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下 理血門
關燈
小
中
大
于胃痛腹痛肋痛,瘧疾實熱夜發,痢疾蓄血急痛。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研)大黃(四兩)芒硝甘草桂枝(二兩)大黃芒硝,蕩熱去實,甘草和胃緩中,此調胃承氣湯也。
熱甚則搏血,血聚則肝燥,故加桃仁之甘苦,以潤燥而緩肝。
加桂枝之辛熱,直連于所而行之也。
〔撄甯生曰:(滑伯仁。
号撄甯生。
)血溢血洩,諸蓄妄者,其始也。
率以桃仁、大黃行血破于之劑,折其銳氣,然後區别治之。
或問失血複下,虛何以當。
伊芳舉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
何以禦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
喻嘉言曰:用桃仁以達血所,加桂枝以解外邪,亦猶大柴胡湯用柴胡解外相似,益見太陽随經之邪,非桂枝不解爾。
程郊倩曰:五苓散與桃仁承氣,均為太陽犯府之藥。
一利前而主氣分,一利後而主血分,治各不同。
〕節奄加青皮枳實當歸芍藥酥木汁柴胡,名桃仁承氣對子。
(加青皮枳實,破血必行氣也。
加當歸芍藥,去瘀而生新也。
柴胡平肝,升清而散表熱,酥木助桃仁桂心以逐于血。
) 蒼術地榆湯 (潔古)治脾經受濕,痢疾下血。
蒼術(泔浸炒三兩)地榆(炒黑一兩)每一兩煎。
蒼術燥濕強脾,升陽而開郁,地榆清熱涼血,酸收而斷下,為治血痢腸風之平劑,初起者勿用。
加芍藥阿膠卷柏,名芍藥地榆湯,(河間)治洩痢膿血,乃到脫肛。
(阿膠補血與液,為 芍藥湯 (潔古)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
(下痢皆屬濕熱,赤為傷血,白為傷氣。
膿血稠粘,氣血兩傷也。
腹痛後重,氣血皆滞也。
劉河間曰: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歸尾黃芩黃連大黃(三錢)木香甘草(炙)槟榔(二錢)桂(錢半)每服五錢,痢不減加大黃。
(此為實熱者言也,然今之熱者鮮矣。
)芍藥酸寒,瀉肝火,斂陰氣,和營衛,故以為君。
大黃歸尾,破積而行血。
木香槟榔,通滞而行氣。
黃芩黃連,燥濕而清熱。
痢由濕熱責于腸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澀也。
辛以散之,苦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調之。
加肉桂者,假其辛熱以為反佐也。
除桂甘草,加枳殼,名導滞湯。
(一作導氣湯。
)治前證兼渴者。
(此方今人多用,償遇虛寒者而誤用之,禍不旋踵矣。
) 秦艽白術丸 (東垣)治痔瘡痔漏,有膿血,大便燥結,痛不可忍。
桃仁(研)歸尾(酒洗)秦艽白術一兩枳實(麸炒)皂角子(燒存性)澤瀉(五錢)地榆(三錢)面糊丸。
秦艽歸尾桃仁,潤燥和血,(秦艽為風藥中潤劑。
)皂角仁以除風燥,地榆以破血止血,枳實苦寒,以洩胃實。
澤瀉鹹洩,使氣歸于前陰,以清濕邪也。
白術之苦甘,以瀉火而益元氣,故曰甘寒瀉火,乃假枳實之寒也大便秘澀,以大黃推蕩之。
其津液益不足,用當歸和血,加油潤之劑,自然軟利矣。
除地榆,加大黃紅花,名秦艽當歸湯,治痔漏大便燥結疼痛。
用秦艽一味,加羌活防風麻黃升麻柴胡本細辛黃炙草紅花,名秦艽羌活湯,治痔漏成塊下垂不任其癢。
除皂角枳實地榆,加防風升麻柴胡陳皮大黃黃柏紅花炙草,名秦艽防風湯,治痔漏,大便時疼痛。
(東垣曰:如無痛者,非痔漏也。
)除白術枳實地榆,加蒼術黃柏大黃槟榔防風,名秦艽蒼術湯,(以上俱東垣方)治同。
麻黃人參芍藥湯 (東垣)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虛蘊熱。
麻黃(去外寒。
)黃(實表益衛)甘草(炙補脾)白芍藥(安太陰各一錢)人參(益元氣而實表)麥冬(保肺氣各三分)五味子(五粒安肺氣)當歸(和血養血)桂枝(和營衛各五分)熱服。
