虛。
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
且一宜于水虧而氣不得宣發。
一更宜于火衰而氣不得上達之為異耳。
黃書言性畏防風。
其功益大。
蓋謂能以助耆達表。
相畏而更相依。
是以如斯。
若使陽盛陰虛。
上焦熱甚。
下焦虛寒。
肝氣不和。
肺脈洪大者。
則并戒其勿用矣。
出山西黎城。
大而肥潤箭直良。
瘦小色黑堅硬不軟者。
服之令人胸滿。
(震亨曰。
宜服三拗湯以瀉。
)茯苓為使。
惡龜甲白藓皮。
反藜蘆。
畏五靈脂防風。
血虛肺燥。
捶扁蜜炙。
發表生用。
氣虛肺寒。
酒炒。
腎虛氣薄。
鹽湯蒸潤。
切片用。
溫中 (芳草) 當歸(專入心)。
辛甘溫潤。
諸書載為入心生血上品。
緣脈為血府。
諸脈皆屬于心。
心無血養。
則脈不通。
血無氣附。
則血滞而不行。
當歸氣味辛甘。
既不慮其過散。
複不慮其過緩。
得其溫中之潤。
陰中之陽。
故能通心而血生。
号為血中氣藥。
故凡一切血症陰虛。
陽無所附。
而見血枯血燥血閉血脫等症。
則當用此主治。
按當歸頭則止血上行。
身則養血中守。
尾則破血下流。
全則活血不走。
(出東垣)古方合白芍芎地黃同用。
名為四物湯總劑。
蓋謂得芎以為長養生發之機。
地黃以為滋補化源之自。
白芍以為救陰斂陽之本。
則血始能以生。
(張景嶽曰。
治血之劑。
古人多以四物為主。
然亦有宜與不宜者。
蓋補血行血。
無如當歸。
但當歸之性動而滑。
凡因火動血者忌之。
因火而嗽。
因濕而滑者。
皆忌之。
行血散血。
無如川芎。
然川芎之性升而散。
凡火帶血上者忌之。
氣虛多汗。
火不歸元者。
皆忌之。
生血涼血。
無如生地。
斂血清血。
無如芍藥。
然二物皆涼。
凡陽虛者非宜也。
脾弱者非宜也。
脈弱身涼。
多嘔便溏者。
皆非宜也。
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
不可不察。
)若血虛而氣不固。
則當佐以人參黃。
血熱佐以條芩栀連。
血積佐以大黃牽牛。
與夫營虛而表不解。
則當佐以柴葛麻桂。
衛熱而表不斂。
則當佐以大黃。
随其病之所向。
以為出入加減。
要使血滞能通。
血虛能補。
血枯能潤。
血亂能撫。
俾血與氣附。
氣與血固。
而不緻散亂而無所歸耳。
書命其名曰歸。
即是此意。
是以氣逆而見咳逆上氣者。
則當用此以和血。
血和而氣則降矣。
寒郁而見瘧痢腰腹頭痛者。
則當用此以散寒。
寒散而血則和矣。
血虛而見風無汗者。
則當用此以養血。
血養而風則散矣。
他如瘡瘍癰疽而見痛苦異常。
肌肉失養而見皮膚不潤。
并沖脈為病而見氣逆裡急。
帶脈為病而見腹痛腰如坐水。
(沖脈起于腎下。
出于氣街。
俠臍上行至胸中。
上颡。
滲諸陽。
灌諸精。
下行入足。
灌諸絡。
為十二經脈之海。
主血。
帶脈橫圍于腰。
如束帶。
總約諸脈。
)亦何莫不因血虛。
氣無所附之意。
得此則排膿痛止。
癰消毒去。
膚澤皮潤。
而無枯槁不榮之患矣。
然此味辛則散。
氣虛火盛者切忌。
味甘則壅。
脾胃虛寒者則忌。
體潤性滑。
大腸洩瀉者則忌。
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
至書既言當歸入心。
而又曰入肝入脾。
無非因其血補。
而肝與脾皆有統藏之意。
(脾統血。
肝藏血。
)秦産(秦州汶州所出。
)頭圓尾多。
色紫氣香肥潤。
名馬尾當歸。
其性力柔善補。
川産尾粗堅枯。
名頭當歸。
其性力剛善攻。
隻宜發散。
收貯曬幹。
乘熱紙封甕内。
宜用酒洗。
畏菖蒲海藻生姜。
惡濕面。
溫中 (山草)補脾氣燥脾濕之。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内經》)白術味苦而甘。
既能燥濕實脾。
複能緩脾生津。
(濕燥則脾實。
脾緩則津生。
)且其性最溫。
服則能以健食消谷。
為脾髒補氣第一要藥也。
(五髒各有陰陽。
白術專補脾陽。
故曰補氣。
)書言無汗能發。
有汗能收。
通溺止洩。
消痰治腫。
止熱化癖。
安胎(胎氣系于脾。
脾虛則蒂無所附。
故易落。
)止嘔。
(聲物俱有為嘔。
有物無聲為吐。
東垣雲。
生姜半夏。
皆可以治表實氣壅。
若虛嘔谷氣不行。
當以參術補胃。
推揚谷氣而已。
)功效甚多。
總因脾濕則汗不止。
脾健則汗易發。
凡水濕諸邪。
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
吐瀉及胎不安。
(胃之上口為贲門。
水谷于此而入。
胃之下口為幽門。
水谷之滓穢自此而入小腸。
又自小腸下一十六曲。
水谷始下小腸下口闌門。
