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上 祛風門

關燈
入之路。

    且甘寒一可息風,二可補虛,三不用耶。

    保命集曰:厥陰瀉痢不止,脈沉遲,手足厥逆,膿血稠粘,此為難治續命湯汗之。

    謂有表邪縮于内,當散表邪,則髒腑自安矣。

    又曰:厥陰風瀉,續命消風散主之。

    )易老六經加減法,倍麻黃杏仁防風,名麻黃續命湯,治太陽中風,無汗惡寒。

    倍桂枝芍藥杏陽明中不惡風附續命少陽厥亦奚以命湯。

     痛處。

     不知痛則治外其内傷加幹姜 大秦艽湯 (機要)治中風手足不能暈掉,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秦艽石膏(三兩)當歸(酒洗)白芍(酒炒)川芎生地(酒洗)熟地白術(土炒)茯(五錢)每服一兩。

    雨此亦六經中風之通劑也。

    中風,虛邪也。

    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兼而治風疼去厥涼于靜非食 地黃飲子 (河間)治中風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

    此少陰氣厥不至,名曰風痱,急當溫之。

     (風痱,如癱瘓是也。

    )熟地巴戟(去心)萸肉苁蓉(酒洗)附子(炮)官桂石斛茯苓石菖蒲遠志麥熟地以滋根本之陰,巴戟苁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

    石斛安脾而秘氣,山萸溫肝而固精而風火虛藥,能平之元既歸于舌以緩調 天麻丸 (易老)養血。

    祛風。

    壯筋骨。

     天麻(祛風)牛膝(強筋。

    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幹用。

    )萆(祛風濕強筋骨。

    )玄參陰。

    )羌此方大意,主治腎熱生風。

    其以天麻入牛膝同制,取其下達。

    倍用當歸地黃,生其陰血。

     萆活漫無(劉宗而益筋 丸 (張詠)治中風僻,語言謇澀,(風中于經。

    )肢緩骨痛,(風而兼濕。

    )及風痹走痛濕草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佳。

    不拘多少,揀去粗筋,留枝葉花實,盡去,豬也,妙處全腎風之能驅風散濕,行大腸之氣。

    然風藥終燥,若風痹由于脾腎兩虛,陰血不足,不由風濕而節葉 活絡丹 治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經絡中有濕痰死血,腿臂間忽有一二點痛。

     川烏(炮去臍皮)草烏(炮去皮)膽星(六兩)地龍(即蚯蚓洗焙幹。

    )乳香(去油)沒藥所以散寒濕。

    蚯蚓于肢節,久則血脈瘀血,生新血。

    二 三生飲 治中風卒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等證。

    (東垣曰:中風非外來風乃本氣自病也。

    凡人年愈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岔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也。

    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爾。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生附子(去皮五錢)木香(二錢)每服一兩。

     加人參一兩煎南星辛熱,散風除痰。

    附子重峻,溫脾逐寒。

    烏頭輕疏,溫脾逐風。

    二藥通行經絡,無所不氣也其煎服即蘇。

    此乃行經治痰之劑,斬關擒王之将。

    必用人參兩許,駕馭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

    适以取敗,觀先哲參參附,其義可見。

    若遺尿,手撒,口開,鼻鼾,為不治。

    然服前藥,多有生者。

    喻嘉言曰:髒為陰,可勝純陽之藥,腑為陽,必加陰藥一二味。

    制其僭熱,經絡之淺,又當加和營衛,并宣道之藥。

    ) 牽正散 (直指方)治中風口眼斜,無他證者。

    (足陽明之脈,俠口環唇,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内。

    陽明内蓄痰熱,太陽外中于風,故牽急而斜也。

    又木不及,則金化縮短乘之,木為金乘,則土寡于畏,故口眼斜,口目常動,故風生焉。

    耳鼻常靜,故風息焉。

    )白附子僵蠶全蠍等分為末。

    每二錢。

    酒調。

     吳鶴臯曰:艽防之屬,可以驅外風。

    而内生之風,非其治也。

    (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之痰(辛同附改容膏。

    蓖麻子(一兩)冰片(三分)共搗為膏。

    寒月加幹姜附子各一錢。

    左貼右,右 蠲痹湯 (嚴氏)治中風身體煩痛,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

    (諸證皆因營衛虛而風濕幹之也。

    經曰: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

    不仁,皮膚不知痛癢也。

    不用,手足不能運動也。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也。

    二曰風痱。

    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

    三曰風,庵忽不知人也。

    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也。

    嘉言曰:難相類,實有不同。

    風則陽先受之,痹則陰先受之爾。

    緻痹之因,曰風,曰寒,曰濕,互相雜和,非可分屬。

    但以風氣勝者為行痹,風性善行故也。

    以寒氣勝者為痛痹,寒主收急故也。

    以濕氣勝者為着痹,濕主重滞故也。

    )黃(蜜炙)當歸(酒洗)赤芍(酒炒)羌活防風甘草(炙)片子姜黃(酒炒。

    )加姜棗煎辛能散寒,風能勝濕,防風羌活,除濕而疏風。

    氣通則血活,血活則風散,黃炙草,補氣能入為君屬為 胃風湯 (易老)治風冷乘虛,客于腸胃,食洩注下,完谷不化,及腸風下血。

    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手足螈,肉面腫,名曰胃風。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當歸(酒洗)芎芍藥(酒炒)桂等分。

    加粟米百餘粒煎。

     胃風者,胃虛而風邪乘之也。

    風屬肝木,能克脾土。

    故用參術茯苓,以固脾氣而益衛。

     當歸削桂而東垣胃風湯。

    白芷升麻各(一錢二分)麻黃(不去節)葛根(各一錢)柴胡羌活本蒼術蔓荊草蔻反能食。

    蓋風旨。

    必加麥門 解風散 治風成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滞。

     人參(兩半)麻黃(二兩)川芎獨活細辛甘草(一兩)為細末,每五錢,水盞半。

    生按風成為寒熱,乃風入胃中,而釀營衛之偏勝。

    前胃風湯,正驅胃風使從外解之藥。

    此因風營衛術為熱四 愈風丹 治諸風證,偏正頭痛。

     防風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各一料。

    加羌活細辛甘菊花天麻獨活薄荷按外風與身中之火熱相合,以陽從陽,必上攻于頭。

    然風火盛,營血必虧,故其藥如是也。

     清空膏 (東垣)治正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