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方制總義
關燈
小
中
大
腑,溢于皮裡膜外,故成脹滿。
小便短澀,雞矢性寒利小便,誠萬全不傳之寶也。
用臘月幹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鬥,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
正傳雲:用羯雞矢一升,研細,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湯淋汁,每服一大盞。
調木香槟榔末各一錢,日三服,以平為度。
又按醫鑒等書雲:用幹羯雞矢八合,炒微焦,入無灰好酒三碗,共煎幹至一半許,用布濾取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
次日覺足面漸有绉紋,又飲一次,則漸绉至膝上,而病愈矣。
凡鼓脹由于停積及濕熱有餘者,宜用之,挾虛者禁之。
吳鶴臯曰:朝寬暮急,病在營血。
雞矢穢物,從陰化,可入營血。
)帝曰:其時有複發者,何也?(脹病多反複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
(鼓脹之病,本因停滞,故不可複縱飲食也。
)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于腹也,(言雖是飲食不節,時有病者,又有病且已之後,其根未盡拔除,病氣重聚于腹,亦複發焉。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治脾瘅,素問奇病論。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謂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瘅。
(五氣,五味之所化也。
瘅,熱病也。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五味入胃,則津液在脾,脾屬土,其味甘,脾熱則口甘爾。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肥者味濃助陽,故能生熱。
甘者性緩不散,故能留中。
熱留不去,久必傷陰。
其氣上溢,故轉為消渴之病。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蘭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
辟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氣清香,能生津止渴,潤肌膚,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
按蘭草俗名省頭草,即澤蘭之一類二種,有以為即山蘭葉,李時珍辨正之,詳載本草從新澤蘭下。
)以四烏骨,一茹,二物合并,丸以雀卵,飲以鮑魚汁,治血枯,素問腹中論。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音騷)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謂何,何以得之?(支滿者,滿如支膈也。
肺主氣,其臭腥。
肝主血,其臭臊。
肺氣不能平肝,則肝肺俱逆于上,濁氣不降,清氣不升,故聞腥臊而吐清液也。
口中唾血,血不歸經也。
四支清冷,氣不能周也。
頭目眩暈,失血多而氣随血去也。
血氣既亂,故于前陰後陰,血不時見,而月信反無期矣。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
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血枯者,月水斷絕也。
緻此之由,其源有二。
一則以少時有所大脫血,如胎産既多,及崩淋吐衄之類。
一則以醉後行房,血盛而熱,因而縱肆,則陰精盡洩,精去則氣去,故中氣竭也。
夫腎主閉髒,肝主疏洩,不惟傷腎,而且傷肝。
及至其久,則三陰俱虧,所以有先見諸症,如上文所雲,而終必至于血枯,則月事衰少不來也。
此雖以女子為言,若丈夫有犯前證,亦不免為精枯之病,則勞損之屬皆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複以何術?(複者,複其血氣之原也。
)岐伯曰:以四烏賊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豆。
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烏茹,即蘭茹,王冰言取其能散惡血以通經脈。
雀,即麻雀也。
雀卵氣味甘溫,能補益精血,主男子陰痿不起,故可使多精有子,及女子帶下,便溺不利。
後飯者,先藥後飯也。
鮑魚,即今之淡幹魚也。
諸魚皆可為之,惟石首鲫魚者為勝,其氣味辛溫無毒。
魚本水中之物,故其性能入水髒,通血脈,益陰氣,煮汁服之,能同諸藥通女子血閉也。
以上四藥,皆通血脈。
血主于肝,故凡病傷肝者,亦皆可用之。
蘇頌曰:本草諸藥并不治血枯,而經法用之,是攻其所生所起爾。
時珍曰:今人知雀卵能益男子陽虛,不知能治女子血枯,蓋雀卵益精血爾。
按茹,甲乙經及太素,新校正李氏綱目,俱作蘭茹,獨張景嶽以為即茜草也。
以茜草一名茹,能止血治崩,又能活血通經脈也,存之以備參考。
)以生鐵洛為飲,治陽厥,素問病能論,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怒狂者,多怒而狂也,即罵詈不避親疏之謂。
)岐伯曰:生于陽也。
(生于陽氣之逆也。
)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陽氣宜于暢達,若暴有折挫,不得剖決,故令善怒而狂。
三陽之氣,厥逆上行,故名曰陽厥。
)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陽明常動者,謂如下關、地倉、大迎、人迎、氣沖、沖陽之類,皆有脈常動者也。
巨陽少陽不動者,謂巨陽惟委中、昆侖,少陽惟聽會、懸盅,其脈雖微動,而動不甚也。
于其不甚動者,而動且大疾,則其常動者更甚矣。
此即陽厥怒狂之候。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
