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上 表散門
關燈
小
中
大
卒徒,薄肝痛風收
卷三上表散門
再造散
(節庵)治陽虛不能作汗。
(陶節庵曰:治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
服發汗藥一二劑,汗不出者,為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證。
庸醫不識,不論時令,遂用麻黃重藥,劫取其汗,誤人多矣。
此方必脈證中有虛寒之實據,方可用也。
)人參黃桂枝甘草附子(炮)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姜棗二枚。
加炒芍藥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汗之無汗,邪盛而真陽虛也。
故以參甘草姜桂附子,大之助也。
(節庵曰:人第知參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汗,以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解散也。
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即同此意。
) 卷三上表散門 麻桂飲 (景嶽)治傷寒瘟疫,陰暑瘧。
凡陰寒氣勝,而邪有不能散者,非此不可。
無論諸經四季,凡有是證,即宜是藥,勿謂夏月不可用也。
不必濃蓋,但取津津微汗,透出為度。
此實麻黃桂枝之變方,而其神效,則大有同于二方者,不可不為細察。
官桂(一二錢)當歸(三四錢)炙甘草(一錢)麻黃(二三錢)陳皮(随宜用或不用)水一加熟地三五錢。
卷三上表散門 大溫中飲 (景嶽)凡患陽虛傷寒,及一切四時勞倦,寒疫陰暑之氣。
身雖熾熱,時猶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蓋,或喜熱湯,或兼嘔惡洩瀉。
但六脈無力,肩背怯寒,邪氣不能外達等證,此元陽大虛,正不勝邪之候。
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日深,必至不救。
溫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
服後畏寒悉除,覺有躁熱,乃陽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
此外凡以素禀薄弱之輩,或感陰邪寒疫,發熱困倦,雖未見如前陰證,而熱邪未甚者,但于初感時,即速用此飲,連進二三服。
無不随藥随愈,真神劑也。
此方宜與理陰煎麻桂飲相參用。
熟地(三五七錢)于白術(三五錢)當歸(三五錢。
如洩瀉者不宜用,或山藥代。
)人參(幹姜(炒熱汗。
如氣虛防風細辛亦 卷三上表散門 大羌活湯 (潔古)治兩感傷寒。
(内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太陽經脈,循腰脊,經頭項,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卧。
三日少陰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幹。
五日少陰受之。
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
兩感者,謂一日則太陽與少陰俱病,有頭痛項強,而又口幹煩渴也。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有身熱膽語,而又腹滿不欲食也。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有脅痛耳聾,而又囊縮厥逆也,此陰陽表裡俱病。
欲汗之則有裡證,欲下之則有表證,故仲景不立治法。
吳鶴臯曰:易老制此方,意謂傳經者,皆為陽邪,一于升陽散熱,滋養陰髒,則感之淺者,尚或可平也。
)羌活獨活防風細辛防己黃芩黃連蒼術甘草(炙)白術(三錢)知母川芎此陰陽兩解之藥也。
氣薄則發洩,故用羌獨蒼防芎細,祛風發表,升散傳經之邪。
寒能勝熱表裡俱作湯。
利不日太三日虛之 卷三上表散門 歸葛飲 (景嶽)治陽明溫暑時證,大煩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等證。
當歸(三五錢)幹葛(二三錢)水二盞,煎一盞,以冷水浸涼。
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卷三上表散門 舉斑湯 治瘟疫斑毒内陷。
(吳又可曰:瘟疫邪留血分,裡氣壅閉。
不下則斑不出,出則毒外解矣。
如下後斑漸出,更不可大下。
設有下證,宜少與承氣緩服。
倘大下,則元氣不斑毒内陷則危,宜托裡舉斑湯。
如下後斑毒隐伏,反見循衣撮空,脈微者,本方加人參得補發出者,不死。
)白芍當歸(一錢)升麻(五分)柴胡白芷(七分)穿山甲(二錢)水煎。
卷三上表散門 犀角消毒湯 治瘟疫毒瓦斯,發斑痛癢。
牛蒡子(炒)防風(二錢)荊芥(一錢)甘草(八分)犀角(磨汁)每服三錢,水煎,入犀 卷三上表散門 柴葛煎 (景嶽)治瘟疫痘疹,表裡俱熱。
能散毒養陰。
方見卷十一上嬰孩門疏邪飲附方。
卷三下 湧吐門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
今人惟知汗下,而吐法絕置不在世罕知之。
故予嘗曰:吐法兼汗,其以此夫。
) 瓜蒂散 (仲景)治卒中痰迷。
涎潮壅盛,颠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痫痰壅。
食填太陰,欲吐不出。
亦治諸黃,急黃。
(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須臾曰急黃。
或服此散,或搐鼻,或加丁香。
)仲景雲: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有寒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
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喻嘉言曰:寒者,痰也。
痰飲内動,身必有汗。
加以發熱惡寒,全似中風。
但頭不痛,項不強,此非外入之風。
乃内蘊之痰,窒塞胸間。
宜用瓜蒂散以湧出之也。
)又曰: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
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與厥陰之熱深厥深相似。
其脈乍緊,則有時不緊,殊不似矣。
可見痰結在胸,故滿煩而不能食,亦宜瓜蒂為吐法也。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等分,各别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熱湯七者,蔥不
