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上 表散門

關燈
可服若探胸中痰食,與虛煩者不同。

    越以瓜蒂之苦,湧以赤小豆之酸。

    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能行陽屬則土之氣而脈去胸疼熱可三除赤宿寒已經累吐 參蘆散 治虛弱人痰涎壅盛。

     人參蘆為末,水調一二錢,或加竹瀝和服。

    (滑痰)服後,以物微探吐之。

    (如不探,亦未病患虛羸,故以參蘆代藜蘆瓜蒂。

    宣猶帶補,不緻耗傷元氣也。

    (丹溪曰:人參補陽中之陰 栀子豉湯 (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複颠倒,心中懊。

    及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

    (汗吐下後,正氣不足,邪氣乘虛,結于胸中,故煩熱懊。

    煩熱者,熱而煩擾。

    懊者,懊惱悶也。

    晝動為陽,夜卧主陰。

    陽熱未散,陰氣未複,故不得眠。

    身熱去而心結痛者,熱盡入裡,則為結胸。

    熱不去而結痛者,客熱散漫為虛煩,熱仍在表,故當越之。

    )栀子(十四枚)淡豉(四合)服令微吐。

     煩為熱勝。

    栀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為君。

    淡豉苦能洩熱,腐能勝焦。

    (腎氣為腐,心氣形之腎。

     因而陽,病緣内經有先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後乃治其他病,故此示戒。

    又曰:諸栀豉一法,證顯實煩虛煩之不同,要皆可用以湧其餘熱。

    乃因汗吐下後,胸中陽氣不足。

    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正宜因其高而越之爾。

    若謂津液内竭,正氣暴虛,餘邪不盡,則仲景原有炙甘草湯一法,甯敢妄湧以犯虛虛之戒耶!)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湯,(仲景)治前證少氣者。

    (劉宏璧曰:少氣,則加甘草以和中,人緣子治滌景)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

    (喻嘉言曰:滿而不煩,即裡證已具之實滿。

    煩而象名栀子大黃湯。

    (仲景)治酒疸發黃,心中懊,或熱痛,亦治傷寒食複。

     (輕則消導,重乃攻下。

    )加枳實,名枳實栀子豉湯。

    (仲景)治傷寒勞複。

     (大病瘥後,起居仲)治傷寒下利,能開胸痹,及大 吐法 此方可代瓜蒂三聖之屬。

    凡邪實上焦,或痰或食,或氣逆不通等證,皆可以此代之。

     蔔子搗碎,以溫湯和攪,取淡湯,徐徐飲之。

    少頃,即當吐。

    即有吐不出者,亦從下行矣一法以蘿蔔子為末,溫水調服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稀涎散 治中風暴仆,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先通其關,令微吐稀涎,續進他藥。

    (不可令醒後不可大投藥餌,緩緩調治,過恐傷人。

    )亦治喉痹,不能進食。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白礬一兩為末,溫水調下五分,或加藜蘆。

    (藜蘆能吐風痰,善通吳鶴臯曰: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天冠地履,無暴仆也。

    若濁邪逆上,則清陽失位而倒置矣治其為君痰,(丹張子和加藜蘆常山甘草,名常山散,吐瘧痰。

    (甘草合常山必吐。

    ) 幹霍亂吐方 (三因)治幹霍亂,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大痛者。

    (霍亂,揮霍擾亂也。

    外有所感,内有所傷。

    陰陽乖隔,邪正交争,故上吐下瀉而中絞痛也。

    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瀉,在中焦則吐瀉交作。

    此濕霍亂,證輕易治。

    若不能吐瀉,邪不得出,壅遏正氣,關格陰陽,其死甚速,俗名攪腸痧。

    切勿與谷食,即米飲下咽亦死。

    )燒鹽熱童便三飲而三吐之。

     吐瀉不得,邪結中焦。

    鹹能軟堅,可破頑痰宿食,炒之則苦,故能湧吐。

    童便本人身下降之氣,引火下行,乃其舊路,味又鹹寒,故降火甚速。

    (此由脾土郁極而不得發,以緻火熱内擾,陰陽不交而然。

    )鹽湧于上,溺洩于下,則中通矣。

    方極簡易,而有回生之功,不可忽視。

    (準繩曰:鹽調童便,非獨用以降陰之不通也。

    陰既不通,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藥也。

    )單用燒鹽。

    熟水調飲,以指探吐,名燒鹽探吐法。

    治傷食,痛連胸膈,痞悶不通,手足逆冷,尺脈全無。

    (食填太陰,抑遏膽肝之氣,不得上升。

    兩實相搏,故痛連胸膈。

    陽氣不舒,故手足逆冷。

    下焦隔絕,故尺脈不至。

    鹹潤下而軟堅,能破積聚,又能宣湧。

    使不化之食,從上而出,則塞者通矣,亦木郁達之也。

    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或曰:食填太陰,胸中痞亂,兩寸脈當用事,今反尺脈不見,其理安在。

    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于地下,則萬物生長,地之用在于天上,則萬物收藏,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故陽火之根,本于地下,陰水之源,本于天上。

    五髒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

     陰者,水也。

    食塞于上,是絕五髒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之絕,此其理也。

    )千金用此法,三飲三吐,通治霍亂,蠱毒,宿食,腹痛,冷氣,鬼氣。

    (且曰:此法大勝用藥。

    凡有此疾者,宜先用之。

    又有中食證,忽然厥逆,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者,名曰食厥。

    若作中風中一法用鹽少許,于熱鍋中炒紅色,乃入清水,煮至将滾未滾之際,攪勻試其滋味,稍淡,乃又法凡諸藥皆可取吐,但随證作湯劑,探而吐之,無不可也。

     搐鼻法 濕家鼻塞頭疼,或頭額兩太陽痛,宜行此法。

     苦瓜蒂不拘多少為末,令病患噙水一口,将此藥一字吹入鼻中,(凡雲一字者,二分半也,濕家頭疼,是濁邪乾清陽之分也。

    鼻者氣竅,上通于腦,下屬于肺。

    濁邪幹之,故清竅不利 搐鼻如聖散 治纏喉急痹,牙關緊閉。

     皂角(去皮弦炙)白礬雄黃藜蘆為末搐鼻。

     當歸湯 吐虛痰。

    (體弱痰幹而吐不出者,此方神效,雖吐而絕不傷氣血也。

    )當歸(五錢)甘草頭(一錢)參蘆(一錢)逆流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