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即已。
(五味入口而化于脾,食入于陰也。
藏于胃以養五髒氣,長氣于陽也。
食少則氣衰,故節奪其食,不使胃火複助陽邪,則陽厥怒狂者可已。
)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生鐵洛者,即爐冶間錘落之鐵屑。
用水研浸,可以為飲。
其屬金,其氣寒而重,最能墜熱開結,平木火之邪,故可以下氣疾,除怒狂也。
凡藥中用鐵精鐵華粉針砂鐵鏽水之類,皆同此意。
)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治酒風,素問病能論。
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
(此即風論中所謂漏風也。
酒乃曲熱藥所成,故令身熱。
濕熱傷筋,縱而不收持,故懈惰。
濕得熱而蒸,故多汗。
多汗則氣屢洩而衛虛,故惡風而少氣。
因酒得風而病,故曰酒風。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澤瀉味甘鹹,性微寒,能滲利濕熱。
術甘苦氣溫,能補中燥濕止汗。
麋銜,即薇銜,一名無心草。
南人呼為吳風草,即鹿銜草。
蓋麋鹿一類也。
味苦微寒,主治風濕。
十分者,倍之也。
五分者,減半也。
合以三指,用三指撮合,以約其數,而為煎劑也。
飯後藥先,故曰後飯。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治屍厥。
素問缪刺論曰: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
(邪客于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于左耳之額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屍,故曰屍厥。
(五絡俱竭,陰陽離散也。
身脈皆動,筋惕肉也。
上下離竭,厥逆氣亂,昏愦無知,故名屍厥。
)刺其足大趾内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
(足太陰之井,隐白穴也。
)後刺足心,(足少陰之井,湧泉穴也。
)後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
(足陽明之井,厲兌穴也。
,委偉二音,刺瘢也。
)後刺手大指内側,去端如韭葉。
(手太陰之井,少商穴也。
)後刺手心主,手厥陰之井,中沖穴也。
上文五絡未及手心主,而此刺之,和胸中也。
)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立已。
(謂神門穴,手少陰之也。
)不已,以新校正雲,按陶隐居謂吹其左耳極三度,複吹其右耳三度也。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
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發,剃同。
左角之發,五絡之血餘也。
燔治燒制為末也,飲以美酒,助藥力行血氣也。
補以其類,故可使屍厥立已。
)小金丹,治五疫,素問遺篇刺法論。
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傳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五疫,即五運疫疠之氣。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謂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邪幹。
(疫疠,乃天之邪氣。
若吾身正氣内固,則邪不可幹,故不相染也。
天牝,鼻也。
鼻受天之氣,故曰天牝。
老子謂之玄牝,是亦此義。
氣自空虛而來,亦欲其自空虛而去,故曰避其毒瓦斯。
天牝從來,複得其往也。
蓋以氣通于鼻,鼻連于腦中,流布諸經,令人相染矣。
氣出于腦為嚏,或張鼻洩之,則邪從鼻出,毒瓦斯可令散也。
)氣出于腦,即先想心如日。
(日為太陽之氣,應人之心。
想心如日,即所以存吾之氣。
壯吾之神,使邪不能犯也。
)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于東,化作林木。
(心之所至,氣必至焉。
故存想之,則神有所注,而氣可王矣。
左行于東,化作林木之壯,所以壯肝氣也。
)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
(所以狀肺氣也。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
(所以壯心氣也。
)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
(所以狀腎氣也。
)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
(所以壯脾氣也。
)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鬥之煌煌,然後可入于疫室。
(煌煌,輝耀貌。
天行疫疠,傳染最速。
故當謹避之如此。
)又一法于立春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舊注曰,用遠志去心,以水煎之,飲二盞,吐之不疫。
)又一法于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洩汗。
(謂以祛邪散毒之藥,煎湯三浴,以洩其汗也。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
(以金箔同研之,可為細末。
)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之也,七日終,(常令火不斷。
)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
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幹也。
(合子,即磁罐之屬。
順日研之,謂左旋也。
