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補劑

關燈
風勢善行。

    以毒攻毒。

    )中蜈蚣毒舌脹退場門。

    可用冠血浸舌并咽即消。

    (取其物性之有畏惡而得制伏。

     )其效甚衆。

    至于雄雞肝味甘微苦而溫。

    何書載治陰痿不起。

    (千金方用雞肝三具。

    并菟絲子一斤為末。

    雀卵和丸。

    如小豆大。

    每服五六十丸。

    酒下。

    )及小兒疳積。

    眼目不明。

    并肝經實熱虛熱。

    (實熱。

    用雄雞軟肝。

    并胡黃連白芙蓉花肉豆蔻為末。

    化服。

    虛熱。

    用雞肝同明雄黃桑白皮雞内金為末。

    酒蒸去藥食。

    )皆以取其肝以入肝。

    氣類相感之意。

    雞屎白性寒不溫。

    用之以治鼓脹。

    (普濟方雲。

    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

    由脾虛不能制水。

    水反勝土。

    水谷不運。

    氣不宣流。

    故令中滿。

    其脈沉實而滑。

    宜雞矢醴主之。

    何大英雲。

    諸腹脹大。

    皆屬于熱。

    精氣不得滲入膀胱。

    别走于腑。

    溢于皮裡膜外。

    故成脹滿。

    小便短澀。

    雞矢性寒。

    利小便。

    誠萬金不傳之寶也。

    用臘月幹雞矢白半斤。

    袋盛。

    以酒醅一鬥。

    漬七日。

    溫服三杯。

     日三。

    或為末服二錢亦可。

    )石淋(古今驗錄。

    用雞矢白日中半幹。

    炒香為末。

    以酸漿飲服方寸匙。

    日二次。

    當下石出。

    )瘢痕(外台以豬脂三升。

    飼烏雞一隻。

    三日取矢。

    同白芷當歸各一兩煎十沸。

    去渣。

    入鷹矢白半兩調敷。

    )風痹(千金方用臘月烏雞矢一升。

    炒黃為末。

     絹袋盛漬三升酒中。

    頻頻溫服令醉。

    )亦以取其消導利濕。

    清熱除風之義。

    惟雞子性禀生化最初之氣。

    兼清濁而為體。

    味甘氣寒。

    性專除熱療火。

    為風熱痫及傷寒少陰咽痛必用之藥。

     卵清微寒。

    性專治熱解毒。

    為目痛赤痛煩滿咳逆。

    小兒下洩。

    婦人難産胞衣不出。

    癰疽敷腫必用之藥。

    卵黃微溫。

    性專利産安胎。

    但多食則滞。

    (鼎曰。

    勿多食。

    令人腹中有聲。

    動風氣。

    和蔥蒜食之氣短。

    同韭子食成風痛。

    共鼈肉食損人。

    共獺肉食成遁屍。

    同兔肉食成洩痢。

    妊婦以雞子鯉魚同食令兒生瘡。

    同糯米食令兒生蟲。

    )他如卵殼研末。

    磨障除翳。

    及或敷下疳瘡。

    蓋以取其蛻脫之義。

    傷寒勞複用此熬令黃黑為末。

    熱湯調服。

    亦以取其風性發散之意。

    肫内黃皮。

    性專清谷除熱。

    止煩通溺。

    并卵中白皮。

    能散久咳結氣。

    皆以取其性氣上行下入之妙。

    然要雞中具有溫性。

    則能動火助風。

    具有寒性。

    則能清熱利濕。

    具有平性。

    則能益陰秘陽。

    用雞而在于肝。

    則可通肝以治疳。

    用雞而在于肫于屎。

    則可入腑以消食。

    用雞而在于抱出皮殼。

    則可入目以磨翳。

    而仍不越乎巽木風動以為之主。

    故能直入厥陰而不岐耳。

     凡血虛筋攣及陰虛火起骨蒸。

    服此大忌。

    諸雞惟烏骨烏肉白毛最良。

     溫中 (畜)補脾固中牛肉(專入脾)。

    本屬土。

    若屬黃牛。

