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下 瀉火門
關燈
小
中
大
(内經至真要大論所列病機,凡言火者五,言熱者四,似皆謂之火也。
然諸病之見于諸篇者悉病于篇為真之不甚則之元病在為病急烈又何難哉。
惟虛病為最者,正以大腸之火。
山栀此不可。
黃芩清之火,善除骨蒸梨汁貝母,解上清肝腎大腸之火瀉諸經之浮火,元胡黃連,瀉五髒之火,澤瀉車前子,瀉陽明諸經實熱滋心腎不交,已若盡之。
然 黃連解毒湯 (相傳此方為太倉公火劑,而崔氏治劉護軍,又雲其自制者。
)治一切火熱,表盛,狂躁煩心。
(邪入于陽則狂,心為熱所擾則煩,躁則煩之甚也。
)口燥咽幹。
(火盛大熱幹嘔。
(熱毒上逆。
)錯語不眠。
(熱昏其神,崔尚書曰:胃有燥屎,令人錯語。
亦令人錯語。
若秘而錯語者,宜承氣湯。
通而錯語者,宜黃連解毒湯。
)吐血衄血。
(衄血者,當汗不汗,蘊熱逼血上行也。
)熱甚發斑。
(熱毒入胃。
)黃連黃芩黃柏栀子等分。
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于上焦,黃連瀉脾火于中焦。
(王海藏曰:黃連瀉心膀胱也。
微熱三下濕熱水丸,名三黃金花丸。
治中外諸熱,寝汗切牙,夢語驚悸。
吐衄淋秘,勞嗽骨蒸。
加大黃名粥丸火生氣(汗陽連(丹受則血歸經而自安矣。
寇宗曰:以苦洩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
吳鶴臯曰:治病必求其本。
陽毒上竅出血,則熱為本,血為标。
能去其熱,則血不治而自歸經矣。
李士材曰: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血,意甚深微。
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
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也。
楊仁齋曰: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藥。
然亦有氣虛挾寒,營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已。
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宜理中湯加木香,七氣湯加川芎,或甘草幹姜湯,甚效。
)又大黃用酒浸,蒸曬九次,蜜丸,名三黃丸。
治三焦積熱,頭項腫痛,目赤口瘡,心膈煩躁,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及消渴羸瘦,(消渴羸瘦,由于火炎水幹。
) 附子瀉心湯 (仲景)治傷寒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
(傷寒心下滿硬而痛者為結胸,硬滿而不痛者為痞。
經曰:心下痞,按之濡,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下痞,而複惡寒汗附子瀉心湯。
大抵諸痞皆熱,故攻之多寒劑。
此加附子,恐三黃重損其陽,非補虛也後複汗,或下後陽虛,故惡寒汗出。
諸瀉心湯,皆治傷寒痞滿,滿在心胸,不在胃也病痞滿,有寒熱虛熱之不同。
保命集雲:脾不能行氣于四髒,結而不散則為痞。
傷寒之為寒郁内熱,宜苦洩。
雜病之痞,為氣不滌暢,宜辛散。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一兩)附子(一枚。
炮去皮臍。
别煮取汁。
)吳鶴臯曰:心下痞,故用三黃以瀉痞。
惡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陽。
非三黃不能去痞熱,無之二下者類解渴作痞中關上活人足吐心湯胃之發于分之陽發當有 半夏瀉心湯 (仲景)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證。
(經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
此難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欲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若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凡用瀉心者,皆屬誤下之證,非傳經熱邪也。
)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甘草(炙)人參幹姜(三兩)大棗(十二枚)成氏曰:否而不泰為痞,苦先入心,瀉心者必以苦。
故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者,而大證,嘉言怫寒寒熱不可陽驟得苦猶恐除人參再加甘草,(一兩,合前四兩。
)名甘草瀉心湯。
(仲景)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胃虛退并雲甘草能除滿,以脾健運則滿除也。
觀仲景用以消痞,豈非取其散滿哉?又按此乃傷寒之下利腸鳴也。
雜證腸鳴,亦多屬脾胃虛。
經雲:脾胃虛則腸鳴腹滿。
又雲: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宜參術補劑加甘草芩連枳實幹姜等。
