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補劑
關燈
小
中
大
善跳躍。
風火易動。
是以書載小兒切勿妄食。
恐其發瘡動氣也。
陰虛火動者尤忌。
以其性易涸陰也。
惟乳汁不下。
及風痰不吐。
與制藥壯陽為差宜耳。
(時珍曰。
同豬肉食。
令人多唾。
)海馬種亦屬。
雌雄勿離。
首類馬。
身似。
浮于水面。
亦主下胎催産。
及佐房術之用也。
補火 (龍)補命門相火溫肺氣喘乏蛤蚧(專入命門。
兼入肺)。
絕與蛤蜊不類。
生于廣南。
身長七八寸。
首如蟾蜍。
背綠色斑。
頭圓肉滿。
鱗小而濃。
鳴則上下相呼。
雌雄相應。
情洽乃交。
兩相抱負。
自墜于地。
往捕劈之。
至死不開。
大助命門相火。
故書載為房術要藥。
且色白入肺。
功兼人參羊肉之用。
故用能治虛損痿弱。
消渴喘嗽。
肺痿吐沫等症。
專取交合肺腎諸氣。
入藥去頭留尾。
酥炙。
口含少許。
雖疾走而氣不喘。
則知益氣之功為莫大焉!但市多以龍子混冒。
舉世亦不深辨。
如龍子則剖開而身多赤斑。
皮專助陽火。
雖治陽痿。
性少止澀。
蛤蚧則纏束多對。
通身白鱗。
兼溫肺氣。
故肺虛喘乏最宜。
(外感喘嗽勿用。
)其藥不論牝牡皆可。
即非相抱時捕之。
功用亦同。
但其藥力在尾。
(見人捕之。
辄自斷尾。
)尾不全者不效。
去頭足。
(因毒在眼。
須去其頭。
)洗去鱗内不淨。
乃肉毛酥炙。
或蜜炙。
或酒浸焙用。
補火 (卵生)入腎補火益精雄蠶蛾(專入命門。
)即二蠶所出之雄者也。
味鹹性溫。
其性最淫。
出繭便媾。
諸書皆載能起陰痿。
益精強志。
敏于生育。
交接不倦。
并敷諸瘡滅瘢。
止尿血。
暖腎。
蓋取其性淫助陽。
鹹溫入腎之功耳。
是以千金方治丈夫陰痿不起用此。
一夜每服一丸。
(以蠶蛾二升去翅足。
微火灼黃為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
酒下。
)以菖蒲止之。
但此止為陽痿求嗣而見。
若使陰虛火盛而用此為淫戲之術。
則陰愈竭而火益盛。
欲不速斃。
其可得乎?故古補方多不具載。
恐人借此以為斫喪之具也。
取未交雄者佳。
蠶退紙燒灰。
可敷走馬牙瘡。
(蠶退紙灰入麝和蜜。
敷走馬牙疳。
加白礬妙。
)并治邪祟發狂悲泣。
滋水 馮楚瞻曰。
天一生水。
故腎為萬物之源。
乃人身之寶也。
奈人自伐其源。
則本不固。
而勞熱作矣。
熱則精血枯竭。
憔悴羸弱。
腰痛足酸。
自汗盜汗。
發熱咳嗽。
頭暈目眩。
耳鳴耳聾。
遺精便血。
消渴淋瀝。
失音喉瘡舌燥等症。
靡不因是悉形。
非不滋水鎮火。
無以制其炎爍之勢。
繡按滋水之藥。
品類甚多。
然終不若地黃為正。
蓋地黃性溫而潤。
色黑體沉。
可以入腎滋陰。
以救先天之精。
至于氣味稍寒。
能佐地黃以除骨蒸痞瘧之症者。
則有龜闆龜膠。
膠則較闆而更勝矣。
佐地黃補肌澤膚。
以除枯竭之症者。
則有人乳豬肉。
肉則較乳而有别矣。
佐地黃以通便燥之症者。
則有火麻胡麻。
胡麻則較火麻而益血矣。
至于水虧而目不明。
則須佐以枸杞。
水虧而水不利胎不下。
則有佐于冬葵子榆白皮。
水虧而風濕不除。
則有佐于桑寄生。
水虧而心腎不交。
則有佐于桑螵蛸龜闆。
水虧而陰痿不起。
則有佐于楮實。
水虧而筋骨不健。
則有佐于冬青子。
水虧而精氣不足。
則有佐于燕窩。
水虧而血熱吐衄。
則有佐于幹地。
水虧而堅不軟。
則有佐于食鹽。
水虧而虛怯不鎮。
則有佐于磁石。
水虧而氣不收及血不行。
則有佐于牛膝。
水虧而噎隔不食。
則有治于黑鉛。
但黑鉛為水之精。
凡服地黃而不得補者。
須用黑鉛鎮壓。
俾水退歸北位。
則于水有補。
然必火勝水涸。
方敢用此以為佐。
若使水火并衰。
則又當佐性溫以暖腎髒。
否則害人不輕。
滋水 (隰草)涼血滋陰幹地黃(即生地黃之幹者也。
專入腎。
并入心脾)。
味苦而甘。
性陰而寒。
考諸長洲張璐謂其心紫入心。
中黃入脾。
皮黑歸腎。
味濃氣薄。
内專涼血滋陰。
外潤皮膚索澤。
病患虛而有熱者。
鹹宜用之。
(無熱須用熟地。
)戴原禮曰。
陰微陽盛。
相火熾強。
來乘陰位。
日漸煎熬。
陰虛火旺之症。
宜地黃以滋陰退陽。
同人參茯苓石蜜。
名瓊玉膏。
治虛勞咳嗽唾血。
(專補肺陰。
)同天麥門冬熟地人參。
名固本丸。
治老人精血枯槁。
(兼固腎本。
)于固本丸中加枸杞煎膏。
名集靈膏。
治虛羸喘咳乏力。
(諸髒兼固。
)其瓊玉膏須用鮮者搗汁。
桑火熬膏。
散中寓止。
與幹者無異。
固本丸集靈膏并用幹者。
而集靈變丸作膏。
較之固本差勝。
易簡方曰。
男子多陰虛。
宜熟地黃。
女子多血熱。
宜生地黃。
(因人酌施。
)虞抟雲。
生地黃涼血。
而胃氣弱者恐妨食。
熟地黃補血。
而痰飲多者恐泥膈。
(妨食泥膈兩症。
最宜計較。
何後人臨症。
全不于此問及。
)或言生地黃酒炒則不妨胃。
熟地黃姜制則不泥膈。
然須詳病患元氣病氣之淺深而用之。
(治病須明髒氣為要。
)若産後惡食洩瀉。
小腹結痛。
虛勞脾胃薄弱。
大便不實。
胸腹多痰。
氣道不利。
升降窒塞者。
鹹須遠之。
(以其有損胃氣故耳!)浙産者專于涼血潤燥。
病患元氣本虧。
因熱邪閉結而舌幹焦黑。
大小便秘。
不勝攻下者。
用此于清熱藥中。
通其秘結最佳。
以其有潤燥之功而無滋潤之患也。
愚按本經地黃雖列上品。
而實性禀陰柔。
與鄉願不異。
譬諸宵人内藏隐隙。
外示優容。
(描畫陰藥情勢殆盡。
)是以舉世名家。
靡不藉為滋陰上品。
止血神丹。
(曆今弊仍不改。
)雖或用非其宜。
得以稍清旺氣。
服之仍得暫安。
非若人參之性禀陽明。
象類君子。
有過必知。
(陽藥性劣。
于病不合便知。
)是以師家斂手不敢用。
病家緘口不敢嘗。