(陶節庵曰:治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
服發汗藥一二劑,汗不出者,為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證。
庸醫不識,不論時令,遂用麻黃重藥,劫取其汗,誤人多矣。
此方必脈證中有虛寒之實據,方可用也。
)人參黃桂枝甘草附子(炮)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姜棗二枚。
加炒芍藥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汗之無汗,邪盛而真陽虛也。
故以參甘草姜桂附子,大之助也。
(節庵曰:人第知參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汗,以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解散也。
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即同此意。
) 卷三上表散門 麻桂飲 (景嶽)治傷寒瘟疫,陰暑瘧。
凡陰寒氣勝,而邪有不能散者,非此不可。
無論諸經四季,凡有是證,即宜是藥,勿謂夏月不可用也。
不必濃蓋,但取津津微汗,透出為度。
此實麻黃桂枝之變方,而其神效,則大有同于二方者,不可不為細察。
官桂(一二錢)當歸(三四錢)炙甘草(一錢)麻黃(二三錢)陳皮(随宜用或不用)水一加熟地三五錢。
卷三上表散門 大溫中飲 (景嶽)凡患陽虛傷寒,及一切四時勞倦,寒疫陰暑之氣。
身雖熾熱,時猶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蓋,或喜熱湯,或兼嘔惡洩瀉。
但六脈無力,肩背怯寒,邪氣不能外達等證,此元陽大虛,正不勝邪之候。
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日深,必至不救。
溫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
服後畏寒悉除,覺有躁熱,乃陽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
此外凡以素禀薄弱之輩,或感陰邪寒疫,發熱困倦,雖未見如前陰證,而熱邪未甚者,但于初感時,即速用此飲,連進二三服。
無不随藥随愈,真神劑也。
此方宜與理陰煎麻桂飲相參用。
熟地(三五七錢)于白術(三五錢)當歸(三五錢。
如洩瀉者不宜用,或山藥代。
)人參(幹姜(炒熱汗。
如氣虛防風細辛亦 卷三上表散門 大羌活湯 (潔古)治兩感傷寒。
(内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太陽經脈,循腰脊,經頭項,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卧。
三日少陰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幹。
五日少陰受之。
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
兩感者,謂一日則太陽與少陰俱病,有頭痛項強,而又口幹煩渴也。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有身熱膽語,而又腹滿不欲食也。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有脅痛耳聾,而又囊縮厥逆也,此陰陽表裡俱病。
欲汗之則有裡證,欲下之則有表證,故仲景不立治法。
吳鶴臯曰:易老制此方,意謂傳經者,皆為陽邪,一于升陽散熱,滋養陰髒,則感之淺者,尚或可平也。
)羌活獨活防風細辛防己黃芩黃連蒼術甘草(炙)白術(三錢)知母川芎此陰陽兩解之藥也。
氣薄則發洩,故用羌獨蒼防芎細,祛風發表,升散傳經之邪。
寒能勝熱表裡俱作湯。
利不日太三日虛之 卷三上表散門 歸葛飲 (景嶽)治陽明溫暑時證,大煩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等證。
當歸(三五錢)幹葛(二三錢)水二盞,煎一盞,以冷水浸涼。
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卷三上表散門 舉斑湯 治瘟疫斑毒内陷。
(吳又可曰:瘟疫邪留血分,裡氣壅閉。
不下則斑不出,出則毒外解矣。
如下後斑漸出,更不可大下。
設有下證,宜少與承氣緩服。
倘大下,則元氣不斑毒内陷則危,宜托裡舉斑湯。
如下後斑毒隐伏,反見循衣撮空,脈微者,本方加人參得補發出者,不死。
)白芍當歸(一錢)升麻(五分)柴胡白芷(七分)穿山甲(二錢)水煎。
卷三上表散門 犀角消毒湯 治瘟疫毒瓦斯,發斑痛癢。
牛蒡子(炒)防風(二錢)荊芥(一錢)甘草(八分)犀角(磨汁)每服三錢,水煎,入犀 卷三上表散門 柴葛煎 (景嶽)治瘟疫痘疹,表裡俱熱。
能散毒養陰。
方見卷十一上嬰孩門疏邪飲附方。
卷三下 湧吐門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
今人惟知汗下,而吐法絕置不在世罕知之。
故予嘗曰:吐法兼汗,其以此夫。
) 瓜蒂散 (仲景)治卒中痰迷。
涎潮壅盛,颠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痫痰壅。
食填太陰,欲吐不出。
亦治諸黃,急黃。
(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須臾曰急黃。
或服此散,或搐鼻,或加丁香。
)仲景雲: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有寒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
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喻嘉言曰:寒者,痰也。
痰飲内動,身必有汗。
加以發熱惡寒,全似中風。
但頭不痛,項不強,此非外入之風。
乃内蘊之痰,窒塞胸間。
宜用瓜蒂散以湧出之也。
)又曰: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
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與厥陰之熱深厥深相似。
其脈乍緊,則有時不緊,殊不似矣。
可見痰結在胸,故滿煩而不能食,亦宜瓜蒂為吐法也。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等分,各别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熱湯七者,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