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上 表散門
關燈
小
中
大
KT,無汗惡風者,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
〔(此條據喻注。
當去麻黃。
)傷寒有并病。
有合病。
本經未解,傳入他經,有催并之義,為并病。
二經三經同受邪者為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
太陽陽明合病,其證頭痛,腰痛,肌熱,鼻幹,目痛,脈浮大而長。
頭腰,太陽也。
肌目鼻,陽明也。
浮大,太陽也。
脈長,陽明也。
陽經合病,必自下利。
邪并于陽,則陽實而陰虛。
陽外實而不主裡,則裡虛,故下利。
吳鶴臯曰:庸醫便為傷寒漏底不治,不知與此湯以散經中表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利不治而自止矣。
趙嗣真曰:合病者,二陽經,或三陽經,同病不移者也。
并病者,一經先受病。
又過一經,兩經同病也。
如太陽陽明,若并而未盡,猶在兩經,仲景所謂太陽證不罷。
而赤,陽氣怫太罷少陽陽明合病,主承氣湯。
三陰有兩感而無合病,合病不傳經,并病亦與傳經異。
太陽多傳變傳太陰,謂之誤下傳。
太陽傳少陰,謂之表裡傳。
水勝火,火勝水,此南北二方之變,頃刻害人。
辨之不早,必成不救。
太陽傳厥陰,謂之首尾傳。
三陰不至于首,唯厥陰與督脈上行,與太陽相接,又名巡經得度傳。
炎變至重,不為不多矣。
〕葛根(四兩)麻黃生姜桂枝芍藥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擘)先煮麻黃葛根,成氏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于桂枝湯中。
除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
(仲景)治太陽病。
項背強KTKT。
反汗出惡風者。
(KTKT者,頸不根一味,則兩經盡解利但嘔。
(喻嘉言曰: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自止爾。
葛根湯,即第治發熱,惡寒,頭痛,項強,傷寒溫病。
卷三上表散門 麻黃附子細辛湯 (仲景)治傷寒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是也。
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裡。
腎虛,故太陽之邪,直入而脈沉,餘邪未盡入裡此證謂之表裡傳,非兩感也。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辛附煮,發熱,故曰太陽之寒而去細辛。
加甘草。
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仲景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
(發表腫 卷三上表散門 升麻葛根湯 (錢仲陽)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幹,不得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疾疫。
(三陽皆有頭痛,故頭痛屬表。
六經皆痛。
在陽經,則煩痛拘急。
風寒在表,故發熱惡寒。
寒外束,故無汗。
熱入裡,故口渴明脈絡鼻,俠目,故目痛鼻幹。
陽明屬胃,胃受邪,故不安卧。
此其受邪之初,猶未及也。
陽邪入胃,裡實表虛,故發斑。
細如蚊點為疹,大若錦紋為斑。
)升麻(三錢)葛根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炙)加姜煎。
頭痛,加川芎白芷。
(川芎為通二藥。
)熱熱。
)頭面咽。
)斑出參。
胃虛食陽明多氣多血,寒邪傷人,則血氣為之壅滞。
辛能達表,輕可去實,故以升葛辛輕之品,發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以安其中。
)升麻甘草,升陽解毒,故又治時疫。
(感時疫者,必先入胃,故用陽明胃藥。