水谷自此泌别。
凡穢為濁。
入于大腸。
水之清。
入于胱膀。
如水谷不分。
清濁不别。
則皆入于大腸而成。
李士材雲。
脾士強者。
自能勝濕。
無濕則不洩。
濕多成于五洩。
若土虛不能制濕。
則風寒與熱。
皆得幹而為病。
)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
故同枳實則能治痞。
同黃芩則能安胎。
同澤瀉則能利水。
同幹姜桂心。
則能消飲祛癖。
同地黃為丸。
則能以治血瀉萎黃。
同半夏丁香姜汁。
則可以治小兒久瀉。
同牡蛎石斛麥麸。
則可以治脾虛盜汗。
然血燥無濕。
腎間動氣築築。
燥渴便閉者忌服。
謂其燥腎閉氣。
則其氣益築。
(劉涓子雲。
癰疽忌白術。
以其燥腎而閉氣。
故反生膿作痛也。
凡髒皆屬陰。
世人但知白術能健脾。
甯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
是損脾陰也。
何補之有?此最易誤。
故特表而出之。
)又寒濕過甚。
水滿中宮者亦忌。
謂其水氣未決。
苦不勝水。
甘徒滋壅。
必待腎陽培補。
水氣漸消。
腎氣安位。
術始可投。
(猶洪水沖堤。
必待水退。
方可培土禦水。
)此又不得不稍變換于中也。
(凡土虧水泛。
必俟水勢稍退。
方進理中等藥。
)蓋補脾之藥不一。
白術專補脾陽。
(仲淳曰。
白術禀純陽之土氣。
除邪之功勝。
而益陰之效虧。
故病屬陰虛。
血少精不足。
内熱骨蒸。
口幹唇燥。
咳嗽吐痰。
吐血鼻衄齒衄。
便秘滞下者。
法鹹忌之。
)生則較熟性更鮮補不滞膩。
能治風寒濕痹。
及散腰臍間血。
并沖脈為病逆氣裡急之功。
非若山藥止補脾髒之陰。
甘草止緩脾中之氣。
而不散于上下。
俾血可生。
燥症全無。
蒼術氣味過烈。
散多于補。
人參一味沖和。
燥氣悉化。
補脾而更補肺。
所當分别而異視者也。
出浙江于潛地者為于潛術。
最佳。
米泔浸。
(借谷氣和脾。
)壁土拌炒。
(借土氣助脾。
)入清燥藥。
蜜水炒。
(借潤制燥。
)入滋陰藥。
人乳拌用。
(借乳入血制燥。
)入清脹藥。
麸皮拌炒用。
(借麸入中。
) 溫中 (夷果)補心脾氣血龍眼(專入心脾)。
氣味甘溫。
多有似于大棗。
但此甘味更重。
潤氣尤多。
于補氣之中(溫則補氣。
)又更存有補血之力。
(潤則補血。
)故書載能益脾長智。
(脾益則智長。
)養心保血。
(血保則心養。
)為心脾要藥。
是以心思勞傷而見健忘怔忡驚悸。
暨腸風下血。
(便血症不一端。
然大要血清而色鮮。
另作一派。
濺出遠射。
四散如篩。
其腹不痛。
是為腸風無疑。
便血而見腹痛。
則為熱毒下注。
不痛則為濕毒下注。
痛而喜手謹按。
則為寒毒下注。
并血而見鮮紅為熱。
瘀淡為寒。
瘀晦為積。
鮮紫為燥為結。
血如雞肝爛肉絞痛為蠱。
與夫症見面色痿黃。
大便不實。
聲短氣息。
惡心嘔吐。
六脈沉遲浮大無力為虛。
神氣不爽。
脈數能食。
腸紅下洩。
腹痛便秘為實。
而究不越氣失所統。
陰不随陽。
而血自不歸附耳。
)俱可用此為治。
蓋血雖屬心生。
而亦賴脾以統。
思慮而氣既耗。
則非甘者不能以補。
思慮而神更損。
則非潤者不能以濟。
龍眼甘潤兼有。
既能補脾固氣。
複能保血不耗。
則神氣自爾長養。
而無驚悸健忘之病矣!按古歸脾湯有用龍眼肉以治心脾傷損。
義實基此。
非若大棗力專補脾。
氣味雖甘。
其性稍燥。
而無甘潤和柔。
以至于極之妙也。
至書有言久服令人輕身不老。
百邪俱辟。
止是神智長養之謂。
蠱毒可除。
三蟲可殺。
止是氣血充足而蠱不食之謂。
但此味甘體潤。
凡中滿氣壅。
腸滑洩利。
為大忌耳。
桂産者佳。
粵東者性熱。
不堪入藥。
溫中 (五果)補脾胃中氣血大棗(專入脾胃)。
味甘氣溫。
色赤肉潤。
為補脾胃要藥。
經曰。
裡不足者。
以甘補之。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大棗甘能補中。
溫能益氣。
脾胃既補。
則十二經脈自通。
九竅利。
(九竅。
口耳鼻目前後二陰。
)四肢和也。
正氣足則神自安。
故凡心腹邪氣心下懸急者。
得此則調。
得補則氣力強。
腸胃清。
身中不足及病見腸者。
用此則安。
甘能解毒。
故于百藥中。
得甘則協。
且于補藥中風寒發散。
内用為向導。
則能于脾助其升發之氣。
(仲景治奔豚。
用大棗滋土以平腎。
治水飲脅痛。
用十棗益土以勝水。
)不似白術性燥不潤。
專于脾氣則補。
山藥性平不燥。
專于脾陰有益之為異耳。
但多食損齒。
(齒屬腎。
土燥克水。
)及氣實中滿切忌。
(甘令中滿。
大建中湯減饧棗。
與甘草同例。
)北産肥潤者良。
