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上 祛風門

關燈
〔六氣風淫為首,故風病最多,其淺而止在皮毛,則為傷風。

    其久而留于關節,則為痿痹。

     論中名而大有一之主氣為标然豈證于氣或陽,尤非陽虛此惟離六經加肢不收實,則輔其風邪 侯氏黑散 (金匮)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外台用治風癫。

    )菊花(四十分)白術防風(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人參茯苓當歸川芎三,服二十日即下矣,冷食此為中風家挾寒而未變熱者,治法之準則也。

    謂風從外入,挾寒作熱,此為大風。

    證見四肢勝乎參苓肝,驅内身為可不中風證行其堵服之食不耶 風引湯 (金匮)治大人風引癱瘓,小兒驚痫螈,日數十發。

    (巢氏用治香港腳。

    )大黃幹姜龍骨(四兩)牡蛎甘草(二兩)桂枝(三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升,煮三沸,風邪内并,則火熱内生。

    五髒亢盛,逆歸于心,故以桂甘龍牡,通陽氣安心腎為君。

    然厥陰流為石熱相成痰。

     風複生其風,舍之風病郁,外風外風亦因以風為陽邪,故熱也。

    則知從亡血來,是熱能生風,而外邪又助之也。

    從中風來,是風能生熱以滞津液,而痰涎壅膈也。

    (觀風引藥味,全是和髒腑,通經絡,便是治風,不專治風也。

    )是河間主熱之論,仲景早引其端緒。

    但不專主于熱,謂實有陽虛而外邪入之,為卒倒,為偏枯,為筋急螈者也。

    若諸痿全起于肺熱,因而傳入五髒,為昏惑螈,蝥悶暴喑,皆屬于火。

    為四肢不收,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皆屬于土。

    悉是濕熱之病,與中風之虛多風多寒多,皆為中風之理,全不相涉矣。

    按黑散風引二湯,喻氏以為仲景聖方,而程雲來金之證亦不 防己地黃湯 (金匮)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桂枝防風(三分)防己甘草(一分)以酒一杯。

    漬之一宿,絞取汁。

    生地黃二斤。

    咀此亦風之迸入于心者也,風升必氣湧,氣湧必滞涎,涎滞則流濕,濕留壅火。

    邪聚于心,故盛子 頭風摩散方 (金匮)大附子(炮)鹽等分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藥力行。

     頭風,乃偏着之病,故以附子劫之,鹽清其邪。

     桂枝芍藥知母湯 (金匮)治諸肢節疼痛,身體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生姜(五兩)桂枝白術知母防風(四兩)芍藥(三兩)附子(炮)麻黃甘草(二兩)此類曆節病,由風濕外邪,而兼脾腎俱虛之方也。

    謂諸肢節疼痛,濕留關節也。

    因而身體為故頭而太麻黃之郁 烏頭湯 (金匮)治病曆節,不可屈伸,疼痛,亦治香港腳疼痛,不可屈伸。

     烏頭(五枚。

    咀。

    以蜜二升。

    煎取一升。

    即出烏頭。

    )甘草(炙)黃芍藥麻黃(三知盡服曆節病,即行痹之屬也。

    乃濕從下受,挾風流注,故或足腫而必發熱,且更不可屈伸而疼痛 礬石湯 (金匮)治香港腳沖心。

    (此亦因風而自下而上也。

    故方列中風門。

    )礬石(二兩)以漿水一鬥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礬石收濕解毒,故以之為外治。

    然至衡心,亦能治之。

    蓋香港腳而至沖心,皆由腎水挾腳氣以 術附湯 (近效)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

    暖肌,補中,益精氣。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炙)白術(一兩)三味锉,每五錢,煨姜五片,棗一枚,水盞腎氣空虛,風邪乘之,漫無出路。

    風挾腎中濁陰之氣,厥逆上攻,故頭重眩苦至極,兼以胃土一 越婢加術湯 (千金)治内熱極,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洩,曆風氣,下焦腳弱。

     石膏(半斤)麻黃(六兩)白術(四兩)甘草生姜(二兩)大棗(十五枚)六味以水六升此治風極變熱之方也。

    謂風勝則熱勝,以緻内熱極而汗多,将必津脫,津脫而表愈虛,則腠營為愈虛家之之勇姜為 小續命湯 (千金)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愦亂,半身不遂。

    〔丹溪曰:左半身不遂,屬血虛瘀血,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姜汁竹瀝。

    右半身不遂,屬氣虛與痰,以四君子湯加竹瀝姜汁(分氣血屬左右,亦太拘着,不甚驗也。

    )〕筋急拘攣,口眼斜,語言謇澀,風濕腰痛,火并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痙者,項背強直,手足反張也。

    傷風有汗為柔痙,以能散氣也,傷寒無汗為剛痙,以寒能澀血也,亦有血虛筋脈無所榮養而成痙者。

    凡中風口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鼻鼾為肺絕。

    吐沫直視,發直頭搖,面如妝,汗綴如珠,皆不治。

    或隻見一二證,尚有得生者。

    金匮中風篇曰:寸口脈浮而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絡,肌膚不仁。

    邪在于經,即重不勝。

     入于腑,即不識人。

    邪入于髒,舌即難言,口吐涎。

    釋曰:中絡者,邪方入衛,尚在經絡外,故但肌膚不仁。

    中經則入營脈之中,骨肉皆失所養,故身體重着。

    至中腑中髒,則離而内,邪入深矣。

    中腑必歸于胃者,胃為六腑之總司也。

    中髒必歸于心者,心為神明之主風入胃中,胃熱必盛,蒸其津液,結為痰涎。

    胃之大絡入心,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竅中腑則不識人也。

    諸髒受邪,迸入于心,則神明無主。

    故中髒者,舌縱難言,廉泉開而沫也。

    廉泉穴在舌下,竅通于腎,津液之所出也。

    )防風(一錢二分)桂枝麻黃杏仁(去皮尖炒研)芎(酒洗)白芍(酒炒)人參甘草急語遲,脈弦者,加竹瀝。

    日久不大嘔逆加半夏。

    語言渴多驚,加犀角羚此六經中風之通劑也。

    鶴臯曰:麻黃杏仁,麻黃湯也,治太陽傷寒。

    桂枝芍藥,桂枝湯也,氣血黃芩緩,或細不受宜進續命湯以禦之。

    殊為不然,風勢才定,更用續命湯,重引風入,是添蛇足藥,頻頻熱服,俾内不召風,外無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