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上 和解門/表裡門
關燈
小
中
大
和解門
(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
兼滞者,行而和之。
兼寒者,溫而和之。
兼熱者,涼而和之。
和為熱仁如天冬苁蓉牛膝當歸柴胡童便之屬是也。
表邪未解忌收斂,如五味棗仁地榆文蛤之屬是也。
氣滞者忌塞閉,如黃白術山藥甘草之屬是也。
凡邪火在上者,不宜升。
火得升而愈熾矣。
沉寒在下者,不宜降,陰被降而愈亡矣。
諸動者不宜再動,如火動者忌溫暖,血動者忌辛香,汗動者忌疏散,神動者忌耗傷。
凡性味之不靜者,皆所當慎。
其于剛暴更甚者,則又在不言可知也。
諸靜者不宜再靜,如沉微細弱者,脈之靜也。
神昏氣怯者,證之靜也。
肌體清寒者,表之靜也。
口腹畏寒者,裡之靜也。
凡性味之陰柔者,皆所當慎。
其于沉寒更甚者,又在不言可知也。
夫陽主動,以動濟動,火上添油也,不焦爛乎。
陰主靜,以靜益靜,雪上加霜也,不寂滅乎。
凡前所論,論其略爾,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能因類而廣之,斯知和之為義矣。
) 小柴胡湯 (仲景)治傷寒中風。
少陽證,往來寒熱。
(寒為陰,熱為陽。
裡為陰,表為陽。
邪客于半表半裡,陰出與陽争,陰勝則寒。
陽入與陰争,陽勝則熱。
又曰:太陽行身之後,膀胱寒水,為表,陽明行身之前,屬胃燥金,為表之裡。
邪在于中,近後膀胱寒水則寒,前陽明燥金則熱也。
寒熱有定時者為瘧,無定時者為往來寒熱。
以熱在表而淺,邪惡正,惡寒。
寒已複熱,此邪未并于表裡,故寒熱微而無定時也。
)胸脅痞滿,心煩喜嘔。
(半表裡,屬足少陽膽,脈行于兩脅。
手少陽三焦之脈,絡心包。
風邪幹之,心氣不得宣暢,故滿,或攻胸脅,故又痞而痛也。
邪在表,則不煩不嘔,在裡則煩嘔。
表方傳裡,故心煩喜嘔也。
)默默不欲食。
(邪在表則呻吟不安,在裡則煩而悶亂,邪自表而方傳裡,故默默靜也。
經曰:陽入之陰則靜。
邪在表則能食,入裡則不能食。
今在表裡之間,故但不欲食,未至于不能食也。
)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
(裡虛協熱。
)或咳或悸,小便不利。
(裡有停飲。
)耳聾口苦。
(少陽膽脈絡于耳,膽氣上溢,故口苦。
)脈弦。
(肝與膽皆屬木,故脈弦。
)或汗後餘熱不解,及春月時嗽。
瘧發寒熱。
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血室,沖脈也,男女皆适在也調後陽所程證陽脈亦似陰也。
經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又曰:傷寒五六日,發熱而嘔,醫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愈。
或濕熱在半表半裡而發黃者,仍與小柴胡湯,雖雜證不能外也。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生姜(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劈)水一鬥二升汗吐下三紛纭而和非和敷布表全藉以其各煎嘔逆,加生姜以散逆,陳皮以理氣。
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蒌以蕩郁熱。
渴者,去半姜,也。
加陽草(脅為心下故痛加川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仲景曰:少陽中風則傷少陽乃達則不熱。
陰湊于陽則發寒,用黃芩降陰氣,使不上入陽中,則不寒,又曰:柴胡黃芩之苦寒以退熱,半夏生姜之辛溫以退寒,人參大棗甘草之甘溫以助正氣。
)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
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複傳人裡為佐。
邪在半表半裡,則營衛争,(表屬衛,裡屬營。
)故用姜棗辛甘,以和營衛為使也。
(陶節庵曰: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
未入于髒,尚為在表,隻須小柴胡加枳桔。
不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效如神。
李時珍曰: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而胸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
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
