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補劑
關燈
小
中
大
出掃下。
點之神效。
名二百味草花膏。
以羊食百草。
蜂采百花也。
)羊骨則止補骨。
燒灰擦牙則止固腎。
羊精羊則止潤膚澤肌。
羊血則止解砒霜諸毒。
(外台雲。
凡服丹石人。
忌食羊血十年。
一食前功盡亡。
此物能制丹砂水銀輕粉生銀硼砂砒霜硫黃乳石鐘乳空青曾青雲母石陽起石孔公孽等毒。
)羊乳則止潤燥消渴。
羊須則止敷疳療瘡。
而于氣血未有補。
豈有羊肉一味。
功專入肺補氣。
而于形血精液。
竟不補及者乎!但其氣薄于血。
則雖口服甘肥。
而血不生。
血薄于氣。
則雖日服參耆。
而氣不長。
于此不可不知。
反半夏菖蒲。
忌銅器。
同荞麥豆醬食。
發痼疾。
同醋食。
傷人心。
平補 (原禽)補胃潤肺滋腎燕窩(專入肺脾腎)。
書中稱為食物上品。
及為補虛除痨之用。
(考之本草不收。
方書罕用。
) 蓋謂此物由于鳥銜海粉作窩。
懸于石崖。
得陽和風日之氣而成者也。
海粉本屬寒鹹。
得鳥銜于風高之處而為甘平。
洵可入肺生氣。
(肺處至高之處。
)入腎滋水。
(鹹入腎。
)入胃補中。
(甘入脾胃。
)俾其補不緻燥。
潤不緻滞。
而為藥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
是以虛痨藥石難進。
(咳吐紅痰。
每兼水糖煮食。
)用此往往獲效。
義由于此。
然使火勢急迫。
則又當用至陰重劑以為拯救。
不可恃此輕淡以為扶衰救命之本。
而緻委靡自失耳。
平補 (卵生)蜜蠟入胃絕痢入肝活血蟲蠟生肌活血蠟(專入肝脾)。
本有二。
一出于蜂蜜之滓而成。
即蜜凝結之粗者也。
其蠟有黃有白。
一出于樹之蠟。
其蠟由木之蟲而得。
故又名蟲白蠟。
(白蠟有二)二者氣味不同。
性亦微别。
如蜜蠟味淡性平。
其蠟本由蜜成。
蜜本潤物。
則蠟亦潤。
故能主潤髒腑經絡。
而有絕續補傷生肌之妙。
(甄權治孕婦胎動下血不絕欲死。
以雞子大一枚煎三五沸。
投美酒半升立瘥。
)蠟止存蜜粗粕。
其性最澀。
故又能止瀉絕痢。
(仲景治痢有調氣飲。
千金治痢有膠蠟湯。
華佗治下痢食即吐。
用白蠟方寸匙。
雞子黃一枚。
石蜜同苦酒發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
先煎蜜蠟苦酒雞子四味令勻。
乃納連末灰發。
熬至可丸乃止。
二日服盡。
神效。
)今人以情不投而曰嚼蠟。
即味淡之意也。
又凡蕩除下焦之藥。
以此裹丸。
亦其免傷上部之意。
蜜蠟之用如此。
至于蟲蠟。
系生蠟樹所産。
蠟樹屬金。
性最堅強。
蟲食其葉而成。
味甘氣溫。
按甘益血補中。
溫能通經活絡。
故書載能止痛生肌補虛絕續。
與桑螵蛸同有補虛之意。
可為外科聖藥。
是以鄭贊寰雲。
汪禦章尿血。
用白蠟加于涼血滋腎藥中。
遂愈。
又書雲。
用此合合歡皮。
同入長肉膏中神效。
又治下疳。
服之未成即消。
已成即斂。
以半兩入鲫魚腹中煮食。
治腸紅神效。
則知蟲蠟亦皆生肌活血之味。
但蜜蠟味甘淡澀微溫。
蟲蠟則味甘不淡而溫也。
蜜蠟因有澀性。
可以止瀉治痢。
蟲蠟澀性差減。
而痢則鮮用也。
蜜蠟本于蜂蜜之氣。
僅得甘之餘氣而成。
而所主在胃。
蟲蠟得樹收斂堅強之氣。
而所治專在筋肉骨血也。
二者微似之中。
恍惚之際。
不可不知。
補火 按李時珍雲。
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
其體非脂非肉。
白膜裹之。
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
此火下通二腎。
上通心肺。
貫腦。
為生命之源。
相火之主。
精氣之府。
人物皆有。
生人生物。
俱由此出。
又按汪昂謂。
人無此火。
則神機滅息。
生氣消亡。
趙養葵謂。
火可以水折。
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
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宇。
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此火之所由補也。
第世止知附桂為補火之最。
硫黃為火之精。
越外毫不計及。
更不知其附桂因何相需必用。
讵知火衰氣寒而厥。
則必用以附子。
火衰血寒腹痛。
則必用以肉桂。
火衰寒結不解。
則必用以硫黃。
火衰冷痹精遺。
則必用以仙茅。
火衰疝瘕偏墜。
則必用以胡巴。
火衰氣逆不歸。
則必用以沉香。
火衰腎洩不固。
則必用以補骨脂。
火衰陽痿血瘀。
則必用以陽起石。
火衰風冷麻痹。
則必用以淫羊藿。
火衰風濕瘡癢。
則必用以蛇床子。
火衰髒寒蠱生。
則必用以川椒。
火衰氣逆呃起。
則必用以丁香。
火衰精涎不攝。
則必用以益智。
至于陽不通督。
須用鹿茸以補之。
火不交心。
須用遠志以通之。
水竅不開。
須用鐘乳石以利之。
氣虛喘乏。
須用蛤蚧以禦之。
精滑不禁。
須用阿芙蓉以澀之。
皆當随症酌與。
不可概用。
若使水火并衰。
及或氣陷不固。
陰精獨脫。
尤當切禁。
否則禍人反掌。
補火 (毒草)補命火逐冷厥附子(專入命門)。
味辛大熱。
純陽有毒。
其性走而不守。
(好古曰。
其性走而不守。
非若幹姜止而不行。
)通行十二經。
無所不至。
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
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
用此無不奏效。
(吳绶曰。
附子乃陰症要藥。
凡傷寒傳變三陰。
及中寒夾陰。
雖身大熱。
而脈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脈沉細。
甚則唇青囊縮者。
急須用之。
有退陰回陽之力。
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陰症傷寒。
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