金華南棗亦佳。
殺烏附。
忌蔥魚同食。
溫中 (夷果)入脾助氣,入肝益血養營荔枝(專入肝脾)。
味甘而酸。
氣溫。
故能入脾助氣。
(甘入脾。
)入肝益血養營。
(酸入肝。
) 然于血虛火衰則宜。
若使病非虛弱。
及素火盛服之。
反緻助火發熱。
而有衄血齒痛之病矣。
(李時珍曰。
荔枝氣味純陽。
其性畏熱。
鮮者食多。
即龈腫口痛或衄血也。
病齒及火病患忌之。
開寶本草言其性平。
蘇氏卻謂多食無傷。
皆謬說也。
按物類相感志雲。
食荔枝多則醉。
以殼浸水飲之即解。
此即食物不消還以本物消之之意。
)至核味甘氣溫。
專入肝腎。
散滞辟寒。
雙核形似睾丸。
尤治疝卵腫。
以其形類相似有感而通之義也。
(治疝氣如鬥。
用荔枝炒黑與茴香青皮各炒為末。
用酒送下。
)痘瘡不起。
用殼煎湯以服。
蓋取殼性溫補内托之意。
然要皆屬性燥。
用當酌症所宜。
非若龍眼性主溫和而資益甚多也!出建産者良。
溫中 (造釀)溫脾潤肺饴糖(專入脾肺)。
氣味甘溫。
據書言能補脾潤肺。
化痰止嗽。
并仲景建中湯用此以為補中緩脾。
蓋以米麥本屬脾胃之谷。
而饴糖即屬谷麥所造。
凡脾虛而肺不潤者。
用此氣味甘緩以補脾氣之不足。
(成無己曰。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膠饴之甘。
以緩之也。
)兼因甘潤以制肺燥之有餘。
是以脾虛而痰不化。
固可用此以除痰。
脾虛而嗽不止。
固可用此以除嗽。
即中虛而邪不解。
亦得用此以發表。
中虛而煩渴時見。
亦得用此以除煩止渴。
(寒食大麥一升。
水七升。
煎五升。
入赤饧二合。
渴即飲之。
)他如草烏毒中。
其性橫烈。
固可用此以為甘緩。
芒刺誤吞。
痛楚異常。
更可用此以為柔軟。
然糖經煉成。
濕而且熱。
其在氣虛痰盛。
中虛火發。
固可用此濕除。
若使中滿氣逆。
實火實痰。
非惟治痰。
且更動痰。
非惟治火。
且更生火。
(震亨曰。
饴糖屬土而成于火。
火發濕中之熱。
寇氏謂其動風。
言未而遺本矣!)至于小兒多食。
尤易損齒生蟲。
(蟲喜甘。
齒屬腎。
土補而水克。
)不可不慎。
牽白者不入藥用。
溫中 (原禽)補肝火,動肝風雞肉(專入肝)。
補虛溫中。
載之本經。
不為不是。
然雞屬巽而動風。
(巽生風。
)外應乎木。
内通乎肝。
得陽氣之最早。
故先寅而鳴。
(宗曰。
雞鳴于五更。
日至巽位。
感動其氣然也。
)鳴必鼓翅。
火動風生之象。
(時珍曰。
《禮記》雲。
天産作陽。
地産作陰。
雞卵生而地産。
羽不能飛。
雖為陽精。
實屬風木。
是陽中之陰也。
故能生熱動風。
風火相扇。
乃成中風。
)風火易動而易散。
人之陽事不力者不宜食雞。
是以昔人有利婦人不利男子之說。
而東南之人肝氣易動。
則生火生痰。
病邪得之。
為有助也。
故陰虛火盛者不宜食雞。
食則風火益助矣。
脾胃虛弱者不宜食雞。
食則肝邪益甚。
而脾益敗矣。
味者不察。
既犯陰虛火動脾虛不食兩症。
又不撙節口腹。
反執補虛溫中之說。
殊為可惜。
至于婦人小産胎動。
尤不宜食。
(食則并。
氣益動而血益損。
脾益虛而胎益堕。
)惟有烏骨雞。
别是一種。
獨得水木之精。
性專走肝腎血分。
補血益陰。
為補虛除痨祛熱生津止渴。
及下痢噤口帶下崩中要藥。
(時珍曰。
烏色屬水。
牝象屬陰。
故烏雌所治皆血分之病。
各從其類也。
)如古方有用烏骨雞丸以治婦人百病。
(取其補虛益陰。
)鬼擊卒死用熱血以塗心下即蘇。
(肘後用烏雞冠血。
瀝口中令咽。
仍破此雞拓心下。
冷乃棄之道邊妙。
)雞冠位處至高。
精華所聚。
凡年久雄雞色赤。
尤為陽氣充盛。
故可刺血以治中惡驚悸。
(陰不勝陽。
)及或中風口眼斜。
用血塗其頰上即正。
(鹹能走血透肌。
故主之。
)雞血和酒調服。
可以使痘即發。
對口毒瘡。
可用血塗即散。
(
天地不外陰陽五行以為健順。
人身不外水火氣血以為長養。
蓋人禀賦無偏。
則水以附火。
火以生水。
水火既足。
則氣血得資。
而無虧缺不平之憾矣。
惟其禀有不同。
賦有各異。
則或水衰而緻血有所虧。
火衰而緻氣有所歉。
故必假以培補。
俾偏者不偏。
而氣血水火。
自爾安養而無病矣。
第其病有淺深。
症有輕重。
則于補劑之中。
又當分其氣味以求。
庶于臨症免惑。
如補之有宜于先天真火者。
其藥必燥必裂。
是為補火之味。
補有宜于先天真水者。
其藥必滋必潤。
是為滋水之味。
補有宜于水火之中而不敢用偏勝之味者。
其藥必溫必潤。
是為溫腎之味。
補有宜于氣血之中而不敢用一偏之藥者。
其藥必甘必溫。
是為溫中之味。
補有宜于氣血之中而不敢用過補之藥者。
其藥必平必淡。
是為平補之味。
合是諸補以分。