    色猶得正。

    治能補土固中。

    (土居中。

    )益氣止渴。

     (氣益。

    則津生渴止。

    )功與黃無異。

    故三瘧久病。

    日服黃牛湯。

    能令日漸輕強而無腫脹之病。

    其效可知。

    即丹溪倒倉法。

    治停痰積血。

    膠聚于腸胃回腸曲折之處。

    發為癱瘓痨瘵蠱脹膈噎。

    非丸散所能及者。

    用此因瀉為補。

    借補為瀉。

    踵其曲折。

    如洪水泛漲。

    陳朽順流而下。

    沉悉去。

    大有再造之功。

    中年後行一二次。

    亦卻疾養壽之一助。

    (朱震亨倒倉論曰。

    腸胃為積谷之室。

    故謂之倉。

    倒者推陳以緻新也。

    胃屬土。

    受物而不能自運。

    七情五味有傷中宮。

    停痰積血。

    互相糾纏。

    發為癱瘓。

    為痨瘵。

    為蠱脹。

    成形成質。

    為窠為臼。

    以生百病。

     而中宮愆和。

    自非丸散所能去也。

    此方出自西域異人。

    其法用黃肥牡牛肉二十斤。

    長流水煮成糜。

    去滓。

    濾取液。

    再熬成琥珀色。

    取之。

    每飲一鐘。

    随飲至數十鐘。

    寒月溫飲。

    病在上則令吐。

    在下則令利。

    在中則令吐而利。

    在人活變。

    吐利後渴。

    即服其小便一二碗。

    亦可蕩滌餘垢。

    睡二日。

    乃食淡粥。

    養半月。

    即精神強健。

    沉悉去也。

    須斷房事半年牛肉五年而安。

    )此為補中之劑。

    非若汗吐下藥能以傷人。

    亦奇方也。

    但病非腸胃者不得遽行是法。

    牛有黃牛水牛之分。

    故黃牛性溫。

    而水牛性平。

    白水牛可治反胃吐食。

    腸結不通。

    牛乳味甘微寒。

    亦治脾胃枯槁。

    噎膈反胃。

    (噎膈形類甚多。

    然大要皆屬精枯澤竭。

    氣逆上攻所緻。

    故食不能入喉入膈而自下也。

    且人髒腑虧損。

    津竭氣逆。

    渾身痰窒。

    用以辛香燥膈劫痰。

    未嘗不快。

    然旋劫旋生。

    旋燥旋阻。

    痰愈且盛。

    津液見枯。

    清道厭會。

    無不阻塞。

    雖水與飲類可以入喉不逆。

    而堅硬食物。

    每至厭會即返。

    曰噎。

    至膈阻絕吐出。

    曰膈。

    況腎主五液二便。

    與膀胱一表一裡。

    腎水既槁。

    陽火偏勝。

    煎熬津液。

    三陽熱結。

    前後閉塞。

    口既不通。

    必反于上。

    直犯清道。

    上沖吸門咽喉。

    所食多噎不下。

    故經有言三陽結謂之膈。

    朱震亨曰。

    反胃噎膈。

    大便燥結。

    宜牛乳羊乳。

    時時咽之。

    兼服四物湯為上策。

    不可服人乳。

    人乳有五味之毒。

    七情之火也。

    )牛肉病獨肝黑身白頭者。

    切忌。

    同豬肉食。

    則生寸白蟲。

     溫中 (魚)補土制水消腫鲫魚(專入脾胃大腸)。

    氣味甘溫。

    諸魚性多屬火。

    惟鲫魚則性屬土。

    土能制水。

    故書載有和胃實腸行水之功。

    凡腸風下血。

    膈氣吐食。

    俱可用此投治。

    且性與濃樸反。

    樸則洩氣。

    鲫則益氣也。

    至于生搗。

    可塗痰核乳癰堅腫。

    以豬油煎灰服。

    可治腸癰。

    合赤小豆煮汁食。

    則消水腫。

    炙油則治婦人陰瘡。

    同白礬燒研。

    則治腸痢血痢。

    入綠礬,泥固。