故甯用以地黃門冬陰柔最甚之屬。
以至于死不覺。
(用陰藥殺人。
人多不覺。
故甯以陰為主。
)張璐所論如此。
然非深究病情。
通達世故。
洞悉藥品。
亦安有讨論而如斯乎!生于江浙者陽氣力微。
生于北方者純陰力大。
生于懷慶肥大菊花心者良。
酒制則上行外行。
姜制則不泥膈。
惡貝母。
畏蕪荑。
忌萊菔蔥蒜銅鐵器。
得酒門冬丹皮當歸良。
滋水 (隰草)冬葵子潤燥利竅滑胎冬葵子(專入胃大小腸)。
甘寒淡滑。
潤燥利竅。
通營活衛。
消腫利水。
凡婦人難産不下。
專取一味炒香為末。
芎歸湯下三錢則易生。
(芎歸力專行血。
)取其晨夕向日轉動靈活耳。
婦人乳房脹痛。
同砂仁等分為末。
熱酒服三錢。
其腫即消。
(砂仁溫胃消脹。
)且能破五腫利小便。
并髒腑寒熱羸瘦。
同榆皮等分煎服亦效。
十劑方雲。
滑可去着。
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故澀則去着。
宜滑劑以利之。
經冬至春作子者。
名冬葵子。
春葵子亦滑。
不堪入藥。
蜀葵赤者治血燥。
白者治氣燥。
亦治血淋。
皆取其寒潤滑利之功。
滋水 (隰草)引入下部經絡血分牛膝(專入肝腎)。
苦酸而平。
按據諸書。
雖載酒蒸溫補肝腎。
強健筋骨。
凡足痿筋攣。
陰痿失溺。
久瘧下痢。
傷中少氣。
治皆有效。
又載生用則能活血。
破瘀消腫。
治痛通淋。
引藥下行。
(淋屬熱。
至其莖痛不可忍。
手按熱如火爍。
血出鮮紅不黯。
淋出如砂如石。
臍下妨悶。
煩燥熱渴。
六脈沉數有力。
淋屬虛緻。
其莖多不見痛。
即痛或喜手按。
或于溺後才痛。
稍久則止。
或登廁小便澀痛。
大便牽痛。
面色痿黃。
飲食少思。
語言懶怯。
六脈虛浮無力。
淋屬虛實兼緻。
其莖或見痛極。
六脈弦數而按不甚有力。
飲食少思而神不見昏倦。
溺即滴點不斷。
而出則無砂石膏血。
脈即虛軟無力。
而血反見鮮潤。
腹即脹硬不消。
而氣短結。
牛膝雖淋症要藥。
然亦須審虛實權衡。
不可盡以牛膝治也。
)然味薄氣濃。
性沉。
炙滑。
用于下部經絡血分舒氣則可。
若使肺分氣薄遺脫洩瀉。
則又當知忌戒。
不可因其氣虛而概用之。
(時珍曰。
牛膝乃足厥陰少陰所主之病。
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
生用則能去惡血。
二者而已。
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陰消失溺久瘧傷中少氣諸病。
非取其補肝腎之功欤!其治症瘕心腹諸痛癰腫惡瘡金瘡折傷喉齒淋痛尿血經候胎産諸病。
非取其去惡血之功欤!)出于川者性味形質雖與續斷相似。
服之可無精滑之弊。
然肝主司疏洩。
腎主閉藏。
此則疏洩獨具而鮮固蟄。
書雲益腎。
殊覺未是。
杜牛膝氣味更涼。
嚼之味甘而不苦。
主治多是解毒破血。
瀉熱吐痰。
(如溺閉症見氣喘面赤有斑。
用杜牛膝濃煎膏飲。
下血一桶。
小便通而愈。
又不省人事。
絞汁入好酒。
灌之即蘇。
以醋拌渣敷項下。
驚風痰瘧。
服汁能吐痰涎。
喉痹用杜牛膝搗汁。
和米醋半盞。
用雞翅毛蘸攪喉中以通其氣。
)較之川牛膝。
微覺有别。
牛膝出西川及懷慶府。
長大肥潤者良。
下行生用。
入滋補藥酒蒸。
惡龜甲。
畏白前。
忌牛肉。
滋水 (灌木)滋腎水滑腸胃枸杞(專入腎。
兼入肝)。
甘寒性潤。
據書皆載祛風明目。
強筋健骨。
補精壯陽。
然究因于腎水虧損。
服此甘潤。
陰從陽長。
水至風熄。
故能明目強筋。
是明指為滋水之味。
故書又載能治消渴。
(時珍曰。
子則甘平而潤。
性滋而補。
不能退熱。
止能補腎潤肺。
生精益氣。
此乃平補之藥。
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今人因見色赤。
妄謂枸杞補陽。
其失遠矣!豈有甘潤氣寒之品。
而尚可言補陽耶?若以色赤為補陽。
則紅花紫草其色更赤。
何以不言補陽而曰活血。
嗚呼!醫道不明。
總由看書辨藥。
不細體會者故耳。
試以虛寒服此。
不惟陽不能補。
且更見有滑脫洩瀉之弊矣。
可不慎欤?出甘州紅潤少核者良。
根名地骨皮。
另詳于後。
滋水 (灌木)滋腎陰過服骨痿楮實(專入腎)。
書言味甘氣寒。
雖于諸髒陰血有補。
得此顔色潤。
筋骨壯。
腰膝健。
肌肉充。
水腫消。
以緻陰痿起。
陽氣助。
是明指其陽旺陰弱。
得此陰血有補。
故能使陽不勝而助。
非雲陽痿由于陽衰。
得此可以助陽也。
若以純陰之品可以補陽。
則于理甚不合矣。
況書又雲骨鲠。
可用楮實煎湯以服。
及紙燒灰存性調服。
以治血崩血暈。
脾胃虛人禁用。
久服令人骨痿。
豈非性屬陰寒。
虛則受其益。
過則增其害之意乎?軟骨之說。
未嘗不是。
取浸水中不浮者酒蒸用。
滋水 (喬木)潤燥利竅滑腸赤榆皮榆白皮(專入胃大小腸)。
與冬葵子性皆滑利。
味亦相同。
故五淋腫滿及胎産不下。
皆宜服此以治。
(诜曰。
高昌人多搗白皮為末。
和菜菹食甚美。
令人能食。
仙家長服。
服丹石人亦服之。
取利關節故也。
)但榆有二種。
曰赤曰白。
白榆皮服能止喘除咳而使人睡。
較之赤榆皮之除邪氣。
稍有不同。
然其滑利則一。
若脾胃虛寒。
服之恐損真耳。
(李時珍曰。
本經所謂久服輕身不饑。
蘇頌所謂榆粉多食不損人者。
恐非确論也。
) 滋水 (麻麥稻)潤燥滑腸去風解毒胡麻(本經名巨勝子。
千金名烏麻子。
即黑芝麻。
專入脾肺。
兼入肝腎)。
本屬潤品。
故書載能填精益髓。
又屬味甘。
故書載能補血暖脾耐饑。
(抱樸子雲。
用上黨胡麻三鬥。
淘淨。
甑蒸令氣遍。
日幹。
以水淘去沫。
再蒸。
如此九度。
以湯脫去皮。
洗淨。
炒香為末。
