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上 潤燥門

關燈
(内經病機一十九條獨遺燥氣,他凡秋傷于燥,皆謂秋傷于濕。

    曆代諸賢,随文作解,弗察于寒肝木紀可試觀草木菁英可掬,一乘金氣,勿焉改容,焦其上首,而燥氣先傷上焦華蓋,豈不明耶。

    詳此則病機之諸氣郁,皆屬于肺,諸痿喘嘔,皆屬于上,二條明指燥病言矣。

    生氣通天論,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燥病之要,一言而終。

    與病機二條,适相吻合矣。

    要知肺氣不燥,則諸氣禀清肅之令,而周身四達,亦何緻恚郁耶。

    諸痿喘嘔之屬于上者,上亦指肺,不指心也。

    若統上焦心肺并言,則心病不主痿喘及嘔也。

    惟肺燥甚,則肺葉痿而不用,肺氣逆而喘鳴,食難膈而嘔出。

    三者皆燥證之極者也。

    經文原有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之文,其可稱為濕病乎?其左脅痛,不能轉側,嗌幹面塵,身無膏澤。

    足外反熱,腰痛驚駭筋攣。

    丈夫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瘡,則燥病之本于肝,而散見不一者也。

    肝髒見燥證,固當急救肝葉,勿令焦損。

    然清其肺金,除其燥本,尤為先務。

    若肺金自病,不及于肝,即專力救肺,焦枯且恐立至,尚可分功緩圖乎。

    ) 麥門冬湯 (金匮)治火氣上逆,咽喉不利。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粳米(三合)水一喻嘉言曰:此胃中津液幹枯,虛火上炎之證。

    用寒涼藥而火反升,徒知與火相争,知母貝母隊中之奇 炙甘草湯 (仲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

    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脈動而中能自還者曰結,不能自還曰代。

    氣血虛衰,不能相續也。

    心中動悸,真氣内虛也。

    肺痿多者,以胃中之津液上供,悉從燥熱化為涎沫也。

    )寶鑒用治呃逆。

     甘草(炙四兩)生姜桂枝人參阿膠(蛤粉炒二兩)生地黃(一斤)麥冬(去心)麻仁人參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複脈。

    生地阿膠,助營血而甯心。

    麻仁潤滑,以緩脾胃。

     姜桂濕劑門中在肺咳制用炙甘草湯,此補虛勞也。

    與補陰虛火熱不同,故肺痿有寒熱之異。

    ) 清燥救肺湯 治諸氣郁,諸痿喘嘔。

     二桑葉(經霜者。

    得金氣而柔順不凋,取之為君,去枝梗。

    三錢。

    )石膏(禀清肅之氣,極胡麻仁(枇杷葉(一生地黃,熱喻嘉言曰:諸氣郁之屬于肺者,屬于肺之燥也。

    而古今治氣郁之方,用辛香行氣,絕無一以喘也。

     内經即約不肺仿 通幽湯 (東垣)治幽門不通,上沖吸門,噎塞不開,氣不得下,大便艱難,名曰下脘不通,治在幽門。

    (下脘即幽門,胃之下口也。

    人身上下有七門,皆下沖上也。

    幽門上沖吸門,吸門即會厭,氣喉上掩飲食者也。

    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肝腎,為陰火所拒,故膈噎不通。

     濁陰不得下降,而大便幹燥不行。

    胃之濕與陰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

    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洩其陰火,潤其燥血,生其新血,則幽門通,吸門亦不受邪,膈噎得開,脹滿俱去矣。

    是濁陰得下歸地也。

    )當歸身升麻桃仁(研)紅花甘草(炙)原生地原熟地或加槟榔當歸二地,滋陰以養血,桃仁紅花,潤燥而行血,槟榔下墜而破氣滞。

    加升麻者,天地之道垣曰飽勞便以桃仁酒制大黃通之。

    風燥者,以麻仁加大黃利之。

    氣塞者,郁李仁杏仁皂角仁潤之。

    不可概用牽牛巴豆之類下之,損其津液。

    暫得通快,燥結愈甚,遂成不救。

    )加大黃麻仁,名當歸潤腸湯,治同。

     濟川煎 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

    若勢有不得不通者,主之,此用通于補之劑也。

     當歸(三五錢)牛膝(二錢)肉苁蓉(酒洗去鹹。

    二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升麻(五七加黃芩, 潤腸丸 (東垣)治腸胃有伏火,大便秘澀。

    全不思食,風結血結。

    (風結即風秘,由風搏髒,傳于大腸。

    或素有風病者,亦多秘。

    氣秘,由氣不升降。

    血秘,由亡血血虛,津液不熱秘,由大腸熱結。

    冷秘,由冷氣橫于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非燥糞也。

    仲景曰浮而數,能食。

    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

    脈沉而遲,不能食。

    身體重,大便反硬曰陰結。

    李東垣曰:實秘熱秘,即陽結也,宜散之。

    虛秘冷秘,即陰結也,宜溫之。

    )大黃歸尾羌活(五錢)桃仁(研)大麻仁(去殼一兩)蜜丸。

    一方有防風。

    風濕加秦艽皂歸尾桃仁,潤燥活血,羌活搜風散邪,大黃破結通幽,麻仁滑腸利竅。

    血和風疏,腸胃得潤用枳是也加防風皂角仁,蜜丸,名活血潤燥丸,治同。

    (皂角得濕則滑,濕滑則燥結自除)去羌活,加等分蜜丸 決津煎 治婦人血虛經滞,不能流暢而痛極者,當以水濟水。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