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
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内外皆陰。
陽氣頓衰。
必須急用人參以益其原。
佐以附子溫經散寒。
舍此不用。
将何以救之?)故書皆載能治寒毒厥逆。
(書曰。
陰陽不相順接謂之厥。
又曰。
厥者盡也。
逆者亂也。
即血氣敗亂之謂也。
凡厥有陽有陰。
但察傷寒初起。
頭痛發熱惡寒。
後則四肢厥冷。
乍溫。
大便燥實。
谵語發渴。
揚手擲足。
不惡寒但惡熱。
脈來沉滑而數。
重按有力。
是為陽厥。
宜用承氣白虎等湯以治。
若初起并無身熱頭痛。
便惡寒。
四肢厥逆。
直過肘膝不溫。
唇與爪甲青黑。
欲引衣倦卧。
二便清利。
不渴。
或腹痛洩利清谷。
或凜凜面如刀刮。
或口吐涎沫。
或幹嘔呃逆。
脈來沉細無力。
方謂陰厥。
宜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以治。
)呃逆嘔哕。
(寒呃症不一端。
有誤服寒涼水飲停心而緻氣逆而呃。
有陽氣衰微内寒迫其相火上沖而呃。
有偶食生冷陽氣不得舒發而呃。
有陰寒直中于胃而緻氣不克舒而呃。
有吐利後胃氣虛寒而呃者。
經曰。
病深者必發哕。
屬于胃中虛寒者居多。
)膈噎脾洩。
(食至喉即返。
是槁在于吸間厭會。
其症謂噎。
食下胃脘。
須臾吐出。
是槁在于贲門。
胃之上口。
其症謂膈。
食下良久吐出。
是槁在于幽門。
胃之下口。
其症謂之反胃。
曆考諸書。
皆以噎膈為有火。
反胃為無火。
而士材又謂但察脈大有力。
嘔吐酸臭。
當作熱治。
脈小無力。
嘔吐清水。
當作寒醫。
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
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
能合色脈。
庶乎無誤。
汪昂雲。
脾洩。
命火不足。
)冷痢寒瀉。
霍亂轉筋。
拘攣風痹。
症瘕積聚。
督脈為病。
脊強而厥。
小兒慢驚。
痘瘡灰白。
癰疽不斂。
(皆屬于寒者。
)其入補氣藥中。
則追失散之元陽。
入發散藥中。
則能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
入溫暖藥内。
則能以祛在裡之寒濕。
(虞抟)獨書所雲入補血藥。
則能以滋不足之真陰。
緣陰與陽。
相為依附。
補陽即所以滋陰。
若使水虧火盛。
用以辛熱純陽。
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虧乎!(好古曰。
非身涼而四肢厥逆者。
不可僭用。
服附子以補火。
必防涸水。
)故崔氏八味丸中。
用此以為補陰向導。
使陰從陽複。
然丹溪謂其雄悍無補。
而且殺人。
其言似謬。
(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
無他病。
日以附子煎湯飲。
兼嚼硫黃。
如此數歲。
靳州衛張百戶。
平生服鹿茸附子藥。
至八十歲康健倍常。
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
每日煎幹姜熟附湯。
吞硫黃金液丹百粒。
乃能健啖。
否則倦弱不支。
壽至九十。
他人服一粒即為害。
若此數人者。
皆其髒腑禀賦之偏。
服之有益無害。
不可以常理概論也。
)但陰極似陽。
服之不宜熱投。
(時珍曰。
陰寒在下。
虛陽上浮。
治之以寒。
則陰氣益甚而病增。
治之以熱。
則拒格而不納。
熱藥冷凍飲料。
下咽之後。
冷體既消。
熱性便發。
而病氣随愈。
不違其情而緻火益。
此反治之妙也。
)發散附子須生。
(如四逆湯。
生附配幹姜之類。
)用補附子宜熟。
(如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
熟附配麻黃之類。
)以西川彰明赤水産者為最。
皮黑體圓。
底平八角。
重三兩者良。
水浸面裹。
煨令發拆。
乘熱切片。
反半夏、烏頭。
(即附子之母)性輕逐風。
不似附子性重逐寒。
烏附尖能吐風痰以治癫痫。
取其直達病所。
(常山吐瘧痰積飲在于心下。
瓜蒂吐熱痰在膈。
木鼈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
萊菔子吐氣痰在膈。
參蘆吐虛痰。
烏附尖藜蘆吐風痰。
)天雄細長。
獨夥無附。
其身大于附子。
其尖向下。
能補下焦命門陽虛。
然辛熱走竄。
止屬主治風寒濕痹之品。
側子連生附側。
宜于發散四肢。
故治手足風濕諸痹。
其功皆與附子補散差殊。
畏人參黃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
反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
中其毒者。
黃連犀角甘草節煎湯解。
黃土水亦解。
補火 (山草)補火散寒除痹暖精仙茅(專入命門)。
辛熱微毒。
據書皆載功專補火助陽暖精。
凡下元虛弱。
陽衰精冷失溺無子。
并腹冷不食冷痹不行。
靡不服之有效。
以其精為火宅。
火衰則精與血皆衰。
而精自爾厥逆不溫。
溺亦自爾失候不禁矣!此與附桂硫黃胡巴破故紙淫羊藿蛇床子遠志同為一例。
但附子則能以除火衰寒厥。
肉桂則能以通血分寒滞。
胡巴則能以除火衰寒疝。
淫羊藿則能以除火衰風冷。
蛇床子則能以祛火衰寒濕。
硫黃則能以除火衰寒結。
破故紙則能以理火衰腎瀉。
遠志則能以除火衰怔忡。
雖其所補則同。
而效各有攸建。
未可雲其補火。
而不分其主治于其中也。
故凡火衰病見。
用之不離附桂。
餘則視症酌增。
然亦須視禀賦素怯則宜。
(沈括筆談雲。
夏文莊公禀賦異于人。
但睡則身冷如逝者。
既覺。
須令人溫之良久。
乃能動。
常服仙茅鐘乳硫黃莫知紀極。
此禀賦素怯則宜。
)若相火熾盛。
服之反能動火。
為害叵測。
(張果老說雲。
一人中仙茅毒。
舌脹退場門。
漸大與肩齊。
因以小刀之。
随破随合。
至百數。
始有血一點出。
曰可救矣!煮大黃樸硝服之。
無害也。
)然川産者少。
僞充者多不可不辨。
以竹刀刮切。