    則治反胃吐食。

     與胡蒜煨。

    則治膈氣痞滿。

    皆以借其制水之意。

    但不可去鱗。

    以鱗有止血之功也。

    烏背者味美。

    忌麥冬芥菜沙糖豬肝。

     溫中 (卵生)蜂白蜜和胃潤肺通結赤蜜性涼降火蜂房清熱軟堅散結解腸胃毒蜜(專入脾肺。

    兼入腸胃。

    )本花木精英。

    春生露氣噓得釀而成。

    生則性涼清發。

    熟則性溫補中。

    為至純至粹之味。

    凡人五髒不足。

    燥結不解。

    營衛不調。

    三焦失職。

    心腹急痛。

    肌肉瘡瘍。

    咳嗽熱痢。

    眼目眩花。

    形色枯槁。

    無不借其潤色以投。

    如仲景治陽明燥結大便不解。

    用蜜煎導。

    (乘熱納入谷道。

    )取其能通結燥而不傷脾胃也。

    滋補藥俱用白蜜為丸。

    取其和胃潤肺也。

    至于赤蜜食之使人心煩。

    以其味酸者。

    故惟降火藥用之。

    白蜜雖補脾肺。

    然性涼質潤。

    若脾氣不實。

    腎氣虛滑。

    及濕熱痰滞。

    胸痞不寬者。

    鹹須忌之。

    白如膏者良。

    (李時珍曰。

    凡試蜜以燒紅火箸插入。

    提出起氣是真。

    起煙是僞。

    )用銀石器。

    每蜜一斤。

    入水四兩。

     桑火慢熬。

    掠去浮沫。

    至滴水成珠用。

    忌蔥鮮莴苣同食。

    蜂房味苦鹹辛。

    氣平有毒。

    為清熱軟堅散結要藥。

    是以驚痫蠱毒。

    癰疽瘰。

    痔痢風毒等症。

    得此則除。

    (時珍曰。

    蜂露房陽明藥也。

    外科齒科及他病用之者。

    亦皆取其以毒攻毒。

    殺蟲之功耳!)以其辛能散結。

    苦能洩熱。

    鹹能軟堅。

    且取其氣類相從。

    以毒攻毒之義也。

    有同亂發蛇皮三物合燒灰酒服。

    治惡瘡附骨癰根在髒腑。

    曆節腫出疔腫惡脈諸毒者。

    又以煎水漱齒止風蟲疼痛。

    洗乳癰蜂疔惡瘡者。

    皆以取其攻毒散邪殺蟲之意。

    并得陰露之寒及蛻脫之義耳。

    但癰疽潰後禁用。

    去外粗皮。

    酒淨炒用。

     平補 精不足而以事味投補。

    是虧已在于精。

    而補不當用以平劑矣!氣不足而以輕清投補。

    是虧已在于氣。

    而補亦不當用以平劑矣。

    惟于補氣而于血有損。

    補血而于氣有窒。

    補上而于下有礙。

    補下而于上有虧。

    其症似虛非虛。

    似實非實。

    則不得不擇甘潤和平之劑以進。

    如葳蕤人乳。

    是補肺陰之至平者也。

    山藥黃精羊肉豬肉甘草。

    是補脾陰之至平者也。

    柏子合歡皮阿膠。

     是補心陰之至平者也。

    冬青子桑寄生桑螵蛸狗脊。

    是補肝腎陰之至平者也。

    燕窩鴿肉鴨肉。

     是補精氣之至平者也。

    但阿膠人乳。

    則令肝腎與肺而皆潤。

    合歡則令脾陰五髒而皆安。

    山藥則令肺腎而俱固。

    桑螵蛸則能利水以交心。

    至于倉米扁豆。

    一能養胃以除煩。

    一能舒脾以利脾。

    皆為輕平最和之味。

    餘則兼苦兼辛兼淡。

    平雖不失。

    而氣味夾雜。

    未可概作平補論耳。

     平補 (山草)補肺陰止嗽兼祛風濕葳蕤(專入肺。

    兼入肝脾腎)。

    一名玉竹。

    味甘性平。

    質潤。

    據書載能補肺陰。

    及入肝脾腎以祛風濕。

    與人參地黃稱為補劑上品。

    (如本經所論。

    以治中風暴熱等病。

    别錄所論。

    以治心腹結氣。

    虛熱腰痛。

    莖中寒。

    目痛爛淚出。

    甄權所論。

    以治内虛不足。

    去虛痨客熱。

