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方制總義
關燈
小
中
大
,繼神農而有天下,都軒轅之邱,以土德王,故号黃帝。
)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刺營者,刺其陰。
刺衛者,刺其陽。
刺寒痹者,溫其經。
三刺不同,故曰三變。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内熱。
(調經論亦曰:取血于營,取氣于衛,内熱義如下文。
)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
(營主血,陰氣也。
病在陰分,則陽勝之,故為寒熱往來。
陰病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為少氣。
邪在血,故為上下妄行。
所以刺營者,當刺其血分。
)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
怫(音佛)忾(音戲)。
贲響,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衛屬陽,為水谷之悍氣。
病在陽分,故為氣痛。
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
怫,郁怒也。
忾,太息也。
贲響,腹鳴如奔也。
皆氣分之病。
風寒外襲而客于腸胃之間,以六腑屬表,而陽邪歸之,故病亦生于衛氣。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痹不仁。
(寒痹久留不去,則血脈不行,或凝滞而為痛,或皮膚不知痛癢,而為不仁。
)黃帝曰:刺寒痹内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淬之。
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内熱,謂溫其經也。
布衣血氣澀濁,故當以火淬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針,及艾蒜蒸炙之類。
淬音翠,灼也。
)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幹姜一斤,桂心一斤。
凡四種,皆咀,漬酒中。
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納酒中。
置酒馬矢(音愠)中,蓋封塗勿使洩。
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幹之。
幹複漬以盡其汁,每漬必(音醉)其日,乃出幹。
幹并用滓(音子)與綿絮,複(音福)布為複巾。
長六七尺,為六七巾。
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
寒複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咀者,謂碎之如大豆。
其粒顆可以咀嚼之,又吹去細末,然後煎之,取其清汁也。
漬,浸也。
馬矢中者,燃幹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
塗,鹽泥封固也。
,周日也。
複布為貯巾者,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
滓,相也。
炙布以生桑炭者,桑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也。
大人血氣清滑,故當于未刺之先,及既刺之後,但以藥熨,則經通汗出,而寒痹可除矣。
)起步内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内熱也。
(刺後起步于密室内中,欲其氣血行,而慎避風寒也。
凡此者,皆所謂内熱之法。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
以桑鈎鈎之,治季春痹。
靈樞經筋篇曰:足陽明之筋病,足中趾支胫轉筋,腳跳堅。
(本經之筋,起于中趾,結于跗上。
邪外上行,加于輔骨,上結于膝外廉。
其直者上循,結于膝也。
跳者,跳動。
堅者,堅強也。
)伏兔轉筋髀前腫,(癫同)疝,腹筋急。
(其直者上循伏兔,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也。
)引缺盆及頰,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
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僻,歪斜也。
其筋自缺盆,上頸頰。
挾口,上合于太陽。
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
故凡目之不合不開,口之急縱歪僻者,皆足陽明之筋病。
寒則急而熱則緩也。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
以桑鈎鈎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音淡美)炙肉。
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音府)而已。
(馬膏,馬脂也。
口頰僻,乃風中血脈也。
手足陽明之筋絡于口,會太陽之筋絡于目。
寒則筋急而僻,熱則筋緩而縱。
故左中寒,則逼熱于右。
右中寒,則逼熱于左。
寒者急而熱者緩也,急者皮膚頑痹,營衛凝滞,治法急者緩之,緩者急之。
故用馬膏之甘平柔緩,以摩其急,以潤其痹,以通其血脈。
用桂酒之辛熱急束,以塗其緩,以和其營衛,以通其經絡。
桑能治風痹,通節竅,以桑鈎鈎之者,鈎正其口也。
複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淺适中,便于坐而得其暖也。
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
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也。
雖不善飲,亦自強之。
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自已矣。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以痛為輕輸,名曰季春痹也。
(足陽明正盛之經,應三月之氣也。
)以千裡水煮秫米半夏湯,治目不瞑,靈樞邪客篇。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氣使然。