糯米泔浸去赤汁。
酒拌濕蒸。
勿犯鐵器。
補火 (隰草)補火逐冷除疝胡蘆巴(專入命門)。
苦溫純陽。
亦能入腎補命。
故書載暖丹田。
壯元陽。
治腎髒虛冷。
并疝瘕冷氣。
小腸偏墜。
寒濕香港腳。
(時珍曰。
胡蘆巴。
右腎命門藥也。
元陽不足。
冷氣潛伏。
不能歸元者宜之。
宋惠民和劑局方有胡蘆巴丸。
治大人小兒小腸奔豚偏墜。
及小腹有形如卵。
上下走痛不可忍者。
用胡蘆巴八錢。
茴香六錢。
巴戟去心。
川烏頭炮去皮各二錢。
楝實去核四錢。
吳茱萸五錢。
并炒為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
鹽酒下。
)功與仙茅附子硫黃恍惚相似。
然其力則終遜于附子硫黃。
故補火仍須兼以附硫茴香吳茱萸等藥同投。
方能有效。
系海外胡蘿子。
四聲音相近故名。
酒浸曝幹炒用。
補火 (山草)補火逐冷散風淫羊藿(專入命門。
兼入肝腎)。
辛香甘溫。
諸書皆載能治男子絕陽不興。
女子絕陰不産。
且能治冷風勞氣。
四肢麻木不仁。
腰膝無力。
(時珍曰。
淫羊藿味甘氣香。
性溫不寒。
能益精氣。
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藥也。
真陽不足者宜之。
)蓋因氣味甘溫。
則能補火助陽。
兼有辛香。
則冷可除而風可散耳!至雲久服無子。
恐其陽旺多欲。
精氣耗散。
無他故也。
(弘景曰。
淫羊一日百合。
蓋食此藿所緻。
)去枝。
羊脂拌炒。
山藥為使。
得酒良。
補火 (芳草)補火燥濕宣風蛇床子(專入命門)。
辛苦性溫。
功能入腎補命。
祛風燥濕。
故凡命門火衰而緻風濕内淫。
病見陰痿。
(蛇床子五味子菟絲子等分為末。
蜜丸酒下。
)囊濕及女子陰戶蟲蝕。
(蛇床子一兩。
白礬二錢。
煎湯頻洗。
)子髒虛寒。
(取蛇床子仁為末。
入白粉少許。
和勻如棗。
綿裹納之。
)産門不開。
暨腰酸體痹帶下脫肛。
(脫肛。
以蛇床子甘草為末服。
并以蛇床末敷。
)與夫一切風濕瘡疥等病。
(蛇床子一兩。
輕粉四錢。
為細末。
油調抹。
)服之則陽莖舉。
關節利。
腰背強。
手足遂。
瘡疥掃。
至于大瘋身癢難當。
作湯浴洗。
産後陰脫不收。
用此絹袋熨收。
但性溫燥。
凡命門火熾及下部有熱者。
切忌。
惡丹皮貝母巴豆。
去皮殼。
取仁微炒。
補火 (山草)補火通心遠志(專入腎)。
辛甘而溫。
入足少陰腎經氣分。
強志益精。
凡夢遺善忘。
喉痹失音。
小便赤澀。
因于腎水衰薄而緻者。
宜用是藥以補。
蓋精與志皆藏于腎。
腎氣充則九竅利。
智慧生。
耳目聰明。
邪氣不能為害。
腎氣不足則志氣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
(時珍曰。
遠志入足少陰腎經。
非心經藥也。
其功專于強志益精。
治善忘。
蓋精與志。
皆腎經之所藏也。
腎精不足則志氣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
)不能蟄閉封藏。
故精氣不固也。
昔人治喉痹失音作痛。
(火衰喉痹)遠志末吹之。
涎出為度。
非取其通腎氣而開竅乎?一切癰疽背發。
從七情憂郁而得。
單煎酒服。
其渣外敷。
投之皆愈。
非苦以洩之。
辛以散之之意乎?小便赤濁。
用遠志甘草茯神益智為丸。
棗湯服效。
非取遠志歸陰以為向導之藥乎?但一切陰虛火旺。
便濁遺精。
喉痹癰腫。
慎勿妄用。
去心。
用甘草水浸一宿。
曝幹焙幹用。
(曰。
凡使須去心。
否則令人煩悶。
)苗名小草。
亦能利竅。
兼散少陰風氣之結也。
畏珍珠藜蘆。
得茯苓龍骨良。
補火 (香木)補命火除血分寒滞肉桂(專入命門肝)。
氣味純陽。
辛甘大熱。
直透肝腎血分。
大補命門相火。
(相火即兩腎中之真火。
先天之脾氣也。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水谷入胃。
全在此為蒸腐。
)益陽治陰。
(趙養葵雲。
益火之原。
以消陰翳。
八味地黃丸是也。
)凡沉寒痼冷。
營衛風寒。
陽虛自汗。
腹中冷痛。
咳逆結氣。
脾虛惡食。
濕盛洩瀉。
(時珍治寒痹風濕。
陰盛失血。
瀉痢驚痫。
皆取辛溫散結之力也。
古方治小兒驚痫。
及洩痢病。
宜五苓散以瀉丙火。
滲土濕。
内有桂。
抑肝風而扶脾土。
引利水藥入膀胱也。
)血脈不通。
死胎不下。
(肉桂辛散。
能通子宮而破血調經。
)目赤腫痛。
因寒因滞而得者。
用此治無不效。
蓋因氣味甘辛。
其色紫赤。
有鼓舞血氣之能。
性體純陽。
有招導引誘之力。
昔人雲此體氣輕揚。
既能峻補命門。
複能竄上達表以通營衛。
(的解)非若附子氣味雖辛。
複兼微苦。
自上達下。
止固真陽。
而不兼入後天之用耳。
故凡病患寒逆。
既宜溫中。
及因氣血不和。
欲其鼓舞。
(痘瘡不起必用。
)則不必用附子。
惟以峻補血氣之内。
加以肉桂。
以為佐使。
如十全大補人參養營之類用此。
即是此意。
今人勿細體會。
徒以附桂均屬辛溫。
任意妄投。
不細明别。
豈衛生救本辨藥者所應爾爾欤?但精虧血少肝盛火起者。
切忌。
桂出嶺南。
色紫肉濃。
體松皮嫩。
辛甘者佳。
得人參良。
忌生蔥石脂。
锉入藥。
勿見火。
補火 (香木)補火降氣歸腎沉香(專入命門。
兼入脾)。
辛苦性溫。
體重色黑。
落水不浮。
故書載能下氣墜痰。
氣香能散。
故書載能入脾調中。
色黑體陽。
故書載能補火暖精壯陽。
是以心腹疼痛。
噤口毒痢。
症癖邪惡。
冷風麻痹。
氣痢氣淋。
(冷字氣字宜審。
)審其病因屬虛屬寒。
俱可用此調治。
蓋此溫而不燥。
行而不洩。
同藿香香附。
則治諸虛寒熱。
并婦人強忍入房。
或過忍尿以緻胞轉不通。
同丁香肉桂則治胃虛呃逆。
同紫蘇白豆蔻則治胃冷嘔吐。
同茯苓人參則治心神不足。
同川椒肉桂則治命門火衰。
同肉苁蓉麻仁則治大腸虛秘。
古方四磨飲沉香化氣丸滾痰丸用之。
取其降洩也。
沉香降氣散用之。
取其散結導氣也。
黑錫丸用之。
取其納氣歸元也。
但降多升少。
氣虛下陷者。
切忌。
色黑中實沉水者良。
(曰。
沉于水下者為上。
半沉者次之。
不可見火。
)香甜者性平。
辛辣者熱。
入湯劑磨汁用。
入丸散紙裹置懷中。
待燥碾之。
忌火。
補火 (石)石硫黃大補命門相火兼通寒閉不解石硫黃(專入命門。