    頭痛不安。

    千金以治風溫。

    自汗身重。

    語言難出。

    時珍以治寒瘧瘧不足。

    皆以葳蕤為主。

    ) 并雲可以當參。

    其說未嘗不是。

    但此氣平力薄。

    既與人參力濃不若。

    複與地黃味濃不合。

    即使用至斤許。

    未有奇功。

    較之人參之補元。

    地黃之滋陰。

    不啻天淵矣。

    矧可用此當參以挽垂絕之傾乎?況書載雲祛風除濕。

    不無疏洩于補。

    更雲不及。

    曷雲可稱上劑耶?肥白者良。

    似黃精而差小。

    黃白多須。

    竹刀刮去皮節。

    發散用生。

    補劑用蜜水拌。

    飯上蒸熟用。

     平補 (山草)補脾陰黃精(專入脾。

    兼入肺腎)。

    書極稱羨。

    謂其氣平味甘。

    治能補中益五髒。

    補脾胃。

    潤心肺。

     填精補助筋骨。

    除風濕。

    下三蟲。

    且得坤土之精粹。

    久服不饑。

    其言極是。

    (時珍曰。

    黃精受戊己之淳氣。

    故為真黃宮之勝品。

    土者萬物之母。

    土得其養。

    則水火既濟。

    木金交合。

    而諸邪自去。

    百病不生矣。

    )但其所述逃婢一事。

    雲其服此能飛。

    不無可疑。

    究其黃精氣味。

     止是入脾補陰。

    若使挾有痰濕。

    則食反更助痰。

    況此未經火。

    食則喉舌皆痹。

    何至服能成仙。

    若使事果屬實。

    則人參更得天地中和之粹。

    又曷雲不克成仙耶?細繹是情。

    殊覺謊謬。

     因并記之。

    根紫花黃。

    葉如竹葉者是。

    俗名山生姜。

    九蒸九曬用。

     平補 (山草)緩中氣不足甘草(專入脾)。

    味甘性平。

    質中。

    外赤肉黃。

    生寒熟熱。

    昔人言其有火能瀉。

    是因火性急迫。

    用此甘味以緩火勢。

    且取生用性寒。

    以瀉焚爍害耳。

    至書有雲炙用補脾。

    是能緩其中氣不足。

    調和諸藥不争。

    (王好古曰。

    五味之用。

    苦洩。

    辛散。

    酸收。

    鹹斂。

    甘上行而發。

    而本草言甘草下氣。

    何也?蓋味甘主中。

    有升降浮沉。

    可上可下。

    可外可内。

    有和有緩。

    有補有洩。

    居中之道盡矣。

    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

    恐其僭上也。

    調胃承氣湯用甘草。

    恐其速下也。

    皆緩之之意。

    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

    人參半夏之溫。

    而用甘草者。

    則有調和之意。

     建中湯用甘草。

    以補中而緩脾急。

    鳳髓丹用甘草。

    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

    乃甘補之意也。

    ) 故入和劑則補益。

    入涼劑則瀉熱。

    入汗劑則解肌。

    入峻劑則緩正氣。

    入潤劑則養血并能解諸藥毒。

    (頌曰。

    按孫思邈《千金方》論雲。

    甘草解百藥毒。

    如湯沃雪。

    有中烏頭巴豆毒。

    甘草入腹即定。

    驗如反掌。

    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

    予每試之不效。

    加入甘草為甘豆湯。

    其驗乃奇也。

    )及兒胎毒。

    以緻尊為國老。

    然使脾胃虛寒。

    及或挾有水氣脹滿等症。