則于補劑之義。
已得其概。
又何必過為分别雲。
又按萬物惟溫則生。
故補以溫為正也。
萬物以土為母。
甘屬土。
故補又以甘為貴也。
土虧則物無所載。
故補脾氣之缺陷。
無有過于白術。
補肝氣之虛損。
無有過于雞肉。
補肺氣之痿弱。
無有過于參耆。
補心血之缺欠。
無有過于當歸。
是皆得味之甘。
而不失其補味之正也。
其次補脾之味。
則有如牛肉大棗饴糖蜂蜜龍眼荔枝鲫魚。
皆屬甘溫。
氣雖較與白術稍純。
然蜂蜜饴糖則兼補肺而潤燥。
龍眼則兼補心以安神。
荔枝則兼補營以益血。
惟有牛肉則能補脾以固中。
大棗則能補脾以助胃。
鲫魚則能補土以制水也。
且繡嘗即補脾以思。
其土之卑監而不平者。
不得不藉白術以為培補。
若使土幹而燥。
能無滋而潤乎?是有宜于山藥人乳黃精豬肉之屬是也。
土濕而凝。
能無燥而爽乎?是有宜于白蔻砂仁之屬是也。
土潤而滑。
能無澀而固乎?是有宜于蓮子芡實肉蔻之屬是也。
土郁而結。
能無疏而醒乎。
是有宜于木香甘松藿香菖蒲胡荽大蒜之屬是也。
土浸而傾。
能無滲而利乎。
是有宜于茯苓扁豆山藥鲫魚之屬是也。
土郁而蒸。
能無清而利乎?是有宜于薏苡仁木瓜白藓皮蚯蚓紫貝皂白二礬商陸郁李之屬是也。
土寒而凍。
能無溫而散乎?是有宜于幹姜附子之屬是也。
土敦而阜。
能無通而洩乎。
是有宜于硝黃枳實之屬是也。
土崩而解。
能無升而舉乎?是有宜于參耆甘草之屬是也。
凡此皆屬補脾之味。
然終不若甘溫補脾之為正耳。
溫中 (山草)補肺氣以生陰人參(專入肺。
兼入脾)。
性禀中和。
不寒不燥。
形狀似人。
氣冠群草。
能回肺中元氣于垂絕之鄉。
(馮楚瞻曰。
人參能回陽氣于垂絕。
卻虛邪于俄頃。
李時珍曰。
人參年深。
浸漸長成者。
根如人形。
有神。
故謂之人參神草。
參字從浸。
亦浸漸之義。
參即浸字。
從世因字文繁。
遂以參星字代。
從簡便爾。
繡按其說亦是。
)第世畏乎其參者。
每以參為助火助氣。
凡遇傷寒發熱。
及勞役内傷發熱等症。
(發熱内傷外感皆有。
惟察脈見浮數有力為外熱。
沉大有力為内熱。
脈而沉細有力為實。
脈而浮大無力為虛。
熱而脈盛為傷熱為實。
熱而脈浮為傷暑為虛。
熱而能言有力者為實。
熱而懶言無力者為虛。
熱而口幹酷飲冷水者屬實。
熱而口幹微飲湯者屬虛。
熱而久按益熱。
是裡熱徹表為實。
熱而久按不熱。
是裡陽浮表為虛。
熱而火烙。
時常不減。
頭足身體一樣為實。
熱而乍作乍止。
頭熱不烙。
足冷為虛。
熱而無汗。
二便閉塞為實。
熱而有汗。
二便通調為虛。
熱而見有裡症為裡熱。
熱而見有表症為表熱。
熱而時當秋冬。
收斂閉藏多實。
熱而時當春夏。
升發浮散多虛。
)畏之不啻鸠毒。
以為内既發熱。
複以助火助熱之藥入而投之。
不更使熱益甚乎。
讵知參以補虛。
非以填實。
其在外感。
正氣堅強。
參與耆術附桂同投。
誠為助火彌熾。
若使元氣素虛。
邪匿不出。
正宜用參相佐。
如古參蘇飲、敗毒散、小柴胡湯、白虎加人參湯、石膏竹葉湯、黃龍湯。
皆用人參納入。
領邪外出。
(喻嘉言曰。
傷寒宜用人參。
其辨不可不明。
蓋人受外感之邪。
必先汗以驅之。
惟元氣壯者。
外邪始乘藥勢以出。
若素弱之人。
藥雖外行。
氣從中餒。
輕者半出不出。
重者反随元氣縮入。
發熱無休矣。
所以體虛之人。
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
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
使邪氣得藥。
一湧而出。
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
)矧有并非外感。
止因勞役發熱。
而可置參而不用乎?夫參之所以能益人者。
以其力能補虛耳。
果其虛而短氣。
虛而洩瀉。
虛而驚恐。
虛而倦怠。
虛而自汗。
虛而眩暈。
虛而飽悶食滞等症。
固當用參填補。
即使虛而嗽血。
虛而淋閉。
虛而下血失血。
與夫虛而喘滿煩燥口渴便結等症。
又何可不以虛治而不用以參乎?況書有雲。
參同升麻則可以瀉肺火。
同茯苓則可以瀉腎火。
同麥冬則可以生脈。
同黃耆甘草則可以退熱。
(出元素)是參更為瀉火之劑。
則參曷為不用。
惟在虛實二字。
早于平昔分辨明确。
則用自不見誤耳。
(治病要着。
)潔古謂其喘嗽不用。
以其痰實氣壅之故。
若使腎虛氣短喘促。
豈能禁而不用乎?仲景謂其肺寒而嗽勿用。
以其寒束熱邪。
壅滞在肺之故。
若使自汗惡寒而嗽。
豈能禁而不用乎?東垣謂其久病郁熱在肺勿用。
以其火郁于内不宜用補之故。
若使肺虛火旺。
氣短汗出。
豈能禁而不用乎?丹溪謂其諸痛不宜驟用。
