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上 攻下門/消導門
關燈
小
中
大
由太陽傳入。
成無己曰:自太陽少陽傳入者,衆所共知。
自三陰傳入者,鮮或能識。
三陰有急下之證多矣,豈非仲景之微旨與。
經曰:傷寒脈浮緩,手足溫者,系在太陰,當發黃,若小便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陽明病也。
程郊倩曰:此證謂之太陰陽明,陽明為病,本之胃實,不特三陽受邪,能轉屬陽明,三陰亦能轉屬陽明。
推之少陰三大承氣,厥陰一小承氣,何非轉屬陽明之病哉。
)金匮用治支飲胸滿,更名濃樸大黃湯。
(徐忠可曰:言支飲,則必稍偏矣。
然不引痛脅下,此即對照焦通利堅實之 調胃承氣湯 (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谵語腹滿,中焦燥實,吐後腹脹滿者。
(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
邪已入裡,則表證罷,故不惡寒,身熱而反惡熱也。
汗多亡津,熱又入裡,故口渴,便。
無水以制火,内有燥屎,故妄見谵語。
吐後不解,腹脹滿者,熱入胃也。
然滿而痛,不宜急下,故少與調胃和之。
)陽不吐不下而心煩者。
(吐後煩為内煩,下後煩為虛煩,不吐不下心煩者,胃有郁熱也渴證,中消,善食而溲。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五錢)少少溫服。
大黃苦寒,除熱蕩實,芒硝鹹寒,潤燥軟堅,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不緻傷正陽之分本湯其酒為此仲景之妙法也。
大承氣統治三焦,小承氣不犯下焦,調胃承氣不犯上焦。
)加當歸,姜棗煎,名當歸承氣湯。
(河間)治裡熱火郁,或皮膚枯燥,或咽燥鼻幹,或便溺秘胃也。
)亦非胃營分已肺,通便閉存真脆薄人,牢固粉,實奧各喜感欲熱欲熱證解純來及遇外感賊邪之難治易治,可治不可治,強半憑此。
粗工不知,無論新久虛實,但見身熱,風藥混表。
一覺滿悶,攻中破氣雜投。
不效,大黃枳樸繼進,必求一便以畢其技能。
豈慮熱得風而益熾,陰被劫而速亡,何其與先賢之意相反乎。
) 大陷胸湯 (仲景)治傷寒下早,表邪内陷,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成結胸證。
或重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上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按之硬痛者為結胸,硬而不痛者為痞。
下之太早,邪熱乘虛入結于心胸之間,故硬而痛。
又有硬痛而無熱證者,為寒實結胸,白散主之。
結胸固當下,然脈浮大者,下之則死。
以其猶帶表邪,下之重虛,結而又結,故死。
嘉言曰:太陽誤下之脈,主病皆在陽,在表即有沉緊沉滑之殊,皆不得以裡陰名之。
六書雲:胸膈滿者,胸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
脅滿者,脅肋脹滿也,非腹中滿。
蓋表邪傳裡,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
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微汗。
脅滿多帶半表半裡,宜和解。
胸中痰實者,宜湧之。
如結實燥渴便秘,宜以此湯下之。
附白散,巴豆一分,去心皮炒黑研,貝母桔梗各三分,治寒實結胸。
巴豆辛熱,以散寒結。
貝母苦辛,以散痰熱。
結在胸,故以桔梗浮而上之,利膈清表。
故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為末)先煮大黃去渣,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表邪入裡,結于高位,以緻三焦俱實,手不可近,證為危急,非常藥所能平。
故以甘遂苦寒功。
于心故曰頭痛客曰矣乎又動膈,心中懊,當以栀子豉湯,吐去胸中之邪。
陶節庵曰:結胸乃下早而成,未曾經下者,柴分淺深從緩治之,不宜太峻。
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過下則傷元氣也。
崔行功曰:傷寒結胸欲枳自然解了,蓋理中治中焦故也。
胃中雖和,傷寒未退,宜候日數足,欲以承氣再下之,蓋前來之下未是也。
其水結胸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蛎主之,又有血結胸證,手不可近,漱水不欲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宜犀角地黃湯。
) 小陷胸湯 (仲景)治傷寒誤下。
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及痰熱塞胸。
(前證上下俱硬,此則正在心下,前證痛不可近,此則按之則痛。
結胸脈沉緊,或寸浮關沉。
脈浮滑,知熱未深,與此湯以除膈上結熱。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蒌(大者一枚)黃連之苦寒以洩熱,栝蒌之寒潤以滌垢,半夏之辛溫以散結。
結胸多由痰熱結聚,故用三物實旋 大陷胸丸 (仲景)治傷寒結胸,項強如柔痙狀。
(有汗為柔痙,胸膈實滿,故項強而不能俯項屬太陽部位。
)大黃(八兩)杏仁(去皮尖)葶苈(炒)芒硝(各半升)合研,取如彈丸一枚。
别搗甘遂末降氣,葶苈 十棗湯 (仲景)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而裡未和。
邪熱内蓄,有伏飲者。
(下利嘔逆,裡受邪也。
汗出不惡寒,表已解也。
頭痛痞硬,引脅下痛,幹嘔短氣,邪熱内蓄,而有伏也,此為水氣上逆。
嘔逆頭痛,與表證頭痛稍别。