(邪氣感人,令人寐無從生,故雲不卧出也。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音樸)津液宗氣,分為三隧(音遂)。
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隧,道也。
糟粕之道,出于下焦。
津液之道,出于中焦。
宗氣之道,出于上焦,故分為三隧。
喉嚨為肺之系,而下貫于心,故通宗氣而行呼吸。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内注五髒六腑,以應刻數焉。
(營氣出于中焦,中焦受水谷之精,泌其津液,變化以為血脈。
外而四肢,内而髒腑,無所不至。
故其營運之數,與刻數皆相應焉。
泌,音秘,泉水貌。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行于陽,夜行于陰。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髒六腑。
(衛氣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中,故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行于陽,常從足太陽始。
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始。
)今厥氣客于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
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跻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邪氣逆于髒腑,則衛氣不得入于陰分,故偏盛于陽。
陽偏盛,則陽跻陷。
陷者,受傷之謂。
陽盛陰虛,故目不瞑。
跷有五音,跷、皎、喬、腳、又極虐切。
)黃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
(此刺治之補瀉也。
補其不足,即陰跷所出,足少陰之照海也。
瀉其有餘,即陽跷所出,足太陽之申脈也。
若陰盛陽虛而多卧者,自當補陽瀉陰矣。
)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
(謂既刺之後,仍當用藥以治之。
凡不卧之證,有邪實者,多屬外因。
有營虛者,多屬内因。
此半夏湯一法,蓋專為邪實者設爾。
)黃帝曰:善。
此所謂決渎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
(古今量數不同,大約古之黍量一鬥,合今之鐵斛數三升二合。
然則雲八升者,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
雲五升者,即今之一升六合許爾。
)火沸,置秫(音術)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
(火沸者,先以火沸其水,而後置藥于中也。
秫即黃米,乃梁米粟米之小者也。
味甘微寒,能利大腸,治陽盛陰虛,夜不得卧。
半夏味辛性溫,能和胃散邪,除腹脹,目不得瞑,故并用之。
秫米一升,約今之三合二勺。
半夏五合,約今之一合六勺。
炊至一升半,約今之四合八勺也。
)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卧,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合豕膏,冷食,治猛疽。
靈樞癰疽篇。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岐伯曰:癰發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已。
(猛疽,言為害之急也。
若膿已瀉,當服豕膏,可以愈之,即豬脂之煉淨者也。
萬氏方,治肺熱暴喑,用豬脂一斤,煉過。
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淨冷定。
不時挑服一匙,即愈。
肘後方,治五種疸疾,用豬脂一斤,溫熱服,日三,當利乃愈。
千金方,治小便不通,豬脂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飲之立通。
治關格閉塞,豬脂姜汁各二升,微火煎至二升,下酒五合,和煎分服。
陳文中方,治痘瘡便閉,用肥豬膘一塊,水煮熱,切如豆大,與食。
自然髒腑滋潤,痂易落,無損于兒。
心鏡方,治上氣咳嗽,豬肪四兩,煮百沸,切和醋醬食之。
若無疾服此,最能潤肺潤腸,即是豕膏之屬。
老人痰嗽不利,及大腸秘結者,尤宜用之。
)锉草根各一升,煮飲,治敗疵。
靈樞癰疽篇。
岐伯曰:癰發于脅,名曰敗疵。
敗疵者,女子之病也。
灸之,其病大癰膿。
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
锉(音陵)(同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鬥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濃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芰也。
,連翹也。
二草之根,俱能解毒,故各用一升。
大約古之一升,得今之三合有零,以水一鬥六升,煮取三升,其折數類此,馬玄台曰:即今之連翹也。
以連翹及草根煮汁以強飲之。
)雞矢醴,治鼓脹,素問腹中論。
(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心腹留滞脹滿,不能再食,其脹如鼓,故名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一劑已知其效,二劑可已其病。
王冰雲:本草雞屎利小便,并不治蠱脹,今方法當用湯漬服之爾。
李時珍曰:鼓脹生于濕熱,亦有積滞成者。
雞屎能下氣消積,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脹有殊功,此岐伯神方也。
醴者,一宿初來之酒醅也。
又按範汪方雲:宋青龍中司徒吏顔奪女苦風疾,一髀偏痛,一人令穿地作坑,取雞尿荊葉燃之,安胫入坑中熏之,有長蟲出,遂愈也。
普濟方雲: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由脾虛不能制水,水反勝土,水谷不運,氣不宣流,故令中滿,其脈沉實而滑,宜雞矢醴主之。
