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下 燥濕門
關燈
小
中
大
(濕病有出于天氣者,雨露之屬是也,多傷人髒氣。
有出于地氣者,泥水之屬是也,多傷人不遑之虧能轉滿,也。
也,當辨寒濕涼,其變或 五苓散 (仲景)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
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
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表以外證未罷言,裡以煩渴屬腑言。
邪熱挾積飲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
)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
(功擅蕩熱導飲,故亦為消痞良方。
程郊倩曰: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濁陰出下竅,而清陽之在上竅者,自能宣化矣。
心邪不從心瀉,而從小便瀉,又一法也。
汪庵曰:此乃正治,非又一法也,乃髒實而瀉其腑也,)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洩瀉。
水寒射肺,或喘或咳。
中暑煩渴,身熱頭痛。
膀胱積熱,便秘而渴。
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此皆傷濕之見證也。
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制水,溢于皮膚,則腫脹。
并于大腸,則洩瀉。
水停心下,則嘔逆。
水寒射肺,則喘咳。
暑先入心,故煩渴。
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煩濕勝,則身痛身重。
大抵下不通利,則陰陽不能升降,而變證多矣。
)豬苓茯苓術(炒共十八铢)澤瀉(一兩六铢半)桂(半兩。
按雜病當用桂,傷寒證中表傷暑者,太陽之熱,傳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經曰:淡味滲洩為陽,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其化制水使,不利義。
一曰辛熱曰:當下熱而經之發熱濕熱而渴傷利陰去桂,名四苓散。
(李東垣曰:無惡寒證,不可用桂。
周揚俊曰:五苓為渴而小便不利者設小便加思飲澤瀉名茯苓加川與暑赤淋胃苓濕也亦緻消導當湯 豬苓湯 (仲景)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通。
(成氏曰:脈浮發熱,熱在表也脈湯少沉利不渴者,裡寒也。
渴者,陽邪入裡。
心煩不眠,知挾熱也。
咳而渴嘔,有停飲也。
渴而下利,知小便必不利,是熱邪已入膀胱也。
宜利小便,則熱降而便實。
)通治濕熱黃膽,口渴溺赤。
(五苓瀉濕勝,故用桂術。
豬苓瀉熱勝,故用滑石。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一兩)熱上壅,則下不通。
下不通,熱益上壅。
又濕郁為熱,熱蒸更為濕。
故心煩而嘔渴,便秘而膀胱水道津液以行 茯苓甘草湯 (仲景)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隙治其厥,不爾,水漬入必作利也。
(太陽證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必悸。
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動不自安也。
)亦寒汗出不渴者。
(經曰: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渴,為邪未入裡,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遺溺。
茯苓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姜(三兩)淡能滲水,甘能甯心助陽,故用茯苓。
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姜桂。
益土可以制水去生姜,加白術,名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仲景)。
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故令飲和中,益陽固衛。
)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腎着湯 (金匮一名甘姜苓術湯)治傷濕,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腎主水,濕性下流,必舍于其所合而歸于坎。
勢也,腰為腎之腑,冷濕之邪,着而不移,故腰冷身重,是着痹也。
此由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
)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熱痛,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風寒濕邪客于胞中,氣不能化,故水道不通。
足太陽經,上額絡腦。
太陽經氣不得下行,上入腦而流于鼻,則為清涕。
)幹姜(炮)茯苓(四兩)甘草(炙)白術(炒二兩)有寒者,加附子。
經心錄,加肉桂澤瀉杜仲牛膝,治同。
喻嘉言曰:腰冷如坐水中,非腎之精氣冷也,故飲食如故,便利不渴且與腸胃之腑無預,況 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匮三因名大半夏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
(水氣上逆膈間則痞,上幹于頭則眩,淩于心則悸。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半夏生姜,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
茯苓甯心氣而洩腎邪,能利小便。
火因水而下行,除茯苓,名小半夏湯(金匮。
)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膽。
(金匮雲:嘔家本渴,渴者為為熱姜之類谷氣而 越婢湯 (金匮)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經曰:肝腎并沉為石水,并浮為風水,水在皮膚,故脈浮,裡無熱,故不渴。