以其邪氣方銳不可用補之故。
若使裡虛吐利。
及久病胃弱。
與虛痛喜按之類。
豈可禁而不用乎?節齋謂其陰虛火旺吐血勿用。
以其血虛火亢之故。
若使自汗氣短。
肢寒脈虛。
豈可禁而不用乎?夫虛實二字。
最宜相較。
(言聞曰。
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
皆脾肺腎氣不足。
可用也。
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
不可用也。
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
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
皆虛而不足。
可用也。
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
皆火郁内實。
不可用也。
)果其氣衰火熄。
則參雖同附桂。
可投。
如其火旺氣促。
則參即同知柏。
切忌。
至于陰氣稍虛。
陽氣更弱。
陰不受火熏蒸者。
則可用參為君。
陰氣稍衰。
陽氣更弱。
而火稍見其盛者。
則可用參為佐。
蓋陽有生陰之功。
陰無益陽之理。
參雖号為補陽助氣。
而亦可以滋陰生血耳。
是以古人補血用四物。
而必兼參同用者。
義實基此。
(杲曰。
古人血脫者益氣。
蓋血不自生。
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
陽生則陰長。
血乃旺也。
若單用補血藥。
血無由而生矣。
素問言無陽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化。
故補氣須用人參。
血虛者亦須用之。
)非若黃耆性禀純陽。
陰氣絕少。
而于火盛血燥不宜。
沙參甘淡性寒。
功專瀉肺。
而補絕少。
玄參苦鹹寒滑。
色黑入腎。
止治腎經無根之火攻于咽喉。
不能于氣有益。
葳蕤甘平。
雖能補中益氣。
而質潤味淡。
止能潤肺止嗽。
兼治風濕。
仍非肺分氣藥耳。
故書載參益土生金。
明目開心。
益智添精助神定驚止悸。
(正氣得補。
邪火自退。
)解渴除煩。
(氣補則火不浮。
而煩自除。
氣補則津上升。
而渴自止。
)通經生脈。
(氣補則血随氣以行。
而脈自至。
)破積消痰。
(氣運則食自化。
而積可破。
氣旺則水可利。
而痰自消。
)發熱自汗。
(氣補而陽得固。
)多夢紛纭。
(氣補而神克聚。
)嘔哕反胃。
虛咳喘促。
(氣補而肺與胃克安。
)久病滑洩。
(氣補而清得上升。
)淋瀝脹滿。
(氣補而濁得下降。
)中暑中風。
(氣補而邪得外解。
)一切氣虛血損之症。
(氣補而血得内固。
)皆所必用。
至雲參畏靈脂。
而亦有參同用以治月閉。
是畏而不畏也。
參惡皂莢。
而亦有參同用以名交泰丸。
是惡而不惡也。
參反藜蘆。
而亦有參同用以取湧越。
是蓋借此以激其怒。
雖反而不反也。
然非深于醫者。
不能以知其奧耳。
(出言聞氏)但參本溫。
積溫亦能成熱。
故陰虛火亢咳嗽喘逆者為切忌焉。
參以黃潤緊實似人者佳。
上黨雖為參産道地。
然民久置不采。
(時珍曰。
上黨今潞州也。
民以人參為地方害。
不複采取。
今所用者。
皆是遼參。
)今有所雲黨參者。
皆是假物。
(時珍曰。
僞者皆以沙參荠桔梗。
采根造作亂之。
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
荠體虛無心。
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
人參體實而味甘。
微帶苦。
)其次百濟所出。
力薄上黨。
又其次高麗遼東所出。
力薄百濟。
用皆忌鐵。
久留經年。
須用淋過竈灰曬幹。
及或炒米同參納入瓷器收藏。
參須性主下洩。
與紫菀當歸之尾破血意義相同。
滑脫則忌。
參蘆功主上湧。
氣虛火炎亦忌。
但體虛痰壅。
用之可代瓜蒂。
山西太行新出黨參。
其性止能清肺。
并無補益。
與于久經封禁真正之黨參。
絕不相同。
另有義詳黨參論内。
所當并考參觀。
溫中 (山草)補肺氣實腠理黃(專入肺。
兼入脾)。
味甘性溫。
質輕皮黃肉白。
故能入肺補氣。
入表實衛。
為補氣諸藥之最。
是以有耆之稱。
且着其功曰。
生用則能固表。
無汗能發。
有汗能收。
是明指其表實則邪可逐。
故見無汗能發。
表固則氣不外洩。
故見有汗能止耳。
又着其功曰。
熟則生血生肌。
排膿内托。
是蓋指其氣足。
則血與肉皆生。
毒化膿成。
而為瘡瘍聖藥矣。
至于痘瘡不起。
陽虛無熱。
(機曰。
