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下 祛寒門
關燈
小
中
大
(寒之為病,有陰邪犯于表者,有生冷傷于内者,有陰寒中于髒者。
此皆外來之寒,人所易溪曰陽氣也。
無響亦腹止酒溫也證不知回陽之功,當用矣。
但附子性悍,獨勇,斯無往不利矣。
理中湯 (仲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
(王海藏曰,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
三陽傳陰經而下利者,為協熱利。
陰寒直中陰經而下利者,為寒利。
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冷,其大較也。
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
以下利為邪氣内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寒多而嘔,腹痛糞溏。
(太陰,脾經也。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為太陰病。
自利渴者為熱,不渴喜嘔,腹痛便溏,皆虛寒所緻。
外邪傳裡而腹痛者,其痛不常。
陰寒在内而腹痛者,痛無休止。
時欲作利。
大腹屬太陰,少腹屬少陰,臍下屬厥陰,亦有挾食積與痰火者。
)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
(寒束于外。
)或結胸吐蛔,(寒凝于中。
)及感寒霍亂。
(陰陽不和,而揮霍撩亂。
或吐或瀉,亦有寒熱二症。
若虛寒所緻者,宜此湯。
)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症,俱宜用此。
分理陰陽,安和胃氣白術(陳壁土炒二兩)幹姜(炮)甘草(炙)人參(一兩)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不痛利多者廉少陰證。
)臍下動發黃加不了了中丸。
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
白術健脾燥濕,故以為臣。
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佐。
幹姜溫胃所以本方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
(亦可作丸,即四逆湯加參術。
)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不換木瓜景)藉中大中是效如神。
渴者,加花粉。
自汗者,加牡蛎粉。
)去甘草,加茯苓川椒烏梅,名理中安蛔丸。
(陶白黃滿加 理陰煎 治真陰虛弱,脹滿嘔逆,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滞等證。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幹姜(炒黃色一二三錢)甘草(炙一二發熱脈數不其效如神其清利也錢,甚者宜去姜桂茯苓一錢加山藥扁木香砂仁此理中湯之變方也。
凡脾腎中虛等證,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
宜溫潤者,當用理陰身疼若汗 六味回陽飲 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陰陽将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制附子(二三錢)炮幹姜(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加炙黃四五虛陽上浮,加 四逆湯 (仲景)治三陰傷寒。
(四逆湯為少陰主藥,然三陰通用之。
太陽證脈沉,亦有用此者。
)身痛腹痛,下利清谷,(三陰裡寒,自利居多。
)惡寒不渴,四肢厥冷。
(治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湯。
四肢者,諸陽之本。
寒則血脈凝澀,陽氣不能敷布,故一身盡痛,而手足厥冷也。
)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
(陰盛格陽于外。
)裡寒外熱。
或幹嘔,(膈有寒飲,)或咽痛,(虛火上炎。
)脈沉微細欲絕。
(少陰脈有沉有緊有數,而仲景統以微細言之。
蓋沉必重按始得,緊數亦在沉細中見,不似陽證浮大而緊敷也。
薛慎齊曰:人知數為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證。
脈營有七八至者,但按之無力爾,宜深察之。
)附子(一枚生用)幹姜(一兩)甘草(炙二兩)冷服面赤者,格陽于上也,加蔥九莖以通至亡陽。
不陰。
咽痛,加生姜二寒淫于内,治以甘熱。
故以姜附大熱之劑,伸發陽氣,表散寒邪。
(附子生用,亦能發表。
)冷服者(此制身痛者急則者,承氣厥。
厥,相順加人參一兩,名四逆加人參湯。
治惡寒,脈微,複利,利止亡血。
(利雖止而津液已竭,故兩下後發熱人必實。
)除附子,用甘草四兩,幹姜二兩,名甘草幹姜湯。
治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微惡寒,腳攣急。
用桂枝湯誤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與此湯以複其陽。
(脈浮自汗,便數惡寒,陽不足也。
攻表重虛其陽,得之便厥。
故與甘草益氣,幹姜助陽複其陽寒仲治陰盛格陽。
加官桂良姜半夏,名漿水散。
(潔古)治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者嘔吐,此為 當歸四逆湯 (仲景)治厥陰傷寒。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三兩)甘草(炙)通草(即木通二兩)大棗(二十五枚)仲景又名四逆加吳茱萸生四逆之名多矣,而有因寒因熱之不同。
此則因風寒中血脈而逆,故以當歸辛溫血中之氣藥為未藉 真武湯 (仲景)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
或咳或嘔,或小便利。
(傷寒脈沉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為少陰證。
凡人寤則氣行于陽,寐則氣行于陰,然必自少陰始,故少陰證但欲寐,陰氣勝也。
一有陽擾,則反是矣。
周揚俊曰:但欲寐,非能寐,昏昏如夢爾。
少陰屬腎,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為水氣。
腹痛者,寒濕内甚也。
四肢沉重疼痛,寒淫外甚也。
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濕勝而水谷不别也。
或咳或嘔,皆停飲也。
)及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振振欲擗地。
氣虛惡寒。
(汗出過多,則心悸。
汗為心液,汗去心虛,如魚失水則躍也。
水停心下,亦心悸。
心屬火,火畏水,故悸也。
虛陽内動,故頭眩。
汗多則液少不能榮養筋肉,故筋惕惕而跳,肉而動也。
振振欲擗地者,亡陽無奈,欲擗地而入也。
程郊倩曰:汗多亡陽,夫人知之。
然有衛外之陽,為周身營衛之主。
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證。
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
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證。
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
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振擗地之證。
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谷生化之主。
此陽虛逆,以法治之。
腎之泛濫為病。
