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上 治氣門
關燈
小
中
大
栝蒌薤白白酒湯
(金匮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栝蒌(一枚)薤白(三兩)白酒(四升)此上焦膻中藥也。
(膻中,兩乳中間。
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喻嘉言曰: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
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
故知胸痹者,陰氣上逆之候也,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陽,(薤葉光滑,露亦難伫,故曰薤露。
其性滑洩,能通氣滞,故胸痹下重并用之。
)甚則用附子幹姜以消其陰。
世醫不知胸痹為何病,習用豆蔻、木香、诃子、三棱、神曲、麥芽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亦相懸矣。
加半夏,名栝蒌薤白半夏湯。
(金匮)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
〔徐忠可曰:胸痹而加以不得卧,此支飲之兼證。
又心痛徹背,支飲原不痛,飲由胸痹而痛應背,故即前方加半夏以去飲下逆(此條若無心痛徹背,竟是支飲矣。
)〕除白酒,加枳實濃樸桂枝,名枳實薤白桂枝湯。
(金匮)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徐忠可曰:胸痹而加以心中痞胸滿,似痞與結胸之象。
乃上焦陽微,而客氣動膈也。
注雲,留氣結在胸,即客氣也。
更脅下逆搶心,是不獨上焦虛,而中焦亦虛,陰邪得以據之,為逆為搶。
故于薤白栝蒌,又加枳樸以開其結,桂枝行陽以疏其肝。
又曰人參湯亦主之者,病由中虛,去其太甚,即可補正以化邪也。
胸痹之虛,本陽氣微,非營氣虛也。
陽無取乎補,宣而通之。
即陽氣暢,暢則陽盛矣。
故薤白方以行陽為主,不取補也。
此曰人參湯亦主之,因脅下逆由中氣虛,故兼補中爾。
人參湯即理中湯等分,而用幹姜者爾。
) 四君子湯 治一切陽虛氣弱。
脈來虛軟,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而黃,(或痿白無采。
)皮聚毛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及脾胃不和,洩痢虛飽。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二錢)甘草(一錢)加姜棗。
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
白術苦溫,燥脾補氣為臣。
茯苓甘淡,滲濕瀉熱為佐。
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
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餘髒受蔭而色澤身強矣。
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名異功散,(錢氏)調理脾胃。
再加半夏以燥濕除痰,名六君子湯。
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緻成痰癖,不時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
凡虛瘧及諸病後,(惟真陰虧損者,大忌用此培土之劑以伐腎水。
)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
治虛寒胃痛,或腹痛洩瀉。
六君子加竹瀝麥冬,治四肢不舉。
(脾主四肢。
)六君子加烏梅草果等分,姜棗煎。
名四獸飲。
(三因和四髒以輔脾。
故名。
)治五髒氣虛,七情兼并,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亦治瘴瘧。
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黃芩白芍,名十味人參散。
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
加黃山藥,亦名六君子湯。
為病後調理,助脾進食之劑。
加棗仁(炒)治振悸不得眠,(胡洽居土)加姜汁竹瀝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
加木香藿香幹葛,名七味白術散。
(錢氏)治脾虛肌熱,洩瀉,虛熱作渴。
(參術幹葛。
皆能生津。
)楊仁齊再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
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
調理内傷外感,治虛煩或渴或洩。
加山藥扁豆,姜棗煎,名六神散。
(陳無擇)治小兒表熱去後,又發熱者。
(世醫到此,盡不能曉。
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謂不治。
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于外,所以再熱,非熱證也。
宜此湯加粳米,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内,而身涼矣。
挾寒者,加肉桂。
兼陰虛,加熟地。
)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湯。
治氣血兩虛,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
若傷之重者,真陰内竭,虛陽外鼓,諸證蜂起,則于四物四君之中,又加黃以助陽固表,加肉桂以引火歸元,名十全大補湯。
(金匮曰。
虛者十補。
勿一瀉之。
此湯是也。
)十全大補加防風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風湯,治鶴膝風。
十全大補去川芎加陳皮,名溫經益元散。
(節庵)治汗後頭眩心悸,筋惕肉,或汗出不止,或下後下利不止,身體疼痛。
(太陽宜汗,汗多則亡陽,故有眩悸惕之證。
陽明宜下,下多則亡陰,故有下利身痛之證。
) 補中益氣湯 (東垣)治煩勞内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氣短而渴;或陽虛自汗。
(宜本湯加麻黃根浮小麥,升柴俱宜蜜水炒過。
)或氣虛不能舉元,緻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黃(蜜炙錢半)人參甘草(炙一錢)白術(土炒)陳皮(留白)當歸