喻嘉言曰:傷寒分表裡中三治,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于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助脾之中。
但帶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裡。
飲入胃中,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
胃氣之降者,帶黃芩入裡,一和而表裡之邪盡解。
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杆格矣。
徐忠可曰:小柴胡湯為邪傳少陽,恰在半表半裡,和解之主方,又能散諸經血凝氣聚。
故凡邪之表裡混雜者,俱借之以提出少陽,俾循經而散。
以柴甘生姜為定藥,餘則加減随證爾。
吳绶曰:小柴胡為半表半裡之劑,太陽經之表熱,陽明之标熱,皆不能解也。
若夫陽氣虛寒,面赤發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見危殆。
及内有虛寒,大便不實,婦以爾。
虛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湯。
(金匮)治往來寒熱而渴,及勞瘧。
(喻嘉言曰柴胡陽邪全本退于潤燥以治六日者,内,桂枝加幹或但微甚以衛伏于既無湯,可以芩連惡寒偏旁惡寒大陷夫支去而景)此汗謂而使道絕。
使道絕則君主孤危,所以心驚而神亂也。
煩與嚴語,本屬胃,此則兼心。
小便不利,本屬津液内竭,此則兼小腸火燔。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又神明内亂,治節不行,百骸無主之明征也。
夫邪方在表裡,其患已及神明,于此而補天浴日,甯複尋常表裡所辦。
故用人參茯苓之補,以益心虛。
鉛丹之重,以鎮心驚。
龍骨牡蛎之澀,以為載神之舟楫。
一方而批導,全收安内攘外之功。
後人不察,謂是總三陽而和之之法,豈其然哉。
按傷寒雖雲傳足不傳手,其實原無界限。
此證手少陰心主為邪所逼,神明内亂,因緻谵語無倫,較他證谵語之屬胃實者,相去懸絕。
若複以治足經之法治之,必無幸矣。
方中藥止九味,用入心藥五種,不以為複。
且用重澀藥三種,不以為猛。
蓋都城震動,勢必悉力入援,非孤注可圖僥幸也。
至于痰飲抟膈,最為剝床者,但用半夏一味。
表邪内襲,首發難端者,但從太少之例,用桂枝柴胡二味。
陽邪入陰,最宜急驅者,但用大黃一味,是則治傷寒吃緊之
兼滞者,行而和之。
兼寒者,溫而和之。
兼熱者,涼而和之。
和為熱仁如天冬苁蓉牛膝當歸柴胡童便之屬是也。
表邪未解忌收斂,如五味棗仁地榆文蛤之屬是也。
氣滞者忌塞閉,如黃白術山藥甘草之屬是也。
凡邪火在上者,不宜升。
火得升而愈熾矣。
沉寒在下者,不宜降,陰被降而愈亡矣。
諸動者不宜再動,如火動者忌溫暖,血動者忌辛香,汗動者忌疏散,神動者忌耗傷。
凡性味之不靜者,皆所當慎。
其于剛暴更甚者,則又在不言可知也。
諸靜者不宜再靜,如沉微細弱者,脈之靜也。
神昏氣怯者,證之靜也。
肌體清寒者,表之靜也。
口腹畏寒者,裡之靜也。
凡性味之陰柔者,皆所當慎。
其于沉寒更甚者,又在不言可知也。
夫陽主動,以動濟動,火上添油也,不焦爛乎。
陰主靜,以靜益靜,雪上加霜也,不寂滅乎。
凡前所論,論其略爾,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能因類而廣之,斯知和之為義矣。
) 小柴胡湯 (仲景)治傷寒中風。
少陽證,往來寒熱。
(寒為陰,熱為陽。
裡為陰,表為陽。
邪客于半表半裡,陰出與陽争,陰勝則寒。
陽入與陰争,陽勝則熱。
又曰:太陽行身之後,膀胱寒水,為表,陽明行身之前,屬胃燥金,為表之裡。
邪在于中,近後膀胱寒水則寒,前陽明燥金則熱也。
寒熱有定時者為瘧,無定時者為往來寒熱。
以熱在表而淺,邪惡正,惡寒。
寒已複熱,此邪未并于表裡,故寒熱微而無定時也。
)胸脅痞滿,心煩喜嘔。
(半表裡,屬足少陽膽,脈行于兩脅。
手少陽三焦之脈,絡心包。
風邪幹之,心氣不得宣暢,故滿,或攻胸脅,故又痞而痛也。
邪在表,則不煩不嘔,在裡則煩嘔。
表方傳裡,故心煩喜嘔也。
)默默不欲食。
(邪在表則呻吟不安,在裡則煩而悶亂,邪自表而方傳裡,故默默靜也。
經曰:陽入之陰則靜。
邪在表則能食,入裡則不能食。
今在表裡之間,故但不欲食,未至于不能食也。
)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
(裡虛協熱。
)或咳或悸,小便不利。
(裡有停飲。
)耳聾口苦。
(少陽膽脈絡于耳,膽氣上溢,故口苦。
)脈弦。
(肝與膽皆屬木,故脈弦。
)或汗後餘熱不解,及春月時嗽。
瘧發寒熱。
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血室,沖脈也,男女皆适在也調後陽所程證陽脈亦似陰也。