丹溪曰:腹中水鳴,乃火激動其水也,宜二陳湯加芩連栀子。
)加生姜四兩,名生姜瀉心湯。
(仲景)治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嗳同),食臭,完谷不化,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客氣上逆,伏飲搏膈,故痞硬。
中氣不和,故幹嗳。
胃虛火盛,邪熱不殺谷,故完谷不化。
脅下有水氣,土弱不能制水,故腹中雷鳴下利,謂之協熱利。
為汗後胃虛,外損陽氣,故加生姜以散邪滌飲,益胃複陽。
劉河間曰:瀉而水谷變色者為熱,不變色而澄徹清冷者為寒。
若肛門燥澀,小便黃赤,水谷雖不變,猶為熱也。
此因火性急速,食下即出,不及克化,所謂邪熱不殺谷也。
) 白虎湯 (仲景)治傷寒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
(浮為在表,滑為在裡,裡寒指傷寒,即病熱之本因也。
)及三陽合病。
脈浮大,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谵語遺尿。
發汗則谵語,下之則頭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
(腹滿身重,口不仁,語,陽明證也。
面垢,少陽證也。
遺尿,太陽證也。
三證之中,陽明為多,屬表裡有邪。
發表則燥熱益甚,故谵語。
攻裡則陰氣下竭,而虛陽上脫,必額汗出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三陽熱甚也,與此湯以解内外之熱。
)通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苔,目痛鼻幹,不得卧,心煩躁亂,日晡潮熱,或陽毒發斑,胃熱諸病。
(邪熱盛,故脈洪大。
外無寒邪,故不惡寒反惡熱。
中風有汗,傷寒無汗。
傳入陽明則有汗,謂之熱越,故陽明病法多汗。
裡熱故作渴,陽明主肌肉,故肌熱。
脈交中,故目痛。
脈挾鼻,金燥故鼻幹。
胃不和故卧不安。
人之陽氣,晝日行陽二十五度。
平旦屬少陽,日中屬太陽,日晡屬陽明。
傷寒證中,日晡潮熱,為胃實無虛證,胃熱失下則發斑。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先煮石膏數十沸。
(味淡難出。
)再投熱淫于内,以苦發之,故以知母苦寒為君。
熱則傷氣,必以甘寒為助,故以石膏甘草為臣。
瀉胃專治陽脾虛發力。
類而格陽重寒則冷,而邪入裡深,則深而病垣曰:臯曰:病則投渴,忌加人參三兩,名人參白虎湯。
(仲景)治傷寒渴欲飲水,無表證者。
(白虎解熱,人參生津。
俱無癃秘和者已亦傷發寒其表不解,全是麻黃與葛根證,安可行白虎也。
)亦治太陽中,身熱汗出,惡寒足冷,脈微而渴。
(身熱惡
然諸病之見于諸篇者悉病于篇為真之不甚則之元病在為病急烈又何難哉。
惟虛病為最者,正以大腸之火。
山栀此不可。
黃芩清之火,善除骨蒸梨汁貝母,解上清肝腎大腸之火瀉諸經之浮火,元胡黃連,瀉五髒之火,澤瀉車前子,瀉陽明諸經實熱滋心腎不交,已若盡之。
然 黃連解毒湯 (相傳此方為太倉公火劑,而崔氏治劉護軍,又雲其自制者。
)治一切火熱,表盛,狂躁煩心。
(邪入于陽則狂,心為熱所擾則煩,躁則煩之甚也。
)口燥咽幹。
(火盛大熱幹嘔。
(熱毒上逆。
)錯語不眠。
(熱昏其神,崔尚書曰:胃有燥屎,令人錯語。
亦令人錯語。
若秘而錯語者,宜承氣湯。
通而錯語者,宜黃連解毒湯。
)吐血衄血。
(衄血者,當汗不汗,蘊熱逼血上行也。
)熱甚發斑。
(熱毒入胃。
)黃連黃芩黃柏栀子等分。
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于上焦,黃連瀉脾火于中焦。
(王海藏曰:黃連瀉心膀胱也。
微熱三下濕熱水丸,名三黃金花丸。
治中外諸熱,寝汗切牙,夢語驚悸。
吐衄淋秘,勞嗽骨蒸。
加大黃名粥丸火生氣(汗陽連(丹受則血歸經而自安矣。
寇宗曰:以苦洩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
吳鶴臯曰:治病必求其本。
陽毒上竅出血,則熱為本,血為标。
能去其熱,則血不治而自歸經矣。
李士材曰: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血,意甚深微。
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
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也。
楊仁齋曰: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藥。
然亦有氣虛挾寒,營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已。
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宜理中湯加木香,七氣湯加川芎,或甘草幹姜湯,甚效。
)又大黃用酒浸,蒸曬九次,蜜丸,名三黃丸。
治三焦積熱,頭項腫痛,目赤口瘡,心膈煩躁,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及消渴羸瘦,(消渴羸瘦,由于火炎水幹。
) 附子瀉心湯 (仲景)治傷寒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
(傷寒心下滿硬而痛者為結胸,硬滿而不痛者為痞。
