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補劑
關燈
小
中
大
。
用以點眼。
豈不相宜?) 實為補虛潤燥要劑。
取無病婦人乳水。
(時珍曰。
人乳無定性。
其人和平。
飲食沖淡。
其乳必平。
其人暴躁。
飲酒食辛。
或有火性。
其乳必熱。
凡服乳須熱飲。
若曬暴為粉。
入藥尤佳。
南史載宋何尚之積年勞病。
飲婦人乳而瘥。
又言穣城老人。
年二百四十歲。
惟飲曾孫婦乳也。
)頓如攤粉皮法取用。
名為乳丹丸。
但髒寒胃弱作洩者。
不宜多服。
(有孕之乳。
謂之忌奶。
小兒飲之。
多成吐瀉疳之病。
最為有毒也。
) 溫腎 腎虛而在于火。
則當用辛用熱。
腎虛而在于水。
則當用甘用潤。
至于水火并衰。
則藥有難兼施。
惟取其性溫潤。
與性微溫力專入腎者以為之補。
則于水火并虧之體。
自得溫潤調攝之宜矣!按地黃體潤不溫。
因于火日蒸曬而溫。
實為補水溫腎要劑。
其藥自屬不易。
然有肝腎虛損。
氣血凝滞。
不用杜仲牛膝續斷以通。
而偏用肉桂陽起石以燥。
風濕内淫。
不用巴戟天狗脊以溫。
而偏用淫羊藿蛇床子以燥。
便結不解。
不用苁蓉肉鎖陽以溫。
而偏用火麻枸杞冬葵子以潤。
遺精滑脫。
不用菟絲子覆盆子山茱萸胡桃肉葡萄等藥以收。
而偏用粟殼牡蛎等藥以進。
軟堅行血。
不用海狗腎溫暖以潤。
而偏用食鹽青鹽鹹寒以投。
補精益血。
不用麋茸鹿膠犬肉紫河車何首烏等藥以溫。
而偏用硫黃沉香以勝。
鬼疰蠱毒。
不用獺肝溫暖以驅。
而偏用川椒烏梅以制。
凡此非失于燥。
而緻陰有所劫。
即失于寒而緻火有所害。
豈溫暖腎髒之謂哉?噫。
誤矣! 溫腎 (隰草)能滋腎熟地黃(專入腎。
兼入肝)。
甘而微溫。
味濃氣薄。
專補腎髒真水。
兼培黃庭後土。
土濃載物。
諸髒皆受其蔭。
故又曰能補五髒之真陰。
熟地功力甚巨。
在景嶽謂其真陰虧損。
有為發熱、為頭痛、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
或脾腎寒逆為嘔吐。
(亦有不宜用地黃者。
) 或虛火載血于口鼻。
或水泛于皮膚。
或陰虛而洩利。
陽浮而狂躁。
或陰脫而仆地。
陰虛而神散者。
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
(守以制散。
)陰虛而火升者。
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重以制升。
)陰虛而燥動者。
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
(靜以制動。
)陰虛而剛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
(緩以制急。
)陰虛而水邪上沸者。
舍熟地何以自制。
(水以引水。
)舍熟地何以歸元。
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
舍熟地何以濃腸胃。
(濃以滋薄。
)且猶有最玄最妙者。
則熟地兼散劑能發汗。
以汗化于血。
(陰以化陽。
)而無陰不作汗也。
熟地兼濕劑能回陽。
以陽生于下。
(引陽歸陰。
)而無陰不回也。
然而陽性速。
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
陰性緩。
熟地非多難以奏效。
而今人有畏其滞膩者。
則崔氏何以用于腎氣丸而治痰浮。
(痰本于腎。
)有畏其滑洩者。
則仲景何以用于八味丸而醫腎洩。
(洩因腎氣不固。
故謂腎洩。
)有謂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者。
則陰陽之理原自互根。
(無陰則陽無以化。
)彼此相須。
缺一不可。
無陽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化。
《内經》曰。
精化為氣。
得非陰亦生陽乎?景嶽尚論熟地。
最為明确。
獨中所論脾胃寒逆為嘔。
可用地黃以治。
是亦千慮之一失耳。
夫既脾胃虛寒。
則脾與胃已受寒累。
正宜用以辛熱以為掃除。
如太陽既至。
堅冰自解。
乃複墜以霜雪。
投以陰劑。
不更使寒滋甚乎?餘讀景嶽全書。
見其所論。
語語透辟。
字字箴規。
可為法守。
獨于所論地黃有宜脾腎虛寒。
尚有未及。
雖曰熟地性溫。
寒從溫散。
然寒至上逆為嘔。
則寒已甚。
豈有熟地之溫而可令寒外散乎?但或陽勝陰微。
陽藉陰化。
偶有感冒。
用此雜于溫散之中。
或有見效。
若真純陰無火。
厥氣上逆而嘔。
則此又為深忌。
至于制用地黃。
宜用好酒砂仁末同入。
久蒸久曝。
使其轉苦為甘。
變紫為黑。
方能直入腎經耳。
(汪昂雲。
地黃性寒。
得酒與火與日則溫。
性滞得砂仁則利氣。
且能引入丹田。
六味丸用之為君。
尺脈弱者加桂附。
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尺脈旺者加知柏。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出懷慶。
肥大者佳。
溫腎 (蔓草)養血益肝何首烏(專入肝。
兼入腎)。
諸書皆言滋水補腎。
黑發輕身。
備極贊賞。
(時珍曰。
何首烏。
足厥陰少陰藥也。
白者入氣分。
赤者入血分。
腎主閉藏。
肝主疏洩。
此物氣溫味苦澀。
苦補腎。
溫補肝。
能收斂精氣。
所以能養血益肝。
固精益腎。
健筋骨。
烏須發。
為滋補良藥。
不寒不燥。
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氣血太和。
則風虛癰腫瘰諸疾可知矣。
)與地黃功力相似。
獨馮兆張辯論甚晰。
其言首烏苦澀微溫。
陰不甚滞。
陽不甚燥。
