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上 消暑門

關燈
(暑本夏月之熱病,左傳蔭人于樾下,其名久矣,在仲景謂之中。

    凡盛暑烈日之時,或為可以緻寒邪襲于肌表,而病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肢體酸疼等證,惟宜溫散為主,當以傷寒法治之。

    又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以緻寒涼傷髒,而為嘔吐瀉痢腹痛等證,治宜溫中為主。

    苟其不分表裡,不察陰陽,則殺人慘于刀刃矣。

    ) 消暑丸 (海藏)治伏暑煩渴,發熱頭痛,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幹)茯苓甘草(半斤生用)姜汁糊丸,勿見生水,熱湯下。

     有痰,生長夏炎蒸,濕土司令,故暑必兼濕。

    證見便秘煩渴,或吐或利者,以濕勝不得施化也。

     此方能開濕,者多本方一兩,黃連二錢,名黃連消暑丸。

    治伏暑煩渴,而多熱痰。

     小半夏茯苓湯 (金匮)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

     方見卷七下燥濕門 四味香薷飲 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或煩渴,或吐瀉。

     香薷(一兩)濃樸(姜汁炒)扁豆(炒五錢)黃連(姜炒三錢)冷服。

    (香薷辛熱,必冷服香薷辛溫香散,能入脾肺氣分,發越陽氣,以散皮膚之蒸熱。

    濃樸苦溫,除濕散滿,以解心煩也中入傷寒害。

     除扁豆,名黃連香薷飲。

    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或下鮮血。

    (暑邪所逼。

    )加茯神,治瘅瘧草香除黃木瓜頭重薷飲物香 縮脾飲 清暑氣,除煩渴。

    止吐瀉霍亂,及暑月酒食所傷。

     扁豆(炒研)幹葛(二兩)砂仁草果(煨去皮)烏梅甘草(炙四兩)每服四錢。

     暑必兼濕,而濕屬脾土。

    暑濕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濕。

    砂仁草果,辛香溫散,利清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幹,陰陽氣逆,霍亂吐瀉,不調。

     幹姜桂杏仁(去皮尖)甘草等分。

    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過,篩去砂淨,合夏月過于飲冷餐寒,陽氣不得伸越,故氣逆而霍亂吐瀉也。

    脾胃喜燥而惡濕,喜溫而惡寒。

     之法用者 來複丹 治伏暑洩瀉,身熱脈弱。

     方見卷六下祛寒門補火丸附方内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哕惡心,頭目昏眩。

     枇杷葉(去毛炙)陳皮(去白焙)丁香濃樸(去皮姜汁炙五錢)白茅根麥門冬幹木瓜服,溫湯調服 冷香飲子 治傷暑口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陳皮(一錢)甘草(炙)草果(錢半)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 桂苓甘露飲 (河間)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便秘。

     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甘草(二兩)白術茯苓澤瀉(一兩)豬苓肉桂(五錢)張子和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幹葛(各一兩)藿香木香,(各一錢)減桂隻用一錢,每服逆。

    ) 清暑益氣湯 (東垣)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

    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自汗身重,肢體疼痛。

    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

    (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肢溏。

    暑熱傷肺,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

    濁氣在上,則生脹,故胸滿惡食。

    暑先入汗為心液,故自汗。

    濕盛,故身痛身重。

    寒傷形,表邪外盛,故脈大而有餘。

    暑傷氣,耗傷,故脈虛而不足。

    )黃人參白術(炒)蒼術神曲(炒)青皮(麸炒)陳皮(留白)甘草(炙)麥冬五熱傷氣,參益氣而固表。

    濕傷脾,二術燥濕而強脾。

    火盛則金病而水衰,故用麥冬五味,用黃升清之以胃既血,又補脾。

     濁相幹曲辛甘貫曰:有生地犀角除青皮澤瀉幹葛,名黃人參湯。

    (東垣)治暑傷元氣,注夏倦怠,胸滿自汗,時作頭痛。

    (補肝 清燥湯 (東垣)治肺金受濕熱之邪。

    痿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身痛肢倦,口渴便秘。

    (經曰: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

    火盛克金,則肺熱葉焦,氣無所主,而失其治節。

    故肢體或縱或縮,而成痿也。

    火上逆肺,故喘促。

    肺主皮毛,故色白毛敗。

    濕熱填于膈中,故胸滿。

    壅于陽明,則食少。

    上升于頭,則眩。

    注于身,則體重。

    流于關節,則身痛。

    肺受火傷,天氣不能下降,膀胱絕其化源,故口渴便赤。

    )黃(錢半)蒼術(炒一錢)白術(炒)陳皮澤瀉(五分)人參茯苓升麻(三分)當苓(二分)黃連(一分)肺屬辛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