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方制總義

關燈
靈樞刺節真邪篇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

     素問疏五過論曰:治病之道,氣内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五運六氣,各有太過不及,故曰氣有多少,人之疾病,必随氣而為盛衰。

    故治之緩急,方之大小,亦必随其輕重而有要約也。

    )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适其至所為故也。

    (歲有司天在泉,則氣有高下,經有髒腑上下,則病有遠近,在裡曰中,在表曰外。

    緩者治宜輕,急者治宜重也,适其至所為故。

    言必及于病至之所,而不可過,亦不可不及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大要,大約也。

    主病之謂君,君當倍用。

    佐君之謂臣,比君當減。

     奇者陽數,即古所謂單方也。

    偶者陰數,即古所謂複方也。

    故君一臣二其數三,君二臣三其數五,皆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其數六,君二臣六其數八,皆偶之制也。

    奇方屬陽而輕,偶方屬陰而重。

    )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

    (近者為上為陽,故用奇方,用其輕而緩也。

    遠者為下為陰,故用偶方,用其重而急也。

    汗者不以偶,陰沉不能達表也。

    下者不以奇,陽升不能降下也。

    按本節特舉奇偶陰陽,以分汗下之概,則氣味之陰陽,又豈後于奇偶哉。

    故下文複言之,此其微意,正不止于品數之奇偶,而實以發明方制之義爾。

     舊本雲: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而王太仆注雲:表汗藥不以偶方,洩下藥不以奇制,是注與本文相反矣。