    服此最屬不宜。

    未可雲其補脾。

    而凡脾胃虛寒。

    皆可得而服也。

    若使滿屬虛緻。

    則甘又能瀉滿。

    不可不知。

    (王好古曰。

    甘者令人中滿。

    中滿者勿食甘。

    甘緩而壅氣。

    非中滿所宜也。

    凡不滿而用炙甘草。

    為之補。

    若中滿而用生甘草。

    為之瀉。

    能引甘藥直至滿所。

    甘味入脾。

    歸其所喜。

    此升降浮沉之理也。

    經雲。

    以甘補之。

    以甘瀉之。

    以甘緩之是矣。

    )梢止莖中澀痛。

    (氣行于下。

    ) 節消癰疽腫。

    及除胸熱。

    (節行節處。

    )功各有宜。

    但用宜取大而且結。

    至書所載甘反大戟芫花甘遂。

    又雲。

    亦有并用不悖。

    惟深達精微者始可知之。

    (如古治痰癖。

    有用十棗湯加甘草。

    東垣治結核。

    與海藻同用。

    丹溪治痨瘵蓮心飲。

    與芫花同用。

    皆以反其下勢之銳。

    ) 平補 (寓木)補肝腎除風濕強筋骨桑寄生(專入肝腎)。

    感桑精氣而生。

    味苦而甘。

    性平而和。

    不寒不熱。

    号為補腎補血要劑。

     緣腎主骨發。

    主血。

    苦入腎。

    腎得補則筋骨有力。

    不緻痿痹而酸痛矣。

    甘補血。

    血得補則發受其灌蔭。

    而不枯脫落矣。

    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

    外而金瘡肌膚風濕。

    何一不借此以為主治乎?第出桑樹生者真。

    (須自采。

    或連桑葉者乃可用。

    )和莖葉細锉陰幹。

    忌火。

    服則其效如神。

    若雜樹所出。

    性氣不同。

    恐反有害。

     平補 (香木)養心血柏子仁(專入心)。

    辛甘平潤。

    考書俱言四髒皆補。

    究之止屬心藥耳。

    蓋香雖能補脾。

     而實可以通竅而入心。

    潤雖可以補肝而益腎。

    而實可以甯神而定智。

    甘雖足以和胃而固中。

    而實足以益血而神守。

    是以風濕可除。

    驚痫可療。

    邪魅可辟。

    皮膚可澤。

    惟見神恬氣适。

    耳聰目明。

    而無枯槁燥澀之患矣。

    然性多潤滑。

    (凡仁皆潤。

    )陰寒洩瀉者切忌。

    氣多香洩。

    體虛火盛者亦忌。

    若雲不饑不老。

    延年輕身。

    雖出經典。

    仍當活視。

    毋為書執。

    蒸熟曝幹自裂。

    入藥炒研去油用。

    畏菊花。

     平補 (灌木)冬青子補肝強筋補腎健骨。

    女貞子補腎水滑腸胃枸骨子補腰膝理失血冬青(專入肝腎)。

    女貞枸骨。

    載之本草。

    已屬不同。

    如冬青即今俗呼凍青樹者。

    女貞即今俗呼蠟樹者。

    枸骨即今俗呼貓兒刺者。

    冬青女貞。

    花繁子盛。

    累累滿樹。

    冬月鹳鹆喜食。

    木肌皆白。

    葉濃而柔長。

    綠色面青背淡。

    形色相似。

    但女貞則葉長四五寸。

    子黑色。

    冬青則葉微團。

    子紅色之為異耳。

    今人不知女貞即屬蠟樹。

    僅以女貞茂盛呼為冬青。

    緻令兩物同名枸骨樹。

    若女貞肌白葉長。

    青翠而濃。

    葉有五刺。

    子若冬青绯紅。

    以緻混将是物亦列女貞項下。

     究之三物合論。

    在冬青苦甘而涼。

    諸書雖言補肝強筋。

    補腎健骨。

    (簡集方。

    冬至日取凍青樹子。

    鹽酒浸一夜。

    九蒸九曬。

    瓶收。

    每日空心酒吞七十粒。