得天地中和之氣。
熟地首烏雖俱補陰。
然地黃禀仲冬之氣以生。
蒸雖至黑。
則專入腎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補肝者。
因滋腎而勞及也。
首烏禀春氣以生。
而為風木之化。
入通于肝。
為陰中之陽藥。
(後天之陽。
)故專入肝經以為益血祛風之用。
(血活則風散。
)其兼補腎者。
亦因補肝而兼及也。
一為峻補先天真陰之藥。
故其功可立救孤陽亢烈之危。
一系調補後天營血之需。
以為常服。
長養精神。
卻病調元之餌。
先天後天之陰不同。
奏功之緩急輕重亦有大異也。
(的解)況名夜合。
又名能嗣。
則補血之中。
尚有化陽之力。
豈若地黃功專滋水。
氣薄味濃。
而為濁中濁者。
堅強骨髓之用乎?斯言論極透辟。
直冠先賢未有。
不可忽視。
以大如拳五瓣者良。
有赤雄白雌二種。
凡使赤白各半。
泔浸。
竹刀刮皮切片。
用黑豆與首烏拌勻。
鋪柳甑。
入砂鍋。
九蒸九曬。
茯苓為使。
忌豬肉無鱗魚萊菔蔥蒜鐵器。
(李翺着何首烏傳雲。
何首烏者。
順州南河縣人。
祖名能嗣。
父名延秀。
能嗣年五十八無妻。
忽見是藥以服。
因思人道。
娶妻連生數子。
延秀服之。
延壽百六十歲。
延秀生首烏。
首烏服藥。
亦生數子。
年百三十歲。
發猶黑。
李安期與首烏鄉裡親善。
竊得方服。
其壽亦長。
遂序其事傳之。
又邵康節進七寶美髯丹。
其方用赤白首烏各一斤。
黑豆拌。
九蒸曬。
茯苓半斤。
乳拌。
當歸枸杞菟絲各半斤。
俱酒浸。
牛膝半斤。
酒浸。
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破故紙四兩。
用黑芝麻炒。
蜜丸。
忌鐵器。
是方以首烏為君。
猶六味以地黃為君之意相同。
汪昂謂人或以首烏加入六味丸中。
是合兩方為一方。
一藥有二君。
殊非制方本意。
其說甚是。
) 溫腎 (山草)滋腎潤燥肉苁蓉(專入腎。
兼入大腸)。
甘酸鹹溫。
體潤色黑。
諸書既言峻補精血。
又言力能興陽助火。
是明因其氣溫。
力專滋陰。
得此陽随陰附而陽自見興耳!惟其力能滋補。
故凡症瘕積塊。
得此而堅即消。
惟其滋補而陽得助。
故凡遺精莖痛。
寒熱時作。
亦得因是而除。
若謂火衰至極。
用此甘潤之品。
同于附桂。
力能補陽。
其失遠矣!況此既言補陰。
而補陰又以苁蓉為名。
是明因其功力不驟。
氣專潤燥。
是亦宜于便閉。
而不宜于胃虛之人也。
謂之滋陰則可。
謂之補火正未必。
然長大如臂。
重至斤許。
有松子鱗甲者良。
酒浸。
刷去浮甲。
劈。
除内筋膜。
酒蒸半日。
酥炙用。
忌鐵器。
溫腎 (山草)補陰潤燥功同肉苁蓉鎖陽(專入腎。
兼入大腸。
辍耕錄雲。
鎖陽生鞑靼田地。
野馬或與蛇龍遺精入地。
久之發起類。
甘鹹性溫。
潤燥養筋。
凡陰氣虛損。
精血衰敗。
大便燥結。
治可用此以啖。
并代苁蓉煮粥彌佳。
則知其性雖溫。
其體仍潤。
未可雲為命門火衰必用之藥也。
故書有載大便不燥結者勿用。
益知性屬陰類。
即有雲可補陽。
亦不過雲其陰補而陽自興之意。
豈真性等附桂。
而為燥熱之藥哉?但古表着藥功。
多有隔一隔二立說。
以緻茫若觀火。
究之細從藥之氣味形質考求。
則孰陰孰陽。
自爾立見。
又奚必沾沾于書治功是求者乎?狀類男陽。
用宜酥炙。
溫腎 (蔓草)溫腎補肝止遺固脫菟絲(專入肝腎。
兼入脾)。
辛甘溫平。
質粘。
溫而不燥。
補而不滞。
得天地中和之氣。
故書稱為補髓添精。
強筋健骨。
止遺固洩。
暖腰溫膝。
明目祛風。
(血補則風祛。
)為補肝腎脾氣要劑。
合補骨脂杜仲用之。
最為得宜。
但杜仲補骨脂氣味辛溫。
性專趨下。
不似菟絲氣味甘平而不重降耳。
(老學庵筆記雲。
族弟服菟絲子發疽。
汪昂辟其或感他毒。
不得歸咎菟絲。
) 若服之而見陽強不痿。
其便燥結。
小水赤澀者。
以性主補故也。
但菟絲子最難得真。
賣者有以水犀草子種出。
形象絕似。
藥肆所賈。
多屬此物。
然服之亦有微功。
酒浸煮爛。
作餅曝幹。
山藥為使。
溫腎 (山草)溫補腎陰兼祛風濕巴戟天(專入腎)。
辛甘微溫。
據書稱為補腎要劑。
能治五痨七傷。
強陰益精。
以其體潤故耳。
(好古曰。
巴戟腎經血分藥也。
權曰。
病患虛損。
加而用之。
)然氣味辛溫。
又能祛風除濕。
故凡腰膝疼痛。
風氣香港腳水腫等症。
服之更為有益。
(宗曰。
有人嗜酒。
日須五七杯。
後患香港腳甚危。
或教以巴戟半兩。
糯米同炒。
米微轉色。
去米不用。
大黃一兩。
锉炒。
同為末。
熟蜜丸。
溫水服。
仍禁酒愈。
)觀守真地黃飲子用此以治風邪。
義實基此。
未可專作補陰論也。
川産中雖色紫微有白糁粉色。
而理小暗者真。
(根如連珠。
擊破中紫而鮮潔者僞。
又山根似巴戟。
但色白。
人多以醋煮亂之。
)去心。
酒浸焙用。
覆盆子為使。
惡丹參。
溫腎 (隰草)溫腎補肝以散筋骨血氣凝滞續斷(專入肝腎)。
因何以續為名。
蓋緣其味苦。
其性溫。
能入腎經以補骨。
又緣其味辛。
能入肝經以補筋。
(辛能散風。
風除而筋活。
)味兼甘。
又入中州以補虛。
(甘味不多。
補不甚專。
)凡跌撲折傷癰腫。
暨筋骨曲節血氣滞之處。
服此即能消散。
(續斷力實消散。
)止痛生肌。
且審其味澀。
故能止血治漏。
并縮小便固精安胎。
(下部血分寒滞者宜此。
)久服能氣力倍增。
(血氣不滞。
)筋斷複續。
故曰續斷。
實疏通(疏通二字貼切。
)氣血筋骨第一藥也。
第因氣薄而見精脫胎動溺血失血等症。
則又深忌。
以性下流者故耳。
功與地黃牛膝杜仲巴戟相等。
但有溫補細微之别。
不可不知。
川産者良。
狀如雞腳皮黃皺節節斷者真。
去裡硬筋酒浸用。
地黃為使。
(每見今人氣虛血脫。
醫用牛膝補骨脂杜仲續斷安胎。
殊屬可駭。
) 溫腎 (喬木)溫補肝氣達于下部筋骨氣血杜仲(專入肝)。
辛甘微溫。
諸書皆言能補腰脊。
為筋骨氣血之需。
以其色紫入肝。
