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下 理血門
關燈
小
中
大
名當歸和血散。
(東垣)亦名槐花散,治腸下血,濕毒下血。
經驗方單用槐花荊芥炒黑為末,酒服,亦治下血。
咳血方 (丹溪)治咳嗽痰血。
青黛(水飛)栝蒌仁(去油)海石(去砂)山栀(炒黑)诃子肉等分為末,蜜丸,噙化,嗽甚加杏仁。
肝火上逆,能爍肺金,故咳嗽痰血。
青黛瀉肝而理血,散五髒郁火。
栀子涼心而清肺,使邪熱下行,二者所以治火。
栝蒌潤燥滑痰,為治嗽要藥。
(能清上焦痰火。
蕩除郁熱垢膩。
)海加诃子者,以能斂肺而定痰喘也,不用治血之藥者,火退則血自止也。
龍腦雞蘇丸 (局方)治肺有郁熱,咳嗽,吐血,衄血,下血。
(肺有郁熱,故咳嗽,甚則逼血上行而吐衄,肺移熱于大腸則下血。
)熱淋,消渴。
(肺熱則膀胱絕其化源,故淋悶,肺熱則渴而多飲,為上消。
)口臭(脾胃有熱。
)口苦(肝膽有熱)清心明目。
雞蘇葉(一名龍腦薄荷一兩六錢)生地(六錢)麥冬(四錢)蒲黃阿膠木通銀柴胡(二錢)甘草(錢半)黃人參(一錢)先将木通柴胡浸二日,熬汁,地黃浸汁熬膏,再用蜜三兩,煉過和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肺本清肅,或受心之邪焰,或受肝之亢害,故見諸證。
雞蘇輕揚升發,瀉肺搜肝,散熱理血,故以為君。
生地涼血,炒蒲黃止血,以療諸血。
柴胡平肝解肌熱,木通利水降心火,麥冬阿膠潤燥清肺。
參甘草,瀉火和脾。
此亦為熱而涉虛者設,故少佐參也。
(喻嘉言曰,此丸兩解氣分血分之熱。
) 犀角地黃湯 (濟生)治傷寒胃火熱盛,吐血,衄血。
嗽血便血。
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斑。
生地(兩半)白芍(一兩)犀角(角尖尤良。
鹿取茸。
犀取尖。
其精氣盡在是也。
作器物者,多被蒸煮,不堪入藥。
)丹皮(二錢半)每服五錢。
熱甚如狂者,加黃芩一兩。
因怒緻血者,加栀子柴胡。
(黃芩瀉上中二焦之火,栀子瀉三焦之火,柴胡平少陽厥陰之火。
)血屬陰本靜,因諸經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
犀角大寒,解胃熱而清心火。
芍藥酸寒,和陰血而瀉肝火。
(肝者心之母。
)丹皮苦寒,瀉血中伏火。
生地大寒,涼血而滋水,以共平諸經之僭逆也。
節庵加當歸紅花桔梗陳皮甘草藕汁,名加味犀角地黃湯。
(當歸引血歸經,藕汁涼血散瘀,桔梗以利上焦,陳皮以導中焦。
紅花以行下焦。
) 歸脾湯 (濟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氣虛,故善忘。
)驚悸,(有觸而心動曰驚,無驚而自動曰悸,即怔忡也。
)盜汗,(汗為心液,心藏神而生血,心傷則不能生血而血少,故見前諸證。
)發熱,(脾主肌肉。
)體倦,(脾主四肢。
)食少,(脾不健暈。
)不眠,(血不歸經血,脾主思而藏血,脾傷故見前諸證。
)或脾虛不能攝血,緻血妄行,及婦人經帶。
或心脾傷痛,嗜卧,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瘰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黃(蜜炙)當歸(酒洗)龍眼肉(二錢)棗仁(炒研)白術(土炒錢半)人參茯神(一醫貫曰: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
凡治血證,須按三經用藥。
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去白術木香龍眼,加茯苓陳皮,入蓮肉,姜棗煎,名酸棗仁湯,治虛煩不眠。