)傷寒未入陽明者,勿服,恐反引表邪入陽明也。
斑疹已出者,勿服,恐重虛其表也。
(麻痘已見紅點,則不可服。
陽明為表之裡,升葛陽明正藥。
凡斑疹欲出未出之際,宜服此湯,以透其毒。
不可便服寒劑,以攻其熱。
又不可發汗攻下,虛其表裡之氣。
如内熱甚,加黃連犀角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黃芩黃柏玄參之類。
若斑勢稍退,潮熱谵語,不大便,可用大柴胡加芒硝。
調胃承氣下之。
) 卷三上表散門 柴葛解肌湯 (節庵制此以代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痛,鼻幹不眠,惡寒無汗,洪。
(太陽脈起目内,上額,交巅。
陽明脈上至額顱,絡于目。
風寒上幹,故頭痛,眶痛也。
惡寒無汗,屬太陽。
鼻幹不眠,屬陽明。
脈洪,将為熱也。
節庵曰:此陽明邪,若在腑病,另有治法。
)柴胡葛根羌活白芷黃芩芍藥桔梗甘草加姜棗石膏一錢煎。
無汗,惡寒寒邪在經,故以羌柴芷葛散之,寒将為熱,故以黃芩石膏桔梗清之。
(三藥并洩肺熱,)以芍 卷三上表散門 柴胡升麻湯 (局方)治少陽陽明合病,傷風,壯熱惡風,頭痛體痛,鼻塞咽幹,痰盛咳嗽,稠粘。
及陽氣郁遏,元氣下陷,時行瘟疫。
(劉宗濃曰:傷風一證,仲景與傷寒同論,麻黃桂枝之分,至于傳變之後,亦未嘗悉分之也。
諸家皆與感冒四氣,并中風條混治。
無擇别立傷風一方,在四淫之首。
且根據傷寒以太陽為始,分注六經,可謂詳密。
但風本諸方例用解表發表,然受病之源,亦有不同。
若表虛受風,專用發表之藥,必緻汗多亡證。
若内挾痰熱而受風,亦宜内外交治,不可專于解表也。
或曰:此雲表虛,與傷寒中虛同欤。
予曰:不同也。
彼以太陽中風,而于有汗無汗分虛實。
實者加麻黃,虛者加葛俱解表也。
此雲表虛者,當固守衛氣,而散風者也。
)柴胡前胡黃芩升麻葛根桑皮荊芥赤芍石膏加姜三片,豉廿粒,陽明而兼(三而清故 卷三上表散門 九味羌活湯 (張元素即羌活沖和湯)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痛身痛,項痛脊強,嘔吐太陽無汗。
及感冒四時不正之氣,疫疠諸病。
(有物有聲曰嘔,氣逆則嘔。
有物無聲胃寒則吐。
邪熱在表,則不渴,傳裡則渴。
四時不正之氣,謂
〔(此條據喻注。
當去麻黃。
)傷寒有并病。
有合病。
本經未解,傳入他經,有催并之義,為并病。
二經三經同受邪者為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
太陽陽明合病,其證頭痛,腰痛,肌熱,鼻幹,目痛,脈浮大而長。
頭腰,太陽也。
肌目鼻,陽明也。
浮大,太陽也。
脈長,陽明也。
陽經合病,必自下利。
邪并于陽,則陽實而陰虛。
陽外實而不主裡,則裡虛,故下利。
吳鶴臯曰:庸醫便為傷寒漏底不治,不知與此湯以散經中表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利不治而自止矣。
趙嗣真曰:合病者,二陽經,或三陽經,同病不移者也。
并病者,一經先受病。
又過一經,兩經同病也。
如太陽陽明,若并而未盡,猶在兩經,仲景所謂太陽證不罷。
而赤,陽氣怫太罷少陽陽明合病,主承氣湯。
三陰有兩感而無合病,合病不傳經,并病亦與傳經異。
太陽多傳變傳太陰,謂之誤下傳。
太陽傳少陰,謂之表裡傳。
水勝火,火勝水,此南北二方之變,頃刻害人。
辨之不早,必成不救。
太陽傳厥陰,謂之首尾傳。
三陰不至于首,唯厥陰與督脈上行,與太陽相接,又名巡經得度傳。
炎變至重,不為不多矣。
〕葛根(四兩)麻黃生姜桂枝芍藥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擘)先煮麻黃葛根,成氏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于桂枝湯中。
除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
(仲景)治太陽病。
項背強KTKT。
反汗出惡風者。
(KTKT者,頸不根一味,則兩經盡解利但嘔。
(喻嘉言曰: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自止爾。
葛根湯,即第治發熱,惡寒,頭痛,項強,傷寒溫病。
