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收澀

關燈
疽。

     膿潰百日方愈。

    中有惡肉突起。

    用此方試之。

    一日夜去其大半。

    再上一日而平。

    乃知世有奇方。

    )刺入肉中則拔。

    故于久瀉久痢。

    氣逆煩滿。

    反胃骨蒸。

    無不因其收澀之性。

    而使下脫上逆皆治。

    且于癰毒可敷。

    (已潰未潰。

    可用此燒灰存性為末。

    入輕粉少許。

    香油調塗四圍。

    )中風牙關緊閉可開。

    (取肉擦牙龈。

    涎出即開。

    以酸能入筋骨以軟。

    )蛔蟲上攻眩仆可治。

    (仲景有烏梅治蛔上攻眩仆。

    )口渴可止。

    (時珍曰。

    人之舌下有四竅。

    兩竅通膽液。

    故食梅則津生者。

    類相感應也。

    素問雲。

    味過于酸。

    肝氣以洩。

    又雲。

    酸走筋。

    筋病無多食酸。

     不然。

    物之味酸者多矣。

    何獨梅能生津耶?)甯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不似木瓜功專疏洩脾胃。

    筋骨濕熱。

    收斂脾肺耗散之元。

    而于他症則不及也。

    白梅由于鹽漬。

    味鹹則能軟堅。

    (通大便亦用。

    )若牙關緊閉。

    (白梅尤良。

    )死肉黑痣。

    白梅用之更捷。

    (食梅齒酸者。

    嚼胡桃即解。

    衣有黴點者。

    梅葉煎湯洗之。

    搗洗葛衣亦佳。

    )但肝喜散惡收。

    久服酸味。

    亦伐生氣。

    (生氣者。

    陽氣也。

    )且于諸症初起切忌。

     鎮虛 虛則空而不實。

    非有實以鎮之。

    則易覆矣。

    虛則輕而易敗。

    非有實以投之。

    則易墜矣。

     故重墜之藥。

    亦為治病者所必需也。

    然用金石諸藥以治。

    而不審其氣味以别。

    亦非治病通活之妙。

    故有熱者。

    宜以涼鎮。

    如代赭石珍珠之治心肝二經熱驚。

    辰砂之清心熱。

    磁石之治腎水虛怯。

    龍骨龍齒之治肝氣虛浮是也。

    有寒者宜以熱鎮。

    如雲母石之能溫中去怯。

    硫黃之能補火除寒。

    通便定驚是也。

    寒熱俱有者。

    宜以平鎮。

    如禹餘糧金銀薄鐵粉密陀僧之屬是也。

    但禹餘糧則兼止脫固洩。

    金銀薄則兼除熱祛風。

    鐵粉則兼療狂消癰。

    皆借金性平木。

    密陀僧則兼除積消熱滌痰也。

    其一鎮墜。

    而藥品氣味治用各自有别。

    其不容紊如此。

    然要病有外邪。

    不可輕投。

    寒邪得鎮而愈固耳。

     鎮虛 (金)平肝鎮怯金(專入肝)。

    禀剛健之性。

    最能殺人。

    惟作薄乃無傷耳。

    銀薄亦然。

    二薄性皆辛平。

     其治俱屬除邪殺毒。

    (解熱)驅煩安魂定魄。

    養心和血。

    止癫除狂。

    療驚祛風。

    幼科鎮心丸。

    衣以為飾。

    皆取金能平木重以鎮怯之意雲耳。

    (風熱多生于肝。

    肝屬木。

    故得金為之制。

    魂魄飛揚者。

    其神散而不收。

    必得重為之鎮。

    )但銀薄色白入氣。

    金薄色黃入血。

    差各有别。

    畏錫水銀。

    (遇鉛則碎。

    五金皆畏。

    )入丸為衣。

    入湯劑水煮用。

     鎮虛 (金)入肝平木重墜鎮驚療狂鐵粉(專入肝)。

    氣辛性平。

    (時砧上打落者名鐵落。

    如塵飛起者名鐵精。

    器物生衣者名鐵鏽。

    鹽醋浸出者名鐵華。

    刮取細搗為粉。

    本草雲。

    鐵受太陽之氣。

    始生之初。

    鹵石産焉。

    一百五十年而成磁石。

    二百年孕而成鐵。

    又二百年不經采煉而成銅。

    銅複化為白金。

    白金化為黃金。

    是鐵與金銀同為一氣。

    今取磁石碎之。

    内有鐵片可驗矣。

    )諸書所着治功。

    止載定驚療狂。

    消癰解毒數效。

    即其所雲定驚療狂。

    亦止就鐵重墜之意起見。

    故雲可以定療。

    豈真救本求源之治哉!暫用則可。

    久用鮮效。

    且諸草藥切忌。

    (時珍曰。

    凡諸草藥。

    皆忌鐵器。

    而補腎藥尤忌。

    否則反消腎上肝傷氣。

    母氣愈虛矣。

    )畏磁石皂莢。

    (皂莢木作薪則釜裂。

    )赤醋沃七次用。

     鎮虛 (石)補腎水鎮怯磁石(專入腎)。

    即俗石。

    磁為鐵母。

    (磁石二百年孕而成鐵。

    )故見鐵即能以引。

    是以有磁之說也。

    磁石味辛而鹹。

    微寒無毒。