何大英雲:諸腹脹大,皆屬于熱,精氣不得滲入膀胱,别走于
)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刺營者,刺其陰。
刺衛者,刺其陽。
刺寒痹者,溫其經。
三刺不同,故曰三變。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内熱。
(調經論亦曰:取血于營,取氣于衛,内熱義如下文。
)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
(營主血,陰氣也。
病在陰分,則陽勝之,故為寒熱往來。
陰病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為少氣。
邪在血,故為上下妄行。
所以刺營者,當刺其血分。
)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
怫(音佛)忾(音戲)。
贲響,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衛屬陽,為水谷之悍氣。
病在陽分,故為氣痛。
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
怫,郁怒也。
忾,太息也。
贲響,腹鳴如奔也。
皆氣分之病。
風寒外襲而客于腸胃之間,以六腑屬表,而陽邪歸之,故病亦生于衛氣。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痹不仁。
(寒痹久留不去,則血脈不行,或凝滞而為痛,或皮膚不知痛癢,而為不仁。
)黃帝曰:刺寒痹内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淬之。
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内熱,謂溫其經也。
布衣血氣澀濁,故當以火淬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針,及艾蒜蒸炙之類。
淬音翠,灼也。
)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幹姜一斤,桂心一斤。
凡四種,皆咀,漬酒中。
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納酒中。
置酒馬矢(音愠)中,蓋封塗勿使洩。
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幹之。
幹複漬以盡其汁,每漬必(音醉)其日,乃出幹。
幹并用滓(音子)與綿絮,複(音福)布為複巾。
長六七尺,為六七巾。
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
寒複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咀者,謂碎之如大豆。
其粒顆可以咀嚼之,又吹去細末,然後煎之,取其清汁也。
漬,浸也。
馬矢中者,燃幹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
塗,鹽泥封固也。
,周日也。
複布為貯巾者,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
滓,相也。
炙布以生桑炭者,桑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也。
大人血氣清滑,故當于未刺之先,及既刺之後,但以藥熨,則經通汗出,而寒痹可除矣。
)起步内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内熱也。
(刺後起步于密室内中,欲其氣血行,而慎避風寒也。
凡此者,皆所謂内熱之法。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
以桑鈎鈎之,治季春痹。
靈樞經筋篇曰:足陽明之筋病,足中趾支胫轉筋,腳跳堅。
(本經之筋,起于中趾,結于跗上。
邪外上行,加于輔骨,上結于膝外廉。
其直者上循,結于膝也。
跳者,跳動。
堅者,堅強也。
)伏兔轉筋髀前腫,(癫同)疝,腹筋急。
(其直者上循伏兔,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也。
)引缺盆及頰,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
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僻,歪斜也。
其筋自缺盆,上頸頰。
挾口,上合于太陽。
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
故凡目之不合不開,口之急縱歪僻者,皆足陽明之筋病。
寒則急而熱則緩也。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
以桑鈎鈎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音淡美)炙肉。
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音府)而已。
(馬膏,馬脂也。
口頰僻,乃風中血脈也。
手足陽明之筋絡于口,會太陽之筋絡于目。
寒則筋急而僻,熱則筋緩而縱。
故左中寒,則逼熱于右。
右中寒,則逼熱于左。
寒者急而熱者緩也,急者皮膚頑痹,營衛凝滞,治法急者緩之,緩者急之。
故用馬膏之甘平柔緩,以摩其急,以潤其痹,以通其血脈。
用桂酒之辛熱急束,以塗其緩,以和其營衛,以通其經絡。
桑能治風痹,通節竅,以桑鈎鈎之者,鈎正其口也。
複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淺适中,便于坐而得其暖也。
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
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也。
雖不善飲,亦自強之。
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自已矣。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以痛為輕輸,名曰季春痹也。
(足陽明正盛之經,應三月之氣也。
)以千裡水煮秫米半夏湯,治目不瞑,靈樞邪客篇。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氣使然。
