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下 祛寒門
關燈
小
中
大
之證。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五錢)蔥白(五莖取汁)豬膽(大者半枚)用水二大盞,煎附姜留二寸許。
熨二三餅,三寸名關喻嘉言曰: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肌膚凍裂無汗,而喪神守。
急用附子幹姜,加少陽藥 附姜湯 治卒暴中寒,其人腠理素虛,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外顯假熱躁擾。
乃陰盛逼其陽亡于外,即前方不用蔥白也。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五錢)水二大盞。
煎至一盞。
加豬膽汁一蛤殼,和溫冷服,不用喻嘉言曰: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疏,陰盛于内,必逼其陽亡于外,魄汗淋漓,脊項強硬陡進 附姜歸桂湯 治暴病用附姜湯後,第二服随用此繼之。
因附姜專主回陽,而其所中寒邪,先故加歸桂,驅營分之寒,才得藥病相當也。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當歸肉桂(二錢五分)水二大盞,煎至一盞。
入蜜一蛤殼,喻嘉言曰:其次前藥中,即須首加當歸肉桂,兼理其營。
以寒邪中入,先傷營血故也。
不爾 附姜歸桂參甘湯 治陽氣将回,陰寒少殺,略有端緒,第三服即用此方。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當歸肉桂(一錢五分)人參甘草(二錢)水二大盞,煨姜喻嘉言曰:其次前藥中,即須加入人參甘草,調元轉饷,收功帏幄。
不爾,姜附之猛,直将 辛溫平補湯 治暴中寒證,服前三方後,其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漸除。
第四平調髒腑營衛,俾不緻有藥偏之害。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肉桂(五分)當歸人參甘草(炙)黃(蜜炙)白術(土二枚,煎至一盞。
入喻嘉言曰:用前藥二三劑後,覺其陽明在躬,暈動頗輕,神情頗悅。
更加黃白術五味白芍必堕此無瀝,也。
甘寒補氣湯 治中寒服藥後,諸證盡除,但經絡間微有窒塞,辛溫藥服之不能通快者。
第五助氣藥,緩緩調之。
人參炙麥冬白芍(酒炒一錢)黃(蜜炙一錢二分)生地黃(二錢)甘草(炙七分)牡盞。
入梨汁少許喻嘉言曰:前用平補後,已示銷兵放馬,偃武崇文之意。
茲後複有頑痰留積經絡,但宜甘寒何 益元湯 (活人)治面赤身熱,不煩而躁,飲水不入口,名戴陽證。
(成氏曰:煩躁者,先煩漸至躁也。
躁煩者,先躁而迤逦複煩也。
從煩至躁為熱,先躁後煩,謂怫怫然更作躁悶,此為陰盛格陽也。
雖大躁欲于泥水中卧,但飲水不得入口是也,此氣欲脫而争,譬如燈将滅而複明矣。
按内熱曰煩,謂心中郁煩,為有根之火。
故但煩不躁,及先煩後躁者,皆可治。
外熱曰躁,謂身體手足動擾,欲裸衣入井,為無根之火。
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治。
大抵獨煩不躁者多屬熱,惟悸者屬虛。
獨躁不煩者多屬寒,而火邪者間或有之。
)附子(炮)幹姜艾葉黃連知母人參麥冬五味子甘草加姜棗蔥白煎,入童便附子幹姜艾葉,回陽之藥,協以連人參甘草,補其陽虛。
退其陰火,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
陽亦 回陽救急湯 (節庵自注雲:即四逆湯。
)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栗,四肢厥冷,引衣自蓋,蜷卧沉重,腹痛吐瀉,口中不渴。
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沫,或無脈,遲無力。
(初病無身熱頭痛,是無表邪,邪不在陽也。
惡寒厥逆,是寒中于裡,陽氣不四肢也。
引衣自蓋,蜷卧沉重,是寒中少陰也。
腹痛吐瀉不渴,是寒中太陰也。
指甲唇口吐涎沫,是寒中厥陰也。
至于沉遲無脈,陰寒為已甚矣。
戰栗,有屬陰者,陽微陰勝氣内争,而正不勝,故心寒足蜷,鼓颔厥冷,而一身戰搖也。
有屬陽者,真陽來複,正氣動,外争而勝,故身為振搖,遂大汗以解也。
)附子(炮)幹姜肉桂人參(五分)白術茯苓(一錢)半夏陳皮(七分)甘草(三分)洩瀉加升麻寒中三陰,陰盛則陽微,故以附子姜桂辛熱之藥,祛其陰寒。
而以六君溫補之藥,助其陽氣 栝蒌瞿麥丸 (金匮)治小便不利,有水氣,其人渴。