    卧時再服。

    )而補仍兼有清。

     女貞氣味苦平。

    按書稱為補虛上品。

    可以滋水黑發。

    如古方之用旱蓮草桑椹子同入以治虛損。

    然亦須審脾氣堅濃。

    稍涉虛寒。

    必緻作洩。

    枸骨氣味苦平。

    按書有言能補腰膝。

    及治勞傷失血。

    (用枸骨數斤。

    去刺。

    入紅棗二三斤。

    熬膏蜜收。

    )亦是補水培精之味。

    但性多陰不燥。

    用以陰虛則宜。

    而于陽虛有礙。

    枝葉可以淋汁煎膏以塗白癜風。

    脂亦可以為粘雀。

    三藥氣味不同。

    至就其子紅黑以推。

    大約色紅則能入肝補血。

    色黑則能入腎滋水。

    色紅則能入血理血。

    故于失血血瘀有效。

    色黑則能補精化血。

    故于烏須黑發有功。

    然色紅而潤。

    其性陰。

     兼有陽。

    色黑而潤。

    其性純陰不雜。

    故書有言女貞補中安髒。

    而又議其陰寒至極。

    凡此似同而異。

    在人平昔細為考核。

    免至臨岐亡羊耳!冬日采佳。

    酒浸蒸潤曬幹用。

     平補 (喬木)補脾陰緩心氣合歡(專入脾。

    兼入心)。

    因何命名。

    謂其服之髒腑安養。

    令人歡欣怡悅。

    故以歡名。

     第此味甘氣平。

    服之雖能入脾補陰。

    (朱震亨曰。

    合歡屬土。

    補陰之功。

    長肌肉。

    續筋骨。

    概可見矣。

    )入心緩氣。

    而令五髒安和。

    神氣自暢。

    及單用煎湯而治肺癰唾濁。

    (韋宙獨行方)合阿膠煎湯而治肺痿吐血。

    皆驗。

    與白蠟熬膏。

    而為長肉生肌續筋接骨之藥。

    然氣緩力微。

    用之非止錢許可以奏效。

    故必重用久服。

    方有補益怡悅心志之效矣。

    若使急病而求治即歡悅。

    其能之乎?合歡即合昏木。

    植于庭除。

    幹似梧桐。

    枝甚柔弱。

    葉似皂角。

    極細繁密。

    葉則夜合者是。

    去粗皮。

    炒用。

     平補 (造釀)養胃除煩陳倉米(專入胃。

    兼入心脾)。

    即米多年陳積于倉而未用者也。

    (時珍曰。

    廪米北人多用粟。

     南人多用粳及。

    并水浸蒸曬為之。

    亦有火燒過治成者。

    入倉陳久。

    皆氣過色變。

    故古人謂之紅粟紅腐。

    陳陳相因也。

    )凡米存積未久。

    則性仍舊未革。

    煮汁則膠粘不爽。

    食亦壅滞不消。

    至于熱病将愈。

    胃氣未複。

    猶忌食物戀膈。

    熱與食郁。

    而煩以生。

    必得沖淡甘平以為調劑。

    則胃乃适。

    陳米津液既枯。

    氣味亦變。

    服此正能養胃除濕祛煩。

    是以古人載此。

    既有煮汁養胃之功。

    複有祛濕除煩之力。

    一切惡瘡百藥不效者。

    用此作飯成團。

    火存性。

    麻油膩粉調敷。

    可知沖淡和平。

    力雖稍遜。

    而功則大未可忽也。

    若以無病之時而用此。

    日為飽飯。

     則又未見其有克合者矣。

     平補 (柔滑)補脾陰山藥(專入脾。

    兼入肺腎)。

    本屬食物。

    古人用入湯劑。

    謂其補脾益氣。

    (氣益由于陰補。

     非正說也。

    )除熱。

    然究色白入肺。

    味甘入脾。

    氣雖溫而卻平。

    為補脾肺之陰。

    (時珍曰。

    按吳绶雲。

    山藥入手足太陰二經。

    補其不足。

    清其虛熱。

    )是以能潤皮毛。

    長肌肉。

    與面同食不能益人。

    (诜曰。