為肝經氣藥。
蓋肝主筋。
腎主骨。
腎充則骨強。
肝充則筋健。
屈伸利。
用皆屬于筋。
故入肝而補腎。
子能令母實也。
且性辛溫。
能除陰癢。
去囊濕。
痿痹癰軟必需。
香港腳疼痛必用。
(按龐元英談薮。
一少年新娶後得腳軟病。
且疼甚。
醫作香港腳治不效。
路钤孫琳診之。
用杜仲一味。
寸斷片拆。
每以一兩。
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
三日能行。
又三日全愈。
琳曰。
此乃腎虛。
非香港腳也。
杜仲能治腰膝痛。
以酒行之。
則為效容易矣!)胎滑夢遺切要。
若使遺精有痛。
用此益見精脫不已。
以其氣味辛溫。
能助肝腎旺氣也。
胎因氣虛而血不固。
用此益見血脫不止。
以其氣不上升反引下降也。
功與牛膝地黃續斷相佐而成。
但杜仲性補肝腎。
能直達下部筋骨氣血。
不似牛膝達下。
走于經絡血分之中。
熟地滋補肝腎。
竟入筋骨精髓之内。
續斷調補筋骨。
在于曲節氣血之間之為異耳。
獨怪今世安胎。
不審氣有虛實。
辄以杜仲牛膝續斷等藥引血下行。
在腎經虛寒者。
固可用此溫補以固胎元。
(如古方之治三四月即墜者。
于兩月前以杜仲八兩。
糯米煎湯浸透。
炒斷絲續斷二兩。
酒浸山藥六兩。
為末糊丸。
或棗肉為丸。
米飲下。
固腎托胎之類。
繡見今時醫士。
不審虛實。
用此安胎甚多。
殊為可惜。
)若氣陷不升。
血随氣脫。
而胎不固者。
用此則氣益陷不升。
其血必緻愈脫無已。
故凡用藥治病。
須察脈症虛實。
及于上下之處。
有宜不宜。
以為審用。
若徒守其一曲。
(胎動症類甚多。
若不細心揣摩。
安得不守一曲?)以應無窮之變。
非惟無益。
且以增害。
(不通醫士。
多犯是弊。
可惜可惜!)出漢中濃潤者良。
去粗皮锉。
或酥或酒或蜜以炙。
或姜或鹽或酒以炒。
在人随症活變耳。
惡黑參。
(今醫止守備要以求藥性。
若備要論有遺漏。
便不他求。
可惜。
) 溫腎 (蔓草)溫腎澀精固脫覆盆子(專入腎)。
甘酸微溫。
性禀中和。
功能溫腎而不燥。
固精而不凝。
(李士材曰。
強腎無燥熱之偏。
固精無凝澀之害。
金玉之品也。
)故服陰痿能強。
肌膚能澤。
髒腑能和。
須發不白。
女子服之多孕。
既有補益之功。
複多收斂之義。
名為覆盆子者。
服之能使溺盆皆覆也。
但真甚少。
藥肆多以樹莓代充。
酒浸色紅者是真。
否即屬假。
去蒂淘淨搗餅。
用時酒拌蒸。
(同車前五味菟絲蒺藜子為五子衍宗丸。
治男子精氣虧乏中年無子。
加入巴戟天腽肭臍補骨脂鹿茸白膠山茱萸肉苁蓉。
治陽虛陰痿臨房不舉。
精寒精薄。
宜去蒂。
酒煮用。
) 溫腎 (山草)溫補肝腎以除風濕狗脊(專入肝腎)。
味苦甘平微溫。
何書既言補血滋水。
又曰去濕除風。
能使腳弱腰痛失溺周痹俱治。
(周痹因于風寒濕邪。
在于血脈上下。
寒凝汁沫。
排于分肉而痛。
即内經所謂内不在髒腑。
外未發于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曰周痹。
)是明因其味苦。
苦則能以燥濕。
又因其味甘。
甘則能以益血。
又因其氣溫。
溫則能以補腎養氣。
蓋濕除而氣自周。
氣周而溺不失。
血補而筋自強。
筋強而風不作。
是補而能走之藥也。
故凡一切骨節諸疾。
有此藥味燥入。
則機關自強。
而俯仰亦利。
非若巴戟性兼辛散。
能于風濕則直除耳。
去毛。
(有黃毛如狗形。
故曰金毛狗脊。
)切片酒蒸。
萆為使。
熬膏良。
溫腎 (山果)溫補命門澀精固氣胡桃(專入命門。
兼入肺大腸)。
味甘氣熱。
皮澀肉潤汁黑。
諸書皆言能通命火。
助相火。
利三焦。
溫肺潤腸。
補氣養血。
斂氣定喘。
澀精固腎。
與補骨脂一水一火。
大補下焦。
有同氣相生之妙。
(韓曰。
破故紙屬火。
能使心胞之火相通。
胡桃屬水。
主潤血養血。
血屬陰惡燥。
故油以潤之。
佐破故紙有木火相生之妙。
故古有雲黃柏無知母。
破故紙無胡桃。
猶水母之無也。
時珍曰。
命門氣與腎通。
藏精血而惡燥。
若腎命不燥。
精氣内充。
則飲食自健。
肌膚光澤。
腸膚潤而血脈通。
此胡桃佐補藥。
有令人肥健能食。
潤肌黑發。
固精治燥調血之功也。
命門既通。
則三焦利。
故上通于肺。
而虛寒喘嗽者宜之。
下通于腎。
而腰腳虛痛者宜之。
内而心腹諸痛可止。
外而瘡腫之毒可散矣!洪氏夷堅志止言胡桃治痰嗽。
能斂肺。
蓋不知其為命門三焦之藥也。
)若使多食。
則能動風脫人眉毛。
(志曰。
多食動風脫人眉。
穎曰。
多食生痰。
動腎火。
)同錢細嚼。
則即與銅俱化。
與甘蔗同嚼。
則蔗渣消融。
蓋因味甘則三焦可利。
汁黑則能入腎通命。
皮澀則氣可斂而喘可定。
肉潤則肺得滋而腸可補。
氣熱則食不敢多而有動風脫毛火铄消融化銅之弊耳。
是以瘡腫鼠痰核。
取其用能通郁解結。
惟肺有熱痰。
既命門火熾者切忌。
(時珍曰。
胡桃性熱。
能入腎肺。
惟虛寒者宜之。
而痰火積熱者不宜多食耳。
)殼燒灰存性。
治乳癰。
皮塗須發皆黑。
(志曰。
仙方取青皮壓油。
和詹糖香塗毛發。
色如漆也。
)養血去皮用。
斂澀連皮用。
溫腎 (石)墜陽交陰鎮納歸腎靈砂(專入胃)。
又名神砂。
系水銀硫黃二物同水火煉而成。
(慎微曰。
用水銀一兩。
硫黃六铢。
細研炒作青砂頭。
後入水火既濟爐抽之。
如束針紋者成就也。
時珍曰。
此以至陽勾至陰。
脫陰反陽。
故曰靈砂。
)蓋水銀性秉最陰。
硫黃性秉純陽。
同此煎熬。
合為一氣。
則火與水交。
水與火合。
而無亢騰飛越之弊矣。
故凡陽邪上浮。
下不交而至虛煩狂燥。
寤寐不安。
精神恍惚者。
用此墜陽交陰。
則精神鎮攝。
而諸病悉去。
謂之曰靈。
即見扶危拯急。
若有神使之意。
(時珍曰。
硫黃陽精也。
水銀陰精也。
以之相配。
夫婦之道。
純陰純陽。
二體合璧。
故能奪造化之妙。
而升降陰陽。
既濟水火。
為扶危拯急之神丹。
但不可久服爾。
蘇東坡言此藥治久患反胃。