(金匮酸棗仁湯,亦治不眠,見和解門。
) 人參養營湯 治脾虛食少無味,身倦肌瘦。
肺虛色枯氣短,毛發脫落,小便赤澀。
營血不足,驚悸健忘,寝汗發熱,(經曰:脾氣散精,上輸于肺,此地氣上升也。
肺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天氣下降也。
脾肺虛,則上下不交而為否,營血無所籍以生。
)諸種虛證。
亦治發汗過多,身振脈搖,筋惕肉。
(汗為心液,汗即血也。
發汗過多,則血液枯涸,筋肉無以榮養而然也。
)人參白術白芍(錢半)黃(蜜炙)當歸(二錢)茯苓(一錢)熟地(三錢)甘草(炙)熟地歸芍,養血之品。
參苓術,甘草陳皮,補氣之品。
血不足而補其氣,此陽生則陰長之義也。
且參五味,所以補肺,(肺主氣,氣能生血。
)甘陳苓術,所以健脾。
(脾統血。
)熟地所以滋腎,(腎藏精,精血相生。
)遠志能通腎氣,上達于心,桂心能導諸藥,入營生血,五髒交養互益,故能統治諸病,而其要則歸于養營也。
(薛立齋曰:氣血兩虛而變現諸證,莫能名狀,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諸證悉退,此十全大補對子也。
十全大補但分氣血,此則五髒皆補,無乎不到。
虛寒甚者,高氏常加附子以治之,三陰瘧更妙。
) 養心湯 治心虛血少,神氣不甯,怔忡驚悸。
(心主血而藏神,經曰:靜則神藏,躁則消忘,心血虛則易動,故怔忡驚悸,不得安甯也。
)黃(蜜炙)茯苓茯神當歸川芎半夏曲(一兩)甘草(炙一錢)柏子仁(去油)棗參以補心肺之氣,(肺為心之華蓋。
)芎歸以養心肝之血,(肝木能生心火。
)二茯遠志,以洩心熱。
柏仁酸棗,以甯心神,五味收神氣之散越,半夏去擾心之痰涎。
甘草補土以培心子,赤桂引藥以入心經。
潤以滋之,溫以補之,酸以收之,香以舒之,則心得其養矣。
還元水 治咳血吐血,及産後血暈陰虛
(東垣)亦名槐花散,治腸下血,濕毒下血。
經驗方單用槐花荊芥炒黑為末,酒服,亦治下血。
咳血方 (丹溪)治咳嗽痰血。
青黛(水飛)栝蒌仁(去油)海石(去砂)山栀(炒黑)诃子肉等分為末,蜜丸,噙化,嗽甚加杏仁。
肝火上逆,能爍肺金,故咳嗽痰血。
青黛瀉肝而理血,散五髒郁火。
栀子涼心而清肺,使邪熱下行,二者所以治火。
栝蒌潤燥滑痰,為治嗽要藥。
(能清上焦痰火。
蕩除郁熱垢膩。
)海加诃子者,以能斂肺而定痰喘也,不用治血之藥者,火退則血自止也。
龍腦雞蘇丸 (局方)治肺有郁熱,咳嗽,吐血,衄血,下血。
(肺有郁熱,故咳嗽,甚則逼血上行而吐衄,肺移熱于大腸則下血。
)熱淋,消渴。
(肺熱則膀胱絕其化源,故淋悶,肺熱則渴而多飲,為上消。
)口臭(脾胃有熱。
)口苦(肝膽有熱)清心明目。
雞蘇葉(一名龍腦薄荷一兩六錢)生地(六錢)麥冬(四錢)蒲黃阿膠木通銀柴胡(二錢)甘草(錢半)黃人參(一錢)先将木通柴胡浸二日,熬汁,地黃浸汁熬膏,再用蜜三兩,煉過和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肺本清肅,或受心之邪焰,或受肝之亢害,故見諸證。
雞蘇輕揚升發,瀉肺搜肝,散熱理血,故以為君。
生地涼血,炒蒲黃止血,以療諸血。
柴胡平肝解肌熱,木通利水降心火,麥冬阿膠潤燥清肺。
參甘草,瀉火和脾。
此亦為熱而涉虛者設,故少佐參也。
(喻嘉言曰,此丸兩解氣分血分之熱。
) 犀角地黃湯 (濟生)治傷寒胃火熱盛,吐血,衄血。
嗽血便血。
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斑。
生地(兩半)白芍(一兩)犀角(角尖尤良。
鹿取茸。
犀取尖。
其精氣盡在是也。
作器物者,多被蒸煮,不堪入藥。
)丹皮(二錢半)每服五錢。
熱甚如狂者,加黃芩一兩。
因怒緻血者,加栀子柴胡。