    惟和面作則動氣。

    為不能制面毒也。

    )不似黃性溫能補肺陽。

    白術苦燥能補脾陽也。

    且其性澀。

    (汪昂曰。

    性澀故治遣精洩瀉。

    而諸家俱未言澀。

    )能治遺精不禁。

    味甘兼鹹。

    又能益腎強陰。

    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

    然性雖陰而滞不甚。

    故能滲濕以止洩瀉。

    生搗敷癰瘡。

    消腫硬。

    亦是補陰退熱之意。

    至雲補陽消腫。

    補氣除滞。

    理雖可通。

     語涉牽混。

    似非正說。

    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症。

    難圖近功。

    必多用之方愈。

    以其秉性和緩故耳。

    入滋陰藥中宜生用。

    入補脾内宜炒黃用。

    淮産色白而堅者良。

    建産雖白不佳。

     平補 (菽豆)補脾除濕扁豆(專入脾)。

    如何補脾。

    蓋緣脾喜甘。

    扁豆得味之甘。

    故能于脾而有益也。

    脾得香而能舒。

    扁豆禀氣芬芳。

    故能于脾而克舒也。

    脾苦濕而喜燥。

    扁豆得性之溫。

    故能于脾而克燥也。

     脾土既實。

    則水道自通。

    三焦不混。

    而太陰暑濕之邪(指太陰暑濕言)自爾克消。

    安能複藏于脾而有渴瀉之病乎?但多食壅滞。

    (凡仁皆滞。

    )不可不知。

    子粗圓色白者佳。

    入藥連皮炒研用。

    亦有浸去皮及生用者。

     平補 (水禽)補虛除痨逐痰利水鴨肉(專入脾胃。

    兼入肺腎)。

    氣味甘溫。

    逼火而生。

    水而長。

    未出卵時。

    先得火氣。

     故不憚冰雪。

    偏喜淫雨。

    而尾膻濁最甚。

    故群雌一被其氣。

    皆得化生之機。

    不待尾之遍也。

     溫中補虛。

    扶陽利水。

    (時珍曰。

    鴨,水禽也。

    治水利小便。

    宜用青頭雄鴨。

    取水木發生之象。

    )是其本性。

    此主性溫者而言也。

    有言其性微冷。

    能入肺腎血分。

    滋陰補虛。

    除痨止嗽化痰。

    利水消腫為要。

    (葛可久治久虛發熱咳嗽。

    吐痰咳血。

    火乘金位者。

    用黑嘴白鴨一隻。

     取血入溫酒。

    量飲。

    使直入肺經。

    以酒補之。

    将鴨幹去毛。

    脅下開竅。

    去腸拭淨。

    入大棗肉二升。

    參苓平胃散末一升。

    縛定。

    用沙甕一個。

    置鴨在内。

    以炭火慢煨。

    将陳酒一瓶。

    作三次入之。

    酒幹為度。

    取起食鴨及棗。

    頻作取愈。

    )服之陰虛亦不見燥。

    陽虛亦不見冷。

    非其性平。

    烏能若是乎?但雌則微溫而雄則微冷。

    不可不辨。

    若黑骨白毛者。

    為虛痨聖藥。

    亦金水相生之義耳。

    老者良。

    血解金銀丹石砒霜百毒。

    及中惡溺死者。

    卵甘鹹微寒。

    能滋陰。

     除心腹膈熱。

    炒鹽藏食佳。

     平補 (原禽)補精益氣兼除瘡疥鴿肉(專入肺腎)。

    味鹹氣平。

    性禀金水。

    故能入腎入肺。

    為久患虛羸要藥。

    凡人肺腎受傷。

     多緣精虧氣弱。

    精愈損者。

    則氣益祛。

    氣愈祛者。

    則精益虛。

    (精無氣不行。

    氣無精不附。

    ) 服此味鹹溫平。

    則精既見其有補。

    而氣益見其有益也。

    此為甘平溫鹹之品。

    其性不涼不燥。