及一切吐逆。
小兒驚吐。
其效如神。
有配合陰陽之妙故也。
時珍常以陰陽水送之。
尤妙。
)後人不明辰砂即屬丹砂。
混以靈砂入于益元散内。
(即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加辰砂。
)讵知一神一靈。
音同字别。
一水一火。
天淵各判。
烏可以此烹煉燥烈之品。
以代辰州甘寒之味耶?市肆與醫。
妄用如斯。
附記以俟高明并參。
溫腎 (獸)溫補腎陰以通沖任鹿膠(專入腎)。
由角煎熬。
書載補陽益陰。
強精活血。
總不出通督脈補命門之用。
但其性力緩味甘。
不能如茸之力峻。
蓋茸有通交陽維之功。
(陽維起于諸陽之會而維持諸陽。
)膠有緣合沖脈之任。
(沖脈起于胞中為諸脈之海。
)膠非藉桂同用以通其陽。
則不能除寒熱驚痫。
膠非假龜膠同用。
不能達任而治羸瘦腰痛。
(任脈行腹部之中行。
乃陰脈之總司。
)膠非假地黃當歸同投。
不得引入沖脈而治婦人血閉胎漏。
至若膠治傷中絕勞。
即茸所謂能主漏下惡下也。
膠之能以補中益氣。
即茸所謂能以益氣強志也。
膠之能以輕身延年。
即茸所謂能以生齒不老也。
然惟平髒服之得宜。
若使純陰無陽。
服此反能泥膈。
先不免有腹脹飽滿之弊矣。
生角味鹹氣溫。
(茸之粗者為角。
凡含血之物。
肉易長。
筋次之。
骨最難長。
故人二十歲骨髓方堅。
麋鹿角無兩月。
長至二十餘斤。
凡骨之生。
無速于此。
草木亦不及之。
頭為諸陽之會。
鐘于頭角。
豈與凡血比哉?)生能散熱行血。
消腫辟惡。
(以鹹氣能入腎軟堅。
溫能通行散邪。
)熟能益腎補虛。
強精活血。
角霜連汁煎幹。
書載能治脾胃虛寒便洩。
取其溫而不滞。
若以煎過膠者代充。
其膠既去。
服之奚益。
鹿胎鹿肉鹿筋。
力能補陽。
若麋胎麋肉麋筋。
則反損陽而傷陰矣。
不可不慎。
鹿胎須以色淡形瘦者為是。
若色深形肥。
則為麋胎矣。
若色皎白。
其胎下唇。
不若鹿之長于上唇。
則為獐胎。
其他獸胎。
總與鹿胎不侔。
鹿筋亦須辨。
骨細者為是。
若粗即是麋筋。
不可妄用。
溫腎 (獸)溫腎補精行血軟堅海狗腎(專入肝胃)。
即腽肭臍。
系西番獸物。
足似狗而魚尾。
(時珍曰。
按唐書雲。
骨獸出遼西營州及結骨國。
一統志雲。
腽肭臍出女真及三佛齊國。
獸似狐。
腳高如犬。
走如飛。
取其腎漬油。
名腽肭臍。
觀此。
則似狐之說非無也。
蓋似狐似鹿者其毛色爾。
似狗者其足形也。
似魚者其尾形也。
入藥用外腎而曰臍者。
連臍取之也。
)今東海亦有。
味甘而鹹。
其腎即獸之臍。
投于睡熟犬邊。
犬即驚跳。
臘月浸置水内不凍。
其性之熱。
殆可見矣。
故書載治宿血癖羸症者。
取其鹹能入血軟堅。
溫能通行消散也。
用以佐其房術者。
取鹹溫入腎補虛固精壯陽道也。
(時珍曰。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大抵與苁蓉鎖陽之功相近。
亦可同糯米法面釀酒服。
)此藥雖置器中。
長年溫潤。
然能入水不凍。
大不同于他藥。
若雲功近苁蓉鎖陽。
潤雖相若。
氣實不同。
不無濃視苁蓉鎖陽而薄視此物也。
但脾胃挾有寒濕者亦忌。
以濕遇濕故耳。
恐相礙也。
酒浸。
紙裹炙香。
锉搗。
或于銀器中以酒煎熟合藥用。
(時珍曰。
以漢椒樟腦同收則不壞。
) 溫腎 (獸)山獺莖補火暖精水獺肝補肝腎虛損殺鬼疰蠱毒獺(專入肝腎)。
有在山在水之别。
山獺(出廣宜州溪洞。
)性禀純陽。
其性最淫。
(牝獸知而痿精寒。
取陰一枚。
價值數金。
水獺以水為生。
水性最靈。
獺亦多慧。
性最嗜魚。
魚之精氣。
皆聚于肝。
故獺亦得諸魚之氣而聚于肝者也。
按肝諸畜皆有定數。
惟獺一月一葉。
間有退葉。
因其漸落複生者故耳。
獺味性寒。
惟肝性溫。
味鹹微毒。
專入肝腎。
補虛除勞。
俾五髒安和。
邪氣自卻。
而鬼疰蠱毒。
因得退除矣。
葛洪言屍疰。
(屍疰五疰之一。
病則使人寒熱沉沉。
默默不知病之所苦。
無處不惡。
積月累年。
淹淹至死。
後複傳于他人。
乃至滅門。
覺有此候。
)惟取獺肝一具。
陰幹為末。
水服方寸匙。
日三。
以瘥為度。
如無獺肝。
獺爪亦可。
小兒鬼疰及諸魚骨鲠。
燒灰酒服。
故仲景治冷勞。
崔氏治蠱疰。
皆有獺肝丸之用耳。
溫腎 (畜)補脾陰溫腎陰犬肉(專入脾胃腎)。
味鹹性溫。
屬土有火。
故歹人履地。
雖卧必醒。
其肉食之。
能令脾胃溫暖。
且脾胃溫則五髒皆安。
故又能補絕傷。
壯陽道。
暖腰膝。
益氣力。
補血脈。
濃胃腸。
實下焦。
填骨髓也。
色黃者則于脾益補。
色黑者則于腎更妙。
兩腎能助陽事。
但肉炙食益熱。
令人消渴。
妊婦食之。
令子無聲。
熱病後及中滿症服。
更能殺人。
畏杏仁。
溫腎 (人)滋補虛損紫河車(專入肝腎)。
甘寒性溫。
雖曰本人血氣所生。
故能以人補人也。
凡一切虛勞損極。
(損于肺則見皮聚毛落。
損于心則見血脈不榮于五髒六腑。
損于脾則見肌肉消瘦不能飲食。
損于肝則見筋緩不能收持。
損于腎則見骨痿不起。
損在肺則損自上及下。
是肺先受其損。
然後及心及脾及肝及腎而遞見也。
損在精則損由下及上。
是腎先受其損。
然後自肝自脾自心自肺而遞及也。
傷肺自上及下。
過于胃則不可治。
傷腎自下而上。
過于脾則不可治。
故以得飲食為貴。
) 恍惚失志。
癫痫肌肉羸等症。
用之極為得宜。
(紫河車禀受精血結孕之餘液。
得母之氣血居多。
故能峻補營血。
)如永類钤方用此。
合以山藥參苓以補真陰。
(所謂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也。
)然究皆屬滑腸之品。
故合天冬麥冬黃柏生地龜闆同服。
則于胃氣有損。
(如吳球創大造丸之類。
)況幹食則等肉脯。
入藥亦鮮奇效。
且藥補劑甚多。
在人别為取用。
慎毋于此戀戀不置也。
用取初生色紫者良。
(米泔擺淨長流水中久洗。
)去筋膜。
