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上 攻下門/消導門
關燈
小
中
大
(凡攻氣者攻其聚,聚可散也。
攻血者攻其瘀,瘀可通也。
攻積者攻其堅。
在髒者可破可行實有所賊藩蓋最元急乃其 攻下門 大承氣湯 (仲景)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裡。
胃實不大便,發熱谵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者。
(陽明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
此為在經,仍當汗散。
若熱邪已入胃腑,痞滿燥熱堅全見者,為當下。
實則谵語,亂言無次也。
虛則鄭聲,一語頻言也。
陽明多血多氣,法當自汗,過汗亡液,無水以制火,腸胃有燥糞,結而不下,故妄見妄言也。
經曰:何緣行陽明病?曰: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
胃實,大便難也。
又曰:太陽初病,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
陽明證,能食為中風,風陽邪,能消谷。
不能食為中寒,寒陰邪,不能消谷,以此為辨。
胸悶不食為痞,胸腹膨脹為滿。
大便枯少為燥,腹滿痛不大便為實,按之石硬為堅,)亦治陽明剛痙。
(此太陽兼陽明證,其證腹滿口噤,卧不着席,攀足齒而無汗,謂之剛痙,宜下之者。
以陽明主潤宗筋,風寒濕熱,傷陽明胃,津液不行,筋失所養,故以此湯下濕熱,行津液。
喻嘉言曰:傷寒腹滿可下,胸滿不可下,謂熱邪尚在表也。
此證入裡之熱,極深極重,陽熱既極,陰血立至消亡。
小小下之,尚不能勝。
必大下之,以承領其一線之陰,陰氣不盡為陽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
既有下多亡陰之大戒,複有急下救陰之活法。
學人深造,端在斯矣。
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以胃為水谷之海,四旁病,皆傳入胃。
已入胃腑,則不複傳他經矣。
)大黃(四兩酒洗。
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
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
病愈後,先煎樸大黃,淡豉不熱淫于内,治以鹹寒。
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
故用芒硝之鹹寒,以潤燥軟堅。
郁奪枳實大氣大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斷其入陽明之路,仍從外解,則不内攻也。
又曰:陽明病,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皆仲景慎于攻下之意也。
喻嘉言曰:陽明以胃實為正,則皆下證也。
陽明之邪,其來路則由太陽。
凡陽明證見八九,而太陽證有一二未罷,仍從太陽而不從陽明,可汗而不可下也。
其去路則趨少陽,凡陽明證雖見八九,而少陽證略見一二,則從少陽而不從陽明,汗下兩不可用也。
惟風寒之邪,已離太陽,未接少陽,恰在陽明界内,亟為攻下,則不再傳他經,津液元氣,兩無虧損矣。
庸愚無識,必待七日,傳經已盡,方敢議下,不知太陽有十餘日不解者。
若不辨經,而但計日,其誤下仍在太陽。
至陽明二三日,即顯下證景古人有治惡寒戰栗用大承氣下燥而愈者,此陽邪入裡,熱結于裡,表虛無陽,故惡寒戰栗。
此陽盛格陰,乃熱病,非寒證。
誤投熱藥,則死矣。
)加甘草等分,名三一承氣湯。
治大承氣證,腹滿實痛。
調胃證,谵語下利。
小承氣證,内熱承氣仲景與仲入六草(醫芍大便上乘入未嘗雲脾弱也。
喻嘉言曰:脾弱即當補矣,何為反用大黃樸實乎?此脾土過燥,使腸胃津液枯槁,緻中消便難,使脾果弱,非溏即瀉,焉能反約少胃中之谷食乎。
陽明證中,凡宜攻下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勿硬。
又恐初硬後溏,未可妄攻,故先與小承氣,試其轉失氣,方可攻之,皆是慮夫脾氣之弱也。
若脾約證,在太陽即當下矣,何待陽明耶,朱丹溪曰:此由久病,大汗大下之後,陰血枯槁,内火燔灼,熱傷元氣,又傷于脾而成。
肺金受火,氣無所攝,腎為肺子,肺耗則液虧,金耗則木寡于畏,土欲不傷,其可得乎。
肺失傳送,脾失轉輸,故大便秘而小便數也。
理宜滋養陰血,使火不熾而金化行,木有制而脾土暈,津液乃能入胃腸,潤而通矣。
此方施之熱盛而氣實者則安,若熱盛而血虛者,勿膠柱而鼓瑟也。
)當下諸證(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脈滑大,表裡證不明,而内燥燥,此邪熱入中燥者證也。
子四逆宗筋承氣少陰空者摸床而愈忌下諸證(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
脈浮大為在表,不可下。
惡寒為邪在表,不可下。
不能胃邪熱邪可下 小承氣湯 (仲景一名三物濃樸湯。
)治傷寒陽明證,谵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濃樸(二兩姜炒)枳實(三枚麸炒)水四升。
煮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
邪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脹,胃實則潮熱。
(猶潮水之來,其來有時。
陽明燥金,旺于申酉故下焦真陰也。
(陽明證,有正陽陽明,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
自陽明經傳入胃腑,不惡寒,腹滿便硬者,宜大承氣下之。
若汗多發熱,微惡寒者,為外未解,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
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
