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方制總義

關燈
藥性有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去病有六分七分八分九分之約者。

    蓋以治病之法,藥不及病,則無濟于事。

    藥過于病,則反傷其正,而生他患矣。

    故常知約制,而進止有度也。

     王氏曰:大毒之性烈,其為傷也多。

    小毒之性和,其為傷也少。

    常毒之性,減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傷可知也。

    故至約必止之,以待來證爾。

    然無毒之藥,性雖平和,久而多之,則氣有偏勝,必有偏絕。

    久攻之則髒氣偏弱,既弱且困,不可長也,故十去其九而止。

    )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病已去其六七八九,而有餘未盡者,則當以谷肉果菜食養,以盡病邪,勿以毒藥盡病邪也。

    如藏氣法時論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者是也。

    然毒藥難有約制,而飲食亦貴得宜,不可使之太過,過則反傷其正也。

    )不盡,行複如法。

    (如此而猶有未盡,則再行前法以漸除之。

    甯從乎慎也,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五運有紀,六氣有序,四時有令,陰陽有節,皆歲氣也。

    人氣應之以生長收藏,即天和也。

    設不知歲氣變遷,而妄呼寒熱,則邪正盛衰無所辨,未免犯歲氣,伐天和矣。

    天枉之由,此其為甚。

    )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

    (邪氣實者複助之,盛其盛矣。

    正氣奪者複攻之,虛其虛矣。

    不知虛實,妄施攻補,以緻盛者愈盛,虛者愈虛。

    真氣日消,則病氣日甚,遺人夭殃,醫之咎也。

    )無緻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盛其盛,是緻邪也。

     虛其虛,是失正也。

    重言之,所以深戒夫伐天和而絕人長命,以見歲氣不可不慎也。

    )厥陰(木風)司天,(巳亥年)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王注雲,厥陰氣未為盛熱,故以涼藥平之。

    )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風為木氣,金能勝之,故平以辛涼。

    過于辛,恐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

    苦勝辛,甘益氣也。

    木性急,故以甘緩之,以酸瀉之者。

    木之正味,其瀉以酸也。

    )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或氣有不及,則金之清氣,反能勝之。

     故當少陰(火君)司天,(子午年)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熱為火氣,水能勝之,故平以鹹寒,佐以甘苦。

    甘勝鹹,所以防鹹之過也。

    苦能洩,所以去熱之實也。

     熱盛于經而不斂者,以酸收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或氣有不及,則水之寒氣,反能勝之,故當治以甘溫。

    甘能勝水,溫能制寒也。

    佐以苦酸辛,寒得苦而溫,得辛而散。

    且火為水勝,則心苦緩,故宜食酸以收之。

    )太陰(濕土)司天,(醜未年)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濕為土氣,燥能除之,故平以苦熱。

    酸從木化,制土者也。

    而辛勝酸,所以防酸之過也,故佐以酸辛。

    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

    以淡洩之者,淡能利竅也。

    髒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是也。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濕郁于上而成熱者,治以苦溫。

    苦以洩熱,溫以行濕也。

    佐以甘辛,甘以和中,辛以散郁也。

    則濕熱之在上,以微汗如故而止矣。

    )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苦寒所以祛熱,熱勝則亡陰液,故佐以苦酸。

    )少陽(相火)司天,(寅申年)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複之,熱淫同。

    (水能勝火,故平以鹹冷。

    苦能瀉火之實,甘能緩火之急,故佐以苦甘。

     火盛而散越者,以酸收之。

    火郁而留伏者,以苦發之。

    然以發去火,未免傷氣,故又當以酸複之,而火熱二氣同治也。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或氣有不及,與上文寒勝熱淫大同。

    )陽明(燥金)司天,(卯酉年)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燥為金氣,火能勝之,平以苦溫,苦從火化也。

    佐以酸辛,酸能生津,辛能潤燥也。

    燥結不通,則邪實于内,故以苦下之。

    )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辛寒所以潤燥散熱,苦甘所以瀉火生金。

    )太陽(寒水)司天,(辰戌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鹹瀉之。

    (辛熱足以散寒,苦甘可以勝水。

    以鹹瀉之,水之正味,其瀉以鹹也。

    )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或氣有不及,則熱反勝之,故治以鹹冷,抑火邪也,佐以苦辛,苦能洩熱,辛能散熱也。

    )厥陰(風木)在泉,(寅申年)風淫于内,治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治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俱與上文司天治同。

    以辛散之者,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也。

    )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以辛平之。

    (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俱與司天反勝治同。

    以辛平之者,木之正味,其補以辛,金之正味,其瀉以辛也。

    )少陰(君火)在泉,(卯酉年)熱淫于内,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俱與上文司天治同。