栝蒌根(二兩)茯苓薯蓣(三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煉蜜丸服,以小便利腹中者用之。
以其胃中有熱,腹中有寒,故變八味丸之制為此胃熱必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必數。
是其淋而且渴熱,茯苓瞿麥,以利小水。
然腎中寒水之氣,上入于腹方下雲: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制方之義,可繹思也。
中滿分消湯 (東垣)治中滿,寒脹,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逆。
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下虛陰躁,奔豚不收。
(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
胃中寒,則脹滿。
或髒寒生滿此湯主之。
)川烏幹姜荜澄茄生姜黃連人參當歸澤瀉青皮麻黃柴胡(二錢)草蔻仁服。
川烏二姜,吳茱澄茄,益智草蔻,除濕開郁,暖胃溫腎,以祛其寒。
青皮濃樸,以散其滿。
歸以東瀉之于内。
謂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濕。
下焦如渎,氣血自然分化。
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者,從權以寒熱藥下之。
) 溫胃飲 治中寒嘔吐,吞酸,洩瀉,不思飲食。
及婦人髒寒嘔惡,胎氣不安等證。
白術(炒一二錢)當歸(一二錢)人參(一二三錢)白扁豆(炒二錢)甘草(炙一錢)幹姜兼胸腹痛者。
加藿甚者加柴胡。
如脾錢。
如脾胃虛極,大如洩瀉者,去當歸, 四神丸 治腎瀉,脾瀉。
(腎瀉者,五更時瀉也。
經曰:腎者,胃之關也。
前陰利水,後陰腎屬水,水旺于子。
腎之陽虛,不能健閉,故将交陽分則瀉也。
脾瀉者,脾之清陽下能運化,闌門元氣不足,不能分别水谷,不痛而瀉也。
(闌門,在大小腸之交,主分兩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上生脾土故也。
楊仁齋曰:腎命之氣交通,水谷自然克破故紙(四兩酒浸一宿炒)五味子(三兩炒)肉豆蔻(二兩面裡煨)吳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五錢)蔥白(五莖取汁)豬膽(大者半枚)用水二大盞,煎附姜留二寸許。
熨二三餅,三寸名關喻嘉言曰: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肌膚凍裂無汗,而喪神守。
急用附子幹姜,加少陽藥 附姜湯 治卒暴中寒,其人腠理素虛,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外顯假熱躁擾。
乃陰盛逼其陽亡于外,即前方不用蔥白也。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五錢)水二大盞。
煎至一盞。
加豬膽汁一蛤殼,和溫冷服,不用喻嘉言曰: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疏,陰盛于内,必逼其陽亡于外,魄汗淋漓,脊項強硬陡進 附姜歸桂湯 治暴病用附姜湯後,第二服随用此繼之。
因附姜專主回陽,而其所中寒邪,先故加歸桂,驅營分之寒,才得藥病相當也。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當歸肉桂(二錢五分)水二大盞,煎至一盞。
入蜜一蛤殼,喻嘉言曰:其次前藥中,即須首加當歸肉桂,兼理其營。
以寒邪中入,先傷營血故也。
不爾 附姜歸桂參甘湯 治陽氣将回,陰寒少殺,略有端緒,第三服即用此方。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當歸肉桂(一錢五分)人參甘草(二錢)水二大盞,煨姜喻嘉言曰:其次前藥中,即須加入人參甘草,調元轉饷,收功帏幄。
不爾,姜附之猛,直将 辛溫平補湯 治暴中寒證,服前三方後,其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漸除。
第四平調髒腑營衛,俾不緻有藥偏之害。
附子(炮去皮臍)幹姜(炮)肉桂(五分)當歸人參甘草(炙)黃(蜜炙)白術(土二枚,煎至一盞。
入喻嘉言曰:用前藥二三劑後,覺其陽明在躬,暈動頗輕,神情頗悅。
更加黃白術五味白芍必堕此無瀝,也。
甘寒補氣湯 治中寒服藥後,諸證盡除,但經絡間微有窒塞,辛溫藥服之不能通快者。