白蜜棗膏為丸。
服之能令不饑。
)凡因血枯而見二便艱澀。
須發不烏。
風濕内乘。
發為瘡疥。
(《千金方》。
用烏麻丸九蒸九曬。
研末。
棗膏為丸。
服之能令白發反黑。
聖惠方熱淋莖痛。
用烏麻子蔓荊子各五合。
炒黃绯袋盛。
以井花水三升。
每食煎服一錢。
河間曰。
胡麻入肝益血。
風藥中不可阙。
)并小兒痘疹變黑歸腎。
(錢氏用赤芝麻湯送百祥丸。
)見有燥象者。
宜以甘緩滑利之味以投。
若使下元不固。
而見便溏陽痿。
精滑白帶。
皆所忌用。
麻油甘寒。
滑胎利腸。
凡胞衣不下。
用蜜同煎溫服。
暨血熱癰腫惡瘡癬疥。
用此煎膏以治。
(涼血解毒。
止痛生肌。
) 皮肉俱黑者良。
(時珍曰。
胡麻取油。
以白者為勝。
服食以黑者為良。
胡地者尤妙。
取其黑色入通于腎而能潤燥也。
赤者狀如老茄子。
殼濃油少。
但所食爾。
不堪入藥。
)出于胡種大宛者尤佳。
滋水 (麻麥稻)潤燥滑腸火麻仁(專入脾胃大腸)。
即今作布火麻之麻所産之子也。
與胡麻之麻絕不相似。
味甘性平。
按書皆載緩脾利腸潤燥。
如傷寒陽明胃熱。
汗多便閉。
治多用此。
蓋以胃府燥結。
非此不解。
(汪昂曰。
胃熱汗多便難。
三者皆燥也。
汗出愈多。
則津枯而大便愈燥。
仲景治脾約有麻仁丸。
成無己曰。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
張子和曰。
諸燥皆三陽病。
)更能止渴通乳。
及婦人難産。
老人血虛。
産後便秘最宜。
(弘景曰。
麻子中仁合丸藥。
并釀酒大善。
但性滑利。
許學士雲。
産後汗多則大便秘。
難于用藥。
惟麻子粥最穩。
不惟産後可服。
凡老人諸虛風秘。
皆得力也。
)至雲初服作瀉。
其說固是。
久服能令肥健。
有補中益氣之功。
亦是燥除血補而氣自益之意。
若雲寬能益氣。
則又滋人岐惑矣!但性生走熟守。
(生用破血利小便。
搗汁治産難胎衣不下。
熟用治崩中不止。
)入藥微炒研用。
入丸湯泡去殼。
取帛包煮。
沸湯中浸。
至冷出之。
垂井中一夜。
勿着水。
次日日中曝幹。
出殼。
簸揚取仁。
畏茯苓白薇牡蛎。
滋水 (金)補水之精墜痰降氣黑鉛(專入腎)。
甘寒。
禀北方極陰之氣。
為水中之金。
金丹之母。
八石之祖。
專主下降。
力能入腎補水。
功有過于地黃。
是以昔人有雲水精之說。
凡一切水虧火熾。
而見噎膈反胃。
嘔吐眩暈。
痰氣上逆等症。
服此立能見效。
但必制得宜。
不令滲入壓膀胱。
以緻又生他變。
(時珍曰。
吳巡檢病不得溲。
卧則微通。
立則不能涓滴。
遍用通利藥不效。
唐與正問其平日自制黑錫丹常服。
因悟曰。
此必結砂時硫飛去。
鉛不死。
鉛砂入膀胱。
卧則偏重猶可溲。
立則正塞水道。
故不通。
取金液丹三百粒。
分為十服。
煎瞿麥湯下。
鉛得硫氣則化。
累累水道下。
病遂愈。
)如局方黑錫丹。
宣明補真丹。
皆用黑鉛納入。
無非取其補陰退陽之意。
至雲能以解毒殺蟲。
亦是水歸火伏。
陰陽互根。
而毒斯化。
而蟲自殺。
然金石之藥與人血氣無情。
用之最宜合病。
鉛粉一名胡粉。
系黑鉛煉。
變黑為白。
(本草雲。
鉛乃五金之祖。
故有五金狴犴追魂使者之稱。
言其能伏五金而死八石也。
雌黃乃金之苗。
而中有鉛氣。
是黃金之祖矣。
銀坑有鉛。
是白金之祖矣。
信鉛雜銅。
是赤金之祖矣。
與錫同氣。
是青金之祖矣。
朱砂伏于鉛而死于硫。
硫戀于鉛而伏于。
鐵戀于磁而死于鉛。
雄戀于鉛而死于五知。
故金公變化最多。
一變而成胡粉。
再變而成黃丹。
三變而成密陀僧。
四變而為白霜。
)氣味辛寒。
體用與鉛相似。
但有豆粉蛤粉同入。
故止入氣而不入血。
其功專能止痛生肌。
膏藥每取為用。
且力能化蠱殺蟲。
金匮甘草粉蜜湯用此。
以為除蠱殺蟲藥也。
鉛丹即名黃丹。
系用黑鉛硝黃鹽礬煉而成。
故味兼鹹而走血。
其性亦能殺蟲解熱。
墜痰祛積。
且更拔毒去瘀。
長肉生肌。
膏藥每取為用。
目暴赤痛。
鉛丹調貼太陽。
立效。
滋水 (畜)豐體澤膚多食生痰動風豬肉(專入脾胃)。
味雖隽永。
食之能潤腸胃。
生津液。
豐肌體。
澤皮膚。
(時珍)為補肉補形之要味。
然性屬陰物。
(别錄雲。
豬肉閉血脈。
弱筋骨。
虛人不可久食。
陶弘景曰。
豬為用最多。
惟肉不可食。
孫思邈曰。
久食令人少子。
發宿疾。
筋骨碎痛乏氣。
孟诜曰。
久食殺藥。
動風發痰。
韓曰。
凡肉皆補。
惟豬肉無補。
)凡人髒氣純陽。
火盛水衰。
服則以水濟火。
血脈周流。
自有豐體澤膚之妙。
若使髒體純陰。
少食或未見損。
多食必有阻滞痿弱生痰動風作濕之虞耳。
(時珍曰。
惟多食則助熱生痰。
動風作濕。
)況風寒初感。
血脈有礙。
其于豬肉。
固不可食。
久病初愈血複。
其于豬肉。
更不宜食。
(時珍曰。
傷風寒及病初起人。
為大忌耳。
)雖曰先王教民。
畜彘為先。
非是厲民。
又胡不聞大易之頤有雲。
宜節飲食之說乎?(汪昂雲。
傷寒忌之者。
以其補肌固表。
油膩纏粘。
風邪不能解散也。
病初愈忌之者。
以腸胃久枯。
難受肥濃濃味也。
又按豬肉生痰。
惟風痰寒痰濕痰忌之。
若老人燥痰幹咳。
更須肥濃以滋潤之。
不可執泥于豬肉生痰之說也。
)豬之為用最多。
其在心血。
氣味鹹平。
合以朱砂。
能治驚痫癫疾。
(取其心以入心。
血以通血之意。
)肝血合以夜明沙作丸。
能治雀目夜不能睹。
(肝藏血。
其竅在目。
用入取肝。
入肝意。
)肺合薏苡。
能治肺虛咳嗽。
(肺以入肺。
) 肚合黃連等藥為丸。
能令脾胃堅強。
(食醫心鏡雲。
仲景豬肚黃連丸治消渴。
用雄豬肚一枚。
入黃連末五兩。
栝蒌根白粱米各四兩。
知母三兩。
麥門冬二兩。
縫定。
蒸熟搗丸。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米飲下。