玄壽先生曰。
硫是礬之液。
礬是鐵之精。
磁石是鐵之母。
故鐵砂磁石制入硫黃。
立成紫粉。
)味酸有毒。
(權曰。
有大毒。
以黑錫湯解之。
)大熱純陽。
号為火精。
(時珍曰。
凡産石硫黃處。
必有溫泉作硫黃氣。
)蓋人一身。
全賴命門真火周布。
始能上貫心肝以主雲雨。
中及脾胃以蒸水谷。
下司開閣以送二便。
旁達四肢以應動作。
(李時珍曰。
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
其體非脂非肉。
白膜裹之。
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央。
系着于脊。
下通二腎。
上通心肺。
貫腦。
為生命之源。
相火之主。
精氣之府。
人物皆有之。
生人生物。
皆由此出。
即經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也。
以相能代心君行事。
故曰小心也。
)此火既衰。
陽微陰盛。
内寒先生。
外寒後中。
厥氣逆胸。
旁及于胃。
胃為腎關。
外寒斬關直入。
由是無熱惡寒。
手足厥逆。
二便凝結。
醫以樸硝攻下。
豬澤滲利。
則二便不通。
而凝結益甚。
是猶層冰不解。
非不補火消陰。
疏陽通胃。
則寒莫去而結莫消。
書雲。
命門火衰。
服附桂不能補者。
須服硫黃補之。
按硫黃純陽。
與大黃一寒一熱。
并号将軍。
凡陽氣暴絕。
陰毒傷寒。
久患寒瀉。
脾胃虛寒。
命欲垂盡者。
須用此主之。
又治老人一切風秘冷秘氣秘。
(熱藥多秘。
唯硫黃暖而能通。
寒藥多洩。
惟黃連肥腸而止瀉。
)為補虛助陽聖藥。
且能外殺瘡疥一切蟲蠱惡毒。
并小兒慢驚。
婦人陰蝕。
皆能有效。
但必制造得宜。
始可以服。
餘用法制。
(另詳雜症求真方内。
)凡遇一切虛痨中寒。
冷痢冷痛。
四肢厥逆。
并面赤戴陽。
六脈無力。
或細數無倫。
煩燥欲卧井中。
口苦咽幹。
漱水而不欲咽。
審屬虛火上浮。
陽被陰格者。
服無不效。
(王好古曰。
如太白丹來複丹。
皆用硫黃。
佐以硝石。
至陽佐以至陰。
與仲景白通湯佐以人尿豬膽汁大意相同。
所以治内傷生冷。
外冒暑熱霍亂諸病。
能去格拒之寒。
兼有伏陽。
不得不爾。
如無伏陽。
隻是陰虛。
更不必以陰藥佐之。
)今人不曉病機。
一見秘結不解。
不分寒熱。
辄用承氣以投。
讵知寒熱不同。
冰炭迥異。
用之無益。
适以緻害。
可不慎欤!但火極似水。
症見寒厥。
不細審認。
辄作寒治。
遽用此藥。
其害匪淺。
(孫升談圃雲。
硫黃神仙藥也。
每歲三伏日餌百粒。
去髒腑積滞。
有驗。
但硫黃伏生于石下。
陽氣溶液凝結而就。
其性大熱。
火煉服之。
多發背疽。
方勺泊宅編雲。
金液丹乃硫黃煉成純陽之物。
有痼冷者所宜。
今夏至人多服之。
反為大患。
韓退之作文戒服食。
而晚年服硫黃而死。
可不戒乎?夏英公有冷病。
服鐘乳硫黃。
莫之紀極。
竟以壽終。
此其禀受與人異也。
)番舶色黃。
堅如石者良。
土硫黃辛熱腥臭。
止可入瘡藥。
不可服餌。
(硫黃用大腸煮制。
其法不佳。
) 補火 (石)補火逐寒宣淤起陽陽起石(專入命門)。
即雲母根也。
雖大雪遍境。
此山獨無。
禀純陽之氣以生。
味鹹氣溫。
無毒。
能補命門相火。
凡因火衰寒氣内停。
宿血留滞。
而見陰痿精滑。
子宮虛冷。
腰膝冷痹。
水腫症瘕。
服此即能有效。
以其性禀純陽者故耳!是以育龜丸用此以為嗣續宗祧之基。
(陽起石合石龍子蛤蚧生犀角生附子草烏頭乳香沒藥血竭細辛黑芝麻五倍子為末。
生鳝魚血為丸。
朱砂為衣。
每日空心酒下百丸。
)不可以房術論也。
功雖類于硫黃。
但硫黃太熱。
号為火精。
此則其力稍遜。
而于陽之不能起者克起。
陽起之号。
于是而名。
出齊州。
雲頭雨腳鹭毛色白滋潤者良。
火醋淬七次。
研粉水飛用。
(宗曰。
石藥冷熱皆有毒。
亦宜斟酌。
) 桑螵蛸為使。
惡澤瀉菌桂雷丸石葵蛇皮。
畏菟絲。
忌羊血。
不入湯劑。
補火 (石)鎮陽歸陰通竅利乳石鐘乳(專入胃大腸。
)即鵝管石者是也。
味辛而甘。
氣溫質重。
故凡咳氣上逆。
腳弱冷痛。
虛滑遺精。
陽事不舉者。
服此立能有效。
以其氣不歸元。
墜堅鎮虛。
得此火不上浮。
氣不下脫。
而病俱可以愈耳。
且以辛溫之力。
又兼色白。
故能通竅利乳。
昔人取名鐘乳。
即是此意。
但金石性悍。
服之陽氣暴充。
形體壯盛。
飲食倍進。
得此肆淫。
則精竭火爍。
發為癰疽淋濁。
害不勝言。
即古有焚香透膈散。
(用雄黃佛耳草款冬花。
安置香爐。
以煙吹入人喉。
)以治胸膈勞嗽痞滿之病。
然暫用則可。
久用恐損人氣。
出洞穴中。
石液凝成。
下垂如冰柱。
通中輕薄如鵝管。
碎之如爪甲光明者真。
煉合各如本方。
蛇床為使。
惡牡丹。
畏紫石英。
忌參術羊血蔥蒜胡荽。
補火 (獸)鹿茸溫補真陽以通督井麋茸溫補腎水以助血鹿茸(專入命門督。
兼入肝。
)甘鹹氣溫。
禀純陽之質。
含發生之氣。
号為山獸。
性淫而遊山。
夏至得陰氣而角解。
陰生陽退之象也。
至于大于鹿者為麋。
麋是澤獸。
居陰。
性淫而遊澤。
冬至得陽氣而角解。
陽生陰退之象也。
陰陽相反如斯。
故鹿氣味純陽。
其茸能于右腎補其精氣不足。
大為補精暖血之劑。
是以書載能補髓養血。
強筋健骨。
凡腰腎虛冷遺精崩帶等症。
服皆有效。
麋雖屬陰。
而茸又屬陰中之陽。
故能入于左腎補其血液不足。
且諸茸皆發督脈之背。
(鹿鼻常反向尾。
能通督脈。
其華在角。
取以補命門。
補精補氣。
皆以養陽也。
)督為腎髒外垣。
外垣既固。
腎氣内充。
命門相火不緻妄動。
血氣精津。
得以凝聚。
故鹿茸又雲能補督脈之真陽。
麋茸能補督脈陰中之陽。
不可不細為明辨耳!但鹿茸與麋。
世罕能辨。
大抵其質粗壯。
腦骨堅濃。
毛色蒼黧而雜白毛者則為麋茸。
形質差瘦。
腦骨差薄。
毛色黃澤而兼白毛者則為鹿茸。
麋鹿雖分有二。
然總不外填補精髓。
堅強筋骨。
長養氣血。
而為補肝滋腎之要藥也。
(鹿一牡常禦百牝。
是腎氣有餘而足于精者也。
故有助陽扶陰之妙。
)鹿角初生。
長二三寸。
分岐如鞍。
紅如瑪瑙。
破之如朽木者良。
酥塗微炙用。
茸有小白蟲。
視之不見。
鼻嗅恐蟲入鼻。
補火 (無鱗魚)補火助風動氣(專入心肝肺)。
味最甘。
