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上 攻下門/消導門

關燈
竹管長三四寸,一半納谷道中,将膽汁灌入,頃當大便。

     便膽相繩宜惟宜于蜜道中,加姜汁生附子末,或削陳醬姜導之,此補長沙之未備也。

    ) 大螺着小腹法 宋季饒醫熊彥誠,年五十五歲,病前後便溺不通,五日,腹脹如鼓。

    同輩環視,皆不能措力外高施一寸三人,不見矣螺,便 罨傷寒結胸法 凡傷寒結胸,其有中氣虛弱,不堪攻擊内消,須以此法外罨之,則滞行邪散蔥白頭(四兩)生姜(四兩)生蘿蔔(此味加倍,如無以子代之。

    )上三味,共搗一處,炒無不實時又法以大蒜頭一二十個。

    搗爛,攤濃紙或薄絹上,貼于脹處,少頃即散。

    用治一切腹脹,無 竹葉熏法 凡大便不通,實結在肛門,而不得下。

    将烈火煮竹葉一鍋,乘滾熱傾淨桶内,上撒縧礬末一 蘿蔔菜熏法 用蘿蔔菜,如上法,亦妙。

    如無蘿蔔菜,即青菜亦可。

     消導門 (消者,散其積也。

    導者,行其氣也。

    脾虛不健,則氣不流行,氣不流行,則停滞而為積。

     故 枳術丸 (潔古)消痞除痰,健脾進食。

     白術(二兩土蒸)枳實(一兩麸炒)為末,荷葉包陳米飯,煨幹為丸。

    痞悶加陳皮,氣痞加東垣曰:白術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味苦,除胃中濕熱利腰臍間血,過于枳實克化之藥一中空感此矣。

     夫餘滞意之有推牆倒壁之功,此實乃攻于守之劑。

    推脾氣不清,而滞勝者,正當用之。

    若脾氣已虛,非所宜也。

    今人不察,相傳為補脾之藥,而朝吞暮吐。

    或以小兒瘦弱,制今常服,則過足以傷其氣,助其瘦弱,用宜酌也。

    )金匮用枳實七枚,白術二兩,作湯,名枳術湯。

    治水飲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

    (心下,者。

     術丸使香幹姜七錢,名消飲丸,治停飲胸滿嘔逆。

    加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曲橘紅各一兩,名三黃枳術丸,治傷肉食濕面辛熱味濃之物,填塞悶乳不快。

    加神曲麥芽各一兩。

    名三黃枳術丸,治内傷飲食,或洩瀉。

     平胃散 (局方)治脾有停濕,痰飲痞膈,宿食不消,滿悶嘔瀉。

    (土濕太過,木邪乘不勝而侮之。

    脾虛不能健運,故有痰食留滞中焦,緻生痞滿諸證。

    胃寒則嘔,濕盛則瀉。

    )及山風瘴霧,不服水土。

    (岚瘴水土之病,亦由胃虛,故易感也。

    )蒼術(泔浸二錢)濃樸(姜制)陳皮(去白)甘草(炙一錢)加姜棗煎。

    傷食加神曲麥芽,便秘加大黃芒蒼術辛烈,燥濕而強脾。

    濃樸苦溫,除濕而散滿。

    (苦降能瀉實滿,辛溫能散濕滿。

    )陳皮辛嶽惟有滞有濕有積者宜之。

    今見方家,每以此為常服健脾之劑,動辄用之,而不察其可否,其誤甚矣。

    )合二陳加藿香,名除濕湯。

    治傷濕腹痛,身重足軟,大便溏瀉。

    加本枳殼桔梗,名和解散不換金人參養胃湯瘧也。

    )加麥名濃樸溫中甘,滲以甘腹脹身重 和胃飲 治寒濕傷脾,霍乳吐瀉,及痰飲水氣,胃脘不清,嘔惡脹滿等證。

     陳皮濃樸(各一錢五分)幹姜(炮一二錢)炙甘草(一錢)此即平胃散之變方也。

    凡嘔吐等證,多有胃氣虛寒,一聞蒼術之氣,亦能動嘔,故以幹姜代時氣 保和丸 治食積飲停,腹痛洩瀉,痞滿吐酸,積滞惡食,食瘧下痢。

    (傷于飲食,脾不運化于腸胃,故有洩痢食痢等證。

    傷而未甚,不欲攻以厲劑,惟以和平之品,消而化之,故和。

    東垣曰: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

    傷食者,有形之物也,消化,或損其谷,重則方可吐下。

    脈經雲:大腸有宿食,寒栗發熱,有時如瘧,輕則消重則下之。

    )山楂(三兩去核)神曲(炒)茯苓半夏(一兩)陳皮萊菔子(微炒)連翹(五錢)曲和山楂酸溫,收縮之性,能消油膩腥膻之食。

    (收縮故食消。

    )陳曲辛溫,蒸窨之物,能消酒食濕,能降加白術白芍,去半夏菔子連翹,蒸餅糊丸,名小保和丸,助脾進食。

    加白術二兩,名大安丸越鞠 芍藥枳實丸 治食積痞滿,及小兒腹大脹滿,時常疼痛,脾胃不和等證,此方較枳術丸其效白術(面炒)赤芍藥(酒炒二兩)枳實(麸炒)陳皮(一兩)荷葉湯煮黃老米糊為丸,桐子參一二兩。

     痞氣丸 (東垣)治脾積,在于胃脘,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或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

    (金匮曰:堅而不移者名積,為髒病。

    推移不定者名聚,為腑病。

    按痞病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

    處心下,位中央,填塞痞滿,皆土病也。

    與脹滿有輕重之分。

    痞惟内覺滿悶,脹滿則外有脹急之形也。

    有中氣虛衰,不能運化精微而成痞者。

    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而成痞者。

    有濕熱太甚,上乘心下而成痞者。

    古方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洩之,濃樸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之甘苦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

    惟宜上下分消其氣,果有内實之證,庶可略施疏導。

    世人苦于痞塞,喜用利藥,臨時通快。

    藥過滋甚,皆由不察中氣黃連(八錢)濃樸(五錢)吳茱萸(三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