(邪氣感人,令人寐無從生,故雲不卧出也。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音樸)津液宗氣,分為三隧(音遂)。
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隧,道也。
糟粕之道,出于下焦。
津液之道,出于中焦。
宗氣之道,出于上焦,故分為三隧。
喉嚨為肺之系,而下貫于心,故通宗氣而行呼吸。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内注五髒六腑,以應刻數焉。
(營氣出于中焦,中焦受水谷之精,泌其津液,變化以為血脈。
外而四肢,内而髒腑,無所不至。
故其營運之數,與刻數皆相應焉。
泌,音秘,泉水貌。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行于陽,夜行于陰。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髒六腑。
(衛氣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中,故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行于陽,常從足太陽始。
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始。
)今厥氣客于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
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跻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邪氣逆于髒腑,則衛氣不得入于陰分,故偏盛于陽。
陽偏盛,則陽跻陷。
陷者,受傷之謂。
陽盛陰虛,故目不瞑。
跷有五音,跷、皎、喬、腳、又極虐切。
)黃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
(此刺治之補瀉也。
補其不足,即陰跷所出,足少陰之照海也。
瀉其有餘,即陽跷所出,足太陽之申脈也。
若陰盛陽虛而多卧者,自當補陽瀉陰矣。
)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
(謂既刺之後,仍當用藥以治之。
凡不卧之證,有邪實者,多屬外因。
有營虛者,多屬内因。
此半夏湯一法,蓋專為邪實者設爾。
)黃帝曰:善。
此所謂決渎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
(古今量數不同,大約古之黍量一鬥,合今之鐵斛數三升二合。
然則雲八升者,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
雲五升者,即今之一升六合許爾。
)火沸,置秫(音術)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
(火沸者,先以火沸其水,而後置藥于中也。
秫即黃米,乃梁米粟米之小者也。
味甘微寒,能利大腸,治陽盛陰虛,夜不得卧。
半夏味辛性溫,能和胃散邪,除腹脹,目不得瞑,故并用之。
秫米一升,約今之三合二勺。
半夏五合,約今之一合六勺。
炊至一升半,約今之四合八勺也。
)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卧,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合豕膏,冷食,治猛疽。
靈樞癰疽篇。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岐伯曰:癰發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已。
(猛疽,言為害之急也。
若膿已瀉,當服豕膏,可以愈之,即豬脂之煉淨者也。
萬氏方,治肺熱暴喑,用豬脂一斤,煉過。
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淨冷定。
不時挑服一匙,即愈。
肘後方,治五種疸疾,用豬脂一斤,溫熱服,日三,當利乃愈。
千金方,治小便不通,豬脂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飲之立通。
治關格閉塞,豬脂姜汁各二升,微火煎至二升,下酒五合,和煎分服。
陳文中方,治痘瘡便閉,用肥豬膘一塊,水煮熱,切如豆大,與食。
自然髒腑滋潤,痂易落,無損于兒。
心鏡方,治上氣咳嗽,豬肪四兩,煮百沸,切和醋醬食之。
若無疾服此,最能潤肺潤腸,即是豕膏之屬。
老人痰嗽不利,及大腸秘結者,尤宜用之。
)锉草根各一升,煮飲,治敗疵。
靈樞癰疽篇。
岐伯曰:癰發于脅,名曰敗疵。
敗疵者,女子之病也。
灸之,其病大癰膿。
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
锉(音陵)(同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鬥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濃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芰也。
,連翹也。
二草之根,俱能解毒,故各用一升。
大約古之一升,得今之三合有零,以水一鬥六升,煮取三升,其折數類此,馬玄台曰:即今之連翹也。
以連翹及草根煮汁以強飲之。
)雞矢醴,治鼓脹,素問腹中論。
(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心腹留滞脹滿,不能再食,其脹如鼓,故名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一劑已知其效,二劑可已其病。
王冰雲:本草雞屎利小便,并不治蠱脹,今方法當用湯漬服之爾。
李時珍曰:鼓脹生于濕熱,亦有積滞成者。
雞屎能下氣消積,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脹有殊功,此岐伯神方也。
醴者,一宿初來之酒醅也。
又按範汪方雲:宋青龍中司徒吏顔奪女苦風疾,一髀偏痛,一人令穿地作坑,取雞尿荊葉燃之,安胫入坑中熏之,有長蟲出,遂愈也。
普濟方雲: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由脾虛不能制水,水反勝土,水谷不運,氣不宣流,故令中滿,其脈沉實而滑,宜雞矢醴主之。
何大英雲:諸腹脹大,皆屬于熱,精氣不得滲入膀胱,别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