蒸搗和藥用。
用以點眼。
豈不相宜?) 實為補虛潤燥要劑。
取無病婦人乳水。
(時珍曰。
人乳無定性。
其人和平。
飲食沖淡。
其乳必平。
其人暴躁。
飲酒食辛。
或有火性。
其乳必熱。
凡服乳須熱飲。
若曬暴為粉。
入藥尤佳。
南史載宋何尚之積年勞病。
飲婦人乳而瘥。
又言穣城老人。
年二百四十歲。
惟飲曾孫婦乳也。
)頓如攤粉皮法取用。
名為乳丹丸。
但髒寒胃弱作洩者。
不宜多服。
(有孕之乳。
謂之忌奶。
小兒飲之。
多成吐瀉疳之病。
最為有毒也。
) 溫腎 腎虛而在于火。
則當用辛用熱。
腎虛而在于水。
則當用甘用潤。
至于水火并衰。
則藥有難兼施。
惟取其性溫潤。
與性微溫力專入腎者以為之補。
則于水火并虧之體。
自得溫潤調攝之宜矣!按地黃體潤不溫。
因于火日蒸曬而溫。
實為補水溫腎要劑。
其藥自屬不易。
然有肝腎虛損。
氣血凝滞。
不用杜仲牛膝續斷以通。
而偏用肉桂陽起石以燥。
風濕内淫。
不用巴戟天狗脊以溫。
而偏用淫羊藿蛇床子以燥。
便結不解。
不用苁蓉肉鎖陽以溫。
而偏用火麻枸杞冬葵子以潤。
遺精滑脫。
不用菟絲子覆盆子山茱萸胡桃肉葡萄等藥以收。
而偏用粟殼牡蛎等藥以進。
軟堅行血。
不用海狗腎溫暖以潤。
而偏用食鹽青鹽鹹寒以投。
補精益血。
不用麋茸鹿膠犬肉紫河車何首烏等藥以溫。
而偏用硫黃沉香以勝。
鬼疰蠱毒。
不用獺肝溫暖以驅。
而偏用川椒烏梅以制。
凡此非失于燥。
而緻陰有所劫。
即失于寒而緻火有所害。
豈溫暖腎髒之謂哉?噫。
誤矣! 溫腎 (隰草)能滋腎熟地黃(專入腎。
兼入肝)。
甘而微溫。
味濃氣薄。
專補腎髒真水。
兼培黃庭後土。
土濃載物。
諸髒皆受其蔭。
故又曰能補五髒之真陰。
熟地功力甚巨。
在景嶽謂其真陰虧損。
有為發熱、為頭痛、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
或脾腎寒逆為嘔吐。
(亦有不宜用地黃者。
) 或虛火載血于口鼻。
或水泛于皮膚。
或陰虛而洩利。
陽浮而狂躁。
或陰脫而仆地。
陰虛而神散者。
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
(守以制散。
)陰虛而火升者。
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重以制升。
)陰虛而燥動者。
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
(靜以制動。
)陰虛而剛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
(緩以制急。
)陰虛而水邪上沸者。
舍熟地何以自制。
(水以引水。
)舍熟地何以歸元。
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
舍熟地何以濃腸胃。
(濃以滋薄。
)且猶有最玄最妙者。
則熟地兼散劑能發汗。
以汗化于血。
(陰以化陽。
)而無陰不作汗也。
熟地兼濕劑能回陽。
以陽生于下。
(引陽歸陰。
)而無陰不回也。
然而陽性速。
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
陰性緩。
熟地非多難以奏效。
而今人有畏其滞膩者。
則崔氏何以用于腎氣丸而治痰浮。
(痰本于腎。
)有畏其滑洩者。
則仲景何以用于八味丸而醫腎洩。
(洩因腎氣不固。
故謂腎洩。
)有謂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者。
則陰陽之理原自互根。
(無陰則陽無以化。
)彼此相須。
缺一不可。
無陽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化。
《内經》曰。
精化為氣。
得非陰亦生陽乎?景嶽尚論熟地。
最為明确。
獨中所論脾胃寒逆為嘔。
可用地黃以治。
是亦千慮之一失耳。
夫既脾胃虛寒。
則脾與胃已受寒累。
正宜用以辛熱以為掃除。
如太陽既至。
堅冰自解。
乃複墜以霜雪。
投以陰劑。
不更使寒滋甚乎?餘讀景嶽全書。
見其所論。
語語透辟。
字字箴規。
可為法守。
獨于所論地黃有宜脾腎虛寒。
尚有未及。
雖曰熟地性溫。
寒從溫散。
然寒至上逆為嘔。
則寒已甚。
豈有熟地之溫而可令寒外散乎?但或陽勝陰微。
陽藉陰化。
偶有感冒。
用此雜于溫散之中。
或有見效。
若真純陰無火。
厥氣上逆而嘔。
則此又為深忌。
至于制用地黃。
宜用好酒砂仁末同入。
久蒸久曝。
使其轉苦為甘。
變紫為黑。
方能直入腎經耳。
(汪昂雲。
地黃性寒。
得酒與火與日則溫。
性滞得砂仁則利氣。
且能引入丹田。
六味丸用之為君。
尺脈弱者加桂附。
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尺脈旺者加知柏。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出懷慶。
肥大者佳。
溫腎 (蔓草)養血益肝何首烏(專入肝。
兼入腎)。
諸書皆言滋水補腎。
黑發輕身。
備極贊賞。
(時珍曰。
何首烏。
足厥陰少陰藥也。
白者入氣分。
赤者入血分。
腎主閉藏。
肝主疏洩。
此物氣溫味苦澀。
苦補腎。
溫補肝。
能收斂精氣。
所以能養血益肝。
固精益腎。
健筋骨。
烏須發。
為滋補良藥。
不寒不燥。
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氣血太和。
則風虛癰腫瘰諸疾可知矣。
)與地黃功力相似。
獨馮兆張辯論甚晰。
其言首烏苦澀微溫。
陰不甚滞。
陽不甚燥。
得天地中和之氣。
熟地首烏雖俱補陰。
然地黃禀仲冬之氣以生。
蒸雖至黑。