經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又曰:傷寒五六日,發熱而嘔,醫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愈。
或濕熱在半表半裡而發黃者,仍與小柴胡湯,雖雜證不能外也。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生姜(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劈)水一鬥二升汗吐下三紛纭而和非和敷布表全藉以其各煎嘔逆,加生姜以散逆,陳皮以理氣。
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蒌以蕩郁熱。
渴者,去半姜,也。
加陽草(脅為心下故痛加川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仲景曰:少陽中風則傷少陽乃達則不熱。
陰湊于陽則發寒,用黃芩降陰氣,使不上入陽中,則不寒,又曰:柴胡黃芩之苦寒以退熱,半夏生姜之辛溫以退寒,人參大棗甘草之甘溫以助正氣。
)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
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複傳人裡為佐。
邪在半表半裡,則營衛争,(表屬衛,裡屬營。
)故用姜棗辛甘,以和營衛為使也。
(陶節庵曰: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
未入于髒,尚為在表,隻須小柴胡加枳桔。
不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效如神。
李時珍曰: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而胸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
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
喻嘉言曰:傷寒分表裡中三治,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于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助脾之中。
但帶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裡。
飲入胃中,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
胃氣之降者,帶黃芩入裡,一和而表裡之邪盡解。
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杆格矣。
徐忠可曰:小柴胡湯為邪傳少陽,恰在半表半裡,和解之主方,又能散諸經血凝氣聚。
故凡邪之表裡混雜者,俱借之以提出少陽,俾循經而散。
以柴甘生姜為定藥,餘則加減随證爾。
吳绶曰:小柴胡為半表半裡之劑,太陽經之表熱,陽明之标熱,皆不能解也。
若夫陽氣虛寒,面赤發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見危殆。
及内有虛寒,大便不實,婦以爾。
虛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湯。
(金匮)治往來寒熱而渴,及勞瘧。
(喻嘉言曰柴胡陽邪全本退于潤燥以治六日者,内,桂枝加幹或但微甚以衛伏于既無湯,可以芩連惡寒偏旁惡寒大陷夫支去而景)此汗謂而使道絕。
使道絕則君主孤危,所以心驚而神亂也。
煩與嚴語,本屬胃,此則兼心。
小便不利,本屬津液内竭,此則兼小腸火燔。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又神明内亂,治節不行,百骸無主之明征也。
夫邪方在表裡,其患已及神明,于此而補天浴日,甯複尋常表裡所辦。
故用人參茯苓之補,以益心虛。
鉛丹之重,以鎮心驚。
龍骨牡蛎之澀,以為載神之舟楫。
一方而批導,全收安内攘外之功。
後人不察,謂是總三陽而和之之法,豈其然哉。
按傷寒雖雲傳足不傳手,其實原無界限。
此證手少陰心主為邪所逼,神明内亂,因緻谵語無倫,較他證谵語之屬胃實者,相去懸絕。
若複以治足經之法治之,必無幸矣。
方中藥止九味,用入心藥五種,不以為複。
且用重澀藥三種,不以為猛。
蓋都城震動,勢必悉力入援,非孤注可圖僥幸也。
至于痰飲抟膈,最為剝床者,但用半夏一味。
表邪内襲,首發難端者,但從太少之例,用桂枝柴胡二味。
陽邪入陰,最宜急驅者,但用大黃一味,是則治傷寒吃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