    得沖和之氣。

    能入腎鎮陰。

    使陰氣龍火不得上升。

    故千金磁朱丸用此以治耳鳴嘈嘈。

    (耳屬腎竅。

    )腎虛瞳神散大。

    (瞳人屬腎。

    )謂有磁以鎮養真精。

    使神水不得外移。

    朱砂入心鎮養心血。

    使邪火不得上侵耳目。

    腎受蔭矣。

    且磁入腎。

    腎主骨。

    磁味辛。

    辛主散。

    磁味鹹。

    鹹軟堅。

    磁質重。

    重鎮怯。

    故凡周痹風濕而見肢體酸痛。

     驚痫腫核。

    誤吞針鐵。

    金瘡血出者。

    亦何莫不用此以為調治。

    (吞針系線服下。

    引上即出。

    ) 昔徐之才十劑篇雲。

    重可去怯。

    磁石鐵粉之屬是也。

    故怯則氣浮。

    宜重劑以鎮之。

    然亦不可與鐵同用。

    色黑能吸鐵者真。

    火醋淬碾末。

    水飛用。

    柴胡為使。

    殺鐵消金。

    惡牡丹莽草。

    畏黃石脂。

     鎮虛 (石)入心肝二經涼血解熱鎮驚代赭石(專入心肝)。

    味苦而甘。

    氣寒無毒。

    凡因血分屬熱。

    崩帶瀉痢。

    胎動産難。

    噎膈痞硬。

    驚痫金瘡等症。

    治之即能有效。

    (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

    心下痞硬。

    噫氣不除者。

    旋複代赭湯主之。

    用旋複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三兩。

    生姜五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水一鬥。

    煮六升。

    去渣再煎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噎膈病亦用此。

    )以其體有鎮怯之能。

    甘有和血之力。

    寒有勝熱之義。

    專入心肝二經血分涼血解熱。

    鎮怯祛毒。

    (色赤入血)。

    但小兒慢驚。

    (虛症甚多。

    )及陽虛陰痿。

    下部虛寒者忌之。

    以其沉降而乏生發之功耳。

    書載能治慢驚。

    其說似非。

    (實症不得謂慢。

    虛症當從溫理。

    不可不辨。

    )擊碎有乳孔者真。

    火醋淬三次。

    研細水飛用。

    幹姜為使。

    畏雄附。

     鎮虛 (石)溫中鎮怯雲母(專入脾。

    兼入肝肺)。

    生于泰山山谷。

    氣味甘平而溫。

    諸書皆言達肌溫肉。

    安髒定魄。

     補中絕續。

    故凡死肌敗肉。

    惡毒陰疽。

    及車船眩暈。

    痰飲頭痛。

    皆當用此調治。

    以其溫有陽和之力。

    重有鎮攝之能。

    故能使之辟邪而鎮怯也。

    (局方雲母膏治一切癰毒。

    仲景治牝瘧多寒。

    千金方治久痢帶下。

    小便淋疾。

    及一切惡瘡。

    深師治痰飲頭痛。

    何德揚治婦人難産。

    溫酒調服三錢。

    入口即下。

    金刃傷敷之。

    止血最速。

    且無腐爛之虞。

    陰疽陽癰。

    亦多用之。

    皆取助陽之力。

    )但書有言久服身輕屍解。

    不過極為贊揚。

    且因是物經時不焦。

    入土不腐。

    故雲服可長生。

    其說即出本經。

    豈真事哉!但此性屬助陽。

    陰虛火炎者勿服。

    以色白光瑩者良。

    (雲母石有五色。

    )使澤瀉。

    惡羊肉。

     鎮虛 (金)燥濕除熱消痰祛積鎮怯密陀僧(專入脾)。

    系出銀坑之中。

    真者難得。

    今用多屬傾銀爐底。

    味辛而鹹。

    氣平小毒。

    大率多屬祛濕除熱。

    消積滌痰鎮陰之品。

    故書載能絕瘧除痢。

    安驚定魄。

    止血散腫。

    消積殺蟲。

    及療腫毒。

    敷凍瘡。

    (桐油調敷。

    )解狐臭。

    (漿水洗淨。

    油調密陀僧塗之。

    以一錢用熱蒸餅一個。

    切開滲末夾之。

    )染須發。

    非其痰祛熱清濕除。

    重鎮軟堅。

    則病曷克去乎!(時珍曰。

    密陀僧感鉛銀之氣。

    其性重墜下沉。

    直走下焦。

    故能墜痰止吐。

    消積定驚。

    治瘧痢。

    止消渴。

    療瘡腫。

    洪邁夷堅志雲。

    驚氣入心。

    絡喑不能語者。

    用密陀僧末一匙。

    茶調服即愈。

    ) 但此出于銷銀爐裡。

    則有銅氣雜入。

    不堪入藥。

    且隻可以外敷。

    不可以作服餌也。

    若入藥。

     須煮一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