則專入腎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補肝者。
因滋腎而勞及也。
首烏禀春氣以生。
而為風木之化。
入通于肝。
為陰中之陽藥。
(後天之陽。
)故專入肝經以為益血祛風之用。
(血活則風散。
)其兼補腎者。
亦因補肝而兼及也。
一為峻補先天真陰之藥。
故其功可立救孤陽亢烈之危。
一系調補後天營血之需。
以為常服。
長養精神。
卻病調元之餌。
先天後天之陰不同。
奏功之緩急輕重亦有大異也。
(的解)況名夜合。
又名能嗣。
則補血之中。
尚有化陽之力。
豈若地黃功專滋水。
氣薄味濃。
而為濁中濁者。
堅強骨髓之用乎?斯言論極透辟。
直冠先賢未有。
不可忽視。
以大如拳五瓣者良。
有赤雄白雌二種。
凡使赤白各半。
泔浸。
竹刀刮皮切片。
用黑豆與首烏拌勻。
鋪柳甑。
入砂鍋。
九蒸九曬。
茯苓為使。
忌豬肉無鱗魚萊菔蔥蒜鐵器。
(李翺着何首烏傳雲。
何首烏者。
順州南河縣人。
祖名能嗣。
父名延秀。
能嗣年五十八無妻。
忽見是藥以服。
因思人道。
娶妻連生數子。
延秀服之。
延壽百六十歲。
延秀生首烏。
首烏服藥。
亦生數子。
年百三十歲。
發猶黑。
李安期與首烏鄉裡親善。
竊得方服。
其壽亦長。
遂序其事傳之。
又邵康節進七寶美髯丹。
其方用赤白首烏各一斤。
黑豆拌。
九蒸曬。
茯苓半斤。
乳拌。
當歸枸杞菟絲各半斤。
俱酒浸。
牛膝半斤。
酒浸。
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破故紙四兩。
用黑芝麻炒。
蜜丸。
忌鐵器。
是方以首烏為君。
猶六味以地黃為君之意相同。
汪昂謂人或以首烏加入六味丸中。
是合兩方為一方。
一藥有二君。
殊非制方本意。
其說甚是。
) 溫腎 (山草)滋腎潤燥肉苁蓉(專入腎。
兼入大腸)。
甘酸鹹溫。
體潤色黑。
諸書既言峻補精血。
又言力能興陽助火。
是明因其氣溫。
力專滋陰。
得此陽随陰附而陽自見興耳!惟其力能滋補。
故凡症瘕積塊。
得此而堅即消。
惟其滋補而陽得助。
故凡遺精莖痛。
寒熱時作。
亦得因是而除。
若謂火衰至極。
用此甘潤之品。
同于附桂。
力能補陽。
其失遠矣!況此既言補陰。
而補陰又以苁蓉為名。
是明因其功力不驟。
氣專潤燥。
是亦宜于便閉。
而不宜于胃虛之人也。
謂之滋陰則可。
謂之補火正未必。
然長大如臂。
重至斤許。
有松子鱗甲者良。
酒浸。
刷去浮甲。
劈。
除内筋膜。
酒蒸半日。
酥炙用。
忌鐵器。
溫腎 (山草)補陰潤燥功同肉苁蓉鎖陽(專入腎。
兼入大腸。
辍耕錄雲。
鎖陽生鞑靼田地。
野馬或與蛇龍遺精入地。
久之發起類。
甘鹹性溫。
潤燥養筋。
凡陰氣虛損。
精血衰敗。
大便燥結。
治可用此以啖。
并代苁蓉煮粥彌佳。
則知其性雖溫。
其體仍潤。
未可雲為命門火衰必用之藥也。
故書有載大便不燥結者勿用。
益知性屬陰類。
即有雲可補陽。
亦不過雲其陰補而陽自興之意。
豈真性等附桂。
而為燥熱之藥哉?但古表着藥功。
多有隔一隔二立說。
以緻茫若觀火。
究之細從藥之氣味形質考求。
則孰陰孰陽。
自爾立見。
又奚必沾沾于書治功是求者乎?狀類男陽。
用宜酥炙。
溫腎 (蔓草)溫腎補肝止遺固脫菟絲(專入肝腎。
兼入脾)。
辛甘溫平。
質粘。
溫而不燥。
補而不滞。
得天地中和之氣。
故書稱為補髓添精。
強筋健骨。
止遺固洩。
暖腰溫膝。
明目祛風。
(血補則風祛。
)為補肝腎脾氣要劑。
合補骨脂杜仲用之。
最為得宜。
但杜仲補骨脂氣味辛溫。
性專趨下。
不似菟絲氣味甘平而不重降耳。
(老學庵筆記雲。
族弟服菟絲子發疽。
汪昂辟其或感他毒。
不得歸咎菟絲。
) 若服之而見陽強不痿。
其便燥結。
小水赤澀者。
以性主補故也。
但菟絲子最難得真。
賣者有以水犀草子種出。
形象絕似。
藥肆所賈。
多屬此物。
然服之亦有微功。
酒浸煮爛。
作餅曝幹。
山藥為使。
溫腎 (山草)溫補腎陰兼祛風濕巴戟天(專入腎)。
辛甘微溫。
據書稱為補腎要劑。
能治五痨七傷。
強陰益精。
以其體潤故耳。
(好古曰。
巴戟腎經血分藥也。
權曰。
病患虛損。
加而用之。
)然氣味辛溫。
又能祛風除濕。
故凡腰膝疼痛。
風氣香港腳水腫等症。
服之更為有益。
(宗曰。
有人嗜酒。
日須五七杯。
後患香港腳甚危。
或教以巴戟半兩。
糯米同炒。
米微轉色。
去米不用。
大黃一兩。
锉炒。
同為末。
熟蜜丸。
溫水服。
仍禁酒愈。
)觀守真地黃飲子用此以治風邪。
義實基此。
未可專作補陰論也。
川産中雖色紫微有白糁粉色。
而理小暗者真。
(根如連珠。
擊破中紫而鮮潔者僞。
又山根似巴戟。
但色白。
人多以醋煮亂之。
)去心。
酒浸焙用。
覆盆子為使。
惡丹參。
溫腎 (隰草)溫腎補肝以散筋骨血氣凝滞續斷(專入肝腎)。
因何以續為名。
蓋緣其味苦。
其性溫。
能入腎經以補骨。
又緣其味辛。
能入肝經以補筋。
(辛能散風。
風除而筋活。
)味兼甘。
又入中州以補虛。
(甘味不多。
補不甚專。
)凡跌撲折傷癰腫。
暨筋骨曲節血氣滞之處。
服此即能消散。
(續斷力實消散。
)止痛生肌。
且審其味澀。
故能止血治漏。
并縮小便固精安胎。
(下部血分寒滞者宜此。
)久服能氣力倍增。
(血氣不滞。
)筋斷複續。
故曰續斷。
實疏通(疏通二字貼切。
)氣血筋骨第一藥也。
第因氣薄而見精脫胎動溺血失血等症。
則又深忌。
以性下流者故耳。
功與地黃牛膝杜仲巴戟相等。
但有溫補細微之别。
不可不知。
川産者良。
狀如雞腳皮黃皺節節斷者真。
去裡硬筋酒浸用。
地黃為使。
(每見今人氣虛血脫。
醫用牛膝補骨脂杜仲續斷安胎。
殊屬可駭。
) 溫腎 (喬木)溫補肝氣達于下部筋骨氣血杜仲(專入肝)。
辛甘微溫。
諸書皆言能補腰脊。
為筋骨氣血之需。
以其色紫入肝。
為肝經氣藥。
蓋肝主筋。
腎主骨。
腎充則骨強。
肝充則筋健。
屈伸利。
用皆屬于筋。
故入肝而補腎。
子能令母實也。
