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上 攻下門/消導門
關燈
小
中
大
術(土炒)黃芩(二錢)茵陳(酒炒)幹姜(五分)桂巴豆霜(四分諸瀉心湯皆用之。
)濃樸砂萸燥脾而逐冷。
姜桂川烏,巴豆能消有形滞積,為斬可以去邪也。
(潔古曰:除吳茱白術茯苓澤瀉茵陳川椒砂仁,加菖蒲茯神丹參紅豆,名伏梁丸。
治心積,起臍上至心丸。
紫菀喘延令人 十香丸 治氣滞寒滞諸病。
木香沉香澤瀉烏藥陳皮丁香小茴香香附(酒炒)荔枝核(煨焦各等分)皂角之屬溫 枳實消痞丸 (東垣)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
(脾虛不運,故痞滿惡食,脾主四虛故懶倦。
右關屬脾,脈弦者,脾虛而木來侮之也。
經曰: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皆陽也。
受病之髒,心與脾也。
因而郁塞為痞者,火與濕也。
蓋心陽火也,主血。
脾陰土主濕。
凡傷其陽,則火怫郁而血凝。
傷其陰,則土壅塞而濕聚。
陰陽之分,施治之法,同也。
)枳實(麸炒)黃連(姜汁炒五錢濃樸姜炒四錢)半夏曲麥芽(炒)人參白術(土炒)枳實苦酸,行氣破血。
黃連苦寒,瀉熱開郁,并消痞之君藥。
濃樸苦降,散濕滿而化食。
麥關又以固本,使不傷真氣也。
(玉機微義曰:此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
内有枳術四君平胃等藥,利濕消痞,補虛之劑也。
) 廓清飲 治三焦壅滞,胸膈脹滿,氣道不清,小水不利。
年力未衰,通身腫脹,或肚腹單脹實非水等證。
枳殼(二錢)濃樸(一錢半)大腹皮(一二錢)白芥子(七分或一二錢)陳皮(二錢)茯苓三錢)水煎食遠服。
茵陳二錢。
小腹脹滿,疼痛者,加烏藥香附。
健脾丸 治脾虛氣弱,飲食不消。
白術(土炒)人參(二兩)麥芽陳皮(二兩)山楂(去核兩半)枳實(三兩)神曲糊丸,脾胃者,蒼廪之官,胃虛則不能容受,故不嗜食。
脾虛則不能運化,故有積滞。
所以然者,由氣虛也。
參術補氣,陳皮利氣,氣運則脾健而胃強矣。
山楂消肉食,麥芽消谷食,戊己不足。
(胃為戊土。
脾為己土。
)故以二藥助之使化。
枳實力猛,能消積化痞,佐以參術,則為功更捷,而又不緻傷氣也。
夫脾胃受傷,則須補益。
飲食難化,則宜消導。
合斯二者,所以去山楂麥芽,加茯苓炙甘草,名益氣健脾丸,治脾虛食少。
去山楂麥芽陳皮,加當歸芍藥芎枳實脾丸治脾内傷山楂丸,澤瀉 解肝煎 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滞等證。
如兼肝火者,宜化肝煎。
(方見瀉火門)陳皮半夏濃樸茯苓(一錢五分)酥葉芍藥(一錢)砂仁(七分)加煨姜三五片。
如 排氣飲 治氣逆食滞等證。
陳皮枳殼藿香(一錢五分)香附澤瀉烏藥(二錢)濃樸(一錢)木香(七分或一錢)之甚者,加香。
兼疝者 葛花解酲湯 專治酒積,或嘔吐,或洩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
(酒熱而兼濕,濕熱積于見諸證。
)葛花豆蔻砂仁(一錢)木香(二分)青皮陳皮人參白術(炒)茯苓(四分)神曲過飲無度,濕熱之毒,積于腸胃。
葛花獨入陽明,令濕熱從肌肉而解。