時珍曰。
豬水畜而屬胃土。
故方藥用之補虛。
以胃治胃。
)豬腎氣味鹹冷。
不能補腎精氣。
止可借為腎經引導。
(時珍曰。
豬腎性寒。
不能補命門精氣。
方藥所用。
借其引導而已。
别錄謂理腎氣。
通膀胱。
理字通字。
最為有理。
腎有虛熱者宜之。
若腎氣虛寒者。
非所宜矣。
今人不達此理。
往往食豬腎為補。
不可不審。
)腸合黃連為丸以服。
能治腸風髒毒。
(奇效方)膽汁味苦氣寒。
質滑潤燥。
瀉肝和陰。
用灌谷道以治大便不通。
且能明目殺疳。
沐發光澤。
(成無己曰。
仲景以豬膽汁和醋灌谷道中。
通大便神效。
蓋酸苦益陰潤燥而瀉便也。
治少陰下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幹嘔煩者。
以白通湯加豬膽汁主之。
若調寒熱之逆者。
冷熱必行。
則熱物冷服。
下嗌之後。
冷體既消。
熱性便發。
故病氣自愈。
此所以和人尿豬膽鹹苦之物于白通熱劑之中。
使其氣相從而無拒格之患也。
)豬脬能治夢中遺溺。
疝氣墜痛。
陰囊濕癢。
玉莖生瘡。
(時珍曰。
豬胞所主皆下焦病。
亦以類從耳。
蕲有一妓病轉脬。
小便不通。
腹脹如鼓。
數月垂死。
一醫用豬脬吹脹。
以翎管安上。
插入陰孔。
撚脬氣吹入。
即大尿而愈。
此法載在羅天益衛生寶鑒中。
知者頗少。
亦機巧妙術也。
)豬脂氣味甘寒。
力能涼血潤燥。
行水散血。
解毒殺蟲。
利腸滑産止咳。
豬乳氣味甘鹹而寒。
能治小兒驚痫。
(時珍曰。
小兒體屬純陽。
其驚痫亦生于風熱。
豬乳氣寒。
以寒治熱。
謂之正治。
)豬蹄同通草煮湯。
能通乳汁。
然總視其物之氣質。
以治人身之病耳!肉反黃連桔梗烏梅。
(犯必瀉痢。
) 滋水 (龜鼈)滋腎通心龜闆(專入腎。
兼入心。
)甘鹹微寒。
禀北方之氣而生。
乃陰中至陰之物。
入足少陰腎經。
兼龜性有神。
故能入心以通腎。
(遠志補火以通心陽。
龜闆補水以通心陰。
)凡心虛血弱而見勞熱骨蒸。
(蒸及于骨。
必得至陰骨藥以治。
)腰腳酸疼。
老瘧痞塊。
(老瘧必有痞塊。
)症瘕崩漏瀉痢。
五漏難産。
小兒囟門不合等症。
(骨症必藉骨理。
)服此皆能見效。
時珍雲。
龜鹿靈而壽。
龜首常藏向腹。
能通任脈。
(任脈行腹。
)故取其腹以通心補腎補血。
皆養陰也。
鹿鼻常反向尾。
能通督脈。
(督脈行背。
)故取其角以補命補精補氣。
皆養陽也。
龜性治與鼈甲相類。
但鼈甲色青應木。
走肝益腎以除熱。
龜甲色黑應水。
通心入腎以滋陰。
然皆至陰大寒。
多用必傷脾土。
龜大自死者良。
酥炙灰用。
惡人參。
龜尿(以豬鬃鬃毛刺龜鼻。
其尿即出。
)走竅透骨。
染須發。
治啞聲。
(若寒痰塞肺聲啞者。
忌服。
)服闆不宜中濕。
中濕則闆末變為症瘕。
滋水 (龜鼈)滋陰功勝龜闆專治勞熱骨蒸龜膠(專入腎)。
經闆煎就。
氣味益陰。
故本草載闆不如膠之說。
以闆炙酥用。
氣味尚淡。
猶茸力能補陽。
茸經水熬成膠。
其性亦緩者故耳。
故補陽分之陽。
(督脈)用膠不如用茸。
補陰分之陰。
(任脈)用闆不如用膠。
然必審屬陽髒。
于陰果屬虧損。
凡屬微溫不敢雜投。
得此濃雲密雨以為頓解。
則陽得随陰化。
而陽不緻獨旺。
否則陰虛仍以熟地為要。
服之陰既得滋。
而陽仍得随陰而不絕也。
是以古人滋陰。
多以地黃為率。
而龜闆龜膠。
止以勞熱骨蒸為用。
其意實基此矣!使不分辨明晰。
僅以此屬至陰。
任意妄投。
其不損陽敗中者鮮矣!因并記之。
用自死敗龜。
(得陰全氣。
)洗淨搗碎。
浸三日。
用桑火熬二晝夜。
其膏始成。
(今人熬膠。
止在釜中煎一晝夜。
曷能成膠。
) 滋水 (卵生)滋腎利水交心桑螵蛸(專入肝腎膀胱。
)即桑枝上螳螂子也。
一生九十九子。
用一枚便傷百命。
勿輕用之。
禀秋金之陰氣。
得桑木之津液。
味鹹甘。
氣平無毒。
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
蓋人以腎為根本。
男子腎經虛損。
則五髒氣微。
或陰痿夢寐失精遺溺。
螵蛸鹹味屬水。
内舍于腎。
腎得之而陰氣生長。
故能愈諸疾及益精生子。
腎與膀胱為表裡。
腎得所養則膀胱自固。
氣化則能出。
故利水道通淋也。
(宗治小便數。
用桑螵蛸遠志龍骨菖蒲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為末。
卧時人參湯調下而愈。
)女子疝瘕血閉腰痛。
皆肝腎二經為病。
鹹能入血軟堅。
是以主之。
甘能補中。
故主傷中益氣。
腎足則水自上升。
克與心交。
故能養神也。
至書既言功專收澀。
又言利便。
(能澀能利。
)義由是矣。
産桑樹者佳。
(曰。
雜樹上生者名螺螺。
宗曰。
如無桑上者。
即用他樹者。
以炙桑白皮佐之。
桑白皮行水。
以接螵蛸就腎經也。
)酒炒用。
畏旋複花。
其子之母名螳螂。
主治小兒驚搐。
并出箭镞入肉。
(時珍曰。
古方風藥。
多用螵蛸。
則螳螂治風。
同一理也。
又醫林集要出箭镞。
用螳螂一個。
巴豆半個。
同研敷傷處。
微癢且忍。
極癢乃撼拔之。
以黃連貫衆湯洗拭。
鍛石敷之。
) 滋水 (人)補陰潤燥澤膚人乳(專入肝腎肺)。
氣味甘潤。
按據諸書有言此為陰血所化。
生于脾胃。
攝于沖任。
未受孕則下為月水。
既受孕則留而養胎。
已産則變赤為白。
上為乳汁以養小兒。
乃造化之玄微也。
服之益氣血。
補腦髓。
所謂以人補人也。
(弘景曰。
張漢蒼年老無齒。
常服人乳。
故年百歲餘。
身肥如瓠。
)若大人服之。
則能止渴。
澤膚潤燥。
且目得血能視。
凡赤澀多淚。
可用黃連浸點。
(宗曰。
上則為乳汁。
下則為月水。