綱目曰:觀此一方,足以為萬世模範矣。
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服之。
但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宜以此為則。
(東垣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
繼居曠室,卧熱炕,咳而吐血,東垣謂此久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遇裡熱,火邪不得舒仲,故血出于口。
當補表之陽,瀉裡之虛熱。
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
與此甚同,因作此湯,一服而愈。
) 當歸補血湯 (東垣)治傷于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炙一兩)當歸(酒洗二錢)空心服。
當歸滋陰養血,黃乃補氣之藥。
何以五倍于當歸,而雲補血湯乎。
蓋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
又有當歸為引,則從之而生血矣。
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爾。
槐花散 (本事)治腸風髒毒下血。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炒黑)枳殼(炒)等分為末。
每服三錢。
米飲下。
側柏養陰燥濕,最清血分。
槐花疏肝瀉熱,能涼大腸。
荊芥散瘀搜風,(為風病血病要藥。
)加當歸生地川芎,入烏梅生姜煎,名加減四物湯。
(濟生)治同。
(補血涼血。
)除柏葉荊芥,加當歸黃芩防風地榆,酒糊丸。
名槐角丸,(局方)治同。
(涼血。
疏血。
)除柏葉枳殼,加青皮等分,亦名槐花散。
(潔古)治血痢,腹不痛,不裡急後重。
除柏葉枳殼,加當歸川芎熟地白術青皮升麻,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研)大黃(四兩)芒硝甘草桂枝(二兩)大黃芒硝,蕩熱去實,甘草和胃緩中,此調胃承氣湯也。
熱甚則搏血,血聚則肝燥,故加桃仁之甘苦,以潤燥而緩肝。
加桂枝之辛熱,直連于所而行之也。
〔撄甯生曰:(滑伯仁。
号撄甯生。
)血溢血洩,諸蓄妄者,其始也。
率以桃仁、大黃行血破于之劑,折其銳氣,然後區别治之。
或問失血複下,虛何以當。
伊芳舉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
何以禦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
喻嘉言曰:用桃仁以達血所,加桂枝以解外邪,亦猶大柴胡湯用柴胡解外相似,益見太陽随經之邪,非桂枝不解爾。
程郊倩曰:五苓散與桃仁承氣,均為太陽犯府之藥。
一利前而主氣分,一利後而主血分,治各不同。
〕節奄加青皮枳實當歸芍藥酥木汁柴胡,名桃仁承氣對子。
(加青皮枳實,破血必行氣也。
加當歸芍藥,去瘀而生新也。
柴胡平肝,升清而散表熱,酥木助桃仁桂心以逐于血。
) 蒼術地榆湯 (潔古)治脾經受濕,痢疾下血。
蒼術(泔浸炒三兩)地榆(炒黑一兩)每一兩煎。
蒼術燥濕強脾,升陽而開郁,地榆清熱涼血,酸收而斷下,為治血痢腸風之平劑,初起者勿用。
加芍藥阿膠卷柏,名芍藥地榆湯,(河間)治洩痢膿血,乃到脫肛。
(阿膠補血與液,為 芍藥湯 (潔古)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
(下痢皆屬濕熱,赤為傷血,白為傷氣。
膿血稠粘,氣血兩傷也。
腹痛後重,氣血皆滞也。
劉河間曰: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歸尾黃芩黃連大黃(三錢)木香甘草(炙)槟榔(二錢)桂(錢半)每服五錢,痢不減加大黃。
(此為實熱者言也,然今之熱者鮮矣。