故上淩心曰:汗雖出而熱不退無往而非亡陽之附子(一枚炮)白術(二兩炒)茯苓白芍生姜(三兩)水寒
此皆外來之寒,人所易溪曰陽氣也。
無響亦腹止酒溫也證不知回陽之功,當用矣。
但附子性悍,獨勇,斯無往不利矣。
理中湯 (仲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
(王海藏曰,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
三陽傳陰經而下利者,為協熱利。
陰寒直中陰經而下利者,為寒利。
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冷,其大較也。
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
以下利為邪氣内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寒多而嘔,腹痛糞溏。
(太陰,脾經也。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為太陰病。
自利渴者為熱,不渴喜嘔,腹痛便溏,皆虛寒所緻。
外邪傳裡而腹痛者,其痛不常。
陰寒在内而腹痛者,痛無休止。
時欲作利。
大腹屬太陰,少腹屬少陰,臍下屬厥陰,亦有挾食積與痰火者。
)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
(寒束于外。
)或結胸吐蛔,(寒凝于中。
)及感寒霍亂。
(陰陽不和,而揮霍撩亂。
或吐或瀉,亦有寒熱二症。
若虛寒所緻者,宜此湯。
)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症,俱宜用此。
分理陰陽,安和胃氣白術(陳壁土炒二兩)幹姜(炮)甘草(炙)人參(一兩)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不痛利多者廉少陰證。
)臍下動發黃加不了了中丸。
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
白術健脾燥濕,故以為臣。
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佐。
幹姜溫胃所以本方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
(亦可作丸,即四逆湯加參術。
)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不換木瓜景)藉中大中是效如神。
渴者,加花粉。
自汗者,加牡蛎粉。
)去甘草,加茯苓川椒烏梅,名理中安蛔丸。
(陶白黃滿加 理陰煎 治真陰虛弱,脹滿嘔逆,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滞等證。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幹姜(炒黃色一二三錢)甘草(炙一二發熱脈數不其效如神其清利也錢,甚者宜去姜桂茯苓一錢加山藥扁木香砂仁此理中湯之變方也。
凡脾腎中虛等證,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
宜溫潤者,當用理陰身疼若汗 六味回陽飲 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陰陽将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制附子(二三錢)炮幹姜(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加炙黃四五虛陽上浮,加 四逆湯 (仲景)治三陰傷寒。
(四逆湯為少陰主藥,然三陰通用之。
太陽證脈沉,亦有用此者。
)身痛腹痛,下利清谷,(三陰裡寒,自利居多。
)惡寒不渴,四肢厥冷。
(治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湯。
四肢者,諸陽之本。
寒則血脈凝澀,陽氣不能敷布,故一身盡痛,而手足厥冷也。
)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
(陰盛格陽于外。
)裡寒外熱。
或幹嘔,(膈有寒飲,)或咽痛,(虛火上炎。
)脈沉微細欲絕。
(少陰脈有沉有緊有數,而仲景統以微細言之。
蓋沉必重按始得,緊數亦在沉細中見,不似陽證浮大而緊敷也。
薛慎齊曰:人知數為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證。
脈營有七八至者,但按之無力爾,宜深察之。
)附子(一枚生用)幹姜(一兩)甘草(炙二兩)冷服面赤者,格陽于上也,加蔥九莖以通至亡陽。
不陰。
咽痛,加生姜二寒淫于内,治以甘熱。
故以姜附大熱之劑,伸發陽氣,表散寒邪。
(附子生用,亦能發表。
)冷服者(此制身痛者急則者,承氣厥。
厥,相順加人參一兩,名四逆加人參湯。
治惡寒,脈微,複利,利止亡血。
(利雖止而津液已竭,故兩下後發熱人必實。
)除附子,用甘草四兩,幹姜二兩,名甘草幹姜湯。
治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微惡寒,腳攣急。
用桂枝湯誤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與此湯以複其陽。
(脈浮自汗,便數惡寒,陽不足也。
攻表重虛其陽,得之便厥。
故與甘草益氣,幹姜助陽複其陽寒仲治陰盛格陽。
加官桂良姜半夏,名漿水散。
(潔古)治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者嘔吐,此為 當歸四逆湯 (仲景)治厥陰傷寒。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三兩)甘草(炙)通草(即木通二兩)大棗(二十五枚)仲景又名四逆加吳茱萸生四逆之名多矣,而有因寒因熱之不同。
此則因風寒中血脈而逆,故以當歸辛溫血中之氣藥為未藉 真武湯 (仲景)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
或咳或嘔,或小便利。
(傷寒脈沉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為少陰證。
凡人寤則氣行于陽,寐則氣行于陰,然必自少陰始,故少陰證但欲寐,陰氣勝也。
一有陽擾,則反是矣。
周揚俊曰:但欲寐,非能寐,昏昏如夢爾。
少陰屬腎,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為水氣。
腹痛者,寒濕内甚也。
四肢沉重疼痛,寒淫外甚也。
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濕勝而水谷不别也。
或咳或嘔,皆停飲也。
)及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振振欲擗地。
氣虛惡寒。
(汗出過多,則心悸。
汗為心液,汗去心虛,如魚失水則躍也。
水停心下,亦心悸。
心屬火,火畏水,故悸也。
虛陽内動,故頭眩。
汗多則液少不能榮養筋肉,故筋惕惕而跳,肉而動也。
振振欲擗地者,亡陽無奈,欲擗地而入也。
程郊倩曰:汗多亡陽,夫人知之。
然有衛外之陽,為周身營衛之主。
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證。
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
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證。
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
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振擗地之證。
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谷生化之主。
此陽虛逆,以法治之。
腎之泛濫為病。
故上淩心曰:汗雖出而熱不退無往而非亡陽之附子(一枚炮)白術(二兩炒)茯苓白芍生姜(三兩)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