故知乳汁則血也
風火易動。
是以書載小兒切勿妄食。
恐其發瘡動氣也。
陰虛火動者尤忌。
以其性易涸陰也。
惟乳汁不下。
及風痰不吐。
與制藥壯陽為差宜耳。
(時珍曰。
同豬肉食。
令人多唾。
)海馬種亦屬。
雌雄勿離。
首類馬。
身似。
浮于水面。
亦主下胎催産。
及佐房術之用也。
補火 (龍)補命門相火溫肺氣喘乏蛤蚧(專入命門。
兼入肺)。
絕與蛤蜊不類。
生于廣南。
身長七八寸。
首如蟾蜍。
背綠色斑。
頭圓肉滿。
鱗小而濃。
鳴則上下相呼。
雌雄相應。
情洽乃交。
兩相抱負。
自墜于地。
往捕劈之。
至死不開。
大助命門相火。
故書載為房術要藥。
且色白入肺。
功兼人參羊肉之用。
故用能治虛損痿弱。
消渴喘嗽。
肺痿吐沫等症。
專取交合肺腎諸氣。
入藥去頭留尾。
酥炙。
口含少許。
雖疾走而氣不喘。
則知益氣之功為莫大焉!但市多以龍子混冒。
舉世亦不深辨。
如龍子則剖開而身多赤斑。
皮專助陽火。
雖治陽痿。
性少止澀。
蛤蚧則纏束多對。
通身白鱗。
兼溫肺氣。
故肺虛喘乏最宜。
(外感喘嗽勿用。
)其藥不論牝牡皆可。
即非相抱時捕之。
功用亦同。
但其藥力在尾。
(見人捕之。
辄自斷尾。
)尾不全者不效。
去頭足。
(因毒在眼。
須去其頭。
)洗去鱗内不淨。
乃肉毛酥炙。
或蜜炙。
或酒浸焙用。
補火 (卵生)入腎補火益精雄蠶蛾(專入命門。
)即二蠶所出之雄者也。
味鹹性溫。
其性最淫。
出繭便媾。
諸書皆載能起陰痿。
益精強志。
敏于生育。
交接不倦。
并敷諸瘡滅瘢。
止尿血。
暖腎。
蓋取其性淫助陽。
鹹溫入腎之功耳。
是以千金方治丈夫陰痿不起用此。
一夜每服一丸。
(以蠶蛾二升去翅足。
微火灼黃為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
酒下。
)以菖蒲止之。
但此止為陽痿求嗣而見。
若使陰虛火盛而用此為淫戲之術。
則陰愈竭而火益盛。
欲不速斃。
其可得乎?故古補方多不具載。
恐人借此以為斫喪之具也。
取未交雄者佳。
蠶退紙燒灰。
可敷走馬牙瘡。
(蠶退紙灰入麝和蜜。
敷走馬牙疳。
加白礬妙。
)并治邪祟發狂悲泣。
滋水 馮楚瞻曰。
天一生水。
故腎為萬物之源。
乃人身之寶也。
奈人自伐其源。
則本不固。
而勞熱作矣。
熱則精血枯竭。
憔悴羸弱。
腰痛足酸。
自汗盜汗。
發熱咳嗽。
頭暈目眩。
耳鳴耳聾。
遺精便血。
消渴淋瀝。
失音喉瘡舌燥等症。
靡不因是悉形。
非不滋水鎮火。
無以制其炎爍之勢。
繡按滋水之藥。
品類甚多。
然終不若地黃為正。
蓋地黃性溫而潤。
色黑體沉。
可以入腎滋陰。
以救先天之精。
至于氣味稍寒。
能佐地黃以除骨蒸痞瘧之症者。
則有龜闆龜膠。
膠則較闆而更勝矣。
佐地黃補肌澤膚。
以除枯竭之症者。
則有人乳豬肉。
肉則較乳而有别矣。
佐地黃以通便燥之症者。
則有火麻胡麻。
胡麻則較火麻而益血矣。
至于水虧而目不明。
則須佐以枸杞。
水虧而水不利胎不下。
則有佐于冬葵子榆白皮。
水虧而風濕不除。
則有佐于桑寄生。
水虧而心腎不交。
則有佐于桑螵蛸龜闆。
水虧而陰痿不起。
則有佐于楮實。
水虧而筋骨不健。
則有佐于冬青子。
水虧而精氣不足。
則有佐于燕窩。
水虧而血熱吐衄。
則有佐于幹地。
水虧而堅不軟。
則有佐于食鹽。
水虧而虛怯不鎮。
則有佐于磁石。
水虧而氣不收及血不行。
則有佐于牛膝。
水虧而噎隔不食。
則有治于黑鉛。
但黑鉛為水之精。
凡服地黃而不得補者。
須用黑鉛鎮壓。
俾水退歸北位。
則于水有補。
然必火勝水涸。
方敢用此以為佐。
若使水火并衰。
則又當佐性溫以暖腎髒。
否則害人不輕。
滋水 (隰草)涼血滋陰幹地黃(即生地黃之幹者也。
專入腎。
并入心脾)。
味苦而甘。
性陰而寒。
考諸長洲張璐謂其心紫入心。
中黃入脾。
皮黑歸腎。
味濃氣薄。
内專涼血滋陰。
外潤皮膚索澤。
病患虛而有熱者。
鹹宜用之。
(無熱須用熟地。
)戴原禮曰。
陰微陽盛。
相火熾強。
來乘陰位。
日漸煎熬。
陰虛火旺之症。
宜地黃以滋陰退陽。
同人參茯苓石蜜。
名瓊玉膏。
治虛勞咳嗽唾血。
(專補肺陰。
)同天麥門冬熟地人參。
名固本丸。
治老人精血枯槁。
(兼固腎本。
)于固本丸中加枸杞煎膏。
名集靈膏。
治虛羸喘咳乏力。
(諸髒兼固。
)其瓊玉膏須用鮮者搗汁。
桑火熬膏。
散中寓止。
與幹者無異。
固本丸集靈膏并用幹者。
而集靈變丸作膏。
較之固本差勝。
易簡方曰。
男子多陰虛。
宜熟地黃。
女子多血熱。
宜生地黃。
(因人酌施。
)虞抟雲。
生地黃涼血。
而胃氣弱者恐妨食。
熟地黃補血。
而痰飲多者恐泥膈。
(妨食泥膈兩症。
最宜計較。
何後人臨症。
全不于此問及。
)或言生地黃酒炒則不妨胃。
熟地黃姜制則不泥膈。
然須詳病患元氣病氣之淺深而用之。
(治病須明髒氣為要。
)若産後惡食洩瀉。
小腹結痛。
虛勞脾胃薄弱。
大便不實。
胸腹多痰。
氣道不利。
升降窒塞者。
鹹須遠之。
(以其有損胃氣故耳!)浙産者專于涼血潤燥。
病患元氣本虧。
因熱邪閉結而舌幹焦黑。
大小便秘。
不勝攻下者。
用此于清熱藥中。
通其秘結最佳。
以其有潤燥之功而無滋潤之患也。
愚按本經地黃雖列上品。
而實性禀陰柔。
與鄉願不異。
譬諸宵人内藏隐隙。
外示優容。
(描畫陰藥情勢殆盡。
)是以舉世名家。
靡不藉為滋陰上品。
止血神丹。
(曆今弊仍不改。
)雖或用非其宜。
得以稍清旺氣。
服之仍得暫安。
非若人參之性禀陽明。
象類君子。
有過必知。
(陽藥性劣。
于病不合便知。
)是以師家斂手不敢用。
病家緘口不敢嘗。
故甯用以地黃門冬陰柔最甚之屬。
以至于死不覺。
(用陰藥殺人。
人多不覺。
故甯以陰為主。
)張璐所論如此。