第五助氣藥,緩緩調之。
人參炙麥冬白芍(酒炒一錢)黃(蜜炙一錢二分)生地黃(二錢)甘草(炙七分)牡盞。
入梨汁少許喻嘉言曰:前用平補後,已示銷兵放馬,偃武崇文之意。
茲後複有頑痰留積經絡,但宜甘寒何 益元湯 (活人)治面赤身熱,不煩而躁,飲水不入口,名戴陽證。
(成氏曰:煩躁者,先煩漸至躁也。
躁煩者,先躁而迤逦複煩也。
從煩至躁為熱,先躁後煩,謂怫怫然更作躁悶,此為陰盛格陽也。
雖大躁欲于泥水中卧,但飲水不得入口是也,此氣欲脫而争,譬如燈将滅而複明矣。
按内熱曰煩,謂心中郁煩,為有根之火。
故但煩不躁,及先煩後躁者,皆可治。
外熱曰躁,謂身體手足動擾,欲裸衣入井,為無根之火。
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治。
大抵獨煩不躁者多屬熱,惟悸者屬虛。
獨躁不煩者多屬寒,而火邪者間或有之。
)附子(炮)幹姜艾葉黃連知母人參麥冬五味子甘草加姜棗蔥白煎,入童便附子幹姜艾葉,回陽之藥,協以連人參甘草,補其陽虛。
退其陰火,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
陽亦 回陽救急湯 (節庵自注雲:即四逆湯。
)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栗,四肢厥冷,引衣自蓋,蜷卧沉重,腹痛吐瀉,口中不渴。
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沫,或無脈,遲無力。
(初病無身熱頭痛,是無表邪,邪不在陽也。
惡寒厥逆,是寒中于裡,陽氣不四肢也。
引衣自蓋,蜷卧沉重,是寒中少陰也。
腹痛吐瀉不渴,是寒中太陰也。
指甲唇口吐涎沫,是寒中厥陰也。
至于沉遲無脈,陰寒為已甚矣。
戰栗,有屬陰者,陽微陰勝氣内争,而正不勝,故心寒足蜷,鼓颔厥冷,而一身戰搖也。
有屬陽者,真陽來複,正氣動,外争而勝,故身為振搖,遂大汗以解也。
)附子(炮)幹姜肉桂人參(五分)白術茯苓(一錢)半夏陳皮(七分)甘草(三分)洩瀉加升麻寒中三陰,陰盛則陽微,故以附子姜桂辛熱之藥,祛其陰寒。
而以六君溫補之藥,助其陽氣 栝蒌瞿麥丸 (金匮)治小便不利,有水氣,其人渴。
栝蒌根(二兩)茯苓薯蓣(三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煉蜜丸服,以小便利腹中者用之。
以其胃中有熱,腹中有寒,故變八味丸之制為此胃熱必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必數。
是其淋而且渴熱,茯苓瞿麥,以利小水。
然腎中寒水之氣,上入于腹方下雲: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制方之義,可繹思也。
中滿分消湯 (東垣)治中滿,寒脹,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逆。
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下虛陰躁,奔豚不收。
(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
胃中寒,則脹滿。
或髒寒生滿此湯主之。
)川烏幹姜荜澄茄生姜黃連人參當歸澤瀉青皮麻黃柴胡(二錢)草蔻仁服。
川烏二姜,吳茱澄茄,益智草蔻,除濕開郁,暖胃溫腎,以祛其寒。
青皮濃樸,以散其滿。
歸以東瀉之于内。
謂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濕。
下焦如渎,氣血自然分化。
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者,從權以寒熱藥下之。
) 溫胃飲 治中寒嘔吐,吞酸,洩瀉,不思飲食。
及婦人髒寒嘔惡,胎氣不安等證。
白術(炒一二錢)當歸(一二錢)人參(一二三錢)白扁豆(炒二錢)甘草(炙一錢)幹姜兼胸腹痛者。
加藿甚者加柴胡。
如脾錢。
如脾胃虛極,大如洩瀉者,去當歸, 四神丸 治腎瀉,脾瀉。
(腎瀉者,五更時瀉也。
經曰:腎者,胃之關也。
前陰利水,後陰腎屬水,水旺于子。
腎之陽虛,不能健閉,故将交陽分則瀉也。
脾瀉者,脾之清陽下能運化,闌門元氣不足,不能分别水谷,不痛而瀉也。
(闌門,在大小腸之交,主分兩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上生脾土故也。
楊仁齋曰:腎命之氣交通,水谷自然克破故紙(四兩酒浸一宿炒)五味子(三兩炒)肉豆蔻(二兩面裡煨)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