周揚俊曰:此證與結胸頗同,故湯亦與胸相仿,表解後攻,與結胸
成無己曰:自太陽少陽傳入者,衆所共知。
自三陰傳入者,鮮或能識。
三陰有急下之證多矣,豈非仲景之微旨與。
經曰:傷寒脈浮緩,手足溫者,系在太陰,當發黃,若小便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陽明病也。
程郊倩曰:此證謂之太陰陽明,陽明為病,本之胃實,不特三陽受邪,能轉屬陽明,三陰亦能轉屬陽明。
推之少陰三大承氣,厥陰一小承氣,何非轉屬陽明之病哉。
)金匮用治支飲胸滿,更名濃樸大黃湯。
(徐忠可曰:言支飲,則必稍偏矣。
然不引痛脅下,此即對照焦通利堅實之 調胃承氣湯 (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谵語腹滿,中焦燥實,吐後腹脹滿者。
(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
邪已入裡,則表證罷,故不惡寒,身熱而反惡熱也。
汗多亡津,熱又入裡,故口渴,便。
無水以制火,内有燥屎,故妄見谵語。
吐後不解,腹脹滿者,熱入胃也。
然滿而痛,不宜急下,故少與調胃和之。
)陽不吐不下而心煩者。
(吐後煩為内煩,下後煩為虛煩,不吐不下心煩者,胃有郁熱也渴證,中消,善食而溲。
大黃(酒浸)芒硝(一兩)甘草(炙五錢)少少溫服。
大黃苦寒,除熱蕩實,芒硝鹹寒,潤燥軟堅,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不緻傷正陽之分本湯其酒為此仲景之妙法也。
大承氣統治三焦,小承氣不犯下焦,調胃承氣不犯上焦。
)加當歸,姜棗煎,名當歸承氣湯。
(河間)治裡熱火郁,或皮膚枯燥,或咽燥鼻幹,或便溺秘胃也。
)亦非胃營分已肺,通便閉存真脆薄人,牢固粉,實奧各喜感欲熱欲熱證解純來及遇外感賊邪之難治易治,可治不可治,強半憑此。
粗工不知,無論新久虛實,但見身熱,風藥混表。
一覺滿悶,攻中破氣雜投。
不效,大黃枳樸繼進,必求一便以畢其技能。
豈慮熱得風而益熾,陰被劫而速亡,何其與先賢之意相反乎。
) 大陷胸湯 (仲景)治傷寒下早,表邪内陷,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成結胸證。
或重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上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按之硬痛者為結胸,硬而不痛者為痞。
下之太早,邪熱乘虛入結于心胸之間,故硬而痛。
又有硬痛而無熱證者,為寒實結胸,白散主之。
結胸固當下,然脈浮大者,下之則死。
以其猶帶表邪,下之重虛,結而又結,故死。
嘉言曰:太陽誤下之脈,主病皆在陽,在表即有沉緊沉滑之殊,皆不得以裡陰名之。
六書雲:胸膈滿者,胸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
脅滿者,脅肋脹滿也,非腹中滿。
蓋表邪傳裡,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
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微汗。
脅滿多帶半表半裡,宜和解。
胸中痰實者,宜湧之。
如結實燥渴便秘,宜以此湯下之。
附白散,巴豆一分,去心皮炒黑研,貝母桔梗各三分,治寒實結胸。
巴豆辛熱,以散寒結。
貝母苦辛,以散痰熱。
結在胸,故以桔梗浮而上之,利膈清表。
故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為末)先煮大黃去渣,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表邪入裡,結于高位,以緻三焦俱實,手不可近,證為危急,非常藥所能平。
故以甘遂苦寒功。
于心故曰頭痛客曰矣乎又動膈,心中懊,當以栀子豉湯,吐去胸中之邪。
陶節庵曰:結胸乃下早而成,未曾經下者,柴分淺深從緩治之,不宜太峻。
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過下則傷元氣也。
崔行功曰:傷寒結胸欲枳自然解了,蓋理中治中焦故也。
胃中雖和,傷寒未退,宜候日數足,欲以承氣再下之,蓋前來之下未是也。
其水結胸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蛎主之,又有血結胸證,手不可近,漱水不欲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宜犀角地黃湯。
) 小陷胸湯 (仲景)治傷寒誤下。
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及痰熱塞胸。
(前證上下俱硬,此則正在心下,前證痛不可近,此則按之則痛。
結胸脈沉緊,或寸浮關沉。
脈浮滑,知熱未深,與此湯以除膈上結熱。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蒌(大者一枚)黃連之苦寒以洩熱,栝蒌之寒潤以滌垢,半夏之辛溫以散結。
結胸多由痰熱結聚,故用三物實旋 大陷胸丸 (仲景)治傷寒結胸,項強如柔痙狀。
(有汗為柔痙,胸膈實滿,故項強而不能俯項屬太陽部位。
)大黃(八兩)杏仁(去皮尖)葶苈(炒)芒硝(各半升)合研,取如彈丸一枚。
别搗甘遂末降氣,葶苈 十棗湯 (仲景)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而裡未和。
邪熱内蓄,有伏飲者。
(下利嘔逆,裡受邪也。
汗出不惡寒,表已解也。
頭痛痞硬,引脅下痛,幹嘔短氣,邪熱内蓄,而有伏也,此為水氣上逆。
嘔逆頭痛,與表證頭痛稍别。
周揚俊曰:此證與結胸頗同,故湯亦與胸相仿,表解後攻,與結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