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上 表散門

關燈
桂枝湯 (仲景)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幹嘔。

     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

    (脈遲汗多,屬陽明證,以微惡寒,尚兼太陽,仍當從外解肌,斷其入胃腑之路。

    )桂枝芍藥生姜(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熱服,須臾啜稀熱粥以助藥力,更作服。

    (之後,則邪蓋覆強逼,汗者,無非肌竅不緻不及。

    太除而生變周揚俊曰:風既傷衛,則衛氣疏,不能内護于營,而汗自出矣。

    汗者,血之液也。

    桂枝,血為芎汗過逐漏夫固胱腑身津液桂枝附澀。

    再加遲。

    (喻嘉更無疑矣參以輔正然在誤者,以芍藥湯胸脅以邪,但加茯苓小便不利虛入裡,白術為主不用芍藥用命,甚之微喘,以表均未行,散其去芍藥豚。

    (喻下先悸。

     湯。

    (仲景一日二三面色反黃湯一若形如寒,汗形如瘧而汗多寒仲二兼假久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湯主之。

     除甘草,加黃三兩,名桂枝五味湯。

    (金匮)仲景曰: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也直仁亦為強弩之末矣。

    立法之意,重在引陽,故嫌甘草之緩,不若黃之強有力爾。

    )加栝蒌根,名栝蒌桂枝湯。

    (金匮)仲景曰: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兒兒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加龍骨牡蛎,名桂枝加龍骨牡蛎湯。

    (金匮)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徐忠可曰:陰虛之人而以 卷三上表散門 麻黃湯 (仲景)治傷寒太陽證,邪氣在表。

    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但有一毫頭痛惡寒。

    尚為在表。

    )無汗而喘,脈浮而緊。

     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

    (表邪壅盛,陽氣不得宜發,故逆而作喘。

    若心下滿腹痛為宜發而且肺内有膠固之痰,複感寒而作。

    此湯散寒利肺,然唯氣實者,可暫用。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炙一兩)先煮麻黃數沸,去沫,去節,醋湯汗出則愈。

     表證當汗汗當急而微和,生,寒衛和,始以甘熱,除桂枝,加石膏,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仲景)仲景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用過以傷石膏問發治所治足先熱後汗為宜,法。

    故以有火攻之曰:水之而加小,水,發其裡水皆出兼責陽附子湯湯。

    即此方耶加附子脈浮者不若以脈子方爾。

     仁。

    名曰:裡即有水,水爾風寒,咳嗽補中有瀉也忌汗諸證。

    傷寒傷風辨。

    陰陽表裡辨。

     卷三上表散門 大青龍湯 仲景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

    服之而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又曰: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喻嘉言曰:黃二之欲在表麻黃(六兩)甘草(炙)桂枝(二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雞子大塊)生姜(三兩)仲景制方之意,本是桂枝麻黃二湯合用,易芍藥以石膏者。

    所以勝寒郁之内熱,且以助青龍及逆 卷三上表散門 小青龍湯 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屬太陽表證。

    仲景書中,證兼表證者,則以表不解三字該之。

    内有水飲,則水寒相搏,水留胃中,故幹嘔而噎射肺,故咳而喘。

    水停則氣不化,津不生,故渴。

    水漬腸間,故下利。

    水蓄下焦,故利而少腹滿。

    )又曰: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此寒也,小青龍湯主之。

    (喻嘉言曰:風寒挾水飲上逆,津液不下行,故不渴。

    渴則可知不逆,為寒去欲解之征也,乃用小青龍湯,大率以輕劑助其欲解之勢爾。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幹姜(三兩)半夏五味子(半升)水一者,去麻黃導水也。

    )加附子一茯苓四兩氣射肺,周禹載曰:素常有飲之人,一感外邪,傷皮毛,蔽肺氣。

    停于心下,而上下之氣不利焉。

     喘藥遺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徐忠可注曰:溢飲者,水已流行歸四肢,以不汗而緻身體疼重。

    蓋表為寒氣所侵而疼,肌體着濕而重,全乎是表,但水寒相離。

    猶之風寒兩傷,内有水氣,故以大青龍小青龍主之。

    然大青龍合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則水氣不甚而挾熱者宜之。

    倘咳多而寒伏,則必以小青龍為當。

    蓋麻黃去杏仁,桂枝去生姜,而加五味幹姜半夏細辛,雖表散而實欲其寒飲之下出也。

    觀仲景論太陽中,謂身熱疼重,而脈微弱,乃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緻,一物瓜蒂湯主之。

    然曰發其汗,則惡寒甚,而此獨主二湯,發表為急。

    豈非以溢飲所犯,其源非中,且腠理稍固,不若夏月之易汗乎。

    彼在夏月,腠理本疏,又中在先,故主吐。

    然則夏月身不熱,非中而得是證,其亦宜二湯可知也。

    金匮雲:先渴後嘔者,水停心下,小青龍湯主之。

    不治渴而專治水,水去而渴自止矣。

    金匮又雲: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湯主之。

    徐忠可注曰:此即支飲的證也,不用十棗湯,而用小青龍湯,必以其挾表也。

    然此必病發于未然而不得卧,則勢亦孔亟,故暫以桂枝治表,姜半治飲爾。

    )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

    (金匮)治肺脹,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此條同石膏以青龍, 卷三上表散門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強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