經曰:心下痞,按之濡,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下痞,而複惡寒汗附子瀉心湯。
大抵諸痞皆熱,故攻之多寒劑。
此加附子,恐三黃重損其陽,非補虛也後複汗,或下後陽虛,故惡寒汗出。
諸瀉心湯,皆治傷寒痞滿,滿在心胸,不在胃也病痞滿,有寒熱虛熱之不同。
保命集雲:脾不能行氣于四髒,結而不散則為痞。
傷寒之為寒郁内熱,宜苦洩。
雜病之痞,為氣不滌暢,宜辛散。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一兩)附子(一枚。
炮去皮臍。
别煮取汁。
)吳鶴臯曰:心下痞,故用三黃以瀉痞。
惡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陽。
非三黃不能去痞熱,無之二下者類解渴作痞中關上活人足吐心湯胃之發于分之陽發當有 半夏瀉心湯 (仲景)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證。
(經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
此難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欲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若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凡用瀉心者,皆屬誤下之證,非傳經熱邪也。
)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甘草(炙)人參幹姜(三兩)大棗(十二枚)成氏曰:否而不泰為痞,苦先入心,瀉心者必以苦。
故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者,而大證,嘉言怫寒寒熱不可陽驟得苦猶恐除人參再加甘草,(一兩,合前四兩。
)名甘草瀉心湯。
(仲景)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胃虛退并雲甘草能除滿,以脾健運則滿除也。
觀仲景用以消痞,豈非取其散滿哉?又按此乃傷寒之下利腸鳴也。
雜證腸鳴,亦多屬脾胃虛。
經雲:脾胃虛則腸鳴腹滿。
又雲: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宜參術補劑加甘草芩連枳實幹姜等。
丹溪曰:腹中水鳴,乃火激動其水也,宜二陳湯加芩連栀子。
)加生姜四兩,名生姜瀉心湯。
(仲景)治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嗳同),食臭,完谷不化,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客氣上逆,伏飲搏膈,故痞硬。
中氣不和,故幹嗳。
胃虛火盛,邪熱不殺谷,故完谷不化。
脅下有水氣,土弱不能制水,故腹中雷鳴下利,謂之協熱利。
為汗後胃虛,外損陽氣,故加生姜以散邪滌飲,益胃複陽。
劉河間曰:瀉而水谷變色者為熱,不變色而澄徹清冷者為寒。
若肛門燥澀,小便黃赤,水谷雖不變,猶為熱也。
此因火性急速,食下即出,不及克化,所謂邪熱不殺谷也。
) 白虎湯 (仲景)治傷寒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
(浮為在表,滑為在裡,裡寒指傷寒,即病熱之本因也。
)及三陽合病。
脈浮大,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谵語遺尿。
發汗則谵語,下之則頭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
(腹滿身重,口不仁,語,陽明證也。
面垢,少陽證也。
遺尿,太陽證也。
三證之中,陽明為多,屬表裡有邪。
發表則燥熱益甚,故谵語。
攻裡則陰氣下竭,而虛陽上脫,必額汗出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三陽熱甚也,與此湯以解内外之熱。
)通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苔,目痛鼻幹,不得卧,心煩躁亂,日晡潮熱,或陽毒發斑,胃熱諸病。
(邪熱盛,故脈洪大。
外無寒邪,故不惡寒反惡熱。
中風有汗,傷寒無汗。
傳入陽明則有汗,謂之熱越,故陽明病法多汗。
裡熱故作渴,陽明主肌肉,故肌熱。
脈交中,故目痛。
脈挾鼻,金燥故鼻幹。
胃不和故卧不安。
人之陽氣,晝日行陽二十五度。
平旦屬少陽,日中屬太陽,日晡屬陽明。
傷寒證中,日晡潮熱,為胃實無虛證,胃熱失下則發斑。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先煮石膏數十沸。
(味淡難出。
)再投熱淫于内,以苦發之,故以知母苦寒為君。
熱則傷氣,必以甘寒為助,故以石膏甘草為臣。
瀉胃專治陽脾虛發力。
類而格陽重寒則冷,而邪入裡深,則深而病垣曰:臯曰:病則投渴,忌加人參三兩,名人參白虎湯。
(仲景)治傷寒渴欲飲水,無表證者。
(白虎解熱,人參生津。
俱無癃秘和者已亦傷發寒其表不解,全是麻黃與葛根證,安可行白虎也。
)亦治太陽中,身熱汗出,惡寒足冷,脈微而渴。
(身熱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