保元湯用黃。
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
今借此加減治痘。
以其内固營血。
外護衛氣。
滋助陰陽。
作為膿水。
其症雖異。
其理則同。
故去白芍加生姜。
改名曰保元湯。
炙黃三錢。
人參二錢。
炙甘草一錢。
生姜一片。
水煎服之。
)書言于耆最宜。
皆是取其質輕達表。
功專實衛。
色黃入脾。
色白入肺。
而能升氣于表。
又言力能補腎。
以治崩帶淋濁。
是蓋取其補中升氣。
則腎受蔭。
而崩帶淋濁自止。
然與人參比較。
則參氣味甘平。
陽兼有陰。
耆則秉性純陽。
而陰氣絕少。
蓋一宜于中虛。
而洩瀉痞滿倦怠可除。
一更宜于表虛。
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
且一宜于水虧而氣不得宣發。
一更宜于火衰而氣不得上達之為異耳。
黃書言性畏防風。
其功益大。
蓋謂能以助耆達表。
相畏而更相依。
是以如斯。
若使陽盛陰虛。
上焦熱甚。
下焦虛寒。
肝氣不和。
肺脈洪大者。
則并戒其勿用矣。
出山西黎城。
大而肥潤箭直良。
瘦小色黑堅硬不軟者。
服之令人胸滿。
(震亨曰。
宜服三拗湯以瀉。
)茯苓為使。
惡龜甲白藓皮。
反藜蘆。
畏五靈脂防風。
血虛肺燥。
捶扁蜜炙。
發表生用。
氣虛肺寒。
酒炒。
腎虛氣薄。
鹽湯蒸潤。
切片用。
溫中 (芳草) 當歸(專入心)。
辛甘溫潤。
諸書載為入心生血上品。
緣脈為血府。
諸脈皆屬于心。
心無血養。
則脈不通。
血無氣附。
則血滞而不行。
當歸氣味辛甘。
既不慮其過散。
複不慮其過緩。
得其溫中之潤。
陰中之陽。
故能通心而血生。
号為血中氣藥。
故凡一切血症陰虛。
陽無所附。
而見血枯血燥血閉血脫等症。
則當用此主治。
按當歸頭則止血上行。
身則養血中守。
尾則破血下流。
全則活血不走。
(出東垣)古方合白芍芎地黃同用。
名為四物湯總劑。
蓋謂得芎以為長養生發之機。
地黃以為滋補化源之自。
白芍以為救陰斂陽之本。
則血始能以生。
(張景嶽曰。
治血之劑。
古人多以四物為主。
然亦有宜與不宜者。
蓋補血行血。
無如當歸。
但當歸之性動而滑。
凡因火動血者忌之。
因火而嗽。
因濕而滑者。
皆忌之。
行血散血。
無如川芎。
然川芎之性升而散。
凡火帶血上者忌之。
氣虛多汗。
火不歸元者。
皆忌之。
生血涼血。
無如生地。
斂血清血。
無如芍藥。
然二物皆涼。
凡陽虛者非宜也。
脾弱者非宜也。
脈弱身涼。
多嘔便溏者。
皆非宜也。
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
不可不察。
)若血虛而氣不固。
則當佐以人參黃。
血熱佐以條芩栀連。
血積佐以大黃牽牛。
與夫營虛而表不解。
則當佐以柴葛麻桂。
衛熱而表不斂。
則當佐以大黃。
随其病之所向。
以為出入加減。
要使血滞能通。
血虛能補。
血枯能潤。
血亂能撫。
俾血與氣附。
氣與血固。
而不緻散亂而無所歸耳。
書命其名曰歸。
即是此意。
是以氣逆而見咳逆上氣者。
則當用此以和血。
血和而氣則降矣。
寒郁而見瘧痢腰腹頭痛者。
則當用此以散寒。
寒散而血則和矣。
血虛而見風無汗者。
則當用此以養血。
血養而風則散矣。
他如瘡瘍癰疽而見痛苦異常。
肌肉失養而見皮膚不潤。
并沖脈為病而見氣逆裡急。
帶脈為病而見腹痛腰如坐水。
(沖脈起于腎下。
出于氣街。
俠臍上行至胸中。
上颡。
滲諸陽。
灌諸精。
下行入足。
灌諸絡。
為十二經脈之海。
主血。
帶脈橫圍于腰。
如束帶。
總約諸脈。
)亦何莫不因血虛。
氣無所附之意。
得此則排膿痛止。
癰消毒去。
膚澤皮潤。
而無枯槁不榮之患矣。
然此味辛則散。
氣虛火盛者切忌。
味甘則壅。
脾胃虛寒者則忌。
體潤性滑。
大腸洩瀉者則忌。
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
至書既言當歸入心。
而又曰入肝入脾。
無非因其血補。
而肝與脾皆有統藏之意。
(脾統血。
肝藏血。
)秦産(秦州汶州所出。
)頭圓尾多。
色紫氣香肥潤。
名馬尾當歸。
其性力柔善補。
川産尾粗堅枯。
名頭當歸。
其性力剛善攻。
隻宜發散。
收貯曬幹。
乘熱紙封甕内。
宜用酒洗。
畏菖蒲海藻生姜。
惡濕面。
溫中 (山草)補脾氣燥脾濕之。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内經》)白術味苦而甘。
既能燥濕實脾。
複能緩脾生津。
(濕燥則脾實。
脾緩則津生。
)且其性最溫。
服則能以健食消谷。
為脾髒補氣第一要藥也。