    然王注得理,而本文似誤,今改從之,奇音箕。

    )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謂也。

    (補上治上制以緩,欲其留布上部也。

    補下治下制以急,欲其直達下焦也。

    故欲急者,須氣味之濃。

    欲緩者,須氣味之薄。

    若制緩方而氣味濃,則峻而去速。

    用急方而氣味薄,則柔而不前。

    唯緩急濃薄得其宜,則适其病至之所,而治得其要矣。

    )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

    (言病所有深遠,而藥必由于胃。

    設用之無法,則藥未及病,而氣味在中道而止矣。

    故當以食為助,而使其無遠勿達,是過之也。

    如飲酒啜粥,以助藥力之類。

    由此類推,則服食之疾徐。

     根梢之升降,以及湯膏丸散,各有所宜,故雲無越其制度也。

    王冰曰:假如病在腎,而心氣不足,服藥宜急過之。

    不以氣味飼心,腎藥淩心,心複益衰矣,餘上下遠近例同。

    完素曰:聖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則上下俱無犯。

    故曰:誅伐無過,命曰大惑。

    好古曰:治上必防下,治表必連裡。

    用黃芩以治肺,必妨脾。

    用苁蓉以治腎,必妨心。

    服幹姜以治中,必偕上。

    服附子以補火,必涸水。

    按服藥節度。

    古今相傳,有食前食後之分。

    然後宜食遠腹空,然後服之。

    食後斷不可服,蓋飲食皆受納于胃,胃氣散精于脾,脾複傳精于肺,肺主治節,然後分布髒腑,是胃乃人身分金之爐也。

    未有藥不入胃,而能即至于六經者。

    況肺為華蓋,竅皆下向,以受飲食之薰蒸。

    藥入于胃,亦必遊溢精氣,以上蒸于肺。

    未聞心藥飲至心間,而始入心,肺藥飲至肺間,而始入肺也。

    若上膈之藥,食後服之,胃氣先為别食所填塞,必待前食化完,方能及後藥,是欲速而反緩矣。

    且經脈在肉理之中,藥之糟粕,如何得到,其所到者,不過氣味爾。

    若雲上膈之藥,須令在上。

    下膈之藥,須令在下。

    則治頭之藥,必須在頭。

    治足之藥,必須在足乎。

    此理之顯明易見者也,不可不正其誤。

    )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

    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

    (平氣之道,平其不平之謂也。

    如在上為近,在下為遠,遠者近者,各有陰陽表裡之分,故遠方近方,亦各有奇偶相兼之法。

    如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

    皆互用之妙也。

    故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小則數多而蓋于九。

    蓋數多則分兩輕,分兩輕則性力薄而僅及近處也。

    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而止于二。

    蓋少則分兩重,分兩重則性力專而直達深遠也,是皆奇偶兼用之法。

    若病近而大其制,則藥勝于病,是謂誅伐無過。

    病遠而小其制,則藥不及病,亦猶風馬牛不相及爾。

    上文雲近者奇之,遠者偶之,言法之常也。

    此雲近而奇偶,遠而奇偶,言用之變也。

    知變知常,則其應用不窮矣。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

    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此示人以圓融通變也。

    如始也用奇,奇之而病不去,此其必有未合,乃當變而為偶,奇偶疊用,是曰重方,即後世所謂複方也。

     若偶之而又不去,則當求其微甚真假,而反佐以取之。

    反佐者,謂藥同于病而順其性也。

    如以熱治寒,而寒拒熱,則反佐于寒而入之。

    以寒治熱,而熱格寒,則反佐以熱而入之。

    又如寒藥熱用,借熱以行寒,熱藥寒用,借寒以行熱,是皆反佐變通之妙用也。

    因勢利導,則易為力爾。

    王太仆曰:夫熱與寒背,寒與熱違,微小之熱,為寒所折,微小之冷,為熱所消。

     甚大寒熱,則必能與違性者争雄,能與異氣者相格。

    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

    如是則且憚而不敢攻之,攻之則病氣與藥氣抗衡,而自為寒熱,以開閉固守矣。

    是以聖人反其佐以同其氣,令聲氣應合,複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

    淩潤而敗堅,剛強必折,柔脆同消爾。

    完素曰: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

    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複也。

    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

    假如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奇之小方也。

    大承氣湯,抵當湯,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裡而用之也。

    桂枝麻黃,偶之小方也。

    葛根青龍,偶之大方也,所謂因其發表而用之也。

    故曰:汗不以奇,下不以偶。

    從正曰:大方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

    病有兼證,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肝腎及下部之病,道遠者宜之。

    王太仆以心肺為近,肝腎為遠,脾胃為中。

    劉河間以身表為遠,身裡為近。

    以予觀之,身半以上其氣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氣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

    小方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

    病無兼證,邪氣專一,可一二味治者宜之。

    有分兩少而頓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細呷是也。

    完素曰:肝腎位遠,藥味多則其氣緩,不能速達于下,必大劑而數少,取其性急下走也。

    心肺位近,藥味少則其氣急下走,不能升發于上,必小劑而數多,取其易散上行也。

    王氏所謂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腎服一,乃五髒生成之數也。

    從正曰:緩方有五,有甘以緩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屬是也。

    病在胸膈,取其留戀也。

    有丸以緩之之方,比之湯散,其行遲慢也。

    有品件衆多之緩方,藥衆則遞相拘制,不得各騁其性也。

    有無毒治病之緩方,無毒則性純功緩也。

    有氣味俱薄之緩方,氣味俱薄,則長于補上治上,比至其下,藥力已衰矣。

    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風關格之病是也。

    有湯散蕩滌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

    有毒藥之急方,毒性能上湧下洩,以奪病勢也。

    有氣味俱濃之急方,氣味俱濃,則直趨于下,而力不衰也。

    奇方有二,有獨用一物之奇方,病在上而近者宜之,有藥合陽數,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有三,有兩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古謂之複方,皆病在上而遠者宜之,有藥合陰數,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汗不宜下。

    王太仆言汗藥不以偶,則氣不足以外發。

    下藥不以奇,則藥毒攻而緻過。

    而仲景制方,桂枝汗藥,反以五味為奇。

    大承氣下藥,反以四味為偶。

    豈臨事制宜,複有增損乎。

    好古曰:奇之不去複以偶,偶之不去複以奇,故曰複:複者重也,再也。

    所謂十補一洩,數洩一補也。

    又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為脈證不相應,宜以複方主之。

    從正曰:複方有三,有二方三方及數方相合之複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湯,及五積散之屬是也。

    又本方之外,别加餘藥,如調胃承氣加連翹薄荷黃芩栀子為涼膈散之屬是也。

    有分兩均齊之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是也。

    王太仆以偶為複方,今七方中有偶又有複。

    豈非偶乃二方相合,複乃數方相合之謂乎。

    完素曰:方有七,劑有十。

    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

    劑不十,不足以盡劑之用。

    方不對證,非方也。

    劑不蠲疾,非劑也。

    此乃太古先師,設繩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規矩以為方圓。

    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施于品劑,其功用豈有窮哉?十劑大意,散見于本草從新内。

    )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湧,吐也。

    洩,瀉也。

    滲洩,利小便及通竅也。

    辛甘酸苦鹹淡,六者之性。

    辛主散主潤,甘主緩,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堅,鹹主軟,淡主滲洩。

    髒氣法時論曰: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故五味之用,升而輕者為陽,降而重者為陰。

    各因其利而行之,則氣可調而平矣。

    湧音湧,如泉湧也。

    軟同。

    )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

    (非調氣,謂病有不因于氣而得者也。

    王太仆曰:病生之類有四,一者始因氣動而内有所成,謂積聚症瘕,瘤氣瘿氣,結核癫痫之類也。

    二者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謂癰腫瘡瘍,疣疥疽痔,掉螈浮腫,目赤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