席品所尚。
然性
點之神效。
名二百味草花膏。
以羊食百草。
蜂采百花也。
)羊骨則止補骨。
燒灰擦牙則止固腎。
羊精羊則止潤膚澤肌。
羊血則止解砒霜諸毒。
(外台雲。
凡服丹石人。
忌食羊血十年。
一食前功盡亡。
此物能制丹砂水銀輕粉生銀硼砂砒霜硫黃乳石鐘乳空青曾青雲母石陽起石孔公孽等毒。
)羊乳則止潤燥消渴。
羊須則止敷疳療瘡。
而于氣血未有補。
豈有羊肉一味。
功專入肺補氣。
而于形血精液。
竟不補及者乎!但其氣薄于血。
則雖口服甘肥。
而血不生。
血薄于氣。
則雖日服參耆。
而氣不長。
于此不可不知。
反半夏菖蒲。
忌銅器。
同荞麥豆醬食。
發痼疾。
同醋食。
傷人心。
平補 (原禽)補胃潤肺滋腎燕窩(專入肺脾腎)。
書中稱為食物上品。
及為補虛除痨之用。
(考之本草不收。
方書罕用。
) 蓋謂此物由于鳥銜海粉作窩。
懸于石崖。
得陽和風日之氣而成者也。
海粉本屬寒鹹。
得鳥銜于風高之處而為甘平。
洵可入肺生氣。
(肺處至高之處。
)入腎滋水。
(鹹入腎。
)入胃補中。
(甘入脾胃。
)俾其補不緻燥。
潤不緻滞。
而為藥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
是以虛痨藥石難進。
(咳吐紅痰。
每兼水糖煮食。
)用此往往獲效。
義由于此。
然使火勢急迫。
則又當用至陰重劑以為拯救。
不可恃此輕淡以為扶衰救命之本。
而緻委靡自失耳。
平補 (卵生)蜜蠟入胃絕痢入肝活血蟲蠟生肌活血蠟(專入肝脾)。
本有二。
一出于蜂蜜之滓而成。
即蜜凝結之粗者也。
其蠟有黃有白。
一出于樹之蠟。
其蠟由木之蟲而得。
故又名蟲白蠟。
(白蠟有二)二者氣味不同。
性亦微别。
如蜜蠟味淡性平。
其蠟本由蜜成。
蜜本潤物。
則蠟亦潤。
故能主潤髒腑經絡。
而有絕續補傷生肌之妙。
(甄權治孕婦胎動下血不絕欲死。
以雞子大一枚煎三五沸。
投美酒半升立瘥。
)蠟止存蜜粗粕。
其性最澀。
故又能止瀉絕痢。
(仲景治痢有調氣飲。
千金治痢有膠蠟湯。
華佗治下痢食即吐。
用白蠟方寸匙。
雞子黃一枚。
石蜜同苦酒發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
先煎蜜蠟苦酒雞子四味令勻。
乃納連末灰發。
熬至可丸乃止。
二日服盡。
神效。
)今人以情不投而曰嚼蠟。
即味淡之意也。
又凡蕩除下焦之藥。
以此裹丸。
亦其免傷上部之意。
蜜蠟之用如此。
至于蟲蠟。
系生蠟樹所産。
蠟樹屬金。
性最堅強。
蟲食其葉而成。
味甘氣溫。
按甘益血補中。
溫能通經活絡。
故書載能止痛生肌補虛絕續。
與桑螵蛸同有補虛之意。
可為外科聖藥。
是以鄭贊寰雲。
汪禦章尿血。
用白蠟加于涼血滋腎藥中。
遂愈。
又書雲。
用此合合歡皮。
同入長肉膏中神效。
又治下疳。
服之未成即消。
已成即斂。
以半兩入鲫魚腹中煮食。
治腸紅神效。
則知蟲蠟亦皆生肌活血之味。
但蜜蠟味甘淡澀微溫。
蟲蠟則味甘不淡而溫也。
蜜蠟因有澀性。
可以止瀉治痢。
蟲蠟澀性差減。
而痢則鮮用也。
蜜蠟本于蜂蜜之氣。
僅得甘之餘氣而成。
而所主在胃。
蟲蠟得樹收斂堅強之氣。
而所治專在筋肉骨血也。
二者微似之中。
恍惚之際。
不可不知。
補火 按李時珍雲。
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
其體非脂非肉。
白膜裹之。
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
此火下通二腎。
上通心肺。
貫腦。
為生命之源。
相火之主。
精氣之府。
人物皆有。
生人生物。
俱由此出。
又按汪昂謂。
人無此火。
則神機滅息。
生氣消亡。
趙養葵謂。
火可以水折。
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
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宇。
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此火之所由補也。
第世止知附桂為補火之最。
硫黃為火之精。
越外毫不計及。
更不知其附桂因何相需必用。
讵知火衰氣寒而厥。
則必用以附子。
火衰血寒腹痛。
則必用以肉桂。
火衰寒結不解。
則必用以硫黃。
火衰冷痹精遺。
則必用以仙茅。
火衰疝瘕偏墜。
則必用以胡巴。
火衰氣逆不歸。
則必用以沉香。
火衰腎洩不固。
則必用以補骨脂。
火衰陽痿血瘀。
則必用以陽起石。
火衰風冷麻痹。
則必用以淫羊藿。
火衰風濕瘡癢。
則必用以蛇床子。
火衰髒寒蠱生。
則必用以川椒。
火衰氣逆呃起。
則必用以丁香。
火衰精涎不攝。
則必用以益智。
至于陽不通督。
須用鹿茸以補之。
火不交心。
須用遠志以通之。
水竅不開。
須用鐘乳石以利之。
氣虛喘乏。
須用蛤蚧以禦之。
精滑不禁。
須用阿芙蓉以澀之。
皆當随症酌與。
不可概用。
若使水火并衰。
及或氣陷不固。
陰精獨脫。
尤當切禁。
否則禍人反掌。
補火 (毒草)補命火逐冷厥附子(專入命門)。
味辛大熱。
純陽有毒。
其性走而不守。
(好古曰。
其性走而不守。
非若幹姜止而不行。
)通行十二經。
無所不至。
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
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
用此無不奏效。
(吳绶曰。
附子乃陰症要藥。
凡傷寒傳變三陰。
及中寒夾陰。
雖身大熱。
而脈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脈沉細。
甚則唇青囊縮者。
急須用之。
有退陰回陽之力。
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陰症傷寒。
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
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
