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下 燥濕門
關燈
小
中
大
氣血俱虛。
腫脹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
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難治。
腫脹唇黑,則傷肝。
缺盆平,則傷心。
臍出,則傷脾。
足心平,則傷腎。
背平,則傷肺,皆不可治。
腹脹身熱脈大者,是逆也,多死。
)黑牽牛(炒四兩)大黃(二兩酒浸)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牽牛大黃大戟芫花甘遂,皆行水之厲劑,能通行十二經之水。
然腫屬于脾,脹屬于肝,水之香,不入減芫花大戟青皮陳皮木香,加芒硝郁李仁,名浚川散。
姜湯下五分,治同。
疏鑿飲子 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上證為濕熱甚而氣實也。
此為陽水。
陽水脈必沉數。
陰水見陰證。
脈必沉遲。
)羌活秦艽槟榔商陸椒目大腹皮茯苓皮木通澤瀉赤小豆等分。
加姜皮煎外而一身盡腫,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裡俱病也。
羌活秦艽,解表疏風,使濕以風勝,邪榔通于 實脾飲 (嚴氏)治肢體浮腫,色悴聲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
(脾胃虛寒,土不能制水,故水妄行而浮腫。
以無郁熱,故口不渴,而便不秘,此為陰水。
嚴氏曰: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白術(土炒)茯苓甘草(炙)濃樸(姜炒)大腹子草豆蔻木香木瓜附子黑姜脾虛故以白術甘草補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溫之,脾濕故以大腹茯苓利之,脾滞故以木香濃為平運,以脾不可喻泛 麥門冬湯 治水溢高原,肢體皆腫。
(經曰: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不治,水中焦不治,水停中脘。
下焦不治,水蓄膀胱。
)麥門冬(五十枚姜炒)粳米(五十粒)吳鶴臯曰:肺非無為也。
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實脾求其 五皮飲 (澹寮)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一方五加易陳皮,羅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後五加祛風勝濕,地骨退熱補虛,生姜辛散助陽。
水為陰邪,大腹下氣行水,茯苓滲濕健脾, 大厘清飲 治積熱秘結,小水不利,或緻腰腹下部極痛,或濕熱不利。
黃膽,溺血,邪熱蓄痛淋閉等證。
茯苓澤瀉木通(二錢)豬苓栀子枳殼車前子(一錢)如内熱甚者,加黃芩黃柏龍錢。
如邪 小厘清飲 治小水不利,濕滞脹腫,不能受補等證。
茯苓澤瀉豬苓(二三錢)米仁(二錢)枳殼濃樸(一錢)如陰虛,水不能達,加生地 萆厘清飲 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
(腎氣虛,不能管束,而小便有熱,則水道澀,而清濁不分。
或敗精滲入胞中,及服熱藥飲食,痰積滲入,皆成川萆石菖蒲烏藥益智仁(等分)甘草梢(減半)入鹽服。
一方加茯苓。
萆能解陽明厥陰濕熱,去濁而厘清。
(史國信曰:若欲興陽,先滋筋力。
若欲便清,先分藥,石菖以疏 琥珀散 治氣淋,血淋,膏淋,砂淋。
(心腎氣郁,清濁相幹。
熱蓄膀胱,溺澀而痛曰淋。
便澀餘瀝。
血淋,尿血而痛。
膏淋,便出如膏。
砂淋,精結成石。
勞淋,遇勞即發。
寒戰後溲。
大抵多屬于熱,熱甚生濕,則水液混濁而為淋。
若冷氣滞于膀胱而作淋者一二也。
)滑石(二錢)琥珀木通蓄木香當歸郁金(炒一錢)為末服。
滑石滑可去着,利竅行水。
蓄苦能下降,利便通淋。
琥珀能降肺氣,通于膀胱。
木通能瀉經香青滋 茵陳蒿湯 (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則不發黃。
若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為瘀熱在裡,必發黃。
黃者,脾胃之色也。
熱甚者,身如橘色,汗如柏汁。
頭為諸陽之熱蒸于頭,故但頭汗,而身無汗。
夫熱外越則不裡郁,下滲則不内存。
今便既不利,身汗,故郁而為黃。
内有實熱,故渴。
熱甚則津液内竭,故小便不利。
凡瘀熱在裡,熱入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
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
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
則身痛。
在髒腑,則濡洩,小便反澀,腹或脹滿。
濕熱相搏,則發黃。
熱勝,色明濕勝,色晦而便溏。
又黃病與濕病相似,但濕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裡,一身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栀子(十四枚炒)茵陳發汗利水,以洩太陰陽明之濕熱,故為治黃主藥。
栀子為臣,大黃為佐,分洩前後,則大黃易黃連,名茵陳三物湯,治同。
加濃樸枳實黃芩甘草,入生姜燈草煎,名茵陳将軍湯(為陰或喘中 禹功散 (