且性辛溫。
能除陰癢。
去囊濕。
痿痹癰軟必需。
香港腳疼痛必用。
(按龐元英談薮。
一少年新娶後得腳軟病。
且疼甚。
醫作香港腳治不效。
路钤孫琳診之。
用杜仲一味。
寸斷片拆。
每以一兩。
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
三日能行。
又三日全愈。
琳曰。
此乃腎虛。
非香港腳也。
杜仲能治腰膝痛。
以酒行之。
則為效容易矣!)胎滑夢遺切要。
若使遺精有痛。
用此益見精脫不已。
以其氣味辛溫。
能助肝腎旺氣也。
胎因氣虛而血不固。
用此益見血脫不止。
以其氣不上升反引下降也。
功與牛膝地黃續斷相佐而成。
但杜仲性補肝腎。
能直達下部筋骨氣血。
不似牛膝達下。
走于經絡血分之中。
熟地滋補肝腎。
竟入筋骨精髓之内。
續斷調補筋骨。
在于曲節氣血之間之為異耳。
獨怪今世安胎。
不審氣有虛實。
辄以杜仲牛膝續斷等藥引血下行。
在腎經虛寒者。
固可用此溫補以固胎元。
(如古方之治三四月即墜者。
于兩月前以杜仲八兩。
糯米煎湯浸透。
炒斷絲續斷二兩。
酒浸山藥六兩。
為末糊丸。
或棗肉為丸。
米飲下。
固腎托胎之類。
繡見今時醫士。
不審虛實。
用此安胎甚多。
殊為可惜。
)若氣陷不升。
血随氣脫。
而胎不固者。
用此則氣益陷不升。
其血必緻愈脫無已。
故凡用藥治病。
須察脈症虛實。
及于上下之處。
有宜不宜。
以為審用。
若徒守其一曲。
(胎動症類甚多。
若不細心揣摩。
安得不守一曲?)以應無窮之變。
非惟無益。
且以增害。
(不通醫士。
多犯是弊。
可惜可惜!)出漢中濃潤者良。
去粗皮锉。
或酥或酒或蜜以炙。
或姜或鹽或酒以炒。
在人随症活變耳。
惡黑參。
(今醫止守備要以求藥性。
若備要論有遺漏。
便不他求。
可惜。
) 溫腎 (蔓草)溫腎澀精固脫覆盆子(專入腎)。
甘酸微溫。
性禀中和。
功能溫腎而不燥。
固精而不凝。
(李士材曰。
強腎無燥熱之偏。
固精無凝澀之害。
金玉之品也。
)故服陰痿能強。
肌膚能澤。
髒腑能和。
須發不白。
女子服之多孕。
既有補益之功。
複多收斂之義。
名為覆盆子者。
服之能使溺盆皆覆也。
但真甚少。
藥肆多以樹莓代充。
酒浸色紅者是真。
否即屬假。
去蒂淘淨搗餅。
用時酒拌蒸。
(同車前五味菟絲蒺藜子為五子衍宗丸。
治男子精氣虧乏中年無子。
加入巴戟天腽肭臍補骨脂鹿茸白膠山茱萸肉苁蓉。
治陽虛陰痿臨房不舉。
精寒精薄。
宜去蒂。
酒煮用。
) 溫腎 (山草)溫補肝腎以除風濕狗脊(專入肝腎)。
味苦甘平微溫。
何書既言補血滋水。
又曰去濕除風。
能使腳弱腰痛失溺周痹俱治。
(周痹因于風寒濕邪。
在于血脈上下。
寒凝汁沫。
排于分肉而痛。
即内經所謂内不在髒腑。
外未發于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曰周痹。
)是明因其味苦。
苦則能以燥濕。
又因其味甘。
甘則能以益血。
又因其氣溫。
溫則能以補腎養氣。
蓋濕除而氣自周。
氣周而溺不失。
血補而筋自強。
筋強而風不作。
是補而能走之藥也。
故凡一切骨節諸疾。
有此藥味燥入。
則機關自強。
而俯仰亦利。
非若巴戟性兼辛散。
能于風濕則直除耳。
去毛。
(有黃毛如狗形。
故曰金毛狗脊。
)切片酒蒸。
萆為使。
熬膏良。
溫腎 (山果)溫補命門澀精固氣胡桃(專入命門。
兼入肺大腸)。
味甘氣熱。
皮澀肉潤汁黑。
諸書皆言能通命火。
助相火。
利三焦。
溫肺潤腸。
補氣養血。
斂氣定喘。
澀精固腎。
與補骨脂一水一火。
大補下焦。
有同氣相生之妙。
(韓曰。
破故紙屬火。
能使心胞之火相通。
胡桃屬水。
主潤血養血。
血屬陰惡燥。
故油以潤之。
佐破故紙有木火相生之妙。
故古有雲黃柏無知母。
破故紙無胡桃。
猶水母之無也。
時珍曰。
命門氣與腎通。
藏精血而惡燥。
若腎命不燥。
精氣内充。
則飲食自健。
肌膚光澤。
腸膚潤而血脈通。
此胡桃佐補藥。
有令人肥健能食。
潤肌黑發。
固精治燥調血之功也。
命門既通。
則三焦利。
故上通于肺。
而虛寒喘嗽者宜之。
下通于腎。
而腰腳虛痛者宜之。
内而心腹諸痛可止。
外而瘡腫之毒可散矣!洪氏夷堅志止言胡桃治痰嗽。
能斂肺。
蓋不知其為命門三焦之藥也。
)若使多食。
則能動風脫人眉毛。
(志曰。
多食動風脫人眉。
穎曰。
多食生痰。
動腎火。
)同錢細嚼。
則即與銅俱化。
與甘蔗同嚼。
則蔗渣消融。
蓋因味甘則三焦可利。
汁黑則能入腎通命。
皮澀則氣可斂而喘可定。
肉潤則肺得滋而腸可補。
氣熱則食不敢多而有動風脫毛火铄消融化銅之弊耳。
是以瘡腫鼠痰核。
取其用能通郁解結。
惟肺有熱痰。
既命門火熾者切忌。
(時珍曰。
胡桃性熱。
能入腎肺。
惟虛寒者宜之。
而痰火積熱者不宜多食耳。
)殼燒灰存性。
治乳癰。
皮塗須發皆黑。
(志曰。
仙方取青皮壓油。
和詹糖香塗毛發。
色如漆也。
)養血去皮用。
斂澀連皮用。
溫腎 (石)墜陽交陰鎮納歸腎靈砂(專入胃)。
又名神砂。
系水銀硫黃二物同水火煉而成。
(慎微曰。
用水銀一兩。
硫黃六铢。
細研炒作青砂頭。
後入水火既濟爐抽之。
如束針紋者成就也。
時珍曰。
此以至陽勾至陰。
脫陰反陽。
故曰靈砂。
)蓋水銀性秉最陰。
硫黃性秉純陽。
同此煎熬。
合為一氣。
則火與水交。
水與火合。
而無亢騰飛越之弊矣。
故凡陽邪上浮。
下不交而至虛煩狂燥。
寤寐不安。
精神恍惚者。
用此墜陽交陰。
則精神鎮攝。
而諸病悉去。
謂之曰靈。
即見扶危拯急。
若有神使之意。
(時珍曰。
硫黃陽精也。
水銀陰精也。
以之相配。
夫婦之道。
純陰純陽。
二體合璧。
故能奪造化之妙。
而升降陰陽。
既濟水火。
為扶危拯急之神丹。
但不可久服爾。
蘇東坡言此藥治久患反胃。
及一切吐逆。
小兒驚吐。
其效如神。
有配合陰陽之妙故也。
時珍常以陰陽水送之。
尤妙。
)後人不明辰砂即屬丹砂。