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内外皆陰。
陽氣頓衰。
必須急用人參以益其原。
佐以附子溫經散寒。
舍此不用。
将何以救之?)故書皆載能治寒毒厥逆。
(書曰。
陰陽不相順接謂之厥。
又曰。
厥者盡也。
逆者亂也。
即血氣敗亂之謂也。
凡厥有陽有陰。
但察傷寒初起。
頭痛發熱惡寒。
後則四肢厥冷。
乍溫。
大便燥實。
谵語發渴。
揚手擲足。
不惡寒但惡熱。
脈來沉滑而數。
重按有力。
是為陽厥。
宜用承氣白虎等湯以治。
若初起并無身熱頭痛。
便惡寒。
四肢厥逆。
直過肘膝不溫。
唇與爪甲青黑。
欲引衣倦卧。
二便清利。
不渴。
或腹痛洩利清谷。
或凜凜面如刀刮。
或口吐涎沫。
或幹嘔呃逆。
脈來沉細無力。
方謂陰厥。
宜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以治。
)呃逆嘔哕。
(寒呃症不一端。
有誤服寒涼水飲停心而緻氣逆而呃。
有陽氣衰微内寒迫其相火上沖而呃。
有偶食生冷陽氣不得舒發而呃。
有陰寒直中于胃而緻氣不克舒而呃。
有吐利後胃氣虛寒而呃者。
經曰。
病深者必發哕。
屬于胃中虛寒者居多。
)膈噎脾洩。
(食至喉即返。
是槁在于吸間厭會。
其症謂噎。
食下胃脘。
須臾吐出。
是槁在于贲門。
胃之上口。
其症謂膈。
食下良久吐出。
是槁在于幽門。
胃之下口。
其症謂之反胃。
曆考諸書。
皆以噎膈為有火。
反胃為無火。
而士材又謂但察脈大有力。
嘔吐酸臭。
當作熱治。
脈小無力。
嘔吐清水。
當作寒醫。
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
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
能合色脈。
庶乎無誤。
汪昂雲。
脾洩。
命火不足。
)冷痢寒瀉。
霍亂轉筋。
拘攣風痹。
症瘕積聚。
督脈為病。
脊強而厥。
小兒慢驚。
痘瘡灰白。
癰疽不斂。
(皆屬于寒者。
)其入補氣藥中。
則追失散之元陽。
入發散藥中。
則能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
入溫暖藥内。
則能以祛在裡之寒濕。
(虞抟)獨書所雲入補血藥。
則能以滋不足之真陰。
緣陰與陽。
相為依附。
補陽即所以滋陰。
若使水虧火盛。
用以辛熱純陽。
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虧乎!(好古曰。
非身涼而四肢厥逆者。
不可僭用。
服附子以補火。
必防涸水。
)故崔氏八味丸中。
用此以為補陰向導。
使陰從陽複。
然丹溪謂其雄悍無補。
而且殺人。
其言似謬。
(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
無他病。
日以附子煎湯飲。
兼嚼硫黃。
如此數歲。
靳州衛張百戶。
平生服鹿茸附子藥。
至八十歲康健倍常。
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
每日煎幹姜熟附湯。
吞硫黃金液丹百粒。
乃能健啖。
否則倦弱不支。
壽至九十。
他人服一粒即為害。
若此數人者。
皆其髒腑禀賦之偏。
服之有益無害。
不可以常理概論也。
)但陰極似陽。
服之不宜熱投。
(時珍曰。
陰寒在下。
虛陽上浮。
治之以寒。
則陰氣益甚而病增。
治之以熱。
則拒格而不納。
熱藥冷凍飲料。
下咽之後。
冷體既消。
熱性便發。
而病氣随愈。
不違其情而緻火益。
此反治之妙也。
)發散附子須生。
(如四逆湯。
生附配幹姜之類。
)用補附子宜熟。
(如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
熟附配麻黃之類。
)以西川彰明赤水産者為最。
皮黑體圓。
底平八角。
重三兩者良。
水浸面裹。
煨令發拆。
乘熱切片。
反半夏、烏頭。
(即附子之母)性輕逐風。
不似附子性重逐寒。
烏附尖能吐風痰以治癫痫。
取其直達病所。
(常山吐瘧痰積飲在于心下。
瓜蒂吐熱痰在膈。
木鼈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
萊菔子吐氣痰在膈。
參蘆吐虛痰。
烏附尖藜蘆吐風痰。
)天雄細長。
獨夥無附。
其身大于附子。
其尖向下。
能補下焦命門陽虛。
然辛熱走竄。
止屬主治風寒濕痹之品。
側子連生附側。
宜于發散四肢。
故治手足風濕諸痹。
其功皆與附子補散差殊。
畏人參黃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
反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
中其毒者。
黃連犀角甘草節煎湯解。
黃土水亦解。
補火 (山草)補火散寒除痹暖精仙茅(專入命門)。
辛熱微毒。
據書皆載功專補火助陽暖精。
凡下元虛弱。
陽衰精冷失溺無子。
并腹冷不食冷痹不行。
靡不服之有效。
以其精為火宅。
火衰則精與血皆衰。
而精自爾厥逆不溫。
溺亦自爾失候不禁矣!此與附桂硫黃胡巴破故紙淫羊藿蛇床子遠志同為一例。
但附子則能以除火衰寒厥。
肉桂則能以通血分寒滞。
胡巴則能以除火衰寒疝。
淫羊藿則能以除火衰風冷。
蛇床子則能以祛火衰寒濕。
硫黃則能以除火衰寒結。
破故紙則能以理火衰腎瀉。
遠志則能以除火衰怔忡。
雖其所補則同。
而效各有攸建。
未可雲其補火。
而不分其主治于其中也。
故凡火衰病見。
用之不離附桂。
餘則視症酌增。
然亦須視禀賦素怯則宜。
(沈括筆談雲。
夏文莊公禀賦異于人。
但睡則身冷如逝者。
既覺。
須令人溫之良久。
乃能動。
常服仙茅鐘乳硫黃莫知紀極。
此禀賦素怯則宜。
)若相火熾盛。
服之反能動火。
為害叵測。
(張果老說雲。
一人中仙茅毒。
舌脹退場門。
漸大與肩齊。
因以小刀之。
随破随合。
至百數。
始有血一點出。
曰可救矣!煮大黃樸硝服之。
無害也。
)然川産者少。
僞充者多不可不辨。
以竹刀刮切。
糯米泔浸去赤汁。
酒拌濕蒸。
勿犯鐵器。
補火 (隰草)補火逐冷除疝胡蘆巴(專入命門)。
苦溫純陽。
亦能入腎補命。