腫脹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
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難治。
腫脹唇黑,則傷肝。
缺盆平,則傷心。
臍出,則傷脾。
足心平,則傷腎。
背平,則傷肺,皆不可治。
腹脹身熱脈大者,是逆也,多死。
)黑牽牛(炒四兩)大黃(二兩酒浸)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牽牛大黃大戟芫花甘遂,皆行水之厲劑,能通行十二經之水。
然腫屬于脾,脹屬于肝,水之香,不入減芫花大戟青皮陳皮木香,加芒硝郁李仁,名浚川散。
姜湯下五分,治同。
疏鑿飲子 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上證為濕熱甚而氣實也。
此為陽水。
陽水脈必沉數。
陰水見陰證。
脈必沉遲。
)羌活秦艽槟榔商陸椒目大腹皮茯苓皮木通澤瀉赤小豆等分。
加姜皮煎外而一身盡腫,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裡俱病也。
羌活秦艽,解表疏風,使濕以風勝,邪榔通于 實脾飲 (嚴氏)治肢體浮腫,色悴聲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
(脾胃虛寒,土不能制水,故水妄行而浮腫。
以無郁熱,故口不渴,而便不秘,此為陰水。
嚴氏曰: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白術(土炒)茯苓甘草(炙)濃樸(姜炒)大腹子草豆蔻木香木瓜附子黑姜脾虛故以白術甘草補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溫之,脾濕故以大腹茯苓利之,脾滞故以木香濃為平運,以脾不可喻泛 麥門冬湯 治水溢高原,肢體皆腫。
(經曰: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不治,水中焦不治,水停中脘。
下焦不治,水蓄膀胱。
)麥門冬(五十枚姜炒)粳米(五十粒)吳鶴臯曰:肺非無為也。
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實脾求其 五皮飲 (澹寮)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一方五加易陳皮,羅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後五加祛風勝濕,地骨退熱補虛,生姜辛散助陽。
水為陰邪,大腹下氣行水,茯苓滲濕健脾, 大厘清飲 治積熱秘結,小水不利,或緻腰腹下部極痛,或濕熱不利。
黃膽,溺血,邪熱蓄痛淋閉等證。
茯苓澤瀉木通(二錢)豬苓栀子枳殼車前子(一錢)如内熱甚者,加黃芩黃柏龍錢。
如邪 小厘清飲 治小水不利,濕滞脹腫,不能受補等證。
茯苓澤瀉豬苓(二三錢)米仁(二錢)枳殼濃樸(一錢)如陰虛,水不能達,加生地 萆厘清飲 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
(腎氣虛,不能管束,而小便有熱,則水道澀,而清濁不分。
或敗精滲入胞中,及服熱藥飲食,痰積滲入,皆成川萆石菖蒲烏藥益智仁(等分)甘草梢(減半)入鹽服。
一方加茯苓。
萆能解陽明厥陰濕熱,去濁而厘清。
(史國信曰:若欲興陽,先滋筋力。
若欲便清,先分藥,石菖以疏 琥珀散 治氣淋,血淋,膏淋,砂淋。
(心腎氣郁,清濁相幹。
熱蓄膀胱,溺澀而痛曰淋。
便澀餘瀝。
血淋,尿血而痛。
膏淋,便出如膏。
砂淋,精結成石。
勞淋,遇勞即發。
寒戰後溲。
大抵多屬于熱,熱甚生濕,則水液混濁而為淋。
若冷氣滞于膀胱而作淋者一二也。
)滑石(二錢)琥珀木通蓄木香當歸郁金(炒一錢)為末服。
滑石滑可去着,利竅行水。
蓄苦能下降,利便通淋。
琥珀能降肺氣,通于膀胱。
木通能瀉經香青滋 茵陳蒿湯 (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則不發黃。
若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為瘀熱在裡,必發黃。
黃者,脾胃之色也。
熱甚者,身如橘色,汗如柏汁。
頭為諸陽之熱蒸于頭,故但頭汗,而身無汗。
夫熱外越則不裡郁,下滲則不内存。
今便既不利,身汗,故郁而為黃。
内有實熱,故渴。
熱甚則津液内竭,故小便不利。
凡瘀熱在裡,熱入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
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
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
則身痛。
在髒腑,則濡洩,小便反澀,腹或脹滿。
濕熱相搏,則發黃。
熱勝,色明濕勝,色晦而便溏。
又黃病與濕病相似,但濕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裡,一身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栀子(十四枚炒)茵陳發汗利水,以洩太陰陽明之濕熱,故為治黃主藥。
栀子為臣,大黃為佐,分洩前後,則大黃易黃連,名茵陳三物湯,治同。
加濃樸枳實黃芩甘草,入生姜燈草煎,名茵陳将軍湯(為陰或喘中 禹功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