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上 消暑門

關燈
主氣,大腸屬庚金而主津。

    燥金受濕熱之邪,則寒水(膀胱)生化之源絕,源絕則益元氣者,金(黃柏瀉,所(朱丹風病外證。

    其痰涎有甯免實大意。

    金水失所養侮所不勝瀉南方故陽明 六一散 (河間)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熱毒,偏主石淋。

    (暑熱皆陽邪,在表則發熱,在裡則瀉痢霍亂,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秘,或熱瀉。

    火氣煎灼,精結成石,則為石淋。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為末,冷水或燈心湯調下。

    (丹溪曰:洩瀉及嘔吐,生姜湯下。

    )降而下通膀實,而瀉自地六成之之濕熱也。

    然反耗其津液暑驅濕,反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

    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也。

    (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

    )加薄荷少痢。

    (傷。

    幹煩不得棗煎,吞忍冬 五苓散 治暑濕為病,發熱頭疼,煩躁而渴。

     方見卷七下燥濕門 竹葉石膏湯 治傷暑,發渴,脈虛。

     人參白虎湯 治太陽中,身熱汗出,足冷惡寒,脈微而渴。

     以上二方俱見卷八下瀉火門 生脈散 (千金)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肺主氣,火熱傷肺,故氣短。

    金為火制,不能生水,故口渴。

    氣少,故倦怠。

    肺主皮毛,虛故汗出。

    虛火乘肺,故咳李東垣曰:津者,庚大腸所主。

    三伏之時,為庚金受囚。

    若亡津液汗大洩,濕熱亢甚。

    燥金受囚,風木無制。

    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也。

    凡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緻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參麥冬(五分)五味子(七粒)肺主氣,肺氣旺則四髒之氣皆旺,虛故脈絕氣短也。

    人參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熱為君。

     麥冬脈皆此,小腸胃出為虛 水葫蘆丸 治冒暑毒,解煩渴。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幹葛甘草(半兩)為細末,面按諸葛孔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分給此丸于軍士,故名水葫蘆。

    曹孟德遙指前有梅林,失 大黃龍丸 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或煩渴,嘔吐,昏悶,不食。

     舶上硫黃硝石(一兩)白礬雄黃滑石(五錢)白面(四兩)五味研末,入面和勻,滴 潑火散 (即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

    并治傷暑煩躁,口苦舌幹,頭痛惡心,不思飲食,及血痢。

     地榆赤芍藥黃連青皮(去白等分)每服三錢,漿水調服。

    若血痢,水煎服。

     總論消暑諸方 喻嘉言曰:元豐朝,立和劑局,萃集醫家經驗之方,于中暑一門獨詳。

    以夏方曆試,見聞廣爾。

    其取用小半夏茯苓湯,不治其暑,專治其濕。

    又以半夏茯苓名消暑丸。

    見消暑在消其濕,名正言順矣。

    其香薷飲,用香薷扁豆濃樸為主方扁豆。

    加黃連為君,治其心火。

    濕盛,則去黃連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濕。

    其縮為濕所浸淫而重滞,于扁豆葛根甘草中,佐以烏梅砂仁草果以快脾,而去脾所用大順散來複丹,以治暑證之多瀉利者,又即縮脾之意而推之也。

    其枇杷葉散所竊據而濁穢,故用香薷枇杷葉丁香白茅根之辛香,以安胃而去胃所惡之臭。

     子,以治暑證之多嘔吐者,又即枇杷葉散而推之也。

    醫者于熱濕虛寒淺深緩急其利溥矣。

    而後來諸賢,以益虛繼之。

    河間之桂苓甘露飲,五苓三石,意在之虛。

    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飲,于局方五味中,增人參黃白術陳皮木瓜,益虛以去濕熱。

    乃至東垣之黃湯,又補中實衛以去其濕熱,肥白内虛之人,所宜服者也。

    中暑必兼躁仲景竹葉石膏湯之制,方名清燥湯,仍以去濕為首務。

    夫燥與濕,相反者也濕。

    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矣。

    又如益元散之去濕,而加辰砂則并去其濕,而加人參則益虛,加辰砂減桂則去熱。

    白虎湯加人參則益虛,加蒼術則則大備矣,然尚有未備焉。

    嘗觀暑風一證,其卒倒頭乎中風,而不可從風雖有大黃龍丸,初不為暑風立法。

    管見從而贊之曰:有中昏死,灌之暑風之一斑矣。

    倘其人陰血素虧,暑毒深入血分,進以此丸,甯不立至榆散,治中暑昏迷不醒人事而欲死者,但用平常涼血之藥,清解深入血此矣。

    後有用之屢效,而美其名為潑火散者,知言哉。

    夫中天火運,流益見暑風為心火暴甚,煎熬陰血,舍清心涼血之外,無可撲滅爾。

    綜故益加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