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上 除痰門
關燈
小
中
大
(内經隻有積飲之說,并無痰證之名。
至仲景始立四飲之名,而痰飲居其一。
今後世相傳,必者必以者或以勞倦,或以憂思酒色,緻成勞損非風卒厥者。
或脈見細數,髒無陽邪,時為嘔惡洩瀉氣短聲喑等證。
但察其形氣病氣,本非有餘者,皆虛痰也。
此則但宜調補,若或攻之,無不危矣。
總之治痰之法,但能使元氣日強,則痰必日少。
即有微痰,亦自不能為害,而且充助胃氣。
若元氣日衰,則水谷津液,無非痰爾。
随去随生,有能攻之使盡,而且保元氣無恙者乎。
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補天之手。
苟不辨其虛實,而欲一概攻之。
如王隐君所論,内外百病皆生于痰,悉用滾痰丸之類。
其亦但知目前,而不知日後之患哉。
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标者,雖不可執,亦不可竊也。
詳列如下。
) 苓桂術甘湯 (金匮)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桂枝白術(三兩)甘草(二兩。
)痰飲陰象,阻抑其陽,用此陽藥化氣以伸其陽,此正法也。
茲所主乃在胸脅支滿目眩者,何痰衛肺反去旨出 二陳湯 (局方。
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陳)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
得火則結為痰,随氣升降。
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中脘有痰。
令人憎寒壯熱頭痛,類外感表證。
久則潮咳夜重,又類陰火内傷。
走注肢節疼痛,又類風證,但肌色如故,脈滑不勻為異。
)半夏(姜制二錢)陳皮(去白)茯苓(一錢)甘草(五分)加姜煎。
(姜能制半夏之毒。
)黛,濕痰加蒼術加香附枳殼。
脅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
痰因氣滞,氣順則痰降。
(龐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故以茯苓滲濕為臣。
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
(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栝蒌貝母。
吳鶴臯曰:渴而喜飲水者,易之。
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
此濕為本,熱為标,濕極而兼勝已之化,非真象也,按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
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
雖俱化痰,而寒濕燥潤各異。
脫或誤施,贻害匪淺,用者宜審之。
有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傷,整肅之令,不得下行。
由是津液混濁,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當用潤劑。
如地黃門冬枸杞之類,滋陰降火,而痰自清。
若投二陳,立見危殆。
有頭風眉梢骨痛,投以風藥不效,投以痰藥見功。
又有眼赤羞明,與之涼藥不瘳,異以痰劑獲愈。
有人坐處吐痰滿地,不甚稠粘,隻是沫多,此氣虛不能攝涎,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錢以攝之。
)去茯苓甘草,名陳皮半夏湯。
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湯。
去陳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湯,治水姜湯,加膽星牆倒壁香片子痰結胸名加味名溫中化丸。
治痰單用半夏奈者。
潤下丸 治膈中痰飲。
廣陳皮(去白八兩,鹽水洗浸。
)甘草(二兩蜜炙)蒸餅糊丸。
或将陳皮鹽水煮爛,曬幹,同陳皮燥濕而利氣,濕去則痰消,氣順則痰下,食鹽潤下而軟堅,潤下則痰降,軟堅則痰化。
順氣消食化痰丸 (瑞竹堂)治酒食生痰,胸膈膨悶,五更咳嗽。
(過飲則脾濕,過食辛熱油皆能生痰。
壅于胸膈,故滿悶,五更咳嗽。
由胃有積熱,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故半夏(姜制)膽星(一斤)青皮陳皮(去白)萊菔子(生用)蘇子(沉水者)山楂麥芽夏南星白礬皂角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
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
痰由氣滞,青皮陳消, 金水六君煎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
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
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神效妙劑,此六君子湯之變方也。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草(一錢)加快者,加白芥子錢。
金沸草散 (活人)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風盛則氣壅,氣壅則痰升,故頭痛而咳嗽。
直指方雲:咳嗽,感風者鼻塞聲重。
傷冷者凄清怯寒,挾熱為焦煩,受濕為纏瘀血則膈間腥悶,停水則心下怔松。
三因方雲:一婦牙疼,治療不效,口頰皆腫,以金散大劑煎湯,熏漱而愈。
)旋複花(即金沸草)前胡細辛(一錢)荊芥(錢半)赤茯苓(六分)半夏(五分)甘草(有熱加柴胡黃消痰而降氣。
故下氣利濕 半夏白術天麻湯 (東垣)治脾胃内傷,眼黑頭眩,頭痛如裂,身重如山。
惡心煩悶,四肢厥足太陰痰厥頭痛。
(痰厥者,濕痰厥逆而生也。
痰逆則上實,故令頭痛目眩,眼前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
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
太陰少陰二經,雖不痰與氣逆,壅于膈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
)半夏(姜制)麥芽(錢半)神曲(炒)白術(炒一錢)蒼術(泔浸)人參黃(蜜炙)陳五錢。
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
(半夏燥痰,而能和胃。
)頭旋眼黑,虛風内作,非天麻不能定。
濕故結,發躁痛也乃濕頭痛所犯手乃自地升天者也。
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
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黃芩為主。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