然非深究病情。
通達世故。
洞悉藥品。
亦安有讨論而如斯乎!生于江浙者陽氣力微。
生于北方者純陰力大。
生于懷慶肥大菊花心者良。
酒制則上行外行。
姜制則不泥膈。
惡貝母。
畏蕪荑。
忌萊菔蔥蒜銅鐵器。
得酒門冬丹皮當歸良。
滋水 (隰草)冬葵子潤燥利竅滑胎冬葵子(專入胃大小腸)。
甘寒淡滑。
潤燥利竅。
通營活衛。
消腫利水。
凡婦人難産不下。
專取一味炒香為末。
芎歸湯下三錢則易生。
(芎歸力專行血。
)取其晨夕向日轉動靈活耳。
婦人乳房脹痛。
同砂仁等分為末。
熱酒服三錢。
其腫即消。
(砂仁溫胃消脹。
)且能破五腫利小便。
并髒腑寒熱羸瘦。
同榆皮等分煎服亦效。
十劑方雲。
滑可去着。
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故澀則去着。
宜滑劑以利之。
經冬至春作子者。
名冬葵子。
春葵子亦滑。
不堪入藥。
蜀葵赤者治血燥。
白者治氣燥。
亦治血淋。
皆取其寒潤滑利之功。
滋水 (隰草)引入下部經絡血分牛膝(專入肝腎)。
苦酸而平。
按據諸書。
雖載酒蒸溫補肝腎。
強健筋骨。
凡足痿筋攣。
陰痿失溺。
久瘧下痢。
傷中少氣。
治皆有效。
又載生用則能活血。
破瘀消腫。
治痛通淋。
引藥下行。
(淋屬熱。
至其莖痛不可忍。
手按熱如火爍。
血出鮮紅不黯。
淋出如砂如石。
臍下妨悶。
煩燥熱渴。
六脈沉數有力。
淋屬虛緻。
其莖多不見痛。
即痛或喜手按。
或于溺後才痛。
稍久則止。
或登廁小便澀痛。
大便牽痛。
面色痿黃。
飲食少思。
語言懶怯。
六脈虛浮無力。
淋屬虛實兼緻。
其莖或見痛極。
六脈弦數而按不甚有力。
飲食少思而神不見昏倦。
溺即滴點不斷。
而出則無砂石膏血。
脈即虛軟無力。
而血反見鮮潤。
腹即脹硬不消。
而氣短結。
牛膝雖淋症要藥。
然亦須審虛實權衡。
不可盡以牛膝治也。
)然味薄氣濃。
性沉。
炙滑。
用于下部經絡血分舒氣則可。
若使肺分氣薄遺脫洩瀉。
則又當知忌戒。
不可因其氣虛而概用之。
(時珍曰。
牛膝乃足厥陰少陰所主之病。
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
生用則能去惡血。
二者而已。
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陰消失溺久瘧傷中少氣諸病。
非取其補肝腎之功欤!其治症瘕心腹諸痛癰腫惡瘡金瘡折傷喉齒淋痛尿血經候胎産諸病。
非取其去惡血之功欤!)出于川者性味形質雖與續斷相似。
服之可無精滑之弊。
然肝主司疏洩。
腎主閉藏。
此則疏洩獨具而鮮固蟄。
書雲益腎。
殊覺未是。
杜牛膝氣味更涼。
嚼之味甘而不苦。
主治多是解毒破血。
瀉熱吐痰。
(如溺閉症見氣喘面赤有斑。
用杜牛膝濃煎膏飲。
下血一桶。
小便通而愈。
又不省人事。
絞汁入好酒。
灌之即蘇。
以醋拌渣敷項下。
驚風痰瘧。
服汁能吐痰涎。
喉痹用杜牛膝搗汁。
和米醋半盞。
用雞翅毛蘸攪喉中以通其氣。
)較之川牛膝。
微覺有别。
牛膝出西川及懷慶府。
長大肥潤者良。
下行生用。
入滋補藥酒蒸。
惡龜甲。
畏白前。
忌牛肉。
滋水 (灌木)滋腎水滑腸胃枸杞(專入腎。
兼入肝)。
甘寒性潤。
據書皆載祛風明目。
強筋健骨。
補精壯陽。
然究因于腎水虧損。
服此甘潤。
陰從陽長。
水至風熄。
故能明目強筋。
是明指為滋水之味。
故書又載能治消渴。
(時珍曰。
子則甘平而潤。
性滋而補。
不能退熱。
止能補腎潤肺。
生精益氣。
此乃平補之藥。
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今人因見色赤。
妄謂枸杞補陽。
其失遠矣!豈有甘潤氣寒之品。
而尚可言補陽耶?若以色赤為補陽。
則紅花紫草其色更赤。
何以不言補陽而曰活血。
嗚呼!醫道不明。
總由看書辨藥。
不細體會者故耳。
試以虛寒服此。
不惟陽不能補。
且更見有滑脫洩瀉之弊矣。
可不慎欤?出甘州紅潤少核者良。
根名地骨皮。
另詳于後。
滋水 (灌木)滋腎陰過服骨痿楮實(專入腎)。
書言味甘氣寒。
雖于諸髒陰血有補。
得此顔色潤。
筋骨壯。
腰膝健。
肌肉充。
水腫消。
以緻陰痿起。
陽氣助。
是明指其陽旺陰弱。
得此陰血有補。
故能使陽不勝而助。
非雲陽痿由于陽衰。
得此可以助陽也。
若以純陰之品可以補陽。
則于理甚不合矣。
況書又雲骨鲠。
可用楮實煎湯以服。
及紙燒灰存性調服。
以治血崩血暈。
脾胃虛人禁用。
久服令人骨痿。
豈非性屬陰寒。
虛則受其益。
過則增其害之意乎?軟骨之說。
未嘗不是。
取浸水中不浮者酒蒸用。
滋水 (喬木)潤燥利竅滑腸赤榆皮榆白皮(專入胃大小腸)。
與冬葵子性皆滑利。
味亦相同。
故五淋腫滿及胎産不下。
皆宜服此以治。
(诜曰。
高昌人多搗白皮為末。
和菜菹食甚美。
令人能食。
仙家長服。
服丹石人亦服之。
取利關節故也。
)但榆有二種。
曰赤曰白。
白榆皮服能止喘除咳而使人睡。
較之赤榆皮之除邪氣。
稍有不同。
然其滑利則一。
若脾胃虛寒。
服之恐損真耳。
(李時珍曰。
本經所謂久服輕身不饑。
蘇頌所謂榆粉多食不損人者。
恐非确論也。
) 滋水 (麻麥稻)潤燥滑腸去風解毒胡麻(本經名巨勝子。
千金名烏麻子。
即黑芝麻。
專入脾肺。
兼入肝腎)。
本屬潤品。
故書載能填精益髓。
又屬味甘。
故書載能補血暖脾耐饑。
(抱樸子雲。
用上黨胡麻三鬥。
淘淨。
甑蒸令氣遍。
日幹。
以水淘去沫。
再蒸。
如此九度。
以湯脫去皮。
洗淨。
炒香為末。
白蜜棗膏為丸。
服之能令不饑。
)凡因血枯而見二便艱澀。
須發不烏。
風濕内乘。
發為瘡疥。
(《千金方》。
用烏麻丸九蒸九曬。