混以靈砂入于益元散内。
(即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加辰砂。
)讵知一神一靈。
音同字别。
一水一火。
天淵各判。
烏可以此烹煉燥烈之品。
以代辰州甘寒之味耶?市肆與醫。
妄用如斯。
附記以俟高明并參。
溫腎 (獸)溫補腎陰以通沖任鹿膠(專入腎)。
由角煎熬。
書載補陽益陰。
強精活血。
總不出通督脈補命門之用。
但其性力緩味甘。
不能如茸之力峻。
蓋茸有通交陽維之功。
(陽維起于諸陽之會而維持諸陽。
)膠有緣合沖脈之任。
(沖脈起于胞中為諸脈之海。
)膠非藉桂同用以通其陽。
則不能除寒熱驚痫。
膠非假龜膠同用。
不能達任而治羸瘦腰痛。
(任脈行腹部之中行。
乃陰脈之總司。
)膠非假地黃當歸同投。
不得引入沖脈而治婦人血閉胎漏。
至若膠治傷中絕勞。
即茸所謂能主漏下惡下也。
膠之能以補中益氣。
即茸所謂能以益氣強志也。
膠之能以輕身延年。
即茸所謂能以生齒不老也。
然惟平髒服之得宜。
若使純陰無陽。
服此反能泥膈。
先不免有腹脹飽滿之弊矣。
生角味鹹氣溫。
(茸之粗者為角。
凡含血之物。
肉易長。
筋次之。
骨最難長。
故人二十歲骨髓方堅。
麋鹿角無兩月。
長至二十餘斤。
凡骨之生。
無速于此。
草木亦不及之。
頭為諸陽之會。
鐘于頭角。
豈與凡血比哉?)生能散熱行血。
消腫辟惡。
(以鹹氣能入腎軟堅。
溫能通行散邪。
)熟能益腎補虛。
強精活血。
角霜連汁煎幹。
書載能治脾胃虛寒便洩。
取其溫而不滞。
若以煎過膠者代充。
其膠既去。
服之奚益。
鹿胎鹿肉鹿筋。
力能補陽。
若麋胎麋肉麋筋。
則反損陽而傷陰矣。
不可不慎。
鹿胎須以色淡形瘦者為是。
若色深形肥。
則為麋胎矣。
若色皎白。
其胎下唇。
不若鹿之長于上唇。
則為獐胎。
其他獸胎。
總與鹿胎不侔。
鹿筋亦須辨。
骨細者為是。
若粗即是麋筋。
不可妄用。
溫腎 (獸)溫腎補精行血軟堅海狗腎(專入肝胃)。
即腽肭臍。
系西番獸物。
足似狗而魚尾。
(時珍曰。
按唐書雲。
骨獸出遼西營州及結骨國。
一統志雲。
腽肭臍出女真及三佛齊國。
獸似狐。
腳高如犬。
走如飛。
取其腎漬油。
名腽肭臍。
觀此。
則似狐之說非無也。
蓋似狐似鹿者其毛色爾。
似狗者其足形也。
似魚者其尾形也。
入藥用外腎而曰臍者。
連臍取之也。
)今東海亦有。
味甘而鹹。
其腎即獸之臍。
投于睡熟犬邊。
犬即驚跳。
臘月浸置水内不凍。
其性之熱。
殆可見矣。
故書載治宿血癖羸症者。
取其鹹能入血軟堅。
溫能通行消散也。
用以佐其房術者。
取鹹溫入腎補虛固精壯陽道也。
(時珍曰。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大抵與苁蓉鎖陽之功相近。
亦可同糯米法面釀酒服。
)此藥雖置器中。
長年溫潤。
然能入水不凍。
大不同于他藥。
若雲功近苁蓉鎖陽。
潤雖相若。
氣實不同。
不無濃視苁蓉鎖陽而薄視此物也。
但脾胃挾有寒濕者亦忌。
以濕遇濕故耳。
恐相礙也。
酒浸。
紙裹炙香。
锉搗。
或于銀器中以酒煎熟合藥用。
(時珍曰。
以漢椒樟腦同收則不壞。
) 溫腎 (獸)山獺莖補火暖精水獺肝補肝腎虛損殺鬼疰蠱毒獺(專入肝腎)。
有在山在水之别。
山獺(出廣宜州溪洞。
)性禀純陽。
其性最淫。
(牝獸知而痿精寒。
取陰一枚。
價值數金。
水獺以水為生。
水性最靈。
獺亦多慧。
性最嗜魚。
魚之精氣。
皆聚于肝。
故獺亦得諸魚之氣而聚于肝者也。
按肝諸畜皆有定數。
惟獺一月一葉。
間有退葉。
因其漸落複生者故耳。
獺味性寒。
惟肝性溫。
味鹹微毒。
專入肝腎。
補虛除勞。
俾五髒安和。
邪氣自卻。
而鬼疰蠱毒。
因得退除矣。
葛洪言屍疰。
(屍疰五疰之一。
病則使人寒熱沉沉。
默默不知病之所苦。
無處不惡。
積月累年。
淹淹至死。
後複傳于他人。
乃至滅門。
覺有此候。
)惟取獺肝一具。
陰幹為末。
水服方寸匙。
日三。
以瘥為度。
如無獺肝。
獺爪亦可。
小兒鬼疰及諸魚骨鲠。
燒灰酒服。
故仲景治冷勞。
崔氏治蠱疰。
皆有獺肝丸之用耳。
溫腎 (畜)補脾陰溫腎陰犬肉(專入脾胃腎)。
味鹹性溫。
屬土有火。
故歹人履地。
雖卧必醒。
其肉食之。
能令脾胃溫暖。
且脾胃溫則五髒皆安。
故又能補絕傷。
壯陽道。
暖腰膝。
益氣力。
補血脈。
濃胃腸。
實下焦。
填骨髓也。
色黃者則于脾益補。
色黑者則于腎更妙。
兩腎能助陽事。
但肉炙食益熱。
令人消渴。
妊婦食之。
令子無聲。
熱病後及中滿症服。
更能殺人。
畏杏仁。
溫腎 (人)滋補虛損紫河車(專入肝腎)。
甘寒性溫。
雖曰本人血氣所生。
故能以人補人也。
凡一切虛勞損極。
(損于肺則見皮聚毛落。
損于心則見血脈不榮于五髒六腑。
損于脾則見肌肉消瘦不能飲食。
損于肝則見筋緩不能收持。
損于腎則見骨痿不起。
損在肺則損自上及下。
是肺先受其損。
然後及心及脾及肝及腎而遞見也。
損在精則損由下及上。
是腎先受其損。
然後自肝自脾自心自肺而遞及也。
傷肺自上及下。
過于胃則不可治。
傷腎自下而上。
過于脾則不可治。
故以得飲食為貴。
) 恍惚失志。
癫痫肌肉羸等症。
用之極為得宜。
(紫河車禀受精血結孕之餘液。
得母之氣血居多。
故能峻補營血。
)如永類钤方用此。
合以山藥參苓以補真陰。
(所謂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也。
)然究皆屬滑腸之品。
故合天冬麥冬黃柏生地龜闆同服。
則于胃氣有損。
(如吳球創大造丸之類。
)況幹食則等肉脯。
入藥亦鮮奇效。
且藥補劑甚多。
在人别為取用。
慎毋于此戀戀不置也。
用取初生色紫者良。
(米泔擺淨長流水中久洗。
)去筋膜。
蒸搗和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