(五髒各有陰陽。
白術專補脾陽。
故曰補氣。
)書言無汗能發。
有汗能收。
通溺止洩。
消痰治腫。
止熱化癖。
安胎(胎氣系于脾。
脾虛則蒂無所附。
故易落。
)止嘔。
(聲物俱有為嘔。
有物無聲為吐。
東垣雲。
生姜半夏。
皆可以治表實氣壅。
若虛嘔谷氣不行。
當以參術補胃。
推揚谷氣而已。
)功效甚多。
總因脾濕則汗不止。
脾健則汗易發。
凡水濕諸邪。
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
吐瀉及胎不安。
(胃之上口為贲門。
水谷于此而入。
胃之下口為幽門。
水谷之滓穢自此而入小腸。
又自小腸下一十六曲。
水谷始下小腸下口闌門。
水谷自此泌别。
凡穢為濁。
入于大腸。
水之清。
入于胱膀。
如水谷不分。
清濁不别。
則皆入于大腸而成。
李士材雲。
脾士強者。
自能勝濕。
無濕則不洩。
濕多成于五洩。
若土虛不能制濕。
則風寒與熱。
皆得幹而為病。
)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
故同枳實則能治痞。
同黃芩則能安胎。
同澤瀉則能利水。
同幹姜桂心。
則能消飲祛癖。
同地黃為丸。
則能以治血瀉萎黃。
同半夏丁香姜汁。
則可以治小兒久瀉。
同牡蛎石斛麥麸。
則可以治脾虛盜汗。
然血燥無濕。
腎間動氣築築。
燥渴便閉者忌服。
謂其燥腎閉氣。
則其氣益築。
(劉涓子雲。
癰疽忌白術。
以其燥腎而閉氣。
故反生膿作痛也。
凡髒皆屬陰。
世人但知白術能健脾。
甯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
是損脾陰也。
何補之有?此最易誤。
故特表而出之。
)又寒濕過甚。
水滿中宮者亦忌。
謂其水氣未決。
苦不勝水。
甘徒滋壅。
必待腎陽培補。
水氣漸消。
腎氣安位。
術始可投。
(猶洪水沖堤。
必待水退。
方可培土禦水。
)此又不得不稍變換于中也。
(凡土虧水泛。
必俟水勢稍退。
方進理中等藥。
)蓋補脾之藥不一。
白術專補脾陽。
(仲淳曰。
白術禀純陽之土氣。
除邪之功勝。
而益陰之效虧。
故病屬陰虛。
血少精不足。
内熱骨蒸。
口幹唇燥。
咳嗽吐痰。
吐血鼻衄齒衄。
便秘滞下者。
法鹹忌之。
)生則較熟性更鮮補不滞膩。
能治風寒濕痹。
及散腰臍間血。
并沖脈為病逆氣裡急之功。
非若山藥止補脾髒之陰。
甘草止緩脾中之氣。
而不散于上下。
俾血可生。
燥症全無。
蒼術氣味過烈。
散多于補。
人參一味沖和。
燥氣悉化。
補脾而更補肺。
所當分别而異視者也。
出浙江于潛地者為于潛術。
最佳。
米泔浸。
(借谷氣和脾。
)壁土拌炒。
(借土氣助脾。
)入清燥藥。
蜜水炒。
(借潤制燥。
)入滋陰藥。
人乳拌用。
(借乳入血制燥。
)入清脹藥。
麸皮拌炒用。
(借麸入中。
) 溫中 (夷果)補心脾氣血龍眼(專入心脾)。
氣味甘溫。
多有似于大棗。
但此甘味更重。
潤氣尤多。
于補氣之中(溫則補氣。
)又更存有補血之力。
(潤則補血。
)故書載能益脾長智。
(脾益則智長。
)養心保血。
(血保則心養。
)為心脾要藥。
是以心思勞傷而見健忘怔忡驚悸。
暨腸風下血。
(便血症不一端。
然大要血清而色鮮。
另作一派。
濺出遠射。
四散如篩。
其腹不痛。
是為腸風無疑。
便血而見腹痛。
則為熱毒下注。
不痛則為濕毒下注。
痛而喜手謹按。
則為寒毒下注。
并血而見鮮紅為熱。
瘀淡為寒。
瘀晦為積。
鮮紫為燥為結。
血如雞肝爛肉絞痛為蠱。
與夫症見面色痿黃。
大便不實。
聲短氣息。
惡心嘔吐。
六脈沉遲浮大無力為虛。
神氣不爽。
脈數能食。
腸紅下洩。
腹痛便秘為實。
而究不越氣失所統。
陰不随陽。
而血自不歸附耳。
)俱可用此為治。
蓋血雖屬心生。
而亦賴脾以統。
思慮而氣既耗。
則非甘者不能以補。
思慮而神更損。
則非潤者不能以濟。
龍眼甘潤兼有。
既能補脾固氣。
複能保血不耗。
則神氣自爾長養。
而無驚悸健忘之病矣!按古歸脾湯有用龍眼肉以治心脾傷損。
義實基此。
非若大棗力專補脾。
氣味雖甘。
其性稍燥。
而無甘潤和柔。
以至于極之妙也。
至書有言久服令人輕身不老。
百邪俱辟。
止是神智長養之謂。
蠱毒可除。
三蟲可殺。
止是氣血充足而蠱不食之謂。
但此味甘體潤。
凡中滿氣壅。
腸滑洩利。
為大忌耳。
桂産者佳。
粵東者性熱。
不堪入藥。
溫中 (五果)補脾胃中氣血大棗(專入脾胃)。
味甘氣溫。
色赤肉潤。
為補脾胃要藥。
經曰。
裡不足者。
以甘補之。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大棗甘能補中。