按此遺篇之言,乃出後人增附,法非由古,未
小便短澀,雞矢性寒利小便,誠萬全不傳之寶也。
用臘月幹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鬥,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
正傳雲:用羯雞矢一升,研細,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湯淋汁,每服一大盞。
調木香槟榔末各一錢,日三服,以平為度。
又按醫鑒等書雲:用幹羯雞矢八合,炒微焦,入無灰好酒三碗,共煎幹至一半許,用布濾取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
次日覺足面漸有绉紋,又飲一次,則漸绉至膝上,而病愈矣。
凡鼓脹由于停積及濕熱有餘者,宜用之,挾虛者禁之。
吳鶴臯曰:朝寬暮急,病在營血。
雞矢穢物,從陰化,可入營血。
)帝曰:其時有複發者,何也?(脹病多反複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
(鼓脹之病,本因停滞,故不可複縱飲食也。
)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于腹也,(言雖是飲食不節,時有病者,又有病且已之後,其根未盡拔除,病氣重聚于腹,亦複發焉。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治脾瘅,素問奇病論。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謂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瘅。
(五氣,五味之所化也。
瘅,熱病也。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五味入胃,則津液在脾,脾屬土,其味甘,脾熱則口甘爾。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肥者味濃助陽,故能生熱。
甘者性緩不散,故能留中。
熱留不去,久必傷陰。
其氣上溢,故轉為消渴之病。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蘭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
辟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氣清香,能生津止渴,潤肌膚,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
按蘭草俗名省頭草,即澤蘭之一類二種,有以為即山蘭葉,李時珍辨正之,詳載本草從新澤蘭下。
)以四烏骨,一茹,二物合并,丸以雀卵,飲以鮑魚汁,治血枯,素問腹中論。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音騷)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謂何,何以得之?(支滿者,滿如支膈也。
肺主氣,其臭腥。
肝主血,其臭臊。
肺氣不能平肝,則肝肺俱逆于上,濁氣不降,清氣不升,故聞腥臊而吐清液也。
口中唾血,血不歸經也。
四支清冷,氣不能周也。
頭目眩暈,失血多而氣随血去也。
血氣既亂,故于前陰後陰,血不時見,而月信反無期矣。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
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血枯者,月水斷絕也。
緻此之由,其源有二。
一則以少時有所大脫血,如胎産既多,及崩淋吐衄之類。
一則以醉後行房,血盛而熱,因而縱肆,則陰精盡洩,精去則氣去,故中氣竭也。
夫腎主閉髒,肝主疏洩,不惟傷腎,而且傷肝。
及至其久,則三陰俱虧,所以有先見諸症,如上文所雲,而終必至于血枯,則月事衰少不來也。
此雖以女子為言,若丈夫有犯前證,亦不免為精枯之病,則勞損之屬皆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複以何術?(複者,複其血氣之原也。
)岐伯曰:以四烏賊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豆。
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烏茹,即蘭茹,王冰言取其能散惡血以通經脈。
雀,即麻雀也。
雀卵氣味甘溫,能補益精血,主男子陰痿不起,故可使多精有子,及女子帶下,便溺不利。
後飯者,先藥後飯也。
鮑魚,即今之淡幹魚也。
諸魚皆可為之,惟石首鲫魚者為勝,其氣味辛溫無毒。
魚本水中之物,故其性能入水髒,通血脈,益陰氣,煮汁服之,能同諸藥通女子血閉也。
以上四藥,皆通血脈。
血主于肝,故凡病傷肝者,亦皆可用之。
蘇頌曰:本草諸藥并不治血枯,而經法用之,是攻其所生所起爾。
時珍曰:今人知雀卵能益男子陽虛,不知能治女子血枯,蓋雀卵益精血爾。
按茹,甲乙經及太素,新校正李氏綱目,俱作蘭茹,獨張景嶽以為即茜草也。
以茜草一名茹,能止血治崩,又能活血通經脈也,存之以備參考。
)以生鐵洛為飲,治陽厥,素問病能論,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怒狂者,多怒而狂也,即罵詈不避親疏之謂。
)岐伯曰:生于陽也。
(生于陽氣之逆也。
)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陽氣宜于暢達,若暴有折挫,不得剖決,故令善怒而狂。
三陽之氣,厥逆上行,故名曰陽厥。
)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陽明常動者,謂如下關、地倉、大迎、人迎、氣沖、沖陽之類,皆有脈常動者也。
巨陽少陽不動者,謂巨陽惟委中、昆侖,少陽惟聽會、懸盅,其脈雖微動,而動不甚也。
于其不甚動者,而動且大疾,則其常動者更甚矣。
此即陽厥怒狂之候。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
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即已。