病本于風,故汗
有出于地氣者,泥水之屬是也,多傷人不遑之虧能轉滿,也。
也,當辨寒濕涼,其變或 五苓散 (仲景)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
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
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表以外證未罷言,裡以煩渴屬腑言。
邪熱挾積飲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
)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
(功擅蕩熱導飲,故亦為消痞良方。
程郊倩曰: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濁陰出下竅,而清陽之在上竅者,自能宣化矣。
心邪不從心瀉,而從小便瀉,又一法也。
汪庵曰:此乃正治,非又一法也,乃髒實而瀉其腑也,)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洩瀉。
水寒射肺,或喘或咳。
中暑煩渴,身熱頭痛。
膀胱積熱,便秘而渴。
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此皆傷濕之見證也。
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制水,溢于皮膚,則腫脹。
并于大腸,則洩瀉。
水停心下,則嘔逆。
水寒射肺,則喘咳。
暑先入心,故煩渴。
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煩濕勝,則身痛身重。
大抵下不通利,則陰陽不能升降,而變證多矣。
)豬苓茯苓術(炒共十八铢)澤瀉(一兩六铢半)桂(半兩。
按雜病當用桂,傷寒證中表傷暑者,太陽之熱,傳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經曰:淡味滲洩為陽,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其化制水使,不利義。
一曰辛熱曰:當下熱而經之發熱濕熱而渴傷利陰去桂,名四苓散。
(李東垣曰:無惡寒證,不可用桂。
周揚俊曰:五苓為渴而小便不利者設小便加思飲澤瀉名茯苓加川與暑赤淋胃苓濕也亦緻消導當湯 豬苓湯 (仲景)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通。
(成氏曰:脈浮發熱,熱在表也脈湯少沉利不渴者,裡寒也。
渴者,陽邪入裡。
心煩不眠,知挾熱也。
咳而渴嘔,有停飲也。
渴而下利,知小便必不利,是熱邪已入膀胱也。
宜利小便,則熱降而便實。
)通治濕熱黃膽,口渴溺赤。
(五苓瀉濕勝,故用桂術。
豬苓瀉熱勝,故用滑石。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一兩)熱上壅,則下不通。
下不通,熱益上壅。
又濕郁為熱,熱蒸更為濕。
故心煩而嘔渴,便秘而膀胱水道津液以行 茯苓甘草湯 (仲景)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隙治其厥,不爾,水漬入必作利也。
(太陽證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必悸。
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動不自安也。
)亦寒汗出不渴者。
(經曰: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渴,為邪未入裡,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遺溺。
茯苓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姜(三兩)淡能滲水,甘能甯心助陽,故用茯苓。
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姜桂。
益土可以制水去生姜,加白術,名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仲景)。
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故令飲和中,益陽固衛。
)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腎着湯 (金匮一名甘姜苓術湯)治傷濕,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腎主水,濕性下流,必舍于其所合而歸于坎。
勢也,腰為腎之腑,冷濕之邪,着而不移,故腰冷身重,是着痹也。
此由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
)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熱痛,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風寒濕邪客于胞中,氣不能化,故水道不通。
足太陽經,上額絡腦。
太陽經氣不得下行,上入腦而流于鼻,則為清涕。
)幹姜(炮)茯苓(四兩)甘草(炙)白術(炒二兩)有寒者,加附子。
經心錄,加肉桂澤瀉杜仲牛膝,治同。
喻嘉言曰:腰冷如坐水中,非腎之精氣冷也,故飲食如故,便利不渴且與腸胃之腑無預,況 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匮三因名大半夏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
(水氣上逆膈間則痞,上幹于頭則眩,淩于心則悸。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半夏生姜,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
茯苓甯心氣而洩腎邪,能利小便。
火因水而下行,除茯苓,名小半夏湯(金匮。
)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膽。
(金匮雲:嘔家本渴,渴者為為熱姜之類谷氣而 越婢湯 (金匮)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經曰:肝腎并沉為石水,并浮為風水,水在皮膚,故脈浮,裡無熱,故不渴。
病本于風,故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