(黃芩瀉上中二焦之火,栀子瀉三焦之火,柴胡平少陽厥陰之火。
)血屬陰本靜,因諸經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
犀角大寒,解胃熱而清心火。
芍藥酸寒,和陰血而瀉肝火。
(肝者心之母。
)丹皮苦寒,瀉血中伏火。
生地大寒,涼血而滋水,以共平諸經之僭逆也。
節庵加當歸紅花桔梗陳皮甘草藕汁,名加味犀角地黃湯。
(當歸引血歸經,藕汁涼血散瘀,桔梗以利上焦,陳皮以導中焦。
紅花以行下焦。
) 歸脾湯 (濟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氣虛,故善忘。
)驚悸,(有觸而心動曰驚,無驚而自動曰悸,即怔忡也。
)盜汗,(汗為心液,心藏神而生血,心傷則不能生血而血少,故見前諸證。
)發熱,(脾主肌肉。
)體倦,(脾主四肢。
)食少,(脾不健暈。
)不眠,(血不歸經血,脾主思而藏血,脾傷故見前諸證。
)或脾虛不能攝血,緻血妄行,及婦人經帶。
或心脾傷痛,嗜卧,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瘰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黃(蜜炙)當歸(酒洗)龍眼肉(二錢)棗仁(炒研)白術(土炒錢半)人參茯神(一醫貫曰: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
凡治血證,須按三經用藥。
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去白術木香龍眼,加茯苓陳皮,入蓮肉,姜棗煎,名酸棗仁湯,治虛煩不眠。
(金匮酸棗仁湯,亦治不眠,見和解門。
) 人參養營湯 治脾虛食少無味,身倦肌瘦。
肺虛色枯氣短,毛發脫落,小便赤澀。
營血不足,驚悸健忘,寝汗發熱,(經曰:脾氣散精,上輸于肺,此地氣上升也。
肺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天氣下降也。
脾肺虛,則上下不交而為否,營血無所籍以生。
)諸種虛證。
亦治發汗過多,身振脈搖,筋惕肉。
(汗為心液,汗即血也。
發汗過多,則血液枯涸,筋肉無以榮養而然也。
)人參白術白芍(錢半)黃(蜜炙)當歸(二錢)茯苓(一錢)熟地(三錢)甘草(炙)熟地歸芍,養血之品。
參苓術,甘草陳皮,補氣之品。
血不足而補其氣,此陽生則陰長之義也。
且參五味,所以補肺,(肺主氣,氣能生血。
)甘陳苓術,所以健脾。
(脾統血。
)熟地所以滋腎,(腎藏精,精血相生。
)遠志能通腎氣,上達于心,桂心能導諸藥,入營生血,五髒交養互益,故能統治諸病,而其要則歸于養營也。
(薛立齋曰:氣血兩虛而變現諸證,莫能名狀,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諸證悉退,此十全大補對子也。
十全大補但分氣血,此則五髒皆補,無乎不到。
虛寒甚者,高氏常加附子以治之,三陰瘧更妙。
) 養心湯 治心虛血少,神氣不甯,怔忡驚悸。
(心主血而藏神,經曰:靜則神藏,躁則消忘,心血虛則易動,故怔忡驚悸,不得安甯也。
)黃(蜜炙)茯苓茯神當歸川芎半夏曲(一兩)甘草(炙一錢)柏子仁(去油)棗參以補心肺之氣,(肺為心之華蓋。
)芎歸以養心肝之血,(肝木能生心火。
)二茯遠志,以洩心熱。
柏仁酸棗,以甯心神,五味收神氣之散越,半夏去擾心之痰涎。
甘草補土以培心子,赤桂引藥以入心經。
潤以滋之,溫以補之,酸以收之,香以舒之,則心得其養矣。
還元水 治咳血吐血,及産後血暈陰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