故書載暖丹田。
壯元陽。
治腎髒虛冷。
并疝瘕冷氣。
小腸偏墜。
寒濕香港腳。
(時珍曰。
胡蘆巴。
右腎命門藥也。
元陽不足。
冷氣潛伏。
不能歸元者宜之。
宋惠民和劑局方有胡蘆巴丸。
治大人小兒小腸奔豚偏墜。
及小腹有形如卵。
上下走痛不可忍者。
用胡蘆巴八錢。
茴香六錢。
巴戟去心。
川烏頭炮去皮各二錢。
楝實去核四錢。
吳茱萸五錢。
并炒為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
鹽酒下。
)功與仙茅附子硫黃恍惚相似。
然其力則終遜于附子硫黃。
故補火仍須兼以附硫茴香吳茱萸等藥同投。
方能有效。
系海外胡蘿子。
四聲音相近故名。
酒浸曝幹炒用。
補火 (山草)補火逐冷散風淫羊藿(專入命門。
兼入肝腎)。
辛香甘溫。
諸書皆載能治男子絕陽不興。
女子絕陰不産。
且能治冷風勞氣。
四肢麻木不仁。
腰膝無力。
(時珍曰。
淫羊藿味甘氣香。
性溫不寒。
能益精氣。
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藥也。
真陽不足者宜之。
)蓋因氣味甘溫。
則能補火助陽。
兼有辛香。
則冷可除而風可散耳!至雲久服無子。
恐其陽旺多欲。
精氣耗散。
無他故也。
(弘景曰。
淫羊一日百合。
蓋食此藿所緻。
)去枝。
羊脂拌炒。
山藥為使。
得酒良。
補火 (芳草)補火燥濕宣風蛇床子(專入命門)。
辛苦性溫。
功能入腎補命。
祛風燥濕。
故凡命門火衰而緻風濕内淫。
病見陰痿。
(蛇床子五味子菟絲子等分為末。
蜜丸酒下。
)囊濕及女子陰戶蟲蝕。
(蛇床子一兩。
白礬二錢。
煎湯頻洗。
)子髒虛寒。
(取蛇床子仁為末。
入白粉少許。
和勻如棗。
綿裹納之。
)産門不開。
暨腰酸體痹帶下脫肛。
(脫肛。
以蛇床子甘草為末服。
并以蛇床末敷。
)與夫一切風濕瘡疥等病。
(蛇床子一兩。
輕粉四錢。
為細末。
油調抹。
)服之則陽莖舉。
關節利。
腰背強。
手足遂。
瘡疥掃。
至于大瘋身癢難當。
作湯浴洗。
産後陰脫不收。
用此絹袋熨收。
但性溫燥。
凡命門火熾及下部有熱者。
切忌。
惡丹皮貝母巴豆。
去皮殼。
取仁微炒。
補火 (山草)補火通心遠志(專入腎)。
辛甘而溫。
入足少陰腎經氣分。
強志益精。
凡夢遺善忘。
喉痹失音。
小便赤澀。
因于腎水衰薄而緻者。
宜用是藥以補。
蓋精與志皆藏于腎。
腎氣充則九竅利。
智慧生。
耳目聰明。
邪氣不能為害。
腎氣不足則志氣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
(時珍曰。
遠志入足少陰腎經。
非心經藥也。
其功專于強志益精。
治善忘。
蓋精與志。
皆腎經之所藏也。
腎精不足則志氣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
)不能蟄閉封藏。
故精氣不固也。
昔人治喉痹失音作痛。
(火衰喉痹)遠志末吹之。
涎出為度。
非取其通腎氣而開竅乎?一切癰疽背發。
從七情憂郁而得。
單煎酒服。
其渣外敷。
投之皆愈。
非苦以洩之。
辛以散之之意乎?小便赤濁。
用遠志甘草茯神益智為丸。
棗湯服效。
非取遠志歸陰以為向導之藥乎?但一切陰虛火旺。
便濁遺精。
喉痹癰腫。
慎勿妄用。
去心。
用甘草水浸一宿。
曝幹焙幹用。
(曰。
凡使須去心。
否則令人煩悶。
)苗名小草。
亦能利竅。
兼散少陰風氣之結也。
畏珍珠藜蘆。
得茯苓龍骨良。
補火 (香木)補命火除血分寒滞肉桂(專入命門肝)。
氣味純陽。
辛甘大熱。
直透肝腎血分。
大補命門相火。
(相火即兩腎中之真火。
先天之脾氣也。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水谷入胃。
全在此為蒸腐。
)益陽治陰。
(趙養葵雲。
益火之原。
以消陰翳。
八味地黃丸是也。
)凡沉寒痼冷。
營衛風寒。
陽虛自汗。
腹中冷痛。
咳逆結氣。
脾虛惡食。
濕盛洩瀉。
(時珍治寒痹風濕。
陰盛失血。
瀉痢驚痫。
皆取辛溫散結之力也。
古方治小兒驚痫。
及洩痢病。
宜五苓散以瀉丙火。
滲土濕。
内有桂。
抑肝風而扶脾土。
引利水藥入膀胱也。
)血脈不通。
死胎不下。
(肉桂辛散。
能通子宮而破血調經。
)目赤腫痛。
因寒因滞而得者。
用此治無不效。
蓋因氣味甘辛。
其色紫赤。
有鼓舞血氣之能。
性體純陽。
有招導引誘之力。
昔人雲此體氣輕揚。
既能峻補命門。
複能竄上達表以通營衛。
(的解)非若附子氣味雖辛。
複兼微苦。
自上達下。
止固真陽。
而不兼入後天之用耳。
故凡病患寒逆。
既宜溫中。
及因氣血不和。
欲其鼓舞。
(痘瘡不起必用。
)則不必用附子。
惟以峻補血氣之内。
加以肉桂。
以為佐使。
如十全大補人參養營之類用此。
即是此意。
今人勿細體會。
徒以附桂均屬辛溫。
任意妄投。
不細明别。
豈衛生救本辨藥者所應爾爾欤?但精虧血少肝盛火起者。
切忌。
桂出嶺南。
色紫肉濃。
體松皮嫩。
辛甘者佳。
得人參良。
忌生蔥石脂。
锉入藥。
勿見火。
補火 (香木)補火降氣歸腎沉香(專入命門。
兼入脾)。
辛苦性溫。
體重色黑。
落水不浮。
故書載能下氣墜痰。
氣香能散。
故書載能入脾調中。
色黑體陽。
故書載能補火暖精壯陽。
是以心腹疼痛。
噤口毒痢。
症癖邪惡。
冷風麻痹。
氣痢氣淋。
(冷字氣字宜審。
)審其病因屬虛屬寒。
俱可用此調治。
蓋此溫而不燥。
行而不洩。
同藿香香附。
則治諸虛寒熱。
并婦人強忍入房。
或過忍尿以緻胞轉不通。
同丁香肉桂則治胃虛呃逆。
同紫蘇白豆蔻則治胃冷嘔吐。
同茯苓人參則治心神不足。
同川椒肉桂則治命門火衰。
同肉苁蓉麻仁則治大腸虛秘。
古方四磨飲沉香化氣丸滾痰丸用之。
取其降洩也。
沉香降氣散用之。
取其散結導氣也。
黑錫丸用之。
取其納氣歸元也。
但降多升少。
氣虛下陷者。
切忌。
色黑中實沉水者良。
(曰。
沉于水下者為上。
半沉者次之。
不可見火。
)香甜者性平。
辛辣者熱。
入湯劑磨汁用。
入丸散紙裹置懷中。
待燥碾之。
忌火。
補火 (石)石硫黃大補命門相火兼通寒閉不解石硫黃(專入命門。
玄壽先生曰。
硫是礬之液。
礬是鐵之精。
磁石是鐵之母。
故鐵砂磁石制入硫黃。
立成紫粉。
