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上為末,臘茶清調服,如不用荊芥,薄荷一錢亦佳。

     [第九門]治腠理不密,易緻感冒 隻當先服此藥,感冒自退。

    石叔訪監丞雲:得之于一相識,親服取效,後以治數人,其病皆愈。

     附子(炮,去皮臍)苁蓉(酒浸一宿,焙幹)細辛五味子上等分為粗末,以四味黃建中湯相對,合和令勻,如本方煎服,不過三、四服即安。

     [第九門]大黃龍丸 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或半熱半寒,或寒熱往來,或煩渴嘔洩,昏悶不省,或不能飲食,此方曾合治暑甚妙。

    嘗有中已昏欲死者,灌之立蘇,李子英傳。

     舶上硫黃硝石(各一兩)白礬雄黃滑石(各半兩)白面(四兩,飛羅者)上五味研為極細末,入面在内,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小幾黍米大。

    如無硝石,以盆硝代之。

     [第九門]治中暑 不拘老少,皆可服,朱子新傳。

     不蛀皂莢,不計多少,刮去黑皮燒,煙欲盡,用盆合于地上,周回用土遮縫,勿令透煙,每一兩皂角灰,用甘草末六錢,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

    如氣虛人溫漿水調下;昏迷不省者,不 [第九門]水瓢丸 治冒暑毒,解煩渴。

    中書何舍人希深方。

     烏梅肉(四兩)甘草青鹽(各二兩)幹木瓜檀香白茯苓(各一兩)麝香(三錢半,蜜上除麝香别研,餘并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含化或新汲水溫湯嚼下,不拘時候(“湯”原版作“水”,恐非)。

     [第九門]黃龍丸 半夏(半斤,酽醋一鬥,浸三日,入銀器中慢火熬,醋盡取出,新汲水洗,曬幹)甘草一兩上二味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梧桐子大,食後新汲水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第九門]冷香湯 治夏秋暑濕,恣食生冷,遂成霍亂,陰陽相幹,臍腹刺痛,脅肋脹滿,煩躁引飲無王元禮傳。

     良姜檀香甘草(炒,令赤)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二兩)丁香(二錢)川姜(三分,炮)草豆蔻(五個,去皮,面裹煨)上為細末,每用藥末五錢,水二升,煎十數沸,貯瓶内,沉井底,作熟水服,大能消暑止 [第九門]十葉香薷飲 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氣,心腹膨悶,飲食無味,嘔哕惡心,五心潮熱,力乏體服之,常服消暑健脾進飲食。

    傅公實方。

     香薷葉(一兩)人參(去蘆)白術陳皮(溫湯浸少時,去白)白茯苓黃(去蘆)濃樸(去粗皮,切碎,生姜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幹木香白扁豆(炒,去殼)甘草(炙,以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第九門]龍須散 治冒暑伏熱,心膈燥悶,飲食過度。

     甘草(一兩半,炙)五倍子飛羅面(各二兩)白礬(枯,一兩)烏梅(二兩,去仁,不去核)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新汲水調下。

    此方即呂顯谟家濯熱散。

     [第九門]玉壺丸 治中暑玉壺丸。

     舶上硫黃焰硝滑石白礬(各一兩)上四味搗羅為細末,入上等白面六兩,拌和令勻,用新汲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新汲水吞下。

    如悶亂欲死者,以水調灌之立蘇,其效如神。

     [第九門]治暑逡巡、悶絕不救者 石林《避暑錄》雲,親治一禦馬之仆立蘇,且雲沈存中嘗着其說道上熱土大蒜上略等多少,爛研,冷水和,去滓腳,飲之即瘥。

    此方在徐州沛縣城門上闆書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也。

     [第九門]水葫蘆丸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三錢重)甘草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幹葛(以上各半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地榆散,并治血痢,華宮使傳。

     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須)青皮(去白)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調下,如無則以新汲水調亦得。

    血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