)栝蒌(一枚)薤白(三兩)白酒(四升)此上焦膻中藥也。
(膻中,兩乳中間。
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喻嘉言曰: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
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
故知胸痹者,陰氣上逆之候也,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陽,(薤葉光滑,露亦難伫,故曰薤露。
其性滑洩,能通氣滞,故胸痹下重并用之。
)甚則用附子幹姜以消其陰。
世醫不知胸痹為何病,習用豆蔻、木香、诃子、三棱、神曲、麥芽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亦相懸矣。
加半夏,名栝蒌薤白半夏湯。
(金匮)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
〔徐忠可曰:胸痹而加以不得卧,此支飲之兼證。
又心痛徹背,支飲原不痛,飲由胸痹而痛應背,故即前方加半夏以去飲下逆(此條若無心痛徹背,竟是支飲矣。
)〕除白酒,加枳實濃樸桂枝,名枳實薤白桂枝湯。
(金匮)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徐忠可曰:胸痹而加以心中痞胸滿,似痞與結胸之象。
乃上焦陽微,而客氣動膈也。
注雲,留氣結在胸,即客氣也。
更脅下逆搶心,是不獨上焦虛,而中焦亦虛,陰邪得以據之,為逆為搶。
故于薤白栝蒌,又加枳樸以開其結,桂枝行陽以疏其肝。
又曰人參湯亦主之者,病由中虛,去其太甚,即可補正以化邪也。
胸痹之虛,本陽氣微,非營氣虛也。
陽無取乎補,宣而通之。
即陽氣暢,暢則陽盛矣。
故薤白方以行陽為主,不取補也。
此曰人參湯亦主之,因脅下逆由中氣虛,故兼補中爾。
人參湯即理中湯等分,而用幹姜者爾。
) 四君子湯 治一切陽虛氣弱。
脈來虛軟,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而黃,(或痿白無采。
)皮聚毛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及脾胃不和,洩痢虛飽。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二錢)甘草(一錢)加姜棗。
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
白術苦溫,燥脾補氣為臣。
茯苓甘淡,滲濕瀉熱為佐。
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
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餘髒受蔭而色澤身強矣。
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名異功散,(錢氏)調理脾胃。
再加半夏以燥濕除痰,名六君子湯。
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緻成痰癖,不時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
凡虛瘧及諸病後,(惟真陰虧損者,大忌用此培土之劑以伐腎水。
)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
治虛寒胃痛,或腹痛洩瀉。
六君子加竹瀝麥冬,治四肢不舉。
(脾主四肢。
)六君子加烏梅草果等分,姜棗煎。
名四獸飲。
(三因和四髒以輔脾。
故名。
)治五髒氣虛,七情兼并,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亦治瘴瘧。
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黃芩白芍,名十味人參散。
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
加黃山藥,亦名六君子湯。
為病後調理,助脾進食之劑。
加棗仁(炒)治振悸不得眠,(胡洽居土)加姜汁竹瀝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
加木香藿香幹葛,名七味白術散。
(錢氏)治脾虛肌熱,洩瀉,虛熱作渴。
(參術幹葛。
皆能生津。
)楊仁齊再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
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
調理内傷外感,治虛煩或渴或洩。
加山藥扁豆,姜棗煎,名六神散。
(陳無擇)治小兒表熱去後,又發熱者。
(世醫到此,盡不能曉。
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謂不治。
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于外,所以再熱,非熱證也。
宜此湯加粳米,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内,而身涼矣。
挾寒者,加肉桂。
兼陰虛,加熟地。
)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湯。
治氣血兩虛,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
若傷之重者,真陰内竭,虛陽外鼓,諸證蜂起,則于四物四君之中,又加黃以助陽固表,加肉桂以引火歸元,名十全大補湯。
(金匮曰。
虛者十補。
勿一瀉之。
此湯是也。
)十全大補加防風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風湯,治鶴膝風。
十全大補去川芎加陳皮,名溫經益元散。
(節庵)治汗後頭眩心悸,筋惕肉,或汗出不止,或下後下利不止,身體疼痛。
(太陽宜汗,汗多則亡陽,故有眩悸惕之證。
陽明宜下,下多則亡陰,故有下利身痛之證。
) 補中益氣湯 (東垣)治煩勞内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氣短而渴;或陽虛自汗。
(宜本湯加麻黃根浮小麥,升柴俱宜蜜水炒過。
)或氣虛不能舉元,緻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黃(蜜炙錢半)人參甘草(炙一錢)白術(土炒)陳皮(留白)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