至仲景始立四飲之名,而痰飲居其一。
今後世相傳,必者必以者或以勞倦,或以憂思酒色,緻成勞損非風卒厥者。
或脈見細數,髒無陽邪,時為嘔惡洩瀉氣短聲喑等證。
但察其形氣病氣,本非有餘者,皆虛痰也。
此則但宜調補,若或攻之,無不危矣。
總之治痰之法,但能使元氣日強,則痰必日少。
即有微痰,亦自不能為害,而且充助胃氣。
若元氣日衰,則水谷津液,無非痰爾。
随去随生,有能攻之使盡,而且保元氣無恙者乎。
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補天之手。
苟不辨其虛實,而欲一概攻之。
如王隐君所論,内外百病皆生于痰,悉用滾痰丸之類。
其亦但知目前,而不知日後之患哉。
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标者,雖不可執,亦不可竊也。
詳列如下。
) 苓桂術甘湯 (金匮)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桂枝白術(三兩)甘草(二兩。
)痰飲陰象,阻抑其陽,用此陽藥化氣以伸其陽,此正法也。
茲所主乃在胸脅支滿目眩者,何痰衛肺反去旨出 二陳湯 (局方。
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陳)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
得火則結為痰,随氣升降。
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中脘有痰。
令人憎寒壯熱頭痛,類外感表證。
久則潮咳夜重,又類陰火内傷。
走注肢節疼痛,又類風證,但肌色如故,脈滑不勻為異。
)半夏(姜制二錢)陳皮(去白)茯苓(一錢)甘草(五分)加姜煎。
(姜能制半夏之毒。
)黛,濕痰加蒼術加香附枳殼。
脅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
痰因氣滞,氣順則痰降。
(龐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故以茯苓滲濕為臣。
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
(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栝蒌貝母。
吳鶴臯曰:渴而喜飲水者,易之。
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
此濕為本,熱為标,濕極而兼勝已之化,非真象也,按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
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
雖俱化痰,而寒濕燥潤各異。
脫或誤施,贻害匪淺,用者宜審之。
有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傷,整肅之令,不得下行。
由是津液混濁,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當用潤劑。
如地黃門冬枸杞之類,滋陰降火,而痰自清。
若投二陳,立見危殆。
有頭風眉梢骨痛,投以風藥不效,投以痰藥見功。
又有眼赤羞明,與之涼藥不瘳,異以痰劑獲愈。
有人坐處吐痰滿地,不甚稠粘,隻是沫多,此氣虛不能攝涎,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錢以攝之。
)去茯苓甘草,名陳皮半夏湯。
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湯。
去陳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湯,治水姜湯,加膽星牆倒壁香片子痰結胸名加味名溫中化丸。
治痰單用半夏奈者。
潤下丸 治膈中痰飲。
廣陳皮(去白八兩,鹽水洗浸。
)甘草(二兩蜜炙)蒸餅糊丸。
或将陳皮鹽水煮爛,曬幹,同陳皮燥濕而利氣,濕去則痰消,氣順則痰下,食鹽潤下而軟堅,潤下則痰降,軟堅則痰化。
順氣消食化痰丸 (瑞竹堂)治酒食生痰,胸膈膨悶,五更咳嗽。
(過飲則脾濕,過食辛熱油皆能生痰。
壅于胸膈,故滿悶,五更咳嗽。
由胃有積熱,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故半夏(姜制)膽星(一斤)青皮陳皮(去白)萊菔子(生用)蘇子(沉水者)山楂麥芽夏南星白礬皂角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
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
痰由氣滞,青皮陳消, 金水六君煎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
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
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神效妙劑,此六君子湯之變方也。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草(一錢)加快者,加白芥子錢。
金沸草散 (活人)治肺經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風盛則氣壅,氣壅則痰升,故頭痛而咳嗽。
直指方雲:咳嗽,感風者鼻塞聲重。
傷冷者凄清怯寒,挾熱為焦煩,受濕為纏瘀血則膈間腥悶,停水則心下怔松。
三因方雲:一婦牙疼,治療不效,口頰皆腫,以金散大劑煎湯,熏漱而愈。
)旋複花(即金沸草)前胡細辛(一錢)荊芥(錢半)赤茯苓(六分)半夏(五分)甘草(有熱加柴胡黃消痰而降氣。
故下氣利濕 半夏白術天麻湯 (東垣)治脾胃内傷,眼黑頭眩,頭痛如裂,身重如山。
惡心煩悶,四肢厥足太陰痰厥頭痛。
(痰厥者,濕痰厥逆而生也。
痰逆則上實,故令頭痛目眩,眼前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
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
太陰少陰二經,雖不痰與氣逆,壅于膈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
)半夏(姜制)麥芽(錢半)神曲(炒)白術(炒一錢)蒼術(泔浸)人參黃(蜜炙)陳五錢。
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
(半夏燥痰,而能和胃。
)頭旋眼黑,虛風内作,非天麻不能定。
濕故結,發躁痛也乃濕頭痛所犯手乃自地升天者也。
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
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黃芩為主。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