(五味入口而化于脾,食入于陰也。
藏于胃以養五髒氣,長氣于陽也。
食少則氣衰,故節奪其食,不使胃火複助陽邪,則陽厥怒狂者可已。
)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生鐵洛者,即爐冶間錘落之鐵屑。
用水研浸,可以為飲。
其屬金,其氣寒而重,最能墜熱開結,平木火之邪,故可以下氣疾,除怒狂也。
凡藥中用鐵精鐵華粉針砂鐵鏽水之類,皆同此意。
)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治酒風,素問病能論。
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
(此即風論中所謂漏風也。
酒乃曲熱藥所成,故令身熱。
濕熱傷筋,縱而不收持,故懈惰。
濕得熱而蒸,故多汗。
多汗則氣屢洩而衛虛,故惡風而少氣。
因酒得風而病,故曰酒風。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澤瀉味甘鹹,性微寒,能滲利濕熱。
術甘苦氣溫,能補中燥濕止汗。
麋銜,即薇銜,一名無心草。
南人呼為吳風草,即鹿銜草。
蓋麋鹿一類也。
味苦微寒,主治風濕。
十分者,倍之也。
五分者,減半也。
合以三指,用三指撮合,以約其數,而為煎劑也。
飯後藥先,故曰後飯。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治屍厥。
素問缪刺論曰: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
(邪客于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于左耳之額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屍,故曰屍厥。
(五絡俱竭,陰陽離散也。
身脈皆動,筋惕肉也。
上下離竭,厥逆氣亂,昏愦無知,故名屍厥。
)刺其足大趾内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
(足太陰之井,隐白穴也。
)後刺足心,(足少陰之井,湧泉穴也。
)後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
(足陽明之井,厲兌穴也。
,委偉二音,刺瘢也。
)後刺手大指内側,去端如韭葉。
(手太陰之井,少商穴也。
)後刺手心主,手厥陰之井,中沖穴也。
上文五絡未及手心主,而此刺之,和胸中也。
)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立已。
(謂神門穴,手少陰之也。
)不已,以新校正雲,按陶隐居謂吹其左耳極三度,複吹其右耳三度也。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
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發,剃同。
左角之發,五絡之血餘也。
燔治燒制為末也,飲以美酒,助藥力行血氣也。
補以其類,故可使屍厥立已。
)小金丹,治五疫,素問遺篇刺法論。
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傳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五疫,即五運疫疠之氣。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謂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邪幹。
(疫疠,乃天之邪氣。
若吾身正氣内固,則邪不可幹,故不相染也。
天牝,鼻也。
鼻受天之氣,故曰天牝。
老子謂之玄牝,是亦此義。
氣自空虛而來,亦欲其自空虛而去,故曰避其毒瓦斯。
天牝從來,複得其往也。
蓋以氣通于鼻,鼻連于腦中,流布諸經,令人相染矣。
氣出于腦為嚏,或張鼻洩之,則邪從鼻出,毒瓦斯可令散也。
)氣出于腦,即先想心如日。
(日為太陽之氣,應人之心。
想心如日,即所以存吾之氣。
壯吾之神,使邪不能犯也。
)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于東,化作林木。
(心之所至,氣必至焉。
故存想之,則神有所注,而氣可王矣。
左行于東,化作林木之壯,所以壯肝氣也。
)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
(所以狀肺氣也。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
(所以壯心氣也。
)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
(所以狀腎氣也。
)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
(所以壯脾氣也。
)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鬥之煌煌,然後可入于疫室。
(煌煌,輝耀貌。
天行疫疠,傳染最速。
故當謹避之如此。
)又一法于立春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舊注曰,用遠志去心,以水煎之,飲二盞,吐之不疫。
)又一法于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洩汗。
(謂以祛邪散毒之藥,煎湯三浴,以洩其汗也。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
(以金箔同研之,可為細末。
)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之也,七日終,(常令火不斷。
)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
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幹也。
(合子,即磁罐之屬。
順日研之,謂左旋也。
按此遺篇之言,乃出後人增附,法非由古,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