    以苦發之者,熱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發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此與上文司天反勝大同。

    以鹹平之者,火之正味,其補以鹹,水之正味,其瀉以鹹也。

    太陰濕土)在泉,(辰戌年)濕淫于内,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此與司天之治大同。

    )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或氣有不及,則火之熱氣,反能勝之。

    故當治以苦冷,抑火邪也。

    佐以鹹甘,鹹寒制熱,甘溫補土也。

    以苦平之,即苦冷之義。

    )少陽(相火)在泉,(巳亥年)火淫于内,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苦發之。

    (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鹹冷。

    苦能洩火,辛能散火,故用以為佐。

    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義與上文熱淫治同。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辛苦,以鹹平之。

    (或氣有不及,與上文熱司于地者同其治。

    )陽明(燥金)在泉,(子午年)燥淫于内,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治以苦溫,苦從火化也。

    佐以甘辛,木受金傷,以甘緩之,金之正味,以辛瀉之也。

    燥結不通,則邪實于内,故當以苦下之,按上文燥淫所勝,佐以酸辛,與此甘辛稍異。

     又如六元正紀大論,子午年陽明在泉,亦雲下酸溫,皆與此不同。

    考之髒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用酸補之,辛瀉之,正此之辨。

    )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或氣有不及,則熱反勝之。

    治以平寒,以金司于地,氣本肅殺。

    若用大寒,必助其慘,故但宜平寒抑其熱爾。

    佐以苦甘,所以瀉火也。

    以酸平之,金之正味,其補以酸也。

    以和為利,戒過用也,即平寒之意。

    )太陽(寒水)在泉,(醜未年)寒淫于内,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寒為水氣,土能勝水。

    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土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

    如髒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用苦補之,鹹瀉之也。

    )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或氣有不及,則熱反勝之,故治以鹹冷,抑火邪也。

    佐以甘辛,甘瀉火而辛能散也。

    以苦平之者,水之正味,其補以苦也。

     王氏曰:此六氣方治,與前淫勝法殊貫。

    其雲治者,瀉客邪之勝氣也。

    雲佐者,皆所利所宜也。

    雲平者,補已弱之正氣也。

    時珍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所勝,上淫于下也,故曰平之。

    在泉主下半年,地氣司之,故六淫謂之于内,外淫于内也,故曰治之。

     當其時而反得勝已之氣,謂之反勝。

    按六氣盛衰不常,有所勝則有所複。

    王氏亦曰:凡先有勝,後必複,詳見至真要大論。

    欲深造者,當究心焉。

    按以上所言,乃五運六淫客氣,随每歲年辰而變遷者也。

    又凡一歲之主氣,始于大寒日,交厥陰風木之初氣,次至春分日,交少陰君火之二氣。

    次至小滿日,交少陽相火之三氣。

    次至大暑日,交太陰濕土之四氣。

    次至秋分日,交陽明燥金之五氣。

    次至小雪日,交太陽寒水之終氣。

    每氣各主六十日,六氣分主四時,歲歲如常,故曰主氣。

    客氣布行天令,以加臨于主氣之上,斯上下相召,而病變生矣。

     時珍曰:經雲,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又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

    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以順春升之氣。

    夏月宜加辛熱之藥,以順夏浮之氣。

    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以順化成之氣。

    秋月宜加酸溫之藥,以順秋降之氣。

    冬月宜加苦寒之藥,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

    經又雲,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肺氣,長夏省甘增鹹以養腎氣,秋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此則不伐天和,而又防其太過,所以體天地之大德也。

    味者舍本從标,春用辛涼以伐木,夏用鹹寒以抑火,秋用苦溫以洩金,冬用辛熱以涸水。

    謂之時藥,殊背素問逆順之理。

    以夏月伏陰,冬月伏陽,推之可知矣。

    雖然,月有四時,日有四時。

    或春得秋病,夏得冬病。

    神而明之,機而行之,變通權宜,又不可執一也。

    ) 内經方 (内者,性命之道。

    經者,載道之書。

    其書乃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六講求而成。

    其方高簡奧妙,不易測識,今人罕能用之者。

    然既為古聖之神方,自不得不以冠于卷首。

    )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幹姜一斤,桂心一斤,漬酒中,浸以綿絮布巾,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靈樞壽夭剛柔篇。

    (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

    按漢藝文志曰:黃帝内經十八卷,蓋靈樞九卷,素問九卷,即内經也。

    二經各載八十一篇,皆合黃盅九九之數,而天人之道,盡乎是矣。

    )黃帝曰:餘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