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上 治氣門
關燈
小
中
大
(五分)升麻柴胡(三分)姜三片。
棗二枚,〔東垣原方。
黃隻有一錢,其餘各三分。
立齊常用參錢半,白術當歸一錢,陳皮七分,升柴五分。
如病甚者,參或三錢五錢,随證加用。
(東垣取輕清上升,故數分少。
立齊每以濟危急,故随證加多)高鼓峰曰:凡六經内傷感證,及暑月勞倦發熱,汗出不止者,但用本方加白芍一錢。
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止,是脾氣下陷也,加酒炒白芍三錢。
瘧疾發久,形體羸,胃中有痰飲者,加半夏一錢。
或内有火熱,可加黃芩一錢。
凡婦女胎前氣虛,以緻胎動不安,小産崩漏,或産後血虛發熱,但加酒炒白芍二錢。
此方凡屬中宮虛損,病後失調,無不相宜。
倪氏曰:七情内傷,脾胃先病,治先脾土,此方是也。
如血不足加當歸,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肺熱咳嗽去人參,幹嗌加葛根。
(風藥多燥,葛根獨能止渴者,以其能升胃中清氣,入肺而生水爾。
)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腦痛加本細辛。
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有痰加半夏生姜,胃寒氣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腹脹加枳實濃樸木香砂仁,腹痛加白芍甘草。
熱痛加黃連,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濕勝加蒼術。
陰火加黃柏知母,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咳嗽,春加旋複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麻黃。
不去根節,天寒加幹姜。
洩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益智。
如冬月惡寒發熱無汗,脈浮而緊加麻黃,若脈浮而緩有汗加桂枝芍藥。
(東垣此方,原為感證中有内傷一種。
故立此方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非補虛方也。
今感證家多不敢用,而以為調理補虛服食之藥,則謬矣。
調理補虛,乃通其意而轉用之者爾。
)肺者氣之本,黃補肺固表為君。
脾者肺之母,(土能生金,脾胃一虛,肺氣先絕。
)人參甘得甘溫以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
)白術燥濕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補陽宜兼和陰。
不然則已亢。
)升麻以升陽明清氣,(右升而複其本位。
)柴胡以升少陽清氣,(左旋而上行。
)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濁陰降。
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
(陳皮同補藥則補,獨用則瀉脾。
)生姜辛溫,大棗甘溫,用以和營衛,開腠理,緻津液。
諸虛不足,先建其中。
中者何,脾胃是也。
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
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
(東垣曰:脫血益氣,古聖之法也,故先補胃以助生發之氣。
)去白術,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
治飲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東垣曰:升麻柴胡,味薄性陽,引脾胃清氣行于陽道,以滋春氣之和。
又引參甘草上行,充實腠理,使衛外為固。
凡補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
又曰: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
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瀉秋收冬藏之藥也。
在人之身,乃肝心也。
但言瀉之以酸味寒涼之劑,并淡味滲洩之藥,此助秋冬之沉降者也,此便是瀉春生夏長之藥也。
在人之身,肺腎是也。
吳鶴臯曰:升柴辛甘升其清,清升則陽氣順矣。
柏皮苦寒降其濁,濁降則陰氣順矣。
參當歸甘草補其虛,虛補則正氣順矣。
半夏陳皮利其膈,膈利則痰氣順矣,豆蔻神曲消其食,食消則谷氣順矣。
)加蒼術倍分,半夏黃芩益智各三分,名參術益胃湯。
治内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除當歸白術,加木香蒼術,名調中益氣湯。
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加白芍五味,亦名調中益氣湯。
(以上俱東垣方)治氣虛多汗,餘治同前。
(本方純用甘溫,所謂勞者溫之,損者溫之。
此加白芍五味之酸,以收耗散之氣。
有發有收,此東垣别開一路,以廣補中之妙者乎。
)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營養衛湯。
(節庵)治勞力傷寒,頭痛身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
(寶鑒)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
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
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代赭旋複湯 (仲景)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未除。
(汗吐下後,大邪難解,胃氣弱而不和,虛氣上逆,故痞硬。
噫氣,即俗所謂嗳氣也。
)并善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
旋複花甘草(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二兩)代赭石(一兩)生姜(五兩)大棗(十二枚)喻嘉言曰:此亦伏飲為逆,但因胃氣虧損,故用法以養正,而兼散餘邪。