溫能益氣。
脾胃既補。
則十二經脈自通。
九竅利。
(九竅。
口耳鼻目前後二陰。
)四肢和也。
正氣足則神自安。
故凡心腹邪氣心下懸急者。
得此則調。
得補則氣力強。
腸胃清。
身中不足及病見腸者。
用此則安。
甘能解毒。
故于百藥中。
得甘則協。
且于補藥中風寒發散。
内用為向導。
則能于脾助其升發之氣。
(仲景治奔豚。
用大棗滋土以平腎。
治水飲脅痛。
用十棗益土以勝水。
)不似白術性燥不潤。
專于脾氣則補。
山藥性平不燥。
專于脾陰有益之為異耳。
但多食損齒。
(齒屬腎。
土燥克水。
)及氣實中滿切忌。
(甘令中滿。
大建中湯減饧棗。
與甘草同例。
)北産肥潤者良。
金華南棗亦佳。
殺烏附。
忌蔥魚同食。
溫中 (夷果)入脾助氣,入肝益血養營荔枝(專入肝脾)。
味甘而酸。
氣溫。
故能入脾助氣。
(甘入脾。
)入肝益血養營。
(酸入肝。
) 然于血虛火衰則宜。
若使病非虛弱。
及素火盛服之。
反緻助火發熱。
而有衄血齒痛之病矣。
(李時珍曰。
荔枝氣味純陽。
其性畏熱。
鮮者食多。
即龈腫口痛或衄血也。
病齒及火病患忌之。
開寶本草言其性平。
蘇氏卻謂多食無傷。
皆謬說也。
按物類相感志雲。
食荔枝多則醉。
以殼浸水飲之即解。
此即食物不消還以本物消之之意。
)至核味甘氣溫。
專入肝腎。
散滞辟寒。
雙核形似睾丸。
尤治疝卵腫。
以其形類相似有感而通之義也。
(治疝氣如鬥。
用荔枝炒黑與茴香青皮各炒為末。
用酒送下。
)痘瘡不起。
用殼煎湯以服。
蓋取殼性溫補内托之意。
然要皆屬性燥。
用當酌症所宜。
非若龍眼性主溫和而資益甚多也!出建産者良。
溫中 (造釀)溫脾潤肺饴糖(專入脾肺)。
氣味甘溫。
據書言能補脾潤肺。
化痰止嗽。
并仲景建中湯用此以為補中緩脾。
蓋以米麥本屬脾胃之谷。
而饴糖即屬谷麥所造。
凡脾虛而肺不潤者。
用此氣味甘緩以補脾氣之不足。
(成無己曰。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膠饴之甘。
以緩之也。
)兼因甘潤以制肺燥之有餘。
是以脾虛而痰不化。
固可用此以除痰。
脾虛而嗽不止。
固可用此以除嗽。
即中虛而邪不解。
亦得用此以發表。
中虛而煩渴時見。
亦得用此以除煩止渴。
(寒食大麥一升。
水七升。
煎五升。
入赤饧二合。
渴即飲之。
)他如草烏毒中。
其性橫烈。
固可用此以為甘緩。
芒刺誤吞。
痛楚異常。
更可用此以為柔軟。
然糖經煉成。
濕而且熱。
其在氣虛痰盛。
中虛火發。
固可用此濕除。
若使中滿氣逆。
實火實痰。
非惟治痰。
且更動痰。
非惟治火。
且更生火。
(震亨曰。
饴糖屬土而成于火。
火發濕中之熱。
寇氏謂其動風。
言未而遺本矣!)至于小兒多食。
尤易損齒生蟲。
(蟲喜甘。
齒屬腎。
土補而水克。
)不可不慎。
牽白者不入藥用。
溫中 (原禽)補肝火,動肝風雞肉(專入肝)。
補虛溫中。
載之本經。
不為不是。
然雞屬巽而動風。
(巽生風。
)外應乎木。
内通乎肝。
得陽氣之最早。
故先寅而鳴。
(宗曰。
雞鳴于五更。
日至巽位。
感動其氣然也。
)鳴必鼓翅。
火動風生之象。
(時珍曰。
《禮記》雲。
天産作陽。
地産作陰。
雞卵生而地産。
羽不能飛。
雖為陽精。
實屬風木。
是陽中之陰也。
故能生熱動風。
風火相扇。
乃成中風。
)風火易動而易散。
人之陽事不力者不宜食雞。
是以昔人有利婦人不利男子之說。
而東南之人肝氣易動。
則生火生痰。
病邪得之。
為有助也。
故陰虛火盛者不宜食雞。
食則風火益助矣。
脾胃虛弱者不宜食雞。
食則肝邪益甚。
而脾益敗矣。
味者不察。
既犯陰虛火動脾虛不食兩症。
又不撙節口腹。
反執補虛溫中之說。
殊為可惜。
至于婦人小産胎動。
尤不宜食。
(食則并。
氣益動而血益損。
脾益虛而胎益堕。
)惟有烏骨雞。
别是一種。
獨得水木之精。
性專走肝腎血分。
補血益陰。
為補虛除痨祛熱生津止渴。
及下痢噤口帶下崩中要藥。
(時珍曰。
烏色屬水。
牝象屬陰。
故烏雌所治皆血分之病。
各從其類也。
)如古方有用烏骨雞丸以治婦人百病。
(取其補虛益陰。
)鬼擊卒死用熱血以塗心下即蘇。
(肘後用烏雞冠血。
瀝口中令咽。
仍破此雞拓心下。
冷乃棄之道邊妙。
)雞冠位處至高。
精華所聚。
凡年久雄雞色赤。
尤為陽氣充盛。
故可刺血以治中惡驚悸。
(陰不勝陽。
)及或中風口眼斜。
用血塗其頰上即正。
(鹹能走血透肌。
故主之。
)雞血和酒調服。
可以使痘即發。
對口毒瘡。
可用血塗即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