豆蔻砂仁,皆辛散解苓澤參其血一不 大和中飲 治飲食積滞留聚等證。
陳皮枳實(二錢)濃樸澤瀉山楂麥芽(錢半)砂仁(五分)水煎溫服。
脹甚者加白痰多者加半 小和中飲 治胸膈脹悶,或婦人胎氣滞滿等證。
扁豆(炒)山楂(二錢)陳皮茯苓濃樸(錢半)甘草(五分)加煨姜三五片。
嘔者,加婦人氣逆血 鼈甲飲 (嚴氏)治瘧久不愈,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瘧久不愈為瘧,多成癖于左脅之下,名曰瘧母,乃肝之積也。
瘧屬少陽膽經,膽與肝相以鼈甲為君,随證虛實,而施佐使之藥。
)鼈甲(醋炙)白術(土炒)黃白芍(酒炒)槟榔草果(面煨)濃樸陳皮甘草等久瘧必由脾虛,白術補脾氣,黃補肺氣,使氣足脾運,方能磨積也。
川芎補肝,而行血中而争痰,藥也 小厘清飲 治小水不利,濕滞脹腫,不能受補等證。
如兼火者,宜大厘清飲。
方見卷七下燥濕門 資生丸 健脾開胃,消食止瀉,調和髒腑,滋養營衛。
(張三錫曰:餘初識缪仲淳時,見袖彈丸咀嚼。
問之曰:此得之秘傳,饑者服之即飽,飽食之即饑。
因疏其方,已于醉飽後服二丸,徑投枕卧,夙興了無停滞,始信此方消食之神也。
)又善治胎前惡阻。
白術(米泔浸,用山黃土拌,九蒸九曬,去土,切片焙幹。
)人參(人乳浸,飯鍋上蒸熟。
)(去皮,人乳拌,兩)桔梗(米泔浸炒)(微炒)澤瀉(二錢五分)末之,淡姜湯下。
按此方九補九消,即枳術丸之意而推展之。
立方較為穩妥,名曰資生,重脾胃也。
神香散 治胸膈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哕脹滿,痰飲,隔噎,諸藥不效者,惟此最妙。
丁香白豆蔻仁(或砂仁亦可)等分為末,清湯調下七分甚者一錢,日數服不拘。
若寒氣作
)濃樸砂萸燥脾而逐冷。
姜桂川烏,巴豆能消有形滞積,為斬可以去邪也。
(潔古曰:除吳茱白術茯苓澤瀉茵陳川椒砂仁,加菖蒲茯神丹參紅豆,名伏梁丸。
治心積,起臍上至心丸。
紫菀喘延令人 十香丸 治氣滞寒滞諸病。
木香沉香澤瀉烏藥陳皮丁香小茴香香附(酒炒)荔枝核(煨焦各等分)皂角之屬溫 枳實消痞丸 (東垣)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
(脾虛不運,故痞滿惡食,脾主四虛故懶倦。
右關屬脾,脈弦者,脾虛而木來侮之也。
經曰: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皆陽也。
受病之髒,心與脾也。
因而郁塞為痞者,火與濕也。
蓋心陽火也,主血。
脾陰土主濕。
凡傷其陽,則火怫郁而血凝。
傷其陰,則土壅塞而濕聚。
陰陽之分,施治之法,同也。
)枳實(麸炒)黃連(姜汁炒五錢濃樸姜炒四錢)半夏曲麥芽(炒)人參白術(土炒)枳實苦酸,行氣破血。
黃連苦寒,瀉熱開郁,并消痞之君藥。
濃樸苦降,散濕滿而化食。
麥關又以固本,使不傷真氣也。
(玉機微義曰:此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
内有枳術四君平胃等藥,利濕消痞,補虛之劑也。
) 廓清飲 治三焦壅滞,胸膈脹滿,氣道不清,小水不利。
年力未衰,通身腫脹,或肚腹單脹實非水等證。
枳殼(二錢)濃樸(一錢半)大腹皮(一二錢)白芥子(七分或一二錢)陳皮(二錢)茯苓三錢)水煎食遠服。
茵陳二錢。
小腹脹滿,疼痛者,加烏藥香附。