研末。
棗膏為丸。
服之能令白發反黑。
聖惠方熱淋莖痛。
用烏麻子蔓荊子各五合。
炒黃绯袋盛。
以井花水三升。
每食煎服一錢。
河間曰。
胡麻入肝益血。
風藥中不可阙。
)并小兒痘疹變黑歸腎。
(錢氏用赤芝麻湯送百祥丸。
)見有燥象者。
宜以甘緩滑利之味以投。
若使下元不固。
而見便溏陽痿。
精滑白帶。
皆所忌用。
麻油甘寒。
滑胎利腸。
凡胞衣不下。
用蜜同煎溫服。
暨血熱癰腫惡瘡癬疥。
用此煎膏以治。
(涼血解毒。
止痛生肌。
) 皮肉俱黑者良。
(時珍曰。
胡麻取油。
以白者為勝。
服食以黑者為良。
胡地者尤妙。
取其黑色入通于腎而能潤燥也。
赤者狀如老茄子。
殼濃油少。
但所食爾。
不堪入藥。
)出于胡種大宛者尤佳。
滋水 (麻麥稻)潤燥滑腸火麻仁(專入脾胃大腸)。
即今作布火麻之麻所産之子也。
與胡麻之麻絕不相似。
味甘性平。
按書皆載緩脾利腸潤燥。
如傷寒陽明胃熱。
汗多便閉。
治多用此。
蓋以胃府燥結。
非此不解。
(汪昂曰。
胃熱汗多便難。
三者皆燥也。
汗出愈多。
則津枯而大便愈燥。
仲景治脾約有麻仁丸。
成無己曰。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
張子和曰。
諸燥皆三陽病。
)更能止渴通乳。
及婦人難産。
老人血虛。
産後便秘最宜。
(弘景曰。
麻子中仁合丸藥。
并釀酒大善。
但性滑利。
許學士雲。
産後汗多則大便秘。
難于用藥。
惟麻子粥最穩。
不惟産後可服。
凡老人諸虛風秘。
皆得力也。
)至雲初服作瀉。
其說固是。
久服能令肥健。
有補中益氣之功。
亦是燥除血補而氣自益之意。
若雲寬能益氣。
則又滋人岐惑矣!但性生走熟守。
(生用破血利小便。
搗汁治産難胎衣不下。
熟用治崩中不止。
)入藥微炒研用。
入丸湯泡去殼。
取帛包煮。
沸湯中浸。
至冷出之。
垂井中一夜。
勿着水。
次日日中曝幹。
出殼。
簸揚取仁。
畏茯苓白薇牡蛎。
滋水 (金)補水之精墜痰降氣黑鉛(專入腎)。
甘寒。
禀北方極陰之氣。
為水中之金。
金丹之母。
八石之祖。
專主下降。
力能入腎補水。
功有過于地黃。
是以昔人有雲水精之說。
凡一切水虧火熾。
而見噎膈反胃。
嘔吐眩暈。
痰氣上逆等症。
服此立能見效。
但必制得宜。
不令滲入壓膀胱。
以緻又生他變。
(時珍曰。
吳巡檢病不得溲。
卧則微通。
立則不能涓滴。
遍用通利藥不效。
唐與正問其平日自制黑錫丹常服。
因悟曰。
此必結砂時硫飛去。
鉛不死。
鉛砂入膀胱。
卧則偏重猶可溲。
立則正塞水道。
故不通。
取金液丹三百粒。
分為十服。
煎瞿麥湯下。
鉛得硫氣則化。
累累水道下。
病遂愈。
)如局方黑錫丹。
宣明補真丹。
皆用黑鉛納入。
無非取其補陰退陽之意。
至雲能以解毒殺蟲。
亦是水歸火伏。
陰陽互根。
而毒斯化。
而蟲自殺。
然金石之藥與人血氣無情。
用之最宜合病。
鉛粉一名胡粉。
系黑鉛煉。
變黑為白。
(本草雲。
鉛乃五金之祖。
故有五金狴犴追魂使者之稱。
言其能伏五金而死八石也。
雌黃乃金之苗。
而中有鉛氣。
是黃金之祖矣。
銀坑有鉛。
是白金之祖矣。
信鉛雜銅。
是赤金之祖矣。
與錫同氣。
是青金之祖矣。
朱砂伏于鉛而死于硫。
硫戀于鉛而伏于。
鐵戀于磁而死于鉛。
雄戀于鉛而死于五知。
故金公變化最多。
一變而成胡粉。
再變而成黃丹。
三變而成密陀僧。
四變而為白霜。
)氣味辛寒。
體用與鉛相似。
但有豆粉蛤粉同入。
故止入氣而不入血。
其功專能止痛生肌。
膏藥每取為用。
且力能化蠱殺蟲。
金匮甘草粉蜜湯用此。
以為除蠱殺蟲藥也。
鉛丹即名黃丹。
系用黑鉛硝黃鹽礬煉而成。
故味兼鹹而走血。
其性亦能殺蟲解熱。
墜痰祛積。
且更拔毒去瘀。
長肉生肌。
膏藥每取為用。
目暴赤痛。
鉛丹調貼太陽。
立效。
滋水 (畜)豐體澤膚多食生痰動風豬肉(專入脾胃)。
味雖隽永。
食之能潤腸胃。
生津液。
豐肌體。
澤皮膚。
(時珍)為補肉補形之要味。
然性屬陰物。
(别錄雲。
豬肉閉血脈。
弱筋骨。
虛人不可久食。
陶弘景曰。
豬為用最多。
惟肉不可食。
孫思邈曰。
久食令人少子。
發宿疾。
筋骨碎痛乏氣。
孟诜曰。
久食殺藥。
動風發痰。
韓曰。
凡肉皆補。
惟豬肉無補。
)凡人髒氣純陽。
火盛水衰。
服則以水濟火。
血脈周流。
自有豐體澤膚之妙。
若使髒體純陰。
少食或未見損。
多食必有阻滞痿弱生痰動風作濕之虞耳。
(時珍曰。
惟多食則助熱生痰。
動風作濕。
)況風寒初感。
血脈有礙。
其于豬肉。
固不可食。
久病初愈血複。
其于豬肉。
更不宜食。
(時珍曰。
傷風寒及病初起人。
為大忌耳。
)雖曰先王教民。
畜彘為先。
非是厲民。
又胡不聞大易之頤有雲。
宜節飲食之說乎?(汪昂雲。
傷寒忌之者。
以其補肌固表。
油膩纏粘。
風邪不能解散也。
病初愈忌之者。
以腸胃久枯。
難受肥濃濃味也。
又按豬肉生痰。
惟風痰寒痰濕痰忌之。
若老人燥痰幹咳。
更須肥濃以滋潤之。
不可執泥于豬肉生痰之說也。
)豬之為用最多。
其在心血。
氣味鹹平。
合以朱砂。
能治驚痫癫疾。
(取其心以入心。
血以通血之意。
)肝血合以夜明沙作丸。
能治雀目夜不能睹。
(肝藏血。
其竅在目。
用入取肝。
入肝意。
)肺合薏苡。
能治肺虛咳嗽。
(肺以入肺。
) 肚合黃連等藥為丸。
能令脾胃堅強。
(食醫心鏡雲。
仲景豬肚黃連丸治消渴。
用雄豬肚一枚。
入黃連末五兩。
栝蒌根白粱米各四兩。
知母三兩。
麥門冬二兩。
縫定。
蒸熟搗丸。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米飲下。
時珍曰。
豬水畜而屬胃土。
故方藥用之補虛。
以胃治胃。