大
棗二枚,〔東垣原方。
黃隻有一錢,其餘各三分。
立齊常用參錢半,白術當歸一錢,陳皮七分,升柴五分。
如病甚者,參或三錢五錢,随證加用。
(東垣取輕清上升,故數分少。
立齊每以濟危急,故随證加多)高鼓峰曰:凡六經内傷感證,及暑月勞倦發熱,汗出不止者,但用本方加白芍一錢。
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止,是脾氣下陷也,加酒炒白芍三錢。
瘧疾發久,形體羸,胃中有痰飲者,加半夏一錢。
或内有火熱,可加黃芩一錢。
凡婦女胎前氣虛,以緻胎動不安,小産崩漏,或産後血虛發熱,但加酒炒白芍二錢。
此方凡屬中宮虛損,病後失調,無不相宜。
倪氏曰:七情内傷,脾胃先病,治先脾土,此方是也。
如血不足加當歸,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肺熱咳嗽去人參,幹嗌加葛根。
(風藥多燥,葛根獨能止渴者,以其能升胃中清氣,入肺而生水爾。
)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腦痛加本細辛。
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有痰加半夏生姜,胃寒氣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腹脹加枳實濃樸木香砂仁,腹痛加白芍甘草。
熱痛加黃連,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濕勝加蒼術。
陰火加黃柏知母,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咳嗽,春加旋複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麻黃。
不去根節,天寒加幹姜。
洩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益智。
如冬月惡寒發熱無汗,脈浮而緊加麻黃,若脈浮而緩有汗加桂枝芍藥。
(東垣此方,原為感證中有内傷一種。
故立此方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非補虛方也。
今感證家多不敢用,而以為調理補虛服食之藥,則謬矣。
調理補虛,乃通其意而轉用之者爾。
)肺者氣之本,黃補肺固表為君。
脾者肺之母,(土能生金,脾胃一虛,肺氣先絕。
)人參甘得甘溫以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
)白術燥濕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補陽宜兼和陰。
不然則已亢。
)升麻以升陽明清氣,(右升而複其本位。
)柴胡以升少陽清氣,(左旋而上行。
)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濁陰降。
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
(陳皮同補藥則補,獨用則瀉脾。
)生姜辛溫,大棗甘溫,用以和營衛,開腠理,緻津液。
諸虛不足,先建其中。
中者何,脾胃是也。
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
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
(東垣曰:脫血益氣,古聖之法也,故先補胃以助生發之氣。
)去白術,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
治飲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東垣曰:升麻柴胡,味薄性陽,引脾胃清氣行于陽道,以滋春氣之和。
又引參甘草上行,充實腠理,使衛外為固。
凡補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
又曰: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
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瀉秋收冬藏之藥也。
在人之身,乃肝心也。
但言瀉之以酸味寒涼之劑,并淡味滲洩之藥,此助秋冬之沉降者也,此便是瀉春生夏長之藥也。
在人之身,肺腎是也。
吳鶴臯曰:升柴辛甘升其清,清升則陽氣順矣。
柏皮苦寒降其濁,濁降則陰氣順矣。
參當歸甘草補其虛,虛補則正氣順矣。
半夏陳皮利其膈,膈利則痰氣順矣,豆蔻神曲消其食,食消則谷氣順矣。
)加蒼術倍分,半夏黃芩益智各三分,名參術益胃湯。
治内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除當歸白術,加木香蒼術,名調中益氣湯。
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加白芍五味,亦名調中益氣湯。
(以上俱東垣方)治氣虛多汗,餘治同前。
(本方純用甘溫,所謂勞者溫之,損者溫之。
此加白芍五味之酸,以收耗散之氣。
有發有收,此東垣别開一路,以廣補中之妙者乎。
)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營養衛湯。
(節庵)治勞力傷寒,頭痛身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
(寶鑒)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
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
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代赭旋複湯 (仲景)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未除。
(汗吐下後,大邪難解,胃氣弱而不和,虛氣上逆,故痞硬。
噫氣,即俗所謂嗳氣也。
)并善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
旋複花甘草(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二兩)代赭石(一兩)生姜(五兩)大棗(十二枚)喻嘉言曰:此亦伏飲為逆,但因胃氣虧損,故用法以養正,而兼散餘邪。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