)味酸有毒。
(權曰。
有大毒。
以黑錫湯解之。
)大熱純陽。
号為火精。
(時珍曰。
凡産石硫黃處。
必有溫泉作硫黃氣。
)蓋人一身。
全賴命門真火周布。
始能上貫心肝以主雲雨。
中及脾胃以蒸水谷。
下司開閣以送二便。
旁達四肢以應動作。
(李時珍曰。
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
其體非脂非肉。
白膜裹之。
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央。
系着于脊。
下通二腎。
上通心肺。
貫腦。
為生命之源。
相火之主。
精氣之府。
人物皆有之。
生人生物。
皆由此出。
即經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也。
以相能代心君行事。
故曰小心也。
)此火既衰。
陽微陰盛。
内寒先生。
外寒後中。
厥氣逆胸。
旁及于胃。
胃為腎關。
外寒斬關直入。
由是無熱惡寒。
手足厥逆。
二便凝結。
醫以樸硝攻下。
豬澤滲利。
則二便不通。
而凝結益甚。
是猶層冰不解。
非不補火消陰。
疏陽通胃。
則寒莫去而結莫消。
書雲。
命門火衰。
服附桂不能補者。
須服硫黃補之。
按硫黃純陽。
與大黃一寒一熱。
并号将軍。
凡陽氣暴絕。
陰毒傷寒。
久患寒瀉。
脾胃虛寒。
命欲垂盡者。
須用此主之。
又治老人一切風秘冷秘氣秘。
(熱藥多秘。
唯硫黃暖而能通。
寒藥多洩。
惟黃連肥腸而止瀉。
)為補虛助陽聖藥。
且能外殺瘡疥一切蟲蠱惡毒。
并小兒慢驚。
婦人陰蝕。
皆能有效。
但必制造得宜。
始可以服。
餘用法制。
(另詳雜症求真方内。
)凡遇一切虛痨中寒。
冷痢冷痛。
四肢厥逆。
并面赤戴陽。
六脈無力。
或細數無倫。
煩燥欲卧井中。
口苦咽幹。
漱水而不欲咽。
審屬虛火上浮。
陽被陰格者。
服無不效。
(王好古曰。
如太白丹來複丹。
皆用硫黃。
佐以硝石。
至陽佐以至陰。
與仲景白通湯佐以人尿豬膽汁大意相同。
所以治内傷生冷。
外冒暑熱霍亂諸病。
能去格拒之寒。
兼有伏陽。
不得不爾。
如無伏陽。
隻是陰虛。
更不必以陰藥佐之。
)今人不曉病機。
一見秘結不解。
不分寒熱。
辄用承氣以投。
讵知寒熱不同。
冰炭迥異。
用之無益。
适以緻害。
可不慎欤!但火極似水。
症見寒厥。
不細審認。
辄作寒治。
遽用此藥。
其害匪淺。
(孫升談圃雲。
硫黃神仙藥也。
每歲三伏日餌百粒。
去髒腑積滞。
有驗。
但硫黃伏生于石下。
陽氣溶液凝結而就。
其性大熱。
火煉服之。
多發背疽。
方勺泊宅編雲。
金液丹乃硫黃煉成純陽之物。
有痼冷者所宜。
今夏至人多服之。
反為大患。
韓退之作文戒服食。
而晚年服硫黃而死。
可不戒乎?夏英公有冷病。
服鐘乳硫黃。
莫之紀極。
竟以壽終。
此其禀受與人異也。
)番舶色黃。
堅如石者良。
土硫黃辛熱腥臭。
止可入瘡藥。
不可服餌。
(硫黃用大腸煮制。
其法不佳。
) 補火 (石)補火逐寒宣淤起陽陽起石(專入命門)。
即雲母根也。
雖大雪遍境。
此山獨無。
禀純陽之氣以生。
味鹹氣溫。
無毒。
能補命門相火。
凡因火衰寒氣内停。
宿血留滞。
而見陰痿精滑。
子宮虛冷。
腰膝冷痹。
水腫症瘕。
服此即能有效。
以其性禀純陽者故耳!是以育龜丸用此以為嗣續宗祧之基。
(陽起石合石龍子蛤蚧生犀角生附子草烏頭乳香沒藥血竭細辛黑芝麻五倍子為末。
生鳝魚血為丸。
朱砂為衣。
每日空心酒下百丸。
)不可以房術論也。
功雖類于硫黃。
但硫黃太熱。
号為火精。
此則其力稍遜。
而于陽之不能起者克起。
陽起之号。
于是而名。
出齊州。
雲頭雨腳鹭毛色白滋潤者良。
火醋淬七次。
研粉水飛用。
(宗曰。
石藥冷熱皆有毒。
亦宜斟酌。
) 桑螵蛸為使。
惡澤瀉菌桂雷丸石葵蛇皮。
畏菟絲。
忌羊血。
不入湯劑。
補火 (石)鎮陽歸陰通竅利乳石鐘乳(專入胃大腸。
)即鵝管石者是也。
味辛而甘。
氣溫質重。
故凡咳氣上逆。
腳弱冷痛。
虛滑遺精。
陽事不舉者。
服此立能有效。
以其氣不歸元。
墜堅鎮虛。
得此火不上浮。
氣不下脫。
而病俱可以愈耳。
且以辛溫之力。
又兼色白。
故能通竅利乳。
昔人取名鐘乳。
即是此意。
但金石性悍。
服之陽氣暴充。
形體壯盛。
飲食倍進。
得此肆淫。
則精竭火爍。
發為癰疽淋濁。
害不勝言。
即古有焚香透膈散。
(用雄黃佛耳草款冬花。
安置香爐。
以煙吹入人喉。
)以治胸膈勞嗽痞滿之病。
然暫用則可。
久用恐損人氣。
出洞穴中。
石液凝成。
下垂如冰柱。
通中輕薄如鵝管。
碎之如爪甲光明者真。
煉合各如本方。
蛇床為使。
惡牡丹。
畏紫石英。
忌參術羊血蔥蒜胡荽。
補火 (獸)鹿茸溫補真陽以通督井麋茸溫補腎水以助血鹿茸(專入命門督。
兼入肝。
)甘鹹氣溫。
禀純陽之質。
含發生之氣。
号為山獸。
性淫而遊山。
夏至得陰氣而角解。
陰生陽退之象也。
至于大于鹿者為麋。
麋是澤獸。
居陰。
性淫而遊澤。
冬至得陽氣而角解。
陽生陰退之象也。
陰陽相反如斯。
故鹿氣味純陽。
其茸能于右腎補其精氣不足。
大為補精暖血之劑。
是以書載能補髓養血。
強筋健骨。
凡腰腎虛冷遺精崩帶等症。
服皆有效。
麋雖屬陰。
而茸又屬陰中之陽。
故能入于左腎補其血液不足。
且諸茸皆發督脈之背。
(鹿鼻常反向尾。
能通督脈。
其華在角。
取以補命門。
補精補氣。
皆以養陽也。
)督為腎髒外垣。
外垣既固。
腎氣内充。
命門相火不緻妄動。
血氣精津。
得以凝聚。
故鹿茸又雲能補督脈之真陽。
麋茸能補督脈陰中之陽。
不可不細為明辨耳!但鹿茸與麋。
世罕能辨。
大抵其質粗壯。
腦骨堅濃。
毛色蒼黧而雜白毛者則為麋茸。
形質差瘦。
腦骨差薄。
毛色黃澤而兼白毛者則為鹿茸。
麋鹿雖分有二。
然總不外填補精髓。
堅強筋骨。
長養氣血。
而為補肝滋腎之要藥也。
(鹿一牡常禦百牝。
是腎氣有餘而足于精者也。
故有助陽扶陰之妙。
)鹿角初生。
長二三寸。
分岐如鞍。
紅如瑪瑙。
破之如朽木者良。
酥塗微炙用。
茸有小白蟲。
視之不見。
鼻嗅恐蟲入鼻。
補火 (無鱗魚)補火助風動氣(專入心肝肺)。
味最甘。
席品所尚。
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