)芍藥酸寒,瀉肝火,斂陰氣,和營衛,故以為君。
大黃歸尾,破積而行血。
木香槟榔,通滞而行氣。
黃芩黃連,燥濕而清熱。
痢由濕熱責于腸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澀也。
辛以散之,苦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調之。
加肉桂者,假其辛熱以為反佐也。
除桂甘草,加枳殼,名導滞湯。
(一作導氣湯。
)治前證兼渴者。
(此方今人多用,償遇虛寒者而誤用之,禍不旋踵矣。
) 秦艽白術丸 (東垣)治痔瘡痔漏,有膿血,大便燥結,痛不可忍。
桃仁(研)歸尾(酒洗)秦艽白術一兩枳實(麸炒)皂角子(燒存性)澤瀉(五錢)地榆(三錢)面糊丸。
秦艽歸尾桃仁,潤燥和血,(秦艽為風藥中潤劑。
)皂角仁以除風燥,地榆以破血止血,枳實苦寒,以洩胃實。
澤瀉鹹洩,使氣歸于前陰,以清濕邪也。
白術之苦甘,以瀉火而益元氣,故曰甘寒瀉火,乃假枳實之寒也大便秘澀,以大黃推蕩之。
其津液益不足,用當歸和血,加油潤之劑,自然軟利矣。
除地榆,加大黃紅花,名秦艽當歸湯,治痔漏大便燥結疼痛。
用秦艽一味,加羌活防風麻黃升麻柴胡本細辛黃炙草紅花,名秦艽羌活湯,治痔漏成塊下垂不任其癢。
除皂角枳實地榆,加防風升麻柴胡陳皮大黃黃柏紅花炙草,名秦艽防風湯,治痔漏,大便時疼痛。
(東垣曰:如無痛者,非痔漏也。
)除白術枳實地榆,加蒼術黃柏大黃槟榔防風,名秦艽蒼術湯,(以上俱東垣方)治同。
麻黃人參芍藥湯 (東垣)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虛蘊熱。
麻黃(去外寒。
)黃(實表益衛)甘草(炙補脾)白芍藥(安太陰各一錢)人參(益元氣而實表)麥冬(保肺氣各三分)五味子(五粒安肺氣)當歸(和血養血)桂枝(和營衛各五分)熱服。
綱目曰:觀此一方,足以為萬世模範矣。
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服之。
但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宜以此為則。
(東垣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
繼居曠室,卧熱炕,咳而吐血,東垣謂此久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遇裡熱,火邪不得舒仲,故血出于口。
當補表之陽,瀉裡之虛熱。
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
與此甚同,因作此湯,一服而愈。
) 當歸補血湯 (東垣)治傷于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炙一兩)當歸(酒洗二錢)空心服。
當歸滋陰養血,黃乃補氣之藥。
何以五倍于當歸,而雲補血湯乎。
蓋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
又有當歸為引,則從之而生血矣。
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爾。
槐花散 (本事)治腸風髒毒下血。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炒黑)枳殼(炒)等分為末。
每服三錢。
米飲下。
側柏養陰燥濕,最清血分。
槐花疏肝瀉熱,能涼大腸。
荊芥散瘀搜風,(為風病血病要藥。
)加當歸生地川芎,入烏梅生姜煎,名加減四物湯。
(濟生)治同。
(補血涼血。
)除柏葉荊芥,加當歸黃芩防風地榆,酒糊丸。
名槐角丸,(局方)治同。
(涼血。
疏血。
)除柏葉枳殼,加青皮等分,亦名槐花散。
(潔古)治血痢,腹不痛,不裡急後重。
除柏葉枳殼,加當歸川芎熟地白術青皮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