     故于治虛之外。

    更能兼理瘡疥。

    (嘉)凡一切皮膚惡瘡及瘢風瘰瘍風等症。

    煮熟酒服。

     無不鹹宜。

    并辟諸般藥毒。

    誠虛痨患疥之良劑。

    補精與氣之要藥也。

    但鴿形色甚多。

    (時珍曰。

    鴿性淫而易合。

    故名。

    )惟白者最良。

    卵能預解痘毒。

    (用白鴿卵一對。

    入竹筒封置廁中半月。

    以卵和辰砂三錢。

    丸綠豆大。

    每服三十丸。

    三豆飲下。

    毒從大小便出也。

    )屎亦能殺瘵蠱。

    虛痨家鹹多畜之。

     平補 (畜)入肝補血通潤心肺與腎阿膠(專入肝。

    兼入肺腎心)。

    味甘氣平。

    質潤。

    專入肝經養血。

    何書又言除風化痰。

     蓋以血因熱燥。

    則風自生。

    阿膠得阿井純陰之濟水。

    又得純黑補陰之驢皮。

    (宗曰。

    驢皮煎膠。

     取其發散皮膚之外也。

    用烏者取烏色屬水。

    以制熱則生風之義。

    如烏卵烏雞之類皆然。

    )氣味俱陰。

    既入肝經養血。

    複入腎經滋水。

    水補而熱自制。

    故風自爾不生。

    (藏器曰。

    諸膠皆主風。

    止洩補虛。

    而驢皮主風為最。

    )又膠潤而不燥。

    膠性既能潤肺。

    複能趨下降濁。

    使痰不至上逆耳。

    至于痔漏腸風。

    衄血血淋下痢。

    (痢因熱成。

    )暨經枯崩帶。

    胎動癰腫。

    治克有效。

    亦是因血枯燥。

    伏熱而成。

    故能得滋而解。

    此為血分養血潤燥。

    養肺除熱要劑。

    不似首烏功專入肝。

    補血祛風。

    烏須黑發。

    而于肺經潤燥定喘則未及。

    鹿膠性專溫督與沖以益其血。

    而于肺經清熱止嗽則未有。

    龜膠力補至陰。

    通達于任。

    退熱除蒸。

    而于陰中之陽未克有補。

    古人雲。

    阿膠養神。

    人參益氣。

    正謂此也。

    以黑光帶綠。

    至夏不軟者良。

    削炒成珠。

    或面炒。

    蛤粉炒。

    (去痰)蒲黃炒。

    (止血)或酒化水化為用。

    以山藥為使。

    惡大黃。

    牛膠功與阿膠相似。

    (陳自明雲。

    補虛用牛皮膠。

    去風用驢皮膠。

    時珍曰。

    阿膠難得。

    真牛皮膠亦可權用。

    其性味皆平補。

    宜于虛熱。

    若鹿角膠則性味熱補。

    非虛熱者所宜。

    不可不詳辨也。

    )治能養血祛風。

    然總不如阿膠養血治風之為最耳。

     平補 (畜)入脾補陰豐體澤膚羊肉(專入脾)。

    氣味甘溫。

    東垣載能補形。

    此一句已盡羊肉大概矣!複于十劑方中又雲。

    補可去弱。

    人參羊肉之屬。

    是明指參補氣。

    而補形端在羊肉。

    又何疑哉?夫氣屬陽。

    血屬陰。

     體輕而燥者屬陽。

    體重而潤者屬陰。

    羊肉氣味雖溫。

    然體潤肉肥。

    其于肌膚血液則易及。

    (李杲曰。

    凡味同羊肉者。

    皆補血虛。

    )若使泥于書載壯陽補氣健力等說。

    及以陽生陰長之理。

    牽引混指。

    其何以清眉目而别治用哉?況據書載羊肝羊膽。

    皆指屬寒。

    而能明目以祛翳。

     (時珍曰。

    肝開竅于目。

    膽汁減則目暗。

    目者肝之外候。

    膽之精華也。

    故諸膽皆治目病。

    臘月取羯羊膽十餘枚。

    以蜜裝滿。

    紙套籠住。

    懸檐下。

    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