卷三上表散門 麻黃附子細辛湯 (仲景)治傷寒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是也。
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裡。
腎虛,故太陽之邪,直入而脈沉,餘邪未盡入裡此證謂之表裡傳,非兩感也。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辛附煮,發熱,故曰太陽之寒而去細辛。
加甘草。
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仲景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
(發表腫 卷三上表散門 升麻葛根湯 (錢仲陽)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幹,不得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疾疫。
(三陽皆有頭痛,故頭痛屬表。
六經皆痛。
在陽經,則煩痛拘急。
風寒在表,故發熱惡寒。
寒外束,故無汗。
熱入裡,故口渴明脈絡鼻,俠目,故目痛鼻幹。
陽明屬胃,胃受邪,故不安卧。
此其受邪之初,猶未及也。
陽邪入胃,裡實表虛,故發斑。
細如蚊點為疹,大若錦紋為斑。
)升麻(三錢)葛根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炙)加姜煎。
頭痛,加川芎白芷。
(川芎為通二藥。
)熱熱。
)頭面咽。
)斑出參。
胃虛食陽明多氣多血,寒邪傷人,則血氣為之壅滞。
辛能達表,輕可去實,故以升葛辛輕之品,發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以安其中。
)升麻甘草,升陽解毒,故又治時疫。
(感時疫者,必先入胃,故用陽明胃藥。
)傷寒未入陽明者,勿服,恐反引表邪入陽明也。
斑疹已出者,勿服,恐重虛其表也。
(麻痘已見紅點,則不可服。
陽明為表之裡,升葛陽明正藥。
凡斑疹欲出未出之際,宜服此湯,以透其毒。
不可便服寒劑,以攻其熱。
又不可發汗攻下,虛其表裡之氣。
如内熱甚,加黃連犀角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黃芩黃柏玄參之類。
若斑勢稍退,潮熱谵語,不大便,可用大柴胡加芒硝。
調胃承氣下之。
) 卷三上表散門 柴葛解肌湯 (節庵制此以代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痛,鼻幹不眠,惡寒無汗,洪。
(太陽脈起目内,上額,交巅。
陽明脈上至額顱,絡于目。
風寒上幹,故頭痛,眶痛也。
惡寒無汗,屬太陽。
鼻幹不眠,屬陽明。
脈洪,将為熱也。
節庵曰:此陽明邪,若在腑病,另有治法。
)柴胡葛根羌活白芷黃芩芍藥桔梗甘草加姜棗石膏一錢煎。
無汗,惡寒寒邪在經,故以羌柴芷葛散之,寒将為熱,故以黃芩石膏桔梗清之。
(三藥并洩肺熱,)以芍 卷三上表散門 柴胡升麻湯 (局方)治少陽陽明合病,傷風,壯熱惡風,頭痛體痛,鼻塞咽幹,痰盛咳嗽,稠粘。
及陽氣郁遏,元氣下陷,時行瘟疫。
(劉宗濃曰:傷風一證,仲景與傷寒同論,麻黃桂枝之分,至于傳變之後,亦未嘗悉分之也。
諸家皆與感冒四氣,并中風條混治。
無擇别立傷風一方,在四淫之首。
且根據傷寒以太陽為始,分注六經,可謂詳密。
但風本諸方例用解表發表,然受病之源,亦有不同。
若表虛受風,專用發表之藥,必緻汗多亡證。
若内挾痰熱而受風,亦宜内外交治,不可專于解表也。
或曰:此雲表虛,與傷寒中虛同欤。
予曰:不同也。
彼以太陽中風,而于有汗無汗分虛實。
實者加麻黃,虛者加葛俱解表也。
此雲表虛者,當固守衛氣,而散風者也。
)柴胡前胡黃芩升麻葛根桑皮荊芥赤芍石膏加姜三片,豉廿粒,陽明而兼(三而清故 卷三上表散門 九味羌活湯 (張元素即羌活沖和湯)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痛身痛,項痛脊強,嘔吐太陽無汗。
及感冒四時不正之氣,疫疠諸病。
(有物有聲曰嘔,氣逆則嘔。
有物無聲胃寒則吐。
邪熱在表,則不渴,傳裡則渴。
四時不正之氣,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