)豬腎氣味鹹冷。
不能補腎精氣。
止可借為腎經引導。
(時珍曰。
豬腎性寒。
不能補命門精氣。
方藥所用。
借其引導而已。
别錄謂理腎氣。
通膀胱。
理字通字。
最為有理。
腎有虛熱者宜之。
若腎氣虛寒者。
非所宜矣。
今人不達此理。
往往食豬腎為補。
不可不審。
)腸合黃連為丸以服。
能治腸風髒毒。
(奇效方)膽汁味苦氣寒。
質滑潤燥。
瀉肝和陰。
用灌谷道以治大便不通。
且能明目殺疳。
沐發光澤。
(成無己曰。
仲景以豬膽汁和醋灌谷道中。
通大便神效。
蓋酸苦益陰潤燥而瀉便也。
治少陰下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幹嘔煩者。
以白通湯加豬膽汁主之。
若調寒熱之逆者。
冷熱必行。
則熱物冷服。
下嗌之後。
冷體既消。
熱性便發。
故病氣自愈。
此所以和人尿豬膽鹹苦之物于白通熱劑之中。
使其氣相從而無拒格之患也。
)豬脬能治夢中遺溺。
疝氣墜痛。
陰囊濕癢。
玉莖生瘡。
(時珍曰。
豬胞所主皆下焦病。
亦以類從耳。
蕲有一妓病轉脬。
小便不通。
腹脹如鼓。
數月垂死。
一醫用豬脬吹脹。
以翎管安上。
插入陰孔。
撚脬氣吹入。
即大尿而愈。
此法載在羅天益衛生寶鑒中。
知者頗少。
亦機巧妙術也。
)豬脂氣味甘寒。
力能涼血潤燥。
行水散血。
解毒殺蟲。
利腸滑産止咳。
豬乳氣味甘鹹而寒。
能治小兒驚痫。
(時珍曰。
小兒體屬純陽。
其驚痫亦生于風熱。
豬乳氣寒。
以寒治熱。
謂之正治。
)豬蹄同通草煮湯。
能通乳汁。
然總視其物之氣質。
以治人身之病耳!肉反黃連桔梗烏梅。
(犯必瀉痢。
) 滋水 (龜鼈)滋腎通心龜闆(專入腎。
兼入心。
)甘鹹微寒。
禀北方之氣而生。
乃陰中至陰之物。
入足少陰腎經。
兼龜性有神。
故能入心以通腎。
(遠志補火以通心陽。
龜闆補水以通心陰。
)凡心虛血弱而見勞熱骨蒸。
(蒸及于骨。
必得至陰骨藥以治。
)腰腳酸疼。
老瘧痞塊。
(老瘧必有痞塊。
)症瘕崩漏瀉痢。
五漏難産。
小兒囟門不合等症。
(骨症必藉骨理。
)服此皆能見效。
時珍雲。
龜鹿靈而壽。
龜首常藏向腹。
能通任脈。
(任脈行腹。
)故取其腹以通心補腎補血。
皆養陰也。
鹿鼻常反向尾。
能通督脈。
(督脈行背。
)故取其角以補命補精補氣。
皆養陽也。
龜性治與鼈甲相類。
但鼈甲色青應木。
走肝益腎以除熱。
龜甲色黑應水。
通心入腎以滋陰。
然皆至陰大寒。
多用必傷脾土。
龜大自死者良。
酥炙灰用。
惡人參。
龜尿(以豬鬃鬃毛刺龜鼻。
其尿即出。
)走竅透骨。
染須發。
治啞聲。
(若寒痰塞肺聲啞者。
忌服。
)服闆不宜中濕。
中濕則闆末變為症瘕。
滋水 (龜鼈)滋陰功勝龜闆專治勞熱骨蒸龜膠(專入腎)。
經闆煎就。
氣味益陰。
故本草載闆不如膠之說。
以闆炙酥用。
氣味尚淡。
猶茸力能補陽。
茸經水熬成膠。
其性亦緩者故耳。
故補陽分之陽。
(督脈)用膠不如用茸。
補陰分之陰。
(任脈)用闆不如用膠。
然必審屬陽髒。
于陰果屬虧損。
凡屬微溫不敢雜投。
得此濃雲密雨以為頓解。
則陽得随陰化。
而陽不緻獨旺。
否則陰虛仍以熟地為要。
服之陰既得滋。
而陽仍得随陰而不絕也。
是以古人滋陰。
多以地黃為率。
而龜闆龜膠。
止以勞熱骨蒸為用。
其意實基此矣!使不分辨明晰。
僅以此屬至陰。
任意妄投。
其不損陽敗中者鮮矣!因并記之。
用自死敗龜。
(得陰全氣。
)洗淨搗碎。
浸三日。
用桑火熬二晝夜。
其膏始成。
(今人熬膠。
止在釜中煎一晝夜。
曷能成膠。
) 滋水 (卵生)滋腎利水交心桑螵蛸(專入肝腎膀胱。
)即桑枝上螳螂子也。
一生九十九子。
用一枚便傷百命。
勿輕用之。
禀秋金之陰氣。
得桑木之津液。
味鹹甘。
氣平無毒。
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
蓋人以腎為根本。
男子腎經虛損。
則五髒氣微。
或陰痿夢寐失精遺溺。
螵蛸鹹味屬水。
内舍于腎。
腎得之而陰氣生長。
故能愈諸疾及益精生子。
腎與膀胱為表裡。
腎得所養則膀胱自固。
氣化則能出。
故利水道通淋也。
(宗治小便數。
用桑螵蛸遠志龍骨菖蒲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為末。
卧時人參湯調下而愈。
)女子疝瘕血閉腰痛。
皆肝腎二經為病。
鹹能入血軟堅。
是以主之。
甘能補中。
故主傷中益氣。
腎足則水自上升。
克與心交。
故能養神也。
至書既言功專收澀。
又言利便。
(能澀能利。
)義由是矣。
産桑樹者佳。
(曰。
雜樹上生者名螺螺。
宗曰。
如無桑上者。
即用他樹者。
以炙桑白皮佐之。
桑白皮行水。
以接螵蛸就腎經也。
)酒炒用。
畏旋複花。
其子之母名螳螂。
主治小兒驚搐。
并出箭镞入肉。
(時珍曰。
古方風藥。
多用螵蛸。
則螳螂治風。
同一理也。
又醫林集要出箭镞。
用螳螂一個。
巴豆半個。
同研敷傷處。
微癢且忍。
極癢乃撼拔之。
以黃連貫衆湯洗拭。
鍛石敷之。
) 滋水 (人)補陰潤燥澤膚人乳(專入肝腎肺)。
氣味甘潤。
按據諸書有言此為陰血所化。
生于脾胃。
攝于沖任。
未受孕則下為月水。
既受孕則留而養胎。
已産則變赤為白。
上為乳汁以養小兒。
乃造化之玄微也。
服之益氣血。
補腦髓。
所謂以人補人也。
(弘景曰。
張漢蒼年老無齒。
常服人乳。
故年百歲餘。
身肥如瓠。
)若大人服之。
則能止渴。
澤膚潤燥。
且目得血能視。
凡赤澀多淚。
可用黃連浸點。
(宗曰。
上則為乳汁。
下則為月水。
故知乳汁則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