謂陽明有在經者,未全入腑,尤宜審慎。
陽明少自病,多
攻血者攻其瘀,瘀可通也。
攻積者攻其堅。
在髒者可破可行實有所賊藩蓋最元急乃其 攻下門 大承氣湯 (仲景)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裡。
胃實不大便,發熱谵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者。
(陽明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
此為在經,仍當汗散。
若熱邪已入胃腑,痞滿燥熱堅全見者,為當下。
實則谵語,亂言無次也。
虛則鄭聲,一語頻言也。
陽明多血多氣,法當自汗,過汗亡液,無水以制火,腸胃有燥糞,結而不下,故妄見妄言也。
經曰:何緣行陽明病?曰: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
胃實,大便難也。
又曰:太陽初病,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
陽明證,能食為中風,風陽邪,能消谷。
不能食為中寒,寒陰邪,不能消谷,以此為辨。
胸悶不食為痞,胸腹膨脹為滿。
大便枯少為燥,腹滿痛不大便為實,按之石硬為堅,)亦治陽明剛痙。
(此太陽兼陽明證,其證腹滿口噤,卧不着席,攀足齒而無汗,謂之剛痙,宜下之者。
以陽明主潤宗筋,風寒濕熱,傷陽明胃,津液不行,筋失所養,故以此湯下濕熱,行津液。
喻嘉言曰:傷寒腹滿可下,胸滿不可下,謂熱邪尚在表也。
此證入裡之熱,極深極重,陽熱既極,陰血立至消亡。
小小下之,尚不能勝。
必大下之,以承領其一線之陰,陰氣不盡為陽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
既有下多亡陰之大戒,複有急下救陰之活法。
學人深造,端在斯矣。
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以胃為水谷之海,四旁病,皆傳入胃。
已入胃腑,則不複傳他經矣。
)大黃(四兩酒洗。
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
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
病愈後,先煎樸大黃,淡豉不熱淫于内,治以鹹寒。
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
故用芒硝之鹹寒,以潤燥軟堅。
郁奪枳實大氣大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斷其入陽明之路,仍從外解,則不内攻也。
又曰:陽明病,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皆仲景慎于攻下之意也。
喻嘉言曰:陽明以胃實為正,則皆下證也。
陽明之邪,其來路則由太陽。
凡陽明證見八九,而太陽證有一二未罷,仍從太陽而不從陽明,可汗而不可下也。
其去路則趨少陽,凡陽明證雖見八九,而少陽證略見一二,則從少陽而不從陽明,汗下兩不可用也。
惟風寒之邪,已離太陽,未接少陽,恰在陽明界内,亟為攻下,則不再傳他經,津液元氣,兩無虧損矣。
庸愚無識,必待七日,傳經已盡,方敢議下,不知太陽有十餘日不解者。
若不辨經,而但計日,其誤下仍在太陽。
至陽明二三日,即顯下證景古人有治惡寒戰栗用大承氣下燥而愈者,此陽邪入裡,熱結于裡,表虛無陽,故惡寒戰栗。
此陽盛格陰,乃熱病,非寒證。
誤投熱藥,則死矣。
)加甘草等分,名三一承氣湯。
治大承氣證,腹滿實痛。
調胃證,谵語下利。
小承氣證,内熱承氣仲景與仲入六草(醫芍大便上乘入未嘗雲脾弱也。
喻嘉言曰:脾弱即當補矣,何為反用大黃樸實乎?此脾土過燥,使腸胃津液枯槁,緻中消便難,使脾果弱,非溏即瀉,焉能反約少胃中之谷食乎。
陽明證中,凡宜攻下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勿硬。
又恐初硬後溏,未可妄攻,故先與小承氣,試其轉失氣,方可攻之,皆是慮夫脾氣之弱也。
若脾約證,在太陽即當下矣,何待陽明耶,朱丹溪曰:此由久病,大汗大下之後,陰血枯槁,内火燔灼,熱傷元氣,又傷于脾而成。
肺金受火,氣無所攝,腎為肺子,肺耗則液虧,金耗則木寡于畏,土欲不傷,其可得乎。
肺失傳送,脾失轉輸,故大便秘而小便數也。
理宜滋養陰血,使火不熾而金化行,木有制而脾土暈,津液乃能入胃腸,潤而通矣。
此方施之熱盛而氣實者則安,若熱盛而血虛者,勿膠柱而鼓瑟也。
)當下諸證(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脈滑大,表裡證不明,而内燥燥,此邪熱入中燥者證也。
子四逆宗筋承氣少陰空者摸床而愈忌下諸證(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
脈浮大為在表,不可下。
惡寒為邪在表,不可下。
不能胃邪熱邪可下 小承氣湯 (仲景一名三物濃樸湯。
)治傷寒陽明證,谵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濃樸(二兩姜炒)枳實(三枚麸炒)水四升。
煮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
邪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脹,胃實則潮熱。
(猶潮水之來,其來有時。
陽明燥金,旺于申酉故下焦真陰也。
(陽明證,有正陽陽明,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
自陽明經傳入胃腑,不惡寒,腹滿便硬者,宜大承氣下之。
若汗多發熱,微惡寒者,為外未解,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
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
謂陽明有在經者,未全入腑,尤宜審慎。
陽明少自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