健脾丸 治脾虛氣弱,飲食不消。
白術(土炒)人參(二兩)麥芽陳皮(二兩)山楂(去核兩半)枳實(三兩)神曲糊丸,脾胃者,蒼廪之官,胃虛則不能容受,故不嗜食。
脾虛則不能運化,故有積滞。
所以然者,由氣虛也。
參術補氣,陳皮利氣,氣運則脾健而胃強矣。
山楂消肉食,麥芽消谷食,戊己不足。
(胃為戊土。
脾為己土。
)故以二藥助之使化。
枳實力猛,能消積化痞,佐以參術,則為功更捷,而又不緻傷氣也。
夫脾胃受傷,則須補益。
飲食難化,則宜消導。
合斯二者,所以去山楂麥芽,加茯苓炙甘草,名益氣健脾丸,治脾虛食少。
去山楂麥芽陳皮,加當歸芍藥芎枳實脾丸治脾内傷山楂丸,澤瀉 解肝煎 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滞等證。
如兼肝火者,宜化肝煎。
(方見瀉火門)陳皮半夏濃樸茯苓(一錢五分)酥葉芍藥(一錢)砂仁(七分)加煨姜三五片。
如 排氣飲 治氣逆食滞等證。
陳皮枳殼藿香(一錢五分)香附澤瀉烏藥(二錢)濃樸(一錢)木香(七分或一錢)之甚者,加香。
兼疝者 葛花解酲湯 專治酒積,或嘔吐,或洩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
(酒熱而兼濕,濕熱積于見諸證。
)葛花豆蔻砂仁(一錢)木香(二分)青皮陳皮人參白術(炒)茯苓(四分)神曲過飲無度,濕熱之毒,積于腸胃。
葛花獨入陽明,令濕熱從肌肉而解。
豆蔻砂仁,皆辛散解苓澤參其血一不 大和中飲 治飲食積滞留聚等證。
陳皮枳實(二錢)濃樸澤瀉山楂麥芽(錢半)砂仁(五分)水煎溫服。
脹甚者加白痰多者加半 小和中飲 治胸膈脹悶,或婦人胎氣滞滿等證。
扁豆(炒)山楂(二錢)陳皮茯苓濃樸(錢半)甘草(五分)加煨姜三五片。
嘔者,加婦人氣逆血 鼈甲飲 (嚴氏)治瘧久不愈,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瘧久不愈為瘧,多成癖于左脅之下,名曰瘧母,乃肝之積也。
瘧屬少陽膽經,膽與肝相以鼈甲為君,随證虛實,而施佐使之藥。
)鼈甲(醋炙)白術(土炒)黃白芍(酒炒)槟榔草果(面煨)濃樸陳皮甘草等久瘧必由脾虛,白術補脾氣,黃補肺氣,使氣足脾運,方能磨積也。
川芎補肝,而行血中而争痰,藥也 小厘清飲 治小水不利,濕滞脹腫,不能受補等證。
如兼火者,宜大厘清飲。
方見卷七下燥濕門 資生丸 健脾開胃,消食止瀉,調和髒腑,滋養營衛。
(張三錫曰:餘初識缪仲淳時,見袖彈丸咀嚼。
問之曰:此得之秘傳,饑者服之即飽,飽食之即饑。
因疏其方,已于醉飽後服二丸,徑投枕卧,夙興了無停滞,始信此方消食之神也。
)又善治胎前惡阻。
白術(米泔浸,用山黃土拌,九蒸九曬,去土,切片焙幹。
)人參(人乳浸,飯鍋上蒸熟。
)(去皮,人乳拌,兩)桔梗(米泔浸炒)(微炒)澤瀉(二錢五分)末之,淡姜湯下。
按此方九補九消,即枳術丸之意而推展之。
立方較為穩妥,名曰資生,重脾胃也。
神香散 治胸膈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哕脹滿,痰飲,隔噎,諸藥不效者,惟此最妙。
丁香白豆蔻仁(或砂仁亦可)等分為末,